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

2017-11-30 38页 doc 158KB 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447713

暂无简介

举报
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 白茅根 定义: 禾本科植物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l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的干燥根茎。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 白茅根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的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切段生用或炒炭用。别名:茅根、地管、茹根、蓝根。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
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
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 白茅根 定义: 禾本科植物白茅 Imperata cylindrical (L.) Beauv. var. major (Nees) C. E. Hubb. 的干燥根茎。 应用学科: 中医药学(一级学科);中药学(二级学科);中药(二级学科) 白茅根 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多年生草本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的根茎。春秋二季采挖。晒干。除去须根及膜质叶鞘,切段生用或炒炭用。别名:茅根、地管、茹根、蓝根。主治: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用于吐血,尿血,热淋,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热病烦渴,胃热呕哕,咳嗽。内服,煎汤10-15g(鲜者加倍),捣汁或研末。体虚者用量宜适当。贮藏:置干燥通风处。 中文学名:白茅根 属: 白茅属 界: 植物界 种: 白茅 门: 被子植物门 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中国辽宁、河北、分布区域: 单子叶植物纲: 山西 纲 拉丁学名: Imperata cylindrica 目: 禾本目 命名者: (Linn.) Beauv. 科: 禾本科 白茅-植物原生态 3节,节上有长4,10毫白茅(学名:Imperata cylindrica )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别名 茅根、兰根、茹根(《神农本草经》),地菅、地筋(《名医别录》),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草根(《江苏植药志》),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 来源 白茅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lmperata cylindrica(L()Beauv(var(major(Nees)C(K(Hubb的根茎。全国各地均有产,但以华北地区较多。 编辑本段地理分布 分布于非洲北部、土耳其、伊拉克、伊朗、中亚、高加索及地中海区域。模式标本采自法国南部。产于中国河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陕西、新疆等北方地区;生于低山带平原河岸草地、沙质草甸、荒漠与海滨。 编辑本段出处 1(《本草经集注》。 2(《本草图经》: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3(《纲目》: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 编辑本段原形态 白茅-画图 白茅(《本草经集注》),又名:白茅菅(陶弘景),丝茅(《纲目》),万根草(《铁岭县志》),茅草。多年生草本。根茎密生鳞片。秆丛生,直立,高30,90厘米,具2,3节,节上有长4,10毫米的柔毛。叶多丛集基部;叶鞘无毛,或上部及边缘和鞘口具纤毛,老时基部或破碎呈纤维状;叶舌干膜质,钝头,长约1毫米;叶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渐狭,根生叶长,几与植株相等,茎生叶较短。圆锥花序柱状,长5,20厘米,宽1.5,3厘米,分枝短缩密集;小穗披针形或长圆形,长3,4毫米,基部密生长10,15毫米之丝状柔毛,具长短不等的小穗柄;两颖相等或第一颖稍短,除背面下部略呈草质外,余均膜质,边缘具纤毛,背面疏生丝状柔毛,第一颖较狭,具3,4脉,第二颖较宽,具4,6脉;第一外稃卵状长圆形,长约1.5毫米,先端钝,内稃缺如;第二外稃披针形,长1.2毫米,先端尖,两侧略呈细齿状;内稃长约1.2毫米,宽约1.5毫米,先端截平,具尖钝划、不同的数齿;雄蕊2,花药黄色,长约3毫米;柱头2枚,深紫色。颖果。花期夏、秋季。 编辑本段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利尿。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 ?《本经》:"主劳伤虚羸,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别录》:"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日华子本草》:"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滇南本草》:"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纲目》:"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本经逢原》:"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动植物民间药》:"治脚气。" 8、《本草经疏》:劳伤虚赢,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赢。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9、《本草求原》: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10、《医学衷中参西录》: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11、《本草正义》: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脂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白茅根煎剂和水浸剂灌服,对正常家兔有利尿作用,给药5-10天,利尿作用最为明显,20天左右即不明显。但所用剂量特别是动物进水量均不清楚,又无对照组,尚需进一步研究。也有人认为白茅根的利尿作用与其所含的丰富钾盐有关。 止血作用 白茅根粉能明显缩短兔血浆的复钙时间。