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2017-09-27 49页 doc 74K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21575

暂无简介

举报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表外业务,许多大银行的表外 业务量已经大大超过表内业务量。银行表外业务一方面能够帮助银行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表外业务又隐含一定的风 险,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有所影响,甚至威胁到银行的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对表外 业务的研究,控制表外业务的风险,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资产负债表以外的业务,即由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 表内而且不影响银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在银行表外业务中,银行对客户作 出...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商业银行不断扩大表外业务,许多大银行的表外 业务量已经大大超过表内业务量。银行表外业务一方面能够帮助银行适应多变的市场 环境,为客户提供各种服务,增加手续费收入;另一方面,表外业务又隐含一定的风 险,对银行经营的安全性有所影响,甚至威胁到银行的安全。因此,必须重视对表外 业务的研究,控制表外业务的风险,加强对表外业务的管理。 所谓表外业务是指以外的业务,即由商业银行从事的不列入资产负债 表内而且不影响银行资产与负债总额的经营活动。在银行表外业务中,银行对客户作 出某种承诺,或者使客户获得对银行的或有债权,而当约定的或有事件发生时,银行 承担提供贷款或支付款项的法律责任,银行为此收取手续费。 例如:履约保函,国外进口商向我国某公司进口一台设备,价值200万美元,按照合同规定,对方开出信用证,但进口商对我国出口商到期能否及时交货,履行合同, 没有把握,故要求我国某银行为其履约提供履约保函。按照合同规定,如到期出口商 不能及时保质保量的提供设备,将按照合同金额的20%赔偿进口商的损失,银行开出后,就由银行代为赔偿。这就是或有负债。 :表外业务是一种影响将来而非现在的或有资产和负债,它们 直接作用于金融机构未来的获利能力和偿付能力,因此对金融机构来说,对表外业务 的有效管理是控制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外资产和负债能够潜在地产生未来正的或负的现金流量,因 此对金融机构资本或净资产的真实估价不仅是指出在今天的平衡表中,表内资产和负 债市场价值的差异,而且还应反映表外或有资产和负债当今市场价值的差异。 :表外业务通常出现在底线下面,作为报表的注脚。 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是独立于资产负债业务之外的业务,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 1.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是收取手续费的业务。手续费是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种服 务所得的报酬,与银行通过信用活动获取的存贷利差收入不同。(贷款承诺) 2.传统的中间业务都是表外业务,但表外业务不一定是中间业务,而且表外业务 与中间业务之间有一些重合。如信用证业务属于中间业务,但就其内涵来说,信用证 业务又具有担保业务的性质,因此信用证业务既是中间业务又是表外业务。 3.表外业务与中间业务都是以接受委托的方式开展业务活动。商业银行在从事各 类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时的主要特点是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一般情况 下,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可使用的资金,不以债权人或债务人的身份进行资金的融 通,只是以中间人的身份提供各类金融服务或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它委托事项,也就 是说表外业务是一种受托业务,(主要是应客户的要求)。因此,银行是否需要开展某 种金融服务要看客户的需要。 在中间业务中,如支付结算、信托、代理等业务,银行都是以交易双方当事人之 外的第三者身份接受委托,扮演中间人的角色;而表外业务却在业务发展中可能发生 银行中间人角色的移位,成为了交易双方的一方,即成为交易的直接当事人,如贷款 承诺,就是由银行和客户签定的信贷承诺,并在协议签定时无信贷行为发生,也 就不在资产负债表上作出反映,因而是典型的表外业务,但是一旦具备了协议所列的 某项具体贷款条件,银行就必须履行协议规定的向客户提供贷款的责任;再如目前国 际商业银行所从事的各种金融工具交易,除接受客户委托以中间人身份进行的代客交 易外,还常常出于防范、转移风险的需要,及实现增加收入的目的,作为直接交易的 一方出现。目前国际商业银行正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并带来了与表内业务平分秋色的 收益。 如前所说,商业银行的(狭义)中间业务,是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的一方出现的, 不动用或较少动用自己可使用的资金,虽然业务经营中也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但其风 险程度要明显低于信用业务。 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及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宽,大量与信用业务密切相关的高风险 业务也随之发展,如银行在提供服务的同时,还以某种形式垫付资金,从而形成了银 行和客户之间的另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其风险度可想而知的加大。例1,如早期的信 用卡以转帐结算和支付汇兑为主要功能,称为记帐卡或支付卡,就象目前我国的信用 卡要求是先存款后消费,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允许在极短期限内的少量善意透支,这是 较典型的中间业务,而目前国际较流行的信用卡主要是贷记卡,以银行为客户提 供短期消费信用为特征,已变化成为一种消费信贷行为了;例2,对商业票据的担保, 商业票据的发行人无力偿还债负时,银行要承担连带责任,因此对商业票据的承兑担 保成为银行的一种或有负债;例3,新兴的表外业务,商业银行为获取收益而从事的新兴的表外业务,如外汇及股价指数等期权、期货交易,其风险度更是超过了一般的 信用业务。 表外业务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与国际业务的发展、国际金融市场及现代通讯 技术的发展紧密联系的;而在我国通常被称为银行中间业务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大部 分与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相伴而生的、长期存在的。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是有其深刻原因的。