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2017-11-14 50页 doc 502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266065

暂无简介

举报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2010年3月 第一章 保健按摩概论 按摩又称推拿、按跷、案杌。早期的按摩比较单调,手法种类较少,常用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以后随着预防、治疗疾病范围扩大,手法相应有了发展和完善。现在所说的按摩是泛指各种手法。古时按摩被归属于导引门类,现代按摩被认为是属于物理疗法、自然疗法、非特异性应变疗法等范畴。 保健按摩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指导下,以按摩作为主要手段,达到缓解机体紧张,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促进人体形态美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保健...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保健按摩自编教材 2010年3月 第一章 保健按摩概论 按摩又称推拿、按跷、案杌。早期的按摩比较单调,手法种类较少,常用按和摩两种手法。按法是单纯的向下用力,所谓“按而留之”。摩法则是在体表作环形摩擦。以后随着预防、治疗疾病范围扩大,手法相应有了发展和完善。现在所说的按摩是泛指各种手法。古时按摩被归属于导引门类,现代按摩被认为是属于物理疗法、自然疗法、非特异性应变疗法等范畴。 保健按摩在传统中医学理论和现代医学原理指导下,以按摩作为主要手段,达到缓解机体紧张,调节人体机能,增进健康,促进人体形态美及防治疾病的目的。保健按摩是集中医保健学、康复医学、按摩学为一体的一门既古老又年轻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保健按摩是应时代回归自然之呼声,顺历史发展之潮流而发展,所以受到当今国内外医学界及保健按摩爱好者的重视,同时对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人人享有健康”的倡导有着积极意义。 第,节 保健按摩的概念 1、按摩 按摩,又称推拿。按摩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素问?血气形志篇》)此外,还有“按跷”(《素问?异法方宜论》)、“矫摩”(《灵枢?病传》)、“案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等别名。按摩是指运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位,以各种不同的特定技巧及技能在体表特定部位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目的。中国医学史表明,中华民族是人类社会中最早运用手法技能这一古老的医疗保健方法来防治疾病的。据载,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按摩术就已传人日本、法国,对现代西方按摩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古埃及、罗马、波斯、希腊、印度等国家均有不少有关按摩的文字记裁。 2、保健 保健古代称为养生。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素问?灵兰秘典论》)也就是根据人类活动规律,采取相应方法,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寿的目的。现代保健的概念,是注意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延长寿命。中医学历来主张“防患于未然”。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观点。所谓“治未病”应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发三个方面。从广义上讲,所有养生保健方法都是以健身、防病、益寿为目的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疾病和早衰的产生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正气盛衰。未病先防,有利于挟正抗邪,保持机体处于健康状态;既病防变,即对已经发生的疾病,应掌握其发生和发展规律,早期明确诊断,及时处理,以防止与阻断其发展和传变;病后防发,可促使疾病及早康复,以免复发。可见未病主动防患,已病积极防变,病后及时防发,就是中医学“治未病”这一指导思想的充分体现。未病先防的指导思想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它开辟了后世预防医学的先河。重视养生保健,提高人们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是目前医学科学和社会关注的重要研究课。 3、保健按摩 应用于未病防患、已病防变和病后防发的按摩医学技能,称为保健按摩。也就是说,保健按摩是运用按摩手法,达到健身防病,消除疲劳,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延年益寿目的的专业技能。专门研究与论述保健按摩基本理论、手法技能和实践应用的学科,称为保健按摩学。保健按摩学是中医推拿学新兴的分支学科,也是中医养生保健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健按摩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注重手法技能的内涵功力,刚柔相济,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将点、线、面、体结合在一起,强调经络学说的指导作用,“以气行手,以手调气”。通过、有效的手法剌激体表的特定部位、经络或腧穴,形成气和力的传递效应与运转机制。按照中医整体观念,注重统筹全身,突出局部,因人而施,因部位而异,通过动静结合、内外相应、身心共养,促使经络通畅、气血运行、肌肤濡润、筋骨柔顺、脏腑充实、精神充沛,维持阴阳动态平衡。也就是说,保健按摩是从总体上调整机体生理功能,增强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第二节 保健按摩的特点及分类 一、保健按摩的特点 2 保健按摩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有以下特点。 1、简便易行 保健按摩是一种易学易行的保健方法,不需复杂的设备,而且安全可靠,无不良反应,男女老幼有病无病皆可采用。经过自学或短期的培训便可掌握其基本操作方法。基本上不受客观条件的制约,既适合于公共场所,如按摩医院、美容院、健康中心、宾馆等,也适用于家庭内部,既可以在室内也可以在室外,如旅游时自我保健等。 2、效果显著 保健按摩之所以受欢迎,以健身防病为目的,适用范围广。除禁忌症,均可使用。 立竿见影的效果是其原因之一。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使人疲惫不堪,几十分钟的保健按摩后使人倦怠尽去,精神一振。其在美容方面的效果更不亚于此,真如广告所云“进去二十,出来十八”。这正是近年来按摩保健事业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医疗按摩不仅对内科、伤科、妇科、儿科等疾病大都有显著疗效,而对不少慢性疾病、顽固性疾病及疲劳综合征等也具有较好治疗效果。 3、经济实用 保健按摩既可以到公共场所去享受,也可以进行自我保健,适用于各个阶层,可以拿出几十元享受周到细致的服务,也可以自己动手不花一文。医疗按摩治疗疾病范围较广,而不用吃药,不用打针,不受任何医疗设备条件限制。 4、无副作用 无论是天然药物、化学药物还是生物药物都可能对人体有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保健按摩是一种非药物性的自然疗法,即使接受的时间较长,也不会有蓄积而引起的副作用,属于“绿色疗法”之一。医疗按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物理疗法,只要诊断正确,辨证选用恰到好处的手法,严格按照操作要领施术手法,一般不会发生不良后果及医疗事故,对身体无任何副作用。 5、保健按摩注重循经脉走向,重视腧穴按摩。如足太阳膀胱经应自上而下进行按摩,而手阳明大肠经则应由下向上按摩;腧穴按摩,如擦涌泉、肾俞、大椎,揉丹田,按中脘,按揉足三里,小儿腧穴的推脾土、肾水穴等,将穴位的性能与手法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有事半功倍之效。 6、保健按摩比较注意因人、因时,灵活选穴、施法,不生搬硬套。 7、保健按摩比较重视头部、背腰、腹部及足部按摩,以调整大脑及内脏功能。 二、按摩的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按摩的分类也更加详细。 1、依据按摩的目的,按摩可分为:养生保健按摩、美容保健按摩、减肥保健按摩、医疗按摩、运动保健按摩等。 2、按施术的部位,按摩可分为:面部保健按摩、头颈部保健按摩、耳部保健按摩、手足反射区保健按摩、穴位保健按摩、循经保健按摩、全身保健按摩、病变部位按摩等。 3、按施术者与被施术者的关系,按摩可分为:医患按摩、夫妻按摩、自我按摩等。 其他分类如家庭按摩、器械按摩、药物按摩等。 第三节 保健按摩的作用 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保健按摩能够健身防病,促进疾病康复,美容减肥,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是有科学根据的。 中医的经络学说认为,经络遍布人体的全身,它内联脏腑,外络四肢与关节,沟通和联络人体所有的脏腑器官及皮毛、筋肉、骨骼等组织。人体的气血在经络内运行,形成有机的整体联系。保健按摩是运用各种不同的手法,作用于体表局部或经络穴位上,起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平衡阴阳、调和脏腑、濡养筋骨等作用,从而达到健身防病的目的。如按摩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关元、肾俞、脾俞等穴,与服用黄芪、人参、当归等中药同样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 中医学认为构成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在结构上是不可分割的,在生理上是相互协调的,在病理上是相互影响的,人体自身这种在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上统一而且完整的有机联系,主要是通过经络的联络作用实现的。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上下表里、有规律的分布在全身,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联络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经络具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运行气血、濡养全身的功能,使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界之间达到协调和统一的动态平衡,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按摩通过手法产生的外力,作用于人体体表的特定部位及穴位,使按摩手法产生的力转化为 3 “能”,“能”转化为可被人体识别的“信息”,从而激发经络系统,发挥其潜在而巨大的调节作用,以调动机体的抗病因素,使正盛邪退,恢复机体的阴平阳秘,建立并维持新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预防疾病,强身延年的作用。 1、能量调节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整体又由许多相对完整的小系统,每个小系统在其生理活动过程中都需要一定的能量,如果某一小系统发生病变也必然引起该系统能量代谢的异常,而推拿手法产生的力及其运动,可转化为各种形式的能(如磨擦产生的热能,点、按产生的势能,推、拨所产生的动能等),并渗透到体内,改变人体有关系统内能,从而起到调节作用。如受伤后引起的青紫红肿待病情稳定后,可用按摩手法,增加内能,促进血液循环,起到止痛、化瘀作用。 2、信息调整 各种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一定的部位、穴位或反射区,这种作用在体表的外力可转化为可被机体识别和传导的“信息”,“信息”经过经络系统的传导,来调节相应脏器的功能。例如,按摩手部的大脑反射区,可促进脑细胞突触的联系,从而起到提高智能的作用;心脏疾患,按摩足底心反射区,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亦是信息调整的原理。 3、结构调整 按摩手法可以纠正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组织器官的解剖位置异常而致的病症,如下颌关节脱位、脊柱各关节错位及肱二头肌肌腱滑脱等,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按摩手法,手法所产生的外力可纠正异常解剖位置,消除因解剖位置异常所致的疼痛等症状。 现代医学认为,保健按摩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现代医学对于按摩的研究从不同的侧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面主要介绍一下按摩对于不同系统作用的研究。 一、对皮肤的作用 按摩使皮肤内产生一种类组胺物质,这种物质能活跃皮肤的血管和神经,使皮肤的血管扩张,增强局部新陈代谢,改善皮肤的营养,清除局部衰亡的表层细胞,增强皮肤深层细胞的生活能力,从而使皮肤变得光泽美丽而富于弹性; 能改变皮肤的呼吸,有利于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 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扩张,由于皮肤毛细血管的扩张,促进与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从而使皮肤的温度也会相应地升高,所以冬天气候寒冷时,经常自我按摩,可预防冻疮的发生。另外,由于按摩改善了局部血液循环,使单位时间内流经局部的白细胞数量增加,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二、对运动系统的作用 按摩能使肌肉获得更多的血液,使肌肉中肌糖原含量增加,营养改善,代谢旺盛,并使代谢的中间产物——乳酸等物质加速分解和转化,其中1,5的乳酸被氧化为水和二氧化碳,4,5的乳酸被还原成肌糖原等能量物质,从而改善了肌肉的营养,清除了代谢中间产物对肌肉的损害,起到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因此,运动员在进行剧烈的活动之后,适当的进行按摩治疗,可改善肌肉营养,消除肌肉剧烈运动时由于无氧呼吸而产生的大量乳酸,起到消除疲劳作用。 另外,按摩还可以增加肌肉、肌腱、韧带的张力和弹性,按摩可改善这些组织的营养供应,并使其被动活动,这样可使肌纤维增粗,肌腱、韧带的结缔组织排列致密,从而增加其弹性和抗张力性能。椎间盘突出引起的下肢肌肉萎缩,随即分组,对照实验结果,实验组对照组有明显差异,采用按摩疗法和对照组单纯采用封闭药物等疗法,实验组肢体萎缩明显减轻,部分甚至完全恢复正常。按摩还可以纠正关节异常,按摩的外力作用可纠正关节错位、肌腱滑脱等有关组织解剖位置失常,关节局部的按摩可促进关节内滑液的分泌,改善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使瘀积在关节内的病理产物消散从而消除关节内肿胀,预防关节的挛缩。 三、对代谢的作用 按摩可促进局部及全身的代谢。按摩后常见到尿量明显增加,同时体内的蛋白质分解产物(如尿酸、尿素等)与尿同时排出体外,故尿中可以查出排氮量增加。由于对整体代谢过程的影响,可见脂肪减少,体重减轻。故按摩又有减肥和预防肥胖的作用。 四、对呼吸系统的作用 在胸部或颈背部进行按摩,通过神经反射活动,可加强肺组织的弹性,提高肺活量,改善呼吸 4 功能。故按摩有增强体质,防治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和肺气肿的作用。 五、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消化系统同样受着神经系统的支配,当按摩手法刺激体表,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而起到调节内脏生理功能的作用,使胃肠道蠕动加快,分泌和吸收功能增加。实践观察,当按摩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处1,3分钟,61%,73,的人胃肠蠕动功能增强。推补小儿脾土穴时,对小儿胃液酸度的分泌有较明显的影响,对胃蠕动及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可使亢进的胃肠功能受到抑制,如对腹泻者搓擦腰骶部的八缪、肾俞、大肠俞等穴,可抑制胃肠蠕动起到止泻的作用,其他实验观察也证明了按摩对内脏神经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在背部或腹部及下肢的一些特定穴位上进行按摩,能调节内脏神经功能,促进胃肠的消化、吸收、排泄功能。