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

2018-08-24 15页 doc 33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977556

暂无简介

举报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一)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09:53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开创者苏轼,学者们对他的豪放词研究已经很全面和具体,但是对他的婉约词关注不够。李清照做为婉约词的正宗词人,后人对她研究虽然很多,但是作为女性词人的独特价值也没有广泛被关注。笔者将以独特的视角和对比的方法来展示他们各自婉约词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他们的婉约词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复杂多样,但描写不深刻;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单一但深入灵魂。在描写手法上由于性别的不同...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一)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09:53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 内容提要:豪放词的开创者苏轼,学者们对他的豪放词研究已经很全面和具体,但是对他的婉约词关注不够。李清照做为婉约词的正宗词人,后人对她研究虽然很多,但是作为女性词人的独特价值也没有广泛被关注。笔者将以独特的视角和对比的方法来展示他们各自婉约词的特点和艺术价值。他们的婉约词在女性形象的塑造上,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复杂多样,但描写不深刻;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单一但深入灵魂。在描写手法上由于性别的不同和生活经历和环境的差异,苏轼善于运用比兴的手法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李清照则偏爱用白描的手法来达自己的真实性情和感受。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们也各有其独到的价值。 关键词:苏轼、李清照、婉约词 引言 我们对苏轼的了解大都源于他的豪放词。但实质上词乃诗之余,所谓“诗庄词媚”。诗言志,词言情。基于词的基本特征,词的主体形式应为婉约。苏轼在词的创作上除了几首著名的豪放词,其大部分为婉约之作。那么提到婉约,我们不难想起婉约词的正宗词人李清照。清照生平写了许多清丽高雅的婉约词,但因为生活经历的不同、性格的差异、以及性别的不同,同为婉约词,苏轼和李清照的词在欣赏时各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价值。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比较一下。 一、女性形象 苏轼是位在词上很有造诣的大师,他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开创了豪放词派,也以其深沉幽婉的风格给词坛带来了新的生气。在东坡的婉约词中,出现了很多温婉优雅的女性形象。《词菀丛谈》卷四云:“苏子瞻有铜琶铁板之讥”,然《浣溪沙》春词曰:“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如此风调,令十八女击之,岂在“晓风残月”之下,他笔下出现了众多类型的女性,如民间女子、豪门贵妇、歌妓舞女、以及早逝的爱妻形象,各个光彩照人,独具特色。 1、少女形象: 《蝶恋花》:“蝶懒莺慵春过半。花落狂风,小院残红满。午醉未醒红日晚,黄昏帘幕无人卷。云鬓鬅松眉黛浅。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未信此情难系绊,杨花犹有东风管。” 这是一首写民间少女闺怨的词。在春暖花开、草长莺飞的春天,狂风席卷着盛开不久的红花。女主人公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傍晚。一个“松”,一个“浅”,写出了女主人公慵懒、无聊的心境。下句“总是愁媒,欲诉谁消遣。”道出了深闺少女怀春欲嫁的急切心情。看着满天的杨花尚有东风做媒,自己却在这小院里无人问津,心中便产生了惆怅伤感之情。苏轼的另一首 赞美民间少女的词是这样写道:“道字娇讹苦未成。未应春阁梦多情。朝来何事绿寰倾。