在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间接融资期以后,西方主要国家先后放松了金融管制,并使商业银行经营的环境发生了两个显 —直接融 资: 著的变化:一是融资证券化吸引了大量的社会资金,资金供需在融资市场上有较多的 发行股票、 选择余地,导致银行资金来源减少,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出现问;二是银行保持传统债券、各种 金融工具 收益的原有水平及增加收益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70年代以后,利率管制逐步放松, 并使银行获得了较大的决定存、贷利率的自主权,但是在通常情况下,由于银行要考 虑到资金成本对业务收益的影响,所以银行不可能单纯以大幅度提高存款利率来争夺 资金;另外,由于银行从事信贷业务环境的更加复杂化,使银行基于安全性考虑,对 银行的贷款审查也更加审慎、严格,使商业银行在保持传统收益的原有水平或增加收 益的过程中,遇到了障碍。 于是,在愈加激烈的银行经营竞争推动之下,并伴随计算机和现代通讯技术的发 展,整个银行业的金融创新被带动起来,大量传统的金融服务业务开始以创新的面目 出现,形成新兴的表外业务并迅速发展起来,各商业银行纷纷利用自己的优势大量经 营表外业务以获取更多的非利息收入,其经营带来的收益在银行全部业务经营收益中 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已经与表内业务几乎 平行发展,甚至超过表内业务量,同时大量业务集中于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上。 美国的商业银行是衍生工具的积极使用者,1997年底,银行持有的衍生工具名义 本金为26万亿美元,这26万亿美元的名义本金相当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资产价值的 5倍之多。 在这26万亿美元的数额中,2/3是基于利率的合约,1/3是基于外汇的合约,从 表中可以看出,从1991年到1997年的6年中,衍生工具名义本金从7.3万亿美元增 加到26万亿美元,增长了256%,利率衍生工具名义本金从3.6万亿美元增加至17.1 万亿美元,增长了375%。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3637 4872 7210 9924 11064 13427 17065 3384 3768 4484 5406 5387 6241 7430 100 102 170 243 378 347 484 550 7330 8764 11673 15774 17847 20036 26044 30000199125000199220000 199315000 100001994 50001995 01996利率外汇其它信用总量 1997 银行盈利重点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一种趋势。随着表外业 务在银行总体业务中的比重不断上升,银行的盈利重点也开始向表外业务转移,银行 的非利息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呈逐年提高之势。如80年代初,日本商业银行的 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20.4%,从80年代中期以后,表外业务量以年平均递增 40%的速度增加,到90年代初日本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到 35.9%;而美国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量在80年代末达到2.2万亿美元,同期的表内业务量为7800亿美元,资本总和为450亿美元,表外业务量以年平均递增50%的速度增加,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达到36%,同时大银行所从事的表外业务规模 远远超过中小银行. 表外业务在银行经营中占有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它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并且已 经被实践所证实。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都有扩充资产规模的要求,以提高资本的支撑能 力,因为在资本一定的条件下,资产规模越大,盈利可能就越多,资本的收益率就越 高。但是,资产规模越大,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甚至破产。1988年7月西方 12国签署通过的《巴塞尔协议》第三个文件,起到了保护银行经营安全的作用,使银 行不再盲目地或单纯地追求资产规模的扩大,而要重视资产质量的管理;但另一方面, 也限制了银行表内资产业务的发展,使银行的传统的盈利能力受到限制。商业银行为 了维持银行的盈利水平,纷纷设法规避资本的限制,发展起对资本没有要求或资本要 求很低的表外业务,使银行在不增加资本金的情况下,仍可以增加收入,提高银行的 赢利水平。 客户的存在对银行至关重要。而客户对银行的需求不仅仅局限于借款,同时也对 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更多的、更高的要求,他们往往在到银行存款或借款的同时,要求 银行能为他们提供防范和转嫁风险的方法,使他们能避免或减少因利率、汇率波动而 造成的损失。商业银行为了巩固和客户的关系,必须不断增加服务品种、改进服务手 段、提高服务质量来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这样才能吸引住客户、留住客户。发展表 外业务,正是为客户提供一种多元化服务的思路体现,表外业务经营比较灵活,只要 交易双方同意,便可达成交易协议。通过发展表外业务,银行的业务范围得以拓宽, 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保持住市场的占有率,并使银行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例如,有一客户在未来三个月有一笔100万美元的外汇收入,该客户对未来美元的汇率走势把握不准,为了规避汇率波动的风险,该客户就通过银行卖出三个月的远 期100万美元。按现在的价格1:8.2726,如到时美元汇率果真下跌,该客户就成功地规避了风险。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西方国家的货币汇率开始浮动,并形成了浮动汇 率制。汇率多变,给各国商业银行的国际业务和外汇头寸管理带来重重困难,银行经 营经常要面对汇率变化的风险;同时,进入80年代后发生的拉美国家的债务危机, 也严重地影响了国际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和资信,银行的存款来源进一步减少。银行 面临着资金缺口扩大,流动性风险增大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迫使银行寻求新的经 营方式和经营策略,以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而表外业务如互换、期货、期权等都有 分散风险,转移风险的功能,给银行提供了控制资金成本,套期保值的投资手段。客 户同样有此类的要求。如运用金融工具,可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利用票据发行便利 工具,票据的发行者能够在整个期限内将信用风险转移给认购者。 表外业务中的许多金融工具均具有“现金性”、流通性和可转让性,从而促进了 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例如,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债权转让,可将流动性较差的贷款证券 化后出售,获得新的资金来源,不仅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而且使得整个社会经济 的资金流动性也提高了,银行获得新的资金后,可再用于拓展有关资产业务,扩大业 务容量,增加收益,这是在不改变资金总量的条件下实现的。 