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

2017-10-27 7页 doc 21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574951

暂无简介

举报
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 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 音乐表演心理实验研究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蒋聪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对近几届的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联合会及亚太地区的音乐认知学学术会议中的音乐表演心理研究进行归纳。在我国,音乐表演心理的实验研究刚刚起步,探寻音乐表演心理的客观规律对音乐表演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musical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es both...
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
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 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 音乐表演心理实验研究综述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蒋聪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的发展过程、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进行介绍,对近几届的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联合会及亚太地区的音乐认知学学术会议中的音乐表演心理研究进行归纳。在我国,音乐表演心理的实验研究刚刚起步,探寻音乐表演心理的客观规律对音乐表演有重要意义。 Abstract: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musical performance empirical researche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lso includes papers presented in recent conferences of ICMPC and APSCOM. Empirical approach used in musical performance research is very little in China. It is significant for exploring the objective law of performance. 关键词:表演心理 实验研究 表演测评 音乐心理学 Keywords: performance psychology, empirical research, performance measurements, music psychology 音乐表演是音乐创作与音乐欣赏的中间环节,是沟通作曲家与听众的桥梁。作曲家要借助音乐表演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出来,听众通过欣赏表演接受复杂的声音信息体会美感;音乐表演者,无论是乐器演奏者还是歌唱者都要起到“火炬传递者”的作用,为创作者的作品赋予新的生命,把作曲家的理念和情感尽可能地用演奏技巧、靠心灵感悟透过多彩的声音传递给听众。由于音乐表演与音乐创作的分工,音乐表演成为了音乐“生产线”上相对独立的过程,这既为作曲家打开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不再受个人演奏或演唱能力限制;也为演奏者和演唱者提供了展现和再创作的可能性。由此,音乐表演作为间接表现作曲家作品、传递作曲家思想,直接产生美妙音响的“双重”加工过程,逐渐成为研究的重点。 1. 音乐表演心理实验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音乐表演一直是音乐家和音乐理论家研究的对象。早在十八世纪,C.P.E.巴赫(C.P.E. Bach,1753, 1762) L.莫扎特(L. Mozart,1756)等的著作中已经涉及了对某些乐器演奏的观察研究和指导建议,其中的内容至今还受到人们的关注,广泛引用。然而,对音乐表演的实验研究起步较晚。随着心理学在二十世纪初的兴起,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开始运用在音乐表演研究中。 最初的实验研究关注音乐表演过程中的物理测量,特别是表演的速度。欧美国家进行的一些早期研究之后,音乐表演实验研究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达到顶峰,研究范围有所扩展,包括钢琴、小提琴和声乐表演的研究,美国音乐心理学家西肖尔(Carl Emil Seashore)在这些方面做出了贡献,并在他的《音乐心理学》(1938)中涉及了一些相关研究。之后,音乐表演的研究和其他许多学科一样,受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停滞不前。直到六十年代再次兴起,七十年代开始音乐表演的研究大量增加;到九十年代中期时,约有500篇关于音乐表演实验研究的论文发表,研究内容包括表演规划(练习、表现与表演规划)、视谱(普遍特征、眼动、视谱与记忆、与音乐结构的联系)、即兴演奏、表演中的运动过程(一些普遍问、运动练习、运动技巧理论、实验研究、表达性动作)、表演测评(测评过程与数据分析、早期研究、当代研究、评论)、音乐表演模式(测评模式、感觉模式)、表演中的生理因素(医学问题、听觉损伤、压力因素)、心理与社会因素(发展、人格、以音乐为职业、表演焦虑)、表演评估等十个方面。其中表演测评的研究研究最多,其次是表演的心理和社会因素与表演焦虑的研究,其他的选题相对较少,如即兴表演、反馈和评估。 2. 音乐表演心理实验研究进展 2.1 国外近期音乐表演心理实验研究 从上述介绍中可以看出,音乐表演心理研究已经成为了一个分类明细的研究领域。 1)表演测量: 表演测量是表演研究中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速度和力度,音准和颤吟(揉弦)的研究。速度与力度的研究主要测量钢琴和键盘乐器演奏中的速度与力度,测量的内容不断扩展。Todd(1992)提出了速度与力度的关系模型,即速度越快力度越强,反之亦然。Clarke and Windsor (2000) , Palmer (1996a) ,和 153 Repp (1999a)等人的研究结果这个模型在某些方面不完善,速度与力度间简单的正相关概括并不全面。有时速度与力度是相互独立的,有时二者可能有相似的作用,有时二者的作用相反。Palmer(1996)研究了所谓的钢琴演奏“前置旋律”:和弦中的旋律音比和弦中的其他音提前出现(20-50毫秒);这种现象专业钢琴家比表演专业的学生更明显。有人(Goebl, 2001 ; Repp, 1996c )质疑旋律前置是钢琴家按键时用的一种纯粹的速度方法,还是刻意为了突出旋律音(比其他音更快发生)。然而,这两种想法并不是相互抵制,而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生。有时也有“后置旋律”的现象,比如爵士乐中的旋律。Busse(2002)和Ashley(2002)对许多爵士演奏家研究发现爵士乐中的旋律音与古典音乐中的旋律音出现时间不同,是延迟出现的,对听众来说很容易感觉到。音准的早期研究都与不同的调音系统有关。 