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

2017-09-26 11页 doc 23KB 20阅读

用户头像

is_314871

暂无简介

举报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 1 中文系2001级1班 雷静 学号:010105045 指导老师:李修余 []曹丕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他感情细腻敏感,极富诗人的潜质。“文 章憎命达”使他没能成就自己作为诗人的辉煌。以细腻敏感为特征的性格对他成为一个出色 的政治家或多或少造成了阻碍。尽管如此,他仍为后人留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曹丕领导下的 邺下文人集团成就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曹丕应该得到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 []曹丕 性格 文学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矫情自饰的小人;...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 1 中文系2001级1班 雷静 学号:010105045 指导老师:李修余 []曹丕是一个文人,也是一个政治家。他感情细腻敏感,极富诗人的潜质。“文 章憎命达”使他没能成就自己作为诗人的辉煌。以细腻敏感为特征的性格对他成为一个出色 的政治家或多或少造成了阻碍。尽管如此,他仍为后人留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曹丕领导下的 邺下文人集团成就了建安时期文学的辉煌。曹丕应该得到一个相对公允的。 []曹丕 性格 文学 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矫情自饰的小人;在中国正史上 他是三国时期魏的开国君主——平凡的魏文帝;在中国诗歌史上,他却险些成为 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杰出诗人之一。他差点就成就了自己作为诗人的辉煌。但命 运眷顾了他,命运也抛弃了他。曹丕的《燕歌行》中写道:秋风萧瑟天气凉,草 木摇落露为霜。如此清新感性。让我们进入曹丕丰富敏感的内心世界,去剖析他 人性中不为人所知的一面,同时给他的一生的作为一个相对公允的评价。 在曹丕的《短歌行》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感情细腻、敏感的曹丕。《短歌行》是 曹丕怀念自己的父亲的思亲之作。曹丕继曹操之后嗣位为丞相、魏王,时年34岁,正值壮年,意气风发。但在诗中却哀叹白发早生,人生短暂“嗟我白发,生一何 早”。是否真有白发不得而知,但这种早衰的心境,对人生的悲观认识是一目了然 的。这是实实在在从诗中渗透出的真情实感。失去父亲使曹丕处在不幸之中,他 的哀愁不排除对于自身权势的忧虑,但更多的应是失去自己最亲近的人——父亲 的悲伤,以致于父亲用过的物品也能引起他情绪的起伏“其物如故,其人不存。 神灵倏忽,弃我遐迁。靡瞻靡恃 ,泣涕涟涟”。动物的亲子之情也能使他产生情 感的共鸣“呦呦游鹿,草草鸣麑。翩翩飞鸟,挟子巢棲。我独孤茕,怀此百离”。 曹丕、曹植孰高孰低从古至今都有争论。古往今来,皆以为植高于丕。的确, 曹植的作品扬扬洒洒,慷慨悲昂,让人感到一种昂扬生气和使人心灵震撼的不平 之声。即便有阴柔之美,也是柔中带韧,意味深长。而曹丕的作品多为怀乡之情、 感物之情、思人之情,颇给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之感叹。我认为脆弱敏感的情 感比坚强昂扬的精神更应值得珍惜。因为心灵上更容易受伤,更容易为情所动的 1 人更具有诗人的潜质。曹丕在世人心中的地位无足轻重,甚至在某种程度上遭致 了人们的忌恨。也许可以这样解释:所有的人都可以借其不同的行为引起爱和尊 重,或是憎恨和鄙视。[1]曹丕作为三国时期魏的开国君帝与他平庸的政治作为是 矛盾的。曹魏传及三世而亡,曹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一个不富有政治才能的人 却要努力表现成这样的人。当曹丕辜负了人们的期望的时候,人们对他是不会容 情的。 人们在否定曹丕的同时,肯定了曹植。曹植也是有情的。只不过就一个人潜 质而言,曹植的感情基础不如曹丕。曹丕虽居高位仍有哀思、悲郁;曹植虽遭贬 斥却是不平之声,冲动之情。命运的坎坷给了曹植一个虽然受挫却使他大放异彩 的机会。我们尝试一下,假如把潜质更好的曹丕放在曹植的位置上,那将是怎样 一个令人惊异的结果。我可以断言,如果换位处之,曹丕毫无疑问会成为中国诗 歌史上极为杰出的诗人。前超屈原,后却李、杜。