如按摩左侧足三里穴、脾俞穴,可在x线透照下观察到胃肠的蠕动发生明显改变。故按摩能增强消化系统的功能,有预防腹泻、便秘的作用。 六、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按摩对于血液循环和血液成分有很大影响。 1、改善局部循环以消除肿胀 按摩对血液循环的影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进行了研究和论述。庞视如认为“由于按摩手法刺激机体,通过反射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增加局部血液及淋巴液等的循环„„”。《苏联通俗百科全书》在介绍按摩时,认为多种按摩手法都能加速血液循环。日本高桥咣正、森和州《物理疗法四实际》中记载,按摩手法能引起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 临床验证,按摩可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被按摩部位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流量增大,可改善局部的营养供应,加速渗出物的吸收以消除局部肿胀。 2、血液成分的改变 按摩能使血液成分发生显著的变化,如安徽医学院曾观察了20名健康人(男16名,女4名)在被按摩后血液成分的变化情况是:白细胞计数在按摩的20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 3增加,有10例5分钟时增至最高,另10例60分钟时增至最高,平均增加1325个,m m(增长19.7,);淋巴细胞的比例和计数均有所增加,中性粒细胞的计数增加,噬菌指数平均提高200,,其中最高的增加24倍,最低的增加15,;血清补体效价19例提高25,,75,,1例无变化,这就说明按摩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反射性地提高了机体的免疫能力。 3、预防心血管疾病 按摩能加速静脉血和淋巴液的回流,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流速加快、流量加大。由于按摩后血管的舒张,循环阻力降低,从而减轻心脏的负担。按摩腹部可降低血压,减慢脉率,预防高血压。 七、对神经系统的作用 按摩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不同的按摩手法对神经系统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如叩击类手法起兴奋作用,而表面抚摩动作则起镇静作用。即使同一手法,由于运用的方式不同(如手法的急缓、用力的轻重、时间的长短等),其效果也截然不同。如采取缓和、轻力、时间长的手法操作,可起镇静作用;反之,采取急速、重力、时间短的手法操作,则起兴奋作用。 按摩对自主神经也有很大的影响。从而使内脏、血管、腺体的活动功能发生变化。如按摩颈部,可调节脑部及上肢的血液循环;按摩腰臀部,能调节腹腔、盆腔器官的功能活动。 按摩对神经系统有着双向调节作用。一般来说,缓和、较轻而又有节律的手法,对神经有镇静、抑制作用,急速、较重、作用时间较短的手法对神经有兴奋作用。按摩手法的作用主要取决于手法的强度。 1、提高痛阈(镇痛作用) 按摩可以提高疼痛的阈值,这可能是按摩抑制了痛觉的传导,1965年由Wall最先提出的闸门学说,似能对按摩的镇痛作用机制给予合理的解释。闸门学说认为在脊髓的后角存在有闸门控制系统,当细神经纤维兴奋时,能打开“闸门”,让疼痛信息通过;当粗神经纤维兴奋时,可关闭“闸门”阻止疼痛信号的通过。粗神经纤维的活动可以抑制细神经纤维的活动已经被医学界公认。按照这一学说,按摩的镇痛机制可能是手法刺激激活了大量外周粗神经纤维,此信号传入后角后抑制了细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疼痛信号的传递,从而关闭了疼痛的闸门,达到镇痛的目的,也即提高了痛阈。 5 临床实践中,对胃肠痉挛性疼痛的治疗,用较重的手法剌激T6,T9旁压痛点可以止痛。其机制可能是重的手法刺激激活了周围粗神经纤维,从而抑制了位于相同或相近脊髓节段接受的来自胃肠的细神经纤维所传导的神经冲动,从而达到止痛的作用。 2、改善功能 人体某些活动不能协调一致,大部分是因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拮抗活动达不到统一平衡的结果。而按摩可以使这种异常的拮抗功能得到调整,从而使人体的动作协调、功能改善。如某些中风后遗症的病人出现肢体活动难以协调,通过按摩可以改善肢体功能,轻者甚至可以恢复正常。 八、对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释放人血液起到调节人体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等生理过程的作用。内分泌失调的病人,可导致相应器官和系统的功能紊乱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按摩可直接、间接调节内分泌系统的功能,而起到防治疾病的目的。实验研究证明,对于阳虚症状的病人,按揉其命门、肾俞等穴位,可以使血中肾上腺皮质激素含量提高,而减轻其阳虚症状。对于肥胖之人,按压足三里穴、耳穴内分泌穴区及刺激足甲状腺反射区,可起到减肥作用。 九、对增强大脑智能的作用 按摩能增强人的大脑智能,根据现代医学和医学全息论的研究表明,按摩头颈部及手足反射区,对于增加人的大脑智能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据有关研究资料证明,按摩头颈部可增加颅内的血液循环,按摩头颈部后颈动脉波幅均值总的变化趋势增大。左侧由(0.149?0.05)Ω提高到(0.178?0.06)Ω(P,0.025,,右侧由(0.16?0.05)Ω提高到(0.19?0.07)Ω(P,0.025,,由此可见,按摩头颈部,颈总动脉血流量增加,脑阻抗血流图的波幅升高,促进颅内的血液循环,使脑细胞营养供给充分,脑的功能改善,智能得以提高。平时,好多人饱餐之后精神不振、瞌睡等是由于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系统,使脑的血液供应不足、功能低下而出现精神不振、瞌睡。所以颅内的血液供应和脑的机能关系很密切。按摩改善了颅内的血液循环,也使人的大脑智能得到提高。 从经络学说来说,十四经中有八条经脉在头部循行,穴位分布多达一百四十多个,在头颈部的按摩可激发经络系统的信息传递,诱导激发脑细胞生理功能。人脑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储备系统和处理系统,在人的一生中,平均仅用了20,的大脑机能,仍有80,脑的机能未能发挥。开发和充分利用脑的潜在功能,按摩是较好的方法之一,按摩头颈部可提高中枢神经活动水平,改善脑组织的营养与代谢,从而提高大脑的智能。 按摩头颈部可提高智能,而按摩了足部反射区,仍然能增加智能,因为根据生物全息论,在手足反射区集中了人体各个脏器和组织结构信息投射,手足反射区通过信息通路和脑有密切的联系。据考证,人类机体基本结构和基本功能在一万年当中的变化是很微小的,而在进化中得到最迅速提高的是人脑与手的协调运用水平。现代解剖学和生理学也证实:手在大脑皮层的投影区域相应较其他器官更大得多。在人的进化过程中,首先是大脑的进化起着决定作用。大脑的进化,是劳动的产物,因此,开发大脑智能的先决条件是劳动,手是劳动的器官,手与脑的彼此协调促进共同发展,所以按摩手部反射区是提高大脑功能的妙法之一。 手部反射区按摩极为方便,既适合医者操作,又适合自我按摩,更不受时间、地点和外部条件的限制。当你是位学生,进人学习紧张阶段或考试冲刺阶段,可通过自我按摩手部反射区来调节情绪,缓解紧张,提高智能和发挥水平;当你是一个日理万机的有志之士,医者或自我按摩手部反射区,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按摩手部反射区能使你博闻强记、精力充沛,当你的大脑疲劳小憩(qi气)之时,按摩双侧手反射区,可转移大脑兴奋灶,缓解大脑的疲劳状态,以利于精力恢复。 足反射区共有62个,刺激这些反射区,使大量皮肤感受器及神经末梢兴奋并传递,经躯体神经传人脊髓后角,经脊髓丘脑传人大脑,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得以调整,从而影响人脑的功能,消除疲劳等不良感觉。 十四正经中足部有六条经脉起止经过,仅在踝关节以下就有33个穴位,双脚穴位达66个之多,几乎占全身总数的十分之一,按摩足部既刺激了穴位,又刺激了反射区,这种良性刺激,可使自主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得到调节,从而改善脑部的血液营养供应,调节脑的新陈代谢,提高大脑的智力。 6 总之,无论是临床效果,还是按摩后的机体变化情况,都能证明保健按摩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种良性物理刺激。按摩的刺激,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作用于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从而达到强健身体,预防疾病,促进疾病康复,美容减肥,延年益寿的功效。 第四节 保健按摩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一、适应证 保健按摩广泛适用于人体的功能性疾患、慢性炎症、软组织损伤、预防衰老及美容等。 1、毛发疾患 按摩能改善头部及头皮的血液循环,促进毛根生长和皮脂腺分泌,从而使之乌发、生发、润发,对于脱发、白发、枯发等均有良好的效果。 2、皮肤疾患 如痤疮、雀斑、黄褐斑、酒糟鼻、瘢痕、冻疮等,以及皮肤晦暗无光泽,面色萎黄、皱纹及皮肤松弛,长期坚持按摩能够不同程度地改善或消除这些症状。 3、五官疾患 对近视、远视、斜视、麦粒肿、牙齿松动、面瘫等都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4、神经系统疾患 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神经性头痛、神经根炎、肋间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 5、运动系统疾患 人体各关节、韧带、肌腱的扭伤及挫伤、关节紊乱、落枕、肩周炎、网球肘、关节脱位、急慢性腰肌损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骨质增生、梨状肌损伤、膝关节骨质增生、跟骨骨剌等。 6、消化系统疾患 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急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便秘、腹泻等。 7、泌尿系统疾患 慢性肾炎、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遗尿、膀胱炎、尿失禁等。 8、呼吸系统疾患 感冒、扁桃体炎、鼻炎、气管炎等。 9、妇科疾患 痛经、闭经、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盆腔炎、乳腺炎、白带过多、更年期综合征等。 10、儿科疾患 消化不良、斜颈、遗尿、小儿麻痹、佝偻病、疳积、腹泻、感冒、咳嗽等。 11、其他 如头痛、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冠心病。 二、禁忌证 按摩有广泛的适应证,但也有其禁忌证,以下疾病患者禁用。 1、各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或某些具有传染性的皮肤病,以及皮肤破损、溃烂或继发感染者、癌症、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有严重的器质性病变如心肌梗死、骨折或大手术后及各种严重的精神病患者。 3、妇女行经期间、妊娠期、产前产后禁止在小腹部及腰骶部按摩。 4、饥饿、饮酒后,或久病体弱,或极度疲劳,或大失血患者慎用或禁用按摩。 第五节 按摩力度与注意事项 一、按摩剌激量的大小 按摩手法的强度、频率、重复的次数及手法技巧等应恰当掌握。 1、按摩强度 保健按摩的强度相对医疗按摩的强度要小,但要根据不同个体、不同部位、不同目的灵活把握刺激的强度。怎样才能灵活把握按摩的刺激强度呢,第一,应循序渐进,手法操作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即治疗的整个过程开始时手法要轻,刺激强度要小,中间操作过程刺激强度宜较重,然后逐渐减轻,直至结束治疗。第二,要根据不同的解剖部位来决定手法的操作。如做面部美容手法时,应尽量沿着面肌走行的方向施术,可起到增强肌肉弹性、消除皱纹的作用;腹部手法应结合肠管蠕动,特别是结肠的蠕动方向,用来确定手法的补泻,顺时针、沿着结肠蠕动的方向为泻,逆时针、与结肠的蠕动方向相反的手法为补法;了解血管神经的分布,增强手法对神经体液调节的影响。第三,点穴时,要有“得气感”,所谓得气感是指在俞穴或反射区施术时,使被术者产生酸麻、沉胀感等,甚至发生循经感传。但手法的刺激量不应当使受术者感到疼痛。 2、按摩频率 保健按摩的手法特点是轻快自然、柔和协调,所以施术的频率较之医疗按摩为快。 3、按摩次数及时间 按摩的次数及时间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面部美容按摩一般每次45分钟,一周一次或两次;全身保健按摩每次约60分钟,一周2,3次;局部按摩每次15,20分钟;反射区按摩每次20,30分钟。小儿保健按摩手法每个部位操作100,300次,各部时间总共操作15分 7 钟,或者根据小儿皮肤的反应来定,以手法操作后小儿皮肤红润为度。 4、手法技巧 按摩手法的技巧是按摩效果好坏的关键,每个手法都有自已本身操作的技巧,这些内容在基本手法中叙述。 二、按摩施术过程的注意事项 1、术者要有高尚的医疗道德,对被术者态度要亲切和蔼,对操作认真负责。 2、要有适当的环境:按摩室要清洁明亮、空气流畅、温度适宜,优雅宁静。 3、按摩操作者应剪平指甲,修磨圆钝,卸下手部饰物,以免操作时损伤被术者,同时手应保持清洁,最好是操作前进行消毒,最后用温开水冲净后再行操作。 4、一般保健按摩饭后30分钟不宜,有腹部手法者饭后1小时内不宜,另外施术前不宜做剧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施术时要让被术者宽衣松带、放松自然、排空大小便。 5、施术过程中,施术者应密切观察被术者的反应,询问有无不适感及剌激量大小,以便及时调整。如果按摩过程中出现头晕、心慌、恶心、面色苍白者,甚至出冷汗,四肢发凉,应立即停止手法操作,让患者头低足高位平卧,掐点或针刺人中、涌泉等穴以缓解不适症状,且忌手足无措、大惊小怪。 6、保健按摩要持之以恒,不要盲目乱投、断断续续。 7、有些皮肤敏感者,按摩后局部出现充血、水肿,甚至热痛,属于正常现象,要向被术者讲清楚,解除其忧虑。 三、保健按摩的注意事项 1、术者(按摩者)的态度要和蔼、庄重,精力要集中,不得在按摩时嘻笑。 2、要有步骤地施行按摩手法,切忌动作慌乱。 3、术者的双手要保持一定的温度及清洁,手指甲不应过长。 4、施行手法或取穴时,均宜采取先轻、后重、再轻3个步骤,用力要恰到好处,防止损伤皮肤或筋骨。 5、对于过饱或饥饿者,不宜做按摩,最好在饭前半小时及饭后1小时以内不做按摩。 6、对孕妇的肩井穴、合谷穴、三阴交穴、昆仑穴等及小腹部、腰骶部不宜进行按摩。 7、若在按摩时遇到受者(被按摩者)突然出现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出虚汗、脉搏加快等表现,术者不要慌乱,先让其平卧床上,再掐其人中穴、十宣穴,按揉印堂穴、内关穴、足三里穴,点大椎穴等,可以解之。 第六节 保健按摩的基本知识 一、保健按摩手法的补泻 (1)手法轻者为补,手法重者为泻。 (2)手法缓者为补,手法急者为泻。 (3)顺经施法为补,逆经施法为泻。 (4)手法顺转为补,手法逆转为泻。 总之,在施行手法时,应根据受者的身体强弱、虚实,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进行。 二、保健按摩的部位与标志 1、上肢部 (1)肩部:肩关节周围的部位。 (2)启背部:肩关节后面、启胛骨周围和上背部。 (3)上臂:肩关节及肘关节之间的部分。 (4)肘部:肘关节周围。 (5)前臂:肘关节至腕关节之间的部分。 (6)腕部:腕关节周围。 (7)掌部:腕关节和掌指关节之间的部分。 (8)掌心:手掌侧面的中心部。 8 (9)手背:手的背侧面。 (10)大鱼际:手掌的拇指侧肌肉丰满处。 (11)小鱼际:手掌的小指侧肌肉丰满处。 (12)指部:掌指关节及指端之间的部分。 (13)指掌面:手指的掌面。 (14)指峰:指尖端部。 (15)指腹:叉称指肚。手指末节掌面部。 2、下肢部 (1)骶髂部:骶髂关节周围的部分。 (2)臀部:骶簿关节外侧,髋关节周围的部分肌肉丰满处。 (3)大腿部:髋关节至膝关节之间的部分。 (4)膝部:髌骨与膝关节前部及侧面。 (5)烟部:膝关节后方的凹陷部。 (6〉小腿部:膝关节至踝关节之间的部分。 (7)踝部:踝关节周围部。 (8)跖部:踝关节与跖趾关节之间的部分。 (9)趾部:跖趾关节与趾端的部分。 (10)足背:足的上面。 (11)足底:足的下面。 (12)足内侧:足的靠足拇趾的一侧。 (13)足外侧:是的靠足小趾的一侧。 3、背腰部 9 (1)腰部:第12胸椎与第12肋骨以下及骶髂部以上的部分,外侧至腋中线。 (2)背部:第1胸椎至第12胸椎之间的背侧部,外侧至腋中线。 (3)上背部:第1胸椎至第6胸椎之间的背侧部,外侧至腋中线。 4、胸腹部 (1)胸部:锁骨至胸廓前壁的下缘,外至腋中线周围。 (2)胸廓:包括12个胸椎、12对肋骨与胸骨及其连接部分。 (3)胸前壁:胸骨与肋骨及其稍外侧的部分。 (4)胸侧壁:腋中线及其前后的部分。 (5)剑突:胸骨下端的部分。 (6)腹部:上至胸部下缘,下至耻骨联合、腹股沟及髂嵴前,外至腋中线。 (7)脐部:肚脐周围的部分。常以脐为界把腹部分为上腹部与小腹部(下腹部)。 