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6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2018-09-04 4页 doc 26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038689

暂无简介

举报
6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变证 姚荷生 原撰 整理:姚梅龄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在世界各种医学之中,中医对人类体质的研究是颇具特色的。在这方面,中医研究不但更为全面,而且理论研究渊远丰富,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中医体质学说一直贯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性质的身体素质,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体素质的来源,有先天和后天两途。来源于先天者,是与生俱来的,主要禀赋于父母,即现代所谓遗传因素;来源于后天...
6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 《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 ——太阳变证 姚荷生 原撰 整理:姚梅龄 (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 江西南昌 330006) 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在世界各种医学之中,中医对人类体质的研究是颇具特色的。在这方面,中医研究不但更为全面,而且理论研究渊远丰富,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中医体质学说一直贯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不同的人具有不同性质的身体素质,这是客观存在的。不同身体素质的来源,有先天和后天两途。来源于先天者,是与生俱来的,主要禀赋于父母,即现代所谓遗传因素;来源于后天者,与其长期的生活环境(如气候与地理环境因素,《素问·异法方宜论》中所列举者即属其例)、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如饮食起居习惯等)乃至长期生病与治疗的情况关系很大。所以,在正规的中医病历中,家族史与遗传史是不能遗漏的。 《伤寒论》是一部临床书籍,其中有关患者素来体质的论述虽然不多,却甚精当,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例如《伤寒论》中的“汗家”(89条)、“衄家”(87条)与“疮家”(86条)等,即为长期患病造成的阴虚内热或阴虚血热体质,此类人即使新感风寒,因其体质因素而一般不宜采麻桂等辛温重剂发汗;其中“汗家”本身就可能是因素体气阴两虚造成的常自汗或盗汗的患者,若峻发其汗,必更伤气阴而变生坏病。又如《伤寒论》18条所说的“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之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察之临床,大部分长期酗酒之人,身体素质转而为湿热内蕴,恶进甘温之品者屡见不鲜,此即属生活习惯不良造成的体质之偏,亦属医者诊治时必知的。再如《金匮》中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血痹虚劳篇>)易患“血痹”,以及“其人素盛今瘦”之患“痰饮”,均不能说与素体无关。 为此,笔者本《伤寒论》之原旨,在太阳病证中辑述此节,以阐明仲景乃至中医在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时,必须与审察病因等疾病性质一样,在患者初病之际即审察患者素体性质。 本节所讨论的“素体阴虚,风寒郁热”证,虽然与上节“寒风闭热”证的病因病位看似相同(即病因同属寒与风,病位同属太阳之表),但由患者的体质有异——本节患者素体阴虚而上节患者无此体质——导致二者的原发病变与续发转变均不相同,由此可见患者的素体常为发病与否、发病性质以及病情转归的先决条件之一。