但白茅根含钙较多,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白茅根粉撒于犬或兔的股动脉出血处,压迫1-2分钟,有止血作用。临床用白茅根治疗鼻衄。 编辑本段治疗急性肾炎 有 白茅根全貌 叶 根 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编辑本段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 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抗菌作用 白茅根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及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志贺氏及舒氏痢疾杆菌却无作用。 对心肌86Rb摄取量的影响 白茅根水醇综合提取物胙腔注射可使小鼠心肌对86Rb的摄取量增加。 药毒理学 家兔灌服煎剂25g/kg,36小时后活动受抑制,运动迟缓,呼吸增快,但很快恢复。静脉注射10-15g/kg,则出现呼吸增快,运动受抑制。1小时后逐渐恢复,剂量增加至25g/kg,6小时后死亡。 其他作用 白茅根所含的薏苡素对骨骼肌的收缩及代谢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静、解热镇痛、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水肿、黄疸等作用。 编辑本段化学鉴定 化学成分 根茎含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薏苡素(coixol),羊齿烯醇(fernenol),西米杜鹃醇(simiarenol‎‎),异山柑子萜醇(isoarborinol),白头翁素(anemonin);还含甾醇类: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菜油甾醇(camposterol),糖类,多量蔗糖(sucros),葡萄糖(glucose)及少量果糖(fructose),木糖(sylose);简单酸类:枸橼酸(cittic acid)草酸(oxalic acid)及苹果酸(malic acid)。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粗粉5g,加苯30ml,加热回流1h,滤过。取滤液1ml蒸干,残渣加醋酐1ml溶解,再加浓硫酸1-2滴,显红色,渐变成紫色、蓝紫,最后呈污绿色。 (2)取该品粗粉1g,加水10ml煮沸5-10min,滤过。滤液浓缩成1ml,加新制的斐林试液1ml,置水浴中加热,发生棕红色沉淀。 编辑本段性味归经 性味 甘、寒。 ?《本经》:味甘,寒。 ?《别录》:无毒。 ?《本草正》:甘,凉 ?《本草再新》:味甘苦,性寒,无毒。 归经 入肺、胃、小肠经。 ?《滇南本草》:入胃、小肠二经。 ?《本草经疏》:入手少阴,足太阴、阳明。 ?《得配本草》:入手少阴、太阴,兼入足太阴、阳明经。 ?《本草求真》:入胃、肝。 编辑本段各家论述 本草图经 茅根,今处处有之。春生芽,布地如针,俗间谓之茅针,亦可啖,甚益小儿。夏生白花,茸茸然,至秋而枯,其根至洁白,亦甚甘美,六月采根用。 纲目 茅有数种,夏花者为茅,秋花者为菅,二物功用相近,而名谓不同,《诗》云,白华菅兮,白茅束兮是也。《别录》不分茅、菅乃二种,谓茅根一名地菅,一名地筋,而有名未用,又出地筋,一名菅根。盖二物之根状皆如筋,可通名地筋,不可并名菅也。茅有白茅、菅茅、黄茅、香茅、芭茅数种,叶皆相似。白茅短小,三、四月开白花成穗,结细实,其根甚长,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俗呼丝茅,《本经》所用茅根是也。其根干之,夜视有光。菅茅只生山上,似白茅而长,入秋抽茎开花成穗,如荻花,结实尖黑,长分许,粘衣刺人,其根短硬如细竹根,无节而微甘,亦可入药,功不及白茅,《尔雅》所谓白华野菅是也。黄茅似菅茅,而茎上开叶,茎下有白粉,根头有黄毛,根亦短而细硬,无节,秋深开花穗如菅,可为索綯,古名黄菅,《别录》所用菅根是也。香茅一名菁茅,一名璚茅,生湖南及江淮间,叶有三脊,其气香芬,可以包藉及缩酒。芭茅丛生,叶如大蒲,长六、七尺,有二种,即芒也。 白茅根,甘能除伏热,利小便,故能止诸血、哕逆、喘急、消渴,治黄疸水肿,乃良物也。世人因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致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止吐衄诸血,伤寒哕逆,肺热喘急,水肿,黄疸,解酒毒。 南方主要有毒植物 白茅,解白薯莨、南椰等中毒,用根煎水饮,亦为清凉利尿剂。 本经 主劳伤虚赢,补中益气,除瘀血、血闭寒热,利小便。 别录 下五淋,除客热在肠胃,止渴,坚筋,妇人崩中。 日华子本草 主妇人月经不匀,通血脉淋沥。 滇南本草 止吐血,衄血,治血淋,利小便,止妇人崩漏下血。 本经逢原 白茅根,《本经》主治劳伤虚赢者,以甘寒能滋虚热,而无伤犯胃气之虞也。言补中益气,胃热去而中气复,是指客邪入伤中州, 渐成虚赢而言,非劳伤本病所宜。治胃反上气,五淋疼热及痘疮干紫不起。 动植物民间药 治脚气。 本草经疏 劳伤虚羸,必内热,茅根甘能补脾,甘则虽寒而不犯胃。甘寒能除内热,故主劳伤虚羸。益脾所以补中,除热所以益气,甘能益血,血热则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寒凉血,甘益血,热去则血和,和则瘀消而闭通,通则寒热自止也。小便不利,由于内热也,热解则便自利。淋者,血分虚热所致也,凉血益血,则淋自愈,而肠胃之客热自解,津液生而渴亦止矣。肝藏血而主筋,补血凉肝,则筋坚矣。血热则崩,凉血和血,则崩自愈矣。血热则妄行,溢出上窍为吐、为咯、为鼻衄、齿衄,凉血和血,则诸证自除。益脾补中,利小便,故亦治水肿黄疸,而兼理伤寒哕逆也。 本草求原 白茅根,和上下之阳,清脾胃伏热,生肺津以凉血,为热血妄行上下诸失血之要药。 医学衷中参西录 白茅根必用鲜者,其效方著。春前秋后剖用之味甘,至生苗盛茂时,味即不甘,用之亦有效验,远胜干者。 本草正义 白茅根,寒凉而味甚甘,能清血分之热,而不伤干燥,又不粘腻,故凉血而不虑其积瘀,以主吐衄呕血。泄降火逆,其效甚捷,故又主胃火哕逆呕吐,肺热气逆喘满。且甘寒而多汁液,虽降逆而异于苦燥,则又止渴生津,而清涤肺胃肠间之伏热,能疗消谷燥渴。又能通淋闭而治溲血下血,并主妇女血热妄行,崩中淋带。又通利小水,泄热结之水肿,导瘀热之黄疸,皆甘寒通泄之实效。然其甘寒之力,清泄肺胃,尤有专长,凡齿痛龈肿,牙疳口舌诸疮,及肺热郁窒之咽痛腐烂诸证,用以佐使,功效最著,而无流弊。 编辑本段采收储藏 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编辑本段用药禁忌 1(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忌服。 2(《本草经疏》:因寒发哕,中寒呕吐,湿痰停饮发热,并不得服。 3(《本草从新》:吐血因于虚寒者,非所宜也。 编辑本段植物栽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喜阳耐旱,宜选一般坡地或平地栽培。 栽培技术 用根茎繁殖。春季,挖取白茅地下根茎,按行株距30cm×30cm栽种。 编辑本段炮制方法 1(干茅根:拣净杂质,洗净,微润,切段,晒干,簸净碎屑。 2(茅根炭:取茅根段,置锅内用武火炒至黑色,喷洒清水,取出,晒干。 3(取原药,拣除杂质,洗净,切断,晒干。 编辑本段药材鉴定 性状鉴别 白茅根-中药材 根茎长圆柱形,有时分枝,长短不一,长30,60cm,直径2-4mm。