5、头颈郎 (1)头顶部:头顶正中及其周围。 (2)颞部:头颅的两侧部分,又称头侧部。 (3)枕部:头顶部与后发际之间的部分。 (4)额部:前发际与眼眶之间的部分。 (5)眉弓:生长眉毛的骨隆起处。 (6)眶部:眼裂周围部。 (7)鼻部:鼻骨周围部。 (8)颧部:颧骨周围部。 (9)口部:口裂周围。 (10)颊部:口裂及颧部之间的外侧部分。 (11)下颌部:口裂以下的部分。 (12)颈部:下颌骨与锁骨之间的部分。 (13)项部:后发际与第7颈椎之间的部分。 三、保健按摩常用的人体方位 1、前、后 距身体腹侧面近的,谓之前或称腹侧;距身体背侧面近的,谓之后或称背侧。 2、上、下 近头者为上;近足者为下。 3、内、外 凡中空器官,近内腔者为内;远离内腔者则谓之外。 4、深、浅 以身体表面皮肤为标准,离表面皮肤远者为深;接近表面皮肤者为浅。 5、内侧、外侧 由头顶正中至两足尖之间画一正中线,距正中线近的称内侧;远离正中线的称外侧。 6、近端、远端 距离躯干近的为近端;距离躯干远的为远端。 7、尺侧、桡侧 叙述前臂时,距离尺骨近的为尺侧;距离桡骨近的为桡侧。 8、胫侧、腓侧 叙述小腿时,距胫骨近的为胫侧,距腓骨近的为腓侧。 四、保健按摩的体位及要求 按摩时,除了正确地选择按摩部位以外,合适的体位及姿势与手法效果亦有密切关系。选择体 位时,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受者的肌肉放松,并保持较长时间,又要考虑术者便于运用手法。术者常 10 采取立位或坐位,受者一般采用卧位和坐位两种体位。在受者所采用的体位中,又分为以下几种。 1、仰卧位 受者仰面而卧,头部垫枕,两下肢平伸,上肢自然放于体侧,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或配合手法动作呼吸。在头面部、胸腹部及四肢前面进行按摩时常采用此体位。 2、俯卧位 受者身体前面接触床面,面部向下正对床孔处,若床面无孔,可在上胸部前面垫枕,面部向下,两上肢放于侧方,全身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肩背、腰臀部及下放后侧进行按摩或对项枕部按摩时采取此体位。 3、侧卧位 受者体侧接触床面,肌肉放松,自然呼吸。此体位较少用。 4、端坐位 根据施行手法的具体情况,受者坐于凳上,两足分开与肩等宽,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头颈、上肢及背部进行按摩时常用此体位。 5、俯坐位 受者坐于凳上,上半身前俯,屈肘,前臂支撑于膝上或前方固定物上,肩背部肌肉放松,自然呼吸。在颈项部或肩背部施行某些手法时采取此体位。 术者在施行手法过程中,要全神贯注,意到手到,身体亦随之移动,站立时双足呈“丁八”字步,这样才能使身体进退自如,转侧灵活,保持手法操作过程中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协调一致。这应作为术者的一项基本功,平时必须注意训练。 为了防止手法操作时擦伤受者的皮肤,增强手法作用,常用一些按摩介质涂擦于被施手法部位的皮肤上。在面部按摩时可用美容按摩膏之类为介质,在其他部位需暴露皮肤按摩时,可用滑石粉、麻油、红花油、活络油、按摩油、按摩乳之类作为介质。 第二章 按摩手法 第一节 概论 一、手法的基本概念 用手或肢体其它部位,以各种不同的特定技巧及技能在体表进行操作,从而达到有病治病、无病健身的一种物理疗法,称为按摩手法。其形式有多种,包括用手指、手掌、腕部、肘部以及肢体其他部位直接在患者体表操作,故统称为手法。由于操作的形式、刺激的强度、力量、时间的长短以及活动肢体方式的不同,逐渐形成了动作和操作方法不同的各种基本手法。 从各种按摩手法的基本动作来看,其源于人类的日常活动,如椎、拿、按、压、摩、擦、揉、捏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动作。然而这只是简单的随意动作,它没有一定的技术要求,不必讲究动作规范,所以不能与按摩手法相提并论,按摩手法是身体保健、美容及治疗疾病的手段,是一项专门的传统的基本技能。运用手法的熟练程度及如何恰到好处地运用按摩手法,对保健、美容及临床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按摩手法是指用手或肢体的其他部分,按照各种特定的技巧动作,在体表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迸行操作,使之对机体产生良性调节作用,从而达到保健、美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技术动作。是一项专门的基本技能,因此要研究它的技巧,就是说,作为手法,不是一般的、简单的随意动作,而是有一定规范和技术要求的技巧动作。按摩保健、治病主要是靠手法技巧,而不是粗暴的蛮力。《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在谈到手法时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手法也。”因此严格地说,不讲究技巧的简单动作不能称之为“法”。有些人认为按摩治病只要有力气就行,甚至认为力量越大越好,因此在保健、治疗时动作生硬粗暴,把患者搞得痛苦不堪,这是片面的,甚至是有害的。明朝张介宾对此早就提出过严肃的批评,他批评当时有些按摩医生:专用刚强手法,极力困人,开人关节,走人元气,莫此为甚,患者亦以谓法所当然,即有不堪,勉强忍受,多见强者致弱,弱者不起,非惟不能去病,而适以增害,若用此辈者,不可不为知慎。由此可见, 11 古人对按摩手法巧妙用力操作非常重视的,这在按摩事业发展迅速的今天,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这里必须说明,强调手法技巧并不是说手法操作时不需用力,更不是否定“力”的作用,而是说“力”的运用必须与手法技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临床实践证明,突然而猛烈的手法常带有危险性,被按摩者往往难以忍受而产生恐惧感,所以仅在必要的、有限的范围内使用。而缓和的稳柔的手法就不致产生危险,被按摩者乐于接受,有一种安全感。 二、手法的基本要求 熟练的手法技术应该必须具备: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五方面的基本要求。 1、持久 所谓持久是指手法的运用要有耐久力,保证手法能够严格地按照技术要求和操作规范持续操作足够的时间。保持动作和力量的连贯性,不能断断续续。从而保证对机体刺激作用的连续性。 2、有力 所谓有力是指手法操作必须具备一定的力量,才能达到有效的刺激作用,这种力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应根据个人体质和部位等不同情况而增减。手法必须具备的力量,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纯的力量,是手法技巧与力量的有机结合。切忌动作生硬粗暴,强拉硬板,以及蛮力、暴力。不讲手法技巧,会给机体造成不良后果。 3、均匀 所谓均匀是指手法动作要有节奏性和平稳性,包括动作的幅度、速度和压力三方面,在操作过程中应保持相对一致,幅度不可时大时小,速度快慢适中,压力不可时轻时重。 4、柔和 所谓柔和是指手法动作稳健灵活和用力缓和,用力不要粗暴生硬,使手法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被施手法者感到舒适,乐于接受。正如《医宗金鉴》所说“法之所施,使患者不知其苦,方称为手法”。柔和并不是柔弱无力,是柔而有韧力且手法动作连贯自然的变化。 5、深透 所谓深透是指手法动作的刺激效应不只是停留在体表,而应深透到机体深处的筋脉骨肉,甚至脏腑之中,有得气感。深透实际是手法技巧综合作用的结果,手法只有具备了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才能达到深透,使手法的刺激效应传之于内,达到保健、美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作用。 持久、有力、均匀、柔和、深透这“十字”基本功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的。持久柔和的手法能逐渐降低肌肉组织的紧张度,使手法剌激效应逐渐渗透到组织深部,均匀协调灵活的手法动作,使手法更趋柔和和舒适。而力量与技巧相结合,使手法既有力深透,又柔和灵活,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手法操作时力量是基础,技巧是关键,二者同时兼顾,方能达到最佳境界。缺一不可。体力充沛,能使手法技术得到充分发挥,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反之,如果体力不足,即使手法技术掌握得很好,但运用起来难免有力不从心之苦。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使手法持久有力,均匀柔和,达到刚中有柔,柔中有刚、刚柔相济的程度,必须要经过一定时期的手法训练和临床实践,才能由生而熟,熟而生巧,乃至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做到《医宗金鉴》所说:“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按摩手法的种类很多,手法的名称,亦不统一,有的手法动作相似,但名称不同,有的名称相同,而手法的动作却不一样,有将两种手法复合在一起命名,还有的以手法外形而命名,有的以手法的作用命名。日前尚未完全统一,我们为了便于对手法的学习和研究,采取以手法的动作形态作为手法的命名原则。 三、手法的分类 按摩手法见于文字的至今约有110余种,实际在临床应用中由于流派的不同,一般常用的不过三十几种。这些手法在应用中有其一定的规律,临床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垂直用力,如按、压、点、掐、一指禅推、滚、踩跷等法,都是由上往下施加不同的力。 2、平面用力,如摩、擦、平推、直推等法,都是在体表作上下、左右、前后或盘旋往返施力。当然在平面施力时也有往下的压力,但在施术时是有明显侧重的。 3、对称合力,如拿、捏、拧、挤、搓、捻等手法,都是双手(或两指)同时相对施力。其中拿、捏、拧、扯等法还有上提的力,如提拿、提捏等。 4、对抗用力、如拔伸、牵引、斜扳等法,都是做相反方向用力。 5、旋转、屈伸运动关节,则是属于被动运动性质,如摇、扳、背、脊柱旋转等法,这些手法都是综合动作。它在完成一种手法的过程中,包含了几种动作,因而施力方向也是多方面,而且是随着动 12 作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 基本手法 一、一指禅推法类 “一指禅”是指佛教禅宗派的用语,意为万物归一。一指禅推法类手法的动作,就是要运用手臂各部位的协调动作,使动力集中于拇特,以防治疾病,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因此,要掌握好一指禅推法类手法,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训练。本类手法包括一指禅推法,缠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屈指推法,推揉法,推摩法(掌摩法,椎揉法„),其中以一指禅推法为代表手法,其他则为一指禅推法的变化形式。 1、一指禅推法 术者用拇指着力于治疗部位,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使所产生的功力持续作用于经络穴位上,称为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推法有着悠久的历史,手法的形式可能与佛门有关。日前流传的一指禅推法,根据师承相传的脉络,可返溯到160余年前,即清咸丰年间,由河南李鉴臣先生所传授。一指禅推法是“一指禅推拿流派”中的主要手法。具有接触面积小,刺激柔和深透的特点。操作时循守“推穴位,走经络”的原则。擅长于内妇科疾病和关节酸痛的治疗。 [手法要领] 术者手握空拳,拇指自然伸直,并盖住拳眼(使拇指对着食指笫二节处),用拇指端或罗纹面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屈伸运动,使所产生的力轻重交替,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频率每分钟120,160次(图)。 [适用部位] 全身各部经络穴位。 [功效] 舒筋通络,调和营卫,行气活血,健脾和胃,调节脏腑功能。 [主治] 头痛、失眠、腹泻、便秘、胃脘痛、痛经、关节酸痛等病。 [练习方法] 可分两个阶段。即先在米袋上练习,目的是锻炼指力和掌握一指禅推法的手法要领。在此基础上,可进人第二阶段练习,即在人体上操作训练(目的是使手法能适应人体各个不同部位的需要而灵活变化运用。 2、缠法 一指禅推法的颁率加快到每分钟200次以上,称为缠法,缠法由一指禅推法发展而来。推拿前辈将其应用称为“心动劲”,“小步子”,意指操作时术者集全身之精、气、神于拇指,做快速、小幅度、缠绵不绝的操作。 [手法要领] 术者以食、中、无名、小指作自然屈曲呈半握拳状,用拇指端着力于治疗部位。沉肩、垂肘、悬腕,运用腕部小幅度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做快速的屈伸活动。频率每分钟200,250次。 [适用部位] 咽喉部及疮痛、疖肿处。 [功效] 清利咽喉,宣肺开音,活血祛瘀,消散托毒。 [主治] 咽喉肿痛、声音嘶哑、乳痈、发际疮等外科痈肿,疮疖疾患等。 3、一指禅偏峰推法 以拇指桡侧缘着力,做一指禅椎法,称为一指禅偏峰推法。一指禅偏峰推法又称偏峰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临床变化应用,其刺激较一指禅推法更为柔和。 [手法要领] 术者用拇指桡侧偏峰(相当于少商穴处)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自然分开伸直,腕关节改松、呈微屈或自然伸直状,沉肩垂肘、以四指和腕关节做主动摆动,带动拇指间关节的小幅度屈伸活动。频率每分钟120,160次。 [适用部位] 头面部,颈项部,胸腹部和胁肋部。 [功效]疏通经络,安神明目,宽胸理气,健脾和胃。 [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面瘫、眼疾、感冒、颈项酸痛等症。 4、屈指推法 以拇指指间关节背侧着力,做一指禅推法,称为屈指推法。又称跪推法。为一指禅推法的临床变化应用。具有着力稳健、刚劲有力的特点。 13 [手法要领] 术者拇指屈曲、用拇指指间关节桡侧或背侧着力于治疗部位,其余四指呈握空拳状,然后沉肩、垂肘、悬腕,以腕部做主动横向摆动,使所产生的动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治疗部位。操作时食指桡侧或食、中两指的指背,轻附于体表,以起支持依托作用。 图拇指推法 图掌推法 二、 摩擦类手法 摩擦类手法是以与肌肤表面摩擦的方式作用于机体各部位的一类手法,主要有摩法、擦法、推法、抹法、扫散法等。摩擦的形态各式各样,有些手法呈单方向直线移动,有些则呈往返直线移动,还有些成环形移动或弧形移动。 (一)、推法 推法是最早使用的按摩手法之一,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也是目前普遍应用的一种手法。推法是医者用手或其他部位着力于患者的一定部位上,作单方向的直线(或弧线)移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推法 用拇指指面着力,其余四指分开助力,沿经络循行路线或与肌纤维平行方向作直线或弧线推进(图)。 2、掌推法 用单掌或双掌同时着力,以掌根部为重点在机体的某些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图)。 3、拳推法 手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四指的近侧指间关节突起部着力,做与肌纤维方向平行的缓慢准进(图4,3)。 4、肘推法 屈肘,以尺骨鹰嘴突起部(即肘尖部)着力,做与肌纤维平行方向的推进。 拳推法 肘推法 食中指推法 5、食中指推法 食中二指罗纹面在治疗部位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多用于小儿推拿,推时需蘸葱姜汁、蛋清等,随推随蘸,频率为150,200次,分钟(图4,5)。 6、旋推法 用拇指罗纹面在小儿治疗部位做顺时针方向螺旋形推动,操作时要配合选用介质,速度为200次,分钟。 7、指背关节推法 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屈曲,用第二指背关节面着力,在施治部位上进行单 14 方向的推进。 8、大鱼际推法 用大鱼际面着力,在施术部位上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 [动作要领]推法操作时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推进时向下的压力应均匀稳健适中,以不使治疗部位皮肤出现折叠为宜。要沿盖线推进,不可歪斜,推动速度要缓慢,力量要由轻到重,可浮于皮肤,可深及筋骨脏腑,动作要协调一致。 [作用机制]推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活血,消瘀散结,缓解肌肉痉挛,消积导滞,调和营卫,舒展滋润肌肤,减少皱纹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推法能加强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肌肤的弹性及皮肤的光泽,改善呼吸系统的功能。 (二)、摩法 摩法是抚摩之意,属最轻柔的一种手法,是用手掌或多指指面附着于一定部位,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环形有节律地抚摩。 [手法分类] 1、掌摩法 手掌自然伸直,将手掌平放于治疗部位上,全掌着力由前臂带动手掌做环旋抚摩 2、多指摩法 手指并拢,掌指关节自然仲直,腕关节微屈,将食、中、无名、小指的指面附着在治疗部位,由前臂带动做回旋抚摩。 3、拇指摩法 用拇指的指腹紧贴于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回旋抚摩,可单手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当双手操作时注意动作要协调,着力要一致。 [动作要领]操作时,肘关节微屈,腕关节放松,指掌自然伸直,紧贴体表的一定部位上,连动前臂做缓和协调的环形抚摩,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均可。频率在60,120次,分钟。摩法刺激轻柔缓和,正如《石室秘录》说:“摩法不宜急,不宜缓,不宜轻,不宜重,以中和之意施之”。 [作用机制]摩法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消肿,理气和中,消积导蹄,散寒止痛,除皱美容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摩法能改善汗腺和皮脂腺的分泌功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加强新陈代谢,促进衰老细胞的脱落,调节脏腑功能,加速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 (三)、擦法 擦法是临床应用相当广泛的一种手法,是内功按摩学派陶主要手法。它是用指腹或手掌面部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进行左右快速往返移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擦法 用拇指指腹着力于体表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快速的往返移动。 2、多指擦法 多指指腹着力于所施术部位上进行快速往返移动。 3、大小鱼际擦法 用大鱼际或小鱼际面着力于肌表一定的部位和穴位上做快速往返移动。 4、掌擦法 全手掌着力于肌表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或反射区上进行快速往返移动。 [动作要领]擦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自然伸直,使前臂与手接近相平,手指也自然伸开,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主动运动带动手掌做前后或左右或上下,快速往返移动,用力要稳而均匀,动作要连贯自然,频率为200次,分钟以上,使之产生热量逐渐透达深层组织。切忌用力太大,避免将皮肤擦破,或用力太轻,不易擦热,还不应使操作部位的皮肤产生褶折。 [作用机制]擦法具有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清肿止痛,健脾和胃,祛风除湿,益气养血,扶正祛邪, 15 健身美容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擦法能提高局部皮肤温度,改善血流、淋巴液的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清洁皮肤,使皮肤增加光泽和弹性,使瘢痕组织软化;能改善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功能,能消耗分解多余的皮下脂肪,从而有效的防治肥胖,达到减肥之目的。 (四)、扫散法 扫散法是专用于头面部及颈项部以及小儿上下肢的特殊手法。 [手法分类] 1、指扫散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站在被术者前方,一手扶住患者头部,另一手拇指伸直,其余四指并拢微屈,拇指桡侧面紧贴一侧额角发际处,其余四指置于同侧耳后高骨,使食指与耳上缘平齐。拇指在额角发际至耳上方范围内做快速的单方向推动,同时其余四指指端在耳后至乳突(翳风穴)范围内做快速单方向推动。 2、小鱼际扫散法 小鱼际贴附在施术部位进行快速单方向的移动。 [动作要领]操作时用力宜轻不宜重,可直接接触肌肤施术手法。用力要均匀,频率要适中,腕关节要挺直,不要做主动摆动,应以肘关节的主动屈伸带动手掌做快速的扫散动作。 [作用机制]扫散法具有安神镇痛,降低血压及血脂,温经通络,行气活血,滋润肌肤,减少皱纹等作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扫散法能改善血液和淋巴液循环,清除衰老的上皮细胞,增强皮肤的弹性和光泽。 (五)、搓法 用多指指腹或手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往返快速地搓动。 [手法分类] 1、拇指搓法 用拇指指腹着力于一定穴位上或反射区上做直线往返的快速搓动。 2、掌搓法 用小鱼际或掌面着力于一定部位做单掌直线快速往返快速搓动。 3、多指搓法 用多指指面着力于一定部位上做直线往返的快速搓动。 4、双掌抱搓法 用双手掌抱住肢体做上下往返快速搓动(图)。 [动作要领]搓法操作时,搓动要快,用力方向要一致,适当掌握压力以及接触面积,搓动连贯,不应有间歇,力求使被搓动的部位出现热感为佳。双手抱搓时,双手来回搓动的频率宜快,开始时由慢逐渐加快,待结束手法时再由快逐渐减慢,搓动幅度要均匀适中,上下移动的速度宜缓慢,频率要快,动作要协调灵活。 [作用机制]搓法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壮阳补虚,消除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搓法能加速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皮肤的温度,使肌肤富有光泽和弹性,以利保健与美容。 16 (六)、抹法 抹法属一指禅按摩派手法,目前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与美容。 [手法分类] 1、拇指分抹法 用双手拇指指腹着力,同时吸附于一定部位上,做直线或弧线的移动(图)。 2、多指抹法 用双手多指指端着力,紧贴于肌肤表面,做上下或左右往返的移动。 3、指背抹法 多指紧握拳,第二指关节展平紧贴于肌肤表面,做左右往返推动,且缓慢自然的自上而下操作。 [动作要领]抹法在操作时,用力要由轻到重,均匀缓和,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不可太重以免动作涩滞损伤皮肤,为防止抹破皮肤,在施术时可涂润滑剂。使用该手法后,力求感觉深透,瞬间酸胀,尔后感到舒服神爽。 [作用机制]抹法具有调和阴阳,宣通经络,开窍镇静,醒脑明目,提神除皱,助于消化,和中理气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抹法能促使血管扩张,加强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和体液循环,从而达到健身、美容、祛病疗疾的功效。 第三节 摆动类手法 以指或掌、腕关节及前臂做协调地连续摆动称摆动类手法。 一、揉法 用指、掌、肘部吸附于机体表面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柔和缓慢地环旋转动或摆动并带动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的一类手法称揉法。 〔手法分类〕 1、单指揉法 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腹吸定于机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回旋地揉动,适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图)。 2、多指揉法 食指、中指或多指并拢,指腹着力吸定于肌肤的某些部位或穴位上做腕关节连同前臂 17 小幅度回旋转动(图)。 3、大鱼际揉法 大鱼际着力于肌肤的一定部位上,腕部放松,以前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带动腕部做柔和缓慢旋转(图)。 4、掌根揉法 以掌根部吸定于机体的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腕部放松,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回旋转动(图)。 5、掌揉法 全掌紧贴肌肤某些部位上,腕部自然放松,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做柔和缓慢的回旋转动。 6、肘揉法 用肘的尺桡交界处肌肉丰满的部位着力于机体的某些部位上,以肩为支点,上臀做主动摆动,带动前臂做回旋转动(图)。 [动作要领]手掌要自然放松,腕部及前臂均应放松,着力部位要吸附于操作部位做缓慢柔和深透的回旋揉动,不得在皮肤表面摩擦与滑动。压力应轻柔,以轻而不浮,重而不滞为原则,动作灵活连续而有节律性的带动皮下深层组织。揉动要圆滑,着力部位及力的转换点要自然过渡且均匀一致。 [作用机制]揉法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软化瘢痕,改善肌肉营养,强身健体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揉法可增强机体内的组胺和乙酰胆碱的产生而提高痛阈,加强血运,改善血液循环和组织器官的营养,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与细胞的再生能力。 二、滚法 滚法属一指禅按摩流派中的一种手法,技巧性比较强。 [手法分类] 1、侧掌滚法 以小指掌指关节背侧及小鱼际着力于机体表面下定部位,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屈伸和前臂旋转动作(图)。 2、掌指关节滚法 手微屈,以手背尺侧面的小指、无名指、中指及掌指关节部着力于一定部位上,将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做伸屈及前臂旋转动作(图)。 3、指关节滚法 单手或双手握拳,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第一指间背侧突起部着力于机体一定部位,做均匀的腕关节前后往返摆动,使拳做来回磙动。 4、立拳滚法 右手握空拳,左手掌压于上,以小鱼际赤白肉际处和小指、无名指关节及掌指关节部附着于一定部位上,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做屈伸外旋地连续往返运动。 5、前臂滚法 用前臂附着于施术的机体表面,以肘部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旋转。 [动作要领]滚法在操作时,肩部要放松,肘关节要屈曲120?,140?。M部要尽量放松,在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关节屈伸外旋地连续往返活动,使产生的力交替,持续不断地在施术部位上往返振动。滚动时施术者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可跳动或摩擦,力量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 18 快忽慢,时轻时重,频率以每分钟120,160次为宜。 [作用机制]滚法具有舒筋活血,滑利关节,缓解肌肉痉挛,增强肌筋活力,消除肌肉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滚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减肥去脂,增强组织中组胺和乙酰胆碱的产生,提高痛阈和机体的抗病能力。 三、一指禅法 一指禅法是一指禅按摩流派中的主要手法,又称一指禅功,一指禅是佛教禅宗用语,为万物归一之意。 [手法分类] 1、指端禅法 用大拇指指端着力于一定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上,做腕部的往返摆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活动,使所产生的动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施术部位(图)。 2、指偏峰禅法 用大拇指桡侧偏峰着力于所施术部位,腕关节略屈,其余四肢自然屈曲,摆动腕部带动拇指指间关节的活动(图)。 [动作要领]以单手或双手拇指指端或偏峰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上肢肌肉放松,沉肩,垂肘,悬腕,肘关节略低于手腕,以肘为支点,前臂做主动摆动,带动腕部摆动和拇指间关节做屈伸活动,同时将力量贯注于着力指端。当腕部摆动时,尺侧要低于桡侧,使产生的力持续不断地作用于操作部位。压力、频率、摆动的幅度要均匀,动作要灵活、连贯、自然。 [作用机制] 一指禅具有舒筋活络,调和营卫,祛瘀消积,健牌和胃,醒脑明目,镇静安神,移痛止痛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该法能改善局部和远端的血液循环,转移大脑的兴奋灶,移痛,提高痛阈。 四、拨法 用肢体的某些部位在肌腱、筋膜、韧带、穴位等所施术部位上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弹拨。 [手法分类] 1、拇指拨法 拇指伸直,其余四指握拳用食指抵坶指掌侧面,用腕关节或肘关节的屈伸摆动带动拇指左右拨动。 2、多指拨法 用食指、中指或多指指端着力于肌表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拨动。 3、指背关节拨法 食指或食、中二指或多指屈曲,用第二指关节着力施术部位上,进行左右拨动(图)。 4、掌根搌拨法 用掌根着力于施术的部位上,做腕或肘快速的摆动带动掌根进行拨动。 5、肘拨法 肘关节屈曲,用尺骨鹰嘴部位着力于肌肉丰满处进行左右拨动(图)。 19 [动作要领]拨法刺激量比较强,操作时重而缓慢,轻而不浮,力度深透,拨动如弹弦,幅度要小,速度要快。操作时间不宜过长,次数不宜过多,勿施暴力。同时在操作时要与肌腱、肌纤维方向相垂直的稳准弹拨。 [作用机制]拨法具有解痉镇痛,疏理肌筋,解除粘连,行气散郁,理气活血,消食导滞,调和阴阳,强健肌筋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该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堤高痛阈,对神经的兴奋和抑止有着双向的调节作用,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四节 挤压类手法 用指掌或肢体其他部位按压或对称性挤压所施术的部位,称为挤压类手法。 一、按法 按法是最早应用于按摩治疗的手法之一,是各种流派的常用手法。它是用指、掌、肘或其他部位在所施术的部位上逐渐用力,按而留之,称为按法。 [手法分类] 1、指按法 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端着力于穴位或压痛点或反射区上进行垂直向下的按压,使之有得气感,同时要按压一定的时间再放松(图)。 2、屈指按法 拇指或食指屈曲,用近端指间关节部按压穴位或滑按反射区(图)。 3、掌根按法 用手掌的掌根部着力,按压所施部位(图)。 4、鱼际按法 用大鱼际或小鱼际着力按压机体表面某些部位(图)。 5、双掌叠按法 双手掌重叠按压施术者机体表面某些部位(图)。 6、肘按法 肘关节屈曲,用尺骨鹰嘴突起部位按压肌肉较丰满的部位(图)。 [动作要领]按法操作时用力的方向要垂直向下,力量要由轻到重,稳而持久,使刺激充分深透到机体组织深部。操作中切忌用迅猛的暴力,以免造成不良的损伤。按压力量大小和时间长短,应根据所施术部位肌肉组织的丰满程度及该部位的耐受程度而决定,在按压的部位应有得气感为目的。 [作用机制]按法具有疏通经络,镇静止痛,缓解痉挛,诱导移痛,开通闭塞,帮助消化,舒皱美容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按法可放松肌肉,提高痛阈,抑制神经兴奋,改善组织的血运和营养,增强机体的氧化过程,改善淋巴管内的瘀滞状态等。 二、捏挤法 捏挤法是以两手掌或指与指或指与掌相对用力捏挤肌肤的一类手法。 [手法分类] 20 1、拇食指捏法 食指屈曲,以食指桡侧缘与拇指相对用力捏拿肌肤。 2、拇食中指捏法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捏拿所施术的部位。 3、捏脊法 它是小儿按摩疗法中的一种主要手法。手握空拳,食指也屈曲,以两手食指桡侧缘紧贴脊柱两侧皮肤,与拇指相对用力轻轻捏起皮肤,双手交替捻转捏拿,向前移动,自下而上操作(图)。 4、对掌挤法 两手掌相对用力挤压被施术的部位(图)。 5、弹筋法 用拇、食两指或拇指与食中二指捏紧施术部位的肌肉或筋腱,用力提拉,当筋肉被提拉到一定高度后,突然松脱,使其弹回原位,如拉弓放箭状。 6、钳拧法 食、中二指屈曲,张开如钳状,夹持施术部位,并提起,随即手指松开,如此钳夹一钳一松,反复操作(图)。 7、指钳法 一手握被术者腕部,另手多指夹持其多指,且用力钳夹拔伸或摇转指关节(图)。 [动作要领]操作时臂要放松,手法要柔和,夹持捏起的应是皮肤及皮下组织,不要指端向肌肤里扣,以免引起疼痛等不适感。对挤或钳夹时,用力要协调,对称均匀。 [作用机制]捏挤法具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松解关节及粘连,解痉止痛,健脾和胃,消积导滞等作用。现代医学以为,捏挤法能加速血流循环,改善皮下肌肉组织的营养,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消耗皮下脂肪达到祛脂减肥之目的。捏背既能有助于新陈代谢,又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 21 三、拿法 捏而提起谓之拿。