屈原、曹植、李白、杜甫有相 似的命运遭遇。以丕换植,在同等条件下,就潜质而言,四人之中惟丕最高,而 丕的诗风应该接近于杜甫。可惜,命运给曹丕开了一个玩笑,把魏文帝的头衔给 了他,而把“建安之杰”的桂冠戴在曹植头上。位尊而人耻,位卑而人怜。贬低 曹丕,褒扬曹植,人们永远怜悯弱者。但是我们与其把怜悯全部倾注在曹植身上, 不如分一些给在《三国演义》中被塑造成阴险、奸诈、矫情的曹丕,因为对于曹 丕而言,这是不公平的。 曹丕是否迫害过曹植是我们剖析曹丕内心的一个重要的观察点。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最容易被亲友、相识、类似三者所控制。[2]曹丕和曹植的关系也可用此三 者解释。人们无须对一首七步而成的诗妄加揣测。血缘关系产生的是心灵所能发 生的最强的联系。在人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的社会中有不可动摇的地位。相识虽 然没有任何的一种关系,但也能产生好感。当我们和任何人熟悉后,即便没有发 现他具有何种优点,但把他与毫不相识的陌生人相比较,我们不免要偏袒他。[3] 再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类似的人自然会出现声气相投的情形。丕、植为兄弟, 且相识,这是他们二人关系的坚强纽带。但他们之间可有类似之处?作为诗人的 身份而言类似,作为曹操的儿子的身世类似。其实他们绝然不类似。曹丕性情庄 重内敛,曹植性情外向活泼。性情相反并不意味着迫害的理由,只是一个不能成 为至友的许多条件中的一个。或许还可以相反相成。假如曹丕真得迫害了曹植, 2 只有两个字可以解释:妒忌。在由他人优势而发生的妒忌中最值得一提的一点是: 产生这妒忌的不是自己与他人之间的远远不成比例,反而是我们的互相接近。,一 个卓越的作家往往不会去妒忌一般的平庸的小文人,而对和他地位相近的作家抱 有很大的否定态度。[4]人们往往认为曹丕迫害曹植是惧怕曹植的政治野心。其实 未必然,曹植的文才受到曹操的赏识,几乎动摇了曹丕的王储地位。作为一个同 样杰出的文人,曹丕对于曹植的才华横溢,无疑会持妒忌心理。曹丕对于曹植文 才的妒忌应是他对曹植态度的重要原因。此外,曹丕的性格也是他对曹植态度的 一个原因。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与他所处的社会有很大关系。汉末、六朝是以动荡 不安,屠戮盛行而著名的时代,其间瘟疫横行。[9]人们不仅面临在政治斗争中可能遭受的杀身之祸,甚至有染病早夭的威胁。所以整个时代都笼罩着苦闷、忧郁 的气息。曹丕幼年时,曹操尚未得势,他便成长于戎马之间,生活的颠簸使他对 生命及以后所得到的权势倍感珍惜。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论中对人格结构的看法 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概念来界定。本我是予取予求,冲动、盲目,自恋, 且是纵情享乐的。[5]在曹丕身上表现为对生命和权势的珍惜。超我是代表人心理 功能中的道德分支,超我是严峻的,刚愎的,追求完美的。[6]在曹丕身上表现为他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传统都满意的王位继承人。而自我是追求现实的。[7] 曹丕的自我是从其对待曹植的态度中映射出来的。因为现实中曹植的文才对他得 到众人的赞誉产生了威胁,无法完成自身对于完美的追求。进而威胁他的地位, 让他面临失去应得的权势——享乐的条件,甚至可能在兄弟间的政治斗争中失去 生命。在上述种种原因驱使下,曹丕迫害曹植已成了弦上之箭。要么箭发,要么 弓毁。曹丕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由此可以断定曹丕迫害曹植最终成立。 建安文学的繁荣在本质上确实是由于曹操、曹丕父子利用其特殊的权位加以 倡导而形成的。特别是曹丕,在两汉时期,文学家多为“言语侍从之臣”,其地位 是低下的。而皇帝则高高在上,接受臣下的奉承与颂美。[10]到六朝时,文学创作的主体变成了帝王和权贵,并因此形成了重文的风气。在帝王周围常有一群唱和 往来的文士,形成文人集团。其渊源便可上溯到曹丕身边的邺下文人集团。[11] 鲁迅先生说:“曹丕的时代可说是一个文学的自觉时代”,[13]曹丕实际是这一时期文学领导人。曹丕领导下的邺下文人集团是建安文学的中流砥柱,一个曹植不能 成就整个建安文学的辉煌。 3 曹丕的《典论?论文》首开中国古代文论的先河,流芳千古。其中提出了自 己关于文学创作的和见解,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可以看出曹丕除有动情的 感性一面外,也有理性一面,能够置于众多作家之外以公正的立场评价当时的诗 人。并且自己虽然立足于较高的地位而措词婉和谦逊,不失为一个文坛领袖的风 度。《典论?