70年代商业银行主要通过负债管理,推出新型的存款工具如NOW帐户、CD存单 来增加存款来源,以弥补资金缺口;到80年代,银行弥补资金缺口的重点从负债转 向了资产及信用的创造,如企业有资金需求,但银行又不能满足时,银行通过资产证 券化,利用贷款出售,发行备用信用证,安排票据发行便利等方式,或使其资金运用 转变为资金来源,或以银行自身的信用与信用评估能力满足客户的贷款需求。总之, 借助于表外业务,银行大大地弥补了其资金缺口,信用规模扩大了。 表外业务的发展,尤其是衍生工具的膨胀,使金融市场变得更富有效率、活力, 更迅速地反馈各种信息,使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领域。国际清算银行总经理克罗克特 说,衍生投资等表外业务在极精密的风险管理下,的确可以增加投资效率。它们也有 助于全球资金市场的发展,改善全球储蓄的分配以及促进高水平的投资。 总之,由于表外业务具有众多的功能,发展前景是美好的。银行业务发展表外化 的全球化趋势毫无疑问将延续下去。银行经营表外业务品种的多寡、表外业务服务水 平的高低,已经成为银行经营成功与否的一个主要方面。 不利的一面:在提供避险手段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且具隐蔽 性,如不能很好地加以控制,将带来巨大的损失;导致货币供应量反复无常的变化, 加大了运用货币政策进行宏观控制的难度;逃避政府管制性质的金融工具创新和垄断 势力对市场的操纵,加剧了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衍生金融工具的复杂化加大了对金 融市场进行有效管理的难度。 银行表外业务是正在发展中的业务,新的业务不断产生,原有的业务也在不断地演变.一般把表外业务分为三类:贸易融通业务、金融保证业务和衍生产品业务。 1.商业信用证。进出口业务中最常用的结算方式为跟单信用证,它是银行(开 证行)根据客户(进口商)的请求,对受益人(出口商)发出的、授权出口商签发以 银行或进口商为付款人的汇票,并保证交来符合条款规定的汇票和单据必定承兑(对 于远期信用证)或付款(即期信用证)的保证文件。 2.银行承兑汇票(简称BA)。它是可转让的远期汇票,在国内及国际贸易中经常 被使用,在买卖双方进行商品交易时,如果卖方对买方的偿付能力存有疑虑,卖方可 以要求买方的开户银行对买方(或卖方)所出的汇票进行承兑,这种经过银行承兑的 汇票即为银行承兑汇票。承兑以后,银行负有不可撤销的第一手到期付款的责任。 1.备用信用证(简称SLC)这是银行为其客户开出的保证书。银行通过开立备用信用证向受益人作出承诺,如果客户未能按照协议偿付或履行其它义务,开证行有责 任按照信用证中的条款代替其客户向受益人进行偿付,银行支付的款项变为银行对客 户的贷款。 :?履行合约保证,即一家银行保证一建筑项目或其它项目及时完工;?不履约保证,即一家银行保证在借方不能付款的情况下,支付违约的票据或 政府与地方债券。 备用信用证实际上是提高客户信誉的一种方法,在这种业务中,银行不是把自己 的资金借给客户,而是把自己的信誉贷给客户,银行为此收取手续费。一般使用信用 证的目的是进行金融保证和履约保证,如支持商业票据的发行、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 和进度,最近它被用于合并或收购业务中。 一是由于提供了这项服务,银行可以获得一笔费用收入(信用证金额的0.5~1%); 二是他们帮助客户在拥有银行保证的情况下以更低的成本筹资,而不需要动用银 行有限的储备; 三是这些保证经常以相对较低的成本提供,因为开证银行往往已经知道了客户的 信用状况; 四是信用证的开证人被要求付款的可能性较低。 备用信用证的结构: 备用信用证包含三个基本因素:开证人的承诺(如今通常是银行或保险公司)、 申请人(信用证为他开出)和受益人(通常是关心申请人承诺的资金的安全性的银行 或其他投资者)。备用信用证的关键特征是通常不在开证人或受益人的资产负债表中 出现,因为它是一种或有负债,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需要履行,只有在债务人发生一些 未预期到的事情(如破产或经营失败)的情况下才会向受益人付款。同时受益人只有 在符合信用证列明的所有条件的情况下,才可以向开证人要求付款。如果有任一条件 不符合,开证人都没有支付的义务。 开具备用信用证的银行面临着很大的风险。主要是利率及流动性风险。当一开证 行在从未被通知的情况下被迫履行信用证付款义务时,此银行可能会被迫以不利的利 率大量借入资金。事实上,如果信用证相对银行的信用能力而言是一大笔款项,它将 会发现自己已经陷入非常不利的借方位置,银行家们可以使用不同的手段来降低他们 开具的备用信用证的风险。例如: 经常与备用信用证的客户重新谈判条款,从而保证贷款条款与客户不断变化的环 境吻合,使得这些贷款的受益人不需要强制支付;分散开具备用信用证的地区和行业 来避免风险集中;出售备用信用证从而与其它不同的出借机构共担风险。 现在我国也经 2.贷款承诺。这是银行对客户的许诺,即银行客户可以在未来一定时期内,根常可以看到:银 行与××集团据一定的条件(如期限、利率、金额等)随时从银行获得贷款。银行与客户的协议可签定长期合作 协议,银行承诺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贷款承诺的协议对双方不具备 向集团提供多 少亿的信用额法律约束力。通过贷款承诺,客户从银行获得了将来借入资金的允诺,银行根据承诺 度。如中国银行 金额,,按特定比例向客户收取承诺费用,即使客户最终没有要求放款,承诺费也照与华能集团的 信用额度为收。贷款承诺主要有以下几种: 145亿元。 (1)信贷额度。即银行愿意在额度范围内满足客户贷款要求,银行在该协议中 规定了这种信贷便利的发放时间与各种条件。虽然银行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满足客户的 要求,但银行并没有提供贷款的法定义务,银行一般也不为此收取手续费。因而信贷 额度是银行可撤销的承诺。 (2)循环贷款承诺。与信贷额度不同,循环贷款承诺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的正式 协议。根据协议,银行有义务根据约定的条件(包括最高贷款额、期限、利率等)向 客户提供贷款。这种协议期限较长,客户随用随还,还了再用,银行为此收取承诺费, 作为提供这种优惠的报酬。 (3)票据发行便利(简称NIF)它是银行与客户之间中期(3-7年)的循环融资 保证协议,在该期限内,银行保证客户(借款人)可以以不高于预定的利率出售短期 可流通的本票,筹得所需资金。如果客户的票据未能在市场上全部售出,银行将购入 未售出的部分,或以贷款方式予以融通。 票据发行便利使借款人得到了直接从货币市场上筹得低成本资金的保证,并能按 短期利率获得往来银行长期贷款的承诺,银行则不但收取手续费,而且维持了与客户 的良好关系,在该业务中,银行实际上充当了包销商的角色,从而产生了或有负债。 3.贷款销售与资产证券化。贷款销售是银行通过直接出售或证券化的方式,把 贷款转让给第三方。在贷款销售出去以后,银行继续提供与贷款有关的一些服务,例 如为贷款购买者收取本息、监督借款人的财务状况等,出售银行为此而获得补偿。如 果销售契约中规定一旦借款人违约,购买方对出售银行没有追索权,那么该贷款就可 以从出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除去,而且出售银行没有任何的或有的责任。通过贷款 销售,出售银行的风险资产减少,资本对风险资产的比例提高了。但是如果购买者对 出售银行拥有追索权,那么这种销售在会计上被称为融资,即出售银行以贷款为 抵押向购买方借款,出售银行不可以把贷款从资产负债表中除去。而且出售银行要为 出售贷款而获得的资金保持存款准备金。所以严格地说,没有追索权的贷款销售不是 银行表外业务。 资产证券化是贷款销售的一种方式。证券化就是把流动性较差的小额同质贷款 (期限、利率、风险等类似)“捆”成一个贷款组合,并以这个贷款组合作为担保发 行证券,出售给投资者。银行从贷款上得到的本息收入是支付证券本息的保证。这类 新工具以其高质量、强流动性等特点,为投资者提供了一种有吸引力的投资工具。 (一)互换交易。互换交易主要有两种:货币互换与利率互换。 货币互换又分为外汇市场互换和资本市场互换。 在外汇市场互换中,双方按照既定的汇率交换两种不同的货币,并约定在将来某 一时期按照该汇率换回各自的货币,弱币的一方付一些手续费给强币的一方。