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

2018-02-19 10页 doc 27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7177

暂无简介

举报
【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 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 略 第19卷总第8l期 Vo1.19SumNo.8l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JOURNALOFGUANGDONGRADIO&TVUNIVERSITY 20l0年第3期 No.3.201O 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 —— 建安典籍序述略 朱秀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I摘要l建安时期,典籍序在文本内容和创作方式上皆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有些典籍序交代了创作的缘起,着述的 主要内容和体例以及对典籍...
【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
【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 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 略 第19卷总第8l期 Vo1.19SumNo.8l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 JOURNALOFGUANGDONGRADIO&TVUNIVERSITY 20l0年第3期 No.3.201O 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 —— 建安典籍序述略 朱秀敏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I摘要l建安时期,典籍序在文本内容和创作方式上皆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有些典籍序交代了创作的缘起,着述的 主要内容和体例以及对典籍作者的介绍和对作品的,有些典籍序则交代了典籍的成书过程和书名的由来.建安典 籍序反映了士人强烈的着述观念,他们已开始有意识地整理,编纂作品集.考察这些典籍序,既可以发现建安特殊的时 代特色,也可以发现作家个性化的创作方式. 【关键词l建安;典籍序;文本内容;创作方式 I中图分类号lI207.62【文献标识码lA【文章编号l1008—9764(2010)03—0079—04 建安时期,文章辨体意识增强,序体文创作数 量大增,为典籍所作的典籍序也获得了发展,在文 本内容和创作方式上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模式,本 文拟对此之. 先秦时期出现的典籍序有《庄子?天下》和吕 不韦的《吕氏春秋序意》等,但前者不以序为名,后 者在《全上古三代文》中严可均有按语说:"此下尚 有赵襄子一段,非《十二纪》之总序也,不录",可见 《序意》应非《吕氏春秋》序文全篇,但都对典籍的 主要内容及创作意义有介绍,二者已经初具后来典 籍序文本内容的雏形.两汉时期出现的典籍序有 孔安国的《(尚书)序》,《(古文孝经训传)序》,《(家 语)序》,东方朔的《(十洲记)序》以及刘向的《战 国策书录》,《管子书录》,《晏子叙录》,《孙卿书录》, 《韩非子书录》,《列子书录》,《邓析书录》,《关尹子书 录》,《子华子书录》,《说苑叙录》等,在名称上虽有 "序","书录","叙录"的不同,但序体文已经基本上 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孔安国说:"《书序》,序所以 为作者之意,昭然义见,宜相附近,故引之,各冠其 篇首……"u,后来的典籍序也都继承了《书序》"序 作者之意"和"冠其篇首"的观念,而且其论述内容 在两汉典籍序中也都出现了.建安时期,创作典籍 序的作家作品数量都有所增加,名称上除《新律序 略》一篇为"序略"外,其他全都为"序"或"叙". 一 ,建安典籍序的文本内容 建安时期共出现了13篇典籍序,它们是应劭 的《(风俗通义)序》,苟悦的《(汉纪)序》,刘熙的 《(释名)序》,颖容的《(春秋释例)序》,高诱的《(吕 氏春秋)序》,《(淮南子)叙》,仲长统的《(尹文子)序》, 曹操的《(孙子兵法)序》,曹丕的《典论?自叙》,曹 植的《(前录)序》,《画赞序》,刘劭的《新律序略》,无 名氏的《(中论)序》.其中《(吕氏春秋)序》,《(淮 南子)叙》,《(尹文子)序》,《(孙子兵法)序》是为前 代典籍作的序;《(风俗通义)序》,《(释名)序》,《典 论?自叙》,《(中论)序》是为当代典籍作的序,而 且前三篇为作者自作,《(中论)序》是他人作;《(春 秋释例)序》,《新律序略》,《(汉纪)序》也是当代典 籍的序作,只不过它们是依据已有典籍而作的新典 籍;《(前录)序》,《画赞序》是曹植为他的两部作品 集作的序,《前录))是他删定的七十八篇赋的合集, 《画赞》是他为古人所作画赞的合集. (一)创作缘起,着述内容及体例 从内容上来看,有些典籍序交代了创作的缘 起,着述的主要内容和体例等.