彩索身轻长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闲人天气近清明。”这首词描绘了一个多情、活泼的少女。把少女写得娇柔、清丽,没有浓艳的脂粉气,正是 ?“即为女人作词,也多不涉狎。”上片写多情少女的娇态。先从说话写起,因少女爱撒娇,连说话、咬字也很不清楚。一个“苦”字写少女撒娇的程度,后两句,用“绿鬟轻”早晨起身的情态,进一步写少女的“娇”,突出她的天真纯洁。下片又写出了一个少女心无芥蒂、酣睡可爱的娇态。这是男性对少女娇柔纯真美的赏识,虽有居高临下之嫌,但也不乏真情流露。两首诗都没能写出女性灵魂深处鲜活的生命力和富于灵性的生命本质。语言活泼风趣,不言青春而青春自现,言青春而又无记可寻,含蓄蕴藉,轻松幽默,刷新了婉约词的意境。这是苏轼的语言风格。苏轼以男性的视角活化出等待爱情拯救的闺中少女形象。写尽了男性怜香惜玉之情,也流露出少女的无助和依恋心理。 李清照少女形象的代表作《如梦令》(常记西亭日暮),叙述了她少女时代的一次交游活动。活化了少女天真、活泼、聪慧、而又略带羞涩的情态特征。在色彩鲜艳、生机勃勃的美好风光中,少女赋予自然生命的律动,突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少女形象不同于行不露足、笑不露齿的封建贵族闺秀,而似出笼的小鸟儿,欢呼雀跃,热情奔放,自然的性情,透着自己的率性和天然的情态。也不同于苏轼笔下的娇娇女,而是充满蓬勃、向上的力量和充满个性的灵气。《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写尽女孩的性灵与顽皮。此词的一开头就使人感到主人公是一个妙龄少女,她天真活泼,像花一样漂亮。“露浓”点明这时正是清晨,“花瘦”说明正含苞欲放。其实未开之花更富有魅力,再加上花朵上晶莹的露珠,五光十色、晶莹透亮,这正是作者如花一样青春年华的象征。比较一下苏轼所描写的少女形象,《蝶恋花》中出现的那个怀春的少女是苏轼笔下的一个典型的少女形象,她情窦初开,娇柔而多情,哀婉而怜人,是很多男性笔下少女幽怨的形象,李清照的就不同了,她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亲身经历把一个青春少女活泼、向上、天真洒脱、热情顽皮体现得淋漓尽致。?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道:“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其心。”我们无从看到她的音容笑貌,然而透过她的词我们可以看到一位纯真可爱,时时洋溢着青春活力的纯真少女。清照词中女孩形象是她自己的成长经历的缩影,是她理想中贵族少女形象。东坡毕竟不是女性本身,他只能借助自己的想象来描绘一个少女深居闺院的情景。当然读起来没有清照的少女形象富有灵性,缺乏内在生命力。后者可能比前者全面但确没有前者生动,仿佛一个真实的生命个体和一个人工雕像的关系。 2、少妇形象 苏轼笔下还塑造了一些贵妇的形象,最典型的如《洞仙歌》中的花蕊夫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冰”和“玉”不仅展示了花蕊夫人容貌美丽,也暗示了她的品格,使人联想到她的高洁、澄澈不可侵犯。品格高洁自然污秽全无,正如文中所说“自清凉无汗”。刚写了人又写景“水殿风来暗香满”,一股暗香从那女子身上发出来,淡淡幽香,随风布于水殿之中。那句“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风吹绣帘开,明月拟人化,仿佛都来窥探美女,来窥探这一片晶莹的世界。下片写的是庭院中的景致,写花蕊夫人在月下徘徊,“携素手”交代了?孟昶和花蕊夫人纳凉情事。花蕊夫人高贵清丽的身 影仿佛出现在我们面前。“渡”、“淡”,以星星的运行和月亮的变化,表现了时光的悄然流逝。最后三句“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即盼西风早来趋走酷暑,又害怕时光飞逝,矛盾的心情自然表露出来。花蕊夫人和孟昶的事只是苏轼写这首词的一点契机,这首词本身并不是在吟诵这件事,词中的女主人公没有丝毫的脂粉气、轻佻感。那一片晶莹展示了词人的理想境界。那冰肌玉骨的女子体现了词人理想的人格。作者当时官场失意、心情失落、壮志难酬,所以在写词的过程中借花蕊夫人卓约、理想高远却孤寂无依、暗自伤神的幽居佳人形象,寄托着自己怀才不遇、孤高自守的政治情怀。仕途的不顺,时光的飞逝,而作者又期待无期。这种表现手法类似于屈原借香草美人来抒发政治感慨的表现手法。 李清照笔下的少妇形象,具有一种大胆抒发爱情的精神。少了封建时代女性的娇羞和矜持。作者敢于大胆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把自己对丈夫赵明诚的浓浓情思,用炙热的语言表达出来。那首《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作者把无限的相思之情寄托到了大雁的身上。希望大雁能把丈夫的情书带回来。新婚燕尔的清照此时是耐不住相思的寂寞,想早日盼君回来。