同时,这也提醒我们在治疗疾病时必须注意,不但对不同病因病位的病变应采用不同的处治方法,即使病因病位性质相同,而由于体质不同,我们也不能粗心大意混同处理。 另外,本节的“风寒郁热”与上节的“寒风闭热”在病因病机方面亦有差异,本节的病因为风寒合邪而偏重于风,不似上节风寒合邪偏于寒,故本节热邪内郁之势不若上节闭遏之势那么严重。此问题在本节的【鉴别诊断】中会加以,读者可自行阅读思考。 【相关原文】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以攻其表,此误也。…… ( 29) 【简单说明】 在《伤寒论》的原文中,30条的内容与29条关联紧密,但由于30条的内容前后自相矛盾,故笔者不但将其列为阙疑条文,而且认为这是《伤寒论》中唯一一条错简条文。正因于此,在【相关条文】中未列30条。 【临床现症】 脉浮,发热,微恶寒,自汗出而汗出不彻,心烦,小便频数而色量一般,胫微拘急。 【病因病机】 从症现脉浮、发热、恶寒来看,知其风寒犯太阳之表;从症现自汗出,又可知其病因虽然有风邪与寒邪,但又以风邪为主,寒邪仅属兼挟之邪而为次,如同桂枝汤证一样,风主疏泄即自汗出,寒主凝闭又汗时收,如此一来,汗时出时收而不能透彻,故云“汗出不彻”。 此处宜加注意者有二:第一.原文并无“发热”一症,但依29条对治疗前的症状描述综合分析,以及用桂枝汤可化热出现“烦躁”“谵语”的转归来看,此证绝非“无热恶寒”(7条)的阴证,而应当属《伤寒论》简文互见的通例,行文时省略了“发热”一症而已,故笔者补充了“发热”一症;第二.原文明确记载了患者“微恶寒”,可见其虽然寒热并现,但应属热多寒少。 患者心烦,知其有热;因其心烦与太阳风寒犯表之症同现,且属在汗出不彻的基础上出现心烦,可见其热乃属风寒所郁之热。 “小便数”即小便次数频繁。从临床上看,若小便色赤而频数,多属热迫所致;若小便色清而频数不利,多属寒水不化;若小便色量一般而频数,则多与亡津液相关。除29条之外,“小便数”与阴液虚相关的《伤寒论》条文还有数条,例如“……小便数……大便则硬,其脾为约……”(247条)即为脾阴虚;又如“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244条)即为胃肠津液虚等等,即属例证。29条中有“小便数”一症,并未强调其色与量,一般可理解为阴虚的机理仍然存在。另外,从29条记载的 “脚挛急”一症来看,患者阴虚机理得到进一步证实,诚如《伤寒论》紧接着就在30条中阐明了其挛急是因“虚则两胫挛”,并在这两条条文中均写明若将具有养阴血的“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综上所述,将29条第一段所载述的病证判断为“素体阴虚、风寒郁热”是有依据的。观之临床,此类证候在内科疾病中并不少见,尤其是妇人患者较多,因其阴血不足,新感风寒郁热,证虽较杂,然若辨证准确,治疗后却较易痊愈。 顺便应提及的是,《伤寒论》中84条的“咽喉干燥者”、85条的“淋家”、86条的“疮家虽身疼痛”、87条的“衄家”等“不可发汗”的患者,均可以是“素体阴虚、风寒郁热”的病证。 【鉴别诊断】 本证首先必须与上节“寒风闭热证”(习称为大青龙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相鉴别。 上一节“寒风闭热证”的主症是“不汗出而烦躁”,本证则是“自汗出……烦躁”。此间差异乃因上一节的病因属风寒二邪且以寒邪为主,加之寒邪闭遏卫气之机较重,故不得汗出;本证病因风寒二邪以风为主,故加之表气尚未“闭”,而仅为“郁”,故虽有时汗收,但仍时自汗出。故前者无汗,后者自汗,是二者的鉴别要点。 同时,上一节“寒风闭热证”并无阴虚机理,故其一般无本证的“脚挛急”或长期咽干等症状。 2.本证与其他疑似证的鉴别颇为复杂,读者可参考本节正文之后所附的拙作《伤寒论难解条文·二十九条》有关内容。 【治疗方法】 治法:解肌和营,兼以清热生津 方药:栝蒌桂枝汤倍芍药、加黄芩: 栝蒌根6g 桂枝10g 白芍20g 炙甘草8g 生姜10g 红枣10g 黄芩5g 方解:在用栝蒌根和倍芍药的基础上用桂枝汤,其作用即为在生津养阴以及和营的基础上疏散风寒,再结合《千金方》“阴旦汤”(桂枝汤合黄芩),则又能在疏散风寒的基础上清解郁热。全方功效,正吻合“素体阴虚、风寒郁热”的病因病机。 【整理补充】 为了让读者对本证及姚老学术思想加深理解,我们特选择了姚老所著《伤寒论难解条文》遗稿中的两段论述,以供读者参考: 《伤寒论难解条文·二十九条串解》: “太阳伤寒,脉浮,自汗出,但小便数,心烦,发热,微恶寒,脚挛急;乃素体阴虚之人偶感寒风郁热之象,理应采取栝蒌桂枝汤倍芍加芩之类主之。