如刘劭的《新律序 略》,开篇即说明旧律"难知",再加上后人的改增, 【收稿日期l2010—03—11 【作者简介】朱秀敏d982一),女,山东聊城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第19卷总第81期)2010年6月20日 已经很不合时宜了,因此才要制定新律,"新律"的 定名就是相对原来的"旧律"说的.新律依据参考 了原来的旧律,以"宜都总事类,多其篇条,删旧科, 采汉律,为魏律,悬之象魏"为原则,新增定了十三 篇,每篇增定的原因都有详细的记载,让人一目了 然.关于刑罚的种类和如此执行的目的也介绍得 非常清楚.这样的典籍序类似新书推介,让读者在 没有读到原着之前,已经对着作的创作背景,主要 内容,编排体例及创作意义有了大概的了解. (二)人物小传及相关品评 有些尤其是为他人作的典籍序的内容可分为 两部分,前面是对典籍作者的介绍,包括生平,德 行,从学经历等内容,类似人物传记;后面是对作品 的评价,既有典籍作者同时代及后人的评价,也有 序作作者本人的观点和态度.《(尹文子)序》即是 如此. 尹丈子者,盖出于周之尹氏.齐宣王时,居稷下, 与宋钳,彭蒙,田骈同学于公孙龙,公孙龙称之.着书 一 篇,多所弥纶.<Oi子》日:"不累于物,不苟于人,不 忮于众,愿天下之安宁,以活于民命,人我之养,皆足而 止.以此白心,见侮不辱."此其道也.而刘向亦以其 学本于黄,老,大较刑名家也,近为诬矣.余黄初未始 到京师,缪熙伯以此书见示,意甚玩之,而多脱误,聊试 条次,撰定为上下篇,亦未能究其详也. 一 开篇就对尹文子宗族由来,生活时代,地域, 交游与从师学习的经历作了简要介绍,老师公孙龙 对他评价很高.对其所作《尹文子》的思想性,刘向 有评,仲长统说他是因为缪熙伯(缪袭)的推荐才看 到此书的,他肯定了作品的价值,却发现书中有不 少脱误的地方,所以才尝试做一些补救工作,但是 有些内容还是不能详细考究.仲长统在序文中对 作家作品的评价内容虽然简单,但这种对着述作品 肯定,怀疑以及推敲的精神已经基本具备了书评者 的某些素质. 典籍序中或简或详的小传,深得孟子"诵其诗, 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的批评原 则,也因此保存下来很多有关典籍作者生平行迹的 文献资料.可以曹丕《典论?自叙》和无名氏的《(中 论)序》为例.前者是自作序,语言平实,娓娓道来, 内容侧重于对射箭,骑马,击剑等学习"戏弄之事" 的详细记录;后者是他作序,开始就说"先目其德, 以发其姓名,述其雅好不刊之行,属之篇首,以为之 序",既然是"目其德","述其雅好不刊之行",故内 容上多是对徐干治学,德行的介绍,语言上则排偶 句式居多,有意烘托文势,作者对徐干的崇敬,仰慕 之情充溢字里行间,不免有溢美,夸张之辞."学无 常师,有一业胜己者,便从学焉,必尽其所知,而后 释之;有一言之美,不令过耳,必心识之.志在总 众言之长,统道德之微,耻一物之不知,愧一艺之不 克.故日夜直密,昃不暇食,夕不解衣,昼则研精经 纬,夜则历观列宿,考混元于未形,补圣德之空缺, 诞长虑于无穷,旌微言之将坠."这样齐整的句式随 处可见,在虚词的连缀下,语势灵动,情感也随之飞 扬.二序都以时间贯穿全文,但前者对时代背景的 描述不如后者详细,这当与《典论》,《中论》的内容 及创作目的有关.徐干"常欲损世之有余,益俗之 不足,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曾无阐弘大义, 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之昏者,故废 诗,赋,颂,铭,赞之文,着《中论》之书二十二篇".《中 论》作为政论性着作,"大都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 归之于圣贤之道"是作者的意旨.而《典论》从其 现存篇目来看,内容深奥渊博,曹丕"好文学,以着 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_2J,他认为可以使人不朽 的方式除了"立德扬名"之外,就是"着篇籍"了,这 些篇籍中,他对《典论》极其看重.《典论》内容非 常丰富,如《奸谗》篇,《内诫》篇通过谗言致败和刺 诫妇人对历史教训进行;《酒诲》篇阐述饮酒要 有节制,"过则败德";《论谷B俭等事》篇论述生死及 方士,方术;《剑铭》篇,《论文》篇则分别是对剑,文 章的评述,每篇都可看作专题论文.《自叙》如果只 说求学经历,文章创作等方面不免单薄,自作序也 不好对德行过多涉及,所以曹丕就在序文中展示了 自己在射箭,骑马,击剑,弹棋以及文学等各方面的 才能.具备多方面才能和丰富知识的曹丕,才能写 出"道无深而不测,术无细而不敷.论古贤以叹息, 觌懿德以欢娱"的《典论》(语出卞兰《赞述太子赋》). 同样,《(中论)序》中徐干的品行,秉性均以时代为 依托,"时势造英雄","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 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汉人传 诗,皆用此法.故四家诗皆有序,序者,序所以为作 者之意也"ll3j,那样的时代,那样的徐干,才能写出 《中论》那样的政论性着作. (三)典籍的成书过程 有时,典籍序还会交代典籍的成书过程.