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水稻病毒病[宝典]

2017-10-10 11页 doc 26KB 4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水稻病毒病[宝典]水稻病毒病[宝典] 1症状识别 各种病毒病的症状表现不同,发生的病毒病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普通矮缩病症状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矮缩病又呈 上升趋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2009年部分晚稻种植区发生严重,造成部分田块严重减产,一般蔸发病率在9%~27%,平均达18.3%。该病正在成为危害水稻的一种主要病害。 病株矮缩,株形僵硬,色泽变暗绿,叶脉间排列有黄白色间续点线斑,这种点线斑在叶片基部最明显,叶鞘上也有。病株分蘖一般显著增多,但幼芽早期得病的,分...
水稻病毒病[宝典]
水稻病毒病[宝典] 1症状识别 各种病毒病的症状现不同,发生的病毒病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1普通矮缩病症状 水稻矮缩病(Rice dwarf),是我国南方稻区主要病害之一。近年来,水稻矮缩病又呈 上升趋势,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2009年部分晚稻种植区发生严重,造成部分田块严重减产,一般蔸发病率在9%~27%,平均达18.3%。该病正在成为危害水稻的一种主要病害。 病株矮缩,株形僵硬,色泽变暗绿,叶脉间排列有黄白色间续点线斑,这种点线斑在叶片基部最明显,叶鞘上也有。病株分蘖一般显著增多,但幼芽早期得病的,分蘖反而减少。病株根系发育不良。早期病株不能抽穗,后期病株虽可抽穗,但饱颈多,穗形小,结实程度很差,有的只在叶鞘上表现断续点线斑,结实基本正常。感病愈早,矮缩愈严重,损失愈大。 1.2黄矮病症状 黄、矮为本病主要特征。发病初期,心叶或心叶下的1、2叶叶尖褪色,出现碎绿斑块,因此病叶形成明显的黄绿相间条纹,最后病叶枯卷,但一般粳稻品种这种条纹症状不明显。病株叶片平伸,株形松散,分蘖停止,根系发育不良,黄矮病株矮缩程度不如普通矮缩病株明显,叶距缩短,叶枕重叠,叶片朝一边生长,形成错位。苗期感病植株容易枯死,后期感病植株往往在剑尖上表现症状,抽穗虽正常,但结实程度受到严重影响。 1.3黑条矮缩病症状 病株矮缩,叶色浓绿僵硬,叶背叶脉、叶鞘及茎杆表面有短条状不规则白色突起,后期变黑褐色,这是本病的主要特点。病叶基部叶脉常弯曲,使叶片表现纵皱状,病株分蘖增多,根系发育较差。感病早的不能抽穗,发病迟的虽能抽穗,但穗小且结实不良。 2病毒基本特征及其媒介昆虫的关系 2.1普通矮缩病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和电光叶蝉传播。病毒可经媒介昆虫的卵传至下一代。 叶蝉在病株上取食,多数亲和性个体就可获得病毒,幼龄若虫更容易得到病毒,有的甚至饲养1~3min就可获毒。已获得到病毒的个体须经4~58d的循回期才能传毒,温度愈低,循回期愈长。已通过循回期的叶蝉,在健苗上取食1h即可传毒。据报道,最短传毒时间黑尾叶蝉为3min,电光叶蝉为10min。传毒个体一般可连续的传毒,秋季新获毒的叶蝉越冬 后,几乎死去一半,但活下来的个体其传毒力仍然一样。 2.2黄矮病由黑尾叶蝉、大斑黑尾叶蝉或二点黑尾叶蝉传播,病毒粒子为子弹形,大小为88~100×120,136μmm,具外套。病毒不能经带毒卵传至下一代。 2.3黑条矮缩病由灰飞虱、白脊飞虱传播,田间发生以灰飞虱为主。病毒粒子为直径80,90μmm的多面体,病毒不能经虫卵传到下一代。 灰飞虱个体亲和性较高,传毒个体占32%,80%,最短饲毒时间为30min,一般幼龄虫比老龄虫易获毒,循回期4,35d。最短传毒时间为5,10min,灰飞虱传毒几乎是连续不间断的进行的。 越冬个体传毒能力仍很强,冬季低温对其传毒能力并无影响,据试验-7,0?的低温对带毒虫传毒能力无影响,因此越冬代虫在早春就开始传病。 3发病规律 病毒病的发生轻重,主要取决于带毒昆虫数量和发生迁移时期。病毒在媒介昆虫体内或越冬卵内越冬,第二年带毒成虫迁入秧田和早栽本田时,将病毒带入田间即为初次侵染源,以后继续随各代带毒成虫或若虫扩散蔓延。凡有利传毒媒介昆虫发生的条件,都是病毒病发生的有利条件之一。冬春干旱温暖或上年治虫不力,造成虫口基数大,以及玉米、大小麦、杂草发病重的条件下,传毒媒介传播到水稻上的病毒源就多,发病就严重。 水稻感染病毒病的时期,主要在秧田期和本田返青分蘖期。水稻秧苗愈幼嫩则愈易感病,发病率愈高,发病程度愈严重。秧田期感病的,全田病株分布均匀;本田初期感病,田中间发病较轻,边行较重。一般晚稻重于早稻。 水稻品种抗病能力的强弱,与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据调查,目前种植的水稻品种中,抗病性存在一定差异,但没有完全抗病的品种。栽培管理水平的好坏也与发病程度有密切关系。水稻播种与移栽期如与媒介昆虫的迁移高峰吻合,则发病重。稀密程度也影响发病轻重,合理密植,增加有效苗数,可相对减轻发病程度。 4防治对策 由于水稻病毒病一般是在苗期最容易感病,且都由媒介昆虫传毒,因此重点是消灭带毒昆虫,预防秧田侵染,采取“切断毒源,治虫防病”的综合防治策略,抓好秧田期和本田初期的防治关键,力争在灰飞虱、黑尾叶蝉等传毒之前将其消灭,就可以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对重发区的晚稻田,当务之急是收割时齐泥割禾,及时焚烧发病稻草,并清除其它杂草等初侵染源,将来年秧田和本田毒源降至最低。 4.1栽培防治 4.1.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虽未发现绝对抗病品种,但各品种间感病性有一定差异,如 2009年重发区的品种间感病性就完全不同。 4.1.2合理布局,提倡连作种植。生育期相同或相近的品种应连片种植,以减少黑尾叶蝉、灰飞虱等病毒昆虫相互迁移、传病机会,并有利于防治工作的开展。 4.1.3选好秧田位置。选择灌溉方便、土壤肥沃、上年未发病或发病轻的稻田做秧田。不能将秧田安排在靠紧麦地、红花茄子田的地方,应尽量选择在离重病田较远处。 