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

2017-10-07 11页 doc 26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4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 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 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
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
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 一、背诵《论语》前四篇,熟读下列经典名句。 《学而篇》 1、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2、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4、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6、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为政篇》 8、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10、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11、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3、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1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7、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八佾篇》 18、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19、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20、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21、子曰: “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里仁篇》 22、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23、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24、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25、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26、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7、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28、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29、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3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1、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2、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公冶长》) 33、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 34、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 35、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雍也》) 3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37、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38、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 39、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40、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述而》) 4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42、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4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44、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45、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46、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子罕》)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47、 畏也已。” (《子罕》) 4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 49、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 50、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 51、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5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抱怨,以德报德。” (《宪问》) 53、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54、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卫灵公》) 55、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 56、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季氏》) 57、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以哉~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阳货》) 58、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 59、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子张》) 60、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尧曰》)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 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翻译:孔子说:“以政令来管理,以刑法来约束,百姓虽不敢犯罪,但不以犯罪为耻;以道德来引导,以礼法来约束,百姓不仅遵纪守法,而且引以为荣。” 5、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翻译:定公问:“国君差使臣子,臣子侍奉国君,应该怎样做呢,”孔子回答:“国君应按照礼节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侍奉国君。” 6、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翻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三、思考题 1、举出五位儒家著名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子思、曾子、荀子 2、儒家经典著作“四书五经”指的是哪些书,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孔子提倡“学而时习之”,试举数例说明孔子的好学精神。 韦编三绝:《易》这样厚重的书,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三月不知肉味: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锺,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4、孔子的义利观。 儒家创始人孔子提出了"重义轻利"(或者说"先义后利")。孔子提出了"君子义以为上",孔子一方面继承了春秋中期晋国大夫丕郑、里克的观点,也认为"义以生利",所不同的是孔子强调行义要符合礼的,孔子说:"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认识到利益是使老百姓安定的重要因素,治国安民不能忽视利益的取得。就社会而言,孔子并不否认功利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在义利关系上,孔子又明显表现出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的思想,孔子说"见利思义"。符合道义,取之无妨, 这叫做“义然后取”。 