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历史就是请客吃饭连载

2017-09-02 27页 doc 99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5397

暂无简介

举报
历史就是请客吃饭连载《历史就是请客吃饭》 (妙趣横生的叙述+旁征博引的史料钩钓出埋在史籍中的吃喝趣闻,告诉你:命 运的转折在饭局,历史的转折也在饭局。一本轻松幽默的饮食小史) 书名:《历史就是请客吃饭》 书号:978-7-5640-5427-4 定价:26.80元 出版日期:2012-6-1 作者:老猫 著 【编辑推荐】 1.作者老猫是一位很早就活跃在文坛中的作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本书文笔细腻,知识含量大;内容选取上注重趣味性,将读者常见的饮食背后隐含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娓娓道来。 3.叙述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是单...
历史就是请客吃饭连载
《历史就是请客吃饭》 (妙趣横生的叙述+旁征博引的史料钩钓出埋在史籍中的吃喝趣闻,告诉你:命 运的转折在饭局,历史的转折也在饭局。一本轻松幽默的饮食小史) 书名:《历史就是请客吃饭》 书号:978-7-5640-5427-4 定价:26.80元 出版日期:2012-6-1 作者:老猫 著 【编辑推荐】 1.作者老猫是一位很早就活跃在文坛中的作家,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2.本书文笔细腻,知识含量大;内容选取上注重趣味性,将读者常见的饮食背后隐含的不为人知的历史娓娓道来。 3.叙述注重故事性和知识性相结合,不是单纯的传输知识,让读者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获得一定的阅读快感。 4.本书在封底由食品指南的总编郑建辉、《相对美女私房菜》的作者胖星儿、央视纪录频道的高级编导陈晓卿、著名作家和出版人狗子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我们经常吃的豆腐一开始竟然是炼丹炉里炼出来的,汉朝之前是没有香油的,汉朝的皇帝喜欢吃榆钱儿,酱油是宋朝人发明的„„这些关于我们日常吃喝的不为人知的有趣的历史,你都听说过吗,若想知道,请细细阅读本书吧~正如作者自己所说:吃喝场就是八卦场。作者用闲聊的方式,将这些吃喝野史一一呈现在你的面前,在轻松诙谐中,让你了解更多的吃喝方面的有趣历史。 【作者简介】 老猫,作家,时评人和媒体人,任职于《法制晚报》。常为时尚类和饮食类杂志撰写稿件,著有《生于一九六X年》、《城市的性别》、《我是你一辈子的试用品》、《天天天黑》、《我爱米臻》、《废帝》、《深规则》等。 目 录 风雅事 美文伴美食 / 餐桌上的诗意 / 哭笑不得 / 狗肉猪头入诗赋 / 美人入馔 / 临水而食 / 饭到爱 / 暧昧 / 穷喝,富喝 / 汴梁美食地图 / 大家都爱吃中餐 / 酒饭逗 酒饭逗 / 名士范儿 / 吃饭也得讲道理 / 挤对人 / 厚道比刻薄好 / 打秋风 / 抠门不够意思 / 吝啬鬼传说 / 恶搞无极限 / 饕餮客 人在哪里,吃就在哪里 / 苏东坡的养生经 / 饕餮至死 / 馋蟹的人们 / 帝王们的重口味 / 酒鬼们 / 喝大了就这样 / 酒有别肠 / 女酒徒 / / 便是千般细烹又如何, 瞧,那些厨子们 / 扬州饭局 / 特级校对,超级食家 / 心机变 皇帝的小饭桌 / 节俭皇帝放肆官 / 政客的饭局 / 你不能吃得比我好 / 吃喝决定命运 / 饭局改变历史 / 饭不厌诈 / 大宴无味 / 清官们的伙食 / 食物语 食物的烙印 / 四方菜 / 报菜名 / 莫问酒出处 / 腊八有粥 / 须得露液可润肺 / 无心才有得 / 螃蟹五花八门 / 王八沉浮录 / 羽族 / 异闻录 小吃攀富贵 / 邪吃 / 吃人黑名单 / 饮食奇案 / 神乎其神 / 古代“饮食小百科” / 跋 / 风雅事 美文伴美食 爱知识的人扑到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文化和食物,被这个比喻拉到了一起。 其实中国人不仅这么说,而且很早就这么做了。比如脍炙人口的“汉书下酒”的故事,说的是宋朝名士苏子美——就是在苏州盖沧浪亭的那一位,酷爱读书。这位住在老岳父家里,每天晚上读书,要喝一斗酒,看《汉书?张良传》看到博浪沙张良狙击秦始皇,拍着巴掌说:“可惜,没打中。”喝了一大杯。看到张良见刘邦,自称“此天以授陛下”,又叹口气:“这对君臣相见真够难的。”喝了一大杯。他岳父看他这么读书,笑着说:“真是,每天一斗不算多啊。” 宋朝这么爱读书的还有一位——王安石。到什么程度呢,睡觉、吃饭手不释卷,就算是请客,也拿着本书。早年间,王安石当常州知府,见了谁都不苟言笑,没人瞧见过他笑。有次请大饭,席间还有倡优演出,演着演着,王安石突然大笑起来。大家还以为是演出让王安石开了心,不容易啊,叫来演员,重赏了一番。饭后有人问王安石:“刚才您是看到哪儿笑了啊,”王安石说:“书里有一段话,说得不错,我颇有所得,所以才发笑。” 另一位大文人黄庭坚是这样描述吃喝胜境的:蒸烂同州羊羔,浇上杏酪,不用筷子用刀割着吃;蒸上共城香稻饭,请江南厨子切松江鲈鱼片——吃饱了,用康王谷泉水泡上福建曾坑茶,喝完躺在北窗下,听人朗读苏东坡前后赤壁赋,是人生快事„„知道他和苏东坡熟,这是用吃的夸老苏呢。 