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2017-12-19 23页 doc 47KB 10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09869

暂无简介

举报
[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开篇有如下的记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本段描写在神农氏统治的未期,作为当时落首首领的神农氏的权力已经衰落了,于是出现了诸候相侵伐的乱世...
[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黄帝战炎帝于阪泉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开篇有如下的记述: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 本段描写在神农氏统治的未期,作为当时落首首领的神农氏的权力已经衰落了,于是出现了诸候相侵伐的乱世。这个时候,轩辕氏兴起,得到了各路诸候的拥戴。但当时有两股反面力量,一是蚩尤(最为暴),一是炎帝(欲侵陵诸候)。黄帝先在阪泉打败了炎帝,成为了部落首领(三战,然后“得其志”。)然后率领诸候在涿鹿打败了蚩尤。这个时候,大家都拥戴轩辕氏作部落联盟首领,取代了神农氏的地位,这便是位于五帝之首的黄帝。 这一段司马迁的笔法,以我看来,是比较“诡异”的。文章一开始说“神农氏世衰,诸候相侵伐,而神农氏弗能征。”接着说“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什么叫“以征不享”呢,《索隐》上说:“用干戈以征诸侯之不朝享者。”这个朝享,相当于以后的赋税。根据《禹贡》来看,意思是臣属的部落定期向部落联盟的盟主朝拜,并且交纳当地的土特产,这个也叫朝贡。 那么这句奇怪在哪呢,奇怪在后一句:“诸候咸来宾从。”宾从谁,后面还有一句:“诸候咸归轩辕。”那么这时你就不得不问一句了:前面所谓的“以征不享”,是诸候向谁朝享, 还有一点非常奇怪的是,司马迁在这里先写了黄帝战败炎帝的事。后来很多考据家,包括清朝的梁玉绳(见《史记志疑》。),以及近代的吕思勉(见《读史札记》。),都认为黄帝并没有和炎帝战。《史记》上说的战炎帝于阪泉,事实上是与蚩尤涿鹿一役的分支。战争的双方仍是黄帝和蚩尤,而不是黄帝和炎帝。可是司马迁却先描写了黄帝战炎帝于阪泉。后面还有一句很关键:“三战,然后得其志。”你不禁又问一句:“得其志”,是什么意思。这个“志”,指什么, 第三点奇怪的是,司马迁说“蚩尤作乱,不用帝命”,紧接着说“于是黄帝用征师诸候”。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前面说战炎帝,是说“轩辕乃修德振兵”;后面说战蚩尤,是说“黄帝乃征师诸候”,注意这个称谓的变化。分界点就是前面提到的“得其志”。而且黄帝与炎帝战的时候,是“教熊罴貔貅貙虎”,是自己的军队;而战胜炎帝后,“得其志”后,是“乃征师诸候”,注意黄帝地位的变化。那么看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会再问一个问:前面说的“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所谓的“帝命”,是哪个“帝”, 那么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地分析一下这场战争,主要分析一下参与这场战争的几个主角之间的关系。 要搞清楚这几个主角的关系,先要从最开始的神农氏说起。 关于神农氏的传说,大家都知道神农尝百草的故事。那么神农氏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当时掌握了先进农耕技术,具体来说,是发明了一种叫耒耜的耕作工具,并且传授给了大家[1]。什么是耒耜呢,实际上就是一根尖头木棍加上一段短横梁。使用时把尖头插入土壤,然后用脚踩横梁使木棍深入,然后翻出。相当于今天的锹、铲,是后来犁的前身。这个“神奇”的工具的发明,在当时大大地提高了耕作的效率,使农耕这个很有前途的事业蓬勃发展了起来。 那么在神农氏兴起之前,大家都不会种地,靠什么生活呢,要么就采点野果野菜吃,要 么就靠捕食野兽为生。那么这种生活方式非常的不安定,一个是不是所有的野果野菜都给吃的,有的吃了就会中毒[2],还有野兽的繁殖速度远不及人们的食欲,“生产”跟不上“消费”,于是野兽也渐渐地少了[3]。这个时候神农氏发明了这种能自给自足的农耕技术,使大家能安定地生活下来,这个功绩在当时简直是了不得的事情。所以大家很推崇神农氏,不但把他推选为当时部落联盟的总盟主,而且后人还将神农氏定为三皇之一的地皇[4],真可谓功绩至伟。 那么在神农氏的统治下,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可以这样说,当时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古人其实是非常推崇神农统治的时期的[5-7]。比如商鞅就说神农那个时候,男的就在外耕作,女的就在家纺织。社会安定,根本用不着什么刑法的保障,警察保安什么的都用不着[8]。庄子也说神农氏统治的时期人们都睡得好吃得好,过着幸福安定的生活[9]。 那么神农氏这个很大的部落联盟一开始发展得还是很好的,于是部落也越来越壮大。那么随着人口的增多,部族规模的扩大,就需要某种组织形式来部族的发展。为什么呢,因为一开始人们的思想普遍比较纯朴,“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9]。”