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2017-12-28 22页 doc 47KB 33阅读

用户头像

is_841159

暂无简介

举报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 -惠州与佛山、东 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市统计学会课题组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经济总量接近或超过5000亿元的珠三角城市佛山、东莞和江苏南通等三个城市的发展变化,着重研究其经济总量从2000亿元向5000亿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经济结构变化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对比查找惠州的发展差距,思考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政策导向。 一、佛莞通惠四市经济...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 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 -惠州与佛山、东 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 市统计学会课题组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以详实的数据为基础,比较分析经济总量接近或超过5000亿元的珠三角城市佛山、东莞和江苏南通等三个城市的发展变化,着重研究其经济总量从2000亿元向5000亿元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经济结构变化和转型升级的主要特点,对比查找惠州的发展差距,思考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政策导向。 一、佛莞通惠四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对比 ?2012年,四市的外资企业,含港澳台,法人单位数分别为,佛山3584家、东莞12197家、南通3065家、惠州4055家。惠州在规模以上外资工业方面与南通接近,与东莞、佛山有较大差距。 ?在工业化后期,以汽车、船舶、高技术光电、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为代的重化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超过1200亿元后,工业投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大幅上升,反映 了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 ?惠州与其他三市相比,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一定优势,土地开发强度较小,生态环境容量较大,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规划重大项目较多,后发优势明显,腹地优势凸显。 ,一,自然条件及环境对比 1、土地资源。佛山、东莞位于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陆地面积3798平方公里,东莞陆地面积246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50平方公里,南通位于苏中,长江三角洲北翼,陆地面积8001平方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大陆海岸线210公里。惠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东北端,陆地面积11343平方公里,其中台地和平原阶地占66%、山区丘陵占34%,拥有大陆海岸线长281.4公里、海域面积4519平方公里。惠州与佛莞通三市比较,土地面积最大,是佛山的3倍、东莞的4.6倍、南通的1.4倍。 2、人口情况。2012年末,佛山的常住人口726万人、户籍人口378万人,东莞常住人口829万人、户籍人口187万人,南通常住人口730万人、户籍人口765万人,惠州常住人口467万人、户籍人口342万人。从人口结构看,东莞的外来人口比重最大,其次是佛山、惠州,常住人口均超过户籍人口,而南通却是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经济发展必然产生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表现为人口总量的集聚效应。佛 莞通三市借助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机遇,先行一步开展农村工业化,产生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带来劳动力的旺盛需求。当劳动力的需求超过本地农村劳动力供给时,外来人口开始大量集聚,其中,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规模大小是决定外来人口多少的主要因素。南通方面,建筑业是其支柱产业之一,从业人数达130万人,建筑队伍遍及22个国家和地区,常年有数十万“建筑铁军”在外提供劳务,因此出现常住人口少于户籍人口的现象。 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的人数分别为,佛山1912人、东莞3370人、南通912人、惠州412人。惠州的人口密度最小,分别是佛山的21.5%、东莞的12.2%、南通的45.2%,显示惠州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3、生态环境。2012年,四市的森林覆盖率分别为,佛山35%、东莞37.1%、南通18.4%、惠州60.8%。惠州的森林覆盖率远超其他三市。 降雨PH平均值分别为,佛山4.66、东莞5.0、南通5.07、惠州5.59(注,降雨PH值低于5.60为酸雨)。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SO2、NO2是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佛莞通三市目前仍处于酸雨区,惠州的空气质量较为良好。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分别为,佛山2.04亿吨、东莞2.69亿吨、南通1.82亿吨、惠州0.83亿吨。单位土地面积排放强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佛山5.34万吨、东莞10.94万吨、南通 2.27万吨、惠州0.73万吨。影响工业废水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有,企业数量、行业类别、生产规模等,单位土地面积排放强度越大,则生态环境的负荷越大。 