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

2017-12-08 16页 doc 35KB 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353097

暂无简介

举报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杜华波 自从公元五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一群饥饿的羊吃了一种红色的野果表现出异常的欢腾后,咖啡很快便被作为一种来自天堂的神果演绎着它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史。咖啡能够得宠于世界,不仅缘于它独特浓郁的芳香,更得益于合理饮用对人体所起到的清新识、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记忆力及调节心理状态等保健功能。 高品质的咖啡是天、地、人——天气、土壤与爱心的精华杰作。全球范围内,曾作为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传统交易商品的咖啡,如今不仅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 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 云南热带作物职业学院 杜华波 自从公元五世纪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发现一群饥饿的羊吃了一种红色的野果表现出异常的欢腾后,咖啡很快便被作为一种来自天堂的神果演绎着它漫长而又辉煌的发展史。咖啡能够得宠于世界,不仅缘于它独特浓郁的芳香,更得益于合理饮用对人体所起到的清新识、促进血液循环 、提高记忆力及调节心理状态等保健功能。 高品质的咖啡是天、地、人——天气、土壤与爱心的精华杰作。全球范围内,曾作为仅次于原油的第二大传统交易商品的咖啡,如今不仅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也是世界第二大出口商品,同时又是食品和轻化原料。200年来,咖啡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目前全世界有50多个国家种植咖啡,全球咖啡消费量700万吨, 据美国农业部的市场调查统计显,2000-2001年度全世界咖啡生产量为1.051亿袋(国际:60公斤/袋), 2005,2006年度世界咖啡产量约为1.13亿袋,2006,2007年度全球产量预计为1.23亿袋,年产值达260多亿美元,而咖啡消费量将接近1.25亿袋,咖啡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1 云南咖啡种植区的基本概况 1.1 区域分布情况 云南热区包括省内具有北热带和南亚热带两种气候类型的区域,涉及全省15个地州市、85个县市区,总面积达8.11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21.9%,占全国热区总面积的16.9%。云南热区主要分布在澜沧江、金沙江、怒江、红河、南盘江以及伊洛瓦底江的支流大盈江、龙江流域海拔1400m以下的低热河谷,属于南亚热带的面积7.3万公 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成为全省热区的主体;可植咖啡面积达百万亩。 1.2 气候情况 云南热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亦无台风为害,光、热、水都较充足。年光热辐射总量为118.3~152.8千卡/米?;年均温在17.5 ~23.7摄氏度之间,积温3700~7200摄氏度。海拔1000m以下的地带极端低温多年平均值在-0.9摄氏度以上,十分有利于大多数热带作物安全越冬。年降水总量630.0~2245.1mm,大部分地区降水达1000mm以上,光、热、水十分有利于多数热带作物生长,具有良好的开发价值。 1.3植物资源情况 云南热区植物资源丰富多彩。据有关部门调查,区内高等植物约10000多种,是很多农作物的起源地。 1.4 热区咖啡产业状况 我国种植咖啡始于18世纪80年代,适宜的省份主要是云南、海南和广东。上世纪末,由于销路不畅,效益较低,海南和广东的咖啡生产逐步萎缩。2001 年全国咖啡产量17202t,其中云南16 814t,占全国98%,成为全国咖啡的主产区。云南咖啡的商业化种植始于1985年,1995年云南省政府将咖啡产业列入全省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工程。在思茅、保山、德宏、西双版纳、临沧、红河、文山州等地得到快速发展。现有种植面积约37万亩,2007年预计产量23000吨,每年有80%以上的咖啡以原料形势式出口。主要出口地为欧洲,少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云南已成为中国唯一的优质咖啡原料基地,占全国产量的 98%。云南独特自然环境孕育出的小粒种咖啡品质优异,曾获世博会“尤利卡”金奖和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被国际咖啡组织(ICO)评为一类产品。雀巢、麦氏等世界著名厂商纷纷前去云南采购原料豆,使云南咖啡豆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况。2006年1-10月云南小粒咖啡出口创汇3176万美元,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13.2%。云南咖啡原料豆及深加工产品已远销西欧、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咖啡种植在云南初步显示出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适宜种植区农户和地方政府发展咖啡生产的积极性高涨,部分适宜种植地区正在努力将小粒咖啡培育成支柱产业。目前,已打开日本和欧盟市场的云南咖啡已成为云南省农产品出口的第四大品种,与鲜花、食用菌一起被称为云南农产品出口的“三剑客”。 云南省2006年咖啡种植面积和产量表 种植地区 种植面积(公顷) 收获面积(公顷) 产量(吨) 玉溪 4 4 4 思茅 10200 9800 10000 保山 5333 4119 5716 德宏 4020 2908 3120 临沧 2722 2000 2000 版纳 1984 1984 1720 红河 209 209 80 文山 136 136 100 大理 13 13 10 合计 24621 21173 22750 3.云南热区咖啡产业主要特点及问题 3.1云南热区农业开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3.1.1山坝结合,粮经并进。