那么后来人们吃饱了穿暖了,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就开始冒出坏念头来了。也就是所谓的“温饱思淫欲”。那么这样的社会格局的变化,使以前那种无组织、无纪律,相对散漫的领导方式渐渐不适应时代的发展了。那么就需要某种来保障部族的稳定发展。那么这种制度上的变化,就引起了称谓上的变化。神农氏也就从“皇”变为了“帝”。 对于“皇”和“帝”这两个字的考据相对麻烦。但我们都知道,中国是先有三皇,后有五帝。所谓的三皇,虽有不同的说法,但不过有巢、燧人、伏羲、女娲、神农这些人。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社会的发展作为了重大的贡献,于是大家自愿地跟从他们的部族一起发展。大家在一起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并没有什么所谓社会制度之说。而后来的五帝,包括传说中的炎帝,少昊之类,并没有说他们有什么独创的发明,而是他们有一套和理的,比如制定历法,比如组织祭祀之类。这便是“皇”和“帝”的区别了。 而且《说文》里对这个“皇”字的解释,有开始的意思,是最初的阶段[10]。而对“帝”字解释说这个字又写作“谛”,是“王天下之号”[11]。而“谛”这个字有详细审察的意思。 前面说神农氏一开始因为发展了农耕技术,所以大家称之为地皇。那么后来随着部族的发展,由“皇”变为了“帝”,所以“神农氏”就变成了“炎帝”。 “神农氏”变成了“炎帝”。当然这种说法较为武断。目前史学家就“神农氏”和“炎帝”的关系还有很多争论。但认为炎帝就是神农氏之后的这种说法还是占主导地位的[1、2]。近代的郭沫若也说:“传说最早的是炎帝,号神农氏。[3]”当然,至于炎帝究意是不是神农氏之后,对于我们现在研究的问题,并不是特别关键。因为神农氏毕竟不是这场战争的主角。所以我们这里暂时把神农氏和炎帝之争放一放。我们先具体看看炎帝。 首先一个问题,炎帝为什么叫“炎帝”呢,当然儒家的说法是,炎帝是火德王,故号炎帝。这种说法不可信。因为以五行之说配以帝王德号这种说法起源于战国未期的五行之术,在炎帝那个时候应该还不是很流行。那么据我所知,“炎帝”这个称谓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来自于原始农业的“火耕”之法。所谓“火耕”,是指先砍倒烧光荒地上的杂草灌木,然后耕种点播的一种垦殖手段。另一种说法是炎帝是南方某部族的首领的称号[4],因为南方炎热,所以称之为炎帝。 这两种说法我认为前一种说法比较可信。首先大量的资料证明,炎帝最早应生活在黄河上游今陕西宝鸡姜水流域,而不在南方。这个观点我们在后文再仔细论述。其次,古语中有神农为烈山氏,炎帝为历山氏之说[5-7]。古人考究说烈山、历山本是一山,在随州厉乡,也就是今天湖北境内。于是便有前面“炎帝是南方神”的说法。但根据今人的考据,所谓的“烈 山”,可能根本就不是地名,翻译过来应该作“烧山”[8]。而且近代的钱学宾谈到“烈山”这个名号时也说:“汉魏以来,相传有焚山之事。太原、上党、西河、雁门之民,至寒食不敢举火。顾氏顾不信之推隐其地。窃疑相传焚山之事,即烈山氏之遗说也。[9]”这样说来,炎帝很可能是推广并发展了神农氏的耕作技术,并开创了火耕之法,所以后世人都称之为炎帝。这也就进一步证明了炎帝很可能是神农氏的后裔。 最后我们再简单地说一下炎帝生活的地点。 历来人们都认为炎帝姓姜,因为其居处的地点为姜水而取的这个姓[10]。那么关于姜水的所在地,自古以来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郦道元说的“姜水”即“岐水”,在今岐山县、扶风县的交界处。于是后人有个传说,说炎帝的母亲女登有一次到华山去游玩,走到华山南面的时候,突然受到了神灵的感应,回去后就怀孕生下了炎帝[11]。当然这个传说并不可信。这是因为炎帝之时还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未期,所以大家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12]。所以有黄帝母附母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生黄帝之说[13]。同时《史记》中还记载了周朝始祖弃是其母姜原见巨人迹有所感而生[14];而商始祖契和秦始大业则都是其母吞玄鸟卵所生[15、16]。 另一种姜水所在地的说法,说在今宝鸡市渭水之南的清姜河(原名清涧水)。关于这种说法,明清两代有很多文献可以证明[17-20]。 近代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对姜水这一地点进行了考据。比如徐旭生就说:“虽说《宝鸡县志》牵强附会的说法靠不住,可是两地相距不太远,全是姜姓所居旧地,可能性也很大。并且周弃的母亲,姜原(或作姜嫄)明白为姜姓女儿。周弃所居的邰就在武功县境内,而离岐山也不过几十里。因为地近,婚姻相通,理也近似。姜姓其他的一个神话传说中所说的磻溪水也在这一带。 [21]”北京大学教授邹衡说法更为明确:“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 所以虽说炎帝生活的姜水的具体位置无法确定,但其在今宝鸡地区之内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根据《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黄帝是少典氏族的后代,姓公孙,名轩辕[1]。这个说法是值得商榷的。首先黄帝并不姓公孙,而是姓姬。取这个姓的原因据说是因为黄帝所在的部落原来居住的地方有一条姬水[2]。《史记》说黄帝姓公孙可以说是黄帝的“氏”,而不是姓。