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分别为,佛山7亿吨、东莞7.38亿吨、南通2.95亿吨、惠州2.25亿吨。单位土地面积排放强度每平方公里分别为,佛山18.43万吨、东莞30.01万吨、南通3.69万吨、惠州2.25万吨。人口总量、实际的城镇化水平是影响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的主要因素,总量越大,需要建设的污水处理厂的要求更高。以上显示,惠州在空气质量、水环境负荷程度、森林资源等生态环境方面都优于其他三市。 ,二,经济发展对比 1、地区生产总值。2012年,四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佛山6613亿元、东莞5010亿元、南通4559亿元、惠州2368亿元。从增速看,2008-2012年五年GDP平均增速分别为,佛山12.5%、东莞8.7%、南通12.8%、惠州14%。四市中,惠州的经济总量最小,但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年均增速均高于其他三市。佛山、南通也保持较快增长,而东莞的增幅明显下降。 2、财政收入。2012年,四市的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佛山384.1亿元、东莞356.3亿元、南通419.7亿元、 惠州200.9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同期GDP比重分别为,佛山5.8%、东莞7.1%、南通9.2%、惠州8.5%。四市中,惠州的地方财力最小,但效益要好于佛山、东莞。 3、固定资产投资。2012年,四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分别为,佛山2128亿元、东莞1180亿元、南通2886亿元、惠州1209亿元。南通、佛山的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惠州与东莞的投资水平相当,均达到千亿元级别。其中,工业投资分别为,佛山842亿元、东莞415亿元、南通1710亿元、惠州351亿元,南通的工业投资最大,惠州最小,房地产开发投资分别为,佛山639亿元、东莞377亿元、南通482亿元、惠州482亿元,佛山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最大,惠州则超过东莞,与南通相当。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2年,四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佛山2020亿元、东莞1355亿元、南通1719亿元、惠州754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分别为,佛山1755亿元、东莞1234亿元、南通1576亿元、惠州683亿元。惠州消费规模最小,分别是佛山的37.3%、东莞的55.7%、南通的43.9%。 5、工业规模。2012年,四市的工业法人单位数分别为,佛山4.1万家、东莞4.5万家、南通4.1万家、惠州1.2万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分别为,佛山5950家、东莞4526家、南通4941家、惠州1430家。佛莞通三市中小企业众多, 惠州的工业企业数量明显少于其他三市,尤其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对比,分别少,佛山4520家、东莞3096家、南通3511家。 2012年,四市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佛山14654亿元、户均2.46亿元,东莞9493亿元、户均2.1亿元,南通9890亿元、户均2亿元,惠州5477亿元、户均3.83亿元。惠州的工业总产值远远小于佛山、东莞、南通,但户均产值均大于其他三市。 2012年,四市的工业支柱行业对比如下。 佛山,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行业有20个,超500亿元的行业有9个,依次为,电气机械业3307亿元,以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电光源和照明器具为主,,金属压延加工及制品业2422亿元 ,以不锈钢和铝材为主,,设备制造业1070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1000亿元,以建陶为主,,纺织及服装业901亿元,电子信息业792亿元,以光电显示为主,,橡胶和塑料制品业788亿元,化学原料和制品业591亿元,文教用品业513亿元。此外,电力生产供应业480亿元,汽车制造业364亿元。传统行业仍然是佛山工业的重要支柱。 东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行业有16个,超500亿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电子信息业3281亿元,以手机、电话单机、计算机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为主,,电气 机械业791亿元,以输配电设备、电工器材、电池、电光源和照明器具为主,,纺织及服装业631亿元,电力生产供应业598亿元,造纸和纸制品业518亿元。虽然东莞的电子信息业产值超过3000亿元,但主要以零部件、电子元器件为主,终端产品较小,以电子计算机为例,95%的配件东莞都可以生产,但成品只有100万台。同时,纺织服装、纸制品业等传统行业的规模都比较大。 南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行业有19个,超500亿元的行业有5个,依次为,纺织及服装业1798亿元,电力生产供应业1752亿元,化学原料和制品业1393亿元,电气机械业1267亿元,以输配电设备、电工器材、电池、电光源和照明器具为主,,设备制造业1158亿元。此外,船舶制造业478亿元,电子信息业459亿元,以半导体等电子器件为主,。有5个产值超千亿元行业,与佛山同样突出。 惠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100亿元的行业有9个,超500亿元的行业有2个,依次为,电子信息业2375亿元,以手机、彩电等视听设备为主,,石油加工业941亿元。此外,化学原料和制品业457亿元。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两大支柱行业产值均超千亿元,但其他行业比较小。 6、服务业规模。2012年,四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佛山2369亿元、东莞2616亿元、南通1825亿元、惠州866亿元。惠州的服务业总量最小,与其他三市分别相差两个千 亿元台阶。 其中,前三位的行业分别为,佛山批发和零售业540亿元、房地产业414亿元、金融业252亿元,东莞批发和零售业502亿元、房地产业465亿元、金融业200亿元,南通批发和零售业474亿元、房地产业263亿元、金融业220亿元,惠州批发和零售业184亿元、房地产业124亿元、交通运输业114亿元。