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光泽,具纵皱纹,环节明显,节上残留灰棕色鳞叶及细根,节间长1-3cm。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表皮为1列类方形小细胞,有的含硅质块。皮层较宽,最外为1-4列纤 维,壁厚,木化;叶迹维管不10余个,环列,有限外韧型,具束鞘纤维,其旁常有裂隙;内皮层细胞内壁增厚,有的有硅质块。中柱内散有多数维管束,有限外韧型,近中柱鞘的维管束小而密,由纤维相连成环。中央常成空洞。 粉末特征 黄白色。 ? 表皮细胞平行排列,每纵行列多为1个长细胞与2个短细胞(1个木栓细胞及1个硅细胞)相间排列,偶见1个短细胞介于2个长细胞之间。 ? 内皮层细胞长方形,一侧壁甚薄,另一侧壁增厚,层纹及孔沟明显,壁上有硅质块。 ? 中柱鞘厚壁细胞类长方形;根茎茎节处中柱鞘细胞呈石细胞状。 下皮纤维常具横隔。此外,有木纤维。 ?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白茅根茶 ? 治疗急性肾炎:有较好效果,可以缩短病程。据数十例的观察,服药后通常在1,5天内小便即显著增多,每日可达1500,3000毫升左右。随之水肿即渐消失,高血压及尿检变化亦渐好转而趋正常。据部分病例统计,水肿消失时间平均约4,5天或1周左右;血压恢复正常时间在5,20天,平均7,9天;尿检变化平均消失时间,自11天至26.4天不等。用于慢性肾炎亦有利尿消肿及一定的降压作用。但对肝脏病引起的腹水及心力衰竭所致的水肿,则无利尿消肿作用或作用不显著。因此有人推测,白茅根的作用主要 血流量及肾滤过率增加而产生利尿效果;同时肾缺血改善,肾素产生减少,使血压恢复正常。在于缓解肾小球血管痉挛,从而使肾 故对急性肾炎疗效良好,慢性肾炎疗效较差,而对肝病性及心病性的水肿几不奏效。服药期间除个别有轻微头晕或恶心外,未见不良反应。用法:一般以白茅根(干品)半斤,洗净切碎,水煎,每日2,3次分服。连服1,2周或至痊愈。亦有配合大蓟、小蓟、生地或麻黄组成复方治疗。服药同时,须注意卧床休息,限制水、盐的摄入,保暖。必要时可适当加用其它药物控制并发症及感染病灶等 ? 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用白茅根(干品)2两,水煎,每日两次分服。治疗28例,结果临床治愈(45天内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21例,好转(临床症状好转,45天内各项肝功能的数值下降超过半数,或45天后完全恢复正常)7例。治疗后,主要症状大多在10天内消失,肝脾肿大在20天左右消失;谷丙转氨酶经45天后有80%的患者降至正常,黄疸指数平均20.15天全转正常。未见副作用。 [1]?白茅根曾用于治疗高血压病,配合仙鹤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均有一定效果。 ?茅根饮子(《外台秘要》)治胞络中虚热,时小便如血色:茅根32克,茯苓10克,人参、干地黄各6克。水煎,分2次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如神汤(《太平圣惠方》)治喘:茅根1握(生用旋采),桑白皮等分。水2盏,煎至一盏,去渣,食后,温服。方中茅根,清热解毒,为臣药。 ?茅芦根煎(《药物与方剂》)治热病呕吐,胃肠出血,尿血或水肿尿少:茅根、芦根等分。水煎服。方中茅根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为君药。 编辑本段现代研究 主要成分 含多量蔗糖、葡萄糖、少量果糖、木糖及柠檬酸、草酸、苹果酸等: 尚含淀粉(从白茅的根茎中分离出芦竹素(Arundoin)、白茅素(Cy- lindrin )、羊齿醇(Fernenol)、似砂醇(Simiarenol)、白头翁素(Anemonin)等( 药理作用 白茅根-栽培 1、利尿作用 白茅根水浸剂给正常家兔口服有利尿作用, 再服药5,10天时最明显(其利尿作用可能与白茅根中所含丰富钾盐有 关( 2、抗菌作用 煎剂在试管内对福氏、宋内痢疾杆菌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志贺痢疾杆菌则无作用( 3、止血作用 研究表明: 白茅根可加速凝血过程的第二阶段, 即促进凝血酶原的形成,因而有止血作用(有人认为, 白茅根的 止血作用在于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 4、其他作用 白茅根水浸液有降低血管通透性的作用( 编辑本段治疗附方 特殊功效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功效。 1(刀伤出血:白茅花适量,干敷伤口。轻轻加压后包扎即可。 2(跌打内伤出血:白茅根60 克,马兰根30 克,白糖15 克。将前2 味药水煎,加白糖调服。 3(肺结核咳血:鲜白茅根60 克,藕节炭15 克,栀子炭15 克,仙鹤根15 克,侧柏叶炭20 克。 水煎服。 4(鼻衄:白茅花15 克,猪鼻1 个。将猪鼻切碎,与白茅花同炖1 小时,饭后服。每日服1 次, 连服3,5 次。 5(肺热咯血:鲜白茅根90 克,仙鹤草15 克。水煎服。 6(血尿:鲜血茅根60 克,小蓟3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7(经行吐衄,血色深红,口干心烦: ? 白茅花适量,鲜藕适量。将白茅花烘干研细末,瓶贮备用。每次15 克,藕汁1 杯调服。 ? 白茅根100 克,捣汁与藕汁1 杯调服 8(乳糜尿:鲜白茅根250 克,荠菜30 克,马鞭草2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连服3,5 剂。 9(急性肾炎:鲜白茅根40 克,一枝黄花30 克,葫芦壳15 克,白花蛇舌草30 克。水煎服,每日1 剂。 10(小便热淋:鲜白茅根90 克,车前草30 克。水煎服。 11.肝硬化腹水:鲜白茅根300 克。水煎,分2 次服,每天1 剂。 12(病毒性肝炎:白茅根60 克。水煎2 次。分2 次服,每天1 剂。 13(肾小球肾炎:白茅根干品250 克。加水800 毫升,煎至300 毫升,分早晚2 次服。 14(麻疹疹透后身身热不退:鲜白茅根50 克。水煎代茶饮。 15(反胃,酒醉呕吐,暑日口渴少津:鲜白茅根80 克,鲜芦根60 克。共切碎,加水煎成500 毫升,顿服。每日1 剂,连服3,5 天。 16(高热后,口渴多饮:鲜白茅根100 克,葛根30 克。水煎当茶饮。 17(黄汗:鲜白茅根200 克,猪瘦肉200 克。将白茅根切细,与猪肉共炖烂,分次食肉喝汤。 18(曼陀罗中毒:鲜白茅根50 克,甘蔗500 克,椰子1 个。将白茅根、甘蔗捣烂、榨取自然 汁,加入椰子水煎服。 19(产后风湿痛:老白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水煎外洗患部。 20(热喘:鲜白茅根、桑白皮各30 克。水煎,分2 次服。 食用宜忌 【别名】茅草跟、甜草根、寒草根、地节根。 【性味】性寒,味甘。 【归经】归肺、胃、小肠经。 【功效】清热,利尿,凉血,止血。 宜:急性肾炎,急性肾盂炎,膀胱炎,尿道炎等泌尿系感染者宜食;咯血,鼻出血,小便出血者宜食;高血压病人宜食;急性发热性病人烦热口渴者宜食;急性传染性黄疸肝炎者宜食;小儿麻疹者宜食。 忌:茅根性寒,故脾胃虚寒、腹泻便溏者忌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含糖类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果糖、木糖等以及淀粉;简单酸类及钾盐:柠檬酸、苹果酸、草酸等;三萜烯:白茅素、芦竹素、羊齿醇等;5-羟色胺等;其它尚含类胡萝卜素类及叶绿素、维生素、白头翁等。 