说到吃喝,古代读书人还喜欢玩雅致,要是没文化,根本就看不懂。苏东坡就写诗说:“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余”。知道啥意思么,软饱其实就是喝酒,黑甜其实就是睡觉。 唐朝著名的宴席之一,就是烧尾宴。烧尾宴是士子登科后,亲朋好友祝贺时吃的宴席。有吃有喝有音乐,十分丰盛。可为啥叫“烧尾”呢,后代文人考证出了两种说法,一种是老虎变成人的时候,只有尾巴变不了,只能烧掉,才能成为真正的人——也就是,脱胎换骨要彻底,吃了这顿宴席,身份地位就大不一样了。另外一种说法,是一只新羊进了羊群,往往不被接纳,羊群会轰它走。要是把这只羊的尾巴烧一烧,它就合群了。所以烧尾宴,意味着你进入了一个圈子,士大夫的圈子,人生开启新篇章。 宋朝的时候,阆州有个三雅池。那是因为人们在挖这个池子的时候,挖出了三个巨大的、铜质的、像杯子一样的东西,上面分别刻着篆字:伯雅、仲雅、季雅。没人知道什么意思,但池子就被命名为三雅池了。 谜总是有人考证的,后来有人查出,三国时代文献记载,那个时候酒特别贵,荆州刘表 有个儿子喜欢喝酒,就造了伯雅、仲雅、季雅三个大杯子,分别能盛一斗、七升和五升酒。那么这三个铜器,就是刘表儿子的酒器了。后来又有人说,这三个杯子太大,恐怕不是饮器,而是贮酒的容器。阆州是蜀汉刘备的地盘,刘表的儿子中,和刘备好的是刘琦,那么也许就是刘琦好饮,荆州丢了,刘琦死了,酒具却被带到四川,驻扎在阆州的,也是位豪饮的大将——张飞。没准,张飞就是用三雅把自己喝醉,鞭打军士,导致送命的。 同是宋朝,有个叫李直方的,曾经给水果排过座次,说要是按取贡士,李子是榜首、梨第二、樱桃第三、柑子第四、葡萄第五。当然,这是他的主观判断。这样的事情其他人也做过,汉朝有人写过百官本草,给草木排座次;南北朝时范晔给香味排座次。到了近代,还有人给螃蟹封官加爵呢。 至于喝酒,更是有讲究:白天宜醉花,晚上宜醉雪,醉楼宜夏季,醉水宜秋天„„这些话最早出自唐朝的《醉乡日月记》,作者是著名的词人皇甫松。 文化好比美食,估计这是古今中外读书人共同的看法。 汉朝有个叫楼护的,原来是医生,专门给领导们看病。后来有人劝他弃医从政,凭着自己的关系,他混得很好。当时汉成帝的外戚们权势熏天,封了五个侯,楼护出入侯门,畅行无阻,遍尝珍馐美味。有次他突发奇想,把五侯家的美味拿回家一锅烩了,自觉已经吃到了天下至味,就把这锅大杂烩命名为“五侯鲭”,后来,“侯鲭”就成了美食的代名词。 一千年后,宋朝的赵令畤写了本书,收录了大量的文人轶事、风土人情,自认为此书内容丰富、好看至极,就起名叫《侯鲭录》。书与美食,就这么结合到一块来了。 餐桌上的诗意 说起来可能有人不相信,中国人早在四千年前就率先使用刀叉了。甘肃青海一带有个齐家文化遗址,从1924年就开始发掘,直至今天还总有新发现,那里面就挖出了骨质的餐叉、勺子和餐刀,大小和现在西餐厅里的差不多。那时候父系社会刚刚开始。 使用刀叉的习惯一直持续到晋朝乃至元朝,材料也由骨质而青铜而铁。但战国以后,这样的餐具显然是非主流的,越用越少,几近灭绝。中国最爱用的,仍然是东方特色浓郁的筷子。 筷子几乎与刀叉是同时出现的。最初就是掰两根树枝夹吃的,后来逐渐变讲究,竹木、骨质、象牙乃至各种金属,均可“入筷”。在筷子与刀叉的竞争中,筷子完全占据了上风,到了16世纪中国的餐桌上几乎见不到刀叉了,而那时西方人才开始拿起刀叉,不再用手抓肉。 为什么中国人舍刀叉而就筷子,众说纷纭。有人说是食物结构有差异;有人说西方的肉老烧不熟,不用刀叉不行;还有人说与民族性格和文化相关,西方人好斗且进攻性强,而中国人讲究“儒”。比较起来,我倒相信最浪漫的说法,那就是中国人对待食物的态度不同。自春秋以来,中国人向来以诗歌来吟咏食物,花样百出。充满诗意的食物,是不可用刀叉粗暴地破坏的。 从《诗经》开始,歌颂食物的习惯就存在了。有人统计,《诗经》数百次提到食物,其中确认可食用的植物有二十余种,若是加上可能能吃的,则达到一百三四十种,加上肉啊鱼啊之类的,就更多了。《诗经》的诗歌总共就三百零五首,所以,与男欢女爱并列同等地位的内容,就是吃。 历朝历代,描述食物的诗歌都很多,如“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这是杜甫写春饼的。当然,他也写了豪华的聚餐:“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筯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这里面提到的鸾刀,是厨师用的刀,而真正的餐具,是犀筯——筷子。 再看看元好问的《春宴》吧:“春盘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宝钗。春风春酝透人怀。 春宴排,齐唱喜春来。梅残玉靥香犹在,柳破金梢眼未开。东风和气满楼台。桃杏拆,宜唱喜春来。”这样喜庆欢快的气氛,动刀叉显然是煞风景的。 被食物吓到的是韩愈,他在潮州吃海鲜,吃得惊心动魄:“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韩愈的意思,大概就是惊叹,广东人什么都敢吃。 说到吃的气势,那不能不提李白,李白的胃口似乎是不怎么好的,面对“玉盘珍羞直万钱”的时候,会“停杯投箸不能食”。他的口味比较奇特,写得洋洋自得的是“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他居然吃过“紫霞”,把食物浪漫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唐伯虎是一个绝对的吃货,一辈子大吃小喝无数,当过座上客,也当过阶下囚。