佛莞通三市服务业的前三位行业排序相同,批发和零售业规模达500亿元左右,金融业超200亿元,惠州同行业比较明显偏小。此外,佛山、东莞镇村一级集体经济产生的商务服务业总量也比较大。 7、外向型经济。2012年,四市的外资企业,含港澳台,法人单位数分别为,佛山3584家、东莞12197家、南通3065家、惠州4055家。东莞因吸纳了大量的港台企业而表现突出,惠州居第2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外资企业数分别为,佛山1401家、东莞2898家、南通1276家、惠州868家,实现工业产值分别为,佛山4932亿元、东莞6775亿元、南通3560亿元、惠州3454亿元。惠州在规模以上外资工业方面与南通接近,与东莞、佛山有较大差距。 四市的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分别为,佛山23.5亿美元、东莞33.7亿美元、南通22.1亿美元、惠州17.3亿美元,外贸出口额分别为,佛山401亿美元、东莞851亿美元、南通188亿美元、惠州292亿美元。惠州利用外资规模最小,外贸出 口额则高于南通,与东莞、佛山有较大差距。 8、民营经济。2012年,四市的民营单位登记数,含个体,分别为,佛山40多万家、东莞51万家、南通69万家、惠州25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民营工业企业单位数分别为,佛山3537家、东莞1406家、南通3571家、惠州428家。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分别为,佛山8123亿元、东莞2056亿元、南通5782亿元、惠州687亿元。 四市的民营增加值和占GDP的比重分别为,佛山,4088亿元、60.9%,,东莞,2329亿元、46.5%,,南通 ,2608亿元、57.2%,,惠州,887亿元、37.5%,。由此可见,惠州的民营经济不论是从单位数量上,还是从产值、增加值规模以及比重上看,与其他三市均有较大的差距。 9、人均指标。2012年,四市的人均GDP分别为,佛山91259元 ,折合14437美元,、东莞60557元 ,9580美元,、南通62506元,9888美元,、惠州50873元,8048美元,,惠州的人均GDP与佛山、东莞、南通的差距仍较大。 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为,佛山5288元、东莞4293元、南通5755元、惠州4283元,惠州的人均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比佛山、南通、东莞都小。 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分别为,佛山70986元、东莞50702元、南通49170元、惠州28866元。惠州对比相差2-5个万元台阶。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佛山15684元、东莞24944元、南通13231元、惠州12415元,惠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解决“三农”问题还须努力。 ,三,经济结构对比 1、三次产业结构。2012年,四市三次产业结构分别为,佛山,2,62.2,35.8,、东莞,0.4,47.4,52.2,、南通,7,53,40,、惠州,5.4,58.1,36.5,。惠州的三产比重仅高于佛山,二产比重也仅低于佛山。 佛山在2004年GDP接近2000亿元时,三次产业结构为3.8,57.2,39,2010年GDP超5000亿元后,演变为1.9,62.7,35.4,二产比重不降反升且高达60%以上,而三产比重下降。东莞在2005年GDP超2000亿元时,三次产业结构为0.9,56.2,42.8,2012年GDP超5000亿元后,演变为0.4,47.4,52.2,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南通在2007年GDP超2000亿元时,三次产业结构为8.6,55.9,36.5,2012年GDP接近5000亿元时,演变为7,53,40,二产比重下降,三产比重上升首次达到40%。从发达国家走过的路来看,工业化中后期,产业转型升级有两种路径,要么走重工化之路,向产业链的高端发展,要么走向现代服务业,向研发和服务发展要利润。因此,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比重并不总是直线上升的,在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情况下,三产比重 还会出现下降的现象。 2、轻重工业结构。2012年,四市规模以上重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佛山53.4%、东莞58.8%、南通66.2%、惠州79.1%,惠州的重工业比重最大。 GDP从2000亿元向5000亿元的扩张阶段,重工业比重佛山从2004年的51.6%,上升到2010年的52.6%,东莞从2005年的56.3%,上升到2012年的58.8%,南通从2007年的54.6%,上升到2012年的66.8%。在工业化后期,以汽车、船舶、高技术光电、装备制造、石油化工为代表的重化工业,成为工业增长的主导力量,因此,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3、投资结构。2012年,四市的工业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占投资总额的比重分别为,佛山39.6%和30.0%、东莞35.2%和31.9%、南通59.3%和16.7%、惠州29.0%和39.9%。南通的工业投资比重最大,惠州最小,而房地产投资比重则是惠州最大,南通最小。 GDP从2000亿元向5000亿元的扩张阶段,固定资产投资年度完成额变化分别为,佛山从570亿元扩大到17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从41.5%下降到31.2%,房地产开发投资从19.8%上升到28.2%。东莞从600亿元扩大到12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从44.6%下降到35.1%,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从24.4%上升到32%。南通从1200亿元扩大到 2012年的近3000亿元,其中,工业投资比重从76.7%下降到59.2%,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从10.9%上升到16.7%。总体上,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超过1200亿元后,工业投资比重呈现下降态势,房地产开发投资比重大幅上升,反映了在工业化后期,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 从上述对比不难看出,惠州与其他三市相比,在自然资源和环境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也还存在一些差距。 惠州优势一,土地开发强度较小,生态环境容量较大。