以单手或双手拇指与多指或多指与掌根在施术部位上相对用力捏而提起,有节律地操作。 [手法分类] 1、二指拿法 拇指与食指指腹相对用力,在其施术部位上做持续的、有节律的捏提方法(图4,33)。 2、三指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用力,做持续的、有节律捏而提起(图4,34)。 3、五指拿法 用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用力握住施术部位的肌肉,并做持续的有节律捏拿动作的方法(图4,35)。 4、握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多指与掌根相对用力沿肌纤维走行的方向缓慢的握拿方法(图4,36)。 5、挪法 将手掌平放于施术部位上,随即如握拳状将该部位肌肉满把拿住,稍停片刻再放手并前移,拿住前方肌肉,再放开,如此不断地向前挪动,直到挪完施术部位为止。 [动作要领] 挪法在操作时,手腕要放松,自然灵活,在相对用力握拿或捏拿时,要在施术部位满把握于掌、指间,五指着力均匀,沿肌纤维走行方向,做连贯缓和而有节律,不可断断续续间歇停顿。用力由轻至重,再由重到轻,不可突然用力,捏拿或握拿的应是深层的肌肉、肌筋等组织,不要仅捏拿人体表皮,操作过程中不可拧扯。 [作用机制] 挪法具有祛风散寒,舒筋活络,镇静止痛,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肌肉疲劳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挪法能改善肌肉组织的营养,消耗皮下的脂肪组织,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促进衰老的细胞脱落,增强肌肤抗御能力和防病能力,解除肌肉筋骨的酸痛,调节肠胃的蠕动,强健脾胃功能。 四、捻法 捻法是用拇指与其他指的指腹相对用力捏夹住施术部位,稍用力做对称捻线状的来回捻动方法。 [手法分类] 1、拇食指捻法 拇指与食指的指腹相对着力捏夹住施术部位或反射区上进行来回捻动(图)。 2、多指念法 拇指与其余四指的指腹着力捏夹住施术部位或反射区上,做相对用力来回捻动。 3、捻揉法 拇指与其余指的指腹相对捏夹住施术部位稍用力做对称捻线状捻揉动作。 22 4、扭法 拇指与其余指的指腹相对用力在施术部位上捏起皮肤,反复拧转扭动,使被扭拧处出现紫红色的方法(图)。 [动作要领]捻法操作时要快速灵活,用力要协调。在拇指与其他指腹夹捏住施术部位做对合交替的旋转捻动,用力不可呆滞,动作要柔和,利索,连贯自然,轻巧均匀。 [作用机制] 捻法具有调和气血,通利关节,疏理肌筋,通经活络,散瘀消肿,镇静止痛,驱风散寒。 现代医学认为,捻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滑液的分泌与深透,软坚散结,保健强身的作用。达到营养和滑利关节的作用;增强肌细胞活性,润泽肌肤以利改善皮肤新陈代谢,增强肌筋柔性与弹性。 五、理筋法 理筋法是以拇指或食、中指沿施术部位的经络循行,以及受损的指、趾肌腱等处施以夹持拔理或夹持勒压滑动的方法。 [手法分类] 1、理指法 食、中二指屈曲如钩状,两手指夹被施术者一指自指根部向指尖方向进行顺理指(图)。 2、理肢法 以双手握持于经络、肌腱、躯干近端,而后循经络走行快速向远端滑动(图)。 3、理筋法 以双手拇指或掌根压按于肌纤维上,沿肌纤维走向方向重推理,作用于深层组织。 4、勒法 食、中二指屈曲夹持被施术的手指或足趾根部,勒压片刻后,用力而迅速滑动,并滑出指趾端。 [动作要领]理法操作时,双手或单指夹持肢体或指趾的夹持挤压力要均匀协调,松紧适度,以利滑动。理筋时用力一定要沉稳,力量要作用于深层组织,且沿肌纤维方向走行推理。 [作用机制]理法具有疏散风寒,通络止痛,行气活血,理筋复位,缓解痉挛,通利关节,松解粘连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理法能促进血液循环及改善内分泌,以荣养濡润关节,使关节滑利运动自如,强健肌筋,提高痛阈。 六、掐法 掐法是用指端甲缘重刺激施术部位或穴位或反射区的方法。 [手法分类] 1、拇指掐法 用拇指的指甲缘切按施术部位上的皮肤,重力掐之(图)。 2、双拇指甲掐法 用双手拇指的指甲掐按施术部位上皮肤(图)。 3、拇食指对掐法 用拇指指甲与食指甲对掐施术部位的方法。 [动作要领]掐法主要是用拇指指甲或拇、食指甲掐按肌肤,该法属强刺激手法。在用指甲掐压时勿在皮肤上移动,以免指甲滑动,滑破皮肤,同时也要注意勿掐破皮肤。指甲着力,持续平稳,由轻到重逐渐加力,动作不能过猛、过急。所掐穴位或反射区得气后,仍须持续一分钟左右。 [作用机制]掐法具有开闭醒神,回阳救逆,祛风散寒,兴奋神经,安神镇痛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掐法能激发和调动机体潜在的能量,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唤醒机体的应答反应,激活脏器组织及细胞的活性。 23 第五节 振动类手法 振动类手法是以较高频率的节律性轻重交替且持续不断的振动,从而使施术部位产生舒松感或温热感。 一、颤法 颤法又称振法、振荡法,用指掌或肘在人体的一定部位上,做连续不断的快速振颤,使施术部位产生振动感。 [手法分类] 1、指颤法用拇指或中指的指端按压于施术部位上,肘做屈,前臂和手部静止性用力使肌肉收缩,集功力于指端,而发生快速地颤动,并使之传递到施术部位以及内部产生温热感或舒松感(图)。 2、掌颤法手掌按压在施术部位上,前臂和手部静止性用力,使肌肉强力收缩,集功力于掌面,而发生频率密集、持续不断而快速地颤动(图)。 3、肘颤法肘屈曲,用尺骨鹰嘴按压施术部位,肘腕放松,肩关节自然用力,利用胸大肌收缩,集功力于肘部,做频率密集的快速振颤。 [动作要领]颤法在操作时,精力集中,呼吸自然,前臂和手部或胸大肌要做强力静止性收缩用力,使功力集中于指端,掌部或肘部做到外静内动,不可摆动肩臂,动作要协调连贯,使振颤连续不断地传递到施术部位上,且振颤的幅度要小,速度要快,频率要高。操作时,掌、指或肘着力切记不要在施术部施加过重的压力,以免提不高速度和频率。 [作用机制]颤法具有调理气血、祛瘀消积,活血止痛,和中导滞,调节肠胃功能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颤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腺体的分泌,消耗皮下脂肪,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调节脏腑功能,使其发挥最佳的生理状态。 二、抖法 抖法是双手握肢体远端,稍用力做小幅度的上下连续抖动,使肌肉关节有松动感。 [手法分类] 1、抖上肢法用双手握住被施术者的手腕部,慢慢向前外方抬起70?左右,然后稍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上下颤动,使肢体呈波纹状起伏抖动(图)。 2、抖下肢双手握住被施术者踝部,将下肢抬起,使足跟离开床面30厘米左右,先以轻力抖动,待下肢放松后再做上下并有内旋的连续抖动。 3、背抖法术者与被术者背向而立,且两者以臂相互勾扣,并将被术者背起,同时术者骶部抵住被术者腰部,自身抖动或摇动患者腰部(图)。 24 [动作要领]无论是何种抖法,术者与被术者要密切配合。操作时,在牵引的情况下抖动,用力要稳,力量要由小逐渐到大,不要用突发暴力。牵引和抖动动作要协调一致,抖动的幅度不宜太大,频率要快,要有节律地抖而动之。 第六节 叩击类手法 叩击类手法是指用手指、手掌、空拳或按摩器械直接叩击、拍打被术者的一定部位,如穴位或反射区,达到治疗或保健作用的方法。 [手法分类] 1、三指啄法 单手拇、食、中三指捏紧垂直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以腕关节自然上下摆动,屈伸带动三指端,呈鸡啄米状弹打。 2、五指啄法 双手五指自然分开呈爪形或微屈呈梅花型,以腕关节上下摆动,屈伸带动手指端,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弹打。 3、侧指打法 双手四指自然伸开,指与指之间有一横指的间距,使指与指之间相互撞击而弹打在机体的一定部位上。 4、拍打法 双手自然伸直或掌心略鼓,双手掌在施术部上进行有节律地拍打。 5、空拳打法 双手握空拳,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有节律击打(图)。 6、叩打法 双手相扣,手背部着力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叩打。 7、合掌侧击法 双手掌自然合拢,伸直合拢双手的尺侧着力于施术部位上进行弹打(图) 8、隔掌叩击法 一手掌自然伸直放于施术部位上,另一手握拳叩击放在施术部位上的手背,即称隔掌叩击。 [动作要领]叩击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要放松,以肘关节为中心摆动带动指掌叩击弹打,用力应均匀不宜过猛过重,动作要灵活协调,轻巧而有节律。 [作用机制]叩打法具有调和阴阳气血,贯通经络,祛风散寒,活血化瘀,开胸顺气,解痉止痛,通透毛孔,驱邪达表,健身益智,安神醒脑,解除疲劳,消除酸胀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叩击类手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细胞的活力,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强肌肤的弹性和光泽,加强新陈代谢。 25 第七节 运动类手法 运动类手法是指对肢体关节进行被动性活动,促使机体关节恢复其最佳的生理功能。 一、摇法 摇法是指以某一关节为轴,使肢体产生被动性的环转活动。 [手法分类] 1、颈项部摇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一侧,用一手扶持头顶后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双手做相反方向用力,使头缓缓摇转,从而带动颈项旋转摇动。顺时针和逆进针方向各摇转数次(图)。 2、握手摇肩法 被术者坐位,伸直患臂,术者站立于一侧肩后方,一手扶持肩上部,另一手握手部或肘部,用握手之手导引上肢做以肩关节为中心的均匀缓和旋转摇动,使肩关节逐渐加大活动范围。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环转数次(图)。 3、托肘摇肩法 被术者坐位,肩部放松,自然屈肘,术者站于一侧,一手挟住肩部,另一手托起肘部,使前臂搭放在术者前臂部,然后做缓和的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转运动。 4、大幅度摇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侧方一手轻握被术者腕部,以肩为轴,顺时针或逆时针大幅度环转。 5、摇腕关节法 术者一手握住被术者腕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其掌部,先做腕关节拔伸然后将腕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6、摇掌指关节 术者一手握住掌部,另一手握持被术者手指,先做掌指关节的拔伸,然后使掌指关节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环转摇动。 7、屈膝曲髋动腰法 被术者仰卧位,屈膝曲髋,术者一手扶持膝部,一手托起足跟部,并导引被术者由小幅度到大幅度以双腿的旋转摇动带动腰部旋转摇动。 8、髋关节摇法 被术者仰卧位,屈膝曲髋,术者立于于一侧,一手扶住膝部,另一手托起足跟部双手协同导引髋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旋转摇动(图)。 9、膝关节摇法 被术者仰卧位,屈膝屈髋,术者立于一侧,一手挟其膝关节上方,另一手握住小腿下端,两手协同使膝关节做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的缓和旋转运动。 10、踝关节摇法 被术者仰卧位,下肢自然伸直,术者一手握持踝关节,另手握住足趾部在牵引足的基础上做缓慢环转摇动(图)。 [动作要领]摇法在操作时是以关节为轴,在其正常生理活动范围内进行,切勿超越其关节的活动范围。摇动幅度要由小逐渐到大,循序渐进,也勿操之过急,粗暴猛摇。摇动时动作要缓和,用力要稳健着实,速度宜慢不宜快。摇动时,被术者使摇动的关节及周围的肌肉组织放松,密切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26 [作用机制]摇法具有舒筋活血,松解粘连,整复错位,滑利关节和促进关节活动功能。现代医学认为,摇法能加速血液循环,促进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以达到滑润、荣养骨关节,同时还能纠正其解剖结构异常现象。 二、扳法 扳法是指以双手向相同方向或相反方向用力,使肢体关节做伸展、屈曲或旋转活动。 [手法分类] 1、颈部斜扳法 被术者坐位,头略向前俯,颈项部放松。术者站于其侧后方,用一手扶住其头顶部,另一手托住下颌部,两手协同用力使头向一侧做缓慢旋转,当转动到有阻力时,稍停顿片刻,随即用巧劲再做一个有控制的增大幅度的快速扳动,此时常可闻及“呵嗒”的响声,即达到目的(图)。 2、颈椎旋转定位扳法 被术者坐位,颈项放松,术者立于侧后方,用一手拇指顶按棘突旁,另一手肘部托住下颌部,先嘱被术者使颈部慢慢前屈,至术者拇指下感到有棘突活动而关节间隙张开时,然后托下颔的肘慢慢旋转,与此同时,顶按棘突旁拇指要协同用力,将棘突向对侧推动,此时可听到“咔嗒”向声(图)。 3、扩胸牵伸扳法 被术者端坐,其两手置于项后,并十指交叉扣住;术者立其背后,用双手握住被术者两肘部,并用一侧膝部顶在背后正中。先嘱其自行挺胸,并两肘后伸做扩胸动作,待其自主之力做至最大扩胸位时,术者两手做一小幅度的快速动作,将两肘向后扳动,与此同时,膝稍用力向前顶推其后背,而完成扩胸牵伸扳法(图)。 4、胸椎对抗复位扳法 被术者端坐,双手十指交叉扣住,抱住颈项部。术者立于其后,用一侧膝部顶住患椎棘突,两手以被术者腋下插入其上臂之前,前臂之后,并握住其前臂下段,术者两手将其向后上方牵拉,同时,膝部将椎体向前下方顶按,此时,用一快速的可控制的加大动作,使胸椎扳动,可闻及“咔嗒”声。 5、腰椎斜扳法 被术者侧卧位,位于下方的下肢自然伸直,上方的下肢屈膝屈髋,与术者对面;术者一手与一肘部分别压住被术者的肩前部和臀部同时做相反方向的缓缓扳动,使腰部被动扭转,当扭转到有明显阻力时,再做一增大幅度的推扳,此时常可闻及“喀嗒”声,表示手法成功(图)。 6、腰椎旋转复位扳法 患者端坐于无靠背的方凳上。以向右侧旋扳为例,一助手用双膝及双手将被 27 术者左下肢固定,术者坐在其后侧右方,用左手拇指顶推偏歪的棘突,右手从被术者右侧腋下穿过,用手掌扣住其颈项,然后分三步(前屈、伸屈、旋转)完成整个动作,嘱被术者主动慢慢弯腰,当拇指下感到棘突活动时,然后再向右侧侧屈至一定幅度,再旋转到最大限度,此时,术者扣于颈项的手下压肘部上抬,做一增大幅度的扳动,拇指同时顶推棘突,常可听到“喀嗒”响声。 7、腰椎后伸扳法 被术者俯卧位,术者立于其侧,一手按住腰部,另一手托住双膝关节上方,将双下膝缓缓向上托起,腰后伸至最大幅度,同时按压腰部手下按,两手协同用力做相反方向地扳动(图)。 8、肩关节上举扳法 被术者坐位。以右侧为例,术者半蹲于右肩的前外侧,其上肢伸直前臂放在术者肩上,术者双手按在右肩上,以肩为支点,术者慢慢起立用肩将被术者右肩抬起,使肩关节前屈位上举,如此反复3,5次。 9、肩关节内收扳法 患者取坐位,以右侧为例。右侧上肢置于胸前,术者立其右侧,左手按其肩,右手托握患者肘部做尽量向内扳动动作(图)。 10、肩关节后伸扳法 被术者取坐位,以右侧为例。右侧上肢自然下垂,术者立于右侧,用一手按 住被术者右肩,另一手握住其腕部缓缓向后扳动(图)。 11、肘关节扳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一手握住患肘上部,另一手握住其腕部,反复做肘关节的屈伸扳 动。 12、腕关节扳法 被术者坐位,术者两手握住其手掌,两手拇指按住腕背冼将腕关节拔伸,在拔伸 基础上再做屈伸及左右侧屈扳动。 13、踝关节扳法 被术者仰卧,术者一手托住其足跟部,另一手握住其跖趾部,两手协同用力扳动踝 关节,使其做屈伸及内外翻活动。 [动作要领]扳法在操作过程中,一定要稳妥,它是一种被控制的、短暂的、有限度的、分阶段的被动运动,要使关节极度伸展或旋转,在此基础上,再做一个突然性的、稍微增大幅度的扳动。扳动的方向无论是多运动轴关节或单运动轴关节,在每一次扳动时,只能选择一个运动轴所限定的方向施术。因此应预先确定扳动幅度和方向,因势利导,切忌强拉硬扳,急躁从事。在扳动瞬间,必须干脆利落,用力果断而快速,两手配合协调,一达到目的,立即停手。在颈椎和腰椎应用扳法时,往往被术者关节会发生弹响声,但是只要扳动方向和幅度正确就会有效,不要一味追求弹响声,更不能言目地增大扳动幅度,避免造成关节、韧带的损伤,产生不良后果。 [作用机制]扳法具有舒筋通络,滑利关节,矫正畸形,错骨归位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扳法能纠正解剖位置的失常,刺激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以利对关节的滑润和荣养作用,同时又能荣润和滋养关节周围的组织。 28 三、拔伸法 拔伸即牵拉、牵引的意思,是指沿肢体的纵轴方向用力做相反方向的牵拉、引伸动作,从而使肢体伸展、关节间隙增宽的手法。 [手法分类] 1、颈椎拔伸法 方法一: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或侧方,一手扶持被术者枕部,另一手从其颈前绕过,用肘窝部托住患者的下颌部,然后术者手与肘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使颈椎受到拔伸。 方法二:被术者坐位,术者立于其后,用双手拇指分别顶住被术者两侧的枕骨后方,其余四指托住两侧下颌角,并用两前臂压住被术者的双肩,两手用力向上将头托起,同时两臂向下用力压肩部,使颈椎受到拔伸(图)。 2、肩关节拔伸法 被术者坐位,以右侧肩部为例。