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5

2018-09-11 18页 doc 374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238246

暂无简介

举报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5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情况下,政府对经济总量进行干预和调节,根据经济目标使经济总量增加或减少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准则和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2.财政政策:政府变...
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5
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 一、名词解释: 1.经济政策:指国家或政府为了达到充分就业、价格水平稳定、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为增进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经济政策有宏观经济政策和微观经济政策之分。宏观经济政策,市场机制无法自动达到充分就业均衡情况下,政府对经济总量进行干预和调节,根据经济目标使经济总量增加或减少而采取的一系列行为的规范准则和手段,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等;微观经济政策,是指政府制定的一些反对干扰市场正常运行的立法以及环保政策等。 2.财政政策: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它是利用政府预算(包括税收和政府支出)来影响总需求,从而达到稳定经济目的的宏观经济政策。 其特点是政府用行政预算来直接控制消费总量和投资总量,调节国家的需求水平,使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从而促进充分就业和控制通货膨胀。从其内容上看,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前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税率,后者的政策手段主要是政府购买(支出)。从对经济发生作用的结果上看,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前者是指降低税率、增加转移支付、扩大政府支出,目的是刺激总需求,以降低失业率。后者则包括提高税率、减少转移支付、降低政府支出,以此抑制总需求的增加,进而遏制通货膨胀。财政政策是需求管理的一种主要手段。 3.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最合适。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4.财政政策效果: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5.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如图15-6: 原因:IS曲线较陡,表示投资的利率系数较小,即投资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较差,因此,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向右移动使利率下降时,投资不会增加很多,从而国民收入也不会有较大增加,反之,IS曲线较平坦时,表示投资利率系数较大,此时当货币供家增加使利率下降时,投资和收入会增加较多。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则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如下图15-7: 图15-6 货币政策效果因IS斜率而异 图15-7 货币政策效果因LM斜率而异 原因:LM较平坦,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货币需求变动很多,因而货币供给量变动对利率变动的作用较小,从而增加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就不会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大影响,反之,若LM曲线较陡峭,表示货币需求受利率的影响较小,即货币供给量稍有增加就会使利率下降较多,因而对投资和国民收入有较多增加,即货币政策的效果较强。 总之,一项扩张的货币政策若能使利率下降很多(LM较陡时),并且利率的下降能对投资有较大的刺激作用(IS较平坦时),则这项货币政策的效果就较强,反之较弱。 6.财政政策乘数:在实际货币供给量不变时,政府收支的变化能使国民收入变动多少,比方说增加一美元的政府购买能使国民收入增加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为投资需求函数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和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由于利率变动对国民收入具有挤出效应,所以财政政策乘数的效果要小于政府支出乘数。财政政策乘数的大小受到政府支出乘数、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投资需求的利率敏感性以及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性的影响。在LM曲线为水平线(流动性陷阱)条件下,财政政策乘数等于政府支出(购买)乘数。 7.货币政策乘数:它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从上式可知,当、t、、既定时,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的大小也会影响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果。 8. 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9.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如果IS越平坦,或LM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小,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LM曲线为垂直线而IS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完全无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有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 10.挤出效应 :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经济效应。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 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货币主义者认为,当政府增加政府支出而没有增加货币供给时,那么实际上是用政府支出代替私人支出,总需求不变、生产也不会增长。所以,货币主义者认为财政政策不能刺激经济增长。 二、简答题: 1.为什么政府增加同样大一笔支出会因LM曲线斜率大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呢? 答: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较小,即货币需求对利率的反应不灵敏,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若LM曲线斜率较小,货币需求利率系数较大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2.货币政策效果为什么会因LM斜率而异? 答:货币政策效果:是指当IS曲线不变或者说产品市场均衡情况不变时,实际货币供应量变化能使均衡收入变动多少,用公式表示是: 式中,为边际消费倾向;为税收函数中的边际税率;为投资需求函数中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和分别为货币需求函数中货币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从上式可知,当、t、h、k既定时,h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LM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小;而当其他参数既定时,d越大,即投资需求对利率越敏感,亦即IS曲线越平缓,则货币政策效果越大。同样,、t、k的大小也会影响dy/dm的大小,即货币政策效果。 根据LM曲线的代数表达式可看出,LM曲线的斜率为。LM曲线斜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两个因素:①货币需求对收入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大,LM曲线越陡峭;②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系数。一定时,越大,LM曲线的斜率越小,LM曲线越平缓。 因此,由于LM曲线斜率与货币政策效果都受系数和的影响,所以货币政策效果会因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当LM斜率较大时,较大或较小,此时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反之则相反。 