目前,相比深圳、东莞高达40%以上,佛山超过30%的土地开发强度,惠州的土地开发强度只有10%左右,土地资源、水资源、旅游资源丰富,海域面积宽阔,具有发展临港大工业、大物流和休闲旅游业的突出优势。同时,生态环境的强度、人口密度均远低于其他各市,在人口聚集、资源利用、国土开发、环境容量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惠州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城市”、“中国十佳空气质量城市”,充分体现了和谐、包容的宜居城市魅力。 惠州优势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规划重大项目较多。2008年以来,惠州的固定资产投资从500多亿元持续上升,2011年跨越千亿元台阶。“十二五”期间,惠州规划建设重大项目 233项,总投资4205亿元,投资规模比东莞,3277亿元,多近千亿元。其中,中海油二期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15年年底将投产,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石化行业,强力拉动全市经济较快增长。 惠州优势三,后发优势明显,腹地优势凸显。佛山、东莞等地是先行一步开展农村工业化,传统产业所占的比重很大。2012年,佛山工业的5个千亿元行业,家用电器、不锈钢和铝材加工制品、建筑陶瓷、纺织及服装业、设备制造,中,有3个是传统产业,东莞的纺织服装、制鞋、纸制品、家具、农副产品加工、文体用品等传统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基本达到300亿元左右。惠州由于没有普及农村工业化,传统产业的规模很小,即便是认为有优势的纺织服装、皮鞋、水泥行业的规模都只有百亿元左右,而重化工业打造的支柱产业突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为千亿元级别。因此,惠州产业转型中,传统产业的负担较小,具有较大的空间发展先进制造业。 深圳人口超千万,人口密度高达5305人/平方公里,产业密度大,向周边城市扩散势在必行。相对于深圳西部同样地少人多的东莞,惠州的腹地广阔,洼地效应明显,深圳产业和人口向东扩散大势所趋。“十一五”时期以来,深圳产业对惠州的重大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光电产业的合作和转移。TCL与深圳合作的8.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投产,比亚迪、 富士康、伯恩光学的转移发展,成为惠州工业50亿元以上方阵的新兴力量,深圳LED龙头企业纷纷在惠州建立生产基地……从而促进了惠州以智能手机、液晶彩电为代表的光电显示产业链的集群优势。二是宜居惠州格局的加速形成。通过大批深圳知名房企在惠州的开发投资,深圳人在惠州购房置业形成热潮,环大亚湾新区楼盘中深圳客户的购房比重高达八成。 惠州差距一,总量偏低,结构优化亟待加强。一是四市比较,惠州GDP、财力均为最小。2012年,惠州GDP2368亿元,仅为佛山的35.3%、东莞的47.3%、南通的51.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0.9亿元,仅为佛山的52.3%、东莞的56.4%、南通的47.9%。二是服务业比重偏低。惠州的服务业比重在GDP达到2000亿元时,低于同一时期的佛山、东莞,仅与南通相当。从几市的发展结构看,当GDP达到5000亿元时,服务业增加值基本可达2000亿元,目前惠州服务业增加值离南通仍有大半距离。三是投资结构有待优化。2012年惠州与东莞的投资水平相当,均达到千亿元级别,但是惠州房地产投资比重过大,而工业投资规模不大,尤其是汽车工业投资偏小,对汽车产业成长和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较大影响。 惠州差距二,人均水平较低,居民收入有待提高。惠州人均GDP仅为佛山的55.7%、南通的81.4%、东莞的84%,人均财政收入仅为南通的74.4%、佛山的81%,与东莞相当,显示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较小,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和人均居民储蓄存款均低于其他四市,仅分别为佛山的26.2%和40.7%、东莞的32.2%和56.9%、南通的37.4%和58.4%,收入水平不高,居民不富,直接造成了内部消费能力较弱。 惠州差距三,利用外资较小,民营经济有待发展。2008-2012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五年累计分别为,佛山101.7亿美元、东莞159.2亿美元、南通113.8亿美元、惠州仅74.8亿美元,惠州的对外开放优势未充分发挥。另一方面,惠州的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数量也远少于其它三市,特别是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总产值为687亿元,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仅为12.5%,分别比佛山、东莞、南通低42.9、9.2、46个百分点。但是,民营经济发展具有鲜明阶段性特征。改革开放中前期,佛山、南通等地的民营工业蓬勃发展,“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呈“低、小、散”状态,发展模式粗放,虽然实现了农村工业化,有力提高了本地农民的收入,却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并为后来的转型升级带来较大的阻碍。 惠州差距四,重大平台建设还比较薄弱,整体功能还有待提高。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 大平台,不仅是做大做强电子、石化、汽车三大支柱产业的主要载体,也是两大区域内用改革创新思路,解决好“三农”问题,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的主战场。目前,这两大高新区的核心区比较完善,但周边和分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高等级化、环境保护生态化、生活便利城市化等方面存在滞后现象,环大亚湾新区的惠东区域发展尤为薄弱。高新区的整体功能,对比佛山高新区、东莞松山湖高新区、南通的苏州工业园,在公共服务平台、创新平台、保税仓储物流平台等方面还有待完善提高。 二、佛莞通三市经济总量向5000亿元扩张的发展特征 ?从实证看,在此阶段,佛莞通三市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的 “黄金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低潮期”,发展的主戏是产业转型升级。 ?佛山、东莞、南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依托核心城市的金融优势、商贸优势、空港优势、高等院校和人才集聚的高地优势,将自身定位为邻近核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错位发展,产业互补。 ?佛山、东莞、南通为了改造提升比重很大的传统产业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研发、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力促金融、科技与产业 融合,增强经济创新驱动力。 GDP从2000亿元向5000亿元扩张阶段,以下简称为,“2-5”阶段,,佛山人均GDP表现为4209-11863美元,东莞为4161-9580美元,而南通人均GDP从2007年至2012年为3944-9888美元。根据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划分标准,折成2012年美元,,“2-5”阶段实际反映的是工业化中期向后期发展,工业仍然是经济发展的主导行业。 在此阶段,通过建立统计模型,比较惠州、东莞、佛山三市的GDP与各自对应的固定资产投资、常住人口、本外币金融存款余额、本外币金融贷款余额、全社会用电量等指标进行相关和回归关系分析,皮尔逊相关系数达到0.95以上,表示各个宏观变量与GDP均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进一步做多元回归分析,判断系数均达到0.98以上,表示GDP与各个宏观经济变量存在较为明确的数量关系。同理,比较三市的人均GDP与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人均财政收入、人均储蓄存款、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口密度等指标,也呈现很强的正相关,可以看做是人均GDP的同步指标。分析三市的人均GDP与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折线图,从中可以看到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所谓库兹涅茨曲线,是运用Simon Kuznets提出的EKC理论描述的一国人均收入和环境状况的关系,呈倒“U”型。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长,环境压力、污染水平呈现出先增 加后减少的特征,其中峰顶为临界点,对一些较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的实证研究表明,峰顶的人均收入一般在4000-5000美元左右,当人均GDP在4000-5000美元之间时,经济规模的扩大将导致如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社会污染水平增加,当人均收入超过这个临界值继续增加时,人们开始注意环境保护,加大整治力度,污染程度有所减缓,环境状况将得到改善。 从实证看,在此阶段,佛莞通三市先后经历了经济增长的“黄金期”,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低潮期”,发展的主戏是产业转型升级,主要具备以下 特征, ,一,准确把握城市定位,基础设施率先升级 佛山、东莞、南通经济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依托核心城市的金融优势、商贸优势、空港优势、高等院校和人才集聚的高地优势,将自身定位为邻近核心城市的“经济腹地”,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错位发展,产业互补。比如,佛山依托广州,发展汽车工业和金融服务业,东莞依托深圳,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松山湖高新区,南通依托上海,承接造船和海工装备制造业的转移,发展电子信息业、软件服务业和高新园区等。 区位优势的发挥,是以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大升级为先导 的。佛山、东莞的高速公路、城轨等交通网络无缝对接广州、深圳。2008年,苏通大桥的建成通车,沪通铁路的全面启动,洋口、吕四深水海港的初步通航,南通才真正得益于桥港经济的“地利”,迈入与上海跨江联动发展的新时期,借助上海这个重大平台,来调优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现如今,南通有50%以上的企业与上海有着直接业务联系,75%以上的外贸供货额经上海口岸出口,70%以上的农副产品销往上海。 ,二,环境倒逼经济转型,新兴产业强势崛起 一是环境倒逼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在“2-5”阶段,尤其在“十一五”初期,佛莞通三市经过高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力几乎到达极限,高耗能、污染重的传统行业面临淘汰或升级换代,另一方面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市场环境改变,国外市场需求萎缩,出口导向型城市的传统加工贸易企业受到严重影响。在此阶段,佛山几年间关停了包括陶瓷、小熔铸、小印染、小电厂等各类企业1000多家,转移企业600多家,东莞在金融危机后劳动力剧减200万人,推动加工贸易企业4000多家转内销,全市还重点整治电镀、印染、造纸、制革、洗水、印花等六大行业的污染企业,全面完成沙角电厂群,总装机容量388万千瓦,燃煤电厂的脱硫建设,南通则将治污重拳指向印染、钢丝绳、化工企业集中区 域,在役的486万千瓦火电热电机组全部完成脱硫改造,全市建成污水处理厂100座,日处理能力122.7万吨,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厂全覆盖等。 二是新兴产业强势崛起。三市在对产业结构洗牌的同时,也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的强势崛起成为三市在“2-5”阶段的显著特点。如佛山的汽车制造、光电显示、光伏太阳能、新材料等行业,东莞以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LED照明行业等,南通的船舶海工、电子信息、风电、新材料等行业。 ,三,依托重大平台,重视引进重大项目和产业链配套 纵观2008年后,各地转型升级的路径,大园区日益成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主战场,而通过大项目招商,带动产业链集聚,发展扩大产业规模,成为培育新兴支柱产业的重要模式。 佛山,2012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施二次创业,以南海中部片区,狮山,400平方公里和三水,乐平,园区,远期规划85平方公里,作为佛山高新区核心园区,创新性地提出“一区五园、统一规划、分园管理、创新服务”的管理模式,使五个园区的产业特色更加鲜明,“错位互补,形成合力”。目前,佛山南海高新区凭借中国汽车华南板块的地理优势,从2005年依托广州日系汽车基地大力发展汽配工业,到 2010年引进一汽大众整车制造工厂打造汽车产业城,南海中部片区已实现了从产业链的分工配合到全线覆盖的升级。 东莞,华为终端东莞总部项目落户松山湖,规划占地1900亩,投资百亿。