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

2017-09-02 5页 doc 18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 沅江又称“沅水”,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是流经我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著名河流。早在7000 多年前,沅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大约在5000 年前,当地便开始逐渐形成聚居村落。 位于沅江上游的黔城,就是这样一座由古老村落发展而成的古镇,汉朝时期正式设立建制,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古镇三面环水,历来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之称。这座古镇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要认识...
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
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 沅江又称“沅水”,以“流水归宿之地”而得名,是流经我国中南部地区的一条著名河流。早在7000 多年前,沅江沿岸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大约在5000 年前,当地便开始逐渐形成聚居村落。 位于沅江上游的黔城,就是这样一座由古老村落发展而成的古镇,汉朝时期正式设立建制,至今已有2000 多年历史。古镇三面环水,历来是湘楚苗地边陲重镇,素有“滇黔门户”之称。这座古镇以明清建筑为主调,就地取材,大量使用了红砂石、青石板、小青瓦、杉木、石片等,并有机融合了本地侗族、苗族建筑特色,如窨子屋、晒楼等。要认识黔城,正是需要通过那些栉次鳞比的古建筑,去触摸岁月沉淀下来的记忆,去发掘古镇最雅致、最厚重的人文底蕴。 “三月三”的盛宴 千人同吃荠菜蛋 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汉族及部分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古称上巳(sì)节。相传这天是黄帝的诞辰,民间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魏晋以后,“三月三”逐渐流行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而到了现代,这个节日早已被大多数人遗忘,人们只是偶尔会想起诸如“三月三,踏青忙”这样一些零碎的词句。 不过在黔城,“三月三”是个大日子――这一天,在南正老街上会摆出上百张八仙桌,千余人同吃荠菜蛋,热闹非凡。 吃荠菜蛋是湘西沅江流域流行的习俗。荠菜谐音“聚财”,虽是野菜,但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钙、铁等有益成分,具有去热止血、清肝明目、利尿消肿的功效。“三月三”这天,家家户户来到郊外的田野里采摘开花的荠菜,回家洗净后与鸡蛋同煮,这种搭配能让其营养价值更好地被人体所吸收,因此当地居民都相信吃荠菜蛋“少生病,多健康。” 临近晌午,窄窄的老街就已经摆上了一长溜方桌,望不见头尾。在张家老屋的大院里,几位妇女忙着清洗从地里采来的荠菜,其中一个把荠菜编成花环戴在头上,据说这样就不会犯头痛病,晚上也睡得香。厨房里热气腾腾,灶台上的几口大锅煮满了荠菜鸡蛋,帮厨的妇女们忙着添柴,荠菜的清香弥漫了整个厨房后飘出窗外,回荡在狭长的老街上。小孩们趴着窗户眼馋不已,却被大人们赶走了。这几千个鸡蛋可是一千多人的午餐,在正式开席之前,谁都不准偷吃。 当阳光从墙上移到墙角,再移到老街巷子正中的时候,这一溜长方桌已摆上了整齐洁白的碗碟。随着一盘一盘菜品陆续端上来,老街坊们也三三两两地走出自家院门,从一条条巷道汇聚至此,红色桌子组成的长龙,变成了五颜六色的“人墙”。人越聚越多,除了本地居民,还有闻讯赶来的驴友和摄友,以及众多看热闹的游客,南正街被挤得水泄不通,在这一刻,平常冷清的老街喧闹了起来。 千人宴的主食是社饭。人们从野地里采摘来一些可食用的蒿菜,先切碎、揉搓去苦水,然后用文火焙干,加工成细末状,做饭的时候,再配上腊肉丁、豆腐干、黄豆、花生米、大蒜苗、野葱等辅料,与浸泡后的糯米同蒸,即成了绿色、香糯的社饭。极具特色的主食,再加上当地特色小吃绿豆面、油炸春卷、腐乳、腌菜汤等,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荠菜煮鸡蛋,一顿特色的风情大餐让人垂涎三尺。 “三月三”这天,小吃都是免费的,老少街坊们团团围坐,边吃边谈,其乐融融。剥开荠菜蛋,一阵芬芳扑面而来,使人顿感神清气爽。先把荠菜蛋咬一个豁口,蘸上由腐乳和辣椒油调制的酱汁,再入口细细嚼来,舌齿之间荡漾着荠菜的香、腐乳的鲜、酱汁的辣,真是 回味无穷,再喝上一碗新鲜的腌菜汤,神仙的日子也不过如此„„ 吃完大餐观社戏 “九街十八巷”的闲适生活 热热闹闹的千人宴收场后,在万寿宫,另一场好戏才刚刚开始。