可他最值得称道的一首,却是《我爱菜》:我爱菜,我爱菜,傲珍馐,欺鼎鼐,多吃也无妨,少吃也无奈„„菜之味兮不可轻,人无此味将何行,士知此味事业成,农知此味仓廪盈,技知此味艺业精,商知此味货利增。但愿人人知此味,此味安能别苍生,我爱菜,人爱肉,肉多不入贤人腹,厨中有碗黄齑粥,三生自有清闲福。 从这首词来看,唐伯虎应该是一位颇懂养生之道的素食主义者,通晓人情世故,与世无争。其实不然,那个时候,唐伯虎守着大宅子桃花庵,但经济状况很差,几乎已经揭不开锅了。所以只能吃菜,也只能爱菜。但就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也可以说是豁达了吧。 不管处境如何,中国人都会对食物抱有一种优雅的心境与欣赏的态度,不仅仅拿它填饱肚子,还要从中找到有趣、找到道理、找到意境。精烹细炙之后,色香味俱全,上桌的时候,已经犯不着用刀叉去切割了。所以,我们终于把锋利的食器留在了厨房中,到了餐桌上,只愿意使用精巧而文雅的筷子了。 老外们把筷子称作chopsticks,直译的话,叫“削出来的棍子”,或者“切割用的棍子”,还是离不开粗暴的感觉,看来真的没有领悟饮食的精髓。 哭笑不得 王羲之喜欢鹅是出了名的。浙江会稽有个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洪亮,左右闻名。王羲之知道了,派人持重金去买,没想到老太太坚决不卖,怎么说都不行。王羲之说,既然人家不卖,那就去看一眼也行啊。于是就专门跑去看鹅。到了老太太家,人家可热情了,非留王羲之吃饭。然后就端上一大盆汤来——王羲之哭的心都有了,那只鹅让老太太炖了,专门招待他了。 王羲之当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多叫他王右军。因为他爱鹅,所以吴中一带的风流雅士,干脆就把鹅叫做“右军”了。同理,因为有曹操望梅止渴的典故,他们还把梅子叫做“曹公”。《梦溪笔谈》说,风雅之士晚上吃饭,这么吩咐厨子:“醋浸曹公一瓮,汤炖右军两只,聊备一馔。”不知道曹操和王羲之听到了,会不会发笑。 好为雅言,不好好说话,似乎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北宋年间,郑州知府李献臣就是这么一位。有一天,他这儿来了客人,是陕西漕运官孙长卿的手下。孙长卿要回开封,派这位手下打前站,而这位手下又曾经在李献臣这当过差,就顺便拜访下老领导。李献臣挺高兴,就问他:“餐了未,” 可能是有点口音吧,手下听成了“孙来未,”赶紧说:“我离开长安的时候,孙大人已经在收拾行李了。” 李献臣说:“我是问——你餐了未,” 巧了,当时管打板子叫“餐”。手下面露尴尬,说:“我当三司军将的时候,挨过十三大板。” 李献臣还捂着嘴笑,笑完了才说:“你听错了,我是问你餐饭没有,我要请你餐饭。”嗨,直接问“吃了吗”不就结了。 有时候时代变幻,看前人语言,也会不知道人家说什么。比如古书上说“梁武帝赐功德净馔一头”,这就不明白了。宋朝《侯鲭录》作者赵令畤考证,那时候南方的宴席,不论桌,也不论席,论“头”。也就是说,“头”是宴席的量词。同理,那时候的茶也不论斤两,而是论“薄”“夹”,所以有“贡茗二百大薄”“茗薄若干夹”的记载。 最逗的事儿出在福建晋安,有外乡人到那儿去,朋友说:“明儿给你送五经去。”这位外乡客以为是四书五经中的五经呢,沐浴更衣,特正经站在门口等。结果,人家送来的是五瓶酒。原来,当地人把一种小口大肚子的瓷瓶子叫“经”,酒都论“经”,实际上就是个瓶子。 古人还考证过子鱼的问题。子鱼最有名的,是福建莆阳的通印子鱼,可为啥叫“通印”呢,有人说是因为它的头上有三道横印纹,实际上不是这样。原来,莆阳有个通应侯庙,庙前有个港,此港中出产的子鱼,味道最佳。所以原来的名字应该是“通应子鱼”,但传着传着,“通应”变成“通印”,苏东坡诗中有“通印子鱼犹带骨”之句,王安石诗中有“长鱼俎上通三印”之句,结果就以讹传讹了。不过现在说起来,“通应”和“通印”都对,怎么说都成立,难得糊涂了。 关于荔枝,也有很多说法。宋人《续墨客挥犀》载,荔枝是汉初南粤王尉佗常备的特产,汉和帝时,交趾用它上贡到长安。到了唐朝,才有记载四川涪州每年送荔枝给唐明皇,这就是杜牧著名的《华清宫》诗中所说:“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可是„„问题就出在这首诗上了,《遯斋闲览》里对这句诗提出了质疑:《唐纪》说,唐明皇和杨贵妃每年农历十月幸骊山,在华清宫住,到次年春天就回长安,而鲜荔枝成熟的季节是农历六月,盛夏,所以杜牧这首诗,压根就是失实,要么弄错了地点,荔枝是送到长安的,和华清宫没一点关系,要么,也许根本没送荔枝这回事。瞧,啥事都禁不住推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的名句,就被这一考证,露出大破绽。 还说回到《遯斋闲览》,这本书里讲,宋朝的公宴上,都要奏乐,音乐起前,演员都要喊声“细末将来”,大家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反正前辈是这么喊的,自己也这么喊。后来有个明白人,道出缘由:皇宫里的御宴奏乐,先要以弦声引领,一弦先起,其他乐器再跟上,所以奏乐前要喊一声“丝(丝弦)抹将来”,就是要有音乐了。传到外面,竟然把“丝抹”讹传成“细末”,还成了规矩。 也是在这个公宴上,还澄清了另一桩公案。有一道粉,非常好吃,厨子把它当成压轴菜最后一个上来,可是它的名字却叫“头食”。