新项目年产值预计为100亿美元,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周边吸引上下游配套项目30多家,带动100多家企业。同年,粤海项目落户东莞谢岗镇,计划投资600亿元,产业园占地面积约17平方公里,分3期共10年开发建设,主要集聚汽车零部件、工程装备、数控装备等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研发。 南通,目前在沿海规划建设的11个沿海园区正成为吸引大批旗舰型、基地型项目的前沿阵地。这些重大项目总投资额近2000亿元,大部分项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将加快形成以沿江沿海前沿产业为引领的六大千亿级主导产业群。 ,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现代服务业是转型关键 “2-5”阶段,佛山、东莞、南通为了改造提升比重很大的传统产业和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促进新兴产业成长,大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发展金融、研发、物流、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尤其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后,力促金融、科技与产业融合,增强经济创新驱动力。其中,佛山金融创新发展不断深化,金融业集聚效应明显,通过政府出资引导 民间资本创投,既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还初步建成现代金融后援服务基地。积极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名牌战略实施,在重点行业中建立了创新平台,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2012年,共获得省部产学研结合项目52项、省院战略合作项目28项、院市合作项目70项。与中科院合作3年多来,引入创新团队41个、育成企业41家,佛山中科院产业技术研究院进驻佛山新城。与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签署框架协议,共建中德工业服务区。品牌、标准、专利战略有效推进,新增各类标准92项,专利授权17839件。物流、会展业发展有新突破。2009年,佛山成为全国流通领域物流示范城市,顺德区乐从镇获批首个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举办了陶瓷、机械装备、节能环保、家电、家具等多个专业展会。广东工业城引进50多家国内外著名企业,佛山创意产业园、南海动漫虚拟创业园建设初具规模。 东莞发挥金融创新引领作用。设立2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功引进深创投、中科招商等企业,风投创投等股权投资类企业增至98家。强化平台推动,松山湖成为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和广东省知识产权试点园区,众多著名高校院所与创新团队竞相进驻,通过与华中科技大学制造工程研究院等共建公共创新平台,与北大共建光电研究院,与华南理工共建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中科院共建云计算中心,推进散裂中子源项目建设等,科技孵化和风投创投机构迅速增长。 2012年,全市公共创新平台增至13家。引进省创新科研团队5个,总数达14家,排名全省第三。完善激励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实施科技金融产业融合“1+4”政策,完善“科技东莞”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科技创新。全市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29193件、20900件,位居全省第三。引进中外运等一批大型物流仓储项目,成功承办首届中国动漫博览会和广东外博会,电博会、虎门服装、厚街家具、大朗毛织、长安五金模具等品牌展会的影响力稳步扩大。 南通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推出“金融超市”等12项举措,推动金融机构与1300多家企业达成1500多亿元授信意向,各类金融机构新增贷款681.23亿元,为历史最高水平。2012年,加速完善创新体系,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市,全社会研发投入突破100亿元,南通科技园建成开园,南京大学南通材料研究院等启动建设,建立2个国家级、8个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400个,专利授权量突破2万件、列江苏全省第三。 ,五,内外源经济协调发展,做大做强支柱产业 佛山产业的一大特点是民营经济发达。以民营经济为主的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度快、总体规模大、根植性强,是加快佛山经济发展和增强发展后劲的主导力量,以家用电器为代表的电气机械业是佛山工业的第一大支柱行业。同时,佛山利用 良好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投资环境,大力发展外资经济,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从2005年的9.3亿美元、扩大到2012年的23.5亿美元,多家著名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进驻佛山。其中,世界家电巨头日本松下、东芝与本土民营企业美的、格兰仕同台竞技,国内领军企业海尔电器也在三水投下百亿建设华南总部和出口基地。2012年,美的电器的销售收入超千亿元,佛山电气机械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3307亿元,对比2005年增长1.9倍。 南通也是外资经济与民营经济比翼齐飞。从2003年开始,大力开展对外招商引资,2005年新批协议外资首次突破5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7.48亿美元,2012年扩大到22.1亿美元。同时,鼓励全民创业,先后在珠三角、长三角和浙东等地举行大型民资招商活动。至2012年,南通争创“江苏民营经济第一大市”迈出新步伐,私营企业数、个体工商户数保持全省第二,民营经济新增百亿级特色板块2个,民企中天科技销售收入超百亿。以外来民企熔盛造船领衔的海工产业从无到有,2011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跃居全国第二,占全国海洋工程市场1/3的份额。 ,六,城市升级引领蜕变,大力打造宜居创业城市 在“2-5”阶段,尤其是“十一五”时期以来,佛山、东莞、南通在大力推动产业化转型升级的同时,城市转型步伐加快,城 市新区快速崛起。核心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一批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医疗等功能性项目实现突破,城市面貌变化巨大。 