4.1.4清除杂草。尽早翻耕稻田,在每季作物收获前铲除田边和灌溉沟渠上的杂草,破坏传毒叶蝉、灰飞虱的越冬场所,减少传毒害虫数量。由于黑尾叶蝉在看麦娘上以若虫形态越冬,灰飞虱有趋向稗草和看麦娘等杂草上产卵的习性,可推广化学除草,消灭看麦娘、稗草等杂草,可消灭中间寄主上的带毒昆虫,以减少毒源。 4.1.5加强肥水管理。不要让稻田积深水;漏水田足水勤灌,干干湿湿;看苗情施肥,不要猛追肥;有黑根的病株,可混合磷肥追施,促使长出新根。 4.2治虫防治 4.2.1消灭病源,及时抓好传毒昆虫的综合防治,及早消灭传毒害虫于秧田之外。重点抓好黑尾叶蝉、灰飞虱两个迁移期的防治。首先,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防治好田间、田边、沟渠、路边和稻草堆边的传毒害虫;其次,在大小麦收割时,防治好临近早稻边行;在早稻收割时,防治好晚稻边行,可把带毒害虫消灭于迁飞传病前。治虫所用的农药和剂量与防治飞虱的相同。 4.2.2秧田及时用药。当黑尾叶蝉、灰飞虱等迁入秧田时,要立即喷药防治,亩用80%敌敌畏2两,仲丁威2两兑水80斤喷雾。以后隔5,7d喷1次,直至移栽为止,比较集中地把传毒害虫消灭于秧田,可省工省药,效果较好。 4.2.3喷药后拔病株。在大田零星出现病株时,先向病株及周围的水稻喷药,围歼带毒害虫,防止扩散传病,然后立即拔除病株,带出田外烧毁,消灭病源,控制蔓延。拔除后补上无病株,保证全苗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农业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及时有效控制我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推进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强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发生面积预计30万亩以上,全区防治处置率要达到95%以上,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出现连片大面积为害损失。 三、防控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系统总结当地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规律和病毒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稻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监测,全面掌握虫情和病情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努力减少发病面积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全区水稻生产安全。 四、技术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 防治策略,推行“抗、避、断、治” (抗:选种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 控措施,降低飞虱、叶蝉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病毒病发生危害。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 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尽早、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全力组织打好防控战役。各地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确保防控物资的数量、质量。 (二)广泛宣传,普及防控技术。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综防技术示范展示,并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率。各地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 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统一防治范围和效益,在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四)协作攻关研究,优化防控技术。针对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对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和监测预报、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治虫防病新药剂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开展系统研究,为可持续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 2010年广西水稻病毒病防控工作方案 为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农业部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发展粮食生产工作部署,及时有效控制我区水稻病毒病发生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强化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行现代农业植保技术,协调应用多种防治方法,推进水稻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增强应急防控能力,控制水稻病毒病为害,确保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 2010年全区发生面积预计30万亩以上,全区防治处置率要达到95%以上,防治效果85%以上,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不出现连片大面积为害损失。 