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2017-11-12 9页 doc 23KB 4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92768

暂无简介

举报
【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2003年8月学术交流总第113期第8期AcMe~cExchangeAug.,2OO3 SerialNo.1l3N0.8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刘新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捣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重要的意象之一,然而学术界对于"捣衣"却无明 确界定.以此为题材的"捣衣诗"显示,捣衣是缝制衣物之前的一道工序,目的是使布料柔软 保暖.捣衣诗的发展演变与古代兵制有着密切联系.唐明两朝皆实行"寓兵...
【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2003年8月学术交流总第113期第8期AcMe~cExchangeAug.,2OO3 SerialNo.1l3N0.8 ?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 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 刘新静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捣衣"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为重要的意象之一,然而学术界对于"捣衣"却无明 确界定.以此为题材的"捣衣诗"显示,捣衣是缝制衣物之前的一道工序,目的是使布料柔软 保暖.捣衣诗的发展演变与古代兵制有着密切联系.唐明两朝皆实行"寓兵于农"的,士 兵们要自备衣物武器,捣衣送衣由此成为普遍现象,从而引起诗人们的关注.这就是唐,明两 朝捣衣诗繁荣的原因. [关键词】捣衣;捣衣诗;府兵制;卫所制 [中圈分类号1=o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lOOO一8284(2oo3)o~一0138—03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聊'李白这首<子夜吴歌》描绘了唐代一 个普遍的现象——捣衣.究竟何为"捣衣",至今无人发现它的确切记载.浏览古代诗歌,以"捣衣"为 题的诗歌始于魏,唐明两朝最为兴盛,宋元之际出现了一个断层,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趣的现象?本文 将从三个方面对"捣衣"进行重新界定,并且通过兵制的演变来解释捣衣诗的兴衰. 何为捣衣 关于"捣衣",古籍中没有明确记载,所以今人的解释难免芜杂.盖国梁注评的<唐诗三百首》中释 为:"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宋绪连在《三李诗鉴赏辞典》中释为:捣衣',是古人缝 作,加工衣服的一个步骤,或将织好的布帛放在砧上,用杵捶击,使之软熟,以备裁缝成衣;或将已成的衣 服重新捶捣,使之整洁."L3J其他还有众多版本,但不外乎这两种. 笔者认为,揭开"捣衣"之谜的关键在三:一,捣衣是不是洗衣?二,捣衣的对象是衣料还是成衣? 三,捣衣的目的是为了整洁?软熟?还是有其他用途? 首先,捣衣不是洗衣.如果捣衣为洗衣,应该离不开水,但捣衣诗中,从未有"水"的意象出现,捣衣 的道具只有两件,一是砧,二是杵.例如,"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4,"寒机裂霜素,繁杵叩清砧"[纠. 砧,杵为何物,今已无从考证,故时人将杵视为现今洗衣用的木棒,想当然的将捣衣视为洗衣,这是不科 学的.从字面意思来看,现在用木棒洗衣的动作应是"捶",而非"捣".所以,捣衣为洗衣的说法是站不 住脚的. 其二,捣衣的对象是布料而不是衣服.李白的<子夜吴歌》还有一首<冬歌》:"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 袍."【IJ(聊)从它与<秋歌》的内在相继关系来说,捣衣是制袍以前的一个步骤,这与<三李诗鉴赏辞典>中 的说法也相符合.另外,《乐府诗集》中收唐代无名氏的《捣衣》诗一首,小序中说道:"班婕好<捣素赋> 日:广储县月晖,木流清桂露.朝满凉衿,夕轻改容.饰而相命,卷霜帛而下庭.于是投香杵,加纹砧.择 鸾声,争凤音.又日:调无定律,声无定本,但落手之参差,从风之远近,或连跃而投,或暂舒而常卷. 盖言捣素裁衣针封寄远也."L6J先"捣素"后"裁衣"再"针封",由此看出,捣衣的对象应是布料.