右肩放松,术者立其右侧前方以双手握其腕部用力慢慢向下方牵拉(图),或向上方牵拉(图)。 3、腕关节拔伸法 术者一手握住被术者的前臂下端,另一手握其手掌,两手同时作相反方向用力牵引(图)。 4、指间关节拔伸法 一手多指屈曲,以屈曲的食指桡侧缘与拇指相对用力捏住被拔伸关节的近侧端,另一手握持腕部,两手同时做相反方向牵引(图)。 5、腰椎拔伸法 被术者俯卧位,助手固定被术者两腋下,术者双手握两踝部,用力向后牵拉,以拔伸其腰椎关节。 [动作要领]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持久,动作要稳而持续,缓慢加大力量,而不可用一次性突发猛力。牵引的方向要沿被术者关节的纵轴进行。在应用该手法之前,应先用其他手法使关节周围肌肉、韧带充分放松,以利提高疗效和便于操作;还应根据不同部位和病情决定拔伸牵引的力量和方向。 [作用机制]拔伸法具有缓解痉挛、松弛韧带、整复归位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拔伸法能改善关节腔隙的结构异常,增强关节周围组织的弹性,以利韧带和肌肉的收缩和弛张,对脊柱的牵引还可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 第八节 复合类手法 复合类手法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手法复合在一起操作,以达到节约时间、提高疗效的目的。 1、揉拿法 术者用单手或双手掌指在被术者的施术部位进行揉中有拿,拿中有揉,两法密切配合,柔和深透。 2、揉拨法 术者以拇指或掌根在被术者施术部位的肌腱上进行大幅度的揉,在揉动中自然加人拨动 29 的方法,揉要用力,拨要沉稳。 3、滑按推法 以拇指指腹在被术者经络循行线上或反射区上进行滑按推移,要顿挫性滑按且频率均匀,同时向前推进。 4、压颤法 用拇指或手掌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按压,同时做频率密集颤动动作,压力要着实,颤动幅度要小,速度要快。 5、拿颤法 是用手的拇指与多指相对用力,在捏拿的基础上颤抖。 6、滚打法 手握空拳,在施术部位上先打击随即操作滚法,滚打一定要协调配合,打中有滚,节奏明快,脉络清晰。 7、打抓法 双手五指自然屈成爪状,在施术部位上,用五指端先打下去,再抓起来,成为落手打、抬手抓的动作。 8、搓擦法 全掌或小鱼际在施术部位上进行快速的搓擦,操作时频率要快,搓中有擦,擦中有搓,两者均兼顾。 9、推颤法 用手掌或指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推移的基础上颤抖,推进的速度要慢,颤动的频率密集而快速,协调操作。 10、揉捻法 用拇指与食、中二指相对用力在施术部位上揉捻之,揉中有捻,捻中有揉。 11、推扒拿颤法 双手在施术部位上先行推扒手法,继之再进行拿法,随即行拿颤手法,四者要密切配合。 12、归挤戳按法 被术者伸出手,掌心向下,助手站于被术者一侧,双手握住前臂下端,术者站在前方,双手握住手掌,拇指按在伤处,术者与助手相对用力拔伸并环转摇幌数次,同时在腕部掌屈、背伸的基础上双手拇指向内归挤、戳按。 13、抱肘提挤法 被术者坐位,两手交叉于颈部,头稍前屈,术者立于其后,两手交叉紧搂抱被术者两肘,用力向后搂挤,同时双手向上提起(图)。 14、归挤拍打法 被术者坐床边,上身略向后仰,第一助手在其后扶住其背部,第二助手在其前方,握双踝部,术者坐在被术者左侧以右髋部顶住被术者左髋部,左手握其左腕部。第二助手使被术者屈膝屈髋,并外展外旋髋关节,尽量使足跟靠近臀部,然后拉双下肢,使双下肢内旋伸直。同时术者右手用力压挤骨盆,握住被术者右腕之手,持其手拍打被术者右手背,三力合一,同时进行。 第九节 踩法 踩法又称踩跷,是以足在被术者机体某些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各种踩压、搓推、揉等动作的刺激操作的一类方法。 一、足推法 [手法分类] 1、足直推法 术者以足掌或足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直线推动的方法。 2、足分推法 术者用双足在施术部位上沿中线自上而下做左右分推的方法。 3、足滑推法 术者以双足足掌在施术部位上沿经络循行路线进行缓慢滑动地推进。 4、足合推法 双足足掌或足跟分别自两端向中线推动的方法。 30 [动作要领]被术者俯卧位时,应在胸部和大腿部垫枕亦可在腹部垫枕;仰卧位时,可在腘窝下垫枕。踩法操作时,术者要双手拉握踩杆,以控制自身的力量,以便灵活自如地操作。足推压力要适宜,推进的速度均匀、缓和自如,双足的力量要一致。 [作用机制]足推法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理气止痛,活血散瘀,解除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足推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局部及机体营养,缓解肌肉紧张性痉挛,消除肌肉组织的疲劳等。 二、足压颤法 [手法分类] 1、踩压法 用足掌或脚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持续性踩压,可定点踩压,也可交替性走动踩压,使作用力达于深层组织的方法。 2、足弹压法 双足跟置于被术者腰骶部,逐渐下压,然后随腰椎弹性抬起足跟的方法。 3、足顿压法 以一足跟在被术者腰椎或骶髋部位垂直下压,进行上下左右颤动或摆动,待关节放松后,突然用力下压的方法。 4、足颤法 双足平放于施术部位,进行有节律的颤动或压颤,使力量达深层肌肉组织的方法。 5、足松展法 双足分别站于被术部位的两端,两足同时下压,并向远离施术中心方向做有节奏地颤压伸展,使施术部位的肌筋有拉长的感觉。 [动作要领]足压法在操作时,术者要手挟持踩杠,以适当调节体重,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定点或交替走动踩压,动作要柔和均匀,用力要由轻到重,重到以被术者能耐受为度,切忌用力过猛、过急,以免造成肌肉或骨骼损伤。对于压颤或弹压,动作要协调,频率要适宜,有节律。 [作用机制]压颤法具有舒经活络、行气活血、解痉镇痛、矫正畸形、滑利关节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压颤法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利于关节腔内滑液的分泌,荣润濡养关节和周围组织,能提高痛阈,解除胃肠功能紊乱。 三、足揉拨法 [手法分类] 1、足揉法 用足掌或足跟,在施术部位上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地揉动。 2、足揉拨法 用是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揉中有拨、拨中带揉的操作方法。 3、足拨法 用足跟或足趾在施术部位上做与肌纤维方向垂直地拨动。 4、愰拨法 用足跟在施术部位上进行愰动的基础上而拨动的方法。 [动作要领]揉拨法的操作应自上而下,由浅人深,由轻到重,有节律地揉动,不可忽快忽慢,忽轻忽重,力量一定要深透。而拨法要与肌纤维方向垂直的进行弹拨,动作幅度不可过大,拨的时间不宜过长。 [作用机制] 足揉拨法具有舒筋活血,消肿止痛,理气通络,散寒祛湿,调和气血,缓解痉挛,拨离粘连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此法能促进血流循环,改善局部肌肉营养,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解除肌肉的酸痛不适及疲劳,使之机体有轻松舒服感。 四、足击法 [手法分类] 1、足拇趾击法 用单足拇指在施术部位或穴位上进行垂直地击打。 2、足跟击法 以单足或双足足跟部击打在施术部位上的方法。 3、足跟蹬法 用足跟在施术部位上“稳、准、狠”地进行快速蹬击的方法。 [动作要领]足击法在操作时,力求着力准确,用力沉着、稳健地进行平击、侧击及叩击。此法多用于肌肉丰厚处,用力要均匀,先轻后重,以被术者能耐受为度。 [作用机制]足击法具有放松肌肉,通透毛孔,驱邪于外,疏通经络,祛风散寒,解除疲劳等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足击法能激发细胞的活性,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加强新陈代谢,消除肌肉酸痛不适等。 第三章 全身保健按摩 31 第一节 头部保健按摩 中医认为,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脏六腑精华之血、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头既怕感受邪气的侵袭,又易被邪气侵袭。当头感受各种内外邪之后,或当人完成超过一定限度的工作或忙碌生活之后,头部会出现许多不适症状,如头痛、眩晕、耳鸣、目疾、失眠、嗜睡、倦怠等。因此头部的保健按摩是极为重要的。 一、头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1、缓解疲劳 通过对头部施以按摩手法刺激,可以获得明显的缓解疲劳,清除紧张、焦虑的效果,使人们重新获得充足的精力和体力。 2、调节神志 可通过较轻的手法或由重到轻的手法,缓慢的刺激或由快到慢的刺激,使人们由兴奋转为抑制即镇静安神,用于治疗失眠、多梦等。如可通过较重手法或由轻到重的手法,较快的刺激或由慢到快的刺激,使人们由抑制转为兴奋,即提神醒脑,用于治疗嗜睡等。 3、治疗或缓解头部症状 通过手法可治疗或改善头痛、眩晕、耳鸣等症状,另外有降血压的作用。 4、治疗眼疾 通过手法可改善视力,并且可以改善或治疗眼及眼周的一些症状,如眼痛、视物不清、目赤肿痛等。 二、头部保健按摩操作手法 1、轻揉前额法 被术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在其头侧。用双手拇指的罗纹面自印堂穴,交替揉至前发际处,时间约1分钟。操作时力量宜轻,速度宜快。 2、分推前额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末节的桡侧自前额中向两旁推至太阳穴,并在太阳穴处稍做点揉。时间为2,3分钟,分推时力量可以稍重,速度不宜太快,点太阳穴时力量应稍重,以患者局部有酸胀感为最佳。 3、推按眼周法 术者两手拇指末节桡侧分别自印堂穴推向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穴,然后从内眼角经承泣推向瞳子髎穴,如此反复操作5,10次。在自印堂穴推向太阳穴时力量可稍重,并在经过第一个穴位时稍加点揉或点按;在自内眼角推向瞳子髎穴时力量宜轻。 4、点按头顶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从前发际向后,交替点按督脉,其余四指轻放于头的两侧保持不动。从前至后点按3,5遍。然后用两手拇指同时点按距督脉1、3、5、7 cm的侧线,方向也是从前发际向后。每条线点按3,5遍。点按时力量应由轻到重,点按速度要适中并且要连贯。点按时应注意从前至后依次点压,不要出现跳跃现象。 5、揉捻耳廓法 以两手拇指和食指自上而下揉捻两侧耳廓至耳廓发红发热。揉捻时力量可稍重,以耳廓有微痛感为最佳。 6、梳头栉发法 术者两手五指屈曲并分开,从前至后做梳理头发的动作,时间为大约3分钟。操作本法时,指头应直接接触皮肤,梳理时以头的两侧为主,头顶为辅。操作时,应做到轻快流畅。 7、点揉枕后俞穴法 接上法,当梳理至最后一次结束时,以食指、中指点揉枕后风池、大椎、玉枕等穴。点揉的力量可以稍重,以局部有较强的酸胀感为好。 8、摩掌熨目法 两拳相互摩擦,搓热后将两手掌心放置两眼之上,使眼部有温热舒适感。 以上手法是头部保健的基本手法,施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法的力量、速度、幅度。以上手法中给出的手法力量、作用时间可以作为一般保健时参考应用。假若是应用于失眠,术者手法应注意力量应由重到轻,速度由快到慢。若在手法进行中被术者己经入睡,则手法不必进行到最后。同时应注意手法要稳,即施术的手指力量要均匀,其余手指应轻轻接触皮肤,相对固定。在保健时间上,也应注意:失眠者宜在晚间、家中保健,嗜睡者应在晨起或上午进行保健施术。 第二节 颈肩部保健按摩 颈肩部是连接躯干与头颅的重要部位。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低头学习、工作,站立行走时又要保持头的中立位,因此颈肩部在日常生活中是极易劳损的部位。 一、颈肩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颈肩部的保健按摩,有助于缓解颈肩部的疲劳,预防和治疗颈、肩部的劳损和颈肩部疾病。同时颈肩部的保健按摩也有助于缓解头部症状,特别是后枕部的疼痛。 32 二、颈肩部保健按摩操作手法 1、拿头夹肌法 术者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捏拿颈部两侧的头夹肌和斜方肌的上部,时间为1,3分钟。捏拿时应使捏拿产生的力量作用在肌肉层,捏拿顺序应从上到下。 2、拿斜方肌法 术者用拇指与其余四指捏拿肩部的斜方肌,时间大约为3分钟。捏拿时拇指横放在肩后,四指在肩前,手指不要触及锁骨上窝。拿的动作要轻快柔和,拿的方向应从脊柱分向两外侧。 3、揉拨肩胛提肌法 以两手拇指分别按揉拨两侧肩胛提肌的止点,即肩胛骨的内上角,时间大约3分钟。按揉拨的方法不在局部环旋按揉拨,也不自内下向外上方弹拨或推拨。本手法对于颈肩部的劳损及治疗神经型颈椎病中上肢麻木疼痛有很好的疗效。 4、拔摇头项法 被保健者取坐位,术者以双手捧住头部,拇指在后托住后枕部,其余四指在前托住下颈,两手同时用力向上拔伸头部,并在拔伸状态下做缓慢摇颈动作。 5、点按风池法 术者一手扶住头顶,另一手拇指与食指中指分别置于两侧风池穴,先向下按,再向内上方用力点按风池穴。也可以拿两侧风池穴。 6、点揉天宗、肩贞法 术者以两手拇指分别点揉、弹拨两侧天宗、肩贞穴。点揉天宗时宜自下向上用力。点揉肩贞时,术者应站在患侧后方,一手置肩前,另一手置肩后,以拇指点揉,方向应自外下向内上方。 以上手法是颈肩部保健按摩的基本手法,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用力的大小,一般来说,有病时操作力量应大,且时间亦长;无病保健时操作力量不宜太大,时间也不宜太长。 颈肩部保健按摩的重点是放松颈肩部的肌肉,特别是斜方肌、头夹肌、肩胛提肌。颈肩部的保健按摩,被术者可以采用俯卧位,也可以采用坐位。一般来说,单纯局部保健可让被术者采用坐位;全身保健宜让被术者采用俯卧位。 第三节 腰背部保健按摩 腰背部是保持人体直立功能的主要承担者。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腰背部是处于屈曲、半屈曲、直立的状态,因此腰背部肌肉绝大部分时间处于紧张状态,这就导致腰背部的肌肉容易劳损。在劳损的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损伤。 一、腰背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1、解除疲劳 通过手法可以解除腰背部的疲劳。 2、缓解与预防腰背肌的劳损 通过手法可以缓解因劳损产生的腰酸背痛等症状,也可预防腰背肌的劳损。 3、强腰壮肾 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腰部的好坏,反应着每一个人肾的虚实。通过腰骶部的一些手法可以达到强腰壮肾的作用,并可清除或缓解因肾虚引起腰膝酸软等症。 4、调节脏腑功能 通过对背俞穴的刺激,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如按揉脾俞、胃俞可调节胃肠功能等。 5、缓解妇科病症状 通过一些手法的施术,可起到缓解一些妇科病的症状,如痛经、闭经等。 二、腰背部保健按摩操作方法 1、推背部七条线法 术者用掌根推法分别推背部督脉、两侧夹脊线、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两侧共七条线。每条线推3,5遍。操作时应以掌根着力,手指在前、掌根在后,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自上而下操作。督脉应从大椎穴推至长强穴,足太阳膀胱经应分别从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开始推至昆仑穴。 2、泛揉腰背部法 术者用双掌揉法,广泛深透地按揉脊柱两侧的腰背肌,时间约5分钟。 3、弹拨腰背肌法 术者两手拇指置于背部或以一手拇指横纹于脊柱两侧的腰背肌上,另一手按压于拇指上,并着力左右拨动腰背肌,时间为大约5分钟。拨动时应以上向下依次弹拨,以中等剌激量为宜。 4、按揉髂腰角法 以两手拇指重叠按揉或弹拨髂腰角(髂腰角即髂骨与腰骶椎形成的夹角)。其浅层是骶棘肌的起点,也是髂腰韧带所在之处,这一点是最容易发生疲劳损伤的部位,因此在做保健按摩时,应给予充分的注意。每侧应按揉1,2分钟,弹拨的方向宜从外上到内下,按揉、弹拨的力量应大些。 33 5、掌揉臀部法 以两掌置于臀部,做环旋揉动。时间大约1分钟,刺激量中等。 6、轻拍腰骶部法 术者以两掌轻拍腰骶,拍时应虚掌拍打,拍打的力量可大些,拍10次左右。在腰骶部施用拍法时,应注意有弹性地拍打,切忌实掌而又无弹性地拍打。 7、横擦腰骶部法 用一掌横擦腰骶部,时间大约3分钟。施用本法时,压力适中,速度要快。 腰背部保健按摩的重点是使竖脊肌、背阔肌、斜方肌下部等肌肉放松。进行腰背部保健时,被术者宜采用俯卧位。 第四节 胸腹部保健按摩 胸腹部与其他部位相比没有劳损的问题。胸腹部保健按摩主要是通过手法施术于胸腹部,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 一、胸腹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1、宽胸理气 通过手法达到宽胸理气的作用,预防和治疗胸闷、气喘、心悸、咳嗽等症。 2、调理脾胃 通过手法达到调理脾胃的作用,用来预防和治疗食少、纳呆、消化不良,促进吸收等,从而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3、舒肝理气 通过手法达到舒肝理气的作用,预防和治疗胸胁胀满、疼痛,以及肝脾不和引起的食欲减退、胁肋胀满等症。 