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2017-12-07 10页 doc 25KB 17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论周尺的鲁研宓 蔡长青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 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 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 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 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
【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论周尺的鲁研宓 蔡长青 (合肥师范学院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61) 摘要:在众多的鲁迅研究者中,周作人显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这不仅由于其特殊的人生遭际,还由 于他与研究对象关系的特殊性.前者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难以合法化并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不到应有的评 价;后者又使他注定与鲁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较为客观公正的研究态度使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具有某种 超越性.特殊的身份又使其研究具有某种不可替代性.尤其在具体史料方面,更是无人替代.周作人的鲁 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由于受非学术因素的影响,其鲁迅研究往往逻辑性不强,缺乏一定的深度. 关键词:周作人;鲁迅研究;客观公正;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1210文献标志码:A 鲁迅研究历来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尤其 是在1949年后更是成为显学.一大批专家学者 荟萃于此,所着成果也是汗牛充栋.但是作为鲁 迅研究者,周作人是很少被提及的.其研究成果 很长时间得不到客观公正的评价.这固然有政治 因素的影响,也有学术偏见的干扰.周作人的研 究文章大多以回忆性的短章为主,缺乏长篇巨 制.单从形式看,的确不太符合学术规范.但周作 人研究态度较为客观公正,再加上其学术涵养深 厚,注重史实和材料,从而使其鲁迅研究又具有 很高的学术价值.因此,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理应 得到应有的关注和评价. 周作人的鲁迅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22年3 月19日在《晨报副镌》发表的一篇评论《阿Q正 传》的文章.至迟到1963年10月23日在香港 《文汇报》上发表的《鲁迅的杂文》,前后跨越四十 余年.其主要研究成果还是集中于5O至60年 代.以1949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一)第一时期(1922——1949) 这个时期以1936年鲁迅逝世为界分为两个 阶段. 在第一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周作人有两 篇作品论,都与《阿Q正传》有关.第一篇是1922 年3月19日在《晨报副镌》上发表的与原小说同 186 名的文章.这是第一篇全面评论《阿Q正传》的文 章.文章认为,"《阿Q正传》里的讽刺在中国历代 文学中最为少见,因为它多是反语(Irong),便是 所谓冷的讽刺——'冷嘲"',其特点是"多理性而 少情热,多憎而少爱".文章指出:阿Q"是一个民 族中的类型","其中写中国人的缺乏求生意志, 不尊重生命,尤为痛切."?1z毋庸置疑,周作人 是《阿Q正传》的第一个知音.第二篇是1935年2 月2日发表在《华北日报》上的《阿Q的旧帐》.文 章认为,左翼作家根据《阿Q正传》作者的转变从 ,显然是一笔"胡涂老 而改变对阿Q形象评价 帐"."《阿Q正传》究竟是否嘲笑农民,阿Q究竟 是否已死,这些问仍未解决,这都是新兴批评 家们的,任何人都应该负责来清算一下."[11? 尽管有兄弟失和的阴影,周作人仍对鲁迅的作品 有着较为公正的评价.