先秦的时候古人有姓氏之别。姓以名血缘,氏以名宗法。所以周时女子皆称姓,如齐姜、晋姬、秦赢之类,这是为了防止同姓而婚。同姓再设宗庙,以氏别之。故有伏羲氏,神农氏之说。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而秦灭六国后,皆为庶民,于是或以国为姓,或以氏为姓,从此姓氏便无分别。同时古时公族未及三世则无氏,子则氏之以公子,孙则氏之以公孙。况上古之时,无公孙一姓。故此言黄帝姓公孙,仅表明身份,非指黄帝真姓公孙。至于黄帝名为轩辕一说,大多数人认为是因为黄帝后来居处的地方在“轩辕之丘”,也就是今天河南的新郑,所以以地名给自己命名[3、4]。 这个我认为也不是黄帝的本名,而只是他的号罢了。 同时传说黄帝还是有熊国的国君[5、6、7]。所谓的有熊国,也便是在现在河南新郑附近区域活动的这么一个原始部族[8、9]。那么这个部族,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少典氏部族,应该是以熊为图腾的,这个从我们一开始说黄帝“教熊罴貔貅貙虎”也可以看出端倪来。 这里有个说法比较讨厌,就是东汉皇甫谧提出来的“黄帝生于寿丘”的说法[4]。这种说法被后人广泛地引用。而且现在很多人都认同这一看法。寿丘在什么地方呢,在山东曲阜城东四公里。这就让人非常想不通了。要知道少典氏所在的有熊部落已经被证实了在河南的新郑。那为什么这个有熊部落的首领少典氏在娶了有蟜氏女之后,从有熊国往东跑几百公里, 到寿丘去生下黄帝呢,这个不太可能。所以“黄帝生于寿丘”这个说法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10-12]。特别是近代的史学家根据考古发现,证实了“黄帝生于寿丘”这个说法是不可靠的[13]。 那么综上所述,黄帝姓姬,号轩辕。本是少典氏部落的首领,最初在河南新郑附近居处。这个部落因为以熊为图腾,所以“国号”叫“有熊”。 那么黄帝这个落族有什么特点呢,近代的吕思勉认为黄帝这个部族有点像游牧部族,其特点是好斗[14]。这个和炎帝的农耕部族的喜好和平是相对的。为什么呢,因为根据《史记》的描写,说黄帝这个部族到处迁徙,并且走到哪就把军队带到哪[15]。但同时吕思勉承认,光靠这个就判断黄帝部族是游牧部族未免过于武断,但说黄帝这个部族好战是没有问题的。先秦的商鞅和庄子都将黄帝部族和以前神农部族的特点进行过比较。他们都认为神农统治时,人民安居乐业,无战乱之扰。而到了神农氏末期,诸候争伐,以强陵弱。这个时候黄帝部族兴起,以强有力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天下[16、17]。 [1]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 [2] 《国语?晋语》:“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故黄帝为姬,姜帝为姜。” [3]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 [4] 《史记?五帝本纪?索隐》:“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5] 《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即位,居有熊。” [6]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 [7] 《白虎通义?号篇》:“黄帝有天下,号有熊。” [8] 《路史?国名记》:“少典,有熊之开国,今郑之新郑。” [9]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 [10] 王嘉《拾遗记》:“轩辕黄帝出自有熊之国。” [11] 陈逢衡《竹书纪年集证》:“黄帝少典之子,生于新郑之轩辕丘,非生于兖州之寿丘也。” [12] 郭袁恒《历代帝都考》:“黄帝生于寿丘(开封府新郑)。” [13] 徐旭生《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鲁国本为少皞之墟,是东夷族的大本营,华夏集团的黄帝绝不能生那里。在周成王‘残奄’(鲁地奄地)以前姬姓的势力没有到达山东的痕迹。” [14] 见吕思勉《读史札记》。 [15]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 [16]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神农既殁,以疆胜弱,以众暴寡,故黄帝内行刀锯,外用甲兵。” [17] 《庄子?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麋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然而黄帝不能致德,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流血百里。” 蚩尤这个人物说起来非常麻烦,因为关于这个人物有太多的传说,这些传说有些看上去还是相互矛盾的。换句话说,不知道哪个传说是真的,哪个传说是假象。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传说都很讨厌蚩尤这个人物。这从蚩尤这个名字就可以看出些端倪来[1、2]。 根据《尚书》的记载,蚩尤这个人相当的残暴,是个典型的暴君。他曾经以酷刑统治杀戮苗民[3]。在《大戴礼记》里,孔子对蚩尤的描述是,这个人贪得无厌,见利忘义。为了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亲族,最后导至了灭亡[4]。