2(药理作用:该品能显著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其水煎剂和水浸剂有利尿作用,以给药5,10天时作用明显;对肺炎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福氏、宋氏痢疾杆菌等有抑制作用。 临床应用 1( 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哕,肺热咳嗽。白茅根能清肺胃之热,故适用于上述诸症,常作辅助药应用。又在麻疹出疹期与恢复期,均可用茅根煎汤作饮料,取它清热生津的功效。 2( 用于血热妄行、吐衄尿血等症。该品有凉血止血作用,治血热妄行之症,可以单用,也可配小蓟、藕节等同用。 此外,该品尚有利尿作用,可用于水肿,热淋,黄疸等症。 护肤品领域出色应用 白茅根:从白茅根的药理看来,它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萃取自根部,白茅素、芦竹素、5-羟色胺、钾、钙等。清血凉血,消肿抑菌,所以用于护肤品上的原理也是清血凉血之类的功效,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清除皮肤中的毒素,安抚燥热不安的肌肤,平衡油脂分泌,促进肌肤氺油平衡,使青春痘 暗疮难以滋生,帮助肌肤恢复健康净白,使肌肤剔透光泽。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目前来说,白茅根在护肤领域上的应用上还是比较少见的,据网络数据来分析,目前市场上只有一款叫做白茅根保湿精华水的 护肤产品,据了解,这款产品的提炼制造过程是加入了一种凝聚力超强的保湿剂—— N.M.F(Natural Moisturizing Factor):它是一种强而有效的保湿剂,可以吸收超过本身重量400倍的水分。参与角质层中起保持水分作用的物质,锁住肌肤水分,这种强而有力的保湿机能,是保持肌肤水嫩的关键。从而成就的一款间于水和固态的一护肤产品。 这款护肤品主要功效来自白茅根,所以集合了白茅根药理的功效作用,所以非常适合痘痘和易发痘痘的肌肤使用特别是对年轻肌肤来说。 护肤行业可以从白茅根的清血凉血,消肿抑菌的特殊药理上加以好好提炼,为护肤行业多做贡献。将大自然的馈赠发挥到最佳状态,造福人类~ 编辑本段营养知识 白茅根知识介绍:白茅根为禾本科植物白茅的根茎。白茅多年生草本,生于路旁向阳干草地或山坡上,分布于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和鳞片状的叶鞘,洗净,鲜用或扎把晒干。 白茅根根茎呈长圆柱形,直径2至4毫米。表面黄白色或淡黄色,有纵皱纹,环节明显,节间长1至3厘米。体轻,质韧,折断面纤维性,黄白色,多具放射状裂隙,有时中心可见一小孔。气微,味微甜。以条粗、色白、味甜者为佳。 白茅根补充信息: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白茅根、茅根炭,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 白茅根适合人群:脾胃虚寒、溲多不渴者禁服。 白茅根食疗作用:白茅根味甘,性寒;归心、肺、胃、膀胱经;性缓入血,降而有升 具有凉血止血,清热生津,利尿通淋的功效 主治血热吐血,衄血咯血,尿血,崩漏,紫癜,热病烦渴,胃热呕逆,肺热喘咳,小便淋沥涩痛,水肿,黄疸。 白茅根做法指导: 1. 白茅根忌犯铁器。切制白茅根忌用水浸泡,以免钾盐丢失。 2( 临床可单用该品,或与小蓟、栀子、侧柏叶、牡丹皮等配伍,以增清热凉血止血之效。 3( 热病津伤口渴,轻者可单用鲜品煎汤代茶饮,重者可配鲜石斛,天花粉、芦根等,以增强清热生津止渴之功。 4( 热结膀胱,小便淋沥涩痛者,可与生石韦、冬葵子、滑石等配伍。 编辑本段日常食用方法 药食同源,除了直接入药,白茅根还可以做成美味的佳肴,在享受美味的同时,起到保健治疗的作用。比如下面的食用方法[2],不妨一试。 白茅根瘦肉汤 材料: 猪肉(瘦)250克,白茅根6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将白茅根洗净,切段; 2. 猪瘦肉洗净,切块; 3. 把全部用料一齐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文火煮一小时,调味即可。 小帖士 1. 清热生津、利湿退黄; 2. 急性黄疸型肝炎属淡热者,症见面目俱黄,色泽鲜明,小便不利,色如浓茶饮食减少,亦可用于泌尿系感染而属湿热下注者; 3. 白茅根如用鲜品,效力更佳; 4. 鲜品的用量以90-120克为宜;脾胃虚寒者不宜饮用本汤 胡萝卜竹蔗茅根瘦肉汤 制作材料:胡萝卜250克,甘蔗150克,白茅根120克,猪肉(瘦)120克:盐3克 制作过程 1. 胡萝卜去皮、蒂,切厚件,用水洗净。 2. 竹蔗(甘蔗)去皮,斩段,劈开。 3. 茅根,瘦猪肉用水洗干净。 4. 将以上全部材料,放入已经煲滚了的水中。 5. 用中火煲3小时。 6. 以少许细盐调味,即可以饮用了。 小帖士 1. 胡萝卜解毒,透疹,竹蔗又可以清热,润燥,茅根清热,凉血,利尿,加上营养丰富的瘦猪肉,此汤具有清热利尿,润燥解毒的作用。 2. 出水痘的小孩除了药物治疗之外,也可用此汤给小孩子饮用作食疗。 玉米须猪小肚汤 制作材料:猪小肚500克,白茅根60克,玉米须60克,红枣10个。 特色: ,身目黄色鲜明,小便黄短,口渴身重清热去湿,利水消肿。水肿(阳水),症见头面四肢浮肿,小便短少,体重而困倦;或湿热黄疸 等。现多用于急性肾炎、血管神经性水肿、柯兴氏综合症及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药物中毒性黄疸,高血压病等属于湿热内盛见有上症者。 制作过程 (1)猪小肚去净肥脂,切开,用盐、生粉拌擦,用水冲洗,放入开水锅煮15分钟,取出在冷水中冲洗,白茅根、玉米须、红枣(去核)洗净。 (2)把全部材料放入开水锅内,武火煮沸后,文火煲3小时,调味供用。 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 养生上应注意理肺润燥,补气血和脾胃,并适当减少苦味食物,增加甘、酸之品,同时因今年特别干燥,在这周特别推荐一款鲜白茅根竹蔗煲猪肺[3]。 制作材料:鲜白茅根80克、竹蔗120克、马蹄10个、猪肺1个、生姜3片。 特色: 以上食材,除白茅根外,竹蔗还是禾本科草本甘蔗的一种,性寒味甘,入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润燥解毒,因而在广东民间常用以各类清热泻火祛湿毒、润肺养脾生津的汤饮。马蹄又名荸荠,同样是性寒味甘,入胃、大肠经,有清热、凉血、消食、化痰、生津、解毒的作用。现代营养学分析它含淀粉、蛋白质、脂肪、灰分等有抗菌作用的成分。中医认为猪肺性味甘平,能治肺虚咳嗽、咯血,因而广东民间常以它做“秋养肺”的主要食材。各汤料合而为汤,清润甘甜可口,能润肺生津、清肝和胃、养心益脾,为干燥秋日的养生汤饮。 烹制过程 鲜白茅根洗净;竹蔗洗净切对半;马蹄去皮,切对半;猪肺从喉部灌入清水,反复揉擦干净,挤干水,切块置镬中,不下油、盐微火稍炒片刻,然后与其他汤料及生姜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量),武火煮沸后改文火煲约两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4-5人用。 玉米须 求助编辑百科名片 玉米须,也称玉麦须。最早药用记载见于1476年的《滇南本草》,是我国传统的中药材,《中国药典》1977年收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材》1985版(一部)收录的常用药材品种。 玉米须 高大的一年生栽培植物。秆粗壮,直立,高1,4m,通常不分枝,基部节处常有 气生根。叶片宽大,线状披针形,边缘呈波状皱折,具强壮之中脉。