这种交 易相当于在开始时,每一方分别从对方买入一种货币,在将来某一时间相互回购,实 际上是把即期与远期外汇交易合并成一笔交易,这种货币互换不涉及到利息的支付。 在资本市场互换中,双方同意按一定的汇率交换一定数量的两种货币,在协议到 期时(通常为5-10年),双方按同样的汇率换回各自的货币。在这期间,双方根据交 换的金额相互支付利息。 银行通过与客户的互换交易,可以帮助客户减少外汇风险,降低筹资成本。同时 虽然货币互换交易看上去类似于借贷交易,但是这种交易不列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利率互换市场开始于1982年,在利率互换协议中,交易双方根据名义的本金金 额交换利息(不同性质的利息)支付,但名义本金不发生交换,名义本金只是用来计 算利息支付额的参照金额。利率互换又有息票互换、基准利率互换、固定利率互换和 交叉货币利率互换等四种。 这是最基本的利率互换交易,一般是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的互换。两个借款人, 他们在债券市场上以发行固定利率债券方式筹资和在商业银行借人浮动利率贷款时 各有不同的筹资成本和比较优势。倘若双方的筹资或借贷数额与货币品种一致,但双 方希望得到的利息支付方式恰恰不是各自占有比较优势的融资方式。于是,双方借款 人仍应以占有比较优势的方式融人资金,而后通过互换交易转换利息负担,即互换利 息支付,并通过互换分享对方在另一市场中所能获得的好处。在这种互换中,期初和 期末时均无需交换本金。交易过程见表7—2。 比较优 甲公司 乙公司 势 资信级别 AAA BBB 互换前 1% 发行债券的固定利率成本 10.50% 11.50% 0.4% 银行贷款的浮动利率成本 6个月LIBOR+0.25 LIBOR+0.65% 互换后 乙向甲支付利息 10.55% 甲向乙支付利息 LIBOR 互换后的实际筹资成本 LIBOR-0.05% 11.20% 以同样方式筹资的成本 LIBOR+0.25% 11.50% 节约的成本 0.30% 0.30% 在这个例子中甲公司是个资信极好的借款人,无论以哪种方式筹资,都有绝对优 势。但通过比较发现,甲公司的比较优势在债券市场上更明显,而乙公司从银行借款 的劣势相对小些。甲公司希望以浮动利率方式支付利息,乙公司希望以固定利率方式 支付利息。于是,甲、乙各自先按比较优势融人资金,再作一个互换交易。结果,双 方不仅得到了所希望的付息方式,而且降低了直接筹资的成本。 这是由不同种或不同期限的基础浮动利率的互换交易,比如LIBOR与美元优惠利率之间的互换,1个月,3个月与6个月的欧洲美元LIBOR之间的互换等。某家银行应客户的要求贷放一笔3个月LIBOR的短期资金,但银行此时恰有30天商业票据资金。故该银行只需通过中介找到另一个欲换出3个月LIBOR资金的机构,做一笔互换交易,便能实现资金结构的转换(如图7-3所示)。 这是根据双方的互补需要,将持有的不同种类的货币,以商定的本金和利率为基 础,进行本金交换并结算利息的互换交易。一般包括三个基本步骤:?本金的期初互 换;?利率的互换;?本金的期末换回。例如,银行向客户提供5年期的美元资金3 300万用于项目投资,作为交换,银行从客户处得到瑞士法郎资金5 000万,双方互换利息支付(如图7—4所示)。交易中所需支付的固定利率,由双方商定,它与内部回报 率有关。例中的US$8.12%表明为了 支付S.Fr7.5%的利息,银行应得到平均每年至少8.12%的美元收益。在跨国公司或银行等的经营过程中,对这一类互换交易有广泛的需求。 瑞士信贷银行 客户 客户 瑞土信贷银行 : 客户 瑞士信贷银行 这是以一种货币的固定利率调换另一种货币的浮动利率的互换交易,例如,一家 美国公司准备在英国进行项目建设,它从英国一公司租赁设备,租金需以英镑支付, 以LIBOR为基础浮动计息;该美国公司通过中介银行做一笔交叉互换,既保证了每期 英镑租金的支付,又固定了以美元投资的成本(如图7—5所示)。 (二)期货与远期交易。(见课件) (三)期权交易。(见课件) 与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具有以下特点; 所谓灵活性强,是指表外业务的形式多样,受限制较少。银行从事表外业务,既 可以期货、期权等方式在交易所内进行场内交易,亦可以互换、远期交易等方式进行 场外交易;交易的场所既可以是有形市场,也可以是无形市场;既可以在期权期货、 贷款承诺等业务中直接作为交易者进行交易,也可以在互换业务中或票据发行便利中 充当中介人或安排人。总之,表外业务由商业银行自主安排。 所谓透明度低,是指表外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许多业务的规模和质 量不能在财务报表上真实反映出来,财务报表的外部使用者如股东、债权人、金融管 理当局、税收当局难以了解银行的全部业务范围和评价其经营成果,经营透明度下降。 同时银行内部管理人员对表外业务经营的风险也难以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分析,从而会 弱化表外业务活动有效地监督和管理。 这是表外业务所具有的重要特征。所谓高杠杆作用,也就是“小本博大利”。例 如衍生金融工具中的金融期货交易,一名债券投资者,只要拿出10万美元,便可以在金融界期货市场上买入一份3个月期的100万美元价值的债券期货合约,持有3个 月后,如果债券价格如预期的那样,升或降,则投资者将赚取数倍原始投资额的利润; 当然,如果债券价格没有如预期的那样升或降,则投资者将蒙受数倍原始投资额的亏 损。 由于表外业务的高杠杆作用,使得每笔交易数额很大,因此从事业务的机构也只 要是大银行和公司,出现交易集中化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1993年底,美国六家银行(信孚、JP摩根、高盛、索罗门兄弟、美林和摩根斯丹利)的衍生金融工具合约价 值达到7.2万亿美元,占当年全球未清偿合约价值的40%左右。 从本质上看,表外业务可避免风险,但就整个银行体系来看,风险只是被分散或 被转移,原先由一方承担的风险现在已被分散给愿意承担风险的人,或者干脆全部转 移给另一个愿意承担风险者,所以,风险并没有最终消除。这样,在交易高度集中、 交易金额极为庞大的情况下,往往会令许多大银行同时牵涉同一笔交易,被衍生工具 相互“套牢”,一旦遭遇风险,若其中任何一家银行突然倒闭或无法履行合约义务, 势必引起连锁反应而导致许多银行破产,从而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 由于表外业务杠杆率高、自由度大、而透明度差,所以表外业务隐含着很多风险, 表外业务的主要风险有: 通常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还款的能力发生问题而使债权人遭受损失的风险。表外 业务不直接涉及到债权债务关系,但由于表外业务多是或有债权和或有债务,所以当 潜在的债务人由于各种原因而不能偿付给债权人时,银行就有可能变成债务人。例如 在信用证业务和票据发行便利业务中,一旦开证人或票据发行人不能按期偿付时,银 行就要承担偿付责任;此外,在场外期权交易中,常会发生期权卖方因破产或故意违 约而使买方避险目的落空,另外,在场外期权交易规模远远超过场内交易规模的情况 下,银行面临的信用问题也更加突出。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波动而使债权人蒙受损失的风险。在银行的表外业务 中,由于利率和汇率多变,经常会因利率和汇率变化而使银行预测失误,遭受资产损 失。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互换、期货、期权等交易中,往往由于利率和汇率的突然变 化,而违反了银行参与互换等交易的初衷,会使银行不但没能达到避险、控制成本的 目的,反而使银行蒙受巨大损失。 流动性风险是指在表外业务活动中,特别是在进行金融衍生工具的交易时,交易 一方要想进行对冲,轧平其交易标的的头寸款项时,却找不到合适的对手,无法以合 适的价格在短时间内完成抛补而出现资金短缺所带来的风险。这种风险经常发生在银 行提供过多的贷款承诺和备用信用证时,一旦出现大量资金需求时,往往急于平仓, 收回资金。其结果是在最需要流动性资金时,银行面临的流动性风险最大。 经营风险是指由于银行经营决策失误,或由于银行内部控制不力使操作人员的越 权经营,导致表外业务品种搭配不当,使银行在交易中处于不利地位。