这是作者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直接表露。“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两句是绝妙的好词,把女人心思细腻的情感和多愁善感的思绪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一般藏在内心、秘密不示人的情感火焰,在李清照的词中却时常燃烧:“暖雨初破冻,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蝶恋花》:“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屡”、《点绛唇》等等。对爱情的表白多么坦率、诚挚。这显然与苏轼笔下的少妇形象有所差别,无论是苏轼笔下的花蕊夫人还是爱妻王弗等都是温柔而内敛的,她们对爱人的情感表达是含蓄的,不会像清照笔下的少妇那么大胆热情。苏轼描写女人是站在男人审视女性的角度上去写,在男性审美女性的过程中,他们欣赏的女性应该是坚贞而内敛的,是雅正端庄的典范。而不是热情而大胆的。另外,苏轼以女性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李清照是书写女性自己的情感经历,所以后者更具情感性、真实性和感染力。 3、其他女性形象 ?“中国爱情诗大半写于婚媾之后,所以最佳者往往是惜别、悼亡。”最感人至深的莫过于他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其中“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用对窗梳、相视流泪两个细节的特写,活化出了一位盼夫归来、爱夫至深的贤妻形象,抒发了对爱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并将自己的身世之感融进对亡妻的哀思之中。用词悼亡是苏轼的首创,他将平日的感情沉淀“梦”写入词中,那梦中的情景在现实中无法实现,感情愈显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歌妓形象也是苏轼笔下典型的女性形象,宋代的歌妓行业非常繁荣,歌妓作为宋代城市文化发展的一种产物,对当时社会的宴乐风俗、士人创作、文学作品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歌妓是遍及全国各地的,宋代词人们跟歌妓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东坡是位封建士大夫,是宋代一位才华横溢的文豪。他也不会逃脱掉这种风气的影响。他在家蓄养歌妓,所以他写出很多的歌妓词也就不足为怪了。 如《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桐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窗外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石榴半吐红衣蹙。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秋风惊绿。 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还有比如《菩萨蛮》(玉笙不受朱唇暖)、《少年游》(去年相送)等等,这写词都表现了苏轼对歌妓平等相待态度和对她们被侮辱被损害的深刻同情,并且也和自己坎坷的经历联系起来。苏轼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她们宽慰她们。再如他的 《殢人娇》:“满院桃花,尽是刘郎未见,于中更一枝纤软。仙浓睡起,惊飞乱红千片。密意难传,羞容易变,平白地为伊肠断。问君:“终日,怎安排心眼,”“须信道,司空从来见惯。”这首词用比兴的手法抨击了那些玩弄歌妓的纨绔子弟的恶行。对他们的丑恶嘴脸进行了辛辣的冷嘲热讽,并提醒歌妓倩奴要认清他们的丑恶灵魂,表达了词人对歌妓深切的同情和担忧。 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形象虽没有苏轼的形象丰富多样,但她的女性形象一般都是自己情感历程的记述。所以清照的女性形象除了前面所说的少女形象和少女形象外还包括老年时期的女性。 清照的晚年创作,由于国破家亡,自己又遭遇不幸的婚姻,生活得贫困凄凉。这时清照的词没有了少女时期的天真浪漫,也没有少妇时期的悲欢离合,而独有悲伤痛苦。词中塑造了一个国破家亡流离失所的女性形象,致使清照的词融入了更多的社会内涵,展示了易安体自成一家的风格。 《声声慢》不仅是清照晚年的代表作,同时也是?《素玉词》的代表作。“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首《声声慢》,作者连用七组叠字起句,极有层次地、由浅入深地渲染了自己南渡以来国破家亡之后所形成的整日恍然若失的茫然心态,以及在当前冷清的秋天里所产生的凄惶惨凄的心境。