过去云南热区主要集中在坝区,而且以粮食作物为主。为充分利用热区主体气候和山区土地资源,帮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七五”以来,热区的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如甘蔗、咖啡、水果都向山区发展,形成山坝结合,粮经作物齐头并进的开发模式。 3.1.2开发经营向规模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八五”以来,热区开发 经营方式已经基本改变,茶、蔗、果、咖啡、香料等都已建成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基地,并组建了天然橡胶、咖啡等集团公司,改变了以往种植、加工、销售脱节的见面,基本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 3.1.3产品向初、深加工发展。云南的热作产品在计划经济时期多以销售原料为主,未能通过加工增值获得更好的效益。近10多年来,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一些主要热作产品的初、深加工企业已经建立起来,开发加工新的系列产 品也已起步。 3.1.4向外向性发展。云南热区农业的开发在加强对外合作,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加快热区开发步伐。 3.1.5一些名、特、优、稀产品,如小粒咖啡、香料、热带花卉等正在逐步坚持创汇农业基地。云南热区农业开发潜力很大,椐调查,全省热区可利用面积133.33万hm2,占热区国土面积的16%,其中适宜发展橡胶、咖啡、紫胶及热带水果的面积达100万hm2,就气候以及生物资源而言,尚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尤其是资源的综合利用、农产品的深加工方面潜力很大。 3.2云南热区开发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2.1结构不合理,生产发展不协调。一是产品结构不合理,不能满足时常优质化、多样化、均衡供给的要求/如咖啡、茶叶、热带水果等产品,多为中低档产品,而优质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名优产品和有机、无公害产品少;天然橡胶初制品主要为固体生胶,且大部分为5号胶,而生产大量需要的是10号胶、20号胶,产销不对路;热带水果早、中、晚搭配不尽合理,以致旺季、淡季均让省外、国外的水果占领市场,产品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热区农业种植业比重大,加工业比重小,不利于消化初级产品和使初级产品转化升值。云南热作产品主要以初级产品销售为主,精深加工率平均不足5%,与种植业比例不相符。如热带、亚热带水果加工能力较低,现有加工率不足10%,世界柑橘业鲜食和加工量的比例是65:35,美国和巴西的加工比例高达80%,而云南仍以鲜果销售为主。三是生产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在最适宜区、适宜区集中发展的格局,不利于优势产业群的培植。 3.2.2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主要表现在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生产技术措施推广率低、商品化处理滞后,以致产品技术含量低、质量不高、生产成本高,产业竞争力弱。如云南省茶叶、热果良种应用率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茶叶良种应用率仅达16%,相比国外该领域先进国家(如肯尼亚达100%、日本达78.3%)差距较大;热果中香蕉良种覆盖率不到50%、芒果不足30%,而海南、广东等产区已达100%。由于科技措施推广不到位,导致产品商品性差、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生产方式落后,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方式导致成本高、风险大,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已成为制约热作产业发展的“瓶颈”。 3.2.3标准意识淡漠,无标生产普遍。目前全省热区农业产品大部分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需由企业制定产品标准。由于对标准认识不足或过于简单,不能发挥标准的作用。原因在于企业标准意识淡漠,对标准的功能和意义缺乏真正的理解,没有形成健全的与国际接轨的生产标准体系,生产缺乏相应的技术,无标生产或有标不依造成热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3(2(4 缺乏知名品牌,市场营销水平低。近年来,天然橡胶、茶叶、咖啡、食糖、热带水果等产品都不同程度存在产品销售不畅的问题。一是品牌培育滞后,缺乏知名的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生产企业忽视品牌的开发, 产品销售以原料型为主,不注重精加工产品和增值产品的开发,在国内外市场上没有形成知名的品牌。二是产品市场开拓不力,局限于本地市场、国内市场,未能很好地开拓国际市场,等待客户来订单的多,走出本地区、省外、国外较少;三是市场营销队伍弱小,素质低;四是市场建设投入不足。如发展咖啡2万多 ,商品率达95%以上,种植基地和初加工厂的建设投入达hm2亩,产量已近万t 10亿元,但市场建设投入仅占2%,严重脱离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个产业的持续发展。 4 云南热区农业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4(1 云南农业可持续发展体系框架建设 对于云南农业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逐渐克服非持续因素的影响,建立起生态、技术、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可持续的农业综合体系。 4(1(1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体系 要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要在现有土地上,把森林、草山、耕地、水域的生产潜力保持在相应的水平,并不断提高它们的抗逆能力。