明明是最后上,怎么能号称“头”呢,幸亏还是有人知道原委:这道粉是宋太祖最爱吃的,吃饭时往往第一个上,所以叫“头食”,传到外面,因为是皇帝喜欢的,就成了压轴食物,头食变尾食,但名字却没有变。 在吃这件事上,传得变形邪门、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古今中外都有。有个流传很广的段子是:有个美国女人,每次在厨房切生肉的时候,都会把第一刀切掉的一小块肉扔到垃圾桶里。次数多了,她丈夫百思不得其解,问:为啥要平白无故扔块肉呢,女人茫然,想了想说,是因为小时候看她妈妈切肉,就是这么做的。 后来,男人碰到了岳母,终于有机会当面请教这个问题。老太太说:嗨,那是因为案板太小,扔掉那块肉,案板就够用了。 狗肉猪头入诗赋 北宋名臣滕元发,性格豪爽放浪,到啥地步呢,他年轻的时候住在庙里读书,没油水啊, 馋得扛不住了,偷偷把庙里的狗给吃了。事不机密,让和尚给逮住,和尚也有意思,说:“你写篇《滕先生偷狗赋》吧,写出来,算你白吃。” 这点事难不住滕元发,片刻写就,句子还挺对仗:“饼饵引来,犹掉续貂之尾;索绦牵去,难回顾兔之头。”还有“既欲思于实腹,遂乃设于空喉”等。空喉是啥啊,就是滕元发逮狗的工具。还别说,写得相当有文采,就像现在走红的网文一样,“即日传播于州府”。 这位偷吃狗肉的滕元发,后来出息了,龙图阁学士,开封知府,和包拯一个样儿。河北大地震、淮南饥荒,都是他负责赈灾,救了不少人命。后来他一直镇边,所以吃狗肉这事,就没人追究了。当然,《偷狗赋》的全文,似乎也没能留下来。 无独有偶,也是在庙里,也是宋朝,也是一位名臣——王全斌,也是吟诗作赋,说的是猪头,不过这次作者换成了和尚。 王全斌在宋初入四川平灭后蜀,追杀残敌时进了一庙。庙里的和尚已经喝高了,迷迷瞪瞪地看着老王,态度倨傲,王全斌差点杀了他。可为什么没杀呢,因为他饿了,得问和尚要吃的。和尚说:“我这儿没素菜,只有肉。”接着就端出一盘——蒸猪头。 王全斌尝了一口,哎呀,美味异常。他就跟和尚开上玩笑了:“你这还庙呢,又是酒又是肉的,就差个姑娘唱曲儿了。”和尚说:“没姑娘,但我是诗人啊。”王全斌是个粗人,说:“那好,就来首猪头诗吧。”和尚摇头晃脑道:“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在山中食药苗。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红鲜雅称金盘饤,软香真堪玉箸挑。若把羶根来并比,羶根只合吃藤条。” 羶根,是指羊肉。宋朝人一向认为羊肉比猪肉高级,所以苏东坡才感慨“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食,贫者不解煮。”和尚说和自己的蒸猪头相比,吃羊肉就像吃藤条一样无味,其实就是自夸。 这诗做得王全斌大爽,还给了和尚一个紫衣师的称号。由此看来,肉入诗文,并非大俗,做得好了,还风趣可爱。 随口说吃喝的,还有一位郭胐,夜里出门,被一个醉鬼诬陷,抓到泉州太守那里。审问的时候他说:“俗话说,张公吃酒李公醉,说的就是我。”太守看他像个文化人,就说:“你写篇《张公吃酒李公醉赋》给我看。”郭胐抓起笔写道:“事有不可测,人当防未然,何张公之饮也,乃李老之醉焉,清河丈人,方肆杯盏之乐,陇西公子,俄遭酩酊之愆„„”把太守看得哈哈大笑,后来一问,果然不是他的事,终于把他给放了。 张公指的是谁啊,据说指的是武则天的相好张易之,李公呢,当然是唐朝的皇帝了。张公吃酒李公醉,是武则天当政时的一首民谣,暗示张易之把宫廷闹得不像话,最后占便宜恢复帝位的还是李家。后来就用来形容本来不相干的人,因为某种事情,就相干了——小郭把这事安到自己头上了,别说还有点贴切。 吃喝入诗,作用巨大。吃得好写诗,吃得不好也必须写诗。现在说说宋朝初年公务员的工资。以武职论,朝中做官,一当上公务员,先得任三班借职(在殿前三班倒站岗,借职就是实习生),之后转正,叫三班奉职,薪水很低,每月七百驿券(不值钱的纸钞),加上半斤羊肉。这点钱粮哪儿够啊,有人就在宿舍门上写诗:“三班奉职实堪悲,卑贱孤寒即可知。七百料钱何日富,半斤羊肉几时肥,”诗写得凄惨,传到皇帝耳朵里。皇帝一想,是啊,没法过啊,于是赶紧给涨工资。这要搁现在的白领身上就难了,写上一百首诗,老板也未必搭理你。 另一位哭穷的运气更好。他叫卢秉,在江南一个小地方当司户参军。后来到京城开封,也是个仓曹参军,不太顺利,穷得郁闷,在房外题了首诗:“青山白发病参军,旋糶黄粮换酒樽。但得有钱留客醉,也胜骑马傍人门。”意思是:我惨啊,得卖粮食才换得了酒喝。我要有请人喝醉一次的钱,也比在这儿寄人篱下强。 巧了,这诗被路过此地的大官——王安石看见了,一见这诗,觉得这人有才,很快向朝 廷推荐,卢秉的命运就此改变,最后当到了集贤殿修撰、渭州知州。 所以怀才不遇的人,看到自己伙食不好,一定要写诗,还要诙谐自嘲,特别要注意的,是要把诗写在屋子外边的墙上、门上,这样可怜才能被人看见,否则写了白写。 这就要说到另一位名士了——晏殊。宋真宗时的小神童一名,早早就被推荐当了官。那些年天下太平,很多官员热衷于吃吃喝喝,只有晏殊整天闭门读书。皇帝见到他,说,你们看看,小孩子都知道念书,你们以后要向他学习。还要给晏殊升官。晏殊说:“其实我也想出去吃吃喝喝,就是没钱,只好宅着。有钱了谁还宅啊,”这么一说,把皇帝说乐了,觉得他实诚,对他又看重三分。 到了宋仁宗年间,晏殊已经当上宰相了,可就是因为吃饭做诗,把官给丢了。有天下大雪,晏殊请客,欧阳修等人在座。因为说到西边还在用兵,欧阳修吟诗道:“可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次日,被一个叫蔡襄的,到皇帝那里打了小报告。