财政政策效果的影响因素除了上述提到的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和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支出成数也会影响政策效果。因为,较大的支出成数会使得政府支出带来较多的收入增加,从而有较大的政策效果。当然,若经济处于投资对利率高度敏感而货币需求对利率不敏感时,即使支出乘数再大也无法使财政政策产生强有力的效果。 3.分析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曲线及LM曲线的斜率之间的关系。 答:(1)财政政策是指一国政府为实现既定目标而通过调整财政收入和支出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一般而言,考察一国宏观经济活动水平最重要的一个指标是该国的国民收入。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2)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缓,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下面用IS-LM模型来分析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效果。 ①LM曲线不变,IS曲线变动。在图4.7(a)、(b)中,假定LM曲线完全相同,并且初始的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也完全相同,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现在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G,则会使IS曲线右移到ISl,右移的距离是EE2,EE2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即EE2=KGG。在图形上,收入应从Y0增加至Y3,Y0Y3=KGG。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因为IS曲线向右上移动时,货币供给没有变化(即LM曲线不动)。因此,无论是图4.7(a)还是图4.7(b),均衡利率都上升了。利率的上升抑制了私人投资,这就是所谓“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因此新的均衡点只能处于E1,收入不可能从Y0增加到Y3,而只能分别增加到Yl和Y2。 图4.7 财政政策效果因IS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4.7可见,Y0Yl<Y0Y2,也就是图4.7(a)中表示的政策效果小于图4.7(b),原因在于图4.7(a)中IS曲线比较平缓,而图4.7(b)中IS曲线较陡峭。IS曲线斜率大小主要由投资的利率敏感度所决定: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越少。图4.7(a)中的Y1Y3即是由于利率上升而被挤出的私人投资所减少的国民收入,Y0Y1是这项财政政策带来的收入。图4.7(b)中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政策效果也较前者大。 ② IS曲线不变,LM曲线变动。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因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曲线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曲线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如图4-8所示。 图4.8中,假设IS曲线斜率相同,但LM曲线斜率不同,初始均衡收入Y0和利率r0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如政府增加支出G,它使IS右移到IS1,右移的距离E1E2即Y0Y3,Y0Y3是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但由于利率上升会产生“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实际分别只增加Y0Y1和Y0Y2。 图4.8 财政政策效果因LM曲线的斜率而异 从图4.8可以看出,政府同样增加一笔支出,在LM曲线斜率较大、即曲线较陡时,引起国民收入变化较小,也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小;而LM曲线较平坦时,引起的国民收入变化较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其原因是: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即使因支出增加而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3)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4.试用IS-LM模型分析引起“完全挤出”的财政扩张政策的情况。 答:(1)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引起私人部门消费和投资下降。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产出水平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和投资需求对利率的变动敏感程度,其中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是决定性因素。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经济没有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时,政府增加支出,会产生完全的挤出效应。 (2)如图4.3所示,在充分就业的条件下,当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IS曲线右移至,利率由升至,但国民收入没有变化,仍然为,这表明政府支出已完全挤占了私人投资。 r LM r1 r2 IS1 IS 0 Y0 Y 图4.3 IS—LM模型 5.试说明货币幻觉对消费支出的可能影响。 答:货币幻觉亦称为货币“错觉”,指人们忽视货币收入的真实购买力,而只注重名义价值的一种心理错觉。某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工人极易陷入货币幻觉,即容易发觉货币工资增加与减少的变化,而较难察觉物价水平的升降变化。 假定价格水平和现期货币收入以相同的比例增加,结果实际收入不变。就消费支出而言,货币幻觉可能有以下两种表现形式: (1)如果只看到了名义收入的增加,而没有看到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增加了,从而增加储蓄减少了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下降。 (2)如果只看到了价格水平的上升,消费者就会认为自己的实际收入减少了,从而减少储蓄,增加消费。在这种情况下,实际消费支出有可能增加。 6.何谓“挤出”效应?说明影响挤出效应的主要因素。(2010年已考) 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 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1之间。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7.简要回答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说明为什么会产生乘数效应? 答:财政政策乘数主要是一种投资乘数,即政府开支的变化引起的国民收入若干倍的变化。之所以会生产乘数效应,是因为各个经济部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某一部门的投资不仅会增加本部门的收入,而且会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引起连锁反应,从而使其他部门的投资与收入也相应地增加,最终使国民收入成倍的增长。但产生乘数效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在消费函数或储蓄函数既定的情况下,一定的投资可以引起收入的某种程度的增加;要有一定的劳动力在投资增加后能够利用;要有一定的存货可以作为资本投入生产。 8.古典主义极端中,为什么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十分有效? 答:(1)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即水平的IS与垂直的LM模型,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如下图: 古典主义极端 (2)古典主义极端中,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原因:一方面,LM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即利率已高到:一方面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损失极大;另一方面,人们认为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不会再跌的程度,所以人们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此时,若政府推行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而要向私人部门借款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认为将投资支出减少到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这就意味着: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使建立在私人投资等量减少的基础上的。