4、温暖下元 通过手法达到温暖下元的作用,多用于预防和治疗妇女的月经病。 二、胸腹部保健按摩操作手法 1、开胸顺气法 术者站于床边,两手五指分开并屈曲,沿肋间隙自胸前正中线向两边分推5,10遍。施术操作时应做到轻快柔和,自然流畅。 2、摩运膻中法 术者以多指在膻中穴处施术摩法,时间大约1分钟。本手法用以加强开胸顺气的作用,施术本法时力量宜轻,速度宜快。 3、分推腹部法 术者两手拇指和大鱼际从腹部正中线沿肋弓向两侧分推。时间大约l分钟。分推的力量要适中,速度不宜太快。 4、摩腹助运法 术者坐或站于床边,用双掌摩擦法施术于腹部,时间大约5分钟。摩法的方向一般应以左上腹?脐?小腹?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顺序进行。应使摩法产生的力作用于胃肠腑中。 5、点揉腹部诸穴法 术者以食指、中指分别点揉腹部的中脘、梁门、天枢、气海、关元、归来等穴,每穴点揉大约半分钟。在点揉中脘时,手指随其呼气向下点按,手下有搏动感,停留片刻再抬起,如此反复操作数次,至腹部有温热舒适感为好。 6、振颤小腹法 术者用掌振法施于小腹部,施以上下的快速颤抖,时间为1,2分钟。 7、调畅三焦法 术者用掌根推法自上而下,分别推任脉和足阳明经。推任脉时,应从天突穴到曲骨穴;推足阳明胃经时,应从气户到气冲穴。每条经推3,5遍。本法可调畅上、中、下三焦。 以上手法是胸腹部常用的保健手法。在施用这些手法时应特别注意的是:应随着被保健者的呼吸进行各种手法的操作,否则手法治疗后易出现胸闷、腹胀。 第五节 上肢部保健按摩 上肢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因此在学习、工作之余,常常有疲劳感。 一、上肢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1、缓解上肢的疲劳。 2、解除上肢部的部分症状,如神经根型颈椎病、肩周炎等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 3、改善上肢的运动功能。 4、改善末梢血液循环。 二、上肢部保健按摩操作手法 1、拿揉上肢肌肉法 术者用单掌在其上肢部,做拿揉手法,由肩部做到手部,其顺序是先操作上肢内侧,然后再分别在上肢的前、外、后侧操作,重、点操作的是上肢的外侧。 2、拍打舒搓上肢部法 术者用双掌或空拳由肩部到手部往返拍打,然后双掌相对往返舒搓上肢数遍, 34 并牵抖上肢,拨极泉穴2,3次。 3、活动上肢法 术者分别运动上肢的肩关节和肘关节,使肩关节充分外展、内收、上举以及内旋、外旋,然后再操作使肘关节做屈伸、环绕等动作。 4、分推掌心法 术者用两手拇指桡侧分推其掌心,分推的方向是从掌根向手指方向,分推的力量要大,分推3,5遍。 5、捻揉手指法 术者以拇指的罗纹面和食指末节桡侧,依次揉捻其拇、食、中、无名指及小指,捻揉3遍。操作时应注意捻揉手指的两侧,捻揉的方向是从指根到指尖。 6、拔伸手指法 术者用一手拿住其腕部,另一手单握拳,拇指盖住拳眼。以食、中指轻轻夹住被术者手指,然后迅速拔伸,使患者手指从术者手指中滑出,并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如此依次拔伸拇、食、中、无名指及小指。 7、环摇腕部法 术者用五指分别与被术者五指交叉握任,先做掌屈、背伸、尺侧偏、桡侧偏等动作,然后再做腕关节的环旋摇转活动。 以上手法是上肢部保健按摩的基本手法,进行上肢部的保健按摩手法操作时,可让被术者采用坐位,也可采用仰卧位。 第六节 下肢部保健按摩 下肢是人体负重最重要的部分,因此也是容易疲劳的部位。另外,下肢静脉血回流较其他部位困难,因此易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静脉血液回流受阻。 一、下肢部保健按摩的作用 1、缓解下肢疲劳。 2、加快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速度。 3、改善下肢远端血液循环。 4、缓解下肢不适症状。 二、下肢部保健按摩操作手法 下肢部保健按摩主要分为下肢后侧和前侧操作两部分。 1、推下肢后侧部法 术者用掌推法施术于下肢的后侧。注意推的方向应该是自下而上推动,这样有助于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 2、揉拿下肢后侧部法 术者用拇指与其余四指在下肢的后侧做揉拿法。在施术揉拿时,可分别在下肢的外侧、后侧、内侧进行操作,使下肢后侧部肌肉充分放松。 3、叩打下肢后侧部法 术者用两手侧掌或空拳在其下肢后部进行有节律、有弹性地叩击、拍打。叩打时应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地反复操作3,5遍。 4、屈膝屈踝法 术者用一手压住臀部,另手握住踝前部,然后握踝手抬足使其屈膝屈踝(踝关节跖屈),且使足跟部尽量与臀部接触,以牵拉下肢前侧肌肉并使其放松。 5、按擦下肢俞穴法 术者用拇指点按下肢部后侧的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各0.5分钟,用单手掌擦足底部和大鱼际擦涌泉穴,以热为度,使局部温热舒适。 6、掌推下肢前部法 术者用一手掌自上而下推下肢前部至足尖处。在施术推法时,大腿以前外侧为主,小腿部以外侧为主。反复操作3,5遍。 7、揉拿下肢前侧部法 术者用多指揉拿下肢前侧3,5遍,在施术揉拿时要注意揉与拿的结合,反复操作可使肌肉疲劳消除,肌肉放松。 8、叩打下肢前部法 术者用空掌、空拳或侧掌在其下肢前侧进行有节律、有弹性地叩击、拍打。叩打时应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地反复操作3,5遍。 9、屈膝屈髋顿拉法 术者一手扶股部,一手握住踝部,先使膝髋关节尽量屈曲,然后进行内收、内旋、外展、外旋,在此塞础上,再做下肢顿拉手法。操作过程应注意髋膝关节的回旋幅度,要由小到大。下肢顿拉时,力量不可过猛,以免造成肌肉拉伤。 10、直膝屈髋伸踝法 术者一手扶住膝部,一手握住足掌,将其下肢伸直抬起,并尽量屈髋伸踝,以牵拉下肢后部的肌肉并使其肌肉疲劳解除。 35 11、揉捻牵伸足趾法 术者用拇指和其余四指依次揉捻其足趾,揉捻的顺序为大趾?第2趾?第3趾?第4趾?第5趾。然后再以此顺序牵伸一遍。 以上是下肢部保健按摩的基本手法。 第七节 全身整体保健按摩 全身整体保健按摩是在以上各部位保健手法掌握的基础上,按照全身整体保健按摩操作要求,由俯卧位、仰卧位、坐位等各部位手法组成,亦可根据需要按仰卧位、俯卧位、坐位手法进行。其全身整体保健按摩常规操作手法如下。 一、俯卧位保健手法 ?推肩背部七线法;?拿头夹肌法;?拿斜方肌法;?揉拨肩胛提肌法;?点揉天宗、肩贞法;?泛揉腰背部法;?弹拨腰背肌法;?按揉髂腰角法;?轻拍腰骶部法;?横擦腰骶部法;?推下肢后侧部法;?揉拿下肢后侧部法;?叩打下肢后侧部法;?屈膝屈踝法;?按擦下肢俞穴法。 二、仰卧位保健手法 ?开胸顺气法;?摩运膻中法;?分推腹部法;?摩腹助运法;?点揉腹部诸穴法;?振颤小腹法;?调畅三焦法;?掌推下肢前部法;?揉拿下肢前侧部法;?叩打下肢前部法;?屈膝屈髋顿拉法;?直膝屈髋伸踝法;?揉捻牵伸点趾法;?点揉太冲、解溪法;?拿揉上肢肌肉法;?拍打舒搓上肢部法;?活动上肢法;?分推掌心法;?捻揉手指法;?拔伸手指法;?环摇腕部法;?分推前额法;?轻揉前额法;?推按眼周法;?摩掌熨目法;?点按头顶各线法;?揉捻耳廓法;?梳头栉发法;?拍打头部法。 三、坐位保健手法 ?捏肩井法;?拿肩部法;?拍打头颈肩部法。 第四章 面部自我美容按摩 面部自我美容按摩是指人们自己在面部涂上润肤霜之类的美容润肤品,并施以简单的、有程序的、轻柔熟练的按摩手法,使人面部的疲劳得以恢复,面部轮廓更加清晰,面部皮肤更加红润光滑。它既能起到保护面部肌肤、消除皱纹,又能达到美容之目的。 一、常规面部自我美容按摩 (1)用双手掌自我大面积的自内向外抚摩整个面部1,2分钟。 (2)用双手掌自我在额头部正中线分别推抹之,经眉弓、太阳穴、面颊、下颌、地仓穴、迎香穴、鼻根回到额头部,反复操作8,12遍。 (3)用两手多指或掌根自我由印堂分别推抹之,经前额、太阳穴、耳上方、耳后方、耳根下方,反复操作5,8遍。 (4)用两手五指自然分开,由印堂、眉弓经头顶到后枕部,自我推梳五经,反复推梳8,12遍。 (5)用双手多指自我由前额部分别环形摩之,经太阳穴、耳前、面颊、下颌,然后环形螺旋式揉以上部位,反复操作3,5分钟。 (6)用双手多指指腹自前额分别向下轻快地拍打整个面部,反复拍打1,3分钟。 二、自我摩面美容法 摩面是一种自我按摩方法。《诸病源候论》有“摩手掌令热,以摩面上下二七止,却肝气,令面有光”的记载,即将双手掌涂少量润肤霜相互搓热,敷于面部,由内向外、由上而下摩面14次,可以改变面部气色,令面有光泽。 三、浴面驻颜法 明?高谦《遵生八笺却病延年》说“搓涂自美颜浴”,是指将两手自相搓热,敷面擦之,知浴面之状。经掌自我摩浴面部,能刺激面部皮下毛细血管,使之扩张,促进面部血液循环,经络通畅,血流充盈于头面,头面中得到血液的荣养,自然面部红润,肌肤富有弹性,神采奕奕。 四、五步抗衰按摩法 (1)坐在桌子前,自我使肘部置于桌平面上,将双手手掌腕置于眉弓上,双手手指在额上稍高叠, 36 以手指牵引前额肌肉往发际上拉,重复5,8次。相反动作为牵引前额肌肉向下推拉向眉方向,同样重复5,8次。 (2)平放双肘,以手指指腹按在前额中央,然后分别向两耳方向呈直线与发际平行推摩按压皮肤,依次把额部按摩完,或缓慢抚摩额部呈羽状移动,重复同样动作直到前额感觉舒服。 (3)用拇、食两指端将两眉向眉心捏,使其缩紧数秒钟,重复数次,然后用两手中指指腹从眉心分别向外按摩之。 (4)用双手拇指的指背从眼眶上缘由内向外推摩,经眼角至耳尖,反复进行数次。再由眼眶下缘内向外推抹之耳前,然后多指指腹从目内眦经眼下缘、目外眦、眼眶上缘、目内眦,反复推摩8,12遍。 (5)把两食指放于鼻两侧,轻轻推滑过面颊直至太阳穴外,连续数遍,然后用两手的指瑞从下颌开始推按至两侧耳垂下,重复5,8遍。 五、擦面美容法 清?尢乘《寿世青编?十二段动功》说:“擦面,将两手自相摩热,履面擦之。”擦面又称干洗脸,主要是指双手搓热,贴于面部,两手中指分别放于鼻翼两侧迎香穴处,向上推擦,经睛明穴、攒竹穴至前额发际处。然后两手分开推擦至额角后而下经耳门穴而返回下颌部。 六、陆地仙经美容法 (l)早起床或临睡时,端坐床边或椅子上,先将两掌多指自然分开,以掌自额前插人发际,经头顶至后枕部推疏之,疏时中指居中,经上星穴、百会穴、风府穴,称疏五经,缓缓推抖前进,左右手交替推抖疏理15,30遍。 (2)用双手掌搓热,多指并拢按于额部,掌指向上掌心按眼眶,缓慢用力,分别向两太阳处移动按摩直于耳前,反复操作数遍。 (3)用双手放于鼻两侧,手指向上,掌贴面部,缓慢上下移动按摩,左右各8,12次。 (4)用双手掌放于耳上,双手同时做快速折耳搓耳的动作,使耳部发热或红润为度。 (5)用多指与拇指相对用力拿揉颈项部1,3分钟。 七、自我推搓除皱法 (1)用两手掌相互摩擦,使其发热,然后双手放于额面部、头额部等处稍用力摩擦,使之面部有微热感。如此反复操作5,8遍。 (2)多指于额前部水平方向摩,再由两眉之中向上发际内推,然后再于额头处揉,自我操作1,3分钟。 (3)用两手食指屈曲中节由眉的内侧向外侧施术推法。再由两眼外向鬓角处推,反复操作1,2分钟。 (4)用两手多指分别自我揉眉、上眼睑、太阳穴等处1,3分钟。 (5)用两手中指分别于鼻两侧,纵行推,再以两手掌小鱼际由鼻两侧向面颊推之,反复操作1,3分钟。 (6)用双手掌分别自我搓两侧耳部,然后拇指与食、中二指揉耳廓,操作3,5分钟。 第五章 运动保健按摩 运动保健按摩是中医按摩在运动实践中的运用和发展,是集中医按摩术、经络理论和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于一体的一门综合性边缘学科。运动实践是指广义的具有一定运动量的各项运动,包括体育、舞蹈、杂技等专业运动的训练、竞赛和表演,其中也包含一些富有竟争性的体育锻炼、野外远足等业余运动内容。运动保健按摩的对象,主要是长期从事运动实践的专业或业余体育运动员,以及舞蹈、杂技演员等。 运用各种按摩手法,通过外部物理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神经系统功能及运动实践者的心理状态和运动机能,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称为运动保健按摩,简称运动按摩。运动保健按摩具有调节神经系统和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增强体质,进一步增进机体的抗损伤能力;促进血液和 37 淋巴液的循环,消除运动疲劳;通利关节,预防肌肉萎缩,改善运动器官功能,提高运动效果;对运动损伤有活血消肿、散瘀、止痛、理筋、正骨作用。 第一节 运动前保健按摩 运动前保健按摩,简祢运动前按摩,是指运动实践前期所进行的保健按摩。它的目的是通过手法作用使运动实践者,消除运动实践前的不良状态、增强肌肉力量,增进关节、韧带的灵活性和柔韧性,神经系统达到较高的兴奋性,以提高运动实践能力,预防运动损伤。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运动实践者在运动或比赛前,某些器官就已发生了变化。如心率加快,收缩压增高,肺通气量加大,呼吸频率加快,耗氧量增加,血糖上升,血乳酸增多等。这种状态,在运动生理学上称为赛前状态。一般来说,比赛规模越大,距比赛时间越近,赛前状态的反应就越明显。 赛前状态根据运动实践者的反应不同,可有赛前焦虑症、赛前冷症、赛前热症三种表现。 一、赛前焦虑症 赛前焦虑症是指运动实践者以过分紧张、急躁、担忧为特征,并且出现以增强自主神经系统活动相关联的特定情绪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强,胃肠不适,头痛,失眠等。这些反应可在赛前的几天甚至一周就有所表现。其中以失眠最为常见,而失眠又会加剧运动实践者的紧张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对于有赛前焦虑症的运动实践者,首先要采取心理治疗,进行亲切深人地交谈,正确对待比赛的胜负,使其增强自信心,在心理放松的基础上,再施以催眠按摩法,就可以保证良好的睡眠,从而克服和改善赛前的焦虑情绪。 [操作方法] (1)推揉印堂法 运动实践者取仰卧位,术者坐其头部上方。用双手拇指缓慢地由下而上平推印堂穴,用一手拇指或双手拇指重叠,在印堂穴处作顺时针及逆时针旋转揉动,揉动时用力要轻,动作要缓。 (2)推按眉弓法 用双手拇指或中、无名指,由印堂穴向两侧轻缓地平推眉弓至太阳穴,用双拇指或中指缓稳地按压眉弓至太阳穴处。 (3)推擦头部法 用双手多指由前发际正中向两侧轻缓地推抚至耳后完骨穴处7,10次。用双手拇指或鱼际由神庭至百会向两侧分推10,15次。用多指擦百会穴及两侧颞部30,50次。 (4)按揉枕部法 用有一手固定其头部,并将其偏向一侧,用另手食、中两指缓稳地按揉枕部风池至完骨穴一段5,7次。再以此法施术对侧。 (5)按压风府印堂法 用一手中指放于风府穴,另手拇指放于印堂穴,作缓慢地相对挤压15秒左右,反复做3次。 (6)推摩捏拿腹部法 用双手掌轻缓地沿结肠方向作顺时针推摩腹部10,15次。用双手多指轻缓地,由上而下捏拿腹部3,5次。 (7)按压三脘法 用中指或拇指由轻到重,缓慢地随呼吸逐渐深压上脘、中脘、下脘三穴。每穴半分钟,并反复按压三次或以腹部有热感为度。 (8)揉拿上肢法 一手握住腕部,另一手在自肩部至前臂部做柔和的揉拿手法2,3分钟。在内关、神门做点按手法。 (9)揉捏下肢法 用多指揉或掌揉下肢部3,5分钟,双手拇指与多指捏拿下肢部3分钟。双拇指揉压双侧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各2分钟。 (10)滚搓足部法 用拳指关节滚足底部2分钟,用掌根搓足底部2分钟,用拇指揉压涌泉穴1分钟。 [注意事项] (1)术者应以轻快而柔和的摩、揉、搓、轻推、轻按手法为主。 (2)运动员取仰卧位,全身放松,自然呼吸,闭目养神,环境要安静,光线要柔和。 (3)每日按摩一次,每次30分钟,应在心理治疗后,睡前1,1.5小时进行最佳。 二、赛前热症 38 赛前热症是指运动实践者临赛之前由于兴奋性过高引起,常表现为:急躁、情绪激动、坐立不安、多尿、全身微微颤抖,动作失调等一系列症状者。 实践证明,按摩可以缓解肌肉紧张,使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信息相对减少,从而降低其过高的兴奋性,消除症状。 [操作方法] (1)揉推前额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站其对面。用双拇指缓缓点揉印堂穴,之后自印堂向两侧太阳穴分推,并在太阳穴处点揉,反复操作3,4次,手法力求柔和而缓慢。 (2)揉捏耳廓法 双拇指由太阳穴推向耳尖部3,4次,多指自耳尖至耳垂揉捏耳廓3,4次。 (3)擦头部三条线法 用拇指指腹,多指腹擦太阳至头维穴线,太阳至率谷穴线,太阳至听宫穴线各4,6次。 (4)点揉风池穴法 用拇指与食指分别点按双侧风池穴,并做柔和的点揉手法,压力不宜过重。 (5)揉搓百会穴法 一手扶前额,另手食、中、无名三指的指腹揉搓百会穴。 (6)拿揉颈肩与关节部法 用双手轻拿,揉颈肩部以及在运动中负担较大的关节、肌肉处。操作时间要短,以缓解过度的紧张状态,增加关节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注意事项] (1)操作时,手法要轻快、柔和,多以揉、摩、捏、搓手法为主。 (2)每一个手法操作的时间不宜过长。 三、赛前冷症 赛前冷症是指运动实践者在赛前神经系统过于抑制,主要表现为运动实践者情绪低落,表情淡漠及对比赛缺乏信心等。运动不足或运动过度都会引起赛前情绪低落。不仅如此,若赛前运动实践者高度兴奋而导致超限抑制,同样也会出现赛前冷漠,这时首先要查明原因做好相应的心理调整,同时采取按摩手法进行调整,以帮助运动实践者尽快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操作方法] (1)掐擦头部至后颈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后方。用一手固定头部,另手拇指爪甲着力,由前额印堂穴往百会快速掐点至后顶穴处,然后用多指罗纹面着力快速擦上述部位。 (2)按揉叩打颞部法 用双手中指同时按揉两则太阳穴,双手多指端快速叩击两侧颞部,亦可用小指侧弹打。 (3)揉擦大椎法 用拇指揉点大椎穴,鱼际或掌根部着力上下往返擦大椎穴或左右横搓大椎穴。 (4)推揉颈肩部法 用掌根着力分别自上而下推颈段的斜方肌,或以双手拇指推理以上部位,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颈段的斜方肌,使之有传向头部的酸胀感为佳。 (5)揉拨推按上肢诸穴法 重力揉压肩髃、曲池、合谷、拇指揉拨手三里,拇指推合谷至阳溪段。 (6)揉按下肢诸穴法 运动实践者取俯卧位,术者立其一侧。用拇指揉按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跗阳穴等,手法需重些。 (7)捏拿叩击运动肢体法 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对肢体做捏拿、叩击手法。动作宜快,力量宜稍重。 (8)捏拿肩井及肩部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立其后面,用双手多指与拇指相对着力捏拿肩井及肩部。 [注意事项] (1)对于赛前表现冷淡的运动实践者,主要选择一些推、揉、掐、捏等手法。操作时,手法应重而快。操作的方向多由外向内,逆时针或顺时针进行( (2)按摩的时间应选择在一般性准备活动之后,训练或比赛前15分钟内进行。时间一般为5,10分钟。 第二节 运动中保健按摩 运动中保健按摩简称运动中按摩,是指运动间隙中所进行的按摩,目的在于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调整运动实践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并预防运动损伤。 39 运动中要消耗能量。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运动和比赛的间歇,所消耗的能量便开始有所恢复,只是恢复的快慢与间歇时间的长短有所不同。通过按摩手法作用于人体相应的穴位和局部肌肉,能帮助人体迅速消除疲劳,恢复体力,从而提高运动及比赛的兴奋性。 运动中按摩,根据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及运动间歇时间长短,可施术不同的按摩手法。但每次按摩的时间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一、运动或比赛中短时间歇的按摩 运动或比赛中的短时间歇,指在运动或比赛中间,间歇时间不超过15,20分钟的运动项目。如:跳跃、投掷、举重、摔跤、拳击、击剑等,每一轮次之间的间歇,以及球类项目中上半场与下半场之间的间隙。由于间隙时间较短,所以术者应通过按摩对运动实践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进行快速调整。主要以经穴按摩为主,选择穴位依据其症状而异,灵活运用,使之体力迅速恢复。 1、缓解情绪过度紧张手法 (1)点揉面部诸穴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立其体侧。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腹在印堂、攒竹、鱼腰、太阳、睛明等穴做轻快、柔和的点揉手法。 (2)按揉头部诸穴法 用双拇指轻快按揉头维、上关、下关、耳门等穴。 (3)对以上肢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 用拇指在外关、曲池、臂臑、肩髃、肩髎、肩中俞、肩外俞穴做轻快地点揉手法。 (4)对以下肢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 术者可选择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委中、承山、跗阳、昆仑、申脉、金门等穴做轻快地点揉手法。 2、快速恢复机体运动能力手法 (1)搓揉头面部诸穴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站其一侧,用拇指腹搓揉百会、臼会、印堂穴。双拇、食指揉双侧头维、攒竹、鱼腰、丝竹空、睛明等穴。 (2)掐捏手臂三穴法 用拇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合力掐、捏合谷、手三里、曲池穴。 (3)点揉胸部五条线法 运动实践者取仰卧位,术者站其一侧,用食、中、无名三指并拢指腹,点揉璇玑、华盖、紫宫、玉堂、膻中、中庭段、俞府、神藏、灵墟、神封、步廊段(两恻);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段(两侧)。点揉手法要轻而快。 (4)点按腹部诸穴法 用双拇指点按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穴。 (5)对以上肢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 术者可选择肩髎、肩髃、臑上、曲池、手三里、外关等穴做轻而快的点揉手法。 (6)对以下肢活动为主的运动项目 可选择居髎、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解溪、昆仑等穴做点、揉手法。 二、运动或比赛中较长时间间歇的按摩 较长时间间歇是指在运动或比赛中,间歇时间在30分钟以上的运动项目。如短程速滑、短跑、短距离游泳等项目,这些比赛往往是上午进行预赛,下午进行决赛。在这种情况下,一般可在中午进行按摩,帮助运动实践者迅速恢复体力,以获取决赛的优异成绩。具体按摩手法一般不采用全身按摩,而主要选用局部及经穴按摩,且以经穴按摩为主。 局部按摩通常是在比赛后进行,但时间不易过长,一般10,15分钟即可。手法可稍重。而经穴按摩则主要在比赛前3,9分钟之间进行,手法要轻快而柔和。 局部按摩进行操作时,关节和躯干部多以拿揉为主。四肢以揉捏为主。顺序是先大肌群后小肌群。赛前的经穴按摩可参考“运动前按摩”。运动间隙中的局部可参考“运动后按摩”中的局部按摩进行。 第三节 运动后保健按摩 运动后保健按摩,又称运动后按摩、恢复性按摩。运动过程是一个人体内物质大量分解,能量大量消耗的过程。运动后人体必然会产生疲劳感。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尽快消除疲劳,恢复体力,才能赢得时间投人新的训练,使肌体在最短的时间内承受新的训练强度和运动量,事实证明:运动后按摩是运动实践者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40 运动后按摩分为全身按摩,局部按摩两种,全身按摩适宜于运动量较大,机体过度疲劳的情况,一般在晚上睡前2小时内进行,按摩操作时间在30分钟,1小时。对于酸痛部位,按摩操作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些。按摩顺序为头部、前胸、腹部、四肢(前)、腰背、四肢(后),手法多以推、拿、揉为主。局部按摩可在运动后,也可在洗澡后进行,具体的操作顺序是先大肌群,后小肌群,一般在关节、躯干部,手法多以揉、拿为主。四肢肌肉以揉、捏为主。 一、运动后全身按摩法 1、点揉前额至头顶六条线法 运动实践者取仰卧位,术者坐于头部,用双拇指点、揉攒竹至百会段,鱼腰至百会段,丝竹空至百会段六条线。点揉力量要均匀,其力大小以运动实践者感到舒适为准。 2、推摩前额法 用双拇指由印堂向两侧分推,摩上述路线5,10遍,力量不宜过重。 3、拿搓头部法 用双手掌分别握拿住头部两侧及头顶部。握拿、搓拿手法交替进行,频率可稍快,幅度要均匀。 4、拿揉颈后肌群法 下手扶住头部,另手拇指与多指相对着力在颈后部由上而下反复进行拿揉。 5、推揉捏拿胸部法 用多指或手掌在胸部作分推手法。用多指或手掌在胸部由正中线向两侧揉至胁肋部。然后捏拿,捏弹胸大肌。 6、叩击摩擦胸部法 用双手小指侧或空拳轻快叩击胸部,多指或全掌着力,自上而下由前正中线向两侧摩擦胸部。 7、推揉拿腹部法 用双手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做轮状揉腹部,然后以双手拇指与多指相对着力捏拿腹部两侧。 8、揉拨捏拿上肢法 用双手多指或一手拇指自上而下地轻快揉拨上肢,用双手反复捏拿上肢部。 9、叩搓抖动上肢法 用双手掌、小指侧、虚掌、空拳轻快地上下往返叩击上肢部,并用双掌对搓上肢部,然后用小频率快速抖动上肢部。 10、按揉上肢俞穴法 用拇指指腹揉压天宗、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神门、后溪等穴,力量要由轻到重,点压后加稍揉。 11、推揉捏拿叩搓下肢前部法 用单掌由上而下推下肢前后外侧;双手掌揉下肢前部,双掌交替捏拿下肢;最后双手叩搓下肢部,两下肢均操作。 12、屈伸摇抖下肢法 用双手分别握拿下肢踝膝部,做髋膝屈曲,伸直及内旋、外旋运动,然后双手握住踝部做有节律的抖动。 13、推摩肩背腰法 运动实践者取俯卧位,术者立其侧。用双手掌自上而下分推由两肩、背及腰部,双掌交替推督脉及膀胱经线,然后用双掌快速摩法操作于肩背腰部。 14、揉拨背腰法 用双手拇指自上而下在督脉、膀胱经上旋揉,然后双拇指自上而下在膀胱经上快速进行左右拨动。 15、滚叩背腰法 先用小鱼际或拳滚自上而下在背腰部操作,然后用双手空拳、手掌或小指侧在背腰部自上而下进行往返叩击。 16、握拿对挤背腰法 用双手多指与掌根相对着力由下而下在背腰部进行纵行握拿,然后双掌在腰部两侧向中心线进行对挤。 17、按揉背腰俞穴法 双拇指交替由上而下在背腰部按压督脉俞穴,并重点按揉肝俞、脾俞、肾俞、腰阳关等穴。 18、推揉捏拿叩搓下肢后部法 用双掌自上而下推揉捏拿叩搓下肢后部,手法同下肢前部。 19、按揉下肢后侧俞穴法 用双拇指重叠缓稳地按揉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等穴。 20、推搓足底法 用单掌推、搓足底部,然后用拇指按揉涌泉穴结束。 二、运动后局部按摩法 运动后局部按摩,是指运动后有重点的对机体不同部位所施的放松按摩。 1、解除腰背部肌肉疲劳手法 (1)拿捏推揉斜方肌法 运动实践者取俯卧位,术者站其体侧,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双侧 41 斜方肌上部,并沿两侧颈部斜向外下到肩部做捏拿手法数遍。然后,双手掌紧贴肩胛骨上缘并向下推揉,再用全掌由上至下推揉两侧斜方肌,力量可重点,使肩背部得到放松。 (2)分推背阔肌法 术者用手掌根部及大小鱼际部,以脊柱为中心,向外下方分推背阔肌。 (3)推摩按揉拨脊柱法 术者用单手掌紧贴于脊柱一侧的皮肤上,做纵向的直推和摩动手法。完毕后再做另一侧。然后用单手掌及掌根或双手重叠按在脊柱正中部,由上而下做环形的揉按手法。最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按住脊柱两侧的肌肉和筋膜上,由上而下做横向的拨动。 (4)拿提腰背肌法 术者用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将腰背部肌肉纵横向拿起,并轻轻上提缓慢摇动、放松、再拿起、上提、摇动、松开。提拿的次数可根据运动实践者腰背部肌肉的疲劳程度而定。 (5)点拿揉腰背俞穴法 术者用双手拇指指腹分别点按脊柱两侧旁开1.5寸的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等穴位,点按的力量应先轻渐重,掌握在运动实践者能接受的限度内。点按之后,再进行按、揉手法,使局部刺激得到缓解。然后,用双手拇指按住一侧腰眼穴,两手中指按住另一侧腰眼穴,之后双手同时做拿、揉手法。最后,用肘部点揉环跳、承扶穴,力量要逐渐增加。 (6)震压脊柱法 术者在运动实践者腰背部肌肉已放松的前提下,一手掌放于胸椎棘突上,另手握空拳,并捶于放在棘突上的手掌背面,使之产生震动感作用脊柱上,同时两手边操作边由胸椎移至腰椎、骶部为至。然后,用双掌重叠放在胸椎关节处,缓缓下压,随之加力下压(加力下压要掌握在运动员能接受的限度内)。在加力下压最大限度时,迅速向上提起双掌。手法的力量在脊柱各段要严格控制。一般在胸椎段力量要小,手法要快。在腰椎段力量可稍大些,但速度却相对缓慢,在骶部力量可大些,操作的速度也可相对快些。 2、消除下肢肌肉疲劳手法 (1)拿揉腰骶肌法 运动实践者取俯卧位,术者立其一侧。双手伸展呈“八”字形,用双手拇指拿住一侧胃仓穴,双手中指拿住另一侧胃仓穴,拿揉数遍之后,下移拿揉双侧命门穴和两侧腰眼穴。力量可由轻渐重。 (2)按揉腰臀法 术者用双手掌相重叠,按压住腰骶部,做顺时针方向的按揉。然后向下按揉两侧臀部肌肉,使腰臀部得到放松(按揉时手法要均匀而渗透,力量可逐渐加太。 (3)拿捏下肢后外侧群肌法 术者双手拇指外展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下肢肌肉后部,由下而上进行拿捏方法。然后让运动实践者一侧下肢稍屈膝屈髋,术者用双手这时可拿捏住外侧肌群,并由下而上做拿捏手法。 (4)重揉股后部法 如果是经常参与运动的实践者,肌肉较为发达,术者运用前臂揉法为帮助其肌肉放松。术者用前臂后1,2段放于其下肢后部,自下而上地做重揉法。并在委中、殷门、承扶等穴处着重加大刺激量。 (5)推滚擦搓足部法 术者一手托其足,另一手用拇指指腹、鱼际或握拳推、滚、擦、搓其足背,足底及足两侧部,操作时,手掌部要紧贴于皮肤。 (6)按揉下肢后部俞穴法 术者用肘尖或双拇指按压下肢的秩边、环跳、承挟、风市、殷门、委中、承山等穴,力量要由轻渐重,再由重渐轻。按压之后马上做轻揉手法以缓解局部的不适感。 (7)推揉捏拿下肢前群肌法 运动实践音仰卧位,术者立于一侧。用单手掌自大腿根部前外侧由上而下做推法,用双手掌对揉下肢部肌肉,然后,用双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捏拿下肢前群肌肉,手法要有力量,每一动作都要以指根发力,使捏拿的力量渗透到肌肉深层为佳。 (8)揉刮髌骨法 膝部腘窝下垫一枕。先用两手的大、小鱼际对揉髌骨下内外缘,然后一手拇、食指固定住髌骨,用另一手拇指指端刮髌骨周缘,内外膝眼及膑腱等处。揉刮的力量不宜过大。 (9)屈伸回旋髋膝关节法 术者一手握其踝关节上部,另手扶住膝关节,先做屈膝屈髋伸直动作。然后,再操作髋关节和膝关节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回旋动作。 (10)屈伸环转踝关节法 术者一手托住足跟,另一手握其足前部,先使踝关节做蹠屈、背伸,然后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环转踝关节。 (11)按压下肢前部俞穴法 术者用拇指指端按压下肢前部的髀关、足五里、箕门、血海、犊鼻、膝 42 眼、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穴位,手法由轻渐重,由重渐轻。 (12)搓打下肢法 术者两手掌相对,夹持住其大腿两侧,由上而下用力搓动。然后,用双掌、空拳或侧掌交替拍打下肢部,尤以大腿前部、小腿外侧为重点。手法力量和频率要均匀,移动的速度要缓慢。 3、消除胸腹部肌肉疲劳手法 (1)推摩揉肋间肌法 运动实践者仰卧位,术者立于一侧,用双手掌或四指(拇指除外)的指腹,由胸前中正线向两侧推摩揉每一个肋间隙。手法操作的力量要均匀而渗透,使呼吸肌充分得到放松。 (2)推揉胸前五条线法 术者用手指或手掌由上而下推揉胸前五条线。第一条线:术者用单手的食、中、无名三指的指腹沿任脉上天突、华盖、膻中、中庭等穴线上进行推揉手法。第二、三条线:术者用两手的食、中、无名三指的指腹、点按左右气户穴,并向下推揉,经乳中至乳根穴。第四、五条线:术者两手拇指紧贴前胸两侧气户穴,其余四指及手掌紧贴双侧腋下,由上向下用力推揉双侧的前锯肌。推揉的力量要均匀而柔和,切忌用力过大。 (3)推抚胸腹部法 术者用双手拇指伸展放于前中线上,其余四指并拢放于其两侧,由锁骨下开始向下推抚至小腹部。 (4)横摩腹直肌法 术者用单手横放于中庭穴上,由上而下沿腹直肌进行横摩,其力量不宜过大,操作时脐上部分应较脐下部分用力大些。 (5)摩揉脐周部法 术者站其一侧,双掌相叠于神阙穴上,以脐为中心,做顺时针方向的摩揉手法。 (6)揉压腹部俞穴法 术者用拇指、鱼际部或掌根分别在腹部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等穴上,沿顺时针方向做揉压手法。 4、消除上肢肌肉疲劳手法 (l)推拿揉拨颈韧带法 运动实践者取坐位,术者立于其身后,用一手挟住其头部,另一手掌自后枕部开始,向下推抚颈项部。然后,拇指与四指相对,由枕骨向下反复拿、揉颈部,手法力量要均匀柔和。最后,用拇指腹点,按颈韧带的上部,并从上向下做横拨手法。操作时,用力要均匀,移动速度要慢。 (2)拿揉肩胛法 术者用双手拇指放于肩胛后部,其余四指对称放于双侧肩胛冈上窝前处,由内向外拿揉肩部肌肉,然后用双手拇指指腹揉压肩井穴,使肩部肌肉得到放松。最后,两手掌相对,前后合抱住肩关节,两掌交替用力抱揉肩部,力量要均匀,且要渗透到深层组织为佳。 (3)拿揉上肢部肌肉法 术者一手握其腕部,另一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住臂部肌肉由下而上反复拿揉,一侧做完后,另侧同法。 (4)拿揉腕手部肌肉法 术者一手握其前臂下部,另一手的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揉腕、掌部肌肉、肌腱之后,捻揉每一个手指部肌肉。 (5)揉压上肢俞穴法 术者一手托其上肢,另一手用拇指指腹先按压上肢掌侧的肩前、天泉、曲泉、少海、间使、大陵、劳官等穴,之后做轻缓揉法。再按压上肢背侧的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后溪等穴,然后做轻缓揉法使之放松。 (6)回旋上肢关节法 术者一手拿握住肩关节上部,另一手托起肘部,沿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做环转运动。环转的速度要缓缓增加,切忌用力过猛和速度过快。术者一手握住肘关节部起固定作用。另一手握住腕部,做平稳、连贯的环转运动,最后,一术者手握住腕关节上方,另一手五指分开插人对方五指之间,然后,做腕关节屈伸运动,之后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的环转运动。 (7)搓抖拍打上肢法 术者用双手分别放于上肢两侧,进行快速对搓,之后用双手握其手部,先做轻轻的牵拉上肢,再做上下抖动,抖动的振幅不宜过大,速度要由慢渐快,由快渐慢。最后,用两手掌相对从肩部拍打到手部结束。 43 44 45
/
本文档为【保健按摩自编教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