医者反与纯属辛温取汗之桂枝汤以攻其表寒,此误也;得之便出现阴阳两伤,手足厥冷、咽中干、烦躁等证,若兼现声低物多之吐逆,恶寒更甚,二便色淡、或大便溏,不能食,脉弱,舌不红而苔白者,是伤阳偏重、寒犯脾胃,应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先复其阳;若夜半阳气还而厥愈手足转温,胫尚微拘急者,应变甘辛为酸甘,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复其阴,其足即伸;若同属胃气不和,但不吐逆而出现谵语,发热更甚,不恶寒,二便色深,或大便秘结,能食,脉数,唇舌红而苔厚干粗或黄者,是伤阴偏重、热邪犯胃,则不宜甘辛,而应少与咸寒之调胃承气汤以泄其热。……” 本条条文的大字体,属《伤寒论》的原文;小字体,属姚老进行原文串解时所加进的解释文字。从这些所加的小字,我们不难看出姚老对本证病因病机属性的理解。 2.《伤寒论难解条文·二十九条重点申述》(姚老对每条难解条文中有关诊断治疗等重要的学术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并将这部分内容作为“重点申述”): “(1)根据本节用方祛寒只取甘草干姜、养阴只取芍药甘草、清热只‘少与调胃承气汤’,可见病势并不严重。文内罗列症状,串解也并不费辞,祗因病性比较复杂,症状疑似者多,治法前后寒热悬殊,尤其与下节(指30条——整理者注)同读对照,矛盾更层见迭出,注家虽苦心孤诣曲折解释,终难使人一目了然,而临床时却常可遇到这样复杂疑似的病例,又岂能因其难解而恝然置之!” “(2)所谓病情复杂、证多疑似的地方,首先在于未服药之前,‘伤寒,脉浮,自汗出,……微恶寒’,而无发热之记载,难道属于‘无热恶寒者,发于阴’(第7条)寒的疾病?但‘阴不得有汗’(151条),阴寒汗出,每属危候(参考299条‘少阴病……汗出……烦躁不得卧寐者死’,389条厥阴病‘……汗出而厥……脉微欲绝……’等);阴寒脉浮,或为危候(浮大而空),或为欲愈,如‘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289条),又如‘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326条),并且它们与275条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同属三阴表证。因此,援引‘脉浮者,病在表’(51条)的明训,断定本证属于表寒,其所以无发热之记载者,不过是简文互见的惯例罢了。” “(3)其次为‘心烦’、‘小便数’、‘脚挛急’三症,心烦大多数属于阳热,即使桂枝证有‘反烦’(24条)、‘复烦’(56条),也是阳气被郁遏的关系。‘脚挛急’与‘膝胫拘急’(391条)、‘四肢微急’(21条)、‘四肢拘急’(387条、389条)的现象基本相同,‘脚挛急’另在《金匮》出现于痉病,‘膝胫拘急’在本论出现于‘阴阳易’病,‘四肢微急’出现于汗多亡阳,‘四肢拘急’出现于霍乱吐利,前二者病因属热,后二者病因属寒;寒性凝敛可使津气不佈,热性熏蒸可使阴液受伤,寒热悬殊,都可使筋脉失养而致拘挛,即《内经》所谓‘诸寒收引’、‘诸转反戾……皆属于热’(两段均引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整理者注)者是也,说本节‘脚挛急’出现于自汗出,小便数之后,风热之汗出与溺频是可以导致津液受伤的(主要参考233节的‘阳明病自汗出……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250节的‘太阳……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鞕’),因此,完全可以把心烦、小便数,脚挛急三个症状看作有热邪存在,再联系上述第(2)点所述的表寒,综合诊断为“寒风郁热”是不会有什么错误的。” “(4)不过寒热障碍或耗伤津液导致的筋脉拘急,情势均较严重,决非简单的芍药甘草所易挽救,临床上只有素体阴虚的人,才会在轻微的刺激下,产生这一时性的拘挛现象,所以诊断在寒风郁热之前还得加上‘素体阴虚’四字才算比较全面,尽管本论很少从素体立论,而笔者却不得不在本节偶一用之,以求前后方证相符。” 1.2.1.2.二.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2010-05-19 第 1 页 共 3 页
/
本文档为【6江西中医学院姚荷生研究室特约专栏“《伤寒论》证候分类纲目-太阳变证-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