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古典之后笔记

2017-09-19 50页 doc 319KB 62阅读

用户头像

is_633423

暂无简介

举报
古典之后笔记古典主义音乐概述 ⏹ 存在时间:1750-1827年 ⏹ 思想背景:启蒙运动影响下,人文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艺术上表现为对自然、天性和本能的追求。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 ⏹ 两个阶段: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 ⏹ 前古典时期三种风格:洛可可风格(法国)、华丽风格(意大利)、情感风格(德国)。 古典主义音乐整体特征 ⏹ 主调风格为主导,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 ⏹ 音乐语言精练、朴素, ⏹ 形式结构明晰、匀称, ⏹ 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深化。   在音乐上的具体表现为: ⏹ 追求优美动人的旋律...
古典之后笔记
古典主义音乐概述 ⏹ 存在时间:1750-1827年 ⏹ 思想背景:启蒙运动影响下,人文主义渗透到各个领域,在艺术上现为对自然、天性和本能的追求。提出“回归自然”的口号。 ⏹ 两个阶段:前古典时期、维也纳古典时期 ⏹ 前古典时期三种风格:洛可可风格(法国)、华丽风格(意大利)、情感风格(德国)。 古典主义音乐整体特征 ⏹ 主调风格为主导,形式与内涵完美结合,成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经典范式: ⏹ 音乐语言精练、朴素, ⏹ 形式结构明晰、匀称, ⏹ 音乐中的矛盾冲突得以加强深化。   在音乐上的具体表现为: ⏹ 追求优美动人的旋律,与市民及民间音调、舞蹈节奏紧密联系; ⏹ 倾向于对称的方整性乐句结构; ⏹ 调性、和声的安排上升为作品结构的重要因素,段落和乐章有明确的终止式; ⏹ 从短小动机孕育出丰富乐思的技巧得到蓬勃发展,主的对比取代了巴罗克单一主题的发展模式; ⏹ 明确的乐器记谱代替巴洛克通奏低音,表达了对乐器音色更为细致的感受。 ⏹ 奏鸣套曲成为器乐创作最常用的形式。 格鲁克歌剧改革原因 ⏹ 喜歌剧的成功 ⏹ 使通俗、易懂、质朴的音乐风格成为观众新的审美准则,为歌剧改革铺平了道路。 ⏹ 正歌剧的颓败 ⏹ 正歌剧自身的一些致命弊病导致了观众群的丧失。 正歌剧的颓败 题材固定化 ⏹ 歌剧的题材从它诞生之初,基本上取材于古希腊、古罗马神话。 ⏹ 同一部作品常常被重复使用。 创作程式化 ⏹ 意大利歌剧成为一段段咏叹调和宣叙调的罗列。 ⏹ 法国歌剧则成为大量的被分割的小曲的集合,每两个小曲之间被固定地插入一段芭蕾舞。 表演庸俗化 ⏹ 阉人歌手在歌剧表演中占主导地位,作曲家、剧团团长、剧作者都要顺从于阉人歌手。 格鲁克歌剧改革原则 ⏹ 音乐服从于戏剧 ⏹ 序曲预示剧情。 ⏹ 宣叙调吸取法国朗诵调写法,成为表达人物内心和剧情的重要手段。 ⏹ 咏叹调朴素而有所克制。 ⏹ 合唱获得重要地位,很好地烘托气氛,加强情节的表现。 ⏹ 芭蕾舞与剧情相符合。 海顿    交响乐之父  弦乐四重奏之父 生平 ⏹ 1732——1749,与众相同青少年时期。 ⏹ 1749——1790,愉快而平庸音乐仆人。 ⏹ 1790——1809,享誉世界的幸福晚年。 代表作品 ⏹ 交响曲100余部 – G大调第94交响曲《惊愕》 – d小调第101交响曲《时钟》 – 升f小调第45交响曲《告别》 – D大调第104交响曲《伦敦》 ⏹ 弦乐四重奏84 部 – C 大调弦乐四重奏《 皇帝》 音乐特征 ⏹ 从音乐的整体特征来看,海顿的音乐基本倾向是乐观、明快有朝气的,甚至有幽默感,但是缺乏戏剧的矛盾冲突及强烈情感表现,这同他属于大革命前的人物有关。 ⏹ 他的音乐不表现英雄气概,喜欢在音乐中表现自然和日常生活的乐趣,不参杂强烈的激情和内心的争斗,表达得更多的是旋律的美、音响发展的美。 ⏹ 经常用德、奥、匈、捷等国的民间音调进行创作,富于民间色彩,接近农村质朴、粗犷的精神风貌,是一种雅俗共赏的音乐。 音乐贡献 ⏹ 作有交响曲100余首(有108、140、150之说),确立了近代交响乐的经典模式,确定了交响乐队的双管编制,因而有“交响曲之父”的称号。 ⏹ 创作84首弦乐四重奏,不仅确立了弦乐四重奏经典模式,还将四件个性不同的乐器放到相同重要的地位去考虑。被称为“弦乐四重奏之父”。 海顿确立的交响曲经典结构 ⏹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快板,世态风俗性。 – 常有缓慢的引子。材料和奏鸣曲快板相联系(有时独立),但常在调式调性上和乐曲主题形成对比。 – 呈示部有两个主题对比并置,但对比不尖锐,只是相互补充。主题常常由清楚的动机、乐节、乐句、乐段组成,既有高度完整性,内部又可分裂。 – 展开部以某一主题为基础(有时出现另一主题),以主调加以发展,有时也运用复调发展方法。 ⏹ 第二乐章,奏鸣或变奏曲式,行板、慢板或广板,世态风俗性。 ⏹ 第三乐章,三声中部的小步舞曲快板,世态风俗性。渗透着奥地利民间音乐的影响。 ⏹ 第四乐章是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或回旋奏鸣曲式,快板。具有欢快、活泼的民间舞蹈性质,成为整个交响曲世态风俗性最鲜明的乐章。 海顿弦乐四重奏特色 ⏹ 海顿同时代人曾经形象地把他的弦乐四重奏比作四个朋友的谈话,很形象地道出了四件乐器各自的分工: ⏹ “第一小提琴象一位中年的健谈者,总在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 ⏹ 二提是一提的朋友,竭力设法强调一提话中的机智,很少表白自己,参加谈话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不提出自己的意见; ⏹ 大提琴是一位庄重的学者,喜欢讲道理,用虽然简单却很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 ⏹ 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丝毫讲不出重要的意见,却经常插嘴。” C大调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 ⏹ 主题是18世纪末奥地利国歌,旋律以一首克罗地亚民歌为基础,海顿1797年2月12日献给奥地利国王法兰茨生日。 ⏹ 海顿所作的《C大调弦乐四重奏》(作品76之3)中,又把这首国歌的曲调, 用作第二乐章变奏曲的主题,这部作品因此被称为《皇帝四重奏》。 ⏹ 第二乐章采用装饰性变奏曲式,采用为主题加入对位旋律的手法进行变奏,共变奏4次。 ⏹ 惊愕海顿晚年的杰作12部《伦敦交响曲》中的一首。 ⏹ 《伦敦交响乐》是海顿交响乐创作的最高造诣,体现在以下几点: – 海顿总是力求音乐能够达到雅俗共赏,而雅俗共赏也是衡量海顿音乐之所以伟大的价值尺度之一,这套交响乐很好体现了这一观点。 – 通过伦敦交响乐,巴罗克时期不确定的双管编制在海顿的作品中被发展完整,并得以确定。 – 成熟的交响乐套曲传统完全奠定。 ⏹ 《D大调第104伦敦交响曲》 1795年创作,海顿12首伦敦交响曲最后一首交响曲,是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之一。 贝多芬生 平 • 波恩时期1770-1792   与苦累相伴的童年、第一位恩师、朦胧的爱情。 • 维也纳时期1792-1802   荣耀和病痛、情伤结伴而至,贝多芬决心“扼住命运的咽喉”。 创作成熟期1803-1815   真正的“贝多芬音乐”确定,真正的爱情来了又走。 • 晚年危机时期1815-1827   穷困潦倒的晚年,超脱的音乐。 作品介绍 • 9部交响乐 – 英雄性、戏剧性《第三英雄》、《第五命运》、《第九合唱》 – 生活风俗性、抒情性《第一》、《第四》、《第八》 – 群众性、舞蹈性《第七》 – 英雄性、抒情性《第二》 – 风俗性、哲理性、自然描绘性《第六田园》 • 32首钢琴奏鸣曲 – 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 – 代表作品:《c小调悲怆》、《升c小调月光》、《f小调热情》、《d小调暴风雨》等。 • 唯一的歌剧《菲德里奥》 • 序曲《埃格蒙特》 • 声乐套曲《致远方的爱人》 • 协奏曲中的皇帝——《降E大调第五协奏曲“皇帝”》 音乐特征与贡献 • 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开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是古典主义音乐通向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座桥梁,不仅继承了海顿和莫扎特的传统,又在此基础上大胆突破、创新,成为浪漫主义音乐的先行者,对19世纪欧洲音乐有着巨大而深远的意义。 • 放弃了古典结构过于工整的对称,或者突破传统结构,采用更加富于变化的形式,具有一定的浪漫主义风格,但依然兼顾到作品结构的均衡: – 扩展常规的曲式结构,比如将奏鸣曲式的展开部和尾声扩张; – 加强音乐中的对比,将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运用混合曲式,如《合唱》末乐章采用变奏、回旋相结合的混合曲式。 – 在交响曲中,以快速的诙谐曲乐章取代宫廷典雅气质的小步舞曲乐章,以极其自由的写法来表达情感,增强了第三乐章的表现力。 • 认为情感的表现比景色的描绘更加重要,为后代作曲家提供了“寓情于景”的启示,如《田园》。 • 避免使用明确的“结尾终止式”,用较为模糊的方式来表达乐思,加强了作品内部之间的联系,这种做法启示了瓦格纳的“无终旋律”。 • 创造了一种“大型变奏曲”,这种曲式放弃了古典变奏曲的装饰性变奏原则,采用更加多变的手法,深刻挖掘了主题的精神:或者保留旋律线,节奏大大变化;或者从旋律片断中引出新的乐思。 • 严肃的社会性和革命性 – 贝多芬怀着革命的自觉性,以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进思想为其思想核心。是第一个把音乐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的音乐家,以音乐为武器,号召人们进行革命,以实现“四海之内人人亲如兄弟”的共和思想。 • 鲜明的英雄性和戏剧性 – “通过斗争取得胜利”是贝多芬创作的基本的思维逻辑,紧张的戏剧性构思通过主题的对比,情绪的并置,音乐形象的交织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 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群众性 – 许多作品描绘了大自然的景象和农村的生活,体现了群众或欢乐或痛苦的生活。 • 民族传统和时代特征的融合 – 建立在德奥民间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如《欢乐颂》的主题,继承了巴赫的复调手法,海顿的主导动机,莫扎特的动力化旋律,又吸收了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音乐的革命性和英雄气概。 贝九《合唱》第四乐章赏析 • 独创性——交响合唱   贝多芬根据乐曲内容的需要,将合唱引进了交响曲的末乐章,且具有康塔塔风格。 • 曲式结构—— 变奏回旋曲 • 包括序奏与合唱两大部分: – 序奏共6 个部分。回顾和总结了前三乐章所经历的整个历程,并都用低音弦乐器演奏的宣叙调予以否定,最后出现了“ 欢乐” 主题。 – 合唱共6 个部分。 序奏开始,首先是d小调的引子:3/4拍、急板、管乐齐奏、嘹亮雄伟,如醒狮般吼鸣。 然后引出低音弦乐的宣叙调 然后是第一乐章的回忆和回答,在回答中,贝多芬写道:“不!这会使我们回想起充满绝望的境况” • 接下来是第二乐章的回忆和回答,贝多芬:“也不要这个,这仅仅是戏谑,我们要更美、更好的。” • 然后是第三乐章的回忆和回答 • 第三乐章主题的陈述两次被宣叙调迫不及待地打断,像是在针锋相对地辩论。宣叙调先在降G大调出现,随之转入升c小调。 • 贝多芬认为第三乐章的主题动机“太纤柔了,必须寻求一些使人振奋的东西”。 • 在种种的尝试都被否定之后,贝多芬找到了一种最能表达他的情感的旋律,即我们最熟悉的《欢乐颂》,但这个时候,他似乎还不那么确定,所以,合唱主题的乐汇在这里只隐隐约约地出现了四小节。 • 但是,肯定的声音马上传来,低音弦乐马上对四小节的欢乐主体予以肯定,贝多芬在宣叙调的下方填入了他思念中的歌词。 • 当欢乐主题在低音弦乐上完整出现,标志序奏的结束 • 交响合唱部分开始,首先是引子部分,再现了序奏第一部分中的号角性旋律,然后音乐骤停,男中音d小调宣叙调出现,歌词是贝多芬所作:“啊,朋友!别唱那些老调,快让我们唱出更愉快的歌声!” • 这是交响乐中首次出现人声,贝多芬为它酝酿已久。 • 合唱第一部分第二段由四重唱重复第一段旋律,第三段是“欢乐”主题变奏,由四重唱领唱,反复时加入合唱。 合唱第二部分 • 男高音领唱与合唱,进行曲风。 • 引子——乐队先由断续的单音轻轻地开始,然后出现欢乐主题的变奏作为这一部分的,给人振奋、警觉的感受。 • 接着是男高音的进行曲。 • 然后是男声合唱的重复,加强了进行曲的英武气概。 • 随后,乐队加入,以激动人心的展开部表现了斗争的高潮和胜利的信念。 • 最后,音乐转回原调D大调,以混声合唱变化再现了欢乐主题。 • 合唱第三部分,一首众赞歌,气势磅礴,情绪激昂。在即将结束部分,歌声转为倍弱,乐队轻轻地奏着震音,仿佛人们在虔诚地祈求上帝的保佑。 • 合唱第四部分,音乐转入D大调,改用6/4拍子,将欢乐主题与众赞歌主题巧妙地叠置在一起。 • 合唱第五部分,音乐转快,改用2/2拍,由四重唱对欢乐主题进行复对位变奏。 • 合唱随后加入,形成更加雄伟的气势 • 之后是庄严的混声齐唱,并发展为四重唱的华彩抒情段落。 • 合唱的第六部分,也是贝九第四乐章的结束部分。 • 使用异常快的急板,由合唱和乐队共同担当,构成全乐章的高潮。 浪漫主义音乐概述 浪漫主义音乐的奠基者——韦伯与舒伯特 浪漫主义辞源 ⏹ 浪漫主义(Romanticism)一词源于中世纪由拉丁文演变而成的方言—罗曼语(Roman)所写的“浪漫传奇” (Romance),即英雄史诗和骑士传奇、骑士抒情诗,特点是野性、大胆、富于幻想。 ⏹ 浪漫主义运动首先从文学领域开始,开始奉这些“浪漫传奇”的题材和风格形式为典范,后影响到音乐领域,要晚数十年。 ⏹ 浪漫主义推崇从主观出发对现实世界进行表达,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 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 贝多芬的晚期作品中,已经明显流露出浪漫主义音乐的风格,正是他开创了浪漫风格的先河。 ⏹ 1800年前后出生的作曲家们,形成了初期浪漫主义的中心。韦伯、舒伯特可谓初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他们从格鲁克、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传统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 浪漫主义音乐经过柏辽兹、舒曼、门德尔松、肖邦等人的进一步完善(中期),在李斯特、瓦格纳、勃拉姆斯的时代达到了巅峰(盛期)。 ⏹ 布鲁克纳、马勒、理查德·施特劳斯等则归于晚期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音乐的特征 ⏹ 强调主观情感,有强烈的自传性和抒情性,注重自我心理刻画。 ⏹ 钟情于自己民族民间的音乐文化,突出民族的历史与民间的神话传说,追求民族、民间生活的情趣与艺术特征。 ⏹ 钟情于标题音乐,音乐的构思往往以姊妹艺术的内容为基础,如:文学、诗歌、戏剧、绘画、特性舞蹈等等。 ⏹ 产生大量新的体裁:多乐章或单乐章的交响曲、小品似的器乐(无词歌)或声乐作品(艺术歌曲)、声乐套曲或器乐套曲。 ⏹ 对和声语言不断探索和突破,将功能和声体系推进到极致。 ⏹ 前所未有地开掘和发挥了管弦乐队的丰富音响。 ⏹ 钢琴音乐受到极大关注,钢琴伴奏独立性增强。 ⏹ 贵族保护人制度逐渐退出舞台,音乐家的命运和大众艺术趣味逐渐由新生的资产阶级掌握。 ⏹ 音乐评论繁荣发展。 韦伯 生平 ⏹ 大器晚成,30岁之后确定人生方向,创立德国浪漫主义歌剧。无奈,生活难以为继,最终死于贫病交加。 音乐贡献 ⏹ 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创始人,为德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最早写专业圆舞曲的作曲家。而且,善于把诗情画意与舞蹈相结合,颇受大众欢迎。 ⏹ 社会音乐活动家,评论家,关心德国音乐现状。并指挥上演莫扎特、贝多芬的歌剧,为德国歌剧的推广做出巨大贡献。 魔弹射手(自由射手)特征 ⏹ 浪漫主义歌剧的奠基之作。 ⏹ 情节取自中世纪历史传奇和神话,以狂野而神秘的大自然、简朴的乡村生活与乡村风景为背景,具有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一般特点。 ⏹ 在音乐创作上,运用多种新颖的表现手段来营造氛围,如:以尖锐的不协和和声形象地描绘出“狼谷”神秘诡异的氛围。 ⏹ 采用德国民间音乐素材,突出民间生活情调。 ⏹ 序曲采用奏鸣曲式,与剧情紧密结合,预示了全剧的冲突和结局。 邀舞 ⏹ 钢琴曲《邀舞》,一首回旋曲式的华丽圆舞曲《邀舞》,献给他的妻子卡洛丽内,表现了19世纪欧洲上层社会中豪华的舞会场面,并细腻地描绘出跳舞前男女舞伴相互结识、交往、发出邀请时的有趣过程。 ⏹ 这部作品是在正式音乐作品中采用圆舞曲的最早的一例。 ⏹ 《邀舞》标题形象生动,由序奏、几个小圆舞曲和尾声三大部分组成。 ⏹ 在序奏和尾声中,低音区旋律表现的是一位绅士,高音区旋律则代表一位淑女。 ⏹ 序奏开始后我们可听到绅士向淑女提出跳舞的邀请,而她开始有些犹豫不决,经交谈一番才同意与他步入舞池。 ⏹ 中间的圆舞曲表示他们翩翩共舞的场景。在音乐达到高潮时乐声突然停止,这表明舞蹈已结束。 ⏹ 略停片刻后,尾声出现。尾声的旋律虽然与序奏的旋律类似,但尾声部分要短得多,它描绘的是舞后男方领女方步出舞池并向女方表示谢意,女方给予回礼。 ⏹ 回旋曲式 序曲——主题A+B——插部I——主题A+B——插部II—— 主题B——插部III——主题B——主题A+B——插部I—— 主题 A—尾声 舒柏特 艺术歌曲之王 生平1797-1828 ⏹ 生平 ⏹ 31岁的短暂生命,因为音乐,贫困一生、没有爱情、却赢得友情。 创作领域 ⏹ 声乐——艺术歌曲 ⏹ 舒柏特在音乐史上的主要贡献,是他独自一人担当了将艺术歌曲定型的重任。 ⏹ 单曲 ⏹ 《纺车旁的玛格丽特》(其创作之年1814年被确定为艺术歌曲诞生之年)、 《魔王》、 《鳟鱼》、《野玫瑰》、《小夜曲》、《圣母颂》等。 ⏹ 声乐套曲 ⏹ 《冬之旅》、《美丽的磨房女》 、 《天鹅之歌》 ⏹ 器乐 ⏹ 钢琴小品—— 开创了小型钢琴体裁 ⏹ 独奏曲——《 音乐瞬间》 、《 即兴曲》 ⏹ 四手联弹——《 军队进行曲》 ⏹ 室内乐—— 以艺术歌曲为基础的重奏作品 ⏹ 《d 小调弦乐四重奏- 死神与少女》 ⏹ 《A 大调钢琴五重奏- 鳟鱼》 ⏹ 交响乐—— 舒柏特交响曲中,直至第六交响曲都接近于海顿和莫扎特的古典风格。之后才具有自己特色。 ⏹ 《C大调第七》 ⏹ 《b小调第八未完成》 音乐风格 ⏹ 朴素的民歌风为主,音乐的歌唱性贯穿所有作品。 ⏹ 题材以个人的爱情和恋爱的痛苦为中心主题,体现了现实给人们造成的苦难。 ⏹ 民间歌曲和风俗舞蹈是创作的基础,并与古典体裁形式紧密结合。 ⏹ 善于运用调性、音区、和声上的色彩变化,刻画音乐形象、个人心理状态的发展等,具有典型浪漫派音乐风格。 舒伯特对艺术歌曲的贡献及特征 ⏹ 作品以自我写照为主,抒情性是主要特征。 ⏹ 歌词文学性强,选择艺术成就较高的诗歌。 ⏹ 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通俗而淳朴。 ⏹ 钢伴和声乐密不可分,不再是声乐的附属,具有了相对独立的形象意义,具有组织音乐、描绘环境、刻画人物内心情感的作用。 ⏹ 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在形式上,音乐以诗歌为基础确定形式;在调性上,音乐以诗歌的音韵和抑扬顿挫进行调性布局;在内容上,作曲家以自身的情感和想象对诗歌进行丰富和升华。 ⏹ 对于不同的题材语言,选择适合的形式表达其情感含义。 ⏹ 作品对于演唱者有更加严格的、细致的演唱和表情要求。 ⏹ 推进了声乐套曲形式的发展。 作品欣赏 冬之旅 ⏹ 德国艺术歌曲文献中最重要的连篇套曲,其在诗与音乐的完美结合、声乐与钢琴的相互补充、音乐优美与深度兼顾等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顶峰。 ⏹ 全曲由24首歌曲构成。 ⏹ 主人公是一个被所有抛弃的孤独的流浪者。他被迫离开他所爱的人,因为他太穷了。 ⏹ 来到这里,我是陌生人。 离开这里,我还是陌生人。——《冬之旅》 ⏹ 寒冷的冬夜,一个旅人踏上旅途。他失去了他的爱。为了不惊醒爱人的梦,他轻轻地,轻轻地关上房门,为了让她知道他的怀念,他在房门上写下: ⏹ 晚安 ⏹ 风向标       房顶上,风在追逐着,仿佛在嘲弄这个可怜的流浪者。他早该知道,在一座以随风转向的风向标装饰的房子里,不应该期望找到忠贞的爱人。    ⏹ 冻结的泪水从他的脸颊落下。它曾经停留在一颗炽热的心里,温热得能够消融整个冬天的雪;如今,却如朝露一般,冷凝成冰。    ⏹ 僵冷     他徒劳地在雪地里寻找爱人的足迹,他们曾经在青青的草地上挽手漫步。他想俯身亲吻大地,用热泪融解冰雪。但鲜花绿草都已经枯萎,无处寻觅。爱人的倩影被冰封在他的心中。心中的冰雪解冻的那一天,影子将随之融解、消失。  ⏹ 菩提树       他想起,门前有棵菩提树伫立在古井旁。在它的树荫下,他做过甜美的梦,在它的树干上,他写下爱的字句,过去欢乐与悲哀的日子里,流连在它身旁,如今在深夜踏上流浪的旅途,也走过它身边,它枝叶沙沙作响“来吧,朋友,在我这里,你会寻得安宁。”但他踏上旅途,不再回首。如今,走出很远很远,它沙沙的声音仍然在耳边回响,“在我这里,你会寻到安宁。” ⏹ 泪洪       他的泪水洒落在雪地,冰冷的雪花吸收了泪水中灼人的悲伤,化成泪洪:“雪花,你明白我的渴望,你将去往何方?你将汇入溪流,穿过城市和乡村,绕过忙碌的街道。如果你觉得我的泪水变得滚烫,你经过的就是我爱人的家。”    ⏹ 在河边他发现,曾经清亮、不驯的河流,用厚厚的冰层盖住自己,变得冰冷而静默。他拿起石头,在冰面上刻下爱人的名字,刻下他到来和离去的时日,还有一个断裂的指环。“我的心啊,在这冰封的河流中,你是否认出了你自己?你冰冷的外壳,是否掩藏着奔腾的激流?”即使踏在冰雪上,双脚仍然滚烫,他逃也似的离开这个地方。    ⏹ 回望     当初来到这里,菩提树繁花灼灼,清溪喃喃低语,少女双眸闪亮,他就知道,命运已经注定。每当想起这一切,他不禁回望那反复无常的村庄,想要再次站在姑娘的门前。           鬼火       他已走入大山深处,闪闪的时时诱惑他走入迷途。然而,如何找寻出路,他如今已毫不挂怀。沿着干涸的溪流,很容易就找到方向。他明白,所有的快乐和哀愁,都不过是鬼火般的幻影。如同每条河流都流向大海,所有悲伤都将被埋葬。    休息       在烧炭人的小房子里,他得到了休息,在充满敌意的旅途上,他的双脚不曾停留,在休憩中,开始觉得疲惫。在风暴中,他的心不羁而勇敢,在安宁中,开始感到痛楚。    春梦       他做了一场春梦,他梦见五月盛放的鲜花,他梦见,青草地上小鸟在鸣啭,他梦见,美丽的少女,拥抱和亲吻,欢笑和欣喜,还有绵绵爱意……突然,他被鸡啼惊醒,周围是那么寒冷和黑暗,只有乌鸦在盘旋尖叫,只有他自己,孤独的回想梦境。不知道是谁,在窗框画上一片树叶,他闭上眼睛:“你会嘲笑在冬天梦见鲜花的痴人吧。但我的心却是那么温暖。什么时候,窗上的叶子会变成绿色?什么时候,我才能拥抱我的爱人?”     孤单 阴郁的云朵飘过晴朗的天空,微风吹拂着枞树的尖顶,他再次上路,迈着疲惫的步伐。穿行在人们明朗,快乐的生活中,他感到无比的悲伤和孤单。        信使的号角在响。“我的心啊!你为什么莫名的欢欣雀跃?他不会带来给你的邮件。”“但他来自爱人的家乡。”“那你会不会上前询问,一切可安好?”  ⏹ 老人      冰霜在他头上盖上一层闪亮的白霜,让他像个老人,他暗自欢喜。很快,雪便融化,他黑发依然。青春却让他恐惧——自己离坟墓还如此遥远。“从日落到黎明,很多人便变得苍老。而我还没有走完人生的长途!”     乌鸦    旅途一开始,就有一只乌鸦一直跟随着他,不停在他头顶盘旋。“乌鸦,你不愿离开我吗?你等不及了吗?不用着急,我流浪的生涯,不会再有多长。”        ⏹ 最后的希望       周围的树上,总会有还没褪色的的树叶,他站在树下,若有所思。他盯着一片叶子,把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它上面。风一旦把它吹动,他便浑身颤抖。叶子终于掉落,他的希望也随之萎落,他倒在地上,在希望的坟墓上,哭泣不已。        在山村里,狗在吠叫,人们在熟睡,梦见他们日间所不曾拥有的东西。第二天早上,一切都将消失。但人们已经得到满足。“警觉的狗,赶我走吧,不要让我得到休息。我已经不再有梦,怎么还会留恋睡眠?”         暴风雪的早晨,云在风中飘荡,风暴把天空灰色的外衣扯成碎片。在天空中,他看到了自己心的影象——冬天,寒冷的、野性的冬天。        ⏹ 幻象,       他看到了一个幻象,便追随着它。他很乐意上这样的当:穿过冰雪、暗夜和恐惧,有一所明亮而温暖的房子,还有一个——充满爱的人。“只有在幻象中,我才能赢得这些。”    ⏹ 路标    他站在路标前面。旅行者们喜欢寻找大路,他却逃避着他们,他要走上隐蔽的小路,通往积雪的山峰。他知道,他没有任何罪过使他必须远离人群,心底的冲动却驱使他走向孤独。“我流浪不停,渴望安宁,却不得安宁。”他选择的路,踏上后没人能够回还。     “小酒馆”       路,把他领到一家小酒馆,那是一个墓地。“我要在此停下脚步,那绿色的花环,正邀请疲惫不堪的旅人走进这寒冷的酒馆。什么,住客已满?无情的酒店,你竟将我拒之门外。好吧,那就只好——继续上路。”                ⏹ 勇气  他似乎重拾勇气:“如果雪打在我脸上,我就把它抖落。我要快乐地高声歌唱,我没有耳朵,不会听到心的怨言,不会感觉到它的悲哀。即使面对狂风和恶劣天气,我也要快乐地走过世界。如果尘世间没有上帝,我们自己就是!”        虚幻的太阳     天上出现了三个太阳,它们顽固地站在天上。“你们不是我的太阳,去照耀别人的面庞吧。不错,我曾经有过三个太阳,但如今,最好那两个已经坠落。第三个也消失吧,黑暗中,我会更加自如。” 老琴师     村庄旁站着一个老琴师,他用僵硬的手指,尽力弹奏。他赤着双脚,在雪地里徘徊,面前的盘子空空如也。没有人听他的演奏,甚至没有人注意到他。狗围在他身边,吠个不停。但他毫不在意,他的琴声,从不停止。“奇怪的老人,我可不可以,跟你一起上路?可不可以,借你的琴,演奏我的歌?”    门德尔松 Mendelssohn 第一流的风景画画家  瓦格纳 生 平      1809-1847 ⏹ 童少年时期(1809-1829)   上帝给了他阳光,于是,他把生命之花开得异常灿烂。 青壮年时期(1829-1847)     依旧一帆风顺,但某一天,     上帝突然忘了眷顾他。    代表作品 ⏹ 交响曲  17部 ⏹ 意大利交响曲 ⏹ 苏格兰交响曲 ⏹ 宗教改革交响曲 ⏹ 标题性管弦乐序曲7 首 ⏹ 仲夏夜之梦 ⏹ 赫布里德(芬格尔岩洞) ⏹ 寂静的海和幸福的航行 音乐贡献 ⏹ 以《仲夏夜之梦》序曲首创了独立的标题性音乐会序曲,这一崭新形式成为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标志之一。 ⏹ 指挥上演《马太受难曲》 ,标志着巴洛克音乐复兴的开始  。 ⏹ 创立全新钢琴音乐形式——无言歌(无词歌),是最早的标题钢琴音乐体裁之一,成为浪漫派特性曲的重要体裁。 ⏹ 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 ⏹ 《伊利亚》是除了《弥赛亚》以外所有清唱剧中最伟大的作品。 音乐特征 ⏹ 情景交融式的抒情——明朗、安宁的大自然,以及奇幻的想象和体验完美地结合,表现了当时城市的音乐时尚。 ⏹ 兼顾古典形式和浪漫主义内容,更偏向古典主义——继承德国古典音乐遗产,爱好古典乐派的音乐,从中汲取谐和均衡,清晰而富于逻辑的创作思维。 ⏹ 作品充满了优雅、高贵、宁静、欢快、浪漫、和谐的情调,极少冲突和对抗,不表达社会,不关注英雄性和戏剧性。 ⏹ 文学与音乐密切结合。 音乐史上的地位 ⏹ 浪漫主义神童,优美典雅的钢琴曲和交响曲作家 。 ⏹ 美国古典音乐研究家古尔丁将人类音乐史上最伟大的50位作曲家分四大梯队排名: ⏹ 不朽作曲家        ⏹ 巴赫、莫扎特、贝多芬 ⏹ 半人半神作曲家 ⏹ 瓦格纳、海顿、勃拉姆斯、舒伯特、舒曼、亨德尔、   柴科夫斯基 ⏹ 天才作曲家      ⏹ 门德尔松、德沃夏克、李斯特、肖邦、斯特拉文斯基 ⏹ 超群作曲家 无词歌 ⏹ 小型钢琴曲集《无词歌》共48首,前后分8卷发表。 ⏹ “无词歌”亦称“无言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抒情性的小型钢琴体裁,织体简明,大部分由歌曲似的旋律及简洁的伴奏构成。 ⏹ 《无词歌》形象生动,手法清新朴实,通过对日常生活小景的表述和自然风格的描绘,抒发作曲家多样的思想感情。 春之歌 ⏹ 《春之歌》是《无词歌》中最著名的曲子,流水般轻柔的浪漫旋律,使听众沉醉于快乐的气氛中。 ⏹ 十分巧妙地应用了装饰音,强调踏板的作用,显示出浪漫主义时代的钢琴音乐特色。 ⏹ 本曲不仅用于钢琴独奏,还被改编成管弦乐曲及小提琴和其它乐器独奏曲,广为流传。 仲夏夜之梦序曲和配乐 ⏹ 《仲夏夜之梦》序曲被称为是音乐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标题性音乐会序曲。 ⏹ 这首序曲不是用概括剧情的手法写成,而是将剧中故事所产生的印象和富于幻想的情趣,通过音乐加以表述。所以,从音乐角度讲,它是一部带幻想性质的序曲。 ⏹ 1826年夏,十七岁的门德尔松根据莎士比亚戏剧《仲夏夜之梦》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芳妮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 ⏹ 17年后的1843年,为《仲夏夜之梦》的上演,门德尔松又被邀请创作了 1 2 段配乐,而序曲就选用了当年所作的序曲。 剧情概述 ⏹ 夏至一直被认为是神奇的时刻。这出戏便选择了夏至这一天,并将场景摆在众多精灵出没的幽暗森林中。 ⏹ 在剧中,精灵王奥伯龙与王后泰坦尼娅起了争执,奥伯龙就叫他的仆人帕克在泰坦尼娅的眼睛上点了一种魔液,使她会对醒来后所见的第一个人一见钟情。 ⏹ 与此同时,有两对年轻男女在森林中迷路了。帕克将魔液点在两个男子的眼睛上,结果他们同时爱上了其中一个女孩。 ⏹ 之后帕克看到一个叫巴腾的演员,他一时兴起,决定把巴腾的头变成驴头。没过多久,泰坦尼娅看到巴腾就爱上了他。 ⏹ 奥伯龙对这混乱的局面感到很不高兴,就命令帕克把巴腾的头变回原状,再解除泰坦尼娅的魔咒。他又把四个意乱情迷的情人变成两对快乐的佳偶,每个人都认为这夜的奇遇是一场梦。 ⏹ 剧中穿插伯爵的婚礼和仆人的歌舞表演。戏剧结束的时候,帕克告诉观众,如果他们不喜欢这出戏,就把它当成一场梦。 仲夏夜之梦序曲      引子 ⏹ 虚无缥缈的短引子,引子由木管乐器轻柔地奏出自由延长的四个神秘的持续和弦,营造出朦胧月夜的背景,如置身于寂静神秘的树林。 呈示部  并置型三段体 ⏹ 主部  呈示段 ⏹ 小提琴在高音区用轻盈的跳弓以快速的断音奏出主部轻盈灵巧的第一主题,描绘出森林仙境中的一群小仙灵们愉快的追逐、嬉戏的情景。 主部  并置中段 ⏹ 管弦乐齐奏伴随着雄壮号角,呈现粗犷有力的舞蹈音乐。 主部  再现段 副部  一段体 ⏹ 副部抒情的旋律从弦乐上歌唱出来,先由小提琴奏出,再由乐队全奏,是非常柔美的爱情主题,给人柔情似水、缠绵甜美之感。 结束部 ⏹ 乐队奏出了舞蹈性的新主题,具有幽默、谐谑的特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仙灵群舞的场面。 ⏹ 最后四个音是模仿驴的叫声“希——霍”。在剧中,帕克的魔咒把一个驴头套在纺织工伯顿的头上。 展开部 ⏹ 以第一主题为基础,进行不同手段的发展 再现部 ⏹ 不完全再现,先前的音乐材料或多或少地再次出现。 ⏹ 比较特别的是,引子也再现。 ⏹ 尾奏扩展了驴的主题。 配乐选段—— 婚礼进行曲       瓦格纳-罗恩格林-婚礼进行曲 ⏹ 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和瓦格纳的《婚礼进行曲》齐名,经常被人们在婚礼上一并使用。 ⏹ 降B大调,2/4拍,中速,复三部曲式。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世界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 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 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柴科夫斯基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舒曼 Schumann 生 平  1810-1856 ⏹ 1810-1830 对于音乐,他强烈地爱好着,但却从来没有想以之为职业。 ⏹ 1830-1854他决心以音乐为生,但之后的二十年,他经历了几乎人世间所有的磨难,却也获得了音乐上的丰收。 ⏹ 1854-1856伟大的音乐家、评论家在疗养院度过了最后的悲惨日子。 代表作品 ⏹ 钢琴套曲 ⏹ 大卫同盟曲集 ⏹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景” ⏹ 克莱斯勒偶记 ⏹ 童年情景 音乐贡献 ⏹ 开创钢琴套曲体裁 ⏹ 继承舒伯特艺术歌曲传统,并形成简洁含蓄、意境深邃的新风格。 ⏹ 音乐评论上做出巨大贡献,创建想象中的音乐组织“大卫同盟社”,宣扬了新的艺术主张。 