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2017-12-20 5页 doc 17KB 60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当马克思着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他面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旧学,因而马克思就要进行一番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工作。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分别揭示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论者从“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的关系作了说明。即认为唯心主义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时间先在性”的简单认识,提出了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的见解。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在”意义上,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 当马克思着手建立他的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他面临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旧学,因而马克思就要进行一番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工作。马克思的批判工作也就从两个方面进行,即分别揭示出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缺陷。 关于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有论者从“时间先在性”和“逻辑先在性”的关系作了说明。即认为唯心主义为了超越旧唯物主义的“时间先在性”的简单认识,提出了事物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的见解。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在”意义上,是指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现象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事物的本质从事物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存在;这种逻辑先在性表现在“自为”意义上,是指认识活动中认识主体对认识客体在“逻辑”上具有优先地位,而唯心主义夸大了这一点,将主体的感觉、思维视为本原,而客体则成了派生物。唯心主义就是这样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逻辑先在性”之螺旋性曲线或圆圈或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因此走向了否定客观存在的(僧侣主义的)虚假立场。 同样,旧唯物主义之所以带有客体性和直观性的缺陷,也是因为将本来具有积极意义的“时间先在性”加以片面地夸大,使这一在螺旋曲线或圆圈式认识过程中的一个片断、碎片或小段变成了一条独立、完整的直线。这一情况的发生,是经由将“时间先在性”进一步“自然本体化”,然后再将其“客体主体化”而实现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在哲学认识论阶段围绕哲学问题的争论而形成的两个基本的学派。既然认识论哲学之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那么为了获得正确的认识,首先就需要确定这构成认识活动的两大因素谁更重要。正如唯心主义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取决于思维活动因而思维比存在更重要那样,旧唯物主义则认为认识是思维对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取决于存在的客观性质因而存在比思维更重要。为了确立各自执以为重的因素的重要地位,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就分别将思维和存在当做对方的本原,即第一性的、原始发生的、决定对方性质的因素。这就是在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形成的本原论的对立。旧唯物主义从存在之“时间先在性”这个正确的前提出发,却在本原论的对立中走向了“自然本体化”的误区。所谓“自然本体化”,就是将存在理解为自然界,将自然界理解为本体,并且在两个方面泛化开来:其一,自然界作为本原的存在变成唯一的存在;自然界本来是人(的思维)的认识对象,却变成了先于人、甚至高于人的存在。由此导致人的存在和认识活动的客体化倾向。其二,自然界成为唯一的本原,思维是人脑的属性,而人又是自然界的产物;这样一来,思维本来是构成认识的对等因素,却变成了自然界的派生物和从属物。由此导致人的存在和认识活动的被动性倾向。当“自然本体化”将自然界看作唯一的本原的存在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就表现为一种“客体主体化”的关系,即自然界作为人认识的对象本应是认识关系中的客体,现在却变成了认识关系中的主体,而人被排挤到边缘的位置,甚至干脆消失不见了。这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那样:“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唯物主义变得敌视人了。” 旧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由“自然本体化”而“客体主体化”,使唯物主义带上了浓重的客体性色彩,而当运用这种本原论立场去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即思维如何认识存在时,就不可避免地要表现出直观性倾向。这种直观性质依次在认识论研究中从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首先,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人每天的经验都在证明着这一点,旧唯物主义正是从这一点出发,认为确证事物的存在、认识事物的性质,只能从感性经验开始,在感觉中感知事物。事物的性质如何成为人的知识呢?旧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的大脑对事物个别性质的反映,这就是旧唯物主义所坚持的认识论上的反映论。然而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现象,事物的本质又是如何认识到的呢?旧唯物主义认为是人的思维对感觉材料的积累和组合。可以看出,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排斥理性,轻视理性的(积极作用,其感觉型的反映论带有消极的性质,这不能不说是“自然本体化”进而“客体主体化”所导致的人及人的思维的派生性和非主体性的后果。 其次,每个人每天都经验地感知着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而经验感知的只能是个别事物,或者说是事物的现象。