而对于左翼作家的功利化 歪曲,周作人深表不满. 第二阶段,即从鲁迅逝世到1949年.鲁迅逝 世后不久,周作人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一是接受《大晚报》记者采访,从病情,思想, 文学和个性诸方面介绍鲁迅.这是兄弟失和之后 周作人首次在公共场合谈鲁迅.嘲二是接受许寿 裳的邀请,参与《鲁迅年谱》的起草工作.负责第1 期,即民元前用阴历记载的一部分,为研究鲁迅 提供了宝贵材料,该年谱收入1937年10月出版 的《鲁迅先生纪念集》中.三是列名第一套《鲁迅 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全集》编辑委员会.但在整个编辑工作中,除提供 《会稽郡故书杂集》手写本外,周作人并未做其他 实际工作.四是应有关杂志约稿,写了《关于鲁 迅》等三篇文章.分别介绍了鲁迅青少年时期的 爱好,创作,学术活动和翻译等情况. 从1938年到1949年间,周作人先后又写了 几篇关于鲁迅作品的文章.1938年2月13日,作 《关于范爱农》.文中抄录了从旧物中检出的鲁迅 的《哀范君三章》手稿,诗后附言周作人自作的 《哀爱农先生》一诗及范爱农来信一封,又回忆了 有关范爱农的一些情况,兼谈及鲁迅《范爱农》日 译本中的疏误之处i114.1939年l2月30日,作 《关于阿Q》,文中记述了3O年曾认识的阿Q的原 型之一阿桂的数则轶事『l】l3.1948年7月作 《(呐喊)索隐》,这是一篇研究《呐喊》的重要论 文.文章对《呐喊》中的人物原型和背景进行了翔 实的考证,有较强的系统性. 在第一时期,周作人对鲁迅的研究相对较 少.尤其在鲁迅生前,只有两篇短文.与同时期鲁 迅研究者(如茅盾,瞿秋白,李长之等)相比,显然 微不足道.这固然与周作人有意回避有关,但更 主要的却是"兄弟失和"使之然.而在鲁迅逝世 后,由于其文学界的声望和与死者的特殊关系, 写纪念文章和参加《鲁迅全集》和《鲁迅年谱》的 工作也在情理之中.此外,周作人的鲁迅研究缺 乏主动『生和目的性.这也是他与其他鲁迅研究者 的重要区别.周作人显然没有把鲁迅作为专门研 究对象而加以重视,往往是信笔所至或是带有被 动的应付.但其研究也有其长处,除极少数评价 过于偏颇外,大多较为客观公正,较少受到外界 因素的干扰. (二)第二时期(1941963) 第二时期,周作人的鲁迅研究成果颇丰.有 自编作品集三部,分别为《鲁迅的故家》,《鲁迅小 说里的人物》和《鲁迅的青年时代》.另有大量文 章未收入作品集. 《鲁迅的故家》,1953年3月中旬由上海出版 公司出版.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百草 原,6l篇;第二部分,园的内外,33篇;第三部分, 鲁迅在东京,35篇;第四部分,补树书屋旧事,15 篇.总序,后记各1篇.共计二十四万字.这部专 着是了解鲁迅早期生活(尤其是童年生活)的珍 贵材料,另外,它还提供了大量鲁迅留学东京以 及在绍兴会馆时的珍贵史料.由于周作人与鲁迅 的特殊关系及经历,从而使得这些史料具有了一 种不可替代性.因此,这部作品集是研究早期鲁 迅的必读书. 《鲁迅小说里的人物》,1954年4月初由上海 出版公司出版.全书收:总序1篇;呐喊衍义,91 篇;彷徨衍义45篇;旧日记里的鲁迅,25篇;学堂 生活,24篇.近二十二万字.此书既非严格的作品 论,也没有严格的考证.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 "讲一点相关的人地事物四项的故事","我只是 凭了我所知道的说来"【l】s,此书主要对《呐喊》, 《彷徨》里的人物的关系和原型以及文中出现的 重要的人情世故和风俗进行了较为细致的介绍. 作者虽说没有考证,但这些文章都较为重视史料 性,为研究鲁迅小说里的人物提供了很好的视 角.此外,这部专着还涉及了鲁迅早期的一些生 活经历.我们知道,周氏兄弟都有记日记的习惯. 鲁迅记日记始于15岁,周作人则始于14岁.可 惜后来鲁迅的早期日记散失,详情难考.但周作 人的日记却完整保存.这样周作人通过旧日记提 供的早期鲁迅经历就显得弥足珍贵了.当然,这 些旧日记也是了解少年周作人的珍贵. 《鲁迅的青年时代》,1957年3月由中国青年 出版社出版.内收《鲁迅的青年时代》一组l2篇 文章,《鲁迅的国学与西学》等12篇文章,周静子 的《回忆伯父鲁迅》,并附关于鲁迅及《阿Q正传》 的3篇旧稿.近九万字.相对于前两部专着,这 部作品不仅稍显单薄,而且还有拼凑之嫌.但其 中仍不乏精彩篇章如《鲁迅的国学与西学》,《鲁 迅与闰土》等.为了凑数,他还把自己女儿的文章 和自己的陈年文章一起拉上.这倒应了周作人自 己说的:"我写那些旧文章的资本都是过去的事 实,而那样的资本却有一定的限量,有如钞票似 的,我所有的一札有一定的数目,用掉一张便少 一 张,自己不可能来制造加添的."" 这一时期,除三部作品集外,周作人还写了 不下于三十篇的文章未收入自编文集.主要涉及 鲁迅的交际情况【l】m,编辑工作【12139-2u,作品中的 人物和细节【l164--~o3,旧诗创作t5-223诸方面.