汉朝的田千秋在上书汉武帝时也说到蚩尤,说他背叛了自己的父亲黄帝[5]。总之,蚩尤自古以来就是以大逆不道的反派人物形象出现的。 这里说蚩尤反叛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蚩尤曾经是黄帝部落的臣属。这事在《周书?尝麦》中有记载,说天下一开始,就产生了黄帝、炎帝这两个首领。于是这两个首领就想着要建立国家制度。这个时候炎帝就委任蚩尤帮助“少昊”去管西边那块地方。可是没想到蚩尤突然反叛了,打败了炎帝,并且以逐鹿这个地方为基地,占了炎帝很多地盘。炎帝害了怕了,去找黄帝帮忙。于是黄帝出兵,把蚩尤给杀掉了[6]。 蚩尤为黄帝之臣的事同样可以见于汉代古籍《越绝书》,上面也说了黄帝命令蚩尤辅佐少昊治理西方的事[7]。 《周书》中描写的蚩尤叛变,黄帝助炎帝打败蚩尤的事情,应该就是我们前面说的涿鹿之役这场战争。具体是怎么回事,我们会慢慢分析。蚩尤是不是真的曾经是黄帝和炎帝部族的臣属,是不是真的叛变并且打败了炎帝,这个我们现在也别急着肯定。先留下这么个印象。 同时要指出的是,蚩尤打仗相当厉害,被后世尊称为战神。《史记》上说秦始皇曾经祭拜过蚩尤,并把他奉为“兵主”[8]。传说蚩尤打仗的时候,部下各个铜头铁额,而且用的是当时非常先进的武器,当时威振天下[9]。后来黄帝和蚩尤打的时候,一开始怎么也打不赢,而且屡屡被蚩尤打败[10、11]。正因为蚩尤打仗这么厉害,所以后来黄帝禽杀蚩尤后,还把蚩 尤的像挂出来吓唬人[12]。 好了,关于蚩尤先说这么多。现在还不能提供太多的细节。因为关于蚩尤的记载有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性。我们在分析他的时候,只能小心翼翼,才不至于离真相太远。关于蚩尤其它的文献资料,我们会在后来联系炎帝、黄帝以及蚩尤三者的关系时再慢慢提出。 [1] 《广雅释诂》:“蚩,乱也。” [2] 《方言》:“蚩,悖也。” [3] 《大戴礼记?用兵》:“蚩尤庶人之贪者也,及利无义,不顾厥亲,以丧厥身。蚩尤欲而无厌者也。” [4]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载田千秋上书曰:“父子之怒,自古有之。蚩尤叛父,黄帝渡江。” [5] 《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6] 《周书?尝麦》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四,疑当作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 [7] 《越绝书?计倪内经》:“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8] 《史记?封禅书》:“於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 [9] 《太平御览?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 [10] 《太平御览?黄帝玄女战法》:“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 [11] 《太平御览?玄女兵法》:“黄帝攻蚩尤,三年城不下。” [12] 《太平御览?龙鱼河图》:“(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珍服。” 关于蚩尤的出处,《归藏》一书有记载,说蚩尤出自于羊水[1]。这个羊水在什么地方,现在还没有定论。近代的陈平谈到蚩尤的出生地时说:“‘羊水’似当即涿鹿东北的桑干河支流‘洋河’。[2]”这种说法从后来发生的涿鹿之战来看,是比较可信的。 同时蚩尤一直被认为是当时九黎部族的首领[3-5]。关于九黎在什么地方,有一种说法是在长江中下游,比如湖北、湖南、江西一带。这种说法我比较怀疑。因为如果蚩尤所率领的九黎部族真的和黄帝部族发生战争的话,他们没有理由会跑到河北涿鹿那个地方去决战。而且根据古代的交通状况,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也是很低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黄河的入海口,在今天渤海湾的西南部。传说古代黄河入海之前分为九条小的河流。这在《禹贡》中说大禹治理黄河的时候也提到了黄河入海之前分为九河[6]。那么在这个地区生活的部族就称之为九黎。 我觉得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因为一则渤海湾这个地方离河北涿鹿较近。另外在前面提到的《归藏》一书也说蚩尤“登九淖,以伐空桑。”这个“登”字,有加封的意思,这里可能指蚩尤在“九淖”这里获得权位。而这里所谓的九淖,应该就是指黄河入海的九条河流。 同时《管子》里提到蚩尤时说,蚩尤在葛庐山和雍狐山这两个地方发现了铜铁矿,于是炼铜以铸造兵器[7]。这个传说,倒是和前面说蚩尤打仗时,兵士个个铜头铁额,又使用很先进的武器,这一点很相似[8]。那么这两座山在什么地方呢,有人考证说在今山西运城县附近。因为《梦溪笔谈》和《太平寰宇记》都提到了今运城县附近有蚩尤的传说[9、10],而且今运城市解州镇的解池,素有“国宝”之誉,有硫酸钠、氯化钠、硫酸镁等盐,含钙、碘、钾、硼、锂、铯、锶等稀有元素。 最后《归藏》说到蚩尤“伐空桑”。空桑在哪呢,在今山东曲阜县境。根据左传的记载,当时应该是东部鸟夷集团少昊的地盘[11、12]。这又和《周书?尝麦》中所说“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西)方”有相通的地方[13]。