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

2017-09-27 15页 doc 34KB 287阅读

用户头像

is_594905

暂无简介

举报
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一、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吟唱(díng) 淮南(huái) 灼灼(zhuï) ((( B(关键(jiàn) 万应碇(dìng) 疏朗(shū) ((( C(漂泊(bï) 领域(yù) 湿润(rùn) ((( D(寒砧(zhān) 桅杆(wãi) 缠绵(chán) ((( 二、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养 门拴 绵密 B(奥妙 偶然 触及 C(繁茂 概念 饱满 D(传诵 钟爱 皎皎 三、...
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
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一、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吟唱(díng) 淮南(huái) 灼灼(zhuï) ((( B(关键(jiàn) 万应碇(dìng) 疏朗(shū) ((( C(漂泊(bï) 领域(yù) 湿润(rùn) ((( D(寒砧(zhān) 桅杆(wãi) 缠绵(chán) ((( 二、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修养 门拴 绵密 B(奥妙 偶然 触及 C(繁茂 概念 饱满 D(传诵 钟爱 皎皎 三、下列句子中的熟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 B(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D(“木叶”之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C(排球队大比分输给育才中学后,教练怨声载道,指责队员缺乏战斗力(没有给学校(((( 争光。 四、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 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 (2)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 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3)原来诗歌语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 单 概念,也就由此可见。 A(无妨 不过 凭借 B(可以 不过 凭着 C(无妨 仅仅 依凭 D(可以 仅仅 依凭 五、填写出下面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1(秋风吹木叶, 。(王褒《渡黄河》) 2(亭皋木叶下, 。(柳恽《捣衣诗》) 3( ,十年征戍忆辽阳。(沈全期《古意》) 4( ,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习题。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 1 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吴均《青溪小姑歌》)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1( 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分别是什么, 2 3(文段中是怎样阐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的, 4(“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从文中看,“木叶”的形象生动的原因是什么, 5(“木”与“树”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10 谈中国诗 一、在课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给加点的字注音。 1.笼统( ) 2.遥思远怅( ) 3.特殊( ) 4.吞言咽理( ) 5.傻瓜( ) 6.野蛮( ) ((((((7.犬吠( ) 8.精髓( ) 9.妨碍( )公务 10.早衰( ) 11.腐化( ) 12.羡妒((((((( ) 13.凌云( ) 14.禁律( ) 15.悠远( ) 16.畜牧( ) 17.双眉颦蹙( ) (((((18.单薄( ) 19.无边无垠( ) 20.咻咻然( ) 21.一蹴而至( ) (((( 二、辨析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在词语后面的括号中更正。 1.釜别( ) 2.简漏( ) 3.篇副( ) 4.静墨( ) 5.映射( ) 6.缭人( ) 7.侥恕( ) 8.深掣( ) 9.神密( ) 10.逍摇( ) 11.轻鸳剪掠( ) 12.尖刻斩节( ) 13.灼然自成( ) 14.压韵( ) 三、用解释意思或举例说明的办法辨析下列各组词语的意义。 1.分辨: 分辩: 2.鉴别: 甄别: 3.何况: 况且: 4.一蹴而就: 一挥而就: 5.空中楼阁: 海市蜃楼: 6.回肠荡气: 余音绕梁: 四、阅读课文,将下列著名诗句补写完整。 1.别有幽愁暗恨生, 。 2.此中有真意, 。 3.淡然离言说, 。 4.美人卷珠帘, ; , 。 此诗作者是 , 代人,题目 。 3 5.松下问童子, 。作者 , 代人。题目 。 6.壮士皆死尽, 。 7.阁中帝子今何在, 。 8. ,明年花开复谁在。 9.同来望月人何在, 。 10.春去也, ;人去也, 。 11.采菊东篱下, 。 , 。 此诗作者是 , 代人,题目 。 12.众鸟高飞尽, 。 , 。 五、思考探究: 1(认真阅读课文,根据下列提示,在横线处填写主要信息,从而进一步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1)从诗的发展史上看,中国最好的 ,产生远在最完美的 之后,其精髓和峰极出现得异常之早。 (2)诗的外在形式上,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中国诗是 。长诗也只是 。 (3)从诗的表达方式上,用一位中国诗人的话说:“ 。”也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歌的特征: 。中国诗里也会用所谓“何处是”的公式,如 。 (4)中国诗笔力 、 ,也有的 。 (5)在内容上,中国诗跟西洋诗无甚差异:中国特别多 ,几乎没有 。