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

2018-01-06 21页 doc 42KB 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77730

暂无简介

举报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为应对国际竞争 和挑战,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借助上市提 高资本充足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国际 竞争力。随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平分450亿外汇储备大餐,两家银行的上市之旅正式启程。鉴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重要地位,以 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其改制上市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 败与否标志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的阶段。 一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现...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 随着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业面临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为应对国际竞争 和挑战,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股份制改造,加快上市步伐,借助上市提 高资本充足率,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风险控制机制,加强外部监督,提高国际 竞争力。随着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平分450亿外汇储备大餐,两家银行的上市之旅正式启程。鉴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和金融系统的重要地位,以 及目前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状况,其改制上市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成 败与否标志着整个金融体制改革的新的阶段。 一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现状分析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不仅是我国经济金融改革深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与 时俱进、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发展、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自去 年建设银行股份公司挂牌成立以来,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式拉开了序 幕。随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日程的临近,其股份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一)股份制改造的目标、责任和时间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总体目标是,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内, 即到2006年,将试点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改造成资本充足、内控严密、 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份制商业银行。一个明 确的目标加上明确的责任、明确的时间段,是对这场改革实施过程和目标进行监 督的最好方式。 “明确的目标”是指在公司治理结构和治理机制建设方面的十条目标,以及 在经营责任上的三类七项指标。公司治理上的十条目标中包括:一是必须建立规 范的"三会"制度和授权经营制度,对高级管理层设立目标和问责制;二是根据两 行自己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引进境内外战略投资者,改变目前单一的股权结构, 并且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和合力效应;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制定一个切合自身 实际情况的、清晰明确的发展战略;四是培养良好的信贷文化,建立良好的风险 管理和内控机制;五是实行审慎的会计原则,做好信息披露的准确度和透明度; 1 以及提升管理信息的现代化,加强激励约束机制的建设,做好人才战略的实施等。 在经营责任上的三类七项指标是参考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平均水平而制定的。两家试点银行要在2007年以前,7项指标都要达到并且超过这个水平。在经营绩效指标方面,要求两家银行的总资产回报率在2005年达到0.6%以上,到 2007年接近国际上前100家大银行的平均水平,净资本回报率指标在2005年达 到11%,2007年达到13%以上,成本收入比指标保持在国际上非常好的水准,即 在35%-45%之间。在资产质量指标方面,要求两家银行从现在开始到2007年, 不良贷款率始终保持在3%-5%之间。在审慎经营指标方面,资本充足率指标要始 终保持在8%以上,风险集中度指标要到2005年底所有的集中度风险不会超过资本净值的10%,拨备覆盖率指标要实现拨备和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之比达到 60%和80%以上。 (二)股份制改造的实施 为实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责任和目标,将采取动态监控的方法,通 过总体和分年度的考核验收、分季度完成监测报告来确保试点银行的改革不偏离 轨道。同时,在试点银行中将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切实防范股份制改革中可能 出现的道德风险。这对几十年以来旧体制的国有商业银行将有划时代的意义。以 中行为例,为积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及经营管理效 率,中国银行于2003年底开始全面实施股份制改革,旨在将中国银行建设成为 治理结构完善、发展战略清晰、决策机制健全、业务流程优化、财务基础扎实、 经营管理科学、风险管理到位、激励约束机制有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股 份制商业银行。经国务院批准,由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独家发起,中国银 行整体改建为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并于2004年8月26日正式挂牌成立,标 志着股份制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根据良好公司治理机 制"三会分设、三权分开、有效制约、协调发展"的要求,完善了由公司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构建的现代股份公司治理架构,为公司高效经营提 供了制度保证;同时,聘任了三名国际知名专业人士担任公司外部独立董事,参 与决策和监督;公司董事会下设五个专业委员会,分别在战略规划、稽核、风险 管理、人事和薪酬、关联交易控制方面协助董事会履行决策和监控职能,保证董 事会议事、决事的专业化、高效化。 2 二 、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效果分析 在已经过去的2004年,国有商业银行加快了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各项业务 稳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营业绩。 (一)股份制运作业绩明显 1.业务得到发展,赢利水平显著提高 股份制改造的实施,为国有商业银行业务品种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安全、平 稳和有效的环境,银行的赢利水平有显著的提高。 以中国银行为例,继续发挥大部分海外资金业务的优势,仅去年中国银行集 团实现营业利润578亿元,净利润为209亿元。剔除2003年出售中银香港部分股份获得净投资收益的影响,集团2004年营业利润比2003年增长21.3%,净利润基本与2003年持平。2004年总资产净回报率和权益净回报率分别达到 0.61%和10.04%,接近国家制定的目标要求。在公司业务方面,中国银行充分 发挥在国际业务领域的优势,国际结算和清算业务量均实现了较高增长,增幅分 别达到23.6%和16.9%,进一步巩固了在市场中的领先地位。零售业务方面, 个人理财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成立了50多家理财中心并在13家分行上线个人理财服务系统。消费信贷年末余额4,940亿元,同比增长28.9%。长城人民币卡直接消费额达到684亿元,同比增长67.2%。同时,中国银行利用境内外机构 联动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保险业务联动的整体优势,成功获选北京2008年 奥运会唯一银行合作伙伴。 2.资产质量得到不断改善 处于改革风口浪尖的中行,2003年底获得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注资, 并通过公开发行次级债券,加强了资本基础实力。同时,通过核销、划转和转让 等多种方式,基本完成了对前期不良资产的清理处置,改善了资产质量。在一年 的时间里,中行和建行两家试点银行按照统一部署,加大不良资产的处置力度, 已累计核销损失类贷款1993亿元人民币,处置可疑类贷款2787亿元;正式启动次级债的发行工作。中国银行已发行次级债260亿元,中国建设银行发行次级债 233亿元,增强了资本金实力。 截至2004年末,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不良贷款比率已分别降至5.16%和3.84%,资本充足率分别提高到8.18%和9.39%,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也分别 3 提高到68.35%和87.70%。上述指标均已达到银监会的阶段性考核要求,"基本 接近国际先进银行的平均水平"。 (二)股份制改造下的制度改进 2004年是国有商业银行全面进行股份制改革的一年,除了业务发展、赢利 提高、资产质量改善等方面,治理结构和等方面都得到稳步推进和改善。 表现在: 1.实行审慎的会计制度,信息披露更详实 根据《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版)》的要求,金融企业应合理预计各项 资产可能发生的损失,足额计提各项减值准备。从审慎管理的要求出发,中国银 行从2004年开始,执行新的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从而更真实地反映了自身的财 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而在信息披露方面,2004年的年报参考了证监会对上市银 行的财务信息披露要求,进一步与国外同业的先进做法接轨,会计报表附注更加 翔实丰富,披露了资产负债币种分析和到期日分析信息等金融风险管理信息,新 增了贵金属、预计负债、受托业务、或有负债等会计政策的披露,进一步细化了 贷款、债券投资、股权投资、其他资产、手续费收入、员工费用等项目注释。实 行审慎的会计制度和详尽的信息披露,为监管当局对银行的风险监管和投资者的 价值判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也为中国银行上市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2.管理层次和国际接轨 国有商业银行在管理上进一步与国际惯例接轨。