在秆顶着生雄性开展的圆锥花序;雄花序的分枝三棱状,每节有2雄小穗,1无柄,l有短柄;每1雄小花含2小花;颖片膜质,先端尖;外稃及内稃均透明膜质;在叶腋内抽出圆柱状的雌花序,雌花序外包有多数鞘状苞片,雌小穗密集成纵行排列于粗壮的穗轴上,颖片宽阔,先端圆形或微凹,外稃膜质透明。 编辑本段简介 别名 玉米须 玉米须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ZeamaysL.的花柱和柱头。又名玉麦须(《滇南本草》),五蜀黍蕊(《现代实用中‎‎药》),棒子毛(《河北药材》)。原植物玉蜀黍又名玉高粱(《纲目》),番麦、御麦(《留青日札》),西番麦([1]《学圃杂疏》),玉米、玉麦、玉蜀秫(《农政全书》),戎菽(《广群芳谱》),红须麦(《蒙化府志》),薏米苞,包谷、陆谷、玉黍(《齐民四术》),西天麦(《平凉县志》),玉露秫秫(《植物名实图考》),纡粟(《随息居饮食谱》),珍珠米(《尔雅谷名考》),粟米、苞粟(《岭南采药录》),苞麦米(《中国药用植物志》)。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 玉米须茶 【配方】玉米须50克。 【用法】将玉米须放入沙锅内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取汁饮用。 【功效】泄热通淋,平肝利胆。 【主治】胆结石,胆囊炎,糖尿病。 使用方法 夏季吃玉米,大家都爱光煮玉米,把玉米须扔掉。专家指出,这其实是浪费。在中药里,玉米须又称“龙须”,性平,有广泛的预防保健用途。把留着须的玉米放进锅内煮,熟后把汤水倒出,就是“龙须茶”。“龙须茶”口感不错,喝下去甜丝丝的,又经济实惠,可以做全家的保健茶。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的病人喝了,可以降血脂、血压、血糖。夏季暑气重,龙须茶有凉血、泻热的功效,可去体内的湿热之气。它还能利水、消肿。在妇科方面,它可用于预防习惯性流产、妊娠肿胀、乳汁不通等症。中医认为玉米须,甘平,能利水消肿,泄热,平肝利胆,还能抗过敏,治疗肾炎、水肿、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鼻窦炎、乳腺炎等。玉米须对人有利尿作用,可以增加氯化物排出量,其利尿作用是肾外性的,所以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水肿都有一定的疗效,它虽然可以用于治疗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但作用不是太强。玉米须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所以有较弱的降压作用。玉米须能促进胆汁排泄,所以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没有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或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和退黄的茵陈配合,还可以治疗肝炎导致的黄疸。 因为玉米须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提高血小板数目,能够抗溶血,所以可以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还可以用于急性溶血性贫血。因为它有抗过敏作用,所以也可以用于治疗荨麻疹和哮喘等。玉米须的解毒功能可以用来治疗乳腺炎等。另外,玉米须还有开胃作用. 炎热的夏天,能喝杯玉米须茶有相当不错的保健作用。 编辑本段历史考证 玉米须 玉蜀黍原产美洲。明代始传入中国,入药始载于《滇南本草图说》。《纲目》云:“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其苗叶俱似蜀黍而肥矮,亦似薏苡。苗高三四尺。六、七月开花,成穗,如秕麦状。苗心别出一苞,如棕鱼形,苞上出白须垂垂。久则苞拆子出,颗颗攒簇。子亦大如棕子,黄白色。可炸炒食之。炒拆白花,如炒拆糯谷之状。”《植物名实图考》也云:“玉蜀黍,《纲目》始入谷部,川、陕、两湖,凡山田皆种之。俗呼包谷。山农之粮,视其丰歉,酿酒磨粉,用均米麦;瓤煮以饲豕,秆杆干以供炊,无弃物。”所叙所绘皆此种。 编辑本段化学成份 该品含脂肪油2.5%、挥发油0.12%,树胶样物质3.8%、树脂2.7%、苦味糖甙1.15%、皂甙3.18%、生物碱0.05%。还含隐黄素、维生素C、泛酸,肌醇,维生素K、谷甾醇、豆甾醇、苹果酸、枸椽酸,酒石酸,草酸等。此外,还含大量硝酸钾,a-生育醌。 编辑本段炮制方法 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 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 1.《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台,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2.《本草蒙筌》: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编辑本段药材信息 玉米须 玉米须(《四川中药志》) 【来源】为禾本科植物玉蜀黍的花柱。 【药理作用】 ?利尿作用 :玉米须对人或家兔均有利尿作用,可增加氯化物排出量,但作用较弱。其水浸膏甲醇不溶部分经过透析者(甲)利尿作用最强,无论口服、皮下或静脉注射均有显著效果。利尿作用主要是肾外性的,对肾脏的作用很弱。 玉米须 ?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麻醉犬静脉注射煎剂有显著降压作用,但对慢性颈动脉皮桥狗,每日服药,连续3周,并无降压作用。甲在低浓度时对末梢血管有扩张作用。 ?降低血糖作用: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对家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糖作用。 ?利胆、止血作用:玉米须制剂能促进胆汁排泄,降低其粘度,减少其胆色素含量,因而可作为利胆药用于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汁排出障碍的胆管炎患者。它还能加速血液凝固过程,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含量,提高血小板数,故可作为止血药兼利尿药应用于膀胱及尿路结石。 玉米须 【性味】甘,平。 ?《滇南本草》:"性微温,味甘。" ?《现代实用中药》:"甘,平。" ?《四川中药志》:"性平,味甘淡,无毒。" 【归经】归膀胱、肝、胆经。 【主治】利尿,泄热,平肝,利胆。治肾炎水肿,脚气,黄疸肝炎,高血压,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鼻渊,乳痈。 【临床应用】用于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慢性肝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鼻窦炎,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小便不利、湿热黄胆等症。并可预防习惯性流产。[1] 编辑本段民间应用 秋天,农民在收获玉米时,大多把玉米须扔掉,其实挺可惜的,殊不知它是治病良药。