从各个 侧面进一步丰富了对鲁迅的认识. 这一时期是周作人研究鲁迅较为系统,成果 187 弘淮端蝗2009.5 最突出的时期.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是第一个时 期无法相比的.在鲁迅研究中,早年研究资料最 为缺乏,而周作人这些回忆性文章,弥补了这一 不足.周作人称自己的文章都来自鲁迅的生活与 创作,并不多加议论.由于周作人与鲁迅的特殊 关系,所写均是耳闻目睹的第一手材料,其特殊 的学术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已成为研究鲁迅生平 及早期创作的必备参考书. 鲁迅研究史上曾出现茅盾,瞿秋白,李长之, 王富仁,汪晖,钱理群等一大批研究名家,而周作 人却很少被提及.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周作 人的鲁迅研究不但得不到应有的评价,甚至成为 禁区.直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政治介 入的淡化,周作人的鲁迅研究才渐渐被承认.有 了这个前提,才有下面的问题:周作人的鲁迅研 究价值何在? 周作人散文写得好,文学主张在新文学运动 中也有一定影响,但他在日军入侵,民族生死存 亡的紧急关头,却少了些文化人应有的骨气,这 与鲁迅迥然而异.新中国成立之后,如果说他不 时面临尴尬,这也是他自己的责任.但他在鲁迅 研究方面还是做了一些有益事情的.1949年是周 作人鲁迅研究的重要分界.在此前的第一时期, 周作人的研究成果不是太多,主要集中在鲁迅逝 世后的一段时间,大多为被动和应付之作,缺乏 主动I生和目的性,但其研究价值依然存在.周作人 基本上摆脱政治因素的干扰,对鲁迅及其作品做 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尤其是对《阿Q正传》,这一时 期他一共写了三篇文章进行论述.周作人不仅是 第一个评价《阿Q正传》的人,而且还对左翼理论 界歪曲阿Q形象进行中肯的批评.这种超越政治 的清醒和客观显然是难能可贵的.另外,这一时期 周作人还为第一套《鲁迅全集》和《鲁迅年谱》做了 一 定的事务和史料工作.由于他与鲁迅的特殊关 系,这些工作又是其他人难以替代的. 进入1949年后,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发生了 较大变化.从写作动机看,显然不能排除迎合政 治的目的.但从其研究的成果来看,周作人的鲁 迅研究却与主流研究界有着较大区别.不同于当 时造神者的狂热,周作人仍能保持适度的清醒, 188 对鲁迅的人和文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析,有自己 的独立判断.单从这一点就能彰显周作人对鲁迅 研究的特殊意义.就连与鲁迅关系最亲密的许广 平也未能做到.相反,她却在改写鲁迅的行动中 起了无人替代的作用.周作人对鲁迅研究最值得 称道的贡献就在于他始终把鲁迅当作人而不是 神.对于鲁迅的被神化,他一直较为反感.鲁迅生 前,周作人就在致好友江绍原的信中说:"即如 '鲁'公之高升为普罗首领,近又闻将刊行情书 集,则几乎丧失理性矣."『3】解放以后,鲁迅受到极 高的尊崇,对此周作人是很不以为然的.在1958 年5月20日致好友曹聚仁的信中,他说:"死后 随人摆布,说是纪念其实有些实是戏弄,我从照 片上看见上海的坟头所设的塑像,那实在可以算 作最大的侮弄,高坐在椅上的人岂非即是头戴纸 冠之形象乎?假如陈西滢辈画这样一张相,作为 讽刺,也很适当了."在致其好友鲍耀明的信中, 周作人也说过类似的话.这些话在今天看来显然 不是问题,但在当时的语境下就成了问题,难免 会触犯众怒.正因如此,他也就必然要受到一些 人的谩骂和攻击.周作人对鲁迅研究的贡献还体 现在他的回忆性文章中含有大量有关鲁迅的第 一 手材料,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周作人的这些文 章往往注重材料,少主观臆断,这些珍贵的史料 对后来者研究鲁迅及其作品也极有价值. 当然,周作人的鲁迅研究并非没有缺憾.其 研究缺憾主要体现为逻辑性不强,深度不够.这 种缺憾在第一时期尤为明显.到了第二时期有所 改观,但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周作人写的文章绝 大多数都是以短章为主,缺乏系统性的专着.尽 管后来有三部自选作品集,但也是一些零散文章 的组合,没有严密的逻辑论证,不是严格意义上 的专着.周作人研究鲁迅的面极广,涉及思想,道 德,文学,教育,出版编辑,家庭,交游诸方面.但 在深度上挖掘不够,往往是浅尝辄止.这种缺憾 与周作人的研究心态紧密相关.周作人在第一时 期研究心态主要体现为被动和消极;在第二时期 又体现为功利心态.这两种心态都对其鲁迅研究 产生了负面影响.被动和消极心态使周作人对研 究对象重视不够,从而没有取得与其身份和水平 相应的成果.而在第二时期,周作人一改以往的 被动和消极,主动出击.