论文》中写道“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 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就是说文章以文气为主,文气的或清或浊,有各种类型,各有根源,不是勉强可 以达到的。比如音乐,曲谱虽然相同,节奏同一标准,但由于运气不同,天赋各 有优劣,即使技巧掌握在父兄手中,也不能将它转移给自己的子弟。[15]这便是曹 丕著名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正如此说,作家的个性,气质是决定作品风格、 高下的关键,外在的培养、学习固然重要,但人的禀性是不可以改变的。古今中 外事实表明,但凡诗人大多是敏感、抑郁的,这也可以看作是诗人的潜质、天赋。 曹丕已经认识到作品的风格,社会效果同作家的个性、气质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个性是形成风格、社会效果的内在本质;风格、社会效果是个性的外在表现。有 什么样的个性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作品风格和社会效果;而风格和社会效果的 差异也总是反映了作者个性上的差异。法国著名评论家布封在《论文章风格演说》 中说:“风格就是人本身”。 曹丕的“文气论”也被看作是一种作者的自我表现。表现什么?自然是表现 作者自身的气质、性格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文化积累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此外, 罗宗强先生也出人之上的注意到中医理论及道家养生学对“文气”说的影响,他 说:“气之清浊有体”的“气”,其含义主要是生理气质方面的,而“文以气为主” 的“气”,则是指表现在作品中的感情、气势或力量,这也容易为人接受。[12]但 我认为应把这两气合二为一的谈,生理气质是天生的,决定作品的感情、气势或 力量;而作品中的感情、气势或力量并不惟一受生理气质的影响,也存在文化素 养、人生经历的影响,这也可以成为丕、植气质高下和丕、植文学史上地位高下 成反比的解释。其原因的关键在于曹丕少了一段愤慨的贬斥之旅,而多了七年的 帝王生涯。鲁迅对曹丕有过精彩的评价,他认为“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 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Art for Art’s sake)的一派”。[14]的 确,曹丕的文章中可见功利色彩,并不像曹植一样以拯救天下为己任,而是情感 4 的自然流露。怀念亲人,感慨景物,对爱情的描述都是自然心性的表现。从继位 为魏王或被任为魏太子之前的作品中,曹丕极少直接涉及政治,即便有也只是随 军从征之作,身处其境难免不发感慨。而曹植的诗歌无论前期、后期都表露出无 限的追求欲望。 曹丕诗歌的思想内容的材广泛,从不同程度上真实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 生活。描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陌上桑》,揭示阶级矛盾的《上留田行》, 疾虚妄的《折杨柳行》,赞美纯真的爱情的《秋胡行》,对妇女不幸命运表示同情 《寡妇》、《燕歌行》,写景咏物的《芙蓉池作》等。[16]曹丕是一个面对现实的诗人,他的哀叹更多地是和人民疾苦的同情结合在一起,积极的一面是他诗歌中主 导的一面。不能因为他不在诗歌中高扬建功立业,没有大快人心的慷慨激昂而贬 低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对他诗歌中的社会意义视而不见。 曹丕处于政治的顶峰。一个具有文学潜质的人登上了帝王宝座,曹丕虽不像 李后主、宋徽宗的下场那么凄惨,但其平庸的帝王生涯足以掩盖了他的文学光彩。 政治和文学永远不相融,历史上又岂止曹丕一人而已呢?曹丕性格中悲观、敏感 是他成为一代杰出诗人的潜质。但命运眷顾了他,让他登上了权势的顶峰。“文章 憎命达”成了他前进的绊脚石。他原本可以成就一番作为诗人的辉煌,而不必为 了作为帝王的平庸遭后人指点。如果曹丕不以魏文帝的称号见闻于世,而仅以《燕 歌行》和《典论?论文》的作者见称于世,世人将会给他一个怎样的评价? 5 [1]——[4]休谟《人性论》 [5]——[7]杨国枢、张春兴主编《人格心理学》 [8] ——[10]袁济喜《六朝美学》 [11]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12][13]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14][15]章新建《曹丕》 6
/
本文档为【在三国演义中曹丕是逼曹植七步成诗篡汉自立矫情自饰的小人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