结果,晏殊遭牵连被罢相。其实,这只是个借口而已,真正让晏殊倒霉的,是朝中的帮派势力争斗。蔡襄也是老实人,和他堂弟蔡京不一样。但估计,蔡襄是太看不惯晏殊他们了。 你争我夺,官场倾轧,就算有好吃的,吃着也不香。这时候就该学学豁达。史书记载,最豁达的是要饭的,青州刘跛子,每年必须要着饭由青州奔洛阳,干吗去啊,赏牡丹啊。到了洛阳,住在范家花园。范老大见了他,给他二十四个钱:“买半角酒喝吧。”范小弟见了他,给十二个钱:“买碗肉汤喝。” 刘跛子乐在其中,吟诗道:“大范见时二十四,小范见时吃碗羹。人生四海皆兄弟,酒肉林中过一生。” 美人入馔 好多人向来是喜欢在食物上联想的。因为“食色,性也”,就会把食物想到女人身上,比如看到莲藕,就“公子调冰,佳人雪藕”“一弯西施臂,七窍比干心”。看到菱角,就“楚楚文弱,纤趾一牙”——想到小脚上面。和梁启超一起公车上书的徐珂,写过一篇《可言》,谈到碧螺春制法时说,“采后以薄纸裹之,著女郎胸前,俟干取出,故虽纤芽细粒,而无焦卷之患。”这个说法在民国期间被发扬光大,富豪们经常雇用女人采茶,放于乳边或噙在口中,以为上品。当然有个被强调的条件,一定要是未婚少女。现在,也有卖茶的炒作,招聘处女采茶,引起一片口水。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这四大美人无一漏网,都“上”了餐桌。 先说西施,越王勾践为了报仇,卧薪尝胆之外,就是派西施去腐化吴王。后来大功告成,西施和范蠡逃走隐居了(一说西施被害)。这个时候,越王突然想念起西施来了。可见君王这个职业的特色就是这样,稍微一安逸,立刻要女人。但是,西施不在了,想也没用,便找人用模具做出像西施舌头一样的食物——越王是怎么知道西施舌头长什么样的, 不管怎么说,西施舌成了江南很有名的点心。糯米水磨成粉,包入枣泥、青梅、核桃仁、桂花之类各种果料,在模具中一压成舌头状,油炸或者汤煮均可。真是可怜的西施舌头啊。 不过到了福建一带,西施舌就是另外一种东西了,那里的人们把沙蛤之类的肉,称为西施舌,可能是因为它小巧鲜嫩,在蚌壳里的样子,更像舌头吧。此事的另外一个版本,是唐玄宗东游崂山,喝到了蛤蜊汤,大赞鲜美,赐名西施舌。 舌头成了菜,更美的部位自然跑不了——西施乳出现了。关于西施乳,大多语焉不详,不负责任的人,干脆就写文章,说那是河豚鱼的白肚皮。当然这是瞎扯。还有人说,西施乳只有雄河豚有,叫做血白。血白是什么,就不再往下说了。查来查去,才知道那就是雄河豚的精囊。明末食家张岱,笼统说它是河豚肝,不过写诗的时候露了马脚:干城二卵滑,白璧 十双纤。清朝陆云士说:不使纤尘沾鼎俎,乳炙西施甚美。西施乳、河豚皮、河豚肉并称河豚三美。 据说,“西施乳”这个名字,是爱吃河豚的苏东坡起的。也许,他只是在意了白、嫩、滑这样的特色,却忘了一雄一雌,能联系到一起,还真是天才。 赐名西施舌的唐玄宗没想到,自己的女人也进了菜单。人人都知道贵妃鸡,传说那是杨贵妃喝大的时候喊了一声“我要飞”。厨子听成点菜了,琢磨这“飞”是啥东西啊,干脆就弄了若干童子鸡,剁下翅膀,焖熟煮烂,没想到还真好吃。这菜式也是逼出来的。 唐玄宗自己,则把杨贵妃的胸比成吃的。有天杨贵妃洗完澡,在镜前化妆,不小心浴衣脱落,露点了。唐玄宗很流氓地指着她的胸说:软温新剥鸡头肉。鸡头是水边长的植物的果实,毛茸茸的像鸡头,剥开,里面的肉又软又滑,因是颗粒,又叫鸡头米。北方大多没见过,可要说它叫芡,就知道了。磨成面就是做菜勾芡的芡粉。 至于真正的太真乳,能说清的人就不多了。好多人说是木瓜,传说是杨贵妃认了安禄山当儿子,做了个大摇篮,让安禄山躺里边,玩喂奶。结果安禄山一时手重,抓伤了杨贵妃的胸脯。唐玄宗看到女人胸前有抓痕,问是怎么回事,杨贵妃只好撒谎,说是和安禄山互相扔木瓜的时候擦伤的。所以《红楼梦》里有那句“掷伤了太真乳的木瓜”。 可这个逻辑不通啊,木瓜和太真乳还是两回事,不能说木瓜伤了贵妃,就叫太真乳了。实际上,真正的答案在《随园食单》里:“甘,平。补五脏,调中,解丹毒,折酲止渴,活血,充饥。味极鲜腴。海错珍品。周亮工比为太真乳。”这是说啥呢,生蚝~不仅说明了原物,还指出了这个名字的发明者——在福建沿海与郑成功作战的左布政使周亮工。这位老周,明朝进士,李自成入北京时上吊未遂,后来降清,可能是在福建打仗的时候,突然想女人了吧,才给生蚝起了这么个香艳的名字。现在要是在饭馆里,跟人说,来一打“太真乳刺身”,不知道是什么效果。 至于王昭君和貂蝉,她们俩的菜品就逊色多了。以王昭君命名的有昭君鸭,其实就是粉条面筋鸭汤,解释是王昭君远嫁匈奴,想喝鸭汤,缺少食材,厨子们凑合做出来的美食。另外一种昭君皮子,就是酿皮儿。貂蝉呢,则拥有貂蝉豆腐,就是那道泥鳅钻豆腐,泥鳅寓意董卓,再刁滑也难免一死。可也奇怪了,泥鳅的身型和董卓也相差太远了吧,这么解释很是牵强。老感觉应该有另外的含义,不过无凭无据,不好多说。 不管怎么说,这四大美人菜,都和性、政治有关。 到了民国年间,南京清真马祥兴菜馆又出了一道名菜,叫“美人肝”。当时是1927年,武汉与南京存在着对峙的两个国民政府,军阀孙传芳趁着宁汉对峙,挥兵南下,直捣南京。李宗仁、何应钦等人几乎抵挡不住,还是在上海的小诸葛白崇禧突然发兵解围。此后,两个国民政府合流,成立了中央特别委员会。 9月间,汪精卫、何应钦、李宗仁、白崇禧等来了顿庆功宴,白崇禧是回民,所以地点选在了马祥兴菜馆。但由于饭局是临时决定的,菜馆里都来不及配料,菜不够了。情急之间,厨子抓了把鸭子的胰脏,拿葱白、姜丝、白酒爆炒,上了桌。大家问这叫什么菜,老板不知道怎么想的,答道:“美人肝。” 美人肝成了一道名菜,最爱吃的是汪精卫。想吃夜宵的时候,立刻派秘书出城去马祥兴买美人肝。