音乐表演评估还研究了连音与断音的演奏;比较在演奏音阶和琶音时连音发声的区别;爱沙尼亚民间歌曲的速度等等。 2)表演模式: 音乐表演与情绪情感关系密切,但早期表演研究忽视了这个方面,现在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Gabrielsson and Juslin进行了许多音乐表演情感表现的研究,在他们的研究中让表演者演奏或演唱同样的音乐段落,多为单声部,这样可以表达复杂的情感,比如高兴,伤心,愤怒和惧怕,也包括无表情的表演。表演运用了不同的乐器,如鼓、电吉它、长笛、键盘乐器、钢琴、小提琴和人声。他们分析了表演者录音的速度、力度、音准、发声、揉弦、包络线、音色等参数,因为这些都会受情绪的影响。Juslin等人吸收了这些研究成果,结合音乐理论、语言感知与产生、情感感知与情绪理论、大脑机制、生理活动等理论,设计了表演表现GERM模式的计算机模型,由四部分组成:一般规则(音乐结构)、情感表达、随意变化(内在时间变化和动力延迟变化)和动作原理(表演特点)。除此之外,还有综合KTH系统(Friberg, 1991 , 1995 ; Sundberg et al., 1991)试图建立情绪与音长的关系。Widmer (2001, 2002 ) 试图用人工智能分析高水平钢琴演奏的模式,分析表演中积极方面和消极因素。还有根据震荡系统理论算法得出的不同水平音乐结构下的表演数据(Langner)等等。 这些表演理论模式理论背景不同,目标不同,构成的框架不同,研究方法不同。其中有的脱离物理和生理的理论,从表演者的直觉出发,进行推理;有的从感知的角度、情感、大脑功能的角度进行研究。但这些模式都不能概括表演的全貌,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比如听觉条件、表演联系、表演者技巧等,这是今后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3)表演规划: 表演规划的研究是随着二十世纪中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研究范围包括音乐表象、练习策略以及如何运用策略把音乐表现出来。音乐表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目前的研究多关注于头脑中音乐的结构、感觉、情感、动作等等。Palmer and Van de Sande (1993,1995) 研究了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表象,与规划的音域。他让钢琴家演奏巴赫的二部和三部创意曲,乐曲开始第二声部或早(提前7-8拍)或晚(11-12拍之后)出现,有的划分乐句小节线,有的无小节线,以速度和演奏中的错误次数为指标,结果发现规划的音域受到音阶距离(距离近的两个音比距离远的两个音更容易规划在一起)和乐句结构(具有同一乐句的因素更容易规划在一起)的影响。另外,两者存在交互作用,当第二声部进入晚时,在没有乐句划分的情况下会有更多错音,而第二声部进入早,有乐句划分的情况下也会出现错音。Sullivan and Cantwell (1999)用路径分析建立各因素对表演规划影响的模型(分为七个路径,影响最大的是对音乐的理解)。他把乐谱呈现在计算机屏幕上,被试读完后,要说明他们打算如何学会以达到表演的水平,然后分析结果。模型包括学习的深度,阅读时间,反应时间(说明认知的深度)和学习策略水平。 音乐表演研究以速度和节奏研究最多,其他方面如力度、音准、发声、音色、踏板等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钢琴和键盘乐器研究的最多,不仅因为录音技术上的方便,而且它还能为听众直接呈现刺激。然而不同的乐器有不同的特点,这需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音乐体裁也要扩展,不局限于西方古典音乐。 2.2 国际会议与音乐表演相关的研究 从第六届到第八届国际音乐知觉与认知联合会,及刚结束的第二届亚太地区的音乐认知学学术会议中的论文来看,音乐表演研究占了一定比例: 154 表1 国际会议音乐表演研究论文量 nd2APSCOM 8 22% th8 ICMPC 31 13% th7 ICMPC 34 15% th6 ICMPC 31 14% 这些论文涉及的研究范围很广,从声乐到器乐,从神经生理认知研究到计算机模型,从视觉眼动到听觉编码,从教学到情感交流等等,这足以说明国际音乐表演领域研究发展到一定深度,分类细致,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3.我国音乐表演心理研究 我国2002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大会,编辑的光盘版《音乐心理学文集》这是中央音乐学院图书馆完成的“国家863中国数字图书馆示范工程”的一项科研成果,项目主持人是周海宏先生,主编是吴旭先生。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开拓性的重要研究工作,此项工作填补了国内有关音乐心理学方面电子文献的空白。这是一部较系统、较完整的音乐心理学文献源,为深入研究音乐心理学提供了丰富的文献资源保障。《音乐心理学文集》收录有关专著6部,专业论文选自国内70余种音乐、艺术期刊的700余篇文章,收集了我国从50年代至2001年的发表论文和著作700余篇,其中21篇音乐表演心理论文,主要是近十年发表的文章。 表2 心理学文集音乐表演研究 5 概述 4 表演焦虑 4 心理活动 1 测量技术 7 其他 我国的音乐表演心理研究成果也很丰富,研究对象不仅有西洋乐器和声乐表演,还有民族乐器和民族唱法。从发表的文章来看,理论成果较多,实验研究很少;研究内容多为乐器演奏技巧、作品处理等方面,而实验研究、交叉学科研究还是全新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挖掘潜力。我国的音乐表演实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学习并改进研究方法,不仅在西方音乐上有所突破和发展,更应对我国的民族音乐表演,甚至戏曲表演进行实验研究,探索民族音乐表演的规律,对提高音乐表演者的表演水平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次炤主编. 音乐美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伦纳德.迈尔著,何乾三译. 音乐的情感与意义.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3] 赵宋光主编. 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4] 吴旭主编. 音乐心理学文集.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内部),2002. [5] Gabrielsson, Alf. Music Performance Research at the Millennium. Psychology of Music.2003, p221-272. [6] Keller, Peter E. Attentional Resource Allocation in Musical Ensemble Performance. Psychology of Music.2001, p20-38. 蒋 聪 女 1981 在读研究生 发表文章12篇 参编著作2部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专业 方向:音乐心理学 研究生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专业 方向:心理学 本科生 E-mail:conger108@sina.com 155
/
本文档为【音乐表演心理学研究综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