但这里有两个问题:第一,如果说少昊的地盘在山东曲阜附近的话,那为什么叫“以临西方”呢,第二,如果少昊的地盘在山东曲阜附近,蚩尤又怎么会驱逐远在山西宝鸡附近的炎帝呢,蚩尤和炎帝的关系,又是怎么样的呢, [1] 《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 [2] 见陈平《古阪泉、涿鹿地望考》。 [3] 《史记?五帝本纪?解集》:“九黎君号蚩尤。” [4] 《国语?楚语?注》:“九黎,蚩尤之徒。” [5] 《战国策?秦策?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 [6] 《尚书?禹贡》:“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7] 《管子?地数篇》:“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 [8] 《太平御览?龙鱼河图》:“黄帝摄政前,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造立兵杖马戟大弩,威振天下。” [9] 《梦溪笔谈》:“解州盐泽,方面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滷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俚俗谓之蚩尤血”。 [10] 《太平寰宇记》安邑县条:“蚩尤天在县南一十八里。” [11] 《左传?昭公十七年》引郯子:“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案:郯子东夷人。) [12] 《左传?定公四年?注》:“少昊虚,曲阜也,在鲁城内。” [13] 《周书?尝麦》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四,疑当作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 2]。那么根据传说,炎帝这个帝号,从帝临魁开始, 传说蚩尤和炎帝有族裔的关系[1、 传了八世,到帝榆罔之世,始见蚩尤部浇崭露头角[3]。同时,根据记载或传说,蚩尤和炎帝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他们可能都是以牛为图腾的部族[4-6]。那么炎帝和蚩尤同是神农氏的后裔,应该是可信的。那么神农氏的直系后裔炎帝在土地肥沃的陕甘交界处生活,为什么蚩尤的部族会迁徙到土地相对贫瘠的河北地段呢, 这个原因没有史书记载,但我认为被驱逐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神农氏是以农耕为主的民族。这种民族世代生活在祖先留下的田地上,除非遇到特殊的情况,迁徙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而且根据《禹贡》来看,炎帝生活的宝鸡市附近,属于土壤最为肥沃的雍州[7],而涿鹿所在的是冀州和袞州的交界处,冀州土壤的肥力是中等[8],而袞州土壤的肥力是中下[9]。一个农耕部族,由土壤肥沃的地区向土壤相对不肥沃的地区迁徙,这本就是不太正常的。 那么为什么蚩尤又从涿鹿迁徙到了九黎地区呢,要知道九黎这个地方因为是黄河的入海口,所以连年水灾,更加不适合耕作。所以蚩尤从涿鹿迁到九黎地区,很可能是受到了进一步的驱逐。 那么蚩尤为什么能在九黎发展起来呢,这个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可是从《周书?尝麦解》的记载来看,说蚩尤“争于涿鹿之阿”[10]。而且后来黄帝和蚩尤在涿鹿这个地方决战。很可能蚩尤在老家涿鹿已经建立了武装政权,只是当时还不敌炎帝或黄帝的军队,于是被迫继续东迁,到了九黎这个地方。蚩尤的军队虽然对付炎黄的军队不占优势,但强占九黎部族的地盘还是错错有余的。所以蚩尤在九黎这个地方就发展起来了。同时从《周书?吕刑》的记载来看,蚩尤在九黎时是用很残酷的刑法杀戮统治苗民的[11],可见蚩尤是外来的统治者的可能性比较大。 那么蚩尤在九黎这个地方发展起来后,下一步怎么办呢,前文说了蚩尤好战且善战,《管子》里就记载了蚩尤兼并诸候之事[12]。那么当时离蚩尤最近的诸候是谁呢,自然是位处山东曲阜的少昊鸟夷部族。所以史书上便有了蚩尤进攻山东曲阜附近的空桑的描述[13]。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一下上面的地图。蚩尤在渤海湾西南部的九黎地区发展壮大,于是向西南挺进,一举战败了少昊鸟夷集团,占领了山东曲阜地区。从地图上看,曲阜正好是九黎地区和黄帝所统治的新郑地区的中间点。这个时候黄帝便坐不住了。因为根据前面的描述,黄帝这个部族和蚩尤部族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好战。于是黄帝就率兵东征,在山东曲阜附近打败并活捉了蚩尤。 这个事件,在《归藏》中的记载是,黄帝在青邱这个地方把蚩尤杀死了[13]。青邱在哪呢,就是前面说的寿丘,也就在曲阜附近。有传说就说黄帝出生在那个地方。但我觉得在这里就把蚩尤杀掉了不太可信,因为蚩尤要死在曲阜了,那谁和黄帝在逐鹿决战呢,所以这时应该是被黄帝活捉了。 这个事情,在《黄帝经》里也有记载。根据《黄帝经》的记载,说黄帝最后对蚩尤终于忍无可忍了,于是带兵出击,正好遇到蚩尤的军队,于是活捉了蚩尤[14]。我觉得,根据这个描述,也不像是后来黄帝和蚩尤在逐鹿的决战,而是另外一场遭遇战。而且《黄帝经》只说活捉蚩尤,而没有说把蚩尤杀死了。 正因为这时黄帝没有杀死蚩尤,反而用他为臣,才有了蚩尤后来的叛变,也才有了那场著名的涿鹿之战。 [1] 《路史?