由于表外业务 透明度差,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不易被及时发现,而且一旦发生运作风险,银行就已 将损失惨重。利森的违规操作致使有300年历史的老牌商业银行把林银行倒闭,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此外,内部工作人员利用电脑犯罪作案等也会给银行带来损失。 定价风险是指由于表外业务内在风险尚未被人们完全掌握,无法对其作出正确的 定价而缺乏弥补风险损失的能力所带来的损失。表外业务能否正确定价,关系到银行 能否从各种交易的收入中积累足以保护银行交易利益的储备金,从而有能力在风险刚 一萌发时及时抑制可能对银行产生的不利影响,或使银行能够在事发后弥补部分损 失,但是表外业务自由度大,交易灵活,使人们至今还不能准确识别此类业务的内在 风险,因而还难以对其作出十分正确的定价。 1994年12月6日,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州(简称加州)的奥兰治县,根据联邦破 产法第九章向圣地安那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近60年来,美国的县级破产案将近500件,但与以往不同的是,奥兰治县破产涉及金额较之以前破产的县涉及的金额大得多, 亏损额高达16.9亿美元,是美国有史以来金额最大的县级地方政府破产案。 位于加州南部的奥兰治县,是美国最富庶的地区之一,平均每户年收入4.6万美元(全加州为3.6万美元),著名的迪斯尼乐园就位于该县境内。 为增加财政收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奥兰治县以通过发行市政债券筹集的巨 额资金、县公共机构和镇政府的行政基金、退休金及公积金等资金创建了县财政投资 基金。到1994年,基金规模达到74亿美元,参与单位有187个。 基金管理人罗伯特?西纯出生于1925年,是奥兰治县一位资深的财政员,他通 过竞选已经连任县司库长达24年之久。西纯管理的基金,其投资绩效一直居加州同 类基金的前列,投资年收益率高达9%,比加州州政府基金高出50%。仅从1988年——1994年的7年间,他的投资基金就增近8倍。 那么,奥兰治县财政基金的巨额定亏损是如何造成的?这必须从投资基金资产组 合的构成说起。实际上,该投资基金的资产组合包括两大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包括美国财政部和其它政府机构的债券,它与衍生金融产品投资无关。 这些债券的期限大部分在5年或5年以下,购买债券的资金最初来源于市政债券发行 收入,但西纯采用了不断地以购入的债券作抵押借入短期贷款,并以之再购入债券的 策略。西纯以上述资产作为抵押,向华尔街经纪行借入130亿美元,使投资基金帐面 金额高达200亿美元,在中长期债券利率高于短期贷款利率的情况下,这种高杠杆率 的投资策略,能够产生巨额的盈利。但是,如果利率走向与预期相反,就会使基金的 短期借贷成本提高,一旦超过其持有的投资收益率,投资基金就会遭受亏损。如1993年10月,西纯利用每6个月滚转一次的短期贷款,购买了面值为12480万美元的5年期财政部债券,实际年收益率为4.61%,由于当初6个月期的短期贷款利率为3.31%,如果持有期间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变,基金每年可以从这笔投资中获得1.3%的盈利,也就是160万美元。但实际情况却是:到了1994年底时,6个月期的贷款利率猛升至 6%左右,原预定的基金帐面利润不但消失,反而仅此一项投资就使基金亏损150多万美元。 奥兰治县财政基金投资组合的第二部分由各种所谓的组合证券组成。组合证券为 衍生金融产品的一种新形式,它通常是由一些与政府有关的机构负责发行,然后由一 些大投资银行根据投资者的不同需要进行裁剪后,再出售给这些投资者。组合证券的 定价比较复杂。如财政基金在1994年2月美国联邦储备理事会首次提高短期利率之 后,通过美林证券公司等投资银行购买了由联邦全国抵押贷款协会发行的1亿美元的“分阶段逆向债券”,根据合同,基金最初可以获得7%的利率,直到5月份为止。此后的利率每3个月变动一次,计算方法为用10%减去当时的3月期伦敦同业拆借利率。 从1996年起,计算方法变为按11.25%减去同业拆借利率。这一“分阶段逆向债券” 将在1999年到期,届时可将原来的投资本金1亿美元收回。但由于1994年5月起,短期利率不断上升,持有这种政券的收益率便不断下降,5月降为5.1%,8月和11月又分别降至4.9%和3.9%,与此同时,短期融资的利率却不断上升,由此使投资基 金造成巨额亏损。 除了投资“分阶段逆向债券”外,奥兰治县财政基金还于1993年7月参与了另一笔衍生产品投资。它向联邦住宅贷款银行购买了面值为1亿美元的5年期“双重指数债券”。根据合同,这种债券的利率第一年固定为6%,以后每6个月调整一次,计 算方法是用当时的10年期财政部国库券利率减去6月期的伦敦同业拆放利率,再加上3.1%。随着短期利率的提高,到了1994年7月,该债券利率按上述合同规定调整 为5.065%。如果按照1995年初的市场利率计算,1995年1月这种“双重指数债券”的新利率将进一步下调至4.2%,它将大大低于该基金为购买此类债券而支付的贷款利 率而出现亏损。 上述投资组合能够获利的前提是市场利率趋于下降,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并 且长、短利率间的差额不变甚至能够扩大。西纯作出上述投资决策的基本理由是认为 美国经济正在复苏,联邦储备委员会理应放松利率以支持复苏过程。实际上,这也是 当时经济界颇为流行的想法。 但是,1994年美国长短期利率的发展趋势正好与西纯的预料相反。从1993年第 四季度起,美国经济出乎意料地强劲增长,1993年第四季度和1994年第一、第二、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分别高达7%、3.5%、4.1%和3.9%,大大超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划定的经济增长安全区使美国经济的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为抑制通货膨胀 率上升,1994年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6次提高短期利率,将短期贷款利率从年初的 3%推至年末的5.5%。经济的强劲增长,也促发了人们对通货膨胀率上升的预期,使投 资者不愿在中长期资本市场投资,从而造成了美国中期债券利率的急跌。美国长、短 期利率大这种变化,使奥兰治县财政基金短期借贷的融资成本提高,超过了其持有的 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另一方面,市场利率的上升也使基金持有的固定利率债券及逆向 债券的价格下跌,造成基金出现巨额的帐面亏损。 1994年12月1日,奥兰治县公布了74亿美元的财政基金面临16.9亿美元帐面亏损的事实。为防止因暂时的不能支付而导致债权人沽售资产和抵押品,以取得缓冲 时间筹集资金解决债务的偿还问题,12月6日,奥兰治县及其财政基金向圣地安那联 邦法院申请破产保护。 奥兰治县事件,是讫今为止多起美国财政基金投资损失事件中亏损最高的一次, 也是地方政府因金融衍产品方面的投资亏损申请破产保护的首例。事发后,县政府除 了维持治安、保健和福利等市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行政服务外,停止了其它财政支出; 美国、日本、香港等地的股票市场也因奥兰治县财政基金与华尔街存在巨额资金往来, 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奥兰治县事件的发生,不仅再一次唤起了投资者对金融衍生 产品交易的风险意识,也促使其它市政基金的投资者、管理人员及金融管理当局开始 仔细检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由华尔街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旨在为大公司减少金融风险,即规避因汇率、利 率、股票价格以及商品价格变动而导致的风险。