接下来,围绕这种心境,作者概括了日常生活中一些由特殊感受所组合成的意境(诸如秋风萧瑟、大雁南飞、黄花憔悴,梧桐飘零、细雨沥沥),进行层层铺染,借以烘托气氛。最后,在蓄足气势的基础上,逼出结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终于直抒胸臆。我们对照李清照的生平遭际,决不会认为这是矫揉造作的无病呻吟。这首词把一个饱受生活煎熬的成熟而伤感的老年女性形象衬托出来。这个形象是成熟的,也是感性的,更是感人的。仿佛一生的经历都写在了上面。清照晚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女性形象,但是苏轼所塑造的女性形象几乎没有晚年女性的形象,这只能说明苏轼作为一个男性,他对女性的审美还是停留在年轻女性的娇美纯真层面中,没能体会女性的成熟丰厚美。 中国古代文人浓重的臣妾意识,加上仕途受挫沦落的地位和受辱的心情都让苏轼与女性产生同是天下沦落人的感慨,也使他更能理解和尊重女性。这是中国古代女性的幸事。在男性视野关照下,在文学作品中,留下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女性形象。比女性自身创作的女性形象更丰富多彩。苏轼作为一位仕途受挫的封建士大夫,也同样如此。 苏轼所塑造的形象范围比较广泛,包括各个层面的女性:歌妓、贵妇、民女、妻妾,但是几乎都是年轻的女性;而清照所塑造的女性虽然比较单一,但是她刻画得比较深刻,从少女阶段到老年阶段,深入到了女性的灵魂。把女性最真实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用女性的视角,展现给世人一个最真实的女性形象。苏轼的女性形象中从年龄上看只有青春少女和成熟风韵的少妇,这源于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还是停留在女人身体的成熟和外貌的美丽上。苏轼是同情女性、怜惜女性的。这从他的歌妓词中不难看出,但是这种同情与怜惜恐怕也只停留在对青春美丽女人的关怀与怜惜上,永远不会像女词人李清照那样去欣赏去触摸女人一生的感受和心痛。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 (二)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09:54 二、描写手法上 在苏轼婉约词的艺术手法中最突出的要算他的比兴手法。比,就是譬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就是起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二者连用,专用以指有寄托之意。《定风波》(两两轻红)中:“两两轻红半晕腮,依依独为使君回。若道使君无此意,何为,双花不向别人开,但看低昂烟雨里,不已,劝君休诉十分杯。更问尊前狂副使,来岁,花开时节与谁来,”这里面那“双花不向别人开”是一种坚贞的情感,作者借此来表达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忠心和诚挚。这种比兴的手法在苏轼的词中是经常见到的。在《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一词中,佳人与榴花感情交融,合为一体,词人用榴花比况佳人,用佳人寄托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感、孤高失势之悲;在《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一词中写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词中那只孤鸿惊恐不安,心中幽恨,拣尽寒枝还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冷的沙洲。这正是苏轼被贬居黄州时心情与处境的写照,用比兴的手法,借孤鸿衬托,正足以表达其“幽约怨绯不能自信之情。”运用比兴的手法作词,还有《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索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运用拟人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地把咏物和写人联系在一起,描绘了杨花飘飘坠坠的情形。运用比兴的手法,刻画了游子思妇的伤感和幽怨,寄托了词人政治上无穷的忧虑,对前途的无限怅惘,耐人寻味不尽。上片,从正面竭力描写杨花离开枝头,飞舞飘坠的特点。喻写了游子思妇的愁苦。词人认为,表面看起来杨花好像无情,其实细细思量起来,她还是有情意的。作者把杨花比喻成“抛家”失职,到处流离的游子,极写杨花的命运艰难,寄托了词人在政治上的无穷忧虑,抒发了无限叹惋之情。下片,描绘、叹惋杨花飘坠零落的归宿,喻写了游子思妇的伤感和幽怨。