去的次数多了,守城的卫兵都认得,一见汪的秘书,立刻高喊:“放美人肝出城。” 性与食物,应该是人们最想的东西。秀色可餐么。中国如此,外国也是,所以才有了女体盛、《爱你九周半》那样的创意。不过外国人毕竟太直白,不含蓄。这方面,中国的厨子们没少动脑筋,非常有才,菜品的暗示性极强。如海参炖鸡,厨子就告诉你,这菜叫游龙戏凤,那只鸡是李凤姐,海参呢,正德皇帝啊。 临水而食 一日三餐,本是俗事,但要能吃到水边去,就是雅了。烟波浩淼,胸怀舒畅,吃的感觉,也会上了档次。据说第一个发现临水而食好处的是2500年前的吴王阖闾。船行水上,阖闾在其上举办宴会,吃剩下的东西倒入水中,竟然都化做太湖银鱼。瞧这档次上的——如今我们视为太湖三宝之一的银鱼,原来是人家吃剩的折罗。 水边饮宴,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曲水流觞了。1656年前的三月初三,王羲之带着谢安等四十余人,在绍兴的兰亭玩起了这个游戏。当然不是把酒杯直接搁在溪水里,而是放在叶子上,顺水而流,停在谁面前了,谁就得喝。这个游戏成为风雅典范,因为后来加入了吟诗作赋。而且,它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任谁在家里挖条水沟都能搞。皇帝带头搞,就有了中南海的流水音。 ì),是个节日,就是春游,那是真正的游,得下水,三月初三这个日子,古代叫春禊(x 洗一洗,除去身上的晦气,所以水边饮宴也就自然而然了。不仅有好吃的,还有美女可看,“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就说得这事儿。临水而食,美人在侧,那是再好不过的生活。 把流水、美食和美人结合得最好的,是江南的船菜。顾名思义,这是在船上吃的菜,船菜最有名的,是苏州和扬州。但二者也有区别。扬州的船菜,是两艘船同行,一艘船当观景饮宴的餐厅,有青楼女子为伴,另一艘船是厨房,做好了送过来。而苏州呢,则是厨房就在同一艘船上,船娘亲自下厨,不光能和美人一起吃,吃的也是美人的手艺。 船娘不是普通的姑娘,而是妓女。这些妓女,和我们今天理解的妓女大有不同。首先,她们都是从小接受培训的,就是在所谓的坊间,学习琴棋书画,外加做饭的手艺,所以不仅人长得漂亮,而且个个都是女文青,心里崇拜文人,色艺俱佳,才有了那么多风月故事。现在有的城市搞水上游,招了女大学生当船娘,让人哭笑不得。津津乐道此事,完全不明白当初是什么情况。 苏州的姑娘们很不错,在明朝的时候,苏州是全国的时尚中心,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或者巴黎。当时没有“时尚”这个词,同义词却有,叫“苏意”——人们会说:你这身衣服挺苏意啊~很多发型、装扮、衣服式样,都是先在苏州流传起来,然后再风行于北京宫里,再推广至全国的。 当年的很多著名的吃食,也是从江南传过去的,如北京烤鸭,最初就起于南京。 船菜是讲究的,并非用料有多么高贵,而是精烹细炙,比如碧螺虾仁、松鼠桂鱼之类,寻常的东西,一定要弄出不寻常的味道来。 清代《桐桥倚棹录》说起苏州船菜,讲道:画舫船制甚宽,艄舱有灶,酒茗肴馔,任客所指。宴舱栏楹桌椅,竞尚大理石,以紫檀红木镶嵌。门窗又多雕刻黑漆粉地书画。陈设有自鸣钟、镜屏、瓶花,位置务精。茗碗、唾壶以及杯箸肴馔,无不精洁。游宴时,歌女弹琴弄弦,清曲助兴;船行景移之中,两岸茉莉花、珠兰花浓香扑鼻,酒尚没有醉人,花香先已令人陶醉,夜宴开始,船头羊灯高悬,灯火通明;船内凫壶劝客,行令猜枚,纵情行乐,迨至酒阑人散,剩下一堤烟月斜照。 船菜明朝时成名,据说和有钱人家的私家菜、妓院菜组成了苏帮菜。而苏帮菜又和宁帮菜、淮帮菜、扬帮菜一起,组成了淮扬菜系,成为中国最有名的菜系之一。 讲究,是中国烹调最大的特色之一。其实所谓讲究,并不一定指原料高贵、做工精湛、餐具美轮美奂,而是要有一颗讲究的心,热爱食物,并且愿意把食物做出意境来。 现在依旧能找到凭水而食的地方来,比如在北京,去后海,就有搭在水上的餐厅。去北戴河、南戴河,海边的餐厅也大量存在。而在江南,凭水的餐厅也有不少。只是环境嘈杂, 有的竟让人不敢瞧那水。放眼望,黏稠,飘着黑油,有的覆盖着大量的绿藻浮萍,甚至有难闻的味道。 环境差些,可以理解为旅游点人多,但对食物的态度,却让人不敢恭维。那些生鲜,煮煮蒸蒸,好歹弄熟,就上桌了,价钱贵不说,秤上也有手脚。缺的是精心,更谈不上意境了。大雅久不作,也难怪,挣钱要紧。 在南方吃鱼排,从表面看,可能是最和船菜沾边的吃法。前些日子去三亚吃了鱼排,感觉却不好。 只是问吃什么鱼,是蒸是煮。没有个菜名,当然更不可能有画舫歌舞。老板满脑子就想两件事:客人上船,客人结账。 那份自得和悠闲都不在了,临水而食的好日子,也许一去不返了。 饭到爱 范成大是个馋鬼,有一次他去朋友家做客,吃到了黄岩鱼鲊,久久难以忘怀,便给朋友写诗,说:“截玉凝膏腻白,点酥粘粟轻红。千里来从何处,想看船浪帆风。”大家都是聪明人,一看就明了,于是黄岩鱼鲊被快递到范成大家中。 馋鬼范成大喜欢请客,可自己也没想到,饭局上成就了一桩美事。那次他请的是音乐家姜夔。姜夔正好写了两首新歌,一首《暗香》,一首《疏影》。到了范家,姜夔先教范成大的歌女小红唱歌。小姜教得投入,小红唱得动情。老范见多识广,一眼就看出他俩是情投意合的一对儿,吃饭的时候就说,让小红和小姜一起回家。 那一对男女欣喜若狂。回家路上,走到苏州太湖垂虹桥,天降大雪,小姜终于忍耐不住,唱出了一首甜蜜情歌: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陵路,回首烟波十四桥。 饭局上的浪漫,随时可能发生,即使在皇宫里。