古朴的戏台上,几位身着火红盛装的女子,敲着渔鼓,用形象的歌词将黔城古镇的特色佳肴、玉液琼浆,娓娓说唱出来,其音婉转、其腔悠扬,带给吃饱喝足的人们又一顿精神大餐。接下来,是传统剧目《三击掌》,只见台上琴师4 人,分别司职鼓、铙钹、二胡、月琴,曲声奏起,回荡在戏园子里,旦角、老生、小旦、生角等4 个角色先后上场,他们唱、念、做、打十分投入,无论演技、服饰、台风等都很到位,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 演出社戏的万寿宫,就是黔阳古镇里最宏大的古建筑,近几年才被修复一新。实际上,黔城今存历史城区总面积约0.8 平方公里,城内明清建筑比比皆是,街道也保持着典型的明清风格。城内的鱼骨状道路系统,依附南北两条主要街道而形成,古称“九街十八巷”,其中大部分历史街区至今依然保存完好,如以商业店铺为主的南正街、以富商大贾住宅为主的西正街、以庙宇殿堂为主的北正街,以及以会馆码头为主的上河街和下河街等。此外,县衙、书院、文庙、武祠遗址、古客栈、亭台楼阁、祠堂戏院等功能建筑也大致保存完好,所有建筑罗列有致,秩序井然,完整地展现了古代的“都市生活”。 在古镇纵横的老街中,南正街无疑是最正统的“史书”。南正街是明清时沅州府衙所在地,已有600 多年历史,虽然历经时间的磨损,但青石板、窨子屋、卷棚、马头墙、铜钱漏、祠堂、旧八字衙门门楼等古建筑至今仍然保存完好,见证着古镇的风雨沧桑。 南正街采用丁字型街道布局,青石板铺就的街面狭窄而幽深,古民居排列密集,过街拱门层叠,而最具特色的,就是幽深曲远的窨子屋。比起皖浙等地窨子屋,这里的窨子屋少了许多霸气,虽然也是高高的青砖封火墙防火防盗,但院中有院,门中有门,家家鸡犬之声相闻,佳肴之香隔墙漫溢。屋内的地面一律是用石灰、桐油、瓷粉混合筑就的“三色泥”,这样的地面平整光亮而不滑,凉爽而不潮湿。 在南正街内穿行,时常在老街边碰见一些暮龄老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坐着,或磕烟,或呷茶,或打盹,听说有客人来采访,老人们也并不惊讶,很自然地起身,让客人自由欣赏。这些古民居内的门雕、格扇、栏杆十分精巧,大多数门枋上写的“耕读世家”、“关西门第”等字还清晰可见。老街人时时不忘耕读传家,他们对文化的追索成为这里特殊的符号。院内零零星星地放着一些盆栽,红枳、桂树、仙人掌、杜鹃等观赏植物,默默地点缀着宁静的院落。 黔城古镇还有一个“地标”,那就是坐落在赤宝山上的赤峰塔。传说以前沅江有青鱼精兴风作浪,于是人们修建了这座“镇妖塔”来镇压鱼精,才保得一方平安,这座塔也作为“镇河之宝”而受到人们顶礼膜拜。据塔身镌刻的文字记载,赤峰塔建于清代,塔身用青砖垒砌,塔内曾有梯子可螺旋而上直至塔顶,塔顶八方翘角,曾悬挂有铜铃,风动铃响,十里之外也可听到悦耳的铃声。 古镇上的大多数人家只要坐在家门口,遥望赤宝山,就能把赤峰塔的身影收入眼帘。只不过,如今塔门依旧向江而开,但塔内的旋梯和塔顶的铜铃早已不复存在,只余一尊静默的塔身,守望着碧波荡漾的沅江。登上赤宝山,在塔边远眺,只见白色云雾从山脚下升腾而起,青山、绿水、鲜花、林木在云雾间虚无缥缈,时隐时现,如诗如画。 山水环抱黔阳城 “诗家天子”贬谪地 在去往黔城古镇的路上,汽车顺着沿江公路奔驰,只见沅江在高山峡谷间穿行,两岸是崇山峻岭,山势突兀,漫山遍野都覆盖着郁郁葱葱的翠竹。每当清晨时分,薄雾刚刚散去,阳光冲破云层洒向大地,碧绿的湖水倒映着青山翠竹,而翠竹掩映的山中,不时露出由吊脚楼组成的村舍,让人心旷神怡。这段路被许多驴友赞为“最美丽的家园画廊”。 顺着画廊行驶24 公里,就到了黔城古镇。古镇西临,水,南伴沅江,东、北两面依山为屏,正所谓“黔阳治背倚名山,左挟金鳌,右持金斗,前临赤宝蟋龙,沅,汇流”,其地正是传统风水中的背山面水的“聚气”宝地。古城的先民选址于此山环水抱的平畴之上,真是用心良苦。 沿着江边防洪大堤往西行走不远,就到了沅江与,水的交汇之处,水面泊着几只渔舟,舟顶懒洋洋地立着几只鸬鹚,对岸是小江村,而江堤这面保护的就是青瓦白墙的黔城古镇。沿着江堤逆水而上,不远处便见一座巍峨的城楼,赤砂石的门楼保存较为完整,这就是西门。穿过西门再顺着河堤西去,在城西香炉岩有芙蓉楼,为了纪念被贬在此处的唐代“诗家天子”王昌龄而建,曾被称为“楚南上游第一胜迹”。 芙蓉楼实际上是一座古典园林式建筑,一色青瓦屋面,屋顶泥塑丰姿多彩,地方风味浓郁,它虽无皇家园林之气势、苏州园林之精致,却也飞檐卷垛、储蓄淡雅、清秀宜人,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之处。园中有一汪水池,池边有一座形如新月的半月亭,据说王昌龄常常静坐此处抚琴、饮酒。 从半月亭右侧拾级而上,还有一座小亭子,名为“玉壶亭”,清道光二十年(1840 年),黔阳辛丑状元龙启瑞将“一片冰心在玉壶”七个字合篆成一个变形的“壶”字,镌刻成碑并立于亭中。站在亭子里,不难想象当年王昌龄在这里与朋友告别的场景:他从清澈无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告慰友人――“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对于王昌龄来说,黔城古镇只不过是人生沉浮的一个驿站,但那些诗文背后的深沉感情,却永恒地萦绕在这些阁楼亭台之中,让每一个来到此地的人,都不由自主地沉入那一缕遥远的回忆„„
/
本文档为【探访黔城古镇回到古代的都市生活中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