5、孔子的孝道思想。 孔子孝道观的基本内涵包括: 物质上能养,精神上能敬;无违与谏诤;子承父志、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孝体现了内在亲情,包含了礼和仁,孝和礼、仁的特殊关系使孝道具有特殊的政治功能。孔子孝道观有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意识、感恩意识和人文精神,对家庭美德建设和社会和谐有一定的现代意义。 6、儒家德治思想的保障有哪些, 德制 儒家推行以德治国方略,建立了一套,保障其德治思想顺利实施。这套制度,姑且称之为德制。德制的具体表现形式,就是“礼”。礼,是统治者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制度。礼,是治国之根本。儒家德治思想是以一套完整制度为载体而推行的,在制度强制执行下,统治阶级的治国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实现。这种通过强制执行制度以推行统治阶级治国思想的治国理念及实践,可以称之为法治。德治与法治,从根本上是相通的。道德约束相对于法律约束而言,显得有些软,实施德治离不开制度作保障;法律约束是强硬的,其的内容许多是道德底线。讲德治,要把德治思想以法律等形式贯穿到治国实践中;讲法治,也要把德治思想充分吸纳到依法治国实践中,只有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治国方略。 7、“和而不同”思想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和而不同”的和谐原则是儒家中庸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中庸”追求的是一种有原则、有的和谐境界,主张的是不同之“和”,其追求的是一 种有原则的协调与和谐。因此, 中庸思想表达的“和谐”观,是一种“异中求和谐”与“变中求和谐”的思想。 建设和谐社会,就必须使各种矛盾以和谐的状态存在,坚持各方面的和谐发展。和谐就意味着承认不同、尊重不同,意味着更多的兼顾与协调。社会的“不同”、“多元”正是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利益群体和社会阶层。中庸之道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思想方法和重要手段,它要求恰如其分地把握事物、协调矛盾,达到事务的平衡与稳定,实现最合理 的和谐状态。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天地万物的和谐是中庸的内在追求,是中庸所要达到的理想社会和所要追求的一种境界。在这一点上,中庸理念与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很好地交汇在一起。目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黄金期, 又处于矛盾的凸现期,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因此,更加需要借鉴“中庸之道”的精髓来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以缓和各种对立情绪,保证社会的健康、稳定与和谐发展。 8、孔子教育思想的内容及意义。 其一,关于教育指导思想。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受教育者不应分贵贱、贤愚,应该机会均等。这一思想打破了教育的等级界限,扩大了教育对象,使教育扩及于广大平民,这在当时无疑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其二,关于教育的基本方法。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以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 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即:“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其三,关于教育的基本内容。孔子长期从事教育工作,教育的内容十分广泛,但他所用的教材多是沿用周代贵族学校所用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其四,关于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孔子看来,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思想。 9、儒家思想与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之间的关系。 一是儒家以“求道即求真,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终极价值目标,儒家注重积极有为的人生实践,儒家求道、求真、求诚的价值本体论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儒家追求“求善与求美,讲道德重教化的精神”,孔子提出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中和之美,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人格,正是儒家强调真善美的统一价值原则培育了讲道德、重教化的民族精神,为中国人树立“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地”的正人君子观念、建立道德观念、协调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培育中华礼仪之邦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三是儒家强调“成圣与合群,团结统一的精神”,儒家设计了中国人的理想人 格即圣人,儒求向往的理想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的小康社会和大同社会:“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儒家成圣与合群的价值观培育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魂。 总之,儒家伦理是中国文化的灵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是中国人做人的基础,更是人类普世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渊源之一。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当前“国学热”的看法。 国学,兴起于二十世纪初,而鼎盛于二十年代,八十年代又有“寻根”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遂至今,无不是今人对于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于今而言,则正是对传统文化在今日中国乃至世界多元文化中的重新定位。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国学既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那么无疑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这些当然是属于国学范畴,但也可以说是国学的外延了。 现在的“国学热”暴露了两大问题:一是反映了我们以往教育的不当,学生接受的人文教育存在着很大的空白,以至于到现在还有那么多读者——不仅是大学生、研究生甚至是上了年纪的人——还要买一些解读经典的书籍而非原著来对文化经典表示佩服;二是正因为我们人文教育的缺失,所以整体的人文水平下降。一旦脱离课堂教育走上社会,在人文学习和经典教育上应该读什么书完全就找不到方向和感觉。他认为,个性化的阅读是衡量一个社会人们素质的参数。现在个性化阅读的严重退缩,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没有达到一个高度。 国学热,加速了史学和传统文化的通俗化进程,使更多的人接触到了传统文化,不再使传统文化“养在深闺人未识”;也使原本意义上的传统文化产生一定程度的误读,让一部分人觉得严肃文化其实可以通过“戏说”来加以认识,这也是其弊端。 国学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传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只是到了近代才衰落下来,不能说是民族的悲哀,但这是历史的趋势所在,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是我们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理由自豪,改革开放后,物质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与此同时,人民的文化生活也有相应的需求,在这个信仰缺失的年代,国学无疑成了人们心中的圣地,人们出于不同的目的开始研究国学,从中汲取精神食粮,至于国学的复兴我想应该理性看待,毕竟一种文明的复兴,不是容易的事~ 11,儒学在当今韩国的影响简述儒学在当今韩国的影响 一: 儒学在韩国最具影响力: 1. 韩国是一个尊孔的国家 2. 韩国是一个重孝的国家 3. 韩国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国家 4. 韩国是一个家族意识和集团意识极强的国家 5. 韩国是一个高度文化自信的国家 二:韩国儒学特点:1.重“气”2.重“情”3.重“实”
/
本文档为【2011曲师大论语考试内容.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