如高 朱秀敏: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 诱的《(淮南子)叙》,在叙述完淮南王刘安的生平及 着书缘由,作者情况与"鸿烈"之意旨后,高诱详细 追述了为《淮南子》作注解的动机与过程,"自诱之 少,从故侍中同县卢君受其句读,诵举大义.会遭 兵灾,天下棋峙,亡失书传.废不寻修,二十余载. 建安十年,辟司空椽,除东郡濮阳令,睹时人少为淮 南者,惧遂凌迟,于是以朝铺事毕之间,乃深思先师 之训,参以经传道家之言,比方其事,为之注解,悉 载本文,井举音读.典农中郎将弁揖借八卷刺之, 会揖身丧,遂亡不得.至十七年,迁监河东,复更补 足.浅学寡见,未能备悉,其所不达,注以'未闻'. 唯博物君子览而详之,以勤后学者云耳".《淮南子 注》几经战火之乱和人事之遗失,高诱两次为之注 解,补足,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在学力不达的地 方皆标示出来,以待后者.序文将社会背景与作者 心态结合,为读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背景资料. (四)书名释义 典籍序中还有对书名的解释.应劭的《(风俗 通义)序》:"谓之《风俗通义》.言通于流俗之过谬, 而事该之于义理也.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 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 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 邪,或善或淫也.圣人作而均齐之,咸归于正,圣人 废则还其本俗.《尚书》:'天子巡狩,至于岱宗,觐 诸侯,见百年,命大师陈诗,以观民风俗.'《孝经》日: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传日:'百里不同风,千里不 问俗,户异政,人殊服.'由此言之,为政之要,辩风 正俗,最其上也."就对"风","俗","通义"分别进 行了解释,还强调了"辩风正俗"对治理国家的重要 性.刘熙的《(释名)序》,曹操的《(孙子兵法)序》, 曹植的《画赞序》也分别对"名"的含义,释名的重 要意义,何为"兵","不得已而用之"的态度,何为 "画",作画的"知鉴"性等内容进行了论述.序文的 这部分内容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典籍之所以定此名 以及之所以作的意义. 二,建安士人强烈的着述观念 典籍序反映了建安士人强烈的着述观念.他 们的创作或者因为"多脱误"(《(尹文子)序》),"多 缺略"(《(春秋释例)序》);或者因为"与本体相离" 的不合时宜,需重新增改(《新律序略》);或者在原 书基础上"撮要举凡,存其大体.旨少所缺,务从省 约,以副本书,以为要结"(《(汉纪)序》);或者因为 "不知其所以之意"(《<释名)序》),"既有脱误,小儒 又以私意改定,犹虑傅义失其本真,少能详之"(《(吕 氏春秋)序》)造成的晦涩难懂或注解错误;或者因 为战火之乱,人世无常要保存文献的责任感(《(风 俗通义)序》),《(淮南子)叙》);或者历史教训, "阐发义理,原本经训,而归之于圣贤之道"(《(中论) 序》);或者"着篇籍"以不朽(《典论?自叙》,曹植 的两篇序文亦是,甚至从曹丕认为徐干"着《中论》 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此子为不朽矣"来看,建 安士人大体上都有"成一家之言"以为不朽的观念). 《(风俗通义)序》还以历史事例和鬼魅易画,犬马难 为的典故说明着述亦难为的事实和原因,这恐怕是 没有创作经历的人无法体悟的. 还应该要提到的是曹植的《(前录)序》和《画 赞序》,《前录》和《画赞》是曹植删定本人作品而编 辑成的合集,可见建安文人已开始有意识地整理, 编纂作品集,在此过程中,当然要遵循一定的删定 原则或标准,而这种原则或标准则体现了当时的文 坛风尚或整理,编纂者本人的审美取向.《(前录)序》 可以说是现存最早的一篇别集序,兹录如下: 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 如秋蓬,搞藻也如春葩.汜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 颂》争流可也.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所 着繁多,虽触类而作,然芜秽者众,故删定,别撰为前 录七十八篇. 对文章的品评与对人物的品评统一起来,"文 如其人",可以说,当时人物品评的风气影响了对文 学创作的评价,君子的文章应该有君子的形象树立 其中.曹植受文坛风尚的影响创作了大量的赋,他 "雅好慷慨",删定其中的七十八篇撰为《前录》.曹 植的审美取向与我们经常提到的建安文人"雅好 慷慨","梗概多气"的创作风格是一致的.这样的 序文也可作为文学批评的材料.《(中论)序》中就 评论了当时的文坛:"见辞人美丽之文,并时而作, 曾无阐弘大义,敷散道教,上求圣人之中,下救流俗 之昏者,故废诗,赋,颂,铭,赞之文,着《中论》之书 二十二篇……"建安时期,文章辨体意识增强,诗, 赋,颂,铭,赞这些文体的文章数量大增,"诗赋欲丽" (《典论?