例如中行2004年年报参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的要求,按照公允价值或摊余成本确认和计量债券资产, 计提减值准备,按照公允价值确认和计量衍生金融产品,在金融工具的披露、列 示方面也基本上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这既说明了中国银行的管理进一步纳入现 代商业银行管理的,也体现了中国银行作为国际化银行集团所应有的信心。 3.风险管理方面显著改善 在风险管理方面,以外汇注资和股改为契机,完善内部风险管理机制,健全 各项风险管理制度,例如中行,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处置境内行不良资产2539亿元,使2004年底不良贷款比率降到5.12%,比上年末下降11.16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达68.02%,年末资本充足率达到10.04%,这表明中国银行集团的资产 质量明显好转,风险承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而缺口管理和分析系统的开发和 投产,则大大提升了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使得中国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 4 可以泰然面对市场风险的威胁,进一步增强抗风险能力。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国有商业银行一年多以来的股份制对银行的发展取得了 良好的促进作用,这无疑会为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提供基础。 三、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困难和机遇并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银行业市场开放的过渡期即将结束,未来的银行业市场 竞争将越来越激烈,而两家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基于我国银行业体制积蓄多年的问题和历史遗留的包袱,想要在短期内彻底改 变国有商业银行的状况,以真正规范的国际化银行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是不可能 的,我们正处于改革的关键时期,一旦有所放松,改革就会功亏一篑。国有商业 银行面临的问题还有很多。 (一)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面临困难,上市障碍依然存在 1.不良贷款问题依旧困扰 不良资产问题一直是国有商业银行的难点,例如中国银行的2003年年报显示,不良贷款率已有所下降,资本充足率也得到提高,部分数据已经达到中国银 监会发布的《关于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考核指标。 然而,此前,包括非信贷不良资产在内的整个不良资产比率一直没有公开,这就 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报告中数据的水分究竟有多少。 所以,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状况我们还不能太乐观。 然而,历史遗留的沉重包袱也将成为阻碍他们轻装上阵的大敌。央行提供的 数据显示,到2002年年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为7万亿元,不良贷款为17656亿元,占25.37%,这其中约有6000多亿元已经成为实际损失,占全部 贷款的8%。从1985年至2002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从6000亿元上升到7万亿元,每年贷款增加18%。从2003年到2005年3年时间内,新增贷款将达到5.81万亿元,假设新增贷款能够坚持谨慎原则,其不良率能够控制到10%左右,那么,新增的不良贷款额将为5810亿元,加上2002年年底的17656亿元,从2002年至2005年4年要处置的不良贷款额将要达到23466亿元,而2002年年底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收资本总额只有5675.21亿元,纯利不到200亿元,要在4年内冲销如此巨额呆账,的确是十分困难。股份制改造以来,虽然中行和建 5 行在2003年和2004年都加大了不良资产的核销力度,当期实现的利润也大部分 或者几乎全部用于核销历史上形成的不良资产损失。即使这样,由于国有商业银 行的不良资产损失准备严重不足,未来几年国有商业银行仍然需要从营业利润中 提取大量拨备来弥补这个巨大缺口。中国银行2003年拨备及消化历史包袱前营 业利润都比上一年有所增加,其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却不增反降,仅有45.87亿元,比上一年减少49.22亿元。所以,我们对银行资产质量的改造还任重道远。 2.资本充足率仍需提高 中国已经加入WTO,国有商业银行必然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为了维护 国家金融安全,中国银行业同样必须遵循通行的国际规则,而这些规则中最核心 的当属最低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巴塞尔协议》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也就是银 行资本(核心资本加附属资本)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也就是核心资本同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必须达到4%。为了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我国1995年通过的《商业银行法》也规定,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 率必须达到8%。由于这是最低标准,所以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上市,最基本的 条件就是要使自己的资本充足率达到和超过这一标准。又由于资本充足率是资本 与加权风险资产的比率,所以提高这一比率必须通过提高资本额、减少风险资产 规模来实现。 先来看一下通过减少风险资产的途径是否可行。我们在上一点已经研究了国 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现状,得知其问题的严峻性,所以要想在短期内指望靠减 少风险资产规模来提高资本充足率还很不现实。