明成祖朱棣当了皇上之后,从原来的元教坊里找来歌女,进宫献唱。其中唱得最好的,名叫齐亚秀。作为皇帝,朱棣当然不能公然对歌女表示什么,不能像诗人一样毫不掩饰,所以,他听得不动声色,甚至都没有鼓掌,只是齐亚秀每唱完一曲,他就端起酒杯,一口喝干。齐姑娘唱得多,他就喝得多。 相比朱棣而言,另外一位皇帝的爱情就甜蜜得多。他是后蜀皇帝孟昶。孟昶的花蕊夫人也是歌女出身,两个人却卿卿我我,毫不避讳,以至花蕊夫人的知名度,比后蜀的国土面积还大。 有一个细节能看出他们的感情有多深:孟昶天天吃酒席,吃得犯腻,看到什么都没胃口了。花蕊夫人便苦心想办法,最后做了两样东西。一样叫“绯羊首”,别名“酒骨糟”,就是用红姜煮羊头,煮好后用酒腌上,过些日子取出,把羊头肉切成薄片,让孟昶吃得胃口大开。另一样叫“月一盘”,就是把山药切成圆片,用莲粉拌匀,加进些香料,闻着清爽扑鼻,尝着清脆可口,看上去,就好比是皎洁的月亮,陶榖《清异录》写道:“蜀孟昶月旦必素飱,性喜薯药,左右因呼薯药为月一盘。”后来,“月一盘”就成了山药的代名词。 只是,孟昶和花蕊夫人的结局都不太好。宋军南下,后蜀灭国,孟昶被毒死,花蕊夫人被宋朝的皇帝霸占,最后又被一箭射死。看来人生的追求有时就是不相容的,想要爱情,就得以天下为代价。唐明皇让手下千里迢迢给杨贵妃送荔枝,最后也闹到国破人亡的境地,都让千古感叹。 不过,再怎么说,食物也是爱最好的载体——不管它是否讲究,是否高档。这可能和远古人们获取食物比较困难有关系。为心上人获取食物,才能证明自己有能力、能负责,《诗经》中《采薇》一首,就是讲的女孩子在摘野菜的时候,想起了自己的心上人,出征好多年了,至今还没有归来。也许男人在,生活就不会这么艰难。 很多时候,食物换来的,不仅仅是食物,还有感情,所以才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这样的诗句。这就是为什么相爱的人,一定要关心对方的饮食喜好。一个男人若单独请女人吃饭,其中的潜台词基本就明确了,若是他决定单独为你做一顿饭,那么潜台词就几乎演变成表白了。若是为了减肥,败坏了恋人的胃口,不能让对方吃饱吃好,那可真是得不偿失。 沈复在《浮生六记》中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有年冬天,他去未婚妻陈芸家玩,当时已经很晚了,沈复肚子饿,却不在饭点上。这时候陈芸拉着沈复进了房间,原来,她专门为沈复留了热粥和小咸菜。沈复大喜过望,拿起筷子正要吃,外面陈芸的堂兄却在喊她。陈芸回答:“我困了。”堂兄哪管这套,莽撞地冲进房来,正好撞见沈复在吃独食。 堂兄嘿嘿地挤对陈芸说:“好啊,刚才我想喝粥,你告诉我说没了,原来是偷着藏着,留给夫婿吃呢。” 就这一句话,把陈芸羞了个大红脸。从那以后,沈复再去陈家,陈芸就死活不见他面了,害羞得要命。直到他们成婚,才算再聚上。 现在好多人在餐馆食堂吃饭,就会发现在菜做好后,厨师会在菜上浇上一大勺明油。通常,人们会认为这是为了菜肴更靓丽好看,勾人食欲。其实这个习惯也由来已久,古时媳妇在家做好菜,给外面的丈夫送去,当年没有保温饭盒,怕菜凉了,才浇上明油,实际上是为了起到保温的作用。尽管袁枚严厉批评这种做法,而且的确被证明不健康,但那一勺油,曾经是一种关爱。 20世纪有名的剧作家、报人胡春冰写过篇文章,专谈“由食到爱”,他说:现在凡是会下厨房的太太,加上一个会吃会做的丈夫,那个婚姻一定很靠得住而且是历久弥坚的。双方有一方对烹调有兴趣,那爱情也必然较为巩固。他引用一位美国家庭问题专家的话讲:“在驭夫术中,烹调是最先也是最后的武器。因为男人是习惯的动物,你若是能够用几样菜式,一种口味,使他安乐,你就可以羁禁他了。” 难怪,在董小宛去世之后,冒辟疆对她无比怀念,重要的理由,就是董小宛的做饭手艺。无独有偶,加拿大有位幽默作家叫里科克,被称为加拿大的马克?吐温,他也讲了类似的段子:有个擅长烹调的女人,叫比顿夫人,她的丈夫比顿先生去世后,她十分难过,怀念的办法,就是把给丈夫做过的菜一道道写出来。后来,这些菜谱出版了,致使许多人学习做菜。里科克道:自打这本书出自版了之后,专业的厨师职业就消失了,因为,大家都成了厨师。 有一首流行歌,就叫《爱情饭局》。歌里唱道:看她起筷,看她喝汤,看她掏钱,看她补妆,津津有味凝视对方,那是生米对熟饭的向往„„ 这歌词是大实话,比姜夔那首,说得明白多了。 暧昧 石延年,字曼卿,宋朝大酒鬼。有天在开封府的酒馆里和人对饮,两个早晨去的,喝到天黑,终日一言不发,喝完后互相作个揖,扬长而去。于是开封轰动,说有两个酒仙斗酒,斗了一整天。 石延年文武全才,却也是个情种。他在永静军当通判的时候,宠爱一名歌妓,名叫杨幼芳。因为有石延年罩着,杨幼芳有些放肆,甚至是不识抬举。有一天太守请客,遍召妓女,三番五次去请,天黑了才来,而且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太守火了,喝令军士鞭笞,杀杀她的威风。石延年立马急了,冲出来折腰请求:“老大,杨幼芳娇媚可爱,那么漂亮,打不得,打了可惜啊。这样吧,你说打多少鞭子,我代她受刑。” 一席话,把大伙全给说乐了,太守的气儿也没了,亲自过去拉石延年:“好好,不打不打。” 在开封汴梁住的时候,有件事情一直困扰着石延年,那就是他的邻居。他隔壁是个深宅大院,天天能听到里面传来宴饮管弦之声,但却不知道住的什么人。石延年终于忍耐不住,跑到人家,跟看大门的说:“我能见见你家主人么,” 看大门的说:“我家主人也总听说你能喝。我去问一声啊。” 于是,石延年被请进了这个大宅子。暧昧的饭局开始了,主人把他带进一个帐幔重叠的房间,坐了一会,两名漂亮的姑娘出现了,她们手里端着盘子,盘子上放着牙牌,告诉他,这分别是开封城中最好的酒,最好的菜,他可以酒菜各选五种。 