显然,政府支出对私人投资的“挤出”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另一方面,IS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利率系数无限大,即利率稍有变动,就会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货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款时,利率只要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产生完全“挤出效应”。 总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 (3)古典主义极端中,货币政策十分有效的原因:当货币当局用购买公债的办法来增加货币供给量时,公债价格价格必须上升到足够水平,人们才乐意卖出公债以换回货币。由于LM垂直,人们对货币没有投机需求,因此,增加的货币供给将全部用来增加货币的交易需求,即人们用出卖公债而所得的货币购买其他生息资产,这将提高生产或者说收入水平,从而提高货币的交易需求量,只要人们手中还有超过交易所需的闲置货币,就会竞相购买生息资产,于是,公债价格将继续上升,即利率继续下跌,直到新的投资(购买生息资产)使收入水平提高到正好把所增加的货币额全部吸收到交易需求中。 另外,IS呈水平状,说明IS的斜率为零,即投资对利率极为敏感,所以当货币供给增加使利率稍有下降,就会使投资极大地增加,从而使国民收入有很大增加。 9.简述货币政策的局限性。 答:货币政策的局限性表现为: (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的货币政策效果就不明显。 (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如果这一前提并不存在,货币供给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就要打折扣。 (3)货币政策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政策效果。 (4)在开放经济中,货币政策的效果还要因为资金在国际上流动而受到影响。 10.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 答:“内部时滞”是相对“外在时滞”而言,指从经济发生变动认识到有采取政策措施的必要性到决策者制定出适当的经济政策并付诸实施之间的时间间隔。可以分为三个组成部分: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和行动时滞。不同的经济政策具有不同的内在时滞。货币政策由于从决策到执行所需的环节较少,其内在时滞较短;财政政策的制定和执行需通过立法机构讨论和表决,再由中央和地方政府执行,因而其内在时滞较长。值得一提的是,当经济发生波动时,经济中存在的自动稳定器会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熨平经济周期的作用,但由于自动稳定器无需政府干预而会自动发挥作用,因而其内在时滞为零。政府要有效地影响经济运行,其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内在时滞就必须尽可能地缩短。但由于内在时滞受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制约,故其变动不可能太大。 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要通过影响利率,再影响投资,然后再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因而,货币政策作用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会充分得到发挥,因此,货币政策执行后到产生效果这期间的时间间隔称为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 11.请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答:(1)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2)膨胀性的财政政策表现为IS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上升,反之亦然。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表现为LM曲线右移,在使收入增加的同时会带来利率的下降,反之亦然。由此可见,通过两种政策的搭配,可实现收入和利率的不同组合。 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IS-LM模型的内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根据IS-LM模型对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如图4.2所示,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利率为,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到,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混合使用的办法。 图4.2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为了将收入从提高到。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由于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 ,则均衡点为,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上升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 (3)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各种混和政策的效果如下表所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政 策 混 合 产 出 利 率 1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上 升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减 少 不确定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不确定 下 降 4 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膨胀性货币政策 增 加 不确定 12.IS曲线和LM曲线怎样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怎样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 答:(1) IS曲线代表产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是在产品市场达到均衡时,收入和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在两部门经济中,IS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负,这表明IS曲线一般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产品市场上,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小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位于IS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投资大于储蓄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组合。 (2) LM曲线代表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的收入和利率的所有组合,表示在货币市场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时收入与利率的各种组合的点的轨迹。LM曲线的数学表达式为: 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 (3)一般而言,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即LM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IS曲线,会导致利率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如果仅仅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即IS曲线不变,而向右移动LM曲线,可以降低利率和增加国民收入。考虑到IS曲线和LM曲线的上述移动特点,如果使IS、LM曲线同方向和同等幅度的向右移动可以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 如图4.1所示。 