祖国医学认为,玉米须性味甘淡而平,入肝、肾、膀胱经,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能,主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和高血压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玉米须含大量硝酸钾、维生素K、谷固醇、豆固醇和一种挥发性生物碱。有利尿、降压、降血糖、止血、利胆等作用。故以该品为主药所组成之验方甚多,治病也非常广泛,兹举例如下: 玉米须 1(肝硬化:玉米须,东瓜子,赤小豆,煎汤。(此方我是在似食疗书上看的剂量没有记住) 2(高血压、头昏脑涨: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 3(眩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4(齿龈出血: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1日内作数次饮完,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5(咳嗽:玉米须30g,陈皮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6(咯血:玉米须50g,冰糖5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7(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山栀子9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8(特发性水肿:即找不到病因的水肿。玉米须50g,大枣5枚,以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可连饮服1个月。 ,7天为1个疗程。 9、黄疸(黄疸性肝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 10(胆囊炎:玉米须30g,茵陈蒿20g、蒲公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1(糖尿病口渴、多饮、多尿:玉米须50g,新鲜蕹菜150g,以清水适量煎汤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内服。 玉米须形态图片(11张) 12(肾炎水肿尿少:玉米须50g,黄精10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13(膀胱炎、小便黄赤:玉米须50g,车前子(各包)9g,甘草6g,煎汤。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口服,5天为1个疗程。 14(尿少、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玉米须、玉米芯各50g,水煎去渣代茶饮。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15(尿血:玉米须50g,白茅根18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服用,5天为1个疗程。 16(产后腹痛:玉米须50g,水浸20分钟,后水煎取汁。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服时可每次加入红糖20g。治妇女产后小腹挛痛,服后痛止,且乳汁增多。(摘自中国中医药报2006-9-15) 编辑本段作用 玉米须味甘、淡,性平;归肾、肝、胆经;质轻渗降。具有利尿消肿,平肝利胆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病,糖尿病,乳汁不通。 1、玉米须治急性肾炎:玉米须60g,西瓜皮30g,蝼蛄7个,生地黄15g,肉桂1.5g。水煎服,隔日1剂,连服4,5剂,症状消退后,服济生肾气丸,每日2次,每日6,9g。(《全国中草药汇编》) 2、玉米须预防习惯性流产:在怀孕以后,每日取1个玉米的玉米须煎汤代饮,至上次流产的怀孕月份,加倍用量,服至足月时为止。(《全国中草药汇编》) 3、玉米须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玉米须30,60g,冬瓜子15g,赤豆30g。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食物中药与便方》) 4、玉米须治慢性副鼻窦炎:玉米须晒干、切丝,与当归尾干粉混合,入烟斗燃点吸烟,每日5,7次,每次1,2烟斗。(《全国中草药汇编》) 5、玉米须治尿道感染:玉米须15g,金钱草45g,萆薢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6、玉米须治糖尿病 方一:玉米须30g,黄芪30g,山药30g,木根皮12g,天花粉15g,麦冬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方二:玉米须60g,薏苡、绿豆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7、玉米须治肾脏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8、玉米须治胆石症(肝胆管及总胆管泥沙状结石,或胆道较小的结石在静止期者):玉米须、芦根各30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9、玉米须治尿血:玉米须30g,荠菜花15g,白茅根18g。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0、玉米须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眼。有黄疸者加茵陈同煮服;慢性者加锦鸡儿根(或虎杖根)30g同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11、玉米须治高血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黄栀子9g。水煎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12、玉米须橘皮治咳嗽: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13、玉米须治糖尿病:取玉米须30克,猪胰200克,水煎,食猪胰,喝汤,每天1剂。 14、玉米须治齿龈出血: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1日内作数次饮完,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15、玉米须治慢性前列腺炎: 取玉米须6克,马齿苋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2剂。 16、玉米须治眩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17、玉米须治急性膀胱炎: 取玉米须50克,车前草20克,甘草6克,水煎取汁温服,每天2剂。 18、玉米须治高血压、头昏脑涨: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 19、玉米须治肾炎水肿: 取玉米须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20、玉米须治特发性水肿: 取玉米须50克,大枣5枚,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天1剂,连服1个月。 