再从提高资本额的角度来看,由 于风险资产相对于提高的资本额不能有效的减少,即使通过各种途径提高了资本 额,仍旧会出现资本充足率不增反降的现象。450亿美元的注资后,中国银行2003年年报公布的资本充足率不增反降的事实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2002年底,中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7.85%,资本充足率8.15%,是惟一一家资本充足率超过 8%的国有商业银行。但是根据中行年报公布的数据,注资之后,核心资本充足 率变为6.18%,资本充足率6.98%。但如果不考虑注资影响,2003年末中行核心资本充足率则是7.11%,资本充足率是7.69%。 450亿美圆的资金虽然巨大,但对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现状来说,这远远 还不够,那么,注资之后拿什么来弥补资本金缺口又给我们提出了难题。首先, 目前的经济状况来看,想通过国家再次为国有商业银行注资可谓困难重重,基本 没有可能。那么只有国有商业银行自身想办法了。据透露,中行发行400亿-500亿元次级债来补充附属资本。但是债券的发行不会一次到位,而且效果如 6 何也有待研究,所以这也不能马上解决银行资本金问题。 所以,在提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方面,我们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3.难以引入法人投资者,来建立依托多元投资主体的股份制治理结构 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公司化治理结构,我们可以从已经在国内成功上市的三家 股份制商业银行上市前的股权改造过程中吸取一些经验。最早上市的浦发银行, 1992年登记成立时吸收了18家法人投资者,为建立股份制治理机制提供了先天 的产权结构,并且产权构成高度分散,第一大股东的上海市财政局持股比例只占 8.26%。2000年底上市的民生银行,与浦发行类似,1996年成立时吸收了59家法人投资者,发行前持有5%以上的股东多达9家,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四川新希 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持股占总股比例也只有9.9997%。2003年4月上市的招商银行,对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借鉴意义相对更大一些。招行发起成立时也 是独资性质的企业,1989年进行产权改造,吸收了6家法人投资者,并且一直没有停止寻求投资伙伴,到上市前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07家法人股东、自有资本42亿多元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大股东的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持有股份 占总股比例下降到24.36%。 三家已经上市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经验说明,国有商业银行要实现上市,前 提条件是引进其他法人投资者,建立多元投资主体的产权结构。然而,国有商业 银行规模庞大、构成复杂的资产,将使其难以找到联姻伙伴。如果按照已经上市 浦发、民生、招商银行第一大股东分别为8.26%、9.9997%和24.36%持股比例计算,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如果同时总体上市,最少需要法人投资者拿出19975.06亿元,10年内未必能够实现该目标。假如只允许实收资本额最少的建设银行独 家整体上市,依上述标准也需要法人投资者拿出2995.8亿元,这个目标的实现难度也很大。 4.资本市场制约上市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存在一个“盘子”太大的问题。国有商业银行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四大银行资产总量占我国银行体系全部资产的 80%以上,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发放贷款每年约以8000亿元的速度增长,按照巴塞尔协议规定资本充足率最低8%的要求,国有银行每年至少需要补充600-800亿的资本金,如此规模的融资需求,上市后势必与其他上市公司争夺资金,导致 其他上市公司出现严重的“失血”现象,不利于股市稳健发展。无论是现实情况, 还是未来几年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国内股市都难以满足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融资需 求。 7 除了以上四方面相对突出的问题外,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内部经营管理上还 存在着内控机制缺乏导致严重违规经营和账外经营、盈利水平低导致财务状况无 法公开、技术水平不高管理能力差以及内部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和缺陷等。如此 多的问题,决定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至少目前还无法满足作为上市公司的基本要 求和条件。 (二)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带来的机遇 1.上市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增加资本金来源,提高资本充足率 (1)上市有利于资本社会化 股票的发行与上市以及由此带来的资本社会化,是商业银行资本实力的扩 充,摆脱了原有体制下资本单一的限制,实现了银行资本来源的渠道的多元化, 而丰富的社会资本存量则可为银行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本供应源泉。 (2)上市有利于吸引投资 作为一种专门的信用机构,国有商业银行一般远比工商企业具有更高的社会 信用能力,因此,如果银行通过发行股票募集资本,则其股票必然会成为社会公 众更乐意有限选择的投资对象。 (3)上市有利于提高资本充足率 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股票会成为投资者优先选择的对象,因此若商业银行发 行股票筹资,则其发行价格不仅可以超过票面金额,而且可以通过比工商企业股 票更大的溢价幅度进行发行,其自身的资本数量的增加可提供大量的后续资金来 源。要想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增强竞争力,必须依靠市场化的途径, 这不外乎依靠自身的经营利润或上市筹资两条途径。显然,受经济环境和宏观政 策的制约,银行经营的利差空间缩小,利润率大幅度下降,银行业务的调整和创 新尚未完成,新的利润来源十分有限,市场化扩充资本金的途径自然地压在了上 市融资这一边。我们不能否认上市对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经营规模有“立 竿见影”的作用。拿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来说,浦东发展银行1998年底资本充足率指标为8.65%,1999年11月上市募集资金39.55亿元全部到位后,1999年末资本充足率分别达到了19%、20.72%,远远高于其他银行。 2.上市有利于分散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提高盈利能力 (1)股票发行与上市有利于分散和减少银行的经营风险 8 因为,?股票上市意味着银行经营风险分担的社会化,集中表现在股份银行 “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银行的股份越是分散,股东数量越多,其分散 风险的功能就越显著。?股票上市后国有商业银行所形成的经营决策机制和强有 力的监督,约束机制,有利于银行减少经营的决策失误,增强银行经营班子努力 搞好经营的外在压力,从而可以使银行的经营风险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股票 的上市发行也便利了其他资本运营手段(如兼并收购)的运用,从而降低整个银 行业的运营风险 ,防止个别银行运营失败而可能对经济和社会带来的激烈震荡。 (2)上市有利于提高银行的经济效益 表现在:?股票的发行上市意味着银行收益分配的社会化,即必须给股东一 定的回报,而回报的高低则是社会检验商业银行业绩的重要尺度。股东追求高回 报的压力会迫使商业银行自动加强资本的运作与经营,以便获得尽可能高的运营 效益。?上市公司的经营约束机制可以减少银行经营的风险,这自然能够带来银 行经济效益的提高。 3.上市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合理平台,改善治理结构 (1)上市有利于社会监督与透明化 成为上市公司后,依法定期公布信息、经营业绩与公司重大作法,可达到一 定的透明度,股东、监管部门与社会大众的监督力度会与日俱增,有利于公司的 管制与经营的改造。相对而言,投资决策失误,公司重大措施的制定将受到一定 的约束,可避免黑箱作业。 (2)商业银行上市有利于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 股票的发行有利于经营监督的社会化,这种监督的社会化是银行的经营活动 更加理性,运用决策更加科学。上市银行在经营总是会受到股东各种形式的监督, 因此上市的国有商业银行比其他国有银行更易于形成有效的经营约束机制。 (3)上市有利于合理设计股权结构 在合理设计股权结构的基础上,应依照《公司法》的规定设立股东大会、董 事会、监事会,形成"三权分立"的相互制约的组织结构体系。国有商业银行改造 为有限责任公司, 按照《公司法》、《证券法》以及配套的法律法规的要求,清 晰银行的产权,合理设计商业银行的股权结构。单一股东绝对控股,将难以形成股东之间良性的决策机制和制衡机制。金融机构参股商业银行,有利于先进机制和管理手段的相互渗透。工商企业参股商业银行,有利于协调银企关系,促进产融结合。 9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分析 (一)灵活选择上市模式 中国的金融改革无法照搬西方资本世界模式,只能从相关经验中摸索前进, 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够现身说法。目前,关于国有商业银行上 市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模式一,整体上市,是指每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分 别以其整体资产进行重组,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然后直接以各商业银行总行的名义上市。我国目前已上市的深圳发展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民生银行和招商 银行这四家股份制商业银行都采用了这一模式,且取得了成功。模式二,分拆上市分为机构分拆和业务分拆。机构分拆上市是指国有商业银行将金融发达地区的 分行从统一法人中分离出来,用于组建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上市,原国有商业银行总行将继续存在,并依照其持有的股份数量对上市银行行使相应的股权。模式三, 海外上市,即将国有商业银行海外子公司改造上市。模式四,买壳上市,是指国 有商业银行通过收购已在境内外上市的公司的部分或全部股权,购入后以现成的上市公司作为外壳取得上市地位,然后对其注入资产,实现间接上市的目的。 以上每种模式都各有利弊,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其加以 选择。 (二)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的思考 1.两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选择现状 处于风口浪尖的国有商业银行近期上市的步伐似乎更加迅速,中国银行和建 设银行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发生,预计今年年底就可以开始首次公开招股 (IPO),而最终将在一个月内敲定。对于上市地点的选择,中行和建行都选 择了海外上市的方案,有可能先在香港上市、随后在美国纽约、英国伦敦等,也 有可能在日本,但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不过最终方案会在一个月内确定。而对 于上市的模式,中国银行拟选整体上市的方式,而建行则选择了分拆上市。 2.