据世界银行的研究表明,期货、期权、 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产品有助于发展中国家减轻商品价格剧烈起伏所造成的负面影 响。多年来,不少国家利用原油期货交易,大幅度减轻了油价波动的风险。金融衍生 产品的作用一。如果企业建立了正确的避险观 念,为规避风险,大胆并妥善使用金融衍生产品,是可以达到兼顾避险且获得额外收 益的效果,但也不能完全排除风险;如果是用来投资或投机,并采用杠杆操作金融衍 生产品,成功的话是可以获得高额利润,但一旦失利则损失惨重。奥兰治县破产案中, 西纯把奥兰治县财政基金的1/3用于购买利率风险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当市场利率的走向与其当初购买时预测的方向相背离时,其投资不可避免地出现巨额亏损,这就是 金融衍生产品本身的风险所在。 奥兰治县财政基金以其高回报率为同业所称道,但西纯的高度投机性也同样远近 闻名。在基金管理人中,西纯被认定是一个典型的风险接受者。德克萨斯州前助理副 司库琳达?帕特森曾评价说,多年来,西纯一直以自行其道而闻名,他是一个容易走 向极端的极富冒进性的交易者。西纯采用的这种以借入的短期资金投资于中长期债券 及利率敏感性强的金融衍生产品的投资策略,导致了风险的急剧集中。在过去利率相 对稳定并可预期的环境中,这种做法给奥兰治县财政基金带来了巨额定赢利,但在利 率发生非预期波动的1994年,它终于现了本色,把财政基金及县政府推倒了不得不 申请破产保护的境地。同时也促使西纯被迫从辉煌了24年的位置上悄然引退。 与互助基金等私人基金不同,财政基金几乎不受联邦有关法规的管制。其发行的 市政债券无须到联邦证券与交易委员会注册,对其以此筹集的资金的使用,也没有特 别的指示要求;在日常运作中,财政基金不需要每日核算和公布基金份额的价格。据 悉,对于奥兰治县财政基金的运作情况,西纯每年仅报告一次,事发之前的最后一份 报告是西纯于1994年9月26日提交的。对于基金运做状况揭示得不充分,给了西纯 以不可思议的自由,正如纽约大学斯登学院财务学教授,担任多个政府顾问的罗伯特。 拉姆所说:“除非他们公开承认,否则你将不会发现已经发生的亏损,这些亏损被掩 盖,隐匿起来了。由于他们总是等待利率向好的方面转化,结果他们反而把事情搞得 更糟了。” 奥兰治县投资金融衍生产品遭致破产,介入该县投资活动的华尔街著名金融机构 美林公司,被指控不负责任向该县销售大量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产品。然而,5年前便 向公司和城市发售金融衍生产品的先驱者美林公司辩称,与其说奥兰治县破产的问题 出在投资金融衍生产品,不如说是该县借债过多。正如加州地方法院起诉有关官员时 所述,借用两倍于该县投资基金的短期资金,轻率地承作300%杠杆率的高风险衍生债 券投资,以致造成巨额亏损。 金融衍生产品是金融市场金融工具的创新,它与其它非衍生产品如股票、债权一 样,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并非来自商品本身,全取决于该产品如何被运用以及风险是 否受到适当管理。如果承作以杠杆操作方式投资金融衍生产品或进行投机,所带来的 风险及其大小则取决于杠杆比率,比率越大则投资的损益风险越高。例如用举债方式 从事债券保证金交易,交5%的保证金,承作100%金额的公债,后果是或大盈或大亏, 两者必居其一。又如,投资人支付10万美元的保证金,买进3个月期的100万美元 的债券合约,然后交换100万美元的债券,并持有3个月,其结果或赚取10倍利润 或蒙受10倍的亏损。这种以举债方式利用杠杆操作,以小博大的做法,其信用成倍 扩张,风险亦倍增。奥兰治县的破产是因为投资基金主管者将金融衍生产品错误地运 用于资产管理上,尤其是在投资组合中加入金融衍生产品,寻求数以倍计的回报而引 发的。 奥兰治县承作金融衍生产品遭致巨额亏损申请破产保护一事爆发后,金融衍生产 品顿时成为美国各报刊头版争相报道的焦点,美国地方政府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亏损 案时有增加。如奥兰治县临近的圣地亚哥县公布亏损3800万美元;俄亥俄州古亚霍加县与奥兰治县一样,利用财务杠杆方式,亏损1.14亿美元;南卡罗来纳州一个小县亏损800万美元;缅因州奥本县亏损1000万美元,等等。由于美国不少地方政府的投资基金为开辟财源而铤而走险,投资金融衍生产品。在1994年,因年利率大涨,凡是与利率有关的金融衍生产品的价格都大跌而使其投资蒙受损失。上述情况既反映 美国地方官员对金融衍生产品认识不足,亦表明政府监管措施不力,更严重的是投资 者缺乏风险管理规划。 90年代,国际经济局势骤变,造成货币汇率与利率变化空前激烈,为了使企业和 金融机构规避货币汇率和利率变动导致的风险,金融专家设计出新的金融衍生产品。 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价值是从利率或债务工具的价格、汇率、股票价格或股票指数等 几种主要基础金融商品派生出来,亦容许承作人根据利率、汇率、股价或商品价格动 向进行投机决策。如果承作人的预测正确,衍生产品就会为其带来可观的收益;如果 预测错误,则可能令他遭受惨重损失。因此金融衍生产品将避险与产生新的风险汇集 于一身,投资者必须切实做好避险规划。 中国加入WTO后,随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力引进和金融 衍生产品交易的发展是指日可待的事,如何充分发挥其在风险管理方面的良好功能, 如何防范和控制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在我国的各种风险,已经成为金融监管当局必须解 决的一大课题。应当积极培育和发展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并加强内部管理,做到: 1.建立严格的交易员资格审查制度。交易风险往往由交易员作弊或市场操作失 误而造成的。这就要求交易者有高素质。因此对交易员的学历、经历应有明确的要求, 可采取通过权威机构的有关考试,持证上岗的办法,同时定期对交易员的职业道德、 业务水平进行实事求是的考核。 2.交易员应严格执行公司有关风险管理的政策规定,严禁超头寸下单。 3.交易员应按照市价变动情况及时向管理层或客户报告交易盈亏情况,严格控 制损失幅度,超越一定亏损幅度应及时平仓,以免超越负亏能力。 4.严格区分委托交易和自营交易。 5.建立严格的、合理的交易员奖惩制度,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相关法律、 法规,正确运用金融衍生产品,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由于表外业务既可以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收益,但也可能使银行陷入更大的困境,尤其是具有投机性的表外业务,其经营风险更加难以估算,所以自80年代后期开始,商业银行都加强了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因此从目前情况看,对表外业务的管理实际上已 经成了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金融当局实行宏观金融监控的一个重要方 面.商业银行自身要加强对表外业务的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体 系,主要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对表外业务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只重视收益的一面,而忽视了风险的一面。 正如为加强资产负债管理,不少商业银行都成立了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一样,商业银 行要发展表外业务,控制表外业务的风险,亦应成立表外业务管理委员会。在每一项 表外业务的开拓、发展和管理过程中,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该了解、决定、控制和监 测所从事的表外业务的交易活动,尤其是投机性、自营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一是坚持信用评估制度。