这既能迎合政治,又能维 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 持生计.为此,周作人在写作中尽量做到又快又 好.写得快就是多出文章,多出文章就能多拿稿 费.他将自己所能掌握的资料作了最大可能的挖 掘和发挥.但在其文章中常常出现前后重复现 象,不免有搀水份之嫌.尽管周作人没有放弃自 己的独立判断,更没有参加当时的造神运动,只 是尽可能在一定范围内小心翼翼地掌握着研究 的分寸.对于鲁迅及其作品,他既不能贬(鲁迅已 被神化),也不想有溢美之辞(怕别人骂他吃鲁 迅).但他又想通过鲁迅研究来改变自己的尴尬 处境,证明自己在新社会还有存在的价值,所以 文章常常迎合时尚的需要,这种心态决定了周作 人在鲁迅研究的深度上很难有真正的突破,同时 也就顾不上逻辑性问题了. 周作人自1923年7月与鲁迅绝交后,无论 在公开发表的文章或私人信件,都很少提及鲁 迅.1936年鲁迅去世后,在有关报刊的催促下,也 只是勉强应付一下,写了几篇文章就开始谢绝约 稿."因为我觉得多写有点近乎投机学时髦,虽然 我所有的资料都是事实."…s后来参加《鲁迅年 谱》的起草,虽提供了一些材料,却不愿列名.这 样看来,在1949年之前,周作人对待鲁迅研究是 极为消极的,缺乏主动性.而从1949年后,这种 情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周作人一改过去的被动 和消极,以主动甚至迎合的姿态开始了他的鲁迅 研究,这又如何解释呢?关于这一点,周作人在 《知堂回想录》中对兄弟失和所讲的几句话还是 很沉痛深刻的:"我也痛惜这种断绝,可是有什么 办法呢,人总只有人的力量.我很自幸能够不俗, 对于鲁迅研究供给了两种资料,也可以说对得起 他的了."151言外之意,他还是很看重与其家兄的 手足之情.周作人回忆鲁迅的文章中的确不乏真 诚的怀念,当年身陷狱中时他就有过"昔13鲁迅 在时最能知此意,今不知尚有何人耳"的感慨.161 刘绪源在《解读周作人》一书中说:"在灵魂深处, 在对世事的洞察上,在对人生的总体的感受和体 验上,兄弟两人的心则往往是微妙地相通着的. 甚至可以说,最能体会周作人心绪的,始终还是 鲁迅;而当时最能欣赏鲁迅作品的人中,至少也 有一个周作人."m但能否据此就断定周作人是因 为手足情深而进行他的研究呢?事实并非如此, 周作人在1949年后进行鲁迅研究有他说不出的 苦衷.一方面,自己的身份已不适合在公开场合 抛头露面.从事教职已不大可能.另一方面,与自 己的尴尬处境相反,其兄却13显声威,并进一步被 神化.不仅他的作品,连同他的研究资料也因而 身价倍增.周作人显然看出了这一点,研究鲁迅 不仅能解决最基本的吃饭问题,而且还能向当时 的新政府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这是一举两得, 何乐而不为呢?再者,周作人虽常以孤高自许,但 也有平庸的一面.这主要体现为他的保命哲学. 早在1928年的《闭户读书论》中他就说:"苟全性 命于乱世是第一要紧".[8]680这种平庸的保命哲学 既救了周作人,又害了周作人.而周作人在1949 年前后对鲁迅研究态度的转变也与其息息相关. 周作人从不肯写纪念鲁迅的文章,到大写而特 写,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变,这难免贻讥于 世人.许广平就讽刺他当初骂鲁迅,现在吃鲁迅. 周作人自己曾写过《吃烈士》一文,讽刺在"五卅" 中因镇压有功"加官进爵"的官僚和借"五卅""博 得蝇头之名利"的商贾,谓之日"吃烈士".[815而 周作人没想到自己有一天也会参与其中.由此观 之,周作人的鲁迅研究不能排除功利化的目的. 尤其是当他面临1949年后强大的外在压力和尴 尬的自我处境时,这种功利化倾向就体现得愈加 明显. 参考文献: 【11钟叔和.周作人文类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95. 【2】张菊香,张铁荣.周作人年谱【M】.天津:天津人民出 版社,2000:507—508. f3]张挺,江小蕙.周作人早年佚简笺注【J】.鲁迅研究月 刊,1992,(2):18—21. 【4】周作人周曹通信集(复印本)【M】.香港:香港南天书 业公司,1978:49—52. [5】周作人.知堂回想录【M】.香港:香港三育图书文具公 司,1974:427. [6]周作人.周作人集外文(下集)【M】,三亚:海南国际新 闻出版中心,1995:657. 【7】刘绪源.解读周作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4:38. 【8JJ钟叔和周作人文类编?【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 社.1995. (责任编辑文心) 189
/
本文档为【【doc】论周作人的鲁迅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