旧唯物主义由于在本原问题上固着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这个事实,就不自觉地将认识停留在感知个别事物上;又由于排斥具有积极规定性的理性,就疏于思维的抽象,并不注重甚至弄不清楚事物本质的获得途径。于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就出现了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一是导向不可知论。因为单纯地感知个别,就无法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对事物本质的把握没有明确的理论和个体的途径,就有可能通向不可知论,从洛克到休谟就反映了这种情形。二是对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认识远不如唯心主义。如果说辩证法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那么德国古典哲学的唯心主义在这方面的成就就远远高于旧唯物主义。 最后,既然旧唯物主义推崇经验感知,疏于理性抽象,那么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上,就不可避免地表现为直观性。所谓直观性有三层含义:一是看问题的非本质性,即满足于事物个别的感性认识,由认识到事物的现象存在而确定事物的客观存在即可;二是看问题的非辩证性,即不愿深入到事物的内部,从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及与其他事物的本质联系上发现事物运动变化的辩证性;三是非能动性,即认识事物停留于对事物客观性的确认,带有消极性质的反映论无意中排斥思维的能动性以及人的认识和活动的能动性。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可说是这种直观性的典型代表。 由是观之,旧唯物主义所带有的客体性和直观性缺陷,同唯心主义一样也有其认识论根源。在非直线的而是无限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曲线的人类认识活动中,旧唯物主义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这一正确前提出发,在论证本原问题时即开始把这一小片断拉长,到形成“自然本体化”和“客体主体化”时,已将这一小片断拉成直线,当进而由此形成认识上感觉型的消极反映论、忽视理性而显露不可知论倾向以及人与自然界之间表现为直观的关系时,这一拉长的直线已变成独立的完整的直线。至此,借用列宁的话,即可这样说,如果说“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主观主义和主观盲目性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那么“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被动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思考讨论 1.马克思在建立其具有重大变革意义的新哲学时,既批判了唯心主义,又深入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尤其是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陷的揭露,为什么? 2.旧唯物主义具有直观性和被动性的缺陷,其认识论根源是什么? 3.马克思建构新唯物主义的方法和途径给我们以什么样的方法论启示? 案例点评 本案例是一篇理论文章,重点探析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对于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马克思曾有过明确评价,他说: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一一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一一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如果把马克思的看法和列宁的看法联系起来,那么“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被动性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首先,旧唯物主义是在反对唯心主义抽象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性在于它认为知识源于“天赋”,而不是源于外物。唯物主义认为只有源于外物的知识才具有客观实在性。其次,为了强调客观实在性,旧唯物主义特别重视直观的作用,认为直观反映不会参入任何主观成分,因而只有直观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但它不知道事物的本质是运动发展的,因而也不懂得如何以知识形态来表达事物运动的本质,所以旧唯物主义只能把直观的、眼前的、当下的一点加以放大,认为那一点就是事物永恒的本质,这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直线性和片面性,死板和僵化,客体主义和直观被动性”的认识论根源。如果把事物、现实、感性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教学建议 1.本案例的教学目的和用途 本案例是一篇理论文章,重点探析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分析了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根源的表现是在无限近似于一串圆圈或螺旋曲线的人的认识中,从自然界的“时间先在性”的正确前提出发,经由“自然本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形成了人与自然界之间的消极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关系,从而把认识中的一个小片段拉成了完整的直线。客观主义和直观主义就是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阐明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本案例可用于第一章第一节中“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部分的辅助教学,或用于该部分课程内容的考核。 2.本案例使用过程申需要注意的问题 本案例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案例,而是一篇理论文章。重点是分析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根源,即客观性和直观性的缺陷。为此,教师在使用此案例时,主要通过向学生讲清旧唯物主义所带来的直观性和被动性的缺陷及其背后的认识论根源,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新唯物主义,重点在于厘清新旧唯物主义的区别。 (资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案例解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
本文档为【案例12:从“时间先在性”看旧唯物主义】,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