三、防控对策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系统总结当地稻飞虱(褐飞虱、白背飞虱、灰飞虱)发生规律和病毒病流行特点的基础上,强化稻飞虱、叶蝉种群数量监测,全面掌握虫情和病情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预报,采取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控措施,加强组织发动,强化技术指导,切实打好“治虫防病”战役,努力减少发病面积和减轻危害损失,保障全区水稻生产安全。 四、技术措施 加强监测预警,前移防控关口,采取“杀灭传毒害虫、切断毒源、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通过治虫达到防病目的” 防治策略,推行“抗、避、断、治” (抗:选种抗(耐)病品种,避:抓好栽培管理,断:阻断毒源,治:治虫防病)等综合防控措施,降低飞虱、叶蝉发生数量和传毒风险,减轻病毒病发生危害。 (一)加强监测预警 一是要全面加强稻(秧)田及田外寄主飞虱、叶蝉的系统调查和普查,及时掌握飞虱、叶蝉种群消长动态;二是要根据种群动态监测结果,结合水稻生育期和抗(耐) 病性等,预报发生期、防治适期、重点防控田等,科学指导防控工作开展。 (二)选用抗病品种 在病毒病常发区选用抗(耐)病品种,重病区要淘汰感病品种。 (三)抓好栽培管理 1、历史病区,在生长适期内适当调整水稻播、插期,尽量将水稻发病敏感时期与传毒媒介昆虫发生高峰期错开。晚稻秧田尽可能远离早稻田。 2、加强水肥管理,对发病田要及时排水晒田,施用速效肥,增施磷、钾肥和农家肥,增强水稻抗病抗虫能力。 3、加强田间检查,及时拔除病株。当大田已经明显严重发病,或发病丛率超过7,的田块及时拔除病株(丛),并就地入泥深埋,然后从健丛中掰出一半分蘖苗或将储备秧苗移栽在拔除病丛留下的空穴中,并及时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尿素,促使稻苗恢复群体生长。 (四)切断毒源 1、清除田周边杂草,减少虫源。 2、收割早稻时要随割随挑,不要将稻草堆放在田里,尽量挑走。减少稻草还田,如需还田的要埋好稻草,防止带毒昆虫进入晚稻田。 3、抓好冬防。重病区晚稻收割后要冬犁晒田,清除再生稻和田边、沟边看麦娘等杂草。 (五)治虫防病 1、做好种子药剂处理,每公斤稻种拌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5,20克,待药液充分吸收后播种。 2、秧田宜选择远离病田,提倡集中连片育秧。特别是单季稻种植地区应在播种前做好秧田四周作物或杂草上的飞虱叶蝉防治。积极推广防虫网育秧,水稻育秧期全程覆盖20目防虫网,可有效预防水稻病毒病大发生。 3、飞虱发生较轻的要注意喷施秧苗的“送嫁药”。插秧前3-5天,喷施异稻瘟净加病毒A或吡虫啉加病毒A,可预防稻瘟病和飞虱传毒。 4、实行适时达标防治。在秧苗2,7叶期和大田初期,应持续做好稻飞虱、叶蝉防治,秧田每隔5,10天防治1次。移栽到大田后7,10天用药防治1次,5,10天后再用药1次,防治药剂轮换选择吡虫啉、噻嗪酮、吡蚜酮等。策略性防治指标:前作发病株率1,,应对穗期进行稻飞虱(指白背飞虱及灰飞虱,下同)全面防治,以防稻飞虱成虫迁入后作秧田传毒为害;秧苗期防治指标:每0.11m2(1平方尺)带毒稻飞虱0.2只;大田初期防治指标:每667 m2带毒稻飞虱0.5万只或百丛带毒稻飞虱15只。改单家独户防治为统防统治,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防治,确保全区域对飞虱、叶蝉的有效控制。 5、发病初期用抗病毒制剂宁南霉素、病毒A等加入叶面肥和杀虫剂混合喷施,或喷施病毒A800倍液+植物细胞分裂素600倍液,对水稻病毒病的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五、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落实防控责任。各地要高度重视,把防控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重大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属地防控责任。尽早、科学制定防控工作方案,强化督导检查和技术指导,全力组织打好防控战役。各地要加强对农药市场的监管,确保防控物资的数量、质量。 (二)广泛宣传培训,普及防控技术。各地要通过电视预报、广播、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普及防控技术,结合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综防技术示范展示,并在防治关键时期组织技术人员分片包干,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技术指导,切实提高防治技术的到位率。 (三)开展专业化防治,提高防控效率。各地要根据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工作意见》要求,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加强人员培训、技术指导与咨询服务,努力提高专业化统一防治范围和效益,在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的防控工作中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四)协作攻关研究,优化防控技术。针对飞虱及其传播的病毒病发生流行新情况和新问题,通过科研、教学和技术推广部门协作攻关,对稻飞虱发生消长规律和监 测预报规范、带毒率快速测定方法、治虫防病新药剂以及综合防控技术集成等开展 系统研究,为可持续控制水稻病毒病提供技术支撑。
/
本文档为【水稻病毒病[宝典]】,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