中国诗里有所谓 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 成分。 2(本文在行文布局上有什么特点, 六、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媲(pì)美 空泛(fàn) 焚膏继晷(guǐ) 压轴(zhîu)戏 (((( B(腐(fǔ)化 笑靥(yâ) 茅塞(sâ)顿开 麻(mā)麻亮 (((( C(狡黠(xiã) 颦蹙(cù) 命运多舛(chuǎn) 文绉绉(zhîu) (((( D(精髓suǐ) 赝(yàn)品 自怨自艾(yì) 角(juã)斗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尖刻斩截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 入场券 如雷灌耳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 杀手锏 响遏行云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 辨证法 轻鸢剪掠 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他决心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性的美一一 出来。 ?近几年我国出土了大量先秦时期的典籍,使我们有可能对过去被判为伪书的作品重新加以 。 ?他的话方音很重, 又说得快,我几乎没有听懂。 4 A(分辨 甄别 何况 B(分辨 鉴别 况且 C(分辩 甄别 况且 D(分辩 鉴别 何况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李白是作诗高手,他才思敏捷,倚马可待,常常一蹴而就,一首经典绝对便呈现在朋友(((( 面前。 B(起初崇高,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是络绎不绝的。 ((((C(中国古代文化浩如烟海,让我们徜徉其中含英咀华,尽情感受遥远的馨香。 (((( D(钱钟书先生的大作《围城》,语言的确妙趣横生,妙喻连珠,每当我陶醉其中,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谈中国诗》一文是钱钟书先生的一篇讲稿,文中引用了许多古今中外经典的诗句,均是信手拈来,自然贴切,充分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引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C(读完他的那篇散文,读者就会被这诗一般的语言所谱写的回忆梦幻曲所感染,使读者感到余味无穷,不忍释手文。 D(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习题。 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遭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起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止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 5 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哈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因此~新式西洋标点往往不适合我们的旧诗词。标点增加文句的清楚~可是也会使流动的变成冻凝~连贯的变成破碎~一个复杂错综的心理表现每为标点所逼~戴上简单的面具~标点所能给予诗文的清楚常是一种卑鄙负薄的清楚~妨碍着霍夫孟斯戴儿所谓: 背景烘衬的大艺术~跟烛影暗摇的神秘。 1.为什么说“中国诗是早熟的”? 2.从文段中看,作者对中国诗早熟抱什么看法?找出文中原旬并简要分析。 3.“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具体指的是什么? 4.文中提到《百喻经》里那个印度愚人的故事想说明什么? 5.如何理解“流毒无穷地聪明”? 6.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论述手法,试举出两种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7.“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运用了什么修辞。含义是什么? 8.“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请指出其本体、喻体。这个比喻又说明了什么道理? 6 9.怎样理解“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10. 文中“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一句中“易尽”与“无垠”分别指什么, 11.“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的含义是什么? 12.“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含义是什么, 参考 第三单元 9 说“木叶” 一、D 二、A 三、C 四、A 五、1(还似洞庭波 2(陇首秋云飞 3(九月寒砧催木叶 4(无边落木萧萧下 六、1(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2(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是:含有落叶的因素。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是: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3(文章谈到,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所谓“概念中的意义”,大约是指在字典、辞典可以查得到的语词的意思。有人称之为言内义无反顾,它明了确定。而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如象征义、深层义、言外义等,这样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有弹性的,是要依据上下文、整首诗来表达或理解的。在诗歌鉴赏中,不仅要玩味语言的内在义,而且要玩味语言以外的意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鉴赏诗歌的旨趣。 