咏物词,作者是要托物言志的,杨花的归宿,实际暗写了游子思妇的归宿,抒发词人惜花惜春之情,也寄托了对游子思妇的无限同情。 苏轼词善于用比兴,是寄托他政治理想与仕途失意后的创作主旨所决定的,而李清照的创作目的是抒写自己的心灵体验,无需寄托。李清照的词,总是包藏着她生动的形象,具体情感而又用最浅近通俗的文字去批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自己丰富的思想感受,从而达到质朴无华而又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这,就是他的白描手法特色。 白描也叫素描。白描手法原来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相近于西洋画法上的速写或素描。它们的特征是用简炼的墨色来勾勒画面,塑造形象,不施加色彩和渲染。这种绘画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白描是易安词的主要表现手法。首先,她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是真实的,是以自己真切的生活体验为基础的。所以,不用造作,不必雕饰,有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就怎么写,直抒胸臆,如实描画,也正是因为如此,她的作品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引起读者的理解和共鸣。譬如《怨王孙》(湖上风采)一词:”“湖上风采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洗露,蘋萍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这里词人用“山光水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这样一个明白如话的句子,抒发了自己游赏家乡的山川风物时所产生的明快心情,从而让人看到了活泼开朗、富有情趣、热爱自然,常常流连于故乡山水的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然而,作为一个 生活在上流社会而又有着较高文化修养的女子,她常常对生活和周围的环境有着一种特殊的敏感,常常会产生一些惜春伤势的莫名惆怅。李清照在自己的词里也真切地抒发了这种感受。例如,她的《如梦令》(昨夜雨疏):“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里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样一种急切而又充满无人理解的闺怨情绪的句子,表现了自己对即将逝去的青春年华的无限留恋和惋惜。 苏轼的婉约词中也有一些运用了白描手法,比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全词运用白描的手法层层推进,悼伤之情步步加深。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苏轼的白描和李清照不同的地方在于苏轼把个人身世之感与悼亡之情紧紧结合起来,在白描手法的过程中,苏轼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往往在白描的结尾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再比如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这也是苏轼的一篇借景抒情的的词,通过描绘兰溪秀丽的景色,和所见的自然景观,抒发了奋发、乐观、积极的感情,唱出一首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表明词人虽身遭贬放,但是壮志犹在,雄心犹存,心胸坦荡。同样是白描的手法,李清照的词中虽也借景抒情,但都是自己的心情和离情别绪的反映,没有仕途的感慨和政治的感叹。 那么苏轼婉约词的表现手法与李清照婉约词的表现手法为什么会各有侧重呢, 比兴是东坡词的一个最典型的表现手法。他用冰肌玉骨的女性或是孤鸿来表现自己崇高的性情和情操。东坡是位男性,在他身陷逆境、情绪失落之际,这些政治理想和愿望都不能直接写于笔下,故借用一些意象,用比兴的手法来抒发情感。比兴就成为像苏轼这类政治上失意之人的一种惯用表现方式。而清照是位女性,没有经历官场的沉浮,她的作品往往都是自己的闺中哀怨和离情别绪,不需借用什么来比兴,所以她的表现手法的主要形式是白描,用简练的语言、清淡的笔锋,把自己亲身经历与情感经历真实地、详尽地、具体地描绘出来。 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三)2007年11月10日 星期六 09:56三、语言特色上 苏轼提出了“以诗为词“的理论,不仅使词的内容扩大丰富,表现了广阔的生活天地,而且诗、词、辞赋、散文、书信、语录等文种体裁的语言特点也融入词中。