蚩尤传》:“蚩尤姜姓,炎帝之裔也。” [2] 《遁甲开山图》:“蚩尤者,炎帝之后,与少昊治西方之金。” [3] 《帝王世纪》:“炎帝„„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 [4] 《帝王世纪》:“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 [5] 《帝系谱》:“神农牛首。” [6] 《述异志》:“秦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 [7] 《尚书?禹贡》:“(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 [8] 《尚书?禹贡》:“(冀州)厥土惟白壤,厥田惟中中。” [9] 《尚书?禹贡》:“(雍州)厥土黑坟,厥田惟中下。” [10] 《周书?尝麦》曰:“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四,疑当作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 [11] 《周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苗民弗用灵,制以刑,惟作五虐之刑曰法。杀戮无辜,爰始淫为劓刵椓黥。” [12] 《管子?地数篇》:“葛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剑铠矛戟,是岁相兼者诸侯九。雍狐之山发而出水,金从之,蚩尤受而制之,以为雍狐之戟芮戈,是岁相兼者诸侯二十。” [13] 《归藏》:“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邱。” [14] 《黄帝经?正》:“黄帝于是出其将士,奋其钺兵,身提鼓,以禺之尤,因而禽之。”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四,疑当作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1]”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很久很久以前,华夏历史发生的时候,上天派来了两个君王,于是在华夏大地上建立了典章制度。那么这里说“诞作二后”,产生了两个君王。到底是哪两个君王呢,从后文来看,我认为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君王。因为后文只出现了三个人物,而只有这两人称“帝”。 “命炎帝分正二卿。”首先是谁“命”炎帝来做这个事情呢,从这句话出场的人物来看,很显然是黄帝“命”炎帝分正二卿。 这个“命”字很有意思。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黄帝和炎帝的关系。 一般史书上记载的黄帝和炎帝的关系是很亲密的,一般是说黄帝和炎帝是亲兄弟[2-4]。根据现在的考证,也说姬姓的黄帝应该和姜姓的炎帝是世代通婚的联盟关系[5]。这种说法我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黄帝和炎帝的地位我认为是不平等的。一个很明显的事实就是,史书上大多是关于黄帝的记载,而关于炎帝的记载,一个出现的时间比较晚,一个大多是依附于黄帝的记载出现的。 其次,我们可以所我们第一节引的《五帝本纪》的那段再拿过来看看。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於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教熊罴貔貅貙虎,以与炎帝战於阪泉之野。三战,然後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於是黄帝乃徵师诸侯,与蚩尤战於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而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代神农氏,是为黄帝[6]。 这里一开始说“神农氏世衰”,从我们前面的分析来看,实际上指的是炎帝。或者更具体一点,是指炎帝的第八代传人榆罔[7]。这个原因我们可以想见得到。神农氏的兴起是因为最早神农发明了用于农耕的耒耜。耒耜的发明大大地提高了农耕的效率,这也使得当时靠采摘捕猎、经常饥一餐饱一餐的人们可以依靠农耕安定地生活下去。于是大家都依附了神农氏,并且推举他为部落联盟的首领。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说,这种部落联盟的首领,是没有制度的保障的。当神农氏发明的耕作方式传播开来之后,别的部落也习得了同样的耕作方式,于是神农氏部落的优势就没有了。同时,生产力的提高意味着社会格局的分化。于是神农氏这个所谓的部落联盟便渐渐失去了效应,而各个部落便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争斗。这就是《史记》一开始描述的“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这样一个局面。 那么在这个时候,处于河南新郑的有熊部落逐渐兴起。特别是到了轩辕当政的这个时候,开始大力发展军队的建设。这也使得有熊部落在当时那种“诸候相侵伐”的社会格局中取得了巨大的优势。那么下一步,轩辕便开始了兼并的战争,也就是所谓的“以征不享”。这个“不享”,很明显是各个部落向轩辕所在的有熊部落的享贡,而不是指炎帝或神农氏部落联盟。因为在当进,这个所谓的部落联盟已经名存实亡了。 那么因为“诸候咸来宾从”,轩辕的有熊部落的势力范围也越来越大。