这个架势石延年没见过,一边心里嘀咕一边翻了牌子。不久,香气四溢,管弦声起。五酒五菜,一共十个姑娘端着出现了。没有桌椅,温香软玉,倩影纤臂,在石延年左右环绕。想喝哪杯,想吃哪碟,唤姑娘过来就是。这样的宴席,叫做“软盘酒”,也就是说,姑娘们才是餐具。 这顿饭让石延年印象深刻,回家就给邻居写信,想正式结交,没想到却被拒绝了。富人让你开开眼可以,想介入人家的生活,不可以。 这真是暧昧而又神秘的一顿饭,石延年久久不能忘怀。 欧阳修很崇拜石延年,欧阳修自己,也是擅长暧昧的风流人儿。他年轻的时候,在洛阳厮混,有天他的上司钱惟演请客,饭局都开始好久了,欧阳修才和一个姑娘姗姗来迟。看着他们惺忪凌乱的样子,钱惟演坏坏地问姑娘:“什么事耽误了啊,” 姑娘直说:“我和他午睡,醒来发现金钗找不见了,在床上翻了半天也没有,所以才来晚了。”一句话,说得人们哄堂大笑。 有人就提议,让欧阳修就此做词一首,做得好,大家买金钗送给姑娘。 欧阳修当然不害羞、怯场了,于是唱出了后来脍炙人口的暧昧歌词《临江仙》:柳外轻雷池上雨,雨声滴碎荷声。小楼西角断虹明,阑干倚处,待得月华生。燕子飞来窥画栋,玉钩垂下帘旌。凉波不动簟纹平,水晶双枕,犹有堕钗横。 在宋朝,还有一首暧昧的歌词很著名: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这首词的作者,是大才子周邦彦。写的内容,是他的情人李师师剥橙子,蘸着细盐吃的情形。糟糕的是,李师师也是宋徽宗的情人。那天周邦彦跑来看李师师,两个人正在卿卿我我,突然皇帝来了。慌乱之中,周邦彦躲到了床底下。宋徽宗一进门,就拿出一个橙子:“这是新进贡来的,很好吃,我惦念着,给你送一个来。”两个人边吃橙子边说话,良久,李师师假客气,挽留道:“已经三更了,外面又凉,不如陛下今天就住在我这里吧。”皇帝摇头说:“我今天不舒服,先回去了。” 周邦彦在床下目睹了全过程,就做了上面那首词。偏偏是李师师忘性大,过了些日子,宋徽宗再来找李师师吃饭,李师师抚琴弄弦,竟然把这首词唱给了皇帝听。 皇帝登时就明白怎么回事了,只问了句:“谁写的,” 李师师只好说出了周邦彦的名字。宋徽宗当然气得不行,让权相蔡京找了周邦彦一个碴儿,贬出京师。 过了两天,皇帝又去找李师师,人却不在。一问,竟然是去送周邦彦了。皇帝一直坐等,到了初更,李师师才回来,神情憔悴,面带泪痕。皇帝问:“你干吗去了,”李师师据实回答:“去送周邦彦。”结果,皇帝又发了火。李师师解释:“只是置酒去送他一程,又不知道您来找我。”宋徽宗看李师师可怜,只好岔着问:“那他„„又新写词了没有,” 李师师点头,把新词唱给宋徽宗听: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来岁去,应折柔条过千尺„„ 宋徽宗显然被这首词和李师师的神情打动了,竟然下令把周邦彦调回汴京,为大晟乐正, 掌管宫中音乐。 这真是复杂的八卦、复杂的暧昧,是徽宗皇帝对李师师的心疼,是李师师对周邦彦的爱慕——只是这首词,透露出的凄凉腔调,洋溢着浓厚的亡国气息。不久,北宋灭亡,周邦彦这首新词,成了南宋的绍兴年间,最有名的流行歌曲。 如果一个饭局要暧昧起来,那必定是要有女人的。若是有了女人,饭局便不是饭局,而是情欲的前奏了。无论皇帝还是才子,和姑娘们在酒席前相对,把持得住的人少——除了一个叫文征明的人。 据说啊,只是据说,文征明和祝枝山、唐伯虎等人交往,那两个都是脂粉堆里拼杀的,唯独文征明见了女人就躲,还规劝唐伯虎,别老在青楼待着。于是,唐伯虎他们就设了一计,事先把一个姑娘藏在花船上,然后叫文征明来喝酒,把他灌醉,然后呢,再把他塞到姑娘的床上。 这个计谋最终没有得逞。一种说法,是文征明翻脸了,拂袖而去。另一种说法,是文征明吓了一跳,跳进了水里,差点没淹死。 不过文征明年老之后,似乎思想有了变化。那时候他的同龄人唐伯虎、祝枝山都去世了,有个段子说,老年文征明开始和苏州城里最有名最红的姑娘李凌波交往。在李凌波那里,他看到了一个小丫头,是李凌波刚买来的徒弟,天真可爱,便问她叫什么。小姑娘回答叫顾媚。文征明觉得“媚”字太艳,看她一对大眼睛水灵灵可爱,便给她起了个新名字,叫顾横波。这个小丫头,也就是后来有名的秦淮八艳之一。 当然,这个编排文征明作风问题的段子很可疑,因为文征明去世于1559年,而顾横波生活的年代是明末清初,差着将近百年,文征明不可能在活着的时候见到顾横波,甚至连李凌波都见不到。 不过,传说中文征明式的暧昧饭局,倒真的在顾横波生活里上演了。顾横波住在眉楼里,最红的时候,眉楼天天有酒宴,追求顾横波的男人如过江之鲫。但却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黄道周。黄道周参加暧昧的晚会,却号称“眼中有妓,心中无妓”,坚决不动女人一根指头。于是朋友们就把黄拉到顾的饭局上。吃饭的过程中,黄道周和顾横波玩得挺嗨,两个人都喝了不少。饭后,人们把顾横波和黄道周关在一间房里。黄道周把自己的被子裹严,不搭理顾姑娘,小顾不信他这么不近女色,硬贴上去,钻了黄道周的被窝。黄道周只对顾横波说了一句:“这样也没用的。”竟然自顾自地睡着了。 早晨起来,顾横波对那帮损友说:“老黄真是个圣人,和女人只限于喝酒作诗。” 黄道周真君子,最后抗清而死。顾横波嫁给了龚鼎孳,龚降清时,还说是因为顾横波不肯殉节,结果顾横波被后世很多愤青痛骂。其实顾横波很爽朗,她只是个女人,男人的决定,她根本改变不了,无论是黄道周还是龚鼎孳。
/
本文档为【历史就是请客吃饭连载】,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