论文》),"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陆 机《文赋》),"颂惟典雅,辞必清铄"_4J,"铭兼褒赞, 故体贵弘润","丽","绮靡","浏亮","典雅","清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第19卷总第81期)2010年6月20日 铄","弘润"是这些文体的语言风格,概言之,"美丽 之文,并时而作",而徐干独作政论性散文,则是文 学创作个性化的体现. 三,建安典籍序的语言特色 典籍序的语言质朴平实,多从社会背景,典籍 作者的生平阅历,创作心态等方面论及态度和评 价,高屋建瓴,言必有据,颇得"知人论世"的章法. 凡是与典籍有关的内容均可入序,但其篇章结构却 很严谨,很有条理,平铺直叙中夹杂论断之语,逻辑 性强.正始时,桓范的《世要论》中有一篇《序作》 可以解释典籍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语言特点: 夫着作书论者,乃欲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 事义,尽极情类,记是贬非,以为法式.当时可行, 后世可修.且古者富贵而名贱废灭,不可胜记,唯 篇论倜傥之人,为不朽耳.夫奋名于百代之前,而 流誉于千载之后,以其览之者益,闻之者有觉故也. 岂徒转相放效,名作书论,浮辞谈说,而无损益哉? 而世俗之人,不解作礼,而务泛溢之言,不存有益之 义,非也.故作者不尚其辞丽,而贵其存道也;不好 其巧慧,而恶其伤义也.故夫小辩破道,狂简之徒, 斐然成文,皆圣人之所疾矣. "着篇籍"是为了"阐弘大道,述明圣教,推演事 义,尽极隋类,记是贬非,以为法式",而"浮辞谈说", "泛溢之言","辞丽","巧慧","斐然成文"于此无益. 《(中论)序》中也提到当时文坛崇尚"美丽之文",有 这些语言风格的文体并不能明作者之志,必须舍弃 以"成一家之言". 【注释】 ?全后汉文))卷六十七本篇题后有按语日:"此汉纪》 正文,范史称之为序今从之."故本文亦将其定为典 籍序. ?全后汉文》卷八十七本篇后有按语日:"统卒于献帝 逊位之岁,而此序,言黄初末始到京师,当是后人妄改, 或此序非统作也.疑莫能明."陆侃如在((中古文学系 年》中也据此认为"此序多半是伪作"(第435页).因 无更多证据,故认为是建安时作品. ?《全三国文卷五十五本篇后有按语日:"此《序徐干 同时人作,旧无名氏.(《意林》:中论》六卷,任氏注,任 嘏与干同时,多着述.疑此序及注皆任嘏作,不 敢定之."作者仍阙名,列为建安时作品. ?隋书?经籍志》集部别集着录曹植(《画赞五卷,《画赞》 应为曹植的独立着作,故本文将其序定为典籍序. 【参考文献】 [1】作者不详.四部精华:集部(下)【z】.长沙:岳麓书社, 1991:24. [2]陈寿.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卷二[M】.裴松之 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88. [3]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M]//张采田.玉溪生 年谱会笺(外一种)[M].北京:中华书局,1963:3. [4][5]刘勰.文心雕龙注:卷二[M].范文澜注.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l978:158,195. AboutAuthor'SIntentionsinPrefaces ——— ntheClassicalBook'sPrefacesofJian'an (责任编辑:楚和) ZHUXiu—min (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Shandong,China.250014) Abstract:Theclassicalbook'Sprefacesobtainindependentdevelopmentbothinthecontentofthebooksandinthe creativestyleduringJian'anperiod.Someofthemexplainthereasonforwriting,themaincontentandthestyleaswellas theintroductionontheauthorandtheevaluationofthebooks,somedescribethewritingprocessandtheoriginofthetitle. Theclassicalbook'SprefacesduringJian'anperiodreflectthescholars'strongideasforwriting,theyhavebeguntoorganize, compileportfoliosconsciously.Throughanalyzingthesecontents,youcannotonlydiscoverthespecialcharacteristicsofthe timesbutalsofindthewriters'personalizationcreation. KeyWords:Jian'an;classicalbook'Spreface;contentsofthetext;writingstyle
/
本文档为【【doc】序作者之意,成一家之言——建安典籍序述略】,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