我认为正是在这个时候,黄帝往东边发展,歼灭了刚在原来少昊的鸟夷部落站稳脚跟的蚩尤的九黎部落。同时黄帝往西发展,终于到了炎帝所在的地区,也就是现在陕西宝鸡附近。这个时候,一场争夺部落盟主的战争就爆发了。 [1] 见《周书?尝麦》。 [2] 《国语晋语》:“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 [3] 《贾子益壤》:“黄帝者,炎帝之兄也。” [4] 《制不定》:“炎帝者,黄帝同父母弟也。” [5] 见《史记全译全注》。 [6] 见《史记?五帝本纪》。 [7] 《帝王世纪》:“炎帝„„纳奔水氏女,曰听沃,生帝临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 关于黄帝和炎帝的这场战争,古书上有很多的记载[1-5]。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为了取得这次战争胜利,做了相当充分的准备,他们不仅调动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联合了其他部落作为盟军,在这方面黄帝表现得更为出色。文献中所记述的熊、罴、豹、貙、虎和雕、鶡、鹰、鸢并非猛兽飞禽,而是各部落图腾的名称。同时,这场战争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大规模的战役一共三次,厮杀地非常激烈,黄帝和炎帝分别还使用了水攻和火攻,但炎帝最终还是被打败了,黄帝便取而代之做了中原地区部落联盟的首领。 我们关心的第一个问题是:这场战争是在什么地方进行的。根据文献,一共列出了两个地方,一为阪泉,一为涿鹿。首先这场战争不太可能发生在河北的涿鹿,这个从我前一节发的地图可以看出来。处于河南新郑的黄帝,和处于陕西宝鸡的炎帝,怎么也不可能往北跑到河北涿鹿那个地方去打这么一仗。 那么战争的地点--阪泉,又在什么地方呢, 许多学者指出,阪泉之战的地点,在今山西运城市。理由是,运城的解州镇,在春秋晋国时称解梁,汉代设置解县。据《解县志》说:解梁古时曾称作涿鹿。第二种证据就是,从如今的地图上来看,运城几乎在新郑与宝鸡的中间。有一种说法说炎帝的都城是蒲阪,即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蒲州镇,而运城离永济是相当近的。 图一:版泉之战地理图 这场战争的具体过程我们已经无法考证了,只留下一些经过后人加工的传说。不过战争的结果是以肯定的,即黄帝部落战胜了炎帝部落,取得了华夏部落联盟的首领位置,这也便是《史记》所谓的“得其志”。而炎帝部落臣服了黄帝部落,之后这两个部落日益亲近,才有了前面说的世代婚姻的联盟关系。 [1] 《大戴礼?五帝德》:“(黄帝)与赤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行其志。” [2] 《列子?黄帝》:“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雕、鶡、鹰、鸢为旗帜。” [3] 《贾子益壤》:“炎帝无道,黄帝伐之涿鹿之野,血流漂杵,诛炎帝而兼其地,天下乃治。” [4] 《制不定》:“黄帝行道,而炎帝不听,故战地涿鹿之野,血流漂杵。” [5] 《吕氏春秋?荡兵》:“兵所自来者久矣,黄、炎故用水火矣。” 搞清楚了炎帝对黄帝的臣属关系后,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看前一节提出的《周书?尝麦》的那句话了: “昔天之初,诞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四方,(四,疑当作西。)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1]” 这句话一开始我们已经讲清楚了,说华夏历史一开始是有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首领,他们开始建设典章制度。那么黄帝命令炎帝“分正二卿”。这个“分正二卿”事实上就是设立太昊和少昊这两个官职。 关于少昊,我们前面说了一点。说少昊是东方鸟夷集团的首领,部落的地点在山东曲阜附近。那么太昊现在普遍认为是远古的伏羲氏。可是这里说的让炎帝设立的太昊和少昊,并不是指这两个人,而是指两个官职。 近代的吕思勉对太昊有个考证,说黄帝时期所谓的少昊和太昊,只是两个官职名称罢了[2]。他引用了《礼记?月令?疏》里的话,说所谓的太昊,是管理东方的官职;而少昊,是管理西方的官职。这个说法,就解释“命蚩尤宇于少昊,以临西方”这句话。 我们前面说过,在山西运城县附近有蚩尤的传说。可见蚩尤很可能在这一带活动过。而山西运城县正好在黄帝所在的河南新郑的西方。同时这也表明了黄帝身为部族首领的身份。因为运城县虽在新郑的西方,可却在炎帝部落所在的永济、宝鸡的东方。可见炎帝分正二卿,让蚩尤“以临西方”,是以黄帝部落为的。 我们不妨把这件事和蚩尤伐空桑的事结合起来看。前面说到蚩尤率领九黎部落从黄河入海口向东南方入侵了处于山东曲阜的少昊鸟夷集团。这件事震惊了黄帝的有熊部落,于是黄帝从新郑发兵,往东攻击了蚩尤刚占领的山东曲阜,并活捉了蚩尤。可能黄帝认为蚩尤作战英勇,不忍心杀掉,就收为了自己的部属,并将少昊这个称号变为了官职名,授予了蚩尤。 最后和炎帝一起商议,将蚩尤调到了山西运城附近,管理西方的事务。 关于蚩尤曾是黄帝臣属的事情,除了《周书?尝麦》有记载之外,前面还引用了《越绝书》的记载,说蚩尤辅佐少昊治理西方之事。根据春秋时管仲的说法,蚩尤则是黄帝的“六相”之首,是最大的臣子。而且管仲说黄帝因蚩尤而“明于天道”,说明蚩尤的文明程度比黄帝更高,很受黄帝重用[5]。比管仲晚一些的韩非子,对蚩尤的描写更加了不起。他说在黄帝“大合鬼神”的神圣队列中,蚩尤居前,在最前列。