21、玉米须治妊娠水肿: 玉米须30克,冬瓜皮6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5天。 玉米须归膀胱经,利水而通淋,尤宜于膀胱湿热之小便短赤涩痛,可单味大量煎服,玉米须亦可与车前草、珍珠草等同用;玉米须用于石淋,如《贵阳市秘方验方》以本品单味煎浓汤顿服,也可与海金沙、金钱草等同用。玉米须甘淡渗泄,功专利水渗湿消肿。玉米须治疗水肿,小便不利,可单用玉米须大剂量煎服,玉米须或与泽泻、冬瓜皮、赤小豆等利水药同用;亦可治脾虚水肿,与白术、茯苓等相伍;玉米须能利湿而退黄,药性平和,故阳黄或阴黄均可用。可单味大剂量煎汤服,玉米须亦可与金钱草、郁金、茵陈等同用。 编辑本段药理作用 1(利尿作用 玉米须 玉米须水煎剂5g/kg、10g/kg灌胃,熊明显增加清醒家兔给药后第1、2小时的尿量,且高剂量组作用强,作用比呋塞米弱但持久。水提取物1,5mg/kg静脉注射,4min后家兔出现第1次利尿作用,13,15min后出现较强的第2次利尿作用。用氢氧化纳中和,再用膀胱膜透析,其利尿作用不变,说明其利尿成分不是所含无机盐。 该品口服或皮下注射均有利尿作用。给药后,首先血中氯化物浓度增加,然后尿量和尿中氯化物含量增加,其利尿作用机制主要是肾外性的,与咖啡因合用有协同作用。玉米须8一l0g制成煎剂口服。对正常人有轻度利尿作用,但弱于猪苓和咖啡因。亦有报道临床亡经双旨对照研究显示, 该品对人12h、24h尿量和尿钠排泄量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2(降压作用 玉米须水浸液、乙醇水浸液‎‎、乙醇浸液和煎剂,静注于麻醉犬、猫和兔都有降压作用。以其煎剂给麻醉犬静注(0.05,0.2g/kg)或灌目(2g/kg),使血压分别降低30%-73%和53%,历时2,5h和5,10h恢复。玉米须沸水透析液(1.37,22mg/kg)给正常麻醉犬静注时,产生剂量依赖性降压作用,15min起效,维持80min,同时伴明显心率降低。但也有报道上述同样剂量喂饲清醒犬3星期,未见降压作用;高血压大鼠腹腔注射玉米须有降压作用,而对正常大鼠则无作用。其降压机制主要是中枢性的,亦有认为主要是扩张末梢小血管的结果。玉米须能对抗肾上腺素的升压效应。小剂量玉米须对心脏无影响,较大剂量时心跳高慢、减弱。 3(利胆作用 玉米须有显著增加胆汁分泌和促进胆汁排泄的作用,能使胆汁内有机物和渣质减少,粘稠度、比重和胆红素含量降低。人口服玉米须制剂后15—30min出现胆囊反射性收缩,胆汁择出增加。此作用比镁盐慢,但较为持久,且不伴有肠蠕动增加和稀便。 4(降血糖作用 玉米须的发酵制剂对家兔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水煎剂7,5g/kg、15g/kg、30g/kg灌胃,连续7d,对四氧嘧啶所致的小鼠糖尿病有显著的治疗作用,对葡萄糖、肾上腺素引起的小鼠高血糖也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但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但对正常小鼠血压无明显影响。提示玉米须可能有双肌类降糖药物的作用。 5(其他作用 玉米须水放剂15g/kg、30g/kg,灌胃7d,能明显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小鼠的血清胆固醇含量。玉米须含维生素K,对维生素K缺乏所致凝血功能障碍有治疗作用。 6(毒性 玉米须各种制剂几乎无毒,水煎剂灌胃,小鼠最大耐受量>171g/kg。水提取甲醇不溶部分(利尿成分)兔静注的致死量为250mg/kg,而其最适利尿剂量静注为1.5mg/kg,口服为6mg/kg,上述利尿剂量对心脏、呼吸、末梢血管及肠肌几无影响。[2] 编辑本段常用选方 中医认为,玉米须味甘性平,有利尿消肿、降血压、止血、利胆等作用,可治疗多种疾病。 玉米须的图片(20张) 1(治急性肾炎:玉米须60g,西瓜皮30g,蝼蛄7个,生地黄15g,肉桂1.5g。水煎服,隔日1剂,连服4,5剂,症状消退后,服济生肾气丸,每日2次,每日6,9g。(《全国中草药汇编》) 2(治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玉米须30,60g,冬瓜子15g,赤豆30g。水煎服,每日1剂,15剂为1疗程。(《食物中药与便方》) 3(治尿路感染:玉米须15g,金钱草45g,萆薢30g。水煎服。(《湖北中草药志》) 4(治肾炎、初期肾结石:玉蜀黍须,分量不拘,煎浓汤,频服。(《贵阳市秘方验方》) 5(治尿血:玉米须30g,荠菜花15g,白茅根18g。水煎去渣,1日2次分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6(治高血压,伴鼻衄、吐血:玉米须、香蕉皮各30g,黄栀子9g。水煎冷却后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7(治急慢性肝炎:玉米须、太子参各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眼。有黄疸者加茵陈同煮服;慢性者加锦鸡儿根(或虎杖根)30g同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8(治胆石症(肝胆管及总胆管泥沙状结石,或胆道较小的结石在静止期者):玉米须、芦根各30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全国中草药汇编》) 9(治糖尿病 ?玉米须60g,薏苡、绿豆各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玉米须30g,黄芪30g,山药30g,木根皮12g,天花粉15g,麦冬15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1982年) 10(治慢性副鼻窦炎:玉米须晒干、切丝,与当归尾干粉混合,入烟斗燃点吸烟,每日5,7次,每次1,2烟斗。(《全国中草药汇编》) 11(预防习惯性流产:在怀孕以后,每日取1个玉米的玉米须煎汤代饮,至上次流产的怀孕月份,加倍用量,服至足月时为止。(《全国中草药汇编》) 12(治糖尿病: 取玉米须30克,猪胰200克,水煎,食猪胰,喝汤,每天1剂。 13(治慢性前列腺炎: 取玉米须6克,马齿苋10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天2剂。 14、治急性膀胱炎: 取玉米须50克,车前草20克,甘草6克,水煎取汁温服,每天2剂。 15(治肾炎水肿: 取玉米须30克,车前草30克,水煎,取汁代茶饮,每日1剂。 16(治妊娠水肿: 玉米须30克,冬瓜皮60克,加水10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2次服,连服5天。 17(治特发性水肿: 取玉米须50克,大枣5枚,用开水冲泡代茶饮用,每天1剂,连服1个月。 18(高血压、头昏脑涨:玉米须50g,菊花10g,煎汤。此为1日剂量,分早、晚两次口服。 19(眩晕:玉米须50g,煎汤代茶,每日1剂,分早、中、晚三次饮用。 20(齿龈出血:玉米须50g,置保温瓶中,以沸水适量冲泡,盖闷10多分钟,1日内作数次饮完,每日1剂,7天为1个疗程。 21.玉米须橘皮治咳嗽:玉米须、橘皮各适量。共加水煎,日服2次;止咳化痰、治风寒咳嗽、痰多。 1、治疗慢性肾炎 取干燥玉米须50克,加温水600毫升,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约得300,400毫升药液,过滤后内服,每日1次或分次服完。治疗慢性血管球性肾炎9例,经10个多月观察,其中3例获得痊愈,2例进步,其余4例疗效不明显。