为此,一是要建立起科学的对森林、草山、耕地、水域对及各种生物资源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有限的资源得以持久永续利用;二是要对平坝、山区、水域、河谷等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以及各种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变化趋势进行科学系统的分析,据此建立起各具特色、持续平稳的农业生态体系,使不同类型农业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能被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三是要在农业开发利用过程中,加强对已形成水土流失、生态失衡区域的综合治理,逐步形成一个造福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 4(1(2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 面对资源短缺的压力,云南农业技术体系的发展,无疑应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即在节地、节水、节肥、节农药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形成一整套低投入、高产出的农业经济系统。为此,一是要培育和选用高产、优质、低耗、抗逆性强的动植物优良品种,增强对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二是要围绕提高地力、降低料耗来改革传统的耕作和饲养技术,以达到培养地力、改良土壤、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和提高饲料报酬率的目标,从而提高农业的劳动效益和经济效益;三是要大力推广病、虫、草、鼠害技术的综合防治技术,逐步加强生物防治技术,按照生态平衡原理,建立农、林、牧、渔发展的优良环境,以形成高效能、低成本的防治系统。 4(1(3 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 不断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和农民的收入水平,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为此,一是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的资本投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的生产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从而持续稳定的增加各种农业资源的生产力;二是要继续增加对农业的科技投入,进一步完善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三结合机制,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三是要加速实现农村经济体制和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深化农村产权制度的发展和创新,加强国家对农村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建设,在坚持和完善已有的经营体制的基础上,积极引导有条件地区的农民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实行农业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四是要积极推进农业的产业化,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农户”、“专业批发市场+农户”等形式,把农产品 的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农业的现代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水平,从而使农业产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4(1(4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社会体系 我国农村目前普遍存在的人口、就业、贫困、教育以及农民养老和医疗保障等问题,是影响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关键性因素。这些问题,特别是人口、就业问题,如不能妥善加以解决,前述生态、技术、经济等目标的实现也将成为泡影。为此,一是要进一步推行计划生育政策,尽可能实行一胎制,允许生两胎的地区,也要拉长生育间隔,从而逐步缩小城乡生育率的差别,进一步减轻农村人口压力;二是要进一步加快城市化速度,彻底废除长期以来所实行的城乡隔离制度,允许农民自由流动和进城就业,对已在城市找到稳定职业的农民,要在子女入学、住房、医疗养老保险等给予必要的政策扶持。与此同时,在农村地区,也要通过不断拓宽农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大力发展乡镇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广开农村就业门路,从而使巨大的农业剩余劳力的压力得以逐步缓解;三是要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要通过扶贫到户、易地开发等方式,尽快使贫困人口摆脱贫困;四是要进一步发展农村教育,国家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同时在教育体制上,农村地区应从普通教育、应试教育为主逐步向职业教育、应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变,从而不断提高未来农民的科技素质;五是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和养老保险体制,使广大农民病有所依、老有所养。 2云南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4( 解决云南热区农业现有痼疾,推进云南热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 4(2(1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加大热区农业开发投入力度,进一步改善热区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加强热作科技的研究与积累,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最终为实现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4(2(2 调整布局,优化结构。