同时,此 【收稿日期]2o02—11—25 【作者简介】刘新静(1977一),女,山东潍坊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 138? I广n1I1 诗中写道:"月明中庭捣衣石,掩帷下堂来捣帛","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成水波曲,重烧熨斗贴两头, 与郎裁作迎寒裘."L6J这首诗描写的情景与唐代张宣的《捣练图》正好互相印证.此图有三个环节一是 捣衣,二是熨烫布料,三是缝制.捣衣的环节居于缝作之前,上面的女子手执细长的杵,杵长于今天洗衣 用的杵,手执的一端略细,捣衣的一端略粗.砧为长方形石块,上面有沿,布料放在砧上,边缘与砧沿相 齐.至此,捣衣的真相也大白于天下. 其三,捣衣的目的是使之耐磨.前面提到的唐代无名氏的《捣衣》中提到"回编易裂看生熟,鸳鸯纹 咸水波曲."也就是说,未经捣制的布料是生的,容易破裂,捣制以后称为"熟",上面有纹理,比较耐磨. 《天工开物》棉衣的制作中关于"碾石"的记载也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浆 染尚芜湖.凡布缕紧则坚,缓则脆.碾石取江北性冷质腻者,石不发烧则缕紧不松泛.芜湖巨石店首尚 佳石,广南为布薮而偏取远产,必有所试矣,为衣敝流,犹尚寒砧捣声,其义亦犹是 也."[】由此可见,捣衣 的目的是使其"缕紧则坚". 综上所述,"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对布料进行加工使之耐磨的一个工序. 唐代的府兵制与明代的卫所制 府兵制是一种寓兵于农的制度,"起自西魏,后周,而备于隋,唐兴因之"【8J《H).《文献通考》记载: "周太祖辅西魏时,用苏卓言,始仿周典置六军,籍六典之民.择魁健材力之士,以之为首.尽鹤租调,而 刺史以农隙教之,合为百府.每府一郎将主之,分属二十四军,开府各领一军."[9J这就是府兵制的由来. 府兵制至唐朝发展极为完备,唐政府规定,百姓中二十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皆有义务充当府 兵,平日他们"安居田亩","国家有事征发",这相当于义务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点在于士兵们自备武 器粮草服装,"当唐盛时天下户口八百余万,而府兵四十万.皆自食其力,不赋于民.…人具弓一,矢三 十,胡禄,横刀,砺石,毡帽,行滕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这在诗歌中也有反映.例如 我们所熟知的《木兰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m],入伍 前的木兰自己准备好了武器装备.再有,杜甫的《兵车行》中写道:"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 腰"L1,也是这种制度的反映. 府兵制一度盛极一时,士兵们自给自足,极大地节省了军费开支,减轻了政府的负担,所以最盛时 "通计旧府六百三十三"u引,而后来却渐寡弱,因为当时府兵多为殷实人家子弟,他们的家庭既要输出壮 劳力,又要负担他们的装备,同时还要应付繁重的征徭,这就出现了《兵车行》中描绘的凄苦境地:"纵有 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因而,府兵要离家奔赴前线的时候,他们的 亲人们才会"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就导致了府兵逃逸而"兵贫难致"的困境,到天宝八 载(75O年),"折冲府至无兵可交"【8J《Pl掰),府兵制至此画上了句号. 明代的卫所制与府兵制在内容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 皆立卫所.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而上十二卫为天子亲军者不与焉.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 调卫所军领之;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13】 卫所制也是寓兵于农,每年秋冬季节守备,闲时耕作,而且采用军籍制.军籍制是终身制,同时也是 世袭制,"户有军籍,必仕至兵部尚书始得除.军士应起解者,皆佥妻;有津给军装,解军行粮,军丁口粮 之费.其册单编造皆有恒式.初定户口,收军,勾清三册.嘉靖三十一年又编四册,日军贯,日兜底.日 类卫,类姓.其勾军另给军单.盖终明世,于军籍最严."[14J明朝人不幸生而为军户,不仅自己要终生戍 守边关,而且子子孙孙都逃脱不了戎马生涯.他们家庭的负担可能比唐代军户要轻,但是也同样要为他 们准备服装.这是与府兵制相近之处. 捣衣诗与兵制 所谓捣衣诗也就是论及捣衣并以此来现闺愁闺怨的诗歌.笔者在读古代诗歌时注意到这样一种 现象,唐明两代的捣衣诗特别兴盛.仔细思量,这与兵制的演变有着内在的联系.捣衣诗表现的是闺妇 为征夫准备寒衣,而府兵制与卫所制自给自足的特点正契合了这一要求.所以唐明两朝捣衣诗频频出 ? 139? 现. 现存最早的捣衣诗是魏朝的<夜听捣衣》.而府兵制最早起源于魏,捣衣诗也应运而生.南北朝时 期府兵制还没成熟,捣衣诗虽时有见之,但数量较少,主要有宋朝谢惠连的<捣衣>,梁王僧孺,柳恽<捣 衣>各一首,北周庾信的<夜听捣衣>. 