三市注重在发展中拓展城市框架,大力打造宜居创业城市。佛山实施“强中心”战略,形成东平新城、千灯湖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祖庙-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等城市中心组团。东莞自金融危机以来,五年引导全社会共投入城建资金2500多亿元,推动城市建设从中心城区向全市范围延伸,从拉开框架向完善功能延伸,强化了市区地位,优化了镇村形象,提升了城乡一体化水平。南通市区形成“五环十四射”路网,覆盖面积约为2002年建成区的4倍,北翼新城和通州区城东新区建设有序推进。 三、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发展路径的思考 ?未来城市的竞争,更多的是环境、人文等方面软实力的竞争,要继续保持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催化剂、辅助剂,助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 ?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以香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为依托,自觉承接港、穗、深产业梯度转移和辐射带动,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将惠州打造为港、穗、深服务的卫星城,珠三角向粤东、粤北辐射发展的桥头堡。 ?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引导企业自 主创新,注重金融、科技、产品、市场的有机融合,推动企业经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进“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型。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壮大“草根经济”规模,形成民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 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是省委省政府赋予新时期惠州发展的新任务。为此,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1+1+6”系列文件,为全市加快发展、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描绘了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针对惠州的发展差距,结合佛山、东莞、南通三市的成功经验,我们对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发展路径的政策取向有如下思考和建议。 ,一,要进一步保持发展优势增强城市竞争力 未来城市的竞争,更多的是环境、人文等方面软实力的竞争,要继续保持优势,把优势转化为发展的催化剂、辅助剂,助推全市经济加快发展。要保持环境优势。三市发展历程告诫我们,发展必须坚守生态“底线”,不能走牺牲生态环境的道路。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空气、水源质量,不仅是最大的惠民,更是惠州吸引人才居住、企业进驻、项目投资的重要资本。目前,环大亚湾新区滨海沿线,集石化产业、旅游 度假、居住楼盘于一体,生态环境的保护尤为重要。对此,惠州更要坚守绿色发展之路,确保生态环境一直处于珠三角乃至全国第一梯队城市的水平,将生态作为惠州最突显的竞争力保持好、经营好。具体工作方面,要全面推进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三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快污水处理厂和污水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好土壤、水资源,管理好“三废”,探索建立保持优良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集约节约利用资源,恪守严格的环保准入门槛做好招商选资工作。要强化人文优势。惠州作为客家文化、潮汕文化、广府官商文化的汇集地,多元、包容特点显著。“崇文厚德、包容四海、敬业乐群”、“本地人、外地人,来到惠州就是惠州人”,体现了惠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兼收并蓄的城市品格。连续多次入选最具幸福感城市,“幸福”成为惠州的城市名牌。要强化这些人文优势,打造惠州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宣传和树立惠州的城市形象,将丰富的人文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和竞争优势。 ,二,要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提升服务业水平 要进一步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以香港、广州、深圳等核心城市为依托,自觉承接港、穗、深产业梯度转移和辐射带动, 错位发展,产业互补,将惠州打造为港、穗、深服务的卫星城,珠三角向粤东、粤北辐射发展的桥头堡,做大做强城市产业尤其是服务业规模和发展水平。目前,应全力把握深圳产业的东进机遇,主动对接深圳的产业转移需求,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端服务业。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进惠州港、惠州机场和莞惠城际轨道建设,完善厦深铁路惠州段配套设施,尽快完善“七横五纵一联”高速公路网,加快建设电网、水利等基础设施,实现城乡市政设施的无缝对接,打造与中心城市的“1小时生活圈”,推进物流业快速发展。加快建设现代金融服务体系。用好用活“珠三角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政策,引进银行、证券、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进驻惠州,组建融资担保、创投等机构。支持各类风投、创投资金,推动金融与科技合作对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传统服务业。优化商贸网点布局,打造中心商圈,做强特色商业街区、专业市场、商贸集群。加快县镇商贸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提升县镇消费环境。