音乐特征 ⏹ 舒曼的音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长于表述内心细腻的情感,充满着幻想。 ⏹ 作品常使用特性旋律、多变的节奏、错综复杂的织体,手法精妙。 ⏹ 舒曼的艺术歌曲简洁含蓄、意境深邃,采用诗句吟诵般的旋律,乐句结构不规律而多变,通过音色细腻的变化来表述激情或衬托意境。歌曲的整体意境由声乐的钢琴共同创造,钢琴完成声乐中未曾表达完整的思绪,担负着前所未有的重任。 大卫同盟社 ⏹ 舒曼为宣扬和捍卫自己的艺术观所创造的虚构的组织。 ⏹ 追随贝多芬主张的“音乐应当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的艺术理想,以富于道德、热情和幻想的音乐为艺术目标。 ⏹ 大卫是旧约圣经中的音乐始祖,他代表着对社会保守势力的对抗。 ⏹ 同盟社中的成员全都是虚构的,在舒曼的幻想中,弗洛列斯坦和埃塞比乌斯代表着相反的艺术气质,中间气质类型的代表是拉罗大师。他也通过自己所喜爱的朋友:柏辽兹、肖邦、门德尔松、李斯特、帕格尼尼、克拉拉等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想。 童年情景 ⏹ 钢琴套曲。 ⏹ 作品没有直接描绘儿童生活,而是从成年人回忆童年情景的角度进行创作。 ⏹ 舒曼以准确的笔触,洗炼的手法,深入儿童心灵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使得乐曲的音乐形象幽默、神态逼真并富有情趣。 ⏹ 全曲由13个标题性小曲组成。 ⏹ (1)异国和异国的人们。平稳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生动地表现了孩子听到异国故事时诧异好奇的神情。 ⏹ (2)奇怪的传说。突变的节奏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仿佛古怪离奇的故事给孩子留下了深刻印象。 ⏹ (3)捉迷藏。上上下下飞快跳跃的顿音逼真地展现出孩子们你躲我藏、追逐游戏的情景。 ⏹ (4)孩子的请求。亲切温柔的旋律充满稚气,并带有祈求、幻想的情绪,最后结束在属七和弦的七音上,形象地描绘了孩子提出请求期待答复时的神情。 ⏹ (5)心满意足。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微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的东西后满足幸福的心理。 ⏹ (6)重要事件。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令人发笑。 ⏹ (7)梦幻曲。这是其中最精彩迷人的一首,常单独演奏,还被改编为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并广为流传。乐曲节奏缓慢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 (8)在壁炉旁。柔和舒展的旋律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充满融融之乐,和谐温暖的家庭图景。 ⏹ (9)木马游戏。在持续音上奏出带切分节奏的旋律简洁生动,使人联想到前后晃动的木马和木马上兴高采烈的小骑士。 ⏹ (10)过分认真。跨小节的绵绵不断的切人构成严肃单调的主题,恰当地描绘出孩子努力思索神情。 ⏹ (11)惊吓。平静的主题交织着紧张的半音经过的弦,经音乐罩上一层恐怖色彩,刻画了儿童听到鬼怪故事后害怕惊恐而又好奇的心理。 ⏹ (12)入眠。晃动的节奏型加上卡农手法的运用,形成了摇篮曲般温和宁静的气氛,中间的转调更增添了乐曲的梦幻色彩,最后平静舒缓的音乐表明孩子已酣然入睡。 ⏹ (13)诗人的话。这首终曲是以成人的口吻写成,旋律悠缓,蕴含着迷惘惆怅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已逝童年的忧伤和感慨。 诗人之恋 ⏹ 《诗人之恋》是从海涅的《抒情的间奏》的65首诗中选出了16首而写成的。 ⏹ 描述了主人公从爱情的春天到失恋的彷徨,苦闷的心情,以及对幸福的渴望和积极埋葬个人痛苦的音乐心理故事。 ⏹ 声乐与钢琴完全融合而不可分割。丰富的钢琴伴奏织体,提示了歌词的心理内容,表达和补充了文字所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 诗人之恋 1.在可爱的五月        2.我的眼泪    3.玫瑰,百合 10.当我听到这首歌  11.一个男孩 4.当我凝视你的眼睛    12.在一个炎热的夏天早晨 5.我想把我灵魂淹没    13.我在梦中哭泣 6.莱茵河                          14.我整晚都在梦里见到你 7.我不抱怨                      15.白色的手向古老传说挥手 8.如果小花儿知道          16.古老和邪恶的歌 9.笛声与喇叭 狂欢节(四个音符的小景) ⏹ 由21首有标题的短曲构成前奏拉开狂欢节的序幕,套曲中有各个大为同盟社社员的音乐肖像,还穿插了一些节日幻奇景象,听到每一段音乐仿佛身临其境。 ⏹ 前奏 ⏹ 高贵圆舞曲 ⏹ 蝴蝶 ⏹ 跳舞的字母 ⏹ 肖邦 ⏹ 帕格尼尼 肖邦 Chopin 钢琴诗人 生平与音乐创作 ● 华沙时期(1810-1830)   8岁被誉为钢琴家,17岁开始欧洲巡回演出。 ● 巴黎时期(1830-1849)   国仇、爱情、病痛交织,在遗憾中去世。   音乐贡献及风格 ● 一生几乎只为钢琴创作,是钢琴风格的真正创造者。 ● 尊重传统,在古典手法的基础上发挥了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感,形成独特的“肖邦风格”,为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做出重要贡献,对民族乐派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 使用波兰民族音乐体裁进行创作,如:马祖卡舞曲、波罗乃兹舞曲,并将其高度艺术化,赋予新的思想内涵。 ● 马祖卡舞曲(Mazurkas) 的创作贯穿了肖邦的一生,是肖邦创作中最具波兰民间乡土气息的体裁,不是直接采用原来曲调,而是把握其灵魂,在钢琴上再现其神韵。 ● 波罗乃兹舞曲(Polonaises ,波兰舞曲) 是肖邦民族意识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肖邦赋予其宏伟、辉煌的性质,克服了其原有的缺乏深度、追求沙龙趣味的倾向,使之发展成体现爱国主义激情的体裁。 ● 作品类似于有伴奏的旋律,旋律素材来自于波兰民间歌舞,但个人灵感的发挥要凌驾于素材之上。 ● 装饰音占有重要地位,与古典装饰音不同(紧紧围绕主要音,音域狭窄),肖邦的装饰音以大量的、丰富多彩的经过音群出现,与旋律融为一体,使装饰手法具有了人声达不到的即兴性和变化性。 ● 扩展了和弦的形式,包括密集型、琶音式以及分解和弦。 ● 为原有的音乐体裁注入新的生命,拓展了其内涵,加强其艺术性。如:练习曲、前奏曲、夜曲、圆舞曲、谐谑曲、叙事曲。 ● 肖邦摒弃了以往练习曲为了某种明确的技术和目的而机械地重复某种音型的做法,开创了钢琴练习曲体裁中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结合的先河。 ● 肖邦的前奏曲和练习曲性质相近,大部分技巧性比较强,更短小精悍,有着较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内容。所以,舒曼称之为“练习曲的胚胎”。每首前奏曲都有独特的个性和运用某种特定的技术类型,大多言简意赅,形象鲜明。 ● 夜曲情感丰富,营造出情景高度交融的音乐境界。 ● 圆舞曲可分为两大类别:(1)把实际舞蹈理想化(2)借用圆舞曲的形式写成的抒情诗。这些圆舞曲作品优美、高雅,但却不适于实际的舞蹈。 ● 谐谑曲超越了原有的诙谐气质,成为内涵严肃、富有戏剧性的体裁。 ● 叙事曲剧有了某种潜在的标题性。 作品欣赏 《C小调练习曲》--《“革命”练习曲》 ● 肖邦创作过27首钢琴练习曲,其中流传最广的是《c小调练习曲》。 ● 此曲难度极大,对左手技巧要求极高,演奏者不仅要有娴熟的技艺,而且还要兼顾曲中的重音及许多渐强、渐弱的变化。 ● 乐曲是热烈的快板,采用复三部曲式。 引子 ● 乐曲一开始就以右手弹奏的一个不协和的属九和弦强奏开始。 ● 紧接着,左手突然袭击似的奏出一连串的上下翻滚流动的十六分音符,每一拍还加上了重音,既象是汹涌的波涛迎面扑来,又象是热血在沸腾,表现了作者悲愤的、极度不安的情绪。 呈示部主题 ● 接着,右手在高声部奏出壮烈的、带有英雄性格的八度主题,以上行级进的音调和鲜明的附点节奏为特征,有如波兰人民不屈不饶的战斗呼声,又似进攻的号角声,表现波兰人民在痛苦中的挣扎和愤怒中的抗争。左手是快速的音型伴奏。 中部主题 ● 音乐进入展开性的中段,主题进行反复、变化和发展,越来越紧张、越来越高昂,与左手急速的伴奏音型形成呼应,将乐曲推向高潮。 再现部 ● 再现部重回到自豪、刚毅的音乐形象中,并加上变奏和装饰音,使音乐更富于冲击的力量:似乎在说明斗争并未结束,未来并不属于黑暗势力,而属于光明的力量! 尾声 ● 尾声由强奏进行到弱奏,出现了一个悲伤的音调,好像发自肺腑的哭泣,仿佛是作者对祖国的命运的忧虑;左手仍是汹涌式的音调,似乎是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哀叹!乐曲的结束,情绪重新振奋,双手八度齐奏的急剧下行音组有如势不可挡,一往无前之感。而四个特强而有力的结束和弦,更似是作者对沙俄侵略者的仇恨,象征肖邦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小狗圆舞曲》--《一分钟圆舞曲》 ● 《一分钟圆舞曲》虽然短小、通俗,但它包含的音乐形象却十分丰富。它不仅有小狗嬉戏的外在形象,而且也包含着温柔、文雅的内在表情。这一点恰恰是肖邦音乐的独到之处,能以简练的音响来表现细致的音乐内容。 ● 圆舞曲分为三段,前后两段遥相呼应,构成作品的主要形象。 ● 第一段的速度极快,音乐流畅、旋转,而且活泼可爱。它包括两个主题。第一主题曲调简单、节奏明快,象一只天真烂漫的小狗在旋转嬉戏。第二主题的音乐性质与第一主题完全一样,但它比第一主题更有生气。就象是描写小狗在旋转的同时做着各种滑稽的动作。 ● 第二段是一个抒情的乐段。从它的音乐发展来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深情而富有歌唱性,好像是一支短小的抒情曲,清新爽朗。沁人心脾。第二阶段是一个经过性的段落,虽然只有四小节,但音乐性格鲜明,表现力丰富。第三阶段是第一阶段的发展变化。它主要通过装饰音来加强旋律的表现力,使原来的歌唱性的音乐更加谐谑、生动。 降A大调波罗乃兹《英雄》——波兰舞曲 ● 波兰舞曲最早用于典礼和仪式,后来转为政治性的舞会之用。 ● 最初的波兰舞曲是依歌词而作曲,以后逐渐地发展成为民俗风格的表现。 ● 肖邦的波兰舞曲大多表达出波兰人民的民族气质及爱国心,具有典型的波兰民族色彩。肖邦借波兰舞曲这种体裁,把自己祖国过去的光荣、目前的悲哀与民众的愤怒,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成功地表现了出来。 ● 最著名的是:降A大调英雄波罗乃兹(人们习惯于直接把它称为波兰舞曲)、A大调军队波罗乃兹。 D大调马祖卡舞曲 ● 1835 年9月,在莱比锡肖邦和舒曼首次相遇。舒曼把肖邦评价为“我们时代最勇敢、最值得骄傲的富有诗意的人物”。 ● 在肖邦的音乐中,舒曼听到的不只是诗意的想象,还听到了一位艺术战士的愤怒而骄傲的挑战声,他感慨地说:“如果北方的专制君王知道在肖邦的作品里,在他的玛祖卡舞曲质朴的曲调里隐藏着多么可怕的 敌人,一定会禁止音乐。肖邦的作品乃是用鲜花遮掩起来的大炮。” 《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 ● 《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单纯是对热闹舞会的描绘。从节奏来讲,韦伯的圆舞曲,重音是非常规律地落在每一小节第一拍上;而肖邦的这首圆舞曲,吸收了玛祖卡舞曲的因素,它的重音有时出现在弱拍上。这也构成了肖邦圆舞曲的特征。 ● 《降E大调华丽圆舞曲》用复三部曲式写成。 《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 ● 肖邦的前奏曲大多作于1838年至1839年在地中海岛上疗养期间。 ● 《二十四首前奏曲》里,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第十五首《降D大调雨滴前奏曲》。 ● 这首前奏曲是复三部曲式。它没有前奏,一开始,左手就弹出A段主题,右手伴以降A音八分音符的同音反复,这成为全曲的核心特征,描绘雨滴的枯燥的滴落声,反映了肖邦在马约克岛上由于疾病的困扰和对祖国命运的担心而产生的烦躁不安的心情。 《升c小调即兴曲》 ● 肖邦去世之后,人们在他的乐谱夹内发现了一首《升c小调即兴曲》,1855年出版,加上《幻想》这一名称。 ● 这是肖邦24岁时(1834年)的作品,这首乐曲的主旋律与法国作曲家莫舍列斯的一首即兴曲的主题有些相似,为了免遭非议而拒绝在生前出版。 ● “即兴曲”一词,一般是指作曲家未经事先预备而临时作成的乐曲,往往是一时灵感的流露。 ● 肖邦一生共四首即兴曲,以《幻想》即兴曲最为脍炙人口,在演奏方面难度极大,内容深奥且富于幻想。 ● 乐曲的构成为三段体式: 第一段为升c小调,右手与左手以不同的节奏型急速地交合,使人产生一种幻觉;中段为降D大调,有优美如歌的旋律,把听众带入一个幻想中的美丽世界;然后回到第一段。尾声为中段的旋律在低音部反复,仿佛幻想中的世界还在时隐时现…… 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生平(1811-1886) • 1811-1830,在贝多芬与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影响中,从钢琴神童成长为伟大的演奏家,爱情的首次挫折却令他走向宗教。 • 1831-1857,一个社会主义者,一个浪漫主义音乐革命的开拓者,忙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热心的伯乐与钢琴老师,有始无终的两段情感。 • 1858-1886,托身于宗教,一个神父,一个作曲家。 • 1811-1830,在贝多芬与匈牙利吉普赛音乐的影响中,从钢琴神童成长为伟大的演奏家,爱情的首次挫折却令他走向宗教。 • 将钢琴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 • 钢琴演奏的创新 – 演奏技巧:模仿小提琴的“ 击弓法” ;特大音程的跳跃; “ 李斯特八度” (两手分弹八度音阶) ;两手分开弹奏内声部(大拇指)等。 – 演奏风格: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将背朝听众的演奏转为侧面;无与伦比的视奏能力;首创了背谱演奏法;辉煌、狂放的风格;弹奏的速度与力度促进了钢琴制造工艺的完善。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 钢琴之王” 的美称。 • 1826年,15岁,写了《十二首钢琴练习曲》,在1839年,加工成为《十二首高级演奏练习曲》,其中第四首改编成交响诗《玛泽巴》。 • 支持标题音乐,并且创造了新的标题音乐形式—交响诗。 • 认为音乐能够再现当代诗歌中的光辉形象,音乐和标题所表现的思想要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认为这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交响诗是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题材明确,选择诗歌文学巨著中的人物;交响诗对于标题的阐释突出对原作的情感体验,不重描绘;采用单乐章结构,以多段音乐的冲突和紧密联系,音乐不间断地融合成有机整体;采用主题变形手法贯穿整部交响诗,类似于伯辽兹的固定乐思。 • 1831-1857,一个社会主义者,一个浪漫主义音乐革命的开拓者,忙碌的作曲家和指挥家,热心的伯乐与钢琴老师,有始无终的两段情感。 • 19世纪西方音乐的革命者,开始打破古典传统,其创作预示了19世纪音乐创作的新方向。 • 发展了自由转调手法,为无调性音乐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 坚决主张重新建立现代调性,废弃一切束缚旋律和音乐发展的古典传统,主张取消古典转调法则中规定的一切转变方法。调性运用十分自由,转调频繁,调性模糊。几乎放弃古典的结构,常借助复调音乐手法。旋律常常悬而不绝,避免结束在主和弦;常使用半音化旋律。 • 交响曲《浮士德》、《但丁》 • 为钢琴与管弦乐队而写的《死之舞》 • 十二首交响诗,代表作《塔索》 • 匈牙利狂想曲 • 《b小调奏鸣曲》 • 两集标题套曲《游历的岁月》 • 围绕李斯特形成的“魏玛乐派”(又称“新德意志派”) 引领了当时的音乐评论和创作潮流。 • 组织和指挥交响音乐会,除了大力介绍前辈作曲家范作外,还广为宣传当代作曲家新作。 • 1858-1886,托身于宗教,一个神父,一个作曲家。 • 《圣伊丽莎白传奇》《耶稣基督》 • 参与创建布达佩斯音乐学院,亲任该院院长和教授 。 音乐风格和历史贡献 • 钢琴家、作曲家、指挥家、评论家、教育家、音乐社会活动家。 • 19世纪西方音乐的革命者,开始打破古典传统,其创作预示了19世纪音乐创作的新方向。围绕李斯特形成的“新德意志学派”引领了当时的音乐评论和创作潮流。 • 主张取消古典转调法则中规定的一切转变方法,调性运用十分自由,转调频繁,调性模糊。几乎放弃古典的结构,常借助复调音乐手法。 • 旋律常常悬而不绝,避免结束在主和弦;常使用半音化旋律。 • 支持标题音乐,并且创造了新的标题音乐形式—交响诗。认为音乐能够再现当代诗歌中的光辉形象,音乐和标题所表现的思想要融合为一个整体,并认为这是未来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 交响诗李斯特对西方音乐最重要的贡献。题材明确,选择诗歌文学巨著中的人物;交响诗对于标题的阐释突出对原作的情感体验,不重描绘;采用单乐章结构,以多段音乐的冲突和紧密联系,音乐不间断地融合成有机整体;采用主题变形手法贯穿整部交响诗,类似于伯辽兹的固定乐思,瓦格纳的主导动机。 • 匈牙利民族音乐的拥护者。意外的节奏及装饰音,质朴的旋律和瞬间的变换体现了在匈牙利的吉普赛人的自由精神。 • 钢琴演奏的创新:1、演奏技巧--模仿小提琴的“击弓法”;特大音程的跳跃; “李斯特八度”(两手分开弹八度) ;两手分开弹奏内声部等。2、演奏风格—钢琴独奏音乐会的第一人;将背朝听众的演奏转为侧面;辉煌、狂放的风格;弹奏的速度与力度促进了钢琴制造工艺的完善。 • 积极推广介绍当代优秀作品,帮助优秀作曲家。 • 热心音乐教育,培养大量学生,并且于1875年创办布达佩斯音乐学院。 作品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 交响乐版本 • 《匈牙利狂想曲》是李斯特最受欢迎的钢琴作品,共19首。 • 李斯特在这套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吉普赛风格是他自己所认为的匈牙利民族风格(真正的匈牙利风格具有吉普赛音乐的因素,但二者并不等同),像肖邦的玛祖卡一样,维系着他与匈牙利的联系。 • 《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以匈牙利民间舞曲“恰尔达什” 为素材,这种舞曲由两部分组成: – 前一部分称为“拉苏”,意思是“缓慢”,是独舞的音乐。 – 后一部分称为“弗里斯”,意思是“新鲜”,速度迅急、热烈,是双人舞的音乐。 • 采用自由曲式。 • 引子: • 节奏自由,带装饰音,沉着有力的。 • 第一部分“拉苏”,包括两个主题,自身变奏重复一次。 • 第一主题: • 音乐从中音区开始,缓慢庄严的旋律,唱出充满内在的激情,唱出悲痛的往事。在滞缓的节奏衬托下,低沉压抑的旋律蕴含着巨大的悲痛和愤怒,表现了匈牙利人民对民族不幸的哀痛和控诉,也表现了匈牙利人不屈不挠的坚毅性格。 • 第二主题: • 第一主题在高音区变化反复之后,音乐转入一个舞曲性旋律,旋律轻快跳跃、节奏匀称而规整,使舞曲变得更富于动力性。 • 第二部分“弗里斯”,两个主题。 • 第一主题:音乐速度加快,描绘了民间节日欢欣起舞的场面。 • 这段音乐基本上是由舞曲的第一段“拉苏”变奏发展而成的。在这些变奏中,有时运用急速的同音反复,有时是主音与属音的和声交替,这也是匈牙利民间舞蹈音乐常见的特征。 • 第二主题:随着音乐速度的加快,力度的加强,音乐进入了表现万众狂欢的群舞场面。 • 狂放的舞步,飞腾的旋律,急速的节奏,表现出匈牙利人豪放、乐观、热情的民族性格。 • 当乐曲达到很强的高潮之后,音乐停顿下来。舞蹈者走了,但人们又汇集起来,音乐再度响起,恢复了以前的狂热,最后在振奋人心的沸腾气氛高潮声中结束全曲。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第3首《钟》 • 《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共六首,写于1838 年,题献给舒曼的夫人,杰出的钢琴家克拉拉。 • 李斯特将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随想曲》中的五首和《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回旋曲主题,改编为钢琴练习曲。 • 原名为《取自帕格尼尼随想曲的华丽练习曲,帕格尼尼卓越技巧练习曲》。1851年经修订再版名为《帕格尼尼大练习曲》。 • 这套练习曲显示了作曲家卓越的钢琴技巧,成为后世钢琴高级班学生必修的教材。 第三首:《钟》:升g小调,小快板,6/8拍。 • 根据帕格尼尼《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终曲“模仿钟声的回旋曲”改编而成。 • 小提琴的技巧在这里被李斯特转化为更加出神入化的钢琴技巧,它给轻盈活泼的主题作了一系列的变奏,演奏技术足以使人眼花缭乱,玲珑剔透的音响使人联想到帕格尼尼的琴弓在不同琴弦上魔幻般的跳跃。此外还有同音上的轮指,单手带旋律的颤音,长串的伴音截止到高潮段的连续八度和左手大跳的八度。 • 时至今日,此曲仍是李斯特诸多钢琴作品中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12首超技练习曲》第五首《鬼火》 • 李斯特的《12首超技练习曲》是钢琴史上令人生畏的高难曲目。从技巧上看,李斯特的这12首作品难度过分艰深,仿佛是钢琴演奏艺术的象牙塔尖,许多演奏家甚至不敢挑战。 • 全曲基调是诡异而神秘的,蕴涵嘲讽和一种不知名的鄙视。 • 单一主题,有大量重复音,较短,演奏时间一般为4分钟左右。 《死之舞》--钢琴与乐队 • 1849年完成,单乐章。 • 1838年,李斯特曾在意大利的比萨见过一幅教堂壁画,上边是一个背后长出蝙蝠翅膀的丑陋的巫婆,代表着死神,正挥起大刀,向那些毫无防备,正忧哉全然不知死神降临的人们砍去。 • 李斯特由此得来灵感,又将这恐怖荒诞的动机同中世纪的一首咏唱“末日审判”的教会歌曲《震怒之日》(与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第五乐章的死亡主题为同一个主题)联系起来,作成这首极富幻想色彩的乐曲。 • 乐曲从钢琴弹出的强有力的“震怒”开始,之后有五组变奏。 柏辽兹Berlioz 作曲家  指挥家  音乐评论家  法国浪漫派的领袖和奠基人 生平(1803-1869) • 1803-1830,世俗与志向对抗,最终选择音乐,之后却以作家出名。 • 1831-1869,作品的失败,爱情的惨淡,亲人的离世,柏辽兹陷入虚无缥缈的颓废中,在恐惧中等待末日。 1803-1830,世俗与志向对抗,最终选择音乐,之后却以作家出名。 • 父亲的意愿-医生 • 14岁,接受音乐教育;18岁,巴黎,格鲁克、韦伯歌剧。 • 19岁,勒絮尔。 • 1826,23岁,退出医学院,进入音乐学院。 • 27岁,罗马大奖。 • 以音乐评论征服巴黎《论坛报》。 1831-1869,作品的失败,爱情的惨淡,亲人的离世,柏辽兹陷入虚无缥缈的颓废中,在恐惧中等待末日。 • 《幻想交响乐》李斯特、帕格尼尼 • 茱丽叶、西班牙女歌唱演员 • 父母、姐妹、妻子、儿子相继去世。 • 1868,脑溢血-万念俱灰-鸦片。 • 1869,昏迷,3月8日去世。 罗马奖 • 罗马奖是法国政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塞斯庄园去进修三年。1803年设立,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 音乐贡献与风格 • 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配器大师”,有价值极高的著作《配器法与管弦乐队研究》。 • 热衷于描写性音乐,追求音色的各种效果和令人惊异的表现手段。善于调和音色,力求发挥乐队最具感染力的色彩。 • 确立了标题交响乐形式,将交响乐戏剧化,创造出“戏剧交响乐”的形式。 • 使用“固定乐思”手法,为之后浪漫主义音乐的创作开辟了新的途径。 • 一切音乐表现手段都要服从标题性、文学性的戏剧构思,因此,交响曲与歌剧、协奏曲、清唱剧、康塔塔等的界限被打破,声乐与交响乐的创作思维糅合在一起。这种综合艺术对之后浪漫主义音乐产生深远影响,为其提供了新的创作理念。 代表作品 • 乐队作品方面 – 交响曲《幻想交响曲》               《罗密欧与朱丽叶》 – 中提琴协奏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 – 序曲《罗马狂欢节》 • 舞台戏剧方面 – 传奇剧《浮士德的沉沦》 – 歌剧《切里尼》、《特洛伊人》 – 清唱剧《基督的童年》 • 声乐作品方面 – 《安魂曲》、《感恩颂》 – 声乐套曲《夏夜》 • 理论著作方面 – 《配器法》 • 自传《回忆录》 幻想交响曲 ——一个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 • 伯辽兹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体现出音乐与文学、音乐与戏剧结合的理想。 • 作品描述了一个不健康、敏感而具有想象力的青年音乐家(伯辽兹《回忆录》中承认这个人就是自己),在相思的绝望中吞服麻醉剂自杀。但因剂量不足未能致死,却昏昏入睡。睡梦中,出现了各种奇异幻象,他的感觉、情感、回忆都混乱地涌入头脑,化作音乐的形象,他所钟爱的恋人也变成一支旋律,一个处处可以听到的“固定乐思”。 • 伯辽兹在每一乐章前都有文字的提示(黄色字体) 第一乐章  梦幻·热情 • 奏鸣曲式 • 他回忆起在未遇到爱人之前所感受到的精神上的折磨、毫无由来的喜悦与激情。随后是对恋人的渴望、狂热、嫉妒,又变得温存,并从宗教中得到慰籍。 •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柏辽兹说它是一个“执拗的念头”,代表了幻想中的情人,由于它贯穿整个作品,并随着情节做各种变化,所以称它为“固定乐思”。 • 呈示部出现的固定乐思,代表着热情的情人,也表达了年轻的音乐家激动的心情。 • 展开部中的固定乐思,音乐家已经被折磨得万分慌乱,音乐也进入高潮。 • 再现部中,情人的形象先是温柔地出现,接着,乐队全奏固定乐思,以最强的力度,表达了音乐家对情人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情。当小提琴再次慢速安详地奏响固定乐思,音乐家仿佛又重新进入祈求安慰的梦幻之中。 • 第一乐章完整欣赏 第二乐章 舞会 • 圆舞曲,复三部曲式 • 在欢快、喧闹的豪华舞会中,重新见到了他的恋人,他内心极不平静。 • 固定乐思以圆舞曲的形式出现了,象征音乐家与情人在舞会上的相遇。 第三乐章 田野景色 • 复三部曲式 • 夏日的黄昏,他在乡间的田野里沉思,听见两个牧童在一唱一和地吹着瑞士牧歌的田园二重奏。这幽静、甜美的自然景色,轻轻的和风,飒飒作响的树叶,在他心里滋生着希望。但她又一次出现,他的心一下子紧缩起来,不祥的预感折磨着他,她欺骗了他。一个牧童又吹起牧歌,但另一个却不再应和。太阳下山了,远处传来隆隆雷声---------孤独--------沉寂--------- • 固定乐思已经变形,长笛与双簧吹奏,并加入急迫的低音乐器的对奏,表现了失恋的音乐家彷徨的心情,当乐队全奏出现,音乐家已经达到狂暴的程度。 第三乐章完整欣赏 • 描绘了一幅富有诗意的风景画。 • 引子,田园风味的一首牧歌。英国管和双簧一应一答吹奏着牧歌的音调,仿佛一对情侣沉浸在美丽的大自然中。 • 首部,依然是田园风格,恬静的,清澈的,但后来演变成阴暗的情绪,音乐家变得焦躁不安。 • 中部,音乐家由失恋的彷徨转入狂暴的情绪,最终陷入发作后的疲惫不堪。 • 再现部,首部的田园主题加花变奏,音乐依然是安静而且晴朗的。 • 尾声,英国管再次吹奏引子中的牧歌,却不再有人回应,显得十分孤独。逐渐的,牧歌消失,四周一片沉寂,甜蜜的爱情已经消失,悲剧即将开始。 第四乐章  赴刑进行曲 • 他梦见自己杀死了所爱的人,被判死刑,押赴刑场,他行进在时而阴森恐怖,时而庄严辉煌的进行曲中,临终前脑海中又闪出爱人的身影。 • 谐谑进行曲,三部曲式。 • 再现部中,单簧管独奏“固定乐思”,这似乎意味着主人公被执行死刑前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情人的形象,然而,这情人的歌声还没唱完,就被全乐队铡刀轰然落下的声音给斩断了(尾声)。   第四乐章完整欣赏 • 引子:定音鼓的六连音和切分节奏的法国号便奠定了其基本性格——恐怖、阴暗。 • 首部:进行曲主题是个下行音阶式进行,阴森而冷酷,表现了主人公沉重的步伐。 • 中部:一个辉煌的主题,在情绪上与进行曲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管乐器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十分阴暗粗暴,尤其是在长号狂野的持续音中,可以感觉到掩饰不住的杀欲。 • 再现部:就在进行曲主题一步一步走向最高潮时,音乐突然停住,只剩下单簧管独奏“固定乐思”,这似乎意味着主人公被执行死刑前脑海中一闪而过的情人的形象,然而,这情人的歌声还没唱完,就被全乐队铡刀轰然落下的声音给斩断了。 • 尾声:弦乐的拨奏和管乐的合奏表现了头颅的滚落和行刑结束的宣告。 第五乐章  妖魔夜宴之梦 • 自由曲式,三个部分 • 他参加了在安息日出现的一大群可怕的巫师、幽灵、妖魔的宴会。他们都是为了埋葬他而来聚会的。古怪、呻吟、狂叫-----恋人又出现,但已经失去了往日的高贵、矜持、温和,变得粗俗、丑陋、怪诞。一阵狂笑迎接她的到来,她投入群魔乱舞--------丧钟敲响了,音乐混乱嘈杂-------- • 引子中出现了情人的形象,但已经是面目全非,她变得粗野无比,象征着情人已经加入暴饮狂欢的行列中,跳着她“丑恶的舞曲”。 第五乐章完整欣赏 • 引子:规模十分庞大。开始,弦乐的高音区震音,营造了阴森恐怖的氛围,大提与倍大提的隆隆声,犹如地狱的轰响,中间夹杂着短笛、长笛、双簧的高音尖叫,加弱音器的圆号又在地狱里回应着,这种奇幻的音响效果,令人毛骨悚然。这时,固定乐思出现了,却不在热情,而是粗野的。 • 第一部分,单三。送葬的丧钟敲响,两个极具死亡气息的主题依次出现。 • 第二部分,赋格段落。魔鬼的狂欢舞蹈,越跳越激烈,最后演化成半音音阶,调性极其不稳定,音乐变得十分荒诞。 • 第三部分,魔鬼的狂欢主题与死亡主题交织在一起,小提琴与中提琴以弓背的木杆敲击琴弦,好像骷髅在舞蹈时发出的骨骼相互撞击的声音。最后,妖魔的宴会越来越热闹,乐曲在一阵喧嚣声中结束。 拉科奇进行曲 •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作于1846年,管弦乐曲,为柏辽兹所作戏剧《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 • 1845年作者旅居布达佩斯时,听到匈牙利民间乐曲《拉科奇之歌》后深受感动,于是将此曲改编为管弦乐曲,并用于所作的《浮士德的沉沦》。 • 匈牙利王子弗朗兹·拉科奇二世(1676-1735)是匈牙利反抗哈布斯王朝统治的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其军中常演奏一首咏唱风格的器乐曲,名为《拉科奇之歌》。传说此曲为宫廷乐师巴尔纳所作,后被改编为进行曲,在匈牙利民间广泛流传。 马赛曲 • 《马赛曲》是法国的国歌,柏辽兹将它改编成了独唱、合唱、交响乐的交融体。这种配置似乎有效仿贝多芬第九交响曲末乐章的意图。 • 《马赛曲》的作者是鲁日·德·李尔(1760—1836)。他当时是斯特拉斯堡驻军工兵上尉,业余音乐家。这首歌曲最初名叫《莱茵军战歌》。当时法国正同奥地利交战,《马赛曲》鼓舞了士兵。乐队指挥格雷特里对鲁日·德·李尔说:"你的《马赛曲》是具有大炮一样威力的音乐。“ • 《马赛曲》原有6段歌词。习惯上在公共场合使用的法国国歌仅用第1段和第6段。 前进,祖国儿女, 快奋起,光荣的一天等着你! 你看暴君正对着我们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举起染满鲜血的旗! 难道要我们缚住双手,屈服在他们脚底下! 难道我们的命运要由卑鄙的暴君来管辖? 武装起来,同胞,把队伍组织好! 前进!前进!  勃拉姆斯(1833一1897) 生平 • 1833-1850,窘困的童少年,艰苦地以音乐谋生。 • 1851-1870,夭折的婚约,吉普赛音乐情缘,广交音乐家朋友,走上与众不同的回归古典的道路。 • 1871-1897,大器晚成,平静安逸的晚年。 代表作品 • 4首交响曲——第一交响曲(被称为《第十号交响曲》 )(1862~1876) • 21首匈牙利舞曲——匈牙利舞曲第5号 • 主题变奏 ♦ 《匈牙利民歌主题变奏曲》(1853) ♦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1862)、 ♦ 《海顿主题变奏曲》(1873)、 ♦ 《舒曼主题变奏曲》(1854) • 两首钢琴协奏曲 • 艺术歌曲 ♦ 《摇篮曲》 (1868) ♦ 《徒然的小夜曲》(1878) • 学院庆典序曲 1879 • 德意志安魂曲1857-1868 •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 音乐风格与历史贡献 • 尊重古典传统,音乐语言朴素、精确。