唐代府兵大盛,捣衣诗也多了起来.当时府兵通行天下,唐王朝又连年征战.捣衣成为日常生活中 普遍的现象.砧杵声声,诉说着妻子们的辛劳与哀愁,也拨动了忧国伤民的诗人们的心弦,李白,杜甫, 刘禹锡都有诗涉及捣衣.用如椽巨笔表达了他们的同情与忧虑. 天宝以后,府兵制取消了,捣衣诗也一度沉寂.明代捣衣诗再度兴起,这与卫所制的创立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明代的士兵每年有几个月可以回家休假,名义上就是回家取衣服,不同军区的士兵休假时 间长短有异,<明史》中记载:"凡河南,山东,山西,大宁及中部将领,凡军还取衣装者,以三月毕务.七月 至京-[15J(PZ229),"景泰初,边事棘,班军悉留京,间岁乃放还取衣装."[~5](pz229)这些回家探亲的人同时也承 担了邮差的任务,他们帮战友通信息,报平安,而家乡的妻子们也不失时机地让他们带上自己为丈夫亲 手缝制的衣物.于是在七月八月假期即将结束的日子里,千家万户又响起了捣衣的声音."秦关时寄一 书归,百战郎从刘武威.见说平安收涕泪,梧桐树下捣征衣"【16】,"双杵几不胜,寸心未能休",[17】"月树廉 胧衣色微,清砧不断晓鸦啼.十年少妇闺中力,谁寄辽阳万里衣"[.】(?,"重关月色早凉分,夜夜砧声逐 塞云.泪尽天南与天北,胡笳同是月中闻."[】B】(I,474)漫长的边境线上,处处都牵 扯着捣衣妇人的情思.捣 衣诗也再度受到诗人的青睐.明诗中有几十首涉及捣衣.当时捣衣寄边应是很普遍的现象.明以后,卫 所制废除了,捣衣诗也在诗史上消失了踪影,这也再度证明了二者之间的渊源. 总之,捣衣诗的兴衰成败与兵制的演变有着密切的联系,主要是府兵制与卫所制本身自给自足的特 点对于它的产生起到了决定作用,这就是唐明两代捣衣诗蓬勃兴起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唐]李白.子夜吴歌[A].全唐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唐诗三百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36. [3]三李诗鉴赏辞典[z].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2.205. [4][宋]谢惠连.捣衣[A].[梁]萧统,文选(卷三十)[Z].北京:中华书局,1989.419. [5][明]何景明.捣衣[A]<明诗综)(卷三十五)[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679. [6][唐]佚名.捣衣曲[A].[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卷九十四)民国元年湖北官书处重刻本. [7][明]宋应星.天工开物?乃服第二?布衣,民国十八年(1929)武进陶氏涉园影印本. [8][宋]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M].北京:中华书局,1975.1324. [9][清]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一百五十一).兵-Z.[M].北京:商务印书馆,中华民国二十五年三月.1319. [1O][宋]郭茂倩辑.乐府诗集一百卷目录二卷(卷二十五),民国元年湖北官书处刻本. [11][唐]杜甫.兵车行[A].全唐诗[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510. [12]'[宋]王溥.唐会要(卷七十--)[M].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6月.1298. [13][清]张廷玉.明史(志六十五),兵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75. [14][清]张廷玉.明史(志六十/k),兵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84. [15][清]张廷玉.明史(志第六十六),兵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29. [16][明]谢榛.捣衣曲,四溟山人诗集十卷(卷十),<丛书集成续编?集部(116册).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4.945. [17][明]林鸿.寄衣曲,呜盛集四卷补遗一卷(卷一).民国年问庐江刘氏远碧楼蓝格 供本.9. [18][明]俞允文.捣衣,仲蔚先生集二十四卷(卷九),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 (1354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1995.474. [责任编辑:曾金钟] ? 140? l1跚
/
本文档为【【doc】捣衣诗与古代兵制的演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