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

2017-12-05 3页 doc 13KB 4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 耳疮 【疾病科属】 耳科 【辨证论治】 耳疮是指外耳道的弥漫性红肿疮疡,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溃疡、渗液等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1、耳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轻者耳内微痒微痛不适;重者耳部疼痛痛引脑门。 2、检查:重者外耳道肿胀较甚,皮肤溃烂,流脓,耳廓周围亦可水肿,或耳前后淋巴结肿痛。病情迁延,则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变窄,有痂皮或碎屑,或有褐色分泌物。 耳疮多因挖耳、污水入耳、中耳炎脓液刺激外耳道,以致风热湿邪搏结于耳窍,蒸灼耳道肌肤,致耳道漫肿、赤红、疼痛。若素体...
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
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 耳疮 【疾病科属】 耳科 【辨证论治】 耳疮是指外耳道的弥漫性红肿疮疡,以外耳道弥漫性红肿、溃疡、渗液等为特征。相当于西医的弥漫性外耳道炎。 1、耳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轻者耳内微痒微痛不适;重者耳部疼痛痛引脑门。 2、检查:重者外耳道肿胀较甚,皮肤溃烂,流脓,耳廓周围亦可水肿,或耳前后淋巴结肿痛。病情迁延,则外耳道皮肤增厚,外耳道变窄,有痂皮或碎屑,或有褐色分泌物。 耳疮多因挖耳、污水入耳、中耳炎脓液刺激外耳道,以致风热湿邪搏结于耳窍,蒸灼耳道肌肤,致耳道漫肿、赤红、疼痛。若素体脾虚,则迁延日久,缠绵难愈。治疗上,湿热搏结算窍,则宜清泻肝胆,利湿消肿,脾虚湿困,治当清脾利湿消肿。 湿热搏结耳窍 【证见】耳部疼痛,甚则痛引腮脑,耳前或耳后淋巴结肿大疼痛,外耳道皮肤红肿、溃烂,有脓性分泌物。全身可伴发热,口苦咽干,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泻肝胆,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龙胆泻肝汤(吴谦《医宗金鉴》)加减 处方:龙胆草,,克,黄芩,,克,山栀子,,克,夏枯草,,克,赤茯苓,,克,牡丹皮,,克,柴胡,,克,甘草,克。水煎服。 若红肿,糜烂,流脓血水较甚者,可加苦参,,克、地肤子,,克。 2、中成药 (1)牛黄解毒丸(片),口服,丸剂每服,丸,每日,—,次;片剂,每服,—,片,每日,—,次。 (2)银黄片,口服,每次,—,片,每日,—,次。 脾虚湿困耳窍 【证见】耳内搔痒不适,外耳道皮肤增厚,变窄,有片状痂皮及脱落碎屑,或有灰褐色或黄绿色分泌物。全身或见倦怠懒言,精神疲倦,胃纳欠佳,大便溏。舌质淡红,苔白略厚,脉细缓。 【治法】健脾利湿消肿。 【方药】 1、主方:参苓白术散(陈师文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加减 处方:党参12克,云苓12克,白术10克,生苡仁30克,土茯苓20克,地龙干10克,蝉蜕,克,甘草,克。水煎服。 若痒甚者,加白蒺藜,,克、防风,,克。流水多者,加泽泻,,克、地肤子,,克。 2、中成药 (1)陈夏六君子丸,口服,大蜜丸每次 ,丸,小蜜丸每次,克,水蜜丸每次,克,每日,—,次。 (2)乌蛇止痒丸,口服,每次2.5克,每日3次。 外治法 1、湿热搏结耳窍,红肿热痛者,宜用内服中药渣再煎,取汁热敷患侧耳部。 2、可用黄连膏外涂,或以紫金锭、牛黄解毒丸调开水涂擦外耳道红肿处。 3、耳前后淋巴结肿大者,可用紫金锭、牛黄解毒丸调水外敷。 1、针刺疗法 肿胀疼痛时,可针刺合谷、内关、少商等穴,以消肿止痛。 2、预防调护 (1)注意外耳道清洁,特别要注意外耳道深部前下方最易藏污垢之处。 (2)戒除挖耳习惯,避免污水入耳,及时治疗化脓性中耳炎。
/
本文档为【066耳疮-中医辨证治疗.tx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