韩非子是先秦故事的重要记录大家,这段神话故事当是很有意义的[6]。 同时蚩尤曾为黄帝臣属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黄帝在逐鹿战败并杀死蚩尤之后,有一段时间天下又不安宁了。于是黄帝把蚩尤的画像挂出来,这才威震天下,大家都归服了黄帝[7]。 从上面这个事例可以看出,很可能黄帝在以前征伐不顺从的部落的时候,就以蚩尤为大将或先锋的。不然就算黄帝把蚩尤的画挂出来,各个部落的人也不会相信。所以黄帝带着蚩尤出征,应该是有先例的。而且正因为蚩尤帮助黄帝东征西讨,为黄帝平定天下立了大功,所以才有管仲和韩非子描述中的那么高的地位。 这样蚩尤一边帮助黄帝平定天下诸候,一边在运城这个地方慢慢地蓄积实力,等待着东山再起的那一天。 [1] 见《周书?尝麦》。 [2] 见《读史札记》。 [3] 《礼记?月令?疏》:“东方生养,元气盛大,西方收敛,元气便小,故东方之帝,谓之大皞,西方之帝,谓之少皞。” [4] 《越绝书?计倪内经》:“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5] 《管子?五行》:“昔者黄帝得蚩尤而明于天道,得大常而察于地利,得奢龙而辩于东方,得祝融而辩于南方,得大封而辩于西方,得后土而辩于北方。黄帝得六相而天地治、神明至。蚩尤明乎天道,故为使当时,大常察于地利,故使为禀者。” [6] 《韩非子?十过》:“昔者黄帝使鬼于西泰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虎狼在前,鬼神在后,腾蛇伏地,凤皇覆上,大合鬼神,作为《清角》。” [7] 《太平御览?龙鱼河图》:“(蚩尤没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威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珍服。” 其实我们考究到了现在,后面发生的应该比较清楚了。蚩尤被黄帝任以少昊的官职,派到山西运城这个地方。主要有一个目的,就是冶炼兵器[1]。同时黄帝还随时可以征召蚩尤帮助他平定不服的其它部落。但是蚩尤因为掌握了冶炼兵器的技术,而且还随着黄帝东征西讨,实力逐渐地强大起来。终于有一天,他偷袭了在运城附近的炎帝部落。 如果我们前面关于蚩尤的推论正确的话,蚩尤和炎帝应该都是神农氏的后裔,属于姜姓部族。我前面也说,蚩尤之所以出生在涿鹿附近,是因为祖辈受到了炎帝的排挤和驱逐。那么当蚩尤实力增强,而且离炎帝部落这么近的时候,他自然想着要报仇和夺权。 所以根据吕思勉的推测,蚩尤偷袭炎帝得手之后,不但驱逐了炎帝,而且还沿袭了他的名号,所以后来的文献有时将蚩尤和炎帝搞混了[2]。司马迁在《五帝本纪》一开始的那段记载可能也有这样的问题。那一段先写“神农氏世衰”,然后又说“炎帝欲侵陵诸候”。我们前文已经分析了,炎帝即是这里所说的神农氏。那么既然这个时候衰落了,又怎么会“侵陵诸候”呢,而且神农部族是爱好和平的农耕部族,也不应该有侵陵之事。所以很多学者,包括吕思勉都认为,这里所说的炎帝,其实应该是指蚩尤才对[3]。 那么蚩尤驱逐了炎帝之后,根据《周书?尝麦》的记载,炎帝马上就跑去告诉黄帝,于是黄帝起兵活捉并杀死了蚩尤[4]。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我们可以借助地图看一下当时的情势。 图一:逐鹿之战情势图 首先,炎帝所在的宝鸡在运城以西,黄帝在的新郑在运城以东。蚩尤从运城袭击炎帝,炎帝是怎么跑到黄帝那去报信的呢, 其次,就算炎帝突出蚩尤的包围,跑到了黄帝所在的新郑。这个时候蚩尤占领了炎帝的地盘,即宝鸡到运城这么一块地方,黄帝从新郑往西出兵。那为什么黄帝和蚩尤又会跑到河北的涿鹿去决战, 关于这一点如何解释,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不过有一点可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即黄帝和蚩尤的这场战争,可能持续了很久,比如《太平御览》上就说这场战争至少打了三年[5]。那么在这段时间内,战场可能不断地发生转移,而最终转到了涿鹿这个地方。为什么会转到涿鹿这个地方呢,可能因为蚩尤出生在这里,而蚩尤的原来的根据地又在黄河入海口的那个地方。很可能是蚩尤有意地将战场引到了那个地方,然后集结了原来九黎部落的部队,在涿鹿这个地方和黄帝所统领的部族联盟展开了决战。 那么战争的最终结果我们都知道了,黄帝最终打败了蚩尤,活捉并杀掉了他。 关于黄帝统治生涯最重要的两场战争,即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历史上有诸多的文献进行了记载和描述。本文力求在这些纷杂的甚至相互矛盾的文献记载中,找出一条相对清晰的主线,尽可能真实地反映这两场战争的全过程,以及当时参与这场战争的几个主要人场之间的关系。其实这中间最大的疑问,便是涿鹿这个战场的位置。如果战争真的发生在河北涿鹿的话,为什么黄帝和蚩尤要选择在这个地方决战。作者正是心存这样的疑问,才引发了以上的考究。 [1] 《越绝书?计倪内经》:“故少昊治西方,蚩尤佐之,使主金。” [2] 《读史札记》:“蚩尤既并神农,代居元后之位,诸书因亦以炎帝称之,故或又误为神农氏也。《周书》之赤帝,盖即世衰之神农氏,蚩尤初为之卿。” [3] 《读史札记》:“既言神农氏世衰,诸候相侵伐,暴虐百姓,弗能征矣,又言其欲侵陵诸候,未免自相矛盾,故其名称不一。炎帝欲侵陵诸候之炎帝,实即蚩尤,非世衰之神农氏也。” [4] 《周书?尝麦》:“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名之曰绝辔之野。”
/
本文档为【[资料]黄帝战炎帝于阪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