两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模式解析 由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庞大,地域差异明显,从降低银行工作难度和适 应股市承受能力的角度考虑,分拆上市可以作为一种现实的选择。尤其是建设银 行的盘子非常大,整体上市非常不易。建设银行的改制模式把上市主体和续存主 10 体暂时分开,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及其他业务暂时分开,同时构造一个建 行股份公司和建银投资公司,无疑就为下一步的改革预留了接口,既可以在一个 时期内集中优势兵力解决商业银行业务的上市,简化矛盾,又可以保持稳定,充 分调动有关各方的积极性,协同作战。同时,由于建银投资毕竟在建行股份中保 留了约10%的股份,以第二大股东的身份参与股份公司的经营与治理,甚至为 有可能接管中央汇金公司的股权奠定基础。 既然中行选择了整体上市的方案,也有其一定的道理,我认为:(1)现代银 行掌握大量信息、大量客户、大量网络,在此基础上从事清算与支付活动,这是 银行的主要功能,而这样的功能,支离破碎的银行是做不到的;(2)从国家提出 的银行改革目标看,国有银行要强化整体竞争力,国家也需要保持对国内银行业 足够的控制力;而上市只是促进国有银行实现改革目标的手段,为了上市而将四 大银行拆开,无论是地区性分拆还是业务性分拆,都会减弱银行整体实力;(3) 现代银行尤其是大银行应该履行一定的公共职能,因此银行不能把好的拿来,坏 的就抛掉;出于财务安排上的要求,需要保持大银行的存在,并且整体改制上市。 (4)如果分拆上市,将面临处理银行不良资产的难题。而整体上市可绕过这些 暗堡,实现银行业总体实力的增强。 在上市的地点选择,两大国有商业银行选择的海外上市模式不仅可以避免当 前国内市场容量不足的现状,而且国有商业银行迅速地拓展海外业务,也使国有 商业银行能尽快地参与到国际资本市场中去,按照国际惯例运作和经营,尽快与国际接轨。 此外,要引起注意的是,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不是目的,银行上市后也并非万 事大吉,只有真正转变银行内部机制,实现政企分离,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对上 市公司的监管,才能真正达到改革的目的。 结束语 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最令人关心的是银行不良贷款和资本充足率和治理结 构方面。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并取得 了一定的效果,但不良贷款率仍旧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还 有待提高,而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也不能让投资者完全满意等。所以为了 进一步完善这些问题,股份制改造就一刻不能松懈。将成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成 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所以,目前我们的任务还 11 很艰巨。无论通过什么样的上市模式,中国大陆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事实都将对 投资者带来不小的影响,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只有通过规范化的管理,不断改善资 产质量才会拥有强有力的竞争力,真正实现中国银行业与国际的接轨,从而开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先河。让我们期盼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获得圆满成功。 12 参考文献 [1]侯合心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研究 金融研究 2001.4 [2]何德旭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一道难解的题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 2003.12 [3]张吉光,郭凌凌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四大争议焦点 国际金融报,2002.4.16. [4]吴胜春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法律思考 金融时报 2002.3.7. [5]李欣,王颖 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途径的现实思考 金融论坛2001.3 [6]何士彬 银行不良资产重组的国际比较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1 第281页 [7]王 彬 上市融资与充实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 2004.5 [8]佚名 对国有商业银行上市的思考 学习资源网 2005.1 [9]秦征,杨爱花 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走哪条路 资本市场杂志 2002.4 [10]国有上市的利弊分析 华声报 2001.5 [11]金融宏观调控方式的重大改革中国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 中国金融出版 社 2004 第109页 [12]唐旭博士 银行改制任重道远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部 2005 [13]Bank Scape FISH IBCA in Britain 1997 [14]Yuri Iriji Theory of Accounting Mesurement,2004 [15]Fama,Banking in the Theory of Financ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6, no.1, January,2000 13
/
本文档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问题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