一是调整热区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茶叶、咖啡、橡胶、热带水果、热带花卉等生产,逐步减少土地密集型的热区农业生产。二是调整热区农业产品结构。要全面提高热区农业产品质量,满足市场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需求,进而逐步形成以红河为中心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为中心的橡胶、茶叶产业带,以保山、德宏为中心的咖啡、香料产业带,以文山为中心的南药产业带,不断培育区域特色经济。三是调整热区农业产业结构,要大力发展热区农业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促进热区农业初级产品加工消化,提高热区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并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向小城镇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形成科学合理的热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4(2(3大力收进有较高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的作物种质资源,进一步做好热作良种培育及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工作,搞好热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支持。 4(2(4大力扶持产业龙头,培育热区农业知名品牌,促进热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只有培育了知名品牌和形成重点产业,热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才会更富有生命力。 4(2(5切实保护好热区生态环境,处理好热区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生态热区农业,实现热区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要结合云南“一山分四季, 十里不同天”的特点,因地制宜,采取小型多点开发,建设小基地,形成“小分散、大集中”布局,避免过度强调规模而破坏生态环境。二要保护和改善生态条件,下大力气控制热区农业生产的外源污染和农业自身污染,提高热区农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信息来源: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潞江坝咖啡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陆自芹 (云南省农科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云 南 保 山 678025) 摘要:本文概述了潞江坝咖啡产业化取得的成绩,分析了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品种、加工、质量、市场等一系列问题,立足本区实际,提出咖啡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及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咖啡;潞江坝;产业化;对策及建议 潞江坝属云南保山市,地处怒江世界第二大峡谷中,位于约北纬21?59ˊ,东经98?53ˊ,海拔720—750m,年均温21.3?、绝对最高气温40.4?、绝对最低气温0.2?,?10?积温7694?;年日照时数2328h;年降雨量738mm,且分布不均,11—5月为旱季,6—10月为雨季(约集中全年降雨量的80,);相对湿度71,,属南亚热带半干旱季风气候,植被呈热带稀树灌草丛景观,属于典型的干热河谷区。是中国最佳咖啡、芒果产地。现有耕地面积2.33万hm2,占地区总面积的7.85,。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对潞江坝开发以来,相继引种了以咖啡为主的多种热带经济作物,近几年来,为加快保山热区经济的发展步伐,保山市委、市政府、隆阳区政府按照上级的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加快热区高价值大宗经济作物咖啡的种植,培育、壮大和招商引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形成具有保山热区(潞江坝)特色的咖啡产业经济,特别是已打造知名品牌的云潞小粒种咖啡产业经济,其产业化经营模式初具雏形。 1发展现状 ?1咖啡种植实现了基地联片 我区咖啡生产发展起步较早,1980年,中央四部一社在云南保山召开全国第一次咖啡会议后,本地小粒种铁毕卡(Typica)、波帮(BouBon),还有由省热经所1996年从瑞丽热作所、海南兴隆试验场、思茅大开河等地区先后引种多个品种在潞江坝的潞江农场、新城农场、省热经所作为试点,特别是卡帝膜7963(CIFE)良种,取得成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深受当地农民和农场企业的好评。“九五”期间充分利用保山市政府加快热区开发的大好机遇,通过加强领导,制订各项有利于发展咖啡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强招商引资,加大热区咖啡基地的资金投入,以扶贫的方式,依托省热经所为技术单位创办示范点,推广良种、普及规范化、标准化、咖啡+芒果、咖啡+龙眼、咖啡+荔枝等复合栽培模式。叶片营养诊断、合理配方施肥等标准化栽培技术。使咖啡在潞江坝热区生产取得长足发展和进步。一是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到2001年,全区种植面积已达到4713.3h?,收获面积3406.7 h?,总产量5777.8t[1];2005年,种植面积5333.33 h?,产量8000t。二是在种植布局上由潞江农场、新城农场、省热经所等坝区向罗明、坝湾、文上等山区、半山区高海拔山地次种植区域纵深发展。三是形成规模基地化、标准化种植。