4(因为“木叶”中含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5(“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7 10 谈中国诗 一、1.lǒng 2.chàng 3.shū 4.yàn 5.shǎ 6.mán 7.fâi 8.suǐ 9.ài 10.suāi 11.fǔ 12.dù 13.líng 14.jìn 15.yōu 16.xù 17.cù 18.báo 19.yín 20.xiū 21.cù 二、1.釜,鉴 2.漏,陋 3.副,幅 4.墨,默 5.映,影 6.缭,撩 7.侥,饶 8.掣,挚 9.密,秘 10.摇,遥 11.鸳,鸢 12.节,截 13.灼,卓 14.压,押 三、1.“分辨”指分清辨明,如“分辨香花和毒草”。“分辩”指用语言辩白,如“他这回并不分辩,单说一句‘不要取笑’”。 2. “鉴别”指审察辨别,重在“辨别”,口语、书面语都用;“甄别”指考核鉴别,多用于具有一定价值的器物,重在考核,多用于书面语。 3.二者都指在已经举出的理由之外,再追加或补充一层理由,相当于口语里的“再说”,都是连词。其区别是:“何况”常用在反问句里,即表示甲事物已是如此,乙事物当然更是如此,相当于口语里的“甭说、甭提”(但“甭说、甭提”没有反问语气)这一类用法,而“况且”没有这种用法。如“他连最基本的字都不认识,更何况写文章了”“上海地方那么大,况且你又不知道他的地址,一下子怎么找到他呢?” 4.二者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区别是:“一蹴而就”多用于难以一做就成功的巨大的、艰巨的任务、伟大的事业,形容求之过急,多用于否定句中,如“任何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的创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挥而就”多用于一动笔就能成功地书写、作画、成文,形容熟练敏捷,运笔如飞,如“他驰笔若飞,一幅长卷,一挥而就”,有时也形容草率从事,多用于肯定句中。 5.二者都用来比喻幻想出来的、实际并不存在的事物。区别是:“空中楼阁”指建筑在半空中的楼阁,比喻脱离实际的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理论、、空想等,偏重在没有根基,脱离实际,多指幻想,如“这一切,目前来说,全是空中楼阁,根本变不成现实”;“海市蜃楼”指在沙漠或海边大气中由于光线折射而产生的一种幻景,它是一种大气的光学现象,比喻容易幻灭的希望、虚幻的前景等,偏重在虚无缥缈,脱离现实,多指幻景,如“历年来,他产生的无数希望都像空中缥缈的海市蜃楼,眨眼化为乌有”。 6.二者适用的对象不同:“回肠荡气”形容文艺作品或表演非常动人,耐人寻味;“余音绕梁”形容歌声或音乐优美,余音回旋不绝。 四、1. 此时无声胜有声 2(欲辩已忘言 3(悟悦心自足 4(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 唐 《怨情》 5(言师采药去 贾岛 唐 《寻隐者不遇》 6(余人安在哉 7(槛外长江空自流 8(今年花落颜色改 9(风景依稀似去年 10(人何处 春何处 11(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 东晋 《饮酒》 12(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五、1.(1)戏剧诗 抒情诗 (2)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 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 (3)言有尽而意无穷 富于暗示 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 8 (4)轻淡 词气安和 厚重 (5)社交诗 宗教诗 “西洋的” “中国的” 2(思考提示: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目,中外相容,古今兼顾,处处都有机巧,使人回 味无穷。 六1(C、狡黠(xiá) 2(C。A中诫应为戒,警惕的意思;诫,警告的意思。B中灌应为贯,贯通的意思;灌,浇、灌溉、倒进去或装进去的意思。D中的辨应为辩,缔应为蒂。 3(A(?“分辨”指分清辨明;“分辩”指用语言辩白。这里是分清辨明的意思,应选“分辨”。?“甄别”指考核鉴别,多用于具有一定价值的器物,重在考核,多用于书面语;“鉴别”指审察辨别,重在“辨别”,口语、书面语都能用。句中用于“出土的典籍”,应选“甄别”。?“何况”是疑问副词,“况且”表示递进关系,这里应选“何况”。) 4(C( A “一蹴而就”是贬义词,应为“一挥而就” B项“络绎不绝”应为“数见不鲜” D“乐不思蜀”含有贬义。 5(D。A项为语序不当;B项为主客颠倒;C项是“读者„„使读者„„”偷换主语。) 七、1(中国诗没有按照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的顺序发展,而是纯粹的抒情诗出现得较早,然后才有戏剧诗,“中国诗是早熟的”是对中国诗这种特殊发展顺序的形象化说法。 2(从“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可看出这种“早熟”给中国诗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o 3(中国的艺术没有按一般的逻辑顺序发展,而是一开始就出现了较高层次的艺术手法和形式。 4(以此作喻。批评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往往脱离客观实际,没有坚实的基础,其结果必定影响艺术的健康、稳定地发展。 5(“聪明”一词是反语。是没有掌握艺术创作规律只凭臆断从事的思想方法。所谓的“聪明”不过是自欺欺人。“流毒无穷地聪明”,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上述思想方法的危害——错误的东西长期得不到批评、抵制,反倒堂而皇之地沿传下去,贻害无穷。 6(比喻论证如:《百喻经》的例子 事实论证如:中国画发展的特殊性的例子 7(比喻;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8(本体:中国诗;喻体: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 本体:中国诗人;喻体:在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上雕刻的雕刻者。这个比喻说明:与外国诗比较而言,中国诗篇幅短小。 9(“看得远”指悠远的意味,“每把眉眼颦蹙”指把诗歌篇幅弄短。 10(短小的篇幅 悠远的意味 11(用精细确定的形式表达不可名言的境界。 12(“怀孕的静默”喻中国诗“言有尽而意无穷”,“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作者:刘颖 马兰 责任编辑:王艳芳 9
/
本文档为【第三单元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