具有根深蒂固的德国民族音乐情结,素材常来自于德奥城市及民间的纯朴旋律。证明了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风格的生命力。 • 总体音乐风格来说,既有深沉、严肃、复杂滞重的作品,也有轻松幽默、平易亲切的作品。 • 交响乐往往具有复杂的织体、浪漫的旋律和浓郁厚重的风格;采用个性突出,主导全曲的主题;对结构的细节有所创新:1采用主题变奏或变形,而不用对比,2奏鸣曲的展开部极其简洁,不具戏剧性,甚至常被省略。 • 室内乐受匈牙利音乐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 钢琴风格响亮而厚重,具有交响音乐的构思和气势,双音程的大量使用、复旋律线条、复装饰音和大量交错的节奏使钢琴技巧难度很大。 • 节奏千变万化,难以捉摸。 • 善于营造暗淡的色彩效果。 作品欣赏 •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 升f小调,勃拉姆斯作品中最广为人知的乐曲。 勃拉姆斯自1852年对在维也纳的吉普赛音乐颇感兴趣,于是记下了许多旋律。并开始创作一系列匈牙利舞曲,实际上大部分是借用了吉普赛音乐的旋律,加以编辑和整理而成。 1869年他开始出版“匈牙利舞曲集”。 • 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是由21首“四手联弹”钢琴小曲所组成的曲集,虽然每一首乐曲的旋律和风格不尽相同,却都混合着匈牙利民族音乐和吉普赛民族音乐的特色:节奏自由,旋律有各种各样的装饰,速度变化激烈,带有一定的即兴性;形式虽然没有统一的规定,但以三段体为最多。 圆舞曲之王 约翰·施特劳斯 本课提纲 ⏹ 生平 ⏹ 历史贡献 ⏹ 音乐风格 ⏹ 作品赏析 ⏹ 拉德茨基进行曲(老) ⏹ 蓝色多瑙河(小) ⏹ 《 蝙蝠》 序曲(小) 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 ⏹ 1825-1844,父亲的背叛,阴暗的童少年,难以阻挡的天赋。 ⏹ 1844-1849,父子之战,维也纳,一场以音乐为矛的战争。 ⏹ 1849-1899,奥地利的约翰·施特劳斯,世界的约翰·施特劳斯。 代表作品 ⏹ 圆舞曲 ⏹ 《 蓝色多瑙河》 ⏹ 《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 《 春之声》 ⏹ 《 皇帝》 ⏹ 《 艺术家的生涯》 波尔卡  定义 ⏹ Polka,是捷克的一种民间舞蹈,这种舞蹈以男女对舞为主,基本动作由两个踏步和一个跳踏步组成,于19世纪中叶风行全欧。 ⏹ 舞曲大致分为急速、徐缓和玛祖卡节奏等三种类型,一般为二拍子,三部曲式,节奏活泼。 历史贡献 ⏹ 确立了奥地利圆舞曲(waltz)的经典形式。 ⏹ 风格:华丽、明快、活泼,多使用小快板,三拍子节奏,第二、三拍常要拖长一点。 ⏹ 结构:乐曲主体通常为多首(4、5首)圆舞曲的连缀,通常有前奏与尾声。每首小圆舞曲有两个主要旋律,由单二或单三构成。通常有标题,但不一定与乐曲内容有联系。 ⏹ 最初是伴舞用的,由于通俗易懂,娱乐性强,格调高雅,所以,常作为音乐会曲目。 音乐风格 ⏹ 民族性 ⏹ 体裁形式、旋律节奏和演出方式和奥地利民族民间音乐紧密联系。 ⏹ 专业性 ⏹ 高超的音乐技巧和修养,音乐主题的发展、和声的配置、配器、结构等造诣较高。 ⏹ 市民性 ⏹ 抒发情感和标题相结合,音乐格调轻松、雅俗共赏。 拉德茨基进行曲赏析 ⏹ 《拉德茨基进行曲》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创作献给拉德茨基的。 ⏹ 拉德茨基是奥地利的陆军元帅,拉德茨基积极维护奥地利帝国殖民统治,曾率领军队侵略邻国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北部任总督多年。从德、奥出版的历史书看,拉德茨基被视为英雄式的人物,而在意大利,则认为他是一个侵略者。老约翰·施特劳斯所写的这首进行曲正是炫耀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武力和拉德茨基的威风。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对这支曲子所歌颂的人并不感兴趣。 ⏹ 由于此曲既有进行曲的节奏又轻松诙谐,它没有太多的军队战斗的进行曲特点,反而更倾向幽默、欢乐的风格,演出时能获得很好的剧场效果。于是,作品创作的背景逐渐被人们忽视,成为流传最广的进行曲。 拉德茨基进行曲赏析 ⏹ 《拉德茨基进行曲》D大调,2/2拍,复三部曲式。 ⏹ 首部为单三部曲式(a+b+a)。 ⏹ 一个简短的序奏——引子。 ⏹ a主题是用带装饰音的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写成,伴有战马奔腾的节奏,描写拉德茨基在马上的威武形象。 ⏹ b主题较为抒情、妩媚,结束在b小调。 ⏹ 再现a主题,结束首部 ⏹ 中部为带再现单二部曲式(a+b)。音乐转入A大调。 ⏹ 此段也有一个简短的引子。 ⏹ a主题比较活泼,与A段形成对比。描写拉德茨基骑在马上慢步奔跑、检阅部队时的既轻松又严肃的形象。 ⏹ b的材料来自a主题,是它的展开,再现a主题结束。 ⏹ 再现部,再现乐曲首部音乐。 蓝色多瑙河 ⏹ 1867年初,奥地利与普鲁士战争失败,维也纳人哀伤、压抑,到处是战争的创伤。为振奋人心,小约翰·施特劳斯应维也纳男声合唱协会之约创作此曲,管弦乐改编曲更加著名。 ⏹ 这首圆舞曲充满维也纳人的乡土之情,使移居他乡的维也纳人无不闻之落泪,“不管奥地利人相逢在世界何处,这首没有歌词的《马赛曲》就是他们无形的身份证”,被称为奥地利的“第二国歌”。 ⏹ 包括序曲、五首圆舞曲、尾声。 《蝙蝠》序曲背景介绍 ⏹ 小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创作17部轻歌剧, 《蝙蝠》最具代表性。 ⏹ 《蝙蝠》取材于法国剧作家梅耶克的《半夜餐》:法院公证人法尔克在一次化妆舞会上因醉酒被伯爵一伙人抬到街上取笑,并被起了个“蝙蝠”的绰号。于是法尔克开始策划一个假面舞会,并想尽办法在舞会上使伯爵醉酒出丑。结局是两人相互谅解。 ⏹ 序曲不是剧情的概括,是剧中主题旋律的重新组合编排,类似于组曲。 《蝙蝠》序曲 ⏹ 曲式结构图 序奏+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再现 ⏹ 序奏 是伯爵的一段咏叹调,活泼流畅。 ⏹ 第一部分 ⏹ 抒情旋律。 ⏹ 舞蹈性旋律。 ⏹ 第二部分:维也纳圆舞曲,来自于剧中的合唱主题,热情而奔放的。具有明显的施特劳斯风格—高贵而华丽。 ⏹ 维也纳圆舞曲1 ⏹ 维也纳圆舞曲2 ⏹ 第三部分 : ⏹ 倾诉般的抒情旋律,来自于剧中一段三重唱。 ⏹ 新的双拍子舞蹈旋律。 ⏹ 再现部分 :不完全再现,将所有舞蹈性音乐再现。包括第一部分的舞蹈性旋律,第二部分的两个圆舞曲和第三部分的舞蹈旋律,乐曲在欢腾的舞蹈场面中结束。 闲聊波尔卡 ⏹ 作于1858年。又译为《叽叽喳喳波尔卡》或《叽叽嘎嘎波尔卡》。 ⏹ 充满谐谑色彩,全曲有声有色地表现了维也纳妇女们嚷着、笑着和愉快地闲聊时的情景,是作者的波尔卡舞曲中较为流行的一首。 拨弦波尔卡 ⏹ 由“施特劳斯兄弟”共同创作。 ⏹ 本曲仅由管弦乐队中的弦乐部分来演奏,而且所有的提琴都不像通常的演奏那样“用弓子拉奏”,而是放下弓子,一律采用手指拨奏,因而叫做“拨弦波尔卡”。 安娜波尔卡 ⏹ 玛丽亚·安娜是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妻子。 ⏹ 父子二人分别为安娜写了一首波尔卡。老约翰的写于1842年。 1852年, 小约翰也写了一首,比他父亲那一首更加精彩,以表达他对母亲的爱。 课后小结 ⏹ 请注意从生平的了解中来理解施特劳斯的音乐风格。 ⏹ 希望大家自己学唱蓝色多瑙河合唱曲。 课后思考题 ⏹ 商业性是否影响到他的作品创作与演出?请举例说明。 19世纪歌剧的类型 拯救歌剧 ( 19世纪法国歌剧的一种。 ( 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与道德评判的意义,封建恶势力的阴谋在最后时刻往往不能得逞,受冤屈的善良正义的一方总能化险为夷。 ( 音乐风格上体现了法国严肃歌剧和法国喜歌剧的融合。 法国大歌剧 ⏹ 历史性的重大题材 ⏹ 长大的篇幅(4、5幕) ⏹ 庞大而华丽的场面布景 ⏹ 精致讲究的芭蕾舞 ⏹ 富于效果的管弦乐 ⏹ 音乐贯穿不用对白 ⏹ 宏伟的独唱、重唱 ⏹ 合唱发挥重要作用 ⏹ 商业的艺术形式,迎合普通听众的口味,娱乐性强,寻求感官刺激。 抒情歌剧 ♦ 法国19世纪中下叶歌剧的一种。 ♦ 介于喜歌剧和大歌剧之间的一种形式,篇幅比喜歌剧长,但未达到大歌剧的宏大篇幅。 ♦ 风格象喜歌剧一样轻松平易,但重视对人物心理与情感的细致刻画。 ♦ 没有大歌剧的沉重和夸张,更加真诚与温情,但又经常安排大歌剧所必备的舞蹈场面。 谐歌剧 • 法国19世纪中下叶的歌剧形式。 • 又称趣歌剧或轻歌剧,表达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朴素真实的情感,睿智的玩笑、比喻,甚至于十分尖刻的讽刺。 • 以大量善感而甜美的旋律见长。 瓦格纳的“乐剧” • 瓦格纳希望“乐剧”象古希腊戏剧一样,是集诗词、音乐、表演、舞台等多种艺术综合的整体艺术品。 • 题材来自于欧洲北部,尤其是德国中世纪神话传说。注重脚本写作,不仅提供歌唱的形式框架,且充分显示音乐与戏剧之间的紧密关系。 • 由于追求“整体艺术”,传统歌剧的分曲结构(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合唱、器乐独立成曲)被抛弃;乐剧分幕,每幕由几个场组成,各场之间毫不间断地互相衔接;音乐要一刻不停地解释戏剧。 • 在“整体艺术”的要求之下,乐队不再是简单的伴奏,要表达歌唱所没有表达的东西;乐队在整部乐剧中一直存在,解说每一件事情;乐队要保证作品各部分的持续和联系。 • 作品本身自始至终是一个“无终止的旋律”,清晰的调性终止式仅仅安排在幕的结尾。 • 旋律脱离意大利风格,和声变得复杂、丰富;主导动机的复调发展使整部乐剧具有了规模宏大的交响曲的外形。 • 瓦格纳“乐剧”吸收德、法、意歌剧的经验,开辟了未来的音乐道路,其中体现出的“整体艺术”、“无终旋律”、“主导动机”、“半音和声”等理念和手法预示了后来20世纪西方音乐的发展道路。 真实主义歌剧 • 题材上力求真实反映贫苦农民和城市贫民的悲惨遭遇,追求环境和情感的真实,常再现刺激感官的血腥凶杀事件,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和概括。 • 戏剧发展紧张而迅速。 • 舞台人物性格突出 • 生活环境描写富于色彩 • 竭力渲染情感 • 音乐与民间歌舞密切关联,旋律易记动听。 19世纪民族音乐概述以及 挪威、芬兰的民族音乐 本课提纲 • 民族乐派的概念 • 挪威民族乐派及格里格 • 芬兰民族乐派及西贝柳斯 民族乐派概念 •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初叶,在东欧和北欧的一些国家先后出现了一批作曲家,他们的创作以发展本民族音乐为目标,采用民族的题材与形式,反映了民族的风情与精神,因而被称为民族乐派。 • 较为重要的民族乐派有:俄罗斯、挪威、芬兰、捷克、匈牙利、波兰民族乐派。 挪威民族乐派 ⏹ 挪威民族音乐兴起于19世纪中叶。 ⏹ 发扬民族音乐的主张成为主流思想。 ⏹ 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和创作极为盛行。 ⏹ 挪威有了第一所民族剧院。 ⏹ 出现了挪威音乐的第一位伟大作曲家——格里格。 格里格 ⏹ 生平(1843-1907) ⏹ 9岁开始作曲,1862年毕业于莱比锡音乐学院。1907年,英国剑桥和牛津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 历史地位 ⏹ 挪威民族乐派的创始人。挪威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第一位获得欧洲声誉的作曲家。 ⏹ 作为音乐家中的抒情诗人,格里格被称为“北欧的肖邦”。 ⏹ 音乐风格 ⏹ 在音乐创作上,他把欧洲传统的音乐技法和19世纪浪漫乐派肖邦、舒曼、瓦格纳等人和声特点,与挪威民间音乐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 他的作品虽然稍显纤弱,但却富有诗意,具有独特的魅力。 ⏹ 代表作品:《培尔·金特》组曲 ⏹ 其中的索尔维格之歌被挪威人誉为“挪威的第二国歌”。 ⏹ 挪威国歌是挪威民族音乐学家诺尔德拉克1859年创作的《是的,我们爱我们的国家》。 芬兰民族乐派 • 芬兰民族音乐兴起于19世纪初。 • 出现了芬兰的“荷马史诗”-民谣搜集家和研究家伦罗特1835年编成的民族史诗《卡勒瓦拉》,汇集了芬兰优秀的民间歌谣与神话传说。 • 西贝柳斯的出现使芬兰音乐具备了自己的民族风格。 西贝柳斯 • 生平(1865-1957) • 少年显露音乐天赋;大学放弃法律专攻音乐;1891年任教于赫尔辛基音乐学院;1926年之后基本不再创作。   历史地位 • 芬兰民族乐派的创始人。 音乐风格 • 在音乐创作上,他把欧洲传统的音乐技法与芬兰民间音乐风格融为一体,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 他的作品贯穿了芬兰民族粗犷豪放的气质,常取材于民间史诗和传说,并倾注了对于芬兰社会生活的关注,反映了芬兰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 代表作品:交响诗《 芬兰颂》 • 被认为是芬兰民族解放斗争胜利的象征。 • 创作于1899 年,1917 年,沙俄倒台之后,才丢弃《 即兴曲》 这个模糊称呼,正式以《 芬兰颂》 上演。 《培尔·金特组曲》作品赏析 ⏹ 脚本是挪威文学家易卜生的五幕寓言剧,格里格为该剧创作配乐,后来从中选出8首,改编为两套管弦乐曲,成为世界乐坛上雅俗共赏的佳作。 ⏹ 第一组曲                    第二组曲 晨景                                  英格里德的悲叹 奥赛之死                          阿拉伯舞曲 阿尼特拉舞曲                  培尔·金特的归来 在山魔的宫中                  索尔维格之歌 《培尔·金特》情节介绍 ⏹ 培尔·金特是一个农家子弟,家里的财产被他的父亲挥霍得一干二净,母亲不得不带着他自谋生路。他为人任性,放荡不羁,行为荒诞不经,对自己的一切总是作着幻想的迷梦,村人都与他不合,他的母亲十分痛苦。 ⏹ 在一个朋友的婚礼上,他拐走了新娘英格丽德,把她带到荒芜的深山里,但第二天就抛弃了她。并侮辱性地告诉她,她没有他在婚宴上遇到的另一位农村少女苏尔维格那么美丽、温柔、可爱。 ⏹ 在深山密林中,他误入山魔大王的宫殿,竟又爱上了山魔的女儿。山魔发觉后,便威吓他,想要置他于死地,这时候,远处教堂的钟声响起,魔王被吓跑,他才得救。 ⏹ 苏尔维格自从在婚宴上与培尔·金特共舞后,就钟情热恋着他。后来,他们在山林中相遇,生活非常愉快。但培尔·金特对生活并不满足,他想找到更大的幸福。于是,又离开苏尔维格,离开前,他回家去看望母亲,但他发现母亲已经奄奄一息,最终死在他的怀中。 ⏹ 此后,培尔·金特便流落他乡,开始了他的冒险生涯。几年后,他在摩洛哥经商致富,但在航海时,海船突然爆炸,他的财产也全部毁灭。 ⏹ 后来,他流浪到非洲,从强盗那里偷来一匹马,一套华丽的衣服和一些珠宝。在沙漠中,他遇见了阿拉伯酋长的女儿阿尼特拉,并爱上她。后来,他们同骑一匹马私奔,但当阿尼特拉骗到他的所有珠宝后,立即掉转马头本会自己的部落,把一无所有的培尔·金特扔在沙漠里。 ⏹ 这时,培尔·金特才想起自己忠实的爱人苏尔维格和家乡,意识到:世界上最大的幸福就是回到自己的祖国和家乡,见到自己的亲人和同乡。最后,他回到家乡,回到苏尔维格的怀抱,但苏尔维格已经是白发苍苍。 在山魔的宫中 ⏹ 培尔·金特务如山魔王的宫殿后,魔鬼们围着他狂叫不已,全曲笼罩着阴森、险恶的气氛。 ⏹ 采用单主题三部曲式。变奏两次,在变奏中,乐器渐增,力度渐强,音区渐高,速度渐快,逐渐形成十分强烈的效果,刻画了魔王野蛮、凶恶的形象,音乐充满了传奇幻想色彩。 索尔维格之歌 ⏹ 索尔维格在茅屋前一面纺线、一面唱着这首婉转的歌谣等待培尔·金特的归来。 捷克、波兰、匈牙利民族音乐 本课提纲 捷克民族乐派 • 产生背景 • 捷克民族19世纪中期掀起了大规模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在这样的民族觉醒中,民族音乐创作也达到一个高潮。 • 代表人物 • 捷克民族乐派的奠基者——斯美塔纳,其代表作品是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6首),流传最广的是第二首交响诗《沃尔塔瓦河》。 • 另一个具有更高国际声誉的捷克音乐家是德沃夏克,代表作是交响乐《自新大陆》,流传最广的是第二乐章。 波兰民族乐派 • 产生背景 • 19世纪初期到中下叶,波兰反对沙俄统治的起义连续失败,但民族觉醒意识被激发起来,出现了音乐上对于民族风格的追求。 • 代表人物 • 最具国际声誉的是肖邦,但他后半生的创作主要是在巴黎,更多融入了浪漫乐派。 • 在波兰,声誉仅次于肖邦的是莫纽什科,其创作思想与内容都属于民族音乐,代表作品是歌剧《哈尔卡》。 匈牙利民族乐派 • 产生背景 • 19世纪中期,匈牙利爆发反对奥地利统治的起义,民族意识的激发加上悠久的民间音乐传统,匈牙利音乐在此时期得到大的发展。 • 代表人物 • 李斯特使匈牙利音乐风格闻名于世,代表作品是《匈牙利狂想曲》(19首),但他和肖邦一样,更多属于浪漫主义音乐家。 • 艾凯尔对匈牙利民族音乐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筹办了匈牙利国立音乐学院,任第一任院长。作品以歌剧为主,代表作《拉斯洛·洪雅迪》、《邦克督军》。 斯美塔纳 • 早期继承李斯特的德国浪漫风格,晚年以强调民族精神闻名乐坛。原本为农村子弟,1843年前往布拉格发展音乐事业。 • 从《我的祖国》开始,斯美塔纳才算是进入他创作的高峰期。多部歌剧以及细述耳疾与一生命运之苦的《 e小调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涯》,都是这个时期的作品 。 此曲已成为捷克音乐的代表,捷克民族精神的象征之一,每年布拉格之春音乐节均以此曲做为开场。 • 与贝多芬耳聋后完成最杰出的交响曲《合唱》相似,斯美塔纳于1874年耳聋之后,完成了他最杰出的作品:交响诗套曲《我的祖国》。 • 套曲中的每一首交响诗都能独立成章,联结起来又有形象和主题上的联系,成为展示捷克民族历史和风土人情的画卷,其中第二首《伏尔塔瓦河》是音乐会上经常独立演出的曲目。 交响诗 《我的祖国》 • 第一乐章:《维谢赫拉德》 •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第三乐章:《莎尔卡》 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 • 第五乐章:《塔波尔》 第六乐章:《布朗尼克》 第一乐章《维谢赫拉德》 •   “维谢赫拉德”是捷克一座城堡的名字,他象征着捷克人民光荣斗争的历史。整个乐章具有纪念的礼赞的性质,犹如全部套曲的庄严宏伟的序幕。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 • 沃尔塔瓦河是流经捷克一条大河,被捷克民族称为“母亲河”。 第三乐章《莎尔卡》 • 取材民间传说,描写武士沙尔卡和战友们的战争与爱情。 第四乐章《捷克的田野和森林》   • 描绘捷克风光,表现了在田野与森林生活与劳动的捷克人民自信的情绪。 第五乐章《塔波尔》 •   “塔波尔”是中世纪的捷克胡斯教徒战争时期为捷克的自由和反抗异族压迫的坚强堡垒。 • 乐曲采用了胡斯运动时的歌曲《上帝的战士,你们都是谁》,使音乐具有历史色彩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 第六乐章《布朗尼克》 • “布朗尼克”是布拉格附近一座大山的名字。胡斯运动时,英勇的战士们在这里壮烈牺牲。 • 乐曲开始为胡斯歌曲的曲调,描写英雄们在布朗尼克山地行军的场景;尾声十分壮丽和雄伟,“维谢赫拉德”的主题再度出现,同胡斯歌曲的音调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人民必胜的坚强而乐观的信念。 第二乐章《沃尔塔瓦河》赏析 • 本乐章的基本构思,斯美塔纳在总谱上有明确说明: • 两条小溪汇合成沃尔塔瓦河,流向远方;穿过茂密的森林,听见猎人号角声的回音;流过丰收的田野,岸边传来了农村婚礼的欢快声音;夜幕降临,月光下水仙女们在闪光的波浪上歌唱、嬉戏;奔腾的河水冲击着岩壁,发出轰响,掀起浪花,沿圣约翰峡谷滚滚而下;流向布拉格,流经古老的维谢赫拉德,沃尔塔瓦河宽阔而壮观,继续向远方流去…… • 为了体现这个构思,作者采用类似回旋曲式的结构,以一个基本主题代表沃尔塔瓦河,以不同的插部主题代表沃尔塔瓦河流经每一个地方所感受到的情景。 德沃夏克 代表作品 • 狂欢节 序曲 1891 • 自新大陆 第九交响曲 1893 • F大调弦乐四重奏 1893 • 金纺车 交响诗 1896 • 水仙女 歌剧 1900 音乐特色 • 捷克民族音乐素材的应用。 – 德沃夏克注重将个人风格建立在捷克民歌和民间舞曲基础之上,正如他所言:“我始终是一个朴实的捷克音乐家。” • 对美国黑人灵歌的借鉴。 – 德沃夏克发现了黑人灵歌的价值,在报上发表了他对黑人灵歌的评价和见解,他这样写道:“……最优美而又最富有变化的主题是乡土的产物。这是美国的民谣,美国的作曲家应从中汲取灵感。黑人灵歌里蕴藏着伟大的音乐家所需要的一切。” 《自新大陆》赏析 • 1892—1895年间任美国国民音乐学院院长时写的作品,1893年于纽约举行首演,获得了巨大成功。当时的盛况:“平静的美国人疯狂起来了,像世界上最爱兴奋的意大利人那样喝彩。”德沃夏克也自述道:“听众狂热地鼓掌,我仿佛变成了国王……” • “新大陆”指美国。但这部交响曲并非是对新大陆风光的音乐描写。乐曲中虽然巧妙地运用了黑人灵歌和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但并非原封不动的生搬硬套,据他本人所述“认为我使用了民谣是荒谬的,但却是用民谣的精神写成的作品”。 • 标题new world被翻译为“自新大陆”,贴切地形容了德沃夏克如同写一封思乡的书信,把这部交响曲从美国遥寄给故乡波希米亚。 • 尽管这部交响曲的素材来自美国,但它的支柱,仍然是波希米亚的捷克人的精神。 第一乐章 第二乐章 • 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陆》的第二乐章,美国音乐评论家古尔丁认为只有舒伯特的《未完成交响曲》第一乐章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第四乐章可以与之媲美,他甚至极端地说:“不能够享受它简直是一种耻辱。” • 慢板,音乐主题节奏舒缓,朴实优美,深得人们的喜爱,并在各国广泛流传。他的学生曾把它改编为独唱曲《念故乡》,后来风行于美国,以至于被误认为是一首美国的古老民歌。上世纪30、40年代曾风行于我国。 俄罗斯民族乐派与柴科夫斯基   本课提纲 俄罗斯民族乐派 ⏹ 俄罗斯有丰富的民间歌曲宝藏,18世纪末,人们开始收集民歌,普拉齐、巴拉吉列夫、李姆斯基-科萨科夫等都出版过歌集。 ⏹ 这些民歌被应用到歌剧和各种器乐作品的创作中,但直到格林卡出现,俄罗斯的专业音乐风格依旧沿袭欧洲风格,民族特色并不显著。 ⏹ 以格林卡为首的俄罗斯民族乐派,经过达尔戈梅斯基、强力集团的发展,创作出大批真正的俄罗斯民族音乐,奠定了俄罗斯音乐在世界音乐中的地位。 格林卡 1804-1857 ⏹ 生平 ⏹ 出身于贵族家庭,成为音乐家是童年的 梦想;会五种外语;有高超的钢琴和小提 琴技巧;父亲在庄园为他购买了一个管弦 乐队作为消遣;后来进入交通部工作;偶 尔充当歌手和演员。 ⏹ 1830年,格林卡人生的转折点;在意大利,由于对祖国的思念,萌生了写作俄罗斯音乐的想法。后又赴德国学习作曲。回国后开始着手创作《伊凡·苏萨宁》,首演时命名为《为沙皇献身》。其中,意大利影响十分明显,但音乐上还是具有鲜明的俄罗斯民间音乐风味,因而遭到上层社会一部分人的反对,称之为“马车夫的音乐”。 ⏹ 历史地位 ⏹ 俄罗斯民族乐派奠基人 ⏹ 音乐特征 ⏹ 扎根于民间歌舞 ⏹ 吸收城市音乐养分 ⏹ 借鉴古典浪漫乐派成果 ⏹ 三者有机结合,既具有鲜明民族性格,又有坚实的艺术技巧基础。 格林卡代表作品 ⏹ 歌剧 ⏹ 伊凡·苏萨宁(为沙皇献身)、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 管弦乐 ⏹ 卡马林斯卡亚、幻想圆舞曲、阿拉贡霍塔、   马德里之夜 ⏹ 室内乐 ⏹ 悲怆三重奏 ⏹ 艺术歌曲 ⏹ 我记得那美妙的瞬间 鲁斯兰与柳德米拉序曲 ⏹ 歌剧根据普希金的同名叙事诗改编而成。 ⏹ 在武士鲁斯兰与公主柳德米拉的婚宴上,新娘被魔法师劫持。鲁斯兰历经艰险,制服了魔法师并救出公主美满地完婚。作品赞颂了真理、智慧、英雄气概和爱情的坚贞,寓意善良与光明最终必将战胜邪恶与黑暗。 ⏹ 序曲是格林卡交响音乐的顶峰之作,概括整个剧情,奏鸣曲。全曲充满了明朗的色彩、欢乐豪爽的喜庆情绪和乐现主义的精神品格。 ⏹ 关于序曲,格林卡曾说:“我采用‘突飞猛进’的速度,这急板是欢乐的,象莫扎特的《费加洛的婚礼序曲》一样,而且也是D大调。当然,是另一种性格,是俄罗斯的。开头和结尾部象拳头一样,中间是‘忧患’——大提琴在高音区的咏唱。在发展部,看来‘敌意’也还不少”。 达尔戈梅斯基(1813-1868) • 历史地位 • 俄罗斯民族音乐前赴后继的纽带—— 格林卡的继承人,强力集团的号召人。 穆索尔斯基称之为“伟大音乐真理的导师”。 • 生平 • 5岁才开口说话,但不久就开始为木偶剧编配音乐自娱自乐,成为一个不寻常的音乐爱好者;与格林卡结识后开始进行专业音乐创作。后担任“俄罗斯音乐协会”主席,对青年音乐家产生了可贵的影响,在他身后,形成了“强力集团”。 • 代表作品: • 《水仙女》、《石客》 强力集团(五人团、新俄罗斯派) ⏹ 巴拉基列夫  数学家,五人团精神导师,后专职音乐 ⏹ 居易  城堡建筑艺术教授 ⏹ 李姆斯基-科萨科夫  海军军官,后专职音乐,圣彼得堡音乐学院作曲教授,唯一深入研究音乐理论的成员 ⏹ 穆索尔斯基  贵族,军官,酗酒成性 ⏹ 包罗丁  王室后裔,军医,热衷慈善事业 ⏹ 音乐地位与特征 ⏹ 继承格林卡的传统,延续了俄罗斯乐派的独立性。 强力集团代表作品 ● 穆索尔斯基 ● 歌剧《包里斯·格杜诺夫》 ● 音画《荒山之夜》 ● 钢琴套曲《图画展览会》 ● 包罗丁 ● 歌剧《伊戈尔大公》 ● 音画《在中亚西亚草原》 ● 李姆斯基-科萨科夫 ● 组曲《舍赫拉查达》 柴科夫斯基1840-1893和 安东·鲁宾斯坦 1829-1894 • 从音乐贡献来讲,作为五人团的   同时代人,柴科夫斯基和鲁宾斯   坦两人的创作,更多属于欧洲浪   漫主义风格。俄罗斯人评价他们   “只是会作曲的俄罗斯人”,而柴   科夫斯基的音乐更多的时候,其   目标是为了讨好大众的审美。 • 从知名度来讲,柴科夫斯基是俄   罗斯最具国际声誉的音乐家,他   的作品至今仍常演不衰。 柴科夫斯基代表作品 • 交响乐《第六交响曲悲怆》 • 芭蕾舞剧《天鹅湖》《睡美人》《胡桃夹子》 • 歌剧《黑桃皇后》《叶甫根尼·奥涅金》 • 序曲《罗密欧与朱丽叶》《1812》 胡桃夹子组曲欣赏 • 胡桃夹子是二幕舞剧,讲述一个叫巴巴拉的小女孩,她的胡桃夹子玩具被弄坏了,她伤心地哭了,后来苦累睡着了,梦见她和很多玩具、糖果开心地玩闹、舞蹈。 • 胡桃夹子组曲选自第二幕的配乐,包括6首舞曲:巧克力糖舞(西班牙舞曲)、茶舞(中国舞曲)、芦笛舞曲(牧童舞曲)、咖啡舞曲(阿拉伯舞曲)、特列帕凡舞曲(俄罗斯舞曲)、花之圆舞曲。 《天鹅湖》欣赏 • 在当代世界舞台,《天鹅湖》已经成为芭蕾舞剧的代名词。 • 舞剧配乐选段组成的《天鹅湖组曲》和《胡桃夹子组曲》也是盛演不衰的音乐会曲目。 第三幕 • 母后为王子举行挑选未婚妻的舞会,所有候选的公主都未能打动王子的心,他只钟情于天鹅公主。恶魔为破坏王子对公主的盟誓,带女儿化装成黑天鹅,并伪装成奥杰塔的相貌,从而骗得了王子的爱情。当城堡外出现悲痛欲绝的白天鹅时,王子才知道自己受骗,马上向天鹅湖追去。 第四幕 • 天鹅湖畔,天鹅们都万分地怨恨王子,她们围着公主不让王子接近,王子最后终于得到公主的谅解。恶魔出现在悬崖上,以胜利者傲视王子,王子向他扑去,但被妖术造成的风浪吞没,公主到水中相救。忽然悬崖与魔王一起崩溃,忠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邪恶,公主恢复人形,两人获得了自由与幸福。 • 安东·鲁宾斯坦(Антон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1829年11月28日-1894年11月20日),俄罗斯钢琴家、作曲家及指挥家。 • 1862年,他与他弟弟尼古莱一同创立了俄罗斯的第一间音乐学校——圣彼得堡音乐学院。 • 尼古莱·鲁宾斯坦(Никола́й Григо́рьевич Рубинште́йн,1835年6月2日-1881年3月23日),俄罗斯钢琴家及作曲家。他是安东·鲁宾斯坦的弟弟,也是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的好友。 • 1866年9月1日,他成为了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创办人。在当时,他被认为是同时代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俄罗斯音乐 本节概述 ⏹ 五人团(1862-70年代中期)和柴科夫斯基(1840-1893)的辉煌时期经过之后,俄罗斯音乐一直在欧洲各音乐国家中名列前茅。 ⏹ 出现的著名音乐家有:斯克利亚宾(1872-1915)、拉赫马尼诺夫(1873-1943)。 ⏹ 然而,最无可匹敌的人物是斯特拉文斯基(1882-1973),是现代音乐家中可以与德彪西并列的最具个性与创造力的欧洲天才。 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 ⏹ 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钢琴在他的创作中处于中心地位。 ⏹ 拉赫马尼诺夫在现代音乐的潮流中继承了欧洲古典和浪漫的传统,并深受俄罗斯民族乐派以及柴科夫斯基的影响,与俄罗斯民间音调有密切联系。 ⏹ 作品兼具对祖国的赞颂和对个人情感的表述,具有深刻的抒情性和戏剧性。 第二钢琴协奏曲(拉二) ⏹ 这一乐曲被公认是拉赫马尼诺夫的最高杰作,广受世人的欢迎,在所有俄罗斯作曲家的协奏曲中,本曲为首屈一指的名作。 ⏹ 除了在结构上的完美,还充分发挥了抒情性和钢琴化的效果,而且把这些作了完美的统一。经常被附上各种歌词竞相演唱,或者改编成爵士乐,广为流行。 ⏹ 1899年,拉赫马尼诺夫患上了严重的神经衰弱症,直到1900年5月才逐渐痊愈,本曲到1901年完成,其所拥有的忧郁性格,很多人推断就是从拉赫马尼诺夫这一段病情而来。其实不仅如此,从本曲坚韧的整体风格来看,倒不如说它是拉赫马尼诺夫完全恢复之后而作。 ⏹ 第一乐章,中板,c小调,2/2拍子,奏鸣曲形式。开头,主奏钢琴弹出8小节像是钟声一样沉重而灰暗的和弦。之后,出现管弦乐的充满力量的c小调第一主题,在中提琴的引导之下,出现了由钢琴主奏的bB大调第二主题,这一主题充满了甜美的伤感,被认为是最具有拉赫马尼诺夫特色的旋律之一。 斯特拉文斯基    1882-1971 ⏹ 斯特拉文斯基一生风格多变,很难把他归到任何一个乐派,而他每一种风格的作品又是该流派最有份量的成果。大致可分为三期: ⏹ 俄罗斯风格时期 - 20年代之前 ⏹ 新古典主义风格时期 - 20年代之后 ⏹ 十二音风格时期 - 50年代之后 ⏹ 斯特拉文斯基是一个极为严谨的人,他的生活规律到一成不变的地步:每早必做的健身操,之后固定的几小时作曲时间和中间休息时下中国象棋,就像时钟的运行未曾改变。 作品欣赏 ⏹ 本课只介绍斯特拉文斯基第一时期(1902-1908)的音乐,以民族主义风格为主,代表作品是受佳吉列夫委托而作的三部舞剧《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这三部舞剧也是他毕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火鸟》(Fire Bird,1909) ⏹ 取材于俄罗斯的古老传说,音乐分为六个部分。 ⏹ 《序奏》 ⏹ 《火鸟之舞》 ⏹ 《公主的回旋曲》 ⏹ 《魔王的邪恶之舞》 ⏹ 《摇篮曲》 ⏹ 《终曲》 《春之祭》(The Rite of Spring,1913) ⏹ 斯特拉文斯基最富独创性的作品。 取材于俄罗斯异教时代的古老传说,以祭祀太阳神阿波罗的仪式为音乐和舞蹈得以发展的线索,并不描写具体的情节。 ⏹ 在这部舞剧中,他完全放弃了传统的和声与结构,并展示了自己大胆而富于冲击力的音乐语言。舞剧上演的当晚,愤怒的观众毫无风度地互相谩骂,大多数人指责斯特拉文斯基愚弄了他们的耳朵。因为舞蹈演员原始粗野的舞姿、粗糙的麻袋服、尖锐刺耳的音乐、怪异野蛮的节奏确实使习惯了华丽芭蕾场面的观众难以接受。很快,便有人在《波士顿先锋报》上刊出一首讽刺诗: ⏹ 是谁写了这恶魔般的《春之祭》? ⏹ 是谁可以有这种权力——用那唏哩哗啦 ⏹ 的噪音,冲击我们无力的耳朵? ⏹ 然而,这却名曰:《春之祭》! ⏹ 春天,应该是大地和谐,小鸟呢喃,令人 ⏹ 心旷神怡的季节。 ⏹ 如果不是我错的话,那《春之祭》的作者,应该 ⏹ 送上断头台! ⏹ 但是,观众在短暂惊诧后便遗忘了曾经的鲁莽。一年后,当《春之祭》再次上演时,他们毫不吝啬地表达了赞赏之意。之后,《春之祭》一直是音乐会常上演的曲目之一,成为原始主义风格的代表作。 全剧分为两幕 ⏹ 第一幕:对大地的崇拜 ⏹ 《序奏》 ⏹ 《少年之舞》 ⏹ 《诱拐之舞》 ⏹ 《春天的轮舞》 ⏹ 《敌对部落的游戏》 ⏹ 《智者的行列》 ⏹ 《大地的舞蹈》 ⏹ 第二幕:祭献 ⏹ 《序奏》 ⏹ 《青年人的环旋舞》 ⏹ 《对被选少女的赞颂》 ⏹ 《祖先的召唤》 ⏹ 《祭祖仪式》 ⏹ 《被选少女祭献之舞》 前苏联音乐 背景介绍 • 苏联1922年12月30日建国之后,倡导音乐家为人民大众进行创作, 由于音乐家的创作多与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结合紧密,有人称他们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乐派”。 • 20世纪之前的俄国音乐有着极好的基础,有诸如格林卡、强力集团、拉赫马尼诺夫、斯特拉文斯基等优秀音乐家,更有完备的音乐教育系统,加之国家对于社会主义音乐创作的支持,苏联音乐家在20世纪的现代音乐创作占有一席之地。 • 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 肖斯塔科维奇 • 唯一一个完全成长和生活在苏联国内的音乐家。他接受正规音乐教育是在十月革命之后,一生的创作几乎不曾超出苏维埃政权允许的范围。因此,他堪称最能代表苏联音乐文化的音乐家。 • 《d小调第五交响乐》(即《革命交响曲》)被认为是“新贝多芬风格”的交响曲,常被比拟为《命运交响曲》 • 欣赏——第2号钢琴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 • 普罗科菲耶夫一生作品极多,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音乐体裁,音乐风格也随着居住地的变更而变化——从狂野、生机蓬勃到风格模糊再到晚期的抒情柔美风格。 • 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 交响童话《彼得与狼》 本课提纲 •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 • 印象主义音乐整体风格 • 德彪西生平、作品、赏析 • 拉威尔生平、作品、赏析 印象主义音乐产生的背景 • 印象主义(Impressionism) 19世纪后半期~20 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艺术流派和文艺思潮,反对古典画派和沉缅在中世纪骑士文学而陷入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 • 对音乐风格产生巨大影响的是印象主义绘画。由于光学和色彩学研究成果问世,追求创新的画家们尝试着纯粹的“外光”描绘。 • 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是由于光的照射才显现出它的物象;太阳光是由七种原色组合而成,一切物象即是不同色彩的结合。如果离开了光和色彩便没有这个世界。“光”和“色彩”既然成为这个世界的中心,也是画家认识世界的中心,所以画家的任务也就在于如何去表现光和色彩的效果。 • 印象主义画家提倡户外写生,直接描绘在阳光下的物象,根据画家自己眼睛的观察和直接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莫奈〈印象·日出〉      • 由于他们把“光”和“色彩”看成是画家追求的主要目的,就不可避免地将画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停留在感觉阶段,停止在“瞬间”的印象上,这就导致创作中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表现感觉的现象,从而否定事物的本质和内容。 • 在他们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雷诺阿曾说过:“自然之中,决无贫贱之分。在阳光下,破败的茅屋可以看成与宫殿一样,高贵的皇帝和穷困的乞丐是平等的。”这种艺术观念导致他们在创作中全力以赴地描绘“光”。只重艺术的形式,忽视乃至否定艺术的内容。 • 总的说来印象派创作只重感觉,忽视思想本质。既然是凭感觉,那必然是主观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绘的是主观化了的客观事物。这标志着与传统艺术观念、艺术表现方法和艺术效果的决裂。所以说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艺术流派。 • 印象主义音乐 印象主义音乐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首创。 • 印象主义一词在音乐中首次出现于1887年,法兰西美术研究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进修时的第二部“交卷作品”交响组曲《春天》结构不明确,要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 • 1894年他的《弦乐四重奏》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开始用“印象主义音乐”加以赞扬。以后此词常被用以概括德彪西及风格与他接近的音乐,并不再带有贬意。 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特征 • 印象主义音乐从后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中演变、来的,同时也吸取了东方音乐。 • 总体特征:音乐较少激情,避免文学性的叙事,借助标题和丰富的色调变化引起联想,暗示多于直率表达。 • 音乐语言:曲调多以片断零碎的短句作自由不对称发展。 • 和声:常用带色彩效果的不协和音及平行和弦,尽量减弱功能,增强色彩。 • 调式调性:扩大调性概念,常避免出现明确的收束式。除大、小调外,经常用中古调式、五声音阶、全音阶。全音音阶的运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居同等地位,减弱了调式中心感。 • 节奏:在节奏上喜欢复节拍与复节奏,节拍不规则地细分,减弱了推动力,呈现松散流动的状态。 • 音响:音响细腻,配器精致,爱用未经掺杂的原色,音量总有节制,呈现出闪烁透明的色彩。 • 结构:各部分界线不清,但结构的内部发展仍有一定逻辑,许多作品仍可看到三部曲式轮廓。 • 内容:创作视野比较狭隘,主要领域为对自然景物画面的描绘;引起人们遐想的声音;对早已消逝的梦境的回忆及某些生活场景的再现。 德彪西 1862-1918 Debussy • 法国作曲家,印象主义音乐创始人。 • 继瓦格纳以后最伟大的音乐家,深深影响了20世纪音乐。 生  平 • 1862年8月22日出生于巴黎近郊,1918年3月25日,在巴黎逝世,死于癌症。 • 德彪西两次参加罗马奖竞争(Prix de Rome),于1884年以大合唱《浪子》获此奖项,从而得到在罗马梅迪塞斯庄园进修三年的机会(1885-1887 ),作品寄往巴黎,引起轰动。 • 罗马奖是法国政 府为奖励绘画.雕塑、版画、建筑与音乐等艺术领域的优秀 人才而设。通过考试,获罗马大奖者可到设在罗马的梅迪塞斯庄园去进修三年。自1803年设音乐奖以来,柏辽兹、古诺、比才、德彪西等音乐家都曾享受这一待遇。 • 印象派画家所要捕捉光和影的感觉,德彪西就像这些画家一样,他尝试以音乐捕捉事物的印象或情绪,而且要用最经济的方式把某个念头的正确本质凝塑下来。 • 德彪西可说是一位革命性的音乐家,他创新和声与旋律,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虽然他的作品还存在著调性,但是几乎已经濒临溃散的地步。经过德彪西创新之后,音乐创作就不再被既定规则所限制,改革风气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 德彪西的乐曲几乎都有标题,但并不表示他有意创作标题音乐,他从不说故事的,宁可给听众一个印象,他的音乐只是暗示人们某种意象,而不明白的指出。德彪西曾说:“我最鄙夷那些唯唯诺诺企图制造意义的音乐”。 早期作品(1890前) • 钢琴曲《两首阿拉伯风格》(1888)运用了中古调式,曲调有明显五声音阶因素,和声较新颖。 • 德彪西创作了不少钢琴曲,但他却没有专业的钢琴技巧,他犀利的触感足以弥补一切缺憾。德彪西穷其毕生精力要将钢琴从电光石火声音中释放出来,弹琴时就像直接在琴弦上挑抹,大量运用踏板创造前所未有效果。 • 《贝加摩组曲》(1890)中的《前奏曲》,《小步舞曲》,《帕斯皮耶》反映出法国18世纪羽管键琴音乐的影响,轻柔纤巧,富于装饰。 中期(1890-1910) • 歌剧《佩丽亚斯与梅丽桑德》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同名戏剧写成,音乐加强了戏剧中深沉静寂的气氛和宿命论的暗淡色彩。 • 管弦乐《牧神午后》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同名诗歌启发。 • 管弦乐《夜曲》 《大海》《意象》反映出它们在意境上与印象主义绘画的联系。 • 钢琴《版画集》中《塔》受东方风格影响。 晚期作品 • 歌剧《马拉梅的三首诗》(1913) • 《十二首钢琴练习曲》(1915)以及三首室内乐奏鸣曲。音乐语言继续复杂化,突破传统和声与形式的约束,出现多调式因素;预示了20世纪音乐的发展方向。 钢琴曲-月光 • 这首小曲是钢琴组曲《贝加摩组曲》(《贝加马斯克组曲》)中的一首,常独立演奏。 • 《贝加摩组曲》是作者的早期作品,由《前奏曲》、《小步舞曲》、《月光》和《巴斯比舞曲》等四首小曲组成。 • 这一组曲旋律优美,运用了色彩极其丰富的和声,显示出德彪西已逐渐走向他自己所创立的"印象派"。组曲的曲名来源于德彪西留学意大利时,对意大利北部贝加摩地区的深刻印象。  牧神午后前奏曲 • 根据法国象征派诗人马拉美同名诗创作。 • 印象主义管弦乐曲的奠基之作,德彪西的成名作,自此人们尊称他为“德彪西大师”。 • 马拉美的原诗《牧神午后》,是一首扑朔迷离的田园诗。描写夏日午后,半神半兽的牧神躺在草丛中,被阳光照得昏昏欲睡,幻想中,看见洁白的仙女擦身飞过,撩拨起他的热情。但美妙的时刻越来越模糊不清,到底是现实还是梦境?牧神拜见酒神之后,又进入朦胧、心醉神迷的梦乡。 • 德彪西原写3首乐曲配合原诗的朗诵,最后只完成前奏曲。他在首演节目单上写道:这首前奏曲是对马拉美的优美诗篇所做得非常自由的解释,使终与诗联系在一起。 • 以木管、弦乐、竖琴为主要乐器。音色奇异、柔和,犹如隔着一层薄纱在观看一幅田园画,朦胧而美妙。 交响素描-大海(第二首) • 德彪西一生酷爱大海,认为海美丽而变化无常,是自然界唯一可以给人慰籍的对象,把海看作自己的朋友。 • 这首作品中,作者抓住不同时刻大海的变幻所带来的瞬间感受和印象,从三个不同侧面描绘了大海奇妙美丽的景象。 – 第一首  海上——从黎明到中午 – 第二首  海浪的嬉戏 – 第三首  风与海的对话 拉威尔    1875-1937 Ravel • 法国作曲家 • 一定程度上,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的继承者 • 拉威尔对艺术持有自己的见解。他说:“严格地 说,我不是一个‘现代作曲家’,因为我的音乐远不是一场 ‘革命’,而只是一种‘进化’。虽然我对音乐中的新思潮一向 是虚怀若谷、乐于接受的,但我从未企图摒弃已为人们公认的和声 作曲规则。相反,我经常广泛地从一些大师身上吸取灵感 (我从未中止过对莫扎特的研究),我的音乐大部分建立在过 去时代的传统上,并且是它的一个自然的结果。我从来不是任何一种作曲风格的奴隶。我也从未与 任何特定的乐派结盟。” 代表作品 • 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 • 芭蕾舞剧《鹅妈妈》 • 小提琴曲《茨冈》 • 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 • 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作品风格 • 重视旋律的作用,偏爱舞曲体裁,如法国 的小步舞、帕凡,西班牙的马拉加尼亚、哈巴涅 拉、波莱洛等,拉威尔将这些舞曲处理得典雅情致、明晰优 美,具有法国音乐的特点。 • 拉威尔是位公认的管弦乐大师, 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管弦乐配器的方法,充分发挥每个乐器的 表现性能,形成异常精美与华丽多彩的效果。 • 他的作品结构 明确,织体清晰,总的风格倾向于古典音乐的纯净优美和富 于幽默感。 • 拉威尔最重要的创作特征是对技术的尽善尽美 的追求。尽管他技术高超,但对待每一部作品仍然是反复推 敲、精心雕琢,不到极端完美决不罢休。他曾对他的传记作 者马纽埃尔说:“我的目标是技术完美,因为我确知这一目 标永远无法达到,所以我要求自己不断向它靠近。”因拉威 尔这一癖好,斯特拉文斯基曾戏谑地地称他是位“精巧的瑞士 钟表匠。” 波莱罗 • 1928年,西班牙芭蕾舞女演员伊达·鲁宾斯坦约请拉威尔(1875—1937)为她写一篇舞蹈音乐。 • 他心中酝酿着一个别出心裁的配器构思,要把这个作品写成一首乐队练习曲。全曲是一个巨大的“渐强”,在小鼓无休止的三拍子节奏背景上,由各种乐器演奏的两个17小节的旋律不断反复。在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奏出尾声以前,音乐突然滑进了E大调(旋律大调),造成了和单纯的手法全不相称的独特效果。《波莱罗》由尼金斯卡编舞,1928年11月22日首演于巴黎。场景是在一家烟雾迷漫的西班牙旅馆里,一个吉卜赛女郎,头上插着梳子,围着围巾,站在台子上跳舞,观众围着她喝采。跳得愈来愈红火的舞蹈,引起了围观者的愈来愈狂热的情绪。最后,他们把她高高地举到头上。 儿童组曲《鹅妈妈》 • 原是四手联弹钢琴组曲,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儿童组曲 — 用儿童题材、为儿童创作、供儿童演奏。 – 用儿童题材 — 内容取材于法国作家贝洛、奥努瓦夫人和 博蒙夫人的童话; – 为儿童创作 — 1909年拉威尔为他的好友葛勃斯基的两个孩子所作; – 供儿童演奏——1910年4月,这部组曲在巴黎独立音乐协会的一次音乐会上初次演出时,担任钢琴四手联弹的是六岁的韦尔热尔和十岁的拉米。 • 拉威尔告诉我们:“我写这部组曲,目的是要唤起童年时代的诗意,因此手法就必须单纯,一切表面的效果只好摒弃不用。”可见作曲家也是怀着一颗童心来创作的。 • 1911年,拉威尔把《鹅妈妈》改编为管弦乐组曲,后来又加上了两个乐章,改变了各乐章的次序,并用间奏曲把它们贯串起来,成为舞剧音乐。舞剧由拉威尔根据鹅妈妈故事编剧,1912年1月首演于巴黎。 • 《鹅妈妈》演的是一个小女孩梦中的奇遇。舞剧在英、美演出时,常常删了拉威尔为舞剧音乐增写的两乐章和间奏曲,完全按照 《鹅妈妈》组曲五乐章的布局:睡美人的孔雀舞曲——大拇指——巴格达女王雷德柔内——美女与野兽的对话——妖精王国。 布鲁克纳、马勒、沃尔夫、理查·施特劳斯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奥音乐 布鲁克纳 • 1824 年生于奥地利一个村庄-安斯费尔登,是一位受过完整严格训练的作曲家及杰出的管风琴家,也是最虔诚的天主教徒。 • 是一位晚成的作曲家,主要的作品9首(还有未编号和0序号各一部)交响曲都是在40岁以后才开始创作。 • 布鲁克纳的音乐至今仍然只在德奥地区较为人接受,在其他各国都不被认为是重要的作曲家。 • 其创作深受瓦格纳影响,半音化和声,庞大编制的乐队等,例如7、8、9交响曲中,更使用了瓦格纳大号 (Wagner tuba,系由瓦格纳综合圆号和大号而发明的介乎两者之间的乐器),有学者评价其为“瓦格纳症”患者。 瓦格纳症 • “瓦格纳症”(Wagnerian Symptom)又称“音响震颤麻痹”,是指听觉、视觉神经受到德国作曲家、指挥家、诗人、作家理查·瓦格纳(Richard Wagner, 1813-1883)的作品及言论刺激后,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突变心理性疾病,主要是因为位于神经系统末梢部位“黑质”中的细胞群组织发生病理性改变后多巴胺的合成减少,抑制乙酰胆碱的功能降低,同时乙酰胆碱的兴奋作用相对增强,两者失衡的结果便出现了心理情绪的“震颤麻痹”,具体表现为情绪波动不稳定,面对目标对象(即瓦格纳)时爱憎易极端化、偏激化、非理性化,甚至导致人生观、世界观的变异。 • 病理原因迄今尚未明了。主要患症人群多为音乐家、哲学家、空想家甚至政治家。 • 维也纳交响乐大师行列中的最后一个,这些大师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直到布鲁格纳和勃拉姆斯。 • 犹太人,生于捷克。马勒常说:“我是三重的无家。在奥地利作为一个波希米亚人,在日耳曼人中作为一个奥地利人,在世界上作为一个犹太人,到处我都是闯入者,永远不受欢迎。” • 代表作有九部交响曲,其中《第十交响曲》未能完成,后来经过编订上演,还有为纪念早夭的女儿的《亡儿之歌》,以及清唱剧《悲叹之歌》等名作。 • 马勒的作品一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理想的憧憬,早年的作品可以听到优美而富有青春活力的音乐以及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 • 另一方面,时时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嘲讽,音乐中常出现一些怪诞的形象,痉挛的节奏,尖锐的、喊叫般的音响和不协和的音程等等,反映了他在黑暗现实面前的痛苦心理。 • 他的作品还常常从哲学、宗教的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消极的:人生是虚妄的,人只有在天国才能得到安息。较具代表性的作品是 《大地之歌》。 大地之歌 • 1908,马勒来到奥地利西部一个叫杜布拉赫的村庄,面对终年积雪的阿尔卑斯山无限感慨,他读着德国作家汉斯·贝特格翻译的唐诗《中国之笛》,东方诗人的不幸遭遇和悲壮情怀激起这位西方作曲家的强烈共鸣。于是,选了其中的七首唐诗,写成《大地之歌》。 • 这是一部加入人声的、作者称之为“为男高音、女低音(或男中音)声部与管弦乐队而写的交响曲” 。全曲共分六个乐章。     • 第一乐章  愁世的饮酒歌—————《悲歌行》 李白 • 第二乐章  寒秋孤影 ————《效古秋夜长》 钱起 • 第三乐章  青春 • 第四乐章  美女 ————————《采莲曲》 李白 • 第五乐章  春天的醉汉———《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 第六乐章  永别 ——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送别  王维            第一乐章  愁世的饮酒歌 • 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 • 这首诗的大意为:人的一生不过百年,面对这一现实,只有以酒浇愁。 译自李白的《悲歌行》。 • 音乐以赞美生活开始,以痛苦欲绝告终。 • 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悲愤激越,由圆号齐奏、小号助奏出呼叫般激动的动机,然后,男高音独唱主部主题。这是一段难度很高的乐句,表达了作者对人世的愤懑和反抗。 • 第二呈示部基本是第一呈示部的变化重复,男高音。 • 展开部先由加弱音器的小号与英国管交替奏出引子动机,接着小提琴与单簧管构成充满美的幻想与和对生活渴望之情的二重奏。当男高音再次激昂地歌唱时,抒发了一种对有限生命的怀疑与绝望。 • 再现部,每唱一次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时,都移高一个调,音乐显得暗淡无光,乐曲在高昂但却有些单薄的旋律声响中结束。      《悲歌行》 李白 悲来乎 悲来乎 主人有酒且莫斟 听我一曲悲来吟 悲来不吟还不笑 天下无人知我心 君有数斗酒 我有三尺琴 琴鸣酒乐两相得 一杯不啻千钧金 悲来乎 悲来乎 天虽长 地虽久 金玉满堂应不守 富贵百年能几何 死生一度人皆有 孤猿坐啼坟上月 且须一尽悲中酒 《中国之笛》中的《愁世的饮酒歌 》 酒已烁漾在金樽之中 在举杯饮酒之前 且容我为您高歌一曲 这首惆怅之歌 好似发自您灵魂的笑声 当惆怅逐渐靠近 这灵魂的荒颓花园 欢愉与歌声逐渐褪去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这间屋子的主人呀 你的酒窖里    溢漾着金色琼浆 我的怀中斜倚著琵琶 轻扬琵琶弦 尽饮杯中酒 你我共此今朝之胜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 天空湛蓝依旧 大地存续如昔  • 且恒于春天绽放千华 • 然而你    一具血肉之躯 • 在这宽天浩地之中 能拥有多少年华 • 在这繁琐红尘中  你与欢愉的交集  岂逾百年之久 • 白日何短短 百年苦易满 • 苍穹浩茫茫 万劫太极长 • 放眼望去    在月夜墓地之中 • 那蜷曲著粗狂鬼魅般的形骸 • 是你我共古人 千年以降  百年以外  不变的终点 • 听其哀嚎 正悲诉悼不回生命的馥郁芬芳 • 举殇今际勿迟疑 • 吾友 错此良辰 更待何时 • 人生得意需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 古来圣贤皆寂寞 唯有饮者留其名 • 且酌乾你我手中酒 • 生命的余烬是黑暗    黑暗的余烬是死亡 理查·施特劳斯 • 德国作曲家、指挥家。1864年6月11日生于慕尼黑一个乐师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 • 施特劳斯的创作重点在交响乐曲和歌剧方面。 • 一系列标题交响诗:《麦克白》、《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英雄的生涯》等。 • 歌剧:《莎乐美》、《厄勒克特拉》、三幕喜歌剧《玫瑰骑士》 • 艺术歌曲《黄昏之梦》 莎乐美 • 莎乐美一直被认为是致命软弱的女性,是个有爱欲的悲剧性的舞者。当她勾引男人并致其于死地的时候,她也得到相同的命运。 • 莎乐美是希罗底的女儿,希律王(巴勒斯坦伽里黎的统治者)的继女。其母因圣徒约翰指责她通奸,阻止希律王娶她为妻,而对约翰怀恨在心。遂将莎乐美作为其复仇工具,指示她以跳舞取悦希律王,以换取圣人的人头。 • 不久,希律王难以控制他的感情,对继女莎乐美产生迷恋。而莎乐美自己对圣人约翰的爱被遭到拒绝后,因爱生恨,在为希律王跳七重纱舞时乘机索要圣人的首级,最后亲吻其头颅。最后,莎乐美得到了与圣人相同的命运,被处于死刑。 沃尔夫 • 奥地利歌曲作曲家。一生致力于歌曲 的创作,被称为是“真正以音乐沉思的诗人”。 • 1875-1877年在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但因不守纪律而被开除。 • 第一批重要的歌曲作品创作于1877-1978年间,激发于他的性启蒙和第一次浪漫的爱情。这些歌曲有些是欢愉的,有些是痛苦的,折射出梅毒患者的消沉和病态心理。1880年以后这些阴影趋于减缓,他创作了一些动人的、富于激情的歌曲,并表现出自己的音乐个性。 • 由于和梅拉妮·科切特(他的赞助人的妻子)的秘密恋情,1888年,他的创作灵感暴发,根据艾兴多夫、默里克等人的诗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歌曲,直逼舒伯特和舒曼。1889年,他又完成了 51首歌曲的《歌德诗歌歌曲集》,1890年完成了 44 首歌曲的《西班牙歌曲集》,并赢得了评价界极大的赞誉。此后他还创作了《凯勒诗歌歌曲集》、《意大利歌曲集》。 • 不久之后他转向歌剧,1895年,他完成了他唯一的歌剧《长官》,但非常不成功。 • 1897年,他创作了最后的歌曲之后,陷入精神崩溃,1903年2月22日逝世于维也纳。 • 他的作品或者以出人意表的变调手法重拾诗歌的意境,或者借用突显的伴奏提升诗歌的语言含意,音乐与诗歌(歌词)的结合上,达到了相得益彰的完美境界,使德国艺术歌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 奥尔夫的《布兰诗歌》整个标题是《布兰诗歌,为独唱、合唱创作并伴有器乐及奇妙舞台场景的世俗歌曲》。 • 一部宏大的“情景康塔塔”,其庞大的编制中包括了女高音、男高音和男中音独唱,含有一个小合唱队和童声合唱的大型合唱队,有两架钢琴和一组五花八门的打击乐器在内的大型管弦乐。 • 其歌词选自在巴伐利亚州中发现的一本13世纪的诗集——《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它深藏在巴伐利亚贝内迪先特博伊伦修道院内多少世纪不为人知,一旦被公之于众后震惊世人,它是目前所知的保存最为完整的也最具艺术价值的中世纪诗歌。仿佛它来自天国,而非人间产品。 • 奥尔夫从这部诗稿中选取25首诗歌,谱成这部《布兰诗歌》,分“春天”、“酒馆”、“爱情”三个主题。 • 共分25个乐章,(内有14个乐章为管弦乐曲)。 • 序诗部分壮美凝重,作曲家仿佛企图借助吟唱与谛听来建立起一座神庙; • 正歌的第一部分“春天”,轻快、明亮中蕴涵着悠远,合唱男女声部交替呈现宛如时序中的昼夜变化; • 第二部分“酒馆”则是一片世俗景象,唱腔中运用优伶式的假声与转调,有如在描绘一个假面聚会的场景中人们醉生梦死的世态;但奇怪的是,欢腾的场面似有幽灵掠过的阴冷; • 第三部分“爱情”中,有着对爱的渴望的宣泄和对爱的忧伤的赞美,以及对情欲的质朴的歌唱,其中,女声吟唱“In truitina”(In the balance选段22)华美而凄艳,已经成为演唱会中的经典保留曲目。 • 《布兰诗歌》充满了令人惊奇的成分和戏剧性,它大开大阖,既有雄壮的呐喊,又有委婉的咏叹,犹如汹涌的急流撞向岩石发出澎湃的声响,又如潺潺小溪蜿蜒地流向柔软的草滩。乐队与唱咏交相辉映;令人震撼的打击乐像是命运的召唤,有着强烈的扣击灵魂的效果。 • 《布兰诗歌》是一曲对生命的赞歌,似乎有神的目光在暗中注视。它在三个主题引导下微妙地涉及了“信仰”、“死亡”等动机,调性既有着世俗的欢乐成分,又有着史诗般的恢弘气势。其中所隐含的真正的动机,则是对短暂人生的垂怜、惋惜和哀叹。 • 借用里尔克的诗句来描绘这部作品就是:“真正的怜悯之神,他来时威风凛凛,光芒/耀眼地向周围传播,跟诸神一样。/比吹着安稳的大船的风更强。” 第二乐章  寒秋孤影 • 奏鸣曲式,双重呈示部,原歌词已无可考证。诗句描写了秋日的景象“花儿枯萎,叶落飘零”,它是一首孤独凄凉的情诗。第一呈示部的引子是小提琴奏出的无穷动式的流动旋律,几乎贯穿全乐章。在这平淡得甚至有些呆板的背景上,双簧管奏出那“悲戚的孤独者”的忧郁暗淡、孤单凄凉的主部主题:接着,单簧管奏出副旋律和之,女中音用缓慢的曲调饱含辛酸地倾吐出心中的惆怅,副部主题由第一圆号独奏。第二呈示部基本上是第一呈示部的重复,没有出现“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而直接用女中音独唱主题的变化重复句。经过短小的展开部,双簧管与歌声交织一起,辛酸、忧伤的旋律,更加重哀怨与痛苦的情绪,催人泪下。最后,双簧管又吹起那“悲戚的孤独者”的主题,音乐回到充满疲惫、怅惘之情的气氛之中。 •       《效古秋夜长》 钱起 • 秋汉飞玉霜          北风扫荷香 • 含情纺织孤灯尽  拭泪相思寒漏长 • 檐前碧云静如水  月吊栖乌啼鸟起 • 谁家少妇事鸳机  锦幕云屏深掩扉 • 白玉窗中闻落叶  应怜寒女独无衣 第三乐章  青春 • ,歌词作者署名李太白,但原诗已无处查对。这是一首青春的欢快颂歌,是整首交响曲在多灾多难的人生旅途中一首美好的插曲。乐曲的引子是长笛、双簧管演奏的流畅跳跃、轻松活泼的五声音阶旋律,表达了古香古色很有特色的中国情调:接着,男高音轻快潇洒的唱出了以李白诗句为词的清新、喜悦的主题,描写了一群青少年在亭中相聚,欣赏着池中倒映的美景,他们谈笑风生,饮酒赋诗。中段在木管与小号顿奏第一主题后,木管以轻快的顿音与之对奏,由男高音唱出了平稳而豪壮的主题。当小提琴变化重复上面主题时,使人心情特别舒畅,充满青春活力,并对美好幸福的未来寄予希望。但后面的歌声,尤其是弦乐下行大跳的动机反复,给这种希望蒙上了一层灰纱,使之带上虚幻的色彩。再现部较短,那清新的曲调还是那样明快,那些忘却现实的书生们依然吟诗对答,但这只不过是镜花水月而已。 •       第四乐章  美女 • 复三部曲式,原诗是李白的《采莲曲》。乐曲在长笛平行三度活泼的颤音背景上,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了柔和的引子动机,小提琴高音区的演奏,表现了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长笛吹出五声音阶的旋律,引出了第一部分女中音缠绵、悠闲而甜蜜的歌声,这是一个不紧不慢的五声音阶的旋律,歌中唱到“英俊的少年在岸上绿柳中骑马奔驰”:副旋律是在小提琴分解和弦音型伴奏下的女中音独唱,细腻地刻画了少女的内心世界,使人仿佛看到东方少女的音容笑貌。接着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变化重复,描绘了少女、少男们在醉人的风景中相遇的情景。中间部是引子与主旋律的展开,几个器乐段落充分调动了动机发展、转调等手段,还加入曼多林、钢片琴、铃鼓的配器,把“空断肠”的情绪描述得近乎绝望的程度。再现部在主旋律与副旋律间插入了一个展开句,展开句前,小提琴以深沉含蓄的音调再一次表现了采莲女的妩媚与多情。最后,音乐渐渐平静地结束在很不稳定的四六和弦上,使“断肠”之感更加强烈,仿佛痴情少女以若有所失的目光追随着远去的少年,陷入无际的遐想之中。 •       《采莲曲》 李白 •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 日照新妆水底月 风飘香袖空中举 •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 紫骝嘶入落花去 见此踟蹰空断肠 第五乐章  春天的醉汉 • ,复三部曲式,原诗为李白的《春日醉起言志》为了体现描写醉酒者姿态的意图,乐曲一开始就由木管乐器奏出满是装饰音的音型,运用了很不稳定的速度与调性,打破了前一乐章结束时的寂静,主题呈示的是一首大自然春意盎然的迷人旋律:紧接着是发展句简单的变化与重复。中间部分得到充分的展开,独奏小提琴一会儿活泼轻快,一会儿抒情抑郁。随后,男高音演唱了坚定有力的“人生如梦”曲调。音乐很好地描绘了在梦幻一般的世界里,借酒消愁者如醉似醒的神态。作曲家把他们对生活的咀咒和希望,全部奇妙地交织在各种旋律、调性和配器之中。同时还以其精湛的配器技巧,使我们感到了微寒的“春风”,嗅到了沁人的“花香”,不时听到几声“流莺”动人的歌唱。再现部中加进一些木管上行、下行的流动音阶,进一步描写醉酒者的神情。音乐最后在狂热的气氛中结束,好象醉汉又借酒浇愁、逃避现实,拿起酒杯狂饮不止。 •       《春日醉起言志》 李白 • 处世若大梦 胡为劳其生 • 所以终日醉 颓然卧前楹 • 觉来眄庭前 一鸟花间鸣 • 借问此何时 春风语流莺 • 感之欲叹息 对酒还自倾 • 浩歌待明月 曲尽已忘情 第六乐章  永别 • ,双展开部的奏鸣曲式,歌词前半段来自孟浩然的诗《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后半段来自王维的诗《送别》。乐曲的开始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低沉压抑、阴森恐怖的大锣与低音声部长音和弦的背景上,引出双簧管反复吹奏的极度凄楚、痛苦的回音音调:在引起小提琴感慨共鸣后,女中音首先唱出冰冷失神和痛苦忧郁的呈示部主部主题,凄凉的木管不时在上面飘动,更添愁情,表达了主人公与朋友告别时的彷徨不宁的心情。双簧管在单调的、不规整的节奏音型伴奏下,以较长的经过句引出副部主题。展开部的第一部分,女中音继续抒发对人生的感慨。第二部分是器乐段落,感情变化幅度很大,基调虽未变,但却很有生气,充满温暖和人间的爱,它是对美和生命的热烈赞颂。不过,很快被大锣阴森的音响毁灭,乐队音响由高而低,把人推向幻灭的深渊,虽然对人生还有所眷恋,但命运却使人不得不抛开尘世,去寻找栖身的地方。再现部的歌词用王维的《送别》,这是辞别尘世的断肠哀歌,葬礼进行曲似的节奏一直贯穿其间,音调充满悲凉凄切的情绪。乐章的结束部是马勒自己写的一段歌词,用来抒发他对人生、对大地的眷恋之情。当歌曲唱到“永远”二字时反复了七遍,似乎主人公已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将离开人间转入另一个世界,从而和大地诀别。音乐在极弱的力度中,不知不觉地消逝了。 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             孟浩然 夕阳度西岭 群壑倏已暝 松月生夜凉 风泉满清听 樵人归欲尽 烟鸟栖初定 之子期宿来 孤琴候萝径 布兰诗歌 • Carmina Burana成曲1937年,很悲壮的感觉,有让人慷慨赴死的冲动,作者carl orff,参加过一战,退役后是一个音乐学院的创始人,1982年去世。 • 这段合唱,是ERA乐团取材自著名音乐剧《布兰诗歌》(Carmina Burana)的开头合唱《O Fortuna》,加工而成的。   二十世纪合唱巨作《布兰诗歌》     ——你看过流行歌王迈克尔-杰克逊的MTV吗?   ——你看过影片《天生杀人狂》吗?   ——你或者曾经听过拳王霍利菲尔德的出场曲吗?…     那么你应该不会忘记一段雄壮而气势磅礴的合唱——这就是20世纪最流行的古典音乐作品之一《布兰诗歌》(又名《博伊伦之歌》)的开头部分。 • 《布兰诗歌》是音乐史上的一部不朽杰作。这些诗歌和戏剧出自13至14世纪的游荡诗人,他们是中世纪英国、法国及德国各地的流浪学者及神职人员,以写作赞美酒及狂欢放荡生活的讽刺韵文和诗歌而著称,《布兰诗歌》集中体现了这些游荡诗人的创作风格。 • 这些诗歌的主题和风格各不相同,其中既有酒歌、庄重的爱情诗和放纵的情歌,也有宗教诗篇和牧歌式的抒情诗,也有针对教堂和政府的讽刺诗。 • 奥尔夫在1935年读到《布兰诗歌》时,受到极大震动,他以粗犷有力、热情奔放的音乐赋予这部奇异的诗篇以新的、永恒的生命。 • 这部宏伟作品于1937年6月8日在德国法兰克福首演。它将人们带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它的神奇的音乐以不可思议的力量唤醒了人性中欢乐的冲动。该作从问世和留下录音以来,就一直成为最富感染力刺激性的经典合唱作品。它也是检验指挥、乐队和歌唱家实力和配合能力的重要教材。 • 奥尔夫在继承古典作曲法基础上加入新式旋律,他在“表现主义”的影响下运用了新原始主义元素,节奏上加重打击乐成分,使《布兰诗歌》将中世纪的游吟与现代歌咏结合得非常完美。
/
本文档为【古典之后笔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