如新城农场、潞江农场、省热经所、云大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保山神农咖啡公司、热带作物开发联兴有限责任公司等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和农场;其中保山神农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保山市政府、隆阳区人民政府立项,省人民政府异地办批准的异地移民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 2004年,省热经所被中国科技部评为以咖啡产业为主的农村区域成果转化中心。四是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及“公司+农户+基 地”、“公司+基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公司+科研+基地+移民+市场”的模式发展。咖啡种植在我区的农业结构中成为本区的区域支柱产业,它作为我区目前最主要的大宗高价值热带经济作物,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的扶贫起到由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作用。 ?2流通渠道不断增多,初加工和深加工企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要提高潞江咖啡产品的附加值必须注意流通渠道的顺畅和产品的深加工及精加工,是延长咖啡产业链,提高种植户、企业经济效益的关键环节。以省热经所为技术依托的神农咖啡产业开发公司、(台资)的热作联兴咖啡公司等龙头企业实行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专业协会+农户+基地”等生产模式,实行了集种植、科技指导、产品回收一体化经营,以“”或“契约”的形式,把农户、移民和公司紧密联系起来,稳定产销关系、做到以销定产,以产促销,确保农民经济收入稳步提高,同时解决农民找市场难的问题。至2005年,潞江坝从事咖啡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的公司或企业有8家,深加工企业2家(保山云潞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保山市骄阳咖啡有限责任公司)[2],其中保山神农咖啡产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被保山市政府、隆阳区人民政府立项,省人民政府异地办批准的异地移民扶贫开发的龙头企业。带动移民户脱贫300户,1400人,发展种植面积433.33hm2[3],还有云大咖啡公司、大红坡咖啡公司等以咖啡加工为主的企业不但建立有自己的生产基地,带动农民种植咖啡,而且还到临近的怒江洲、大理、云龙县、德宏洲等地区发展咖啡基地;有的企业还跨省建立生产基地。 ?3科学种植,农民增收效益显著 近十几年来,云南省农科院热经所重点以咖啡栽培进行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不少的科研成果,掌握了咖啡种植的关键技术为潞江坝企业、农户、农场提供技术支撑,不断提高科技投入,加强对企业职工、技术人员、农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并制定出相关栽培技术、初加工操作规程,严把种植质量关,按规范化、标准化技术要求,组织生产管理,提高科技含量,促使咖啡向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无公害、有机咖啡生产等方向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1996—2002年,据我所科技人员在平掌基地研究调查,盛产期时,潞江坝平均亩产最高可达200kg/亩,超过单位面积产量最高的国家越南(越南102.87kg/亩,其次中国87.53kg/亩)[4],产值高达2400元(人民币),除去相关成本600元,纯利为元1800元。 2存在问题 ?1优良品种少,种植品种单一 目前我区咖啡品种品质与咖啡大国巴西、哥伦比亚、越南等优良品种相比,有部分品种的品质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品种较为单一,主要是新品种引进、选育工作进程比较缓慢、加之国外引种的成本很高,灭字虎天牛、旋皮天牛、锈病等病虫害难已控制,老龄咖啡园更新改造工作难已全面实施,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2咖啡龙头企业、精深加工的企业少,大多数公司都是初加工,储藏条件差,原料咖啡品质难已保障 我区虽然有七八家咖啡公司和企业,大多数公司都是初级加工,上规模精深加工企业2家。由于加工受资金、技术、设备、远离大中型城市等方面的制约,企业精深加工能力有限,加之原料品质难已保障,品种较为单一,产品品质、销售较国外及国内其他大公司相比逊色;同时,由于咖啡生长周期长,采摘时间过长,加工程序复杂,目前,我区有干法加工和湿法加工,两种加工方法都难控制 质量和品质一致。给加工造成一定压力,很难掌握和保障咖啡初加工的品质不变。另外,企业与农户之间虽然进行“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但难已抗拒的市场和自然灾害等风险存在,二者不能真正建立起合理的“利润二次分配,风险共但”的联系机制,经营一体化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产销脱节的现象和矛盾仍然突出,导致潞江坝咖啡产业在1999,2003年一度低迷。 ?3本区流通渠道和交易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 目前,我区从事咖啡收购、销售的流通营销队伍没有真正形成,多数都是私人小老板或外地流动小贩各自为政的经营方式,加之没有建设起农贸集散市场,外界市场信息不灵,有的小贩不具有能完全承担市场风险的能力,导致销售失败,拖欠农户收购款有部分难已兑现,造成农户经济损失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农户二次投资跟不上。另外,咖啡初加工企业大多数有自己租赁的基地,以自己的基地为核心,公司和企业的运转不规范,收购和营销能力较弱,对农户咖啡收购没有建立在“定单”公平交易的基础上,人情收购、关系收购、压价、降价收购的不良现象还存在。严重损伤农民种植的积极性。高品质的咖啡原料得不到保障和持续增长发展。同时,市场建设处于空白状况,目前为止全区还没有一个正规大型咖啡集散地和交易场所。 ?4咖啡质量关难已掌握,质量安全仍然担忧 随着咖啡面积扩大,由于是多年生长期作物,老咖啡园老化,土壤板结,生产管理成本增加,修剪、施肥、打药、中耕等操作难度大,管理极为粗放。另一方面,大量施用化肥、高残留农药,有机肥和厩肥使用几乎没有,病虫害发生严重,咖啡园老化进程加快,给农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同时给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带来了隐患。 