银行对表外业务应实施严格的信用标准,要加强对客户 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对较长期限的贷款担保与承诺,应随着市场的变化和客户情 况的变化,定期重新协商合同条款,以减少信用风险,总之,银行应坚持与信用等级 较高的对手交易。 二是定价要合理。银行应按客户的信用等级与业务的风险系数收取佣金。例如在 美国,期限短、质量高的备用信用证业务收费率为担保金额的25-50个基本点;期限长、质量差的收费率为125-150基本点,在无追索权的贷款出售时,收费率为15个基本点。银行还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表外业务的价格。总之,银行不应为了竞争而盲 目地削价,否则风险增大了,收入却反而减少,不合算。 三是加强成本管理,重视规模经济效益。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时,不但要考虑资 产收益率,而且要考虑资本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使表外业务能获得规模经营的效益。 四是制定保护性条款。如在担保业务中,银行应要求客户存入部分资金弥补银行 在该业务项下必要的费用开支。贷款证券出售应有住宅、汽车等抵押品。 五是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两手抓。在前台交易中,交易员进行衍生工具的交易, 应根据每一个人的经验、绩效规定不同的限额、笔数;要求交易员须加强模拟训练, 决定在最坏的情况下的经营策略;培养交易员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情况,及时而经常 地调整风险敞口金额。银行要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与交易职能分开,管理人员 不但要管好前台交易,也要重视加强后台的结算、报告系统的管理。 美国索罗门兄弟银行1993年底衍生合约名义值为9990亿美元,总资产为1850亿美元,股本46亿美元,如果其资产负债表上金融工具的面值下跌4.9%,通过传统的杠杆作用,帐面亏损就可以吃掉其所有的资本。但索罗门兄弟认为,传统的杠杆衡 量方法不能反应资产的质量、流动性和表外科目的风险,因而是错误的。他们根据自财务杠杆比率(资 本营运率)是资本己所偏好的流动资产对股本的比率计算,自1990年以来,这一杠杆比率是大幅度下推动资产所能扩大 的倍数,反映了资降的,而其传统的股本对资产比率则是恶化的,其表外科目的风险、敞口也是过大的。 本的经营效率。 财务杠杆比率=资这种新的杠杆比率管理办法,值得大力发展表外业务的银行借鉴。因此商业银行在从 产总额/资本金。一 事表外业务时,不应按照传统的杠杆比率行事,而应根据银行本身的财务状况及每笔般认为这一比率在 10-20倍。如这一比业务的风险系数,运用较小的财务杠杆比率进行运作,以防万一预测失误,银行陷入率过小,资本不能 充分利用,影响动危险的境地。 股东所有择的股息 收入。如这一比率 过大,说明负债和 为了避免因从事表外业务失败而使银行陷入清偿力不足的困境,许多商业银行针借入资金太大,影 响企业的信誉,经 对贷款承诺、备用信用证等业务量较大、风险系数也较高的特点,适当提高流动性比不起经济衰退风浪 的冲击。 例要求。有的还在贷款承诺中要求客户提供补偿金额,在备用信用证项下要求客户提 供押金,以减少风险,保证银行拥有一定的清偿能力。 在这方面美国的信孚银行已摸出一套成功经验。信孚银行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 工具)全球风险管理的关键是建立了完善的信息和控制系统,该系统可帮助高级管理 层了解市场的最新变化、最新技术和产品,并进行科学决策。整个系统包括日常监测 系统、电脑信息与决策系统,通过数学模型向高级管理层提供市场和银行信息,帮助 其分析市场趋势,并指导交易。数学模型可计算银行的资产组合、各种资产的价格、 波动幅度、货币风险和市场风险,分析出现最坏情况的概率和对策。数学模型一年更 新两次,若出现较大的市场变化也会及时调整。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获得了迅猛发展,某 些银行表外业务量甚至超过了表内资产业务的规模.通过表外业务创造的收入占银行 收入总额的比重日益增加.以美国银行业为例,有关统计资料表明,1985年居美国银行业前列的花旗,美洲等五大银行集团的表外业务量为6000亿美元,而同期表内资产总额为5300亿美元.到了1988年,该五大银行集团的表外业务活动所涉及的资产总量已 经超过了2.2万亿美元,而同期的表内资产总额仅为7800亿美元,短短的3年时间,表 外业务量从仅为表内资产业务的1.1倍猛增至3倍左右.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表内业务.表外业务变化如此迅速的主要原因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伴随世界各国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国际性的自卑借 贷活动日趋活跃。但由于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的崩溃,带来了全球性货币金 融活动的自由化。由于浮动汇率、浮动利率取代了固定汇率及固定利率,导致包括商 业银行在内的各经济主体,日益受利率、汇率波动的影响,经营活动的风险不断扩大。 特别是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及其经营管理活动的影响尤其严重。这在客观上产 生了防范风险的需要,从而导致了银行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 例如,利率的市场化使商业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当两者间 在数量、期限等方面不协调时,便会出现所谓的利率敏感性缺口,从而使银行面临因 市场利率波动造成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为防范利率风险,商业银行除了通过加强 资产负债数量、期限结构的管理外,在必要时可以通过表外业务防范风险。如通过利 率期货交易或安排利率互换等表外业务,可以在不改变现有资产负债规模、期限的条 件下,发挥有效防范利率风险的作用。 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导致了通过直接融资渠道实现的筹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新的金融工具、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而通过商业银行传统的存放款业务活动实现的间 接融资规模日趋缩小,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最终迫使商业银行在表 外从事大量的非传统银行业务。例如,不仅大量从事有价证券的发行、转让等投资银 行性质的业务,而且通过资产业务证券化的途径,将传统的银行资产业务最大限度地 纳入直接融资的市场轨道中去,增强了资产的流动性,缩小了银行间接融资活动与直 接融资活动的差距。此外,由于直接融资活动的扩大,各种长短期有价证券在发行、 转让及债权债务的结算等环节上的违约风险不断加大,从而在客观上产生了大量信用 担保的需求,这也促成了商业银行贷款承诺、信用担保等表外业务的大量发展。 传统上,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世界性经济危机期间,为防止金融活动因盲目竞争导致大面积破产,加深危机的程度,各国均对金融活动实行严格的 管制。特别是对不同金融企业的业务范围及商业银行存、放款利率,实行严格的管制。 然而随着金融活动自由化,市场化趋势日趋加强,迫于压力各国货币管理当局逐步放 松了金融管制,从而在金融领域内引发了日益激烈的竞争。 面对竞争导致成本上升、资产质量下降、风险日益加大的现实,商业银行的经营 管理策略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从传统的依靠不断扩大负债、资产规模求得发展 的策略,转向重视资产质量、减少风险、提高资产收益的经营策略上来。