玉米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利尿,肾功能改善,浮肿消退或减轻,尿蛋白消失或减低等方面。部分病例连续服用6个月未见毒性副作用。 2、治疗肾病综合征 每次用干玉米须60克,洗净煎服。每日早晚两次。同时服氯化钾1克,每日3次。临床治疗12例,其中10例伴有严重的周身性水肿,或有胸水及腹水,2例水肿较轻;治疗3个月后,9例水肿完全消退,2例大部消退。最快1例于服药后15天水肿全消。一般于服药3天即开始有利尿现象,同时尿蛋白、非蛋白氮,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少数病例血浆蛋白有所升高,部分病例的酚红试验及血压转为正常。 3、治疗急性溶血性贫血并发血红蛋白尿 治疗2例食用野生植物招鸟棒中毒引起的本病,即以玉米须1,2两煎剂内服,2例分别于服用4小时及6小时后,尿量增加,肉眼已看不到酱油样的血尿;以后黄疸减退或消失。治疗过程中均曾同时静脉滴注5%葡萄糖盐水、维生素C及输血。据观察,玉米须不但能利尿,可能具有抗溶血、抗过敏及解毒等作用。 编辑本段临床应用 玉米须:(利湿退黄药) 甘、淡,平。归膀胱、肝、胆经。 功效:利胆退黄,利尿退肿,止血。 应用: 1(现代用于黄疸型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可大剂量单用,或与金钱草、茵陈、郁金等配用。 2(现代用于肾炎水肿,肝硬化腹水,以及热淋,小便不利等。前者,可与冬瓜皮、赤小豆、马鞭草等同用;后者,可与车前草、连钱草等同用。 3(用于鼻衄,齿龈出血,出血性紫癜等。可与生地、白茅根、黄芩等配伍。 此外,还可用于消渴证(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可单用大剂量煎服。 若用该品切成短丝,同当归尾粉混和,燃点吸烟,对慢性副鼻窦炎有一定疗效。 [用量、使用注意、禁忌] 15—60克。吸烟用适量。 研究:含糖类、苹果酸、柠檬酸、维生素K、无机盐(钾盐特多)等。能促进胆汁分泌,降低其粘稠性及胆红质的含量。有较强的利尿作用,并能抑制蛋白质的排泄。有增加血中凝血酶元和加速血液凝固的作用。干的也可用。 编辑本段性状鉴别 性状 该品呈卵球形的结核状,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见;通常壳层与核心分离,壳层碎成不规则余方块状或扁块状,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黄色、黄褐色、褐色;内表面粗糙,附有土黄色细粉;体重质坚,但可砸碎,断面层状,色泽不一,土黄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层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层或紫褐色层最厚。 玉蜀黍 结核近圆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细粉;黄褐色至褐色;断面不呈层次,而有许多蜂窝状小孔;有的砸破后,无核心,具黄粉,手触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气,味淡。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矿物组分由水针铁矿、石英、长石、岩屑等碎屑组成。外壳褐铁矿会计师较中心部少。 水针铁矿:反射光下呈胶状结构,蜂窝状构造;反射色为灰白色;略见非晶质,反射率17%(伏黄);粒径约为0.01mm,集合体则为0.1mm;蜂窝空缺部分为粘土质和石英充填。碎屑粒径一般为0.05-0.1mm,呈棱角状,半接触式的胶结。胶结物主要是粘土质、碳酸盐和铁质等。 理化鉴别 1(取该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振摇,静置,滤液显铁盐的各种反应。 2(取该品粉末少许,置于试管中,密闭,在火焰上加热,有小水珠附于试管壁的上方。 编辑本段文献论述 1.《注解伤寒论》: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 2.《本草纲目》:禹余粮,手、足阳明血分重剂也。其性涩,故主下焦前后诸病。李知先诗曰,下焦有病人难会,须用余粮赤石脂。《抱朴子》云,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后令人多气力。 3.《本草汇言》:禹余粮,养肺金,固大肠之药也。凡属水土不和,清浊混乱诸疾,用之奏效。 4.《长沙药解》:禹余粮止小便之痛涩,收大肠之滑泄。《伤寒》禹余粮丸,治汗家重发汗,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者,以发汗太多,阳亡神败,湿动木郁,水道不利,便后滞气梗涩,尿孔作痛,禹余粮甘寒收涩,秘精敛神,心火归根,坎阳续复,则乙木发达,滞开而痛止矣。赤石脂禹余粮汤用之治大肠滑脱,利在下焦者,以其收湿而敛肠也。 5.《本草求真》:禹余粮功与石脂相同,而禹余粮之质,重于石脂,石脂之温,过于余粮,不可不辨。 6.《吴普本草》: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7.《雷公炮炙论》:凡使禹余粮,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内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叶子雌黄。 8.陶弘景:禹余粮,今多出东阳。形如鹅鸭卵,外有壳重叠,中有黄细末,如蒲黄,无砂者为佳。今人惟总呼为太一禹余粮,自专 是禹余粮尔,无复识太一者。然疗体亦相似,四镇丸亦总名太一禹余粮。 9.《唐本草》:太一余粮及禹余粮,一物而以精粗为名尔。其壳如瓷,方圆不定,初在壳中未凝结者,犹是黄水,名石中黄子;久凝乃有数色,或青或白,或赤或黄,年多变赤,因赤渐紫,自赤及紫,俱名太一,其诸色通谓余粮。今太山不见采得者,会稽、王屋,泽、潞州诸山皆有之。 10.《纲目》:《别录》言禹余粮生东海池泽及山岛,太一余粮生太山山谷,石中黄出余粮处有之,乃壳中未成余粮黄浊水也。据此则三者一物也。生于池泽者为禹余粮,生于山谷者为太一余粮,其中水黄浊者为石中黄水,其凝结如粉者为余粮,凝干如石者为石中黄。其说本明,而注者臆度,反致义晦。晋、宋以来,不分山谷池泽所产,故通称为太一禹余粮,而苏恭复以紫赤色者为太一,诸色为禹余粮,皆由末加详究本文也。寇宗奭及医方乃用石壳为禹余粮,殊不察未成余粮黄浊水之文也,其壳粗顽不入药。《庚辛玉册》云:太一禹余粮阴石也,所在有之,片片层叠,深紫色,中有黄土,名曰石黄,其性最热,冬月有余粮处,其雪先消。《云林石谱》云,鼎州祈阁山出石,石中有黄土,目之为太一余粮,色紫黑,礧块大小圆扁,外多粘缀碎石,涤去黄土,即空虚,可贮水为砚。《丹房鉴源》云,五色余粮及石中黄,皆可干末出金色。 11.《纲目的矿物史料》:禹余粮是黄或紫色粉末,产生在鹅、鸭卵形的甲壳中,这一甲壳是重重甲错的。和太一余粮的差别,只是一生池泽中,一生在山谷中。就这种形状看来,乃是黄粉末状褐铁矿。这种粉末在褐铁矿的结核中常常看到。笔者曾在山西大同口泉镇的侏罗纪煤系中见到很多。大小不等,打开时层层脱落,层与层间都有黄色或紫色粉末。和上述的形状产况,完全一样,是褐铁矿的天然粉末。就《本草》上的药理性质来讲,也和代赭石很相近,应该算是一类矿物,都是氧化高铁。褐铁矿本身性质是有很多不相同的地方,可以产生在平地土中,可以产生在池泽中,也可以产生在地层中。这就是苏颂所说的:'图上者全是山石之形,都不作卵状。'图乃是画的产地形状,没有把卵在地层内的形状画出来。
/
本文档为【通风治疗-白茅根玉米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