“以诗为词”体现了苏轼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突破了词受音乐束缚的传统模式。所以说苏轼词的语言表现为很强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具体来说,首先苏轼婉约词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苏轼婉约词多选用一些凄凉哀婉的词语,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中的“缺、幽、孤、惊、恨、寂寞、冷”这些词的选用,已为整篇词作的感情定下了基调,真挚细腻地点化出了作者凄凉孤寂的心境。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茫茫、孤坟、凄凉、泪、断肠。”把作者对亡妻的那种思念用这些悲凉的字眼表现得至真至切。词人与亡妻不仅生死隔绝十年,而且又相隔千里之遥,因而无法对话,诉说郁积心头的悲伤。极写死别后词人与亡妻天各一方,孤独寂寞,悲伤凄凉。“凄凉”写出相思怀念的深切;“孤坟”隔绝遥远,流露出词人的悲愤。《贺新郎》(乳燕飞华屋)中的“悄、凉、孤、清,”“悄”写美人幽居的环境,烘托她的幽独。“孤”写美人乘凉后的睡态。《南乡子》(回首乱山横)中的“晚风、清、初寒、残灯、荧荧”,等等。总之,仕途坎坷失 意,致使苏轼善于选择孤苦凄清的文字,书写内心的寂寞失落。 苏轼的婉约词中,动词的运用也颇为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如《洞仙歌》(冰肌玉骨)中“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一个“偷”字,说明时光在人不知不觉时已悄然流逝,带有无限哀怨之情。《蝶恋花》(花褪残红)中“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一个“绕”字勾画出燕子绕舍而飞、绿水绕舍而流、行人绕舍而走的境界,甚为逼真、美丽;《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中“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一“抛”,似无情,一“傍”却有思。《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欲寄相似千点泪,流不利,楚江东。”一个“寄”字,道出了词人虽远离徐州,却深切怀念的深情。 苏轼婉约词中的虚词运用得也很恰切。如《沁园春》(情若连环)中的“也不须惊怪,沈郎易瘦;也不须惊怪,潘鬓先愁。连用两个虚词“也”领起,铺排叙说出相思的程度,如《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不思量,自难忘``````纵使相逢应不识``````”连用三个虚词,笔势摇曳跌宕,愈见感情真挚。《江城子》(天涯流落思无穷)中的“既相逢,却匆匆,一“既”一“却”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 ``这些虚词的运用,对词作者抒发情感,起到了独特的辅助作用。评论词作的语言,也不该忽视词中的价句。有一些词人的词作,仅仅有一两句非常生动形象的句子,就增强了词的价值。苏轼的婉约词中这样的句子很多。如“枝上柳棉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水边朱户,尽卷黄昏雨”,“凤楼何处,芳草迷归路”,“彩索身轻常趁燕,红窗睡重不闻莺。” 概上所述,苏轼婉约词的风格可以用“幽、洁、真、切”四个字来概括。所谓“幽”是因为苏轼婉约词中环境幽俏冷静、结构回环幽致、感情深挚幽婉,所谓“洁”是因为其作品所塑造的形象高洁贞静,寓于词中的感情纯洁淳厚;所谓“真”是由于苏轼婉约词抒发的都是真性情,毫无矫情,所谓“切”是指苏轼寓于词中的感情至深至浓。 在语言上李清照在她的《词论》中提出“词别是一家”,这也很针对苏轼的“以诗为词”,她主张词应分五言、六律、清浊、轻重、铺叙、典雅,一句话词要严守“协音律”,应提高“气格”“主情致”“尚故实”的笔法,基于此点,李清照的在词在语言上明白如话而又流转如珠,富于声韵美。 她以寻常语度入音律,精炼、准确、富有表现力。往往寥寥几笔,就能极概括、准确、贴切地壮难壮之景,达难达之情。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如梦令》词,仅仅用“绿肥红瘦”四个最普通的字,就能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晚春时节经过一夜风雨吹打后叶茂花少的景物图,并深深地表达出少女惜春伤势的微妙情感。李清照语言艺术的成熟,还表现在她的锤炼而不见痕迹。