而大量的新 开发的表外业务,因其特有的防范风险、提高资产质量、增加收入的功能,恰好适应 了商业银行新经营策略的要求,因而在短期内获得了迅速发展。此外,全球金融市场 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及现代电子、通讯等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为银行大量从事表外业务 创造了必要的市场、技术条件。 从西方银行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强化,我国商业银行应得到下列有 益的启示: 我国银行应充分认识发展表外业务的重要性,通过发展表外业务,向更注重素质、 更注重经营层次、业务品种、更注重技巧的方向发展。发展表外业务,要求银行自身 必须注意提高下述方面的服务素质: 1.提高银行高级管理层的决策水平。高级决策层应时时关注西方各种金融创新、 各种新的金融工具及其市场动态,并根据中国的实际,积极地将一些表外业务引入到 国内金融市场中来。 2.注重培养和配备具有各种素质的人才。诸如国际结算、信托、担保、外汇买 卖等业务熟练交易人员,项目的调研、评估人员,咨询专家班子,以及各种电脑、机 械工程技术人员等,这些人才是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应具备的“软件”,是银行参 与竞争的基石。 3.银行服务手段要电子化、现代化。这是发展表外业务,提高银行服务水平和 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的物质条件。 总之,随着中国银行业走向商业化、国际化,未来竞争成败的关键在于谁能够在 金融服务项目上(主要是表外业务)不断推陈出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 我优。 西方银行表外业务迅速发展的诱因之一,就在于银行存贷利差的日趋减少。表外 业务盈利的发展,日益成为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我国银行目前亦面临着存贷利差不 断缩小,利润水平下降的困境,为扭转资产盈利率下降的状况,我国银行必须大力发 展表外业务,以提高资产盈利率和资本盈利率。 表外业务虽然可以给银行带来可观的利润,但也同样伴随着较大的风险,若经营 管理不善,银行不但增加不了盈利,反而遭遇更大的风险而招致损失。我国银行应借 鉴西方银行加强对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的种种经验,并在强化内部管理的前提下,迈 出向商业银行转轨的开拓性的一步。 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拓和发展还主要在风险度较低的中间业务的 开拓和发展上,这些传统的中间业务发展时间长,且多是一些结算、汇兑、代收代缴、 保管等业务,许多国外商业银行正大力从事的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在我国还未普 及,同时,就目前传统的中间业务发展来看,无论是规模还是其收入占银行总收入的 比重,都非常小或偏低。在表外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除了中国银行已经达到两 位数,接近18%外,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均在两位数以下。在目前的发展情况及逐渐开放的市场环境下我国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应积极做好准备,拓展传统的中间业务 以外的表外业务。 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大力发展表外业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具体表现在: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利率汇率风险增大,企业和居民要求开办防 范和转嫁风险的有关业务的呼声高涨。随着经济、金融的国际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外 经贸企业、对外筹资等部门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国际市场风险,由于规避风险的措施未 跟上,80年代以来,我国在借取外债、发展进出口贸易中,国家、企业因汇率、利率 波动遭受的损失已经不少。1994年开始,我国已经实施新的外汇体制,人民币与外汇 之间的汇率风险将时时存在,企业迫切希望银行能够提供防范这一汇率风险的服务, 如尽早推出人民币与外汇之间的远期交易服务。所有这些均要求我国银行迅速开办和 发展防范与转嫁风险的表外业务,为企业和有关部门提供保值的技术与策略,在业务 上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 2.国内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资金紧缺状况难以扭转,拓展表外业务是银行自 身生存和发展应有的选择。目前国内银行同业之间、银行与非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竞 争愈演愈烈。竞争使银行利差缩小,利润下降,银行不发展表外业务来增加服务性收 入,自身利益将难以保障。同时,银行业面临的更大威胁还在于资金短缺,90年代证 券市场异军突起,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日益分流着银行的信贷资金来源,银行若再依 赖于传统的贷款业务将受制于资金,而难有更大的发展。出路在于:开拓不动用或少 动用银行资金的表外业务。 3.金融国际化要求银行积极拓展表外业务。金融国际化,要求中国银行业应成为综合性、多功能、国际化、高效率的国际银行,为此,银行必须发展表外业务,谋 求多方位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利润。金融国际化,一方面是国内金融走出去,另一方 面是请进来,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不可逆转,经营外汇业务是外资银行的长处, 办理离岸业务、表外业务等对外资银行而言是轻车熟路,优势明显,我国银行要在与 外资银行的竞争中取胜,保住自己的客户和业务,就必须按国际惯例开办有关的表外 业务。 1.巩固和完善传统的表外业务。国际结算、贷款承诺、信用卡、备用信用证等传统的表外业务,大部分已经在我国开办。尤其是信用卡业务,这几年发展较快,竞 争激烈。中国银行开办了备用信用证、代客买卖远期外汇等业务,交易量不断扩大。 对这些传统的表外业务,应加以巩固和提高,在强化管理的情况下进一步推广。 2.重点突破金融创新业务——衍生工具业务。我国商业银行应积极为国内涉外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办理货币和利率互换,货币和利率期权和期货,远期外汇和利 率合约等衍生金融业务,主要目的是为企业的外汇资金保值。 3.逐步兴办以融资为目的的表外业务。在银行管理、信用制度建设、证券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应积极拓展贷款承诺、票据发行便利、贷款证券化等业务,通过 发展这些表外业务,缓解银行资金紧张的困难。当然,银行发展表外业务,要求有一 个良好的经济、金融环境,政府和中央银行应努力创造条件,为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表外业务的开拓提供宽松的经济金融环境;同时要发展和完善证券市场、外汇市场, 保证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畅通;当然,金融市场的开放以及利率市场的开放,也是 一个重要的条件。
/
本文档为【7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