扶持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大型工业企业剥离研发、设计、销售、物流业务,打造工业区服务业外包中心,在城市中心区打造商务中介、咨询服务、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电子商务、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空港、海港经济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总部经济、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服务业。 ,三,要进一步实施“三重建设”力促产业集群化 坚持高水平打造“两大平台”。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先有高水平的园区,才能招商和培育高水平的产业。环大亚湾新区和仲恺高新区是我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两大平台,建议参考佛山、东莞、南通等地高新区的发展实践,统筹规划,走产城人融合的发展模式。坚持规划和建设水准不变样,这是苏州工业园能够吸引许多跨国公司的重要原因。苏通大桥开通以后,南通没有满足于现有的、发展良好的高新技术区,着眼于更大跨越式的发展,于是主动引进苏州工业园,实行强强联合。坚持大项目带动。以中海油、壳牌、TCL、德赛、华阳、科锐、三星等大企业集团为龙头,不断引进重大产业项目,加快电子石化集群化发展,扩大产业配套,形成较为完整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加快推进汽车和新能源产业园规划建设,着力引进知名汽车整车和具有高附加值的汽车零部件项目,力争在新能源汽车项目上有所突破,创造条件打造省级汽车零部件产业园。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利用土地资源等要素分配差异化政策,完善基础设施,进行产业链招商,支持中小企业和传统产业转型为大企业、大项目完善产业链配套,促进产业发展集群化。坚持统筹协调引导县域发展互促互补。建立区镇村共同开发、利益共享的长效机制,激发基层和当地农民的积极性,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破解目 前普遍存在的征地难、动迁难的瓶颈问题。激励县,区,围绕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目标任务,突出发展特色,优化资源要素配置,规避产业短板,重点围绕四个重大产业做好配套建设,促进区域协调互补。 ,四,要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下大力气引导企业自主创新,注重金融、科技、产品、市场的有机融合,推动企业经营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推进“惠州制造”向“惠州创造”转型。加大扶持和政策引导,支持企业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联合国内一流的科研院校和技术中心,为企业搭桥引线,建立一批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源头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专利申请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推动智能移动终端制造、物联网、云计算、北斗装备制造和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研发设计、商务中介、文化创意、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基于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的新兴产业。坚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提升传统产业相结合,积极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五,要进一步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提升富民水平 继续壮大民营经济。切实落实“惠42条”扶持民营企业成长。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壮大“草根经济”规模,形成民营企业数量明显增加、质量效益显著提高、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的发展态势。通过税费优惠、资源保障等措施,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企业增资扩产、并购重组、改制上市,强化电力、用工等生产要素保障,着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企业。重点扶持一批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中小型企业,打造惠州本土品牌。不断提升富民水平。鼓励自主创业,鼓励民营资本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升农业生产率,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鼓励农民就地转移劳动力,进一步提高农民收入。明确将服务业作为惠州发展民营经济主进攻方向。目前,以惠州西湖、罗浮山、环南昆山、巽寮湾为载体,城市旅游中心区、稔平半岛旅游经济区、罗浮山,南昆山旅游产业协作区三大旅游产业集聚区正在加快形成,城市化进程加快,大批住宅楼盘竣工销售,以“农家乐”为代表的旅游服务业及商品零售、餐饮、居民服务等生活服务业将成为惠州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生力军。 ,课题组组长,王国付,副组长,赵英玲,成员,杨忠东、李其芬、林锦来、赖婷婷、朱永德、谢鸿飞, 参考文献, 文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下列参考文献,部分数据源于参考文献 数据的计算。 [1]惠州市统计局编,《惠州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9月。 [2]佛山市统计局编,《佛山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8月。 [3]东莞市统计局编,《东莞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8月。 [4]南通市统计局编,《南通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8月。 [5]广东省统计局编,《广东统计年鉴2013》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年7月。
/
本文档为【惠州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路径选择惠州与佛山东莞江苏的经济发展比比较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