譬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一剪梅》词中有:“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在这里,语言清新流畅,音节优美圆转,句式属对工整,应该说是经过一番锤炼推敲的。但现在我们读着却只见自然,不见工巧,只见清新,不见雕饰。可以说李清照运用和创造文学语言的技巧,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娴熟程度。李清照词的语言特色,更突出地表现在它的富于声韵美。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要数《声声慢》了。词的一开始连下十四个叠字,一气贯下,后面还有 “点点滴滴”四个叠字与之相接。这些叠字所造成的强烈的音乐效果,真可谓似“大珠小珠落玉盘”,历来文人所欣赏。然而李清照却信手拈来,毫无堆砌斧凿之痕迹。另外,李清照词的语言成就还表现在运用口语上。她非常注意吸取和提炼民间口语入词。如《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行香子》中的“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等等 句子。都是成功运用口语入词的范例。口语的运用,使她的词呈现出一种朴素的新鲜的色彩。 在语言上,苏轼和李清照都可谓是语言大家,虽然在语言的运用上他们有所区别,苏轼“以诗为词”,与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是相对立的,但是他们在语言的锤炼和运用上都很精妙和独到。苏轼的语言极为洗练、凝重、生动形象,李清照用词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她的词里格外注意音律美,她觉得词只有赋予音律美才能成为真正的词,否则就与诗相同了。李清照在语言的运用上,口语的运用也是相当的成功,她能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字眼运用的及至、高超。他们在语言的运用上可以说各有千秋,各有妙处。 苏轼和李清照同是婉约词的大家,由于性别的不同,经历的各异,作品也是各具特色。同是塑造女性形象,苏轼词中的女性形象比较丰富多样,包括自己的爱妻、小妾、歌妓、舞妓、贵妇、少女等等。清照的女性形象相对单一,一般都是大家闺秀,她们活泼、热情、具有知性的气质。因为苏轼是一位男性,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作为封建士大夫的苏轼能够接触到很多女性,所以题材广泛是他的写作特征。清照是位长在名门的大家闺秀,她笔下的女性几乎都是自己的真实写照。题材虽单一,但是描写细致生动,把一类女性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表现的淋漓尽致。在表现手法上,苏轼典型的手法比兴,是因为他本身是仕途中人,托物言志是我国古代一些文人惯用的表现手法,苏轼也是如此。他们借一些高雅、明洁的女性表现自己高洁的理想和政治情怀。而作为女性的清照她作为女性的代表,她所关注的大都是自己的生活处境和周围的环境,所以她们只须用自己的眼睛把自己所看到的描绘出来。白描就成为其惯用的手法。在语言上,苏轼为了体现自己对词的改革和创新,提出“以诗为词”,在语言和题材上则要大胆的创新,而清照以女性的审美角度,提出对词原有音律的重视态度。认为只有音律的东西才能体现词美丽婉约的本质。这是因为苏轼是出仕的文人,他提出的“以诗为词”体现了他改革和创新的精神,这与他的政治理想也是有一定联系的,一些文人也是借他们的文学思想来体现政治理想。而作为长居深闺的清照她的文学理想是纯粹的,完全代表着她的主观理解,所以从审美的角度去分析,李清照的文学理想是纯文学的,而苏轼的文学理想则或多或少代表了他的政治思想。这是她们在婉约词上最大的不同。 注释: ?《中国诗史》 陆侃如 冯沅君 527页 ?《中国古代文论概要》 兆麟 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194页 ?《花间集新注》 五代后蜀 赵崇祚(沈祥源、付文生注) ?《中国诗在情绪上的比较》 朱光潜 申报月刊 1934 12期 ?《素玉词》 李清照 南宋 参考资料: 张建业 《中国诗歌简史》 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6 袁行霈 《中国诗歌研究》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陶文鹏 《苏轼词辑评》 中华活页文选 1998 8期 王其垲 《浅析李清照词的白描特色》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6 第23卷 第四期 龙榆生 《词曲概论》 北京出版社 2004年1月出版 190页 刘瑜 《李清照词欣赏》 北京出版社 1986 第320页
/
本文档为【苏轼李清照婉约词的比较赏析.txt】,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