3发展对策及建议 ?1加快规模联片种植,推进适度规模经营 规模联片种植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咖啡产业化的重要标志。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0多年来,虽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农业的迅速发展。但这种释放对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只是一次性的[5]。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我国入世(WTO)后,我国农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无公害生产、绿色、有机食品被国际国内市场推向了巅峰,各自为政的分散的小农户生产经营格局已不适应当前市场经济的商品化、市场化、竞争条件和农业模式。因此,在保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农村、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协会、种植大户、和种植致富带头人按“自愿、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土地入股和土地有偿转让等”原则和方式,使咖啡种植规模联片,适度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促使咖啡生产向产业化方向持续发展。 通过保山神农公司、大红坡咖啡公司、云大咖啡产业开发公司成功事例,实行适度规模经营,有力于产业化发展,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提高种植经济效益和产品品质,达到农户增产增收的效果。 ?2加强优良品种引进、选育工作,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无公害生产管理 加强优良品种引进、筛选工作,是我区咖啡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目标,提纯复壮和良种良法是提高咖啡产量、质量和产品附加值的唯一方法。特别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步伐加快,农产品日益融入国际市场,对于我们以原料方式出口国际市场的咖啡,面临着国际“标准”准入的挑战,面对新形式,我们必须加大发展无公害咖啡,有机咖啡生产,全面提高出口咖啡的产品质量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以热经所之类的科研单位为技术依托,实行咖啡无公害 栽培技术,规模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创新多模式复合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探索,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生长激素等高残留类的使用,加强咖啡叶片营养诊断和配方施肥确保咖啡安全优质生产。二是加强咖啡初加工的标准操作规程的探索和研究,从鲜果采摘-——发酵——干燥——脱皮、脱胶——露晒——储藏等过程实行定性和定量指标化管理。 ?3特别要扶持咖啡精加工企业的发展 如云潞咖啡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保山市骄阳咖啡有限责任公司,使其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增创名牌产品,开发品牌性系列速溶咖啡产品,提高其生产能力,终端咖啡产品的附加值最大限度提升,增强国内市场竞争实力。最终提高咖啡企业效益。招商引资政策进一步完善,吸引外资加工企业进一步加强,象台资的保山联新热作开发公司、新加坡资的保山新德咖啡开发公司等外资企业建厂于潞江坝。打开国际市场流通渠道。 ?4加强政府支持和引导工作 建议政府安排一定的专向资金,对咖啡产业基地建设,象保山神农咖啡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移民扶贫龙头企业的培育、优良品种引进、产品深加工设备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在资金和项目上对移民贫困山区,咖啡次种植区给予更多的帮助和支持。加强引导山区少数民族种植咖啡,建设相应的咖啡生产基地,并对他们进行相关科技培训。 ?5建立新型的咖啡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要更好发展咖啡产业,必须要有销售市场。咖啡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立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咖啡商会、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为窗口,充分收集有关信息、价格、市场需求量、新技术、新品种,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加工技术各项信息的掌握程度,尤其在当前农产品进入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更需要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防止一哄而上。因此,要推动潞江坝咖啡产业的发展,必须加快咖啡农业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为从事咖啡种植、生产、加工的农户和企业提供有实际性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焰平,李维锐,李文伟等.云南省咖啡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今后的发展[J],热带农业科技.2003.26(2):17. [2]保山市咖啡产业面临的困难和对策[N], 云农快讯,云南农业信息网. 2003.6.6. [3]云南小粒咖啡栽培技术扶贫开发研究(课题)[Z],科研与技术报告. [4]2004年世界咖啡产销情况[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5(1):14. [5]制度创新—农民增收根本出路[J]云南农业.2001(1):5 作者简介: 陆自芹? 男? 汉簇? 科技副乡长? 主要从事农村农业产业开发方面工作。
/
本文档为【云南小粒种咖啡可持续发展探讨.do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