图4.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通过IS1曲线向右移动至IS2使收入从Y1增加至Y2, 利率由r1上升至r2,但与此同时向右移动LM曲线,从LM1移至LM2,使利率从r2下降至r1以抵消IS曲线右移所引起的利率上升而产生的“挤出效应”,使国民收入更进一步向右移动至Y3。这样,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增加而利率不变。而要达到上述目的,就需要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相机抉择),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总需求;另一方面采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减少“挤出效应”,使经济得以迅速复苏、高涨。 13.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否合适?为什么? 答: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不合适。理由如下: (1)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的含义 所谓货币政策,是指政府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组织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货币政策分为扩张性的和紧缩性的两种。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是通过降低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较合适。 (2)紧缩货币政策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的影响 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对过热的经济有抑制作用,但是不能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从而实现宏观经济的外部均衡。 一方面,中央银行实施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通过灵活调节利率等措施,适时调控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可以有效地控制通货膨胀,使国民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从而达到抑制经济过热的目的。 另一方面,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同时通过以下三个途径影响国际收支状况: ①产出下降→进口下降→顺差增加; ②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顺差增加; ③利率提高→资本净流出下降→顺差增加。 所以,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可以抑制经济过热,但是不能使顺差减少,即不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对有顺差的过热经济仅仅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是不合适的。 (3)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可以兼顾两大经济目标 提高汇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所以,在实施紧缩货币政策的同时提高汇率能兼顾两大经济目标:顺差减少和产出下降。 14.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来解决“滞胀”问题? 答:(1) 滞胀指经济生活中出现了生产停滞、失业增加和物价水平居高不下同时存在的现象,它是通货膨胀长期发展的结果。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者直接批判凯恩斯主义的通货膨胀政策,认为滞胀是长期实施膨胀性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以增加有效需求的办法来刺激经济,实质上是过度发行货币,经济中的自然失业率是无法通过货币发行来消除的。 (2)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变动税收是指改变税率和税率结构。变动政府支出指改变政府对商品与劳务的购买支出以及转移支付。货币政策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货币政策的工具有公开市场业务、改变贴现率、改变法定准备率以及道义上的劝告等措施。这些货币政策的工具作用的直接目标是通过控制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影响利率与国民收入,从而最终实现稳定国民经济的目标。 (3) 当经济出现滞胀时,应采取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紧的财政政策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防止经济过旺和制止通货膨胀;松的货币政策在于保持经济的适度增长。因此,这种政策组合的效应就是在控制通货膨胀的同时,保持适度的经济增长。但货币政策过松,就难以制止通货膨胀。 15.关于稳定性政策: (1)假设一个经济体处在充分就业的初始均衡之中,如果增加货币供给量,其对经济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各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没有差别? (2)在什么情况下,总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在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 答:(1)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影响是总需求的增加,就业和产出水平的提高。但是在长期,货币供给增加只会使物价水平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都回复到充分就业状态。 如果人们的预期是理性的,而且经济中的信息是公开的,则货币供给增加的短期和长期影响没有差别。这是因为在理性预期的情况下,人们将根据货币政策变化迅速调整其决策,最终货币供给量增加对经济中的就业和产出水平不会产生实际作用。 (2)总需求管理政策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这也是凯恩斯主义所重视的政策工具。需求管理是要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实现总需求等于总供给,达到既无失业又无通货膨胀的目标。在总需求小于总供给时,在经济中会由于需求不足而产生失业,这时就要运用扩张性的政策工具来刺激总需求。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在经济中会由于需求过度而引起通货膨胀,这时就要运用紧缩性的政策工具来压抑总需求。需求管理包括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当经济陷入衰退或发生剧烈的经济波动时,总需求管理政策是必要和有效的。特别地,在经济陷入萧条、有效需求不足时,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是极为有效的,它可以在提高经济产出的同时,不会引起较高的通货膨胀水平,这有助于经济尽快走出衰退和萧条。当经济接近充分就业水平,或经济运行较为稳定,没有较大的波动时,不需要总需求管理政策。因为此时扩张性的总需求政策极有可能会引发通货膨胀,影响经济的稳定运行。 三、论述题: 1.IS-LM分析主要说明什么问题?它的政策含义是什么? 答:(1)IS-LM模型是描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论结构。在产品市场上,国民收入决定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加合起来的总支出或者说总需求水平,而总需求尤其是投资需求要受到利率影响,利率则由货币市场供求情况决定,就是说,货币市场要影响产品市场;另一方面,产品市场上所决定的国民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从而影响利率,这又是产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影响,可见,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而收入和利率也只有在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才能决定。 IS曲线是描述商品市场达到均衡,即I=S时,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关系的曲线。LM曲线是描述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国民收入和利率之间存在着同向变动关系的曲线。把IS曲线和LM曲线放在同一个图上,就可以得出说明两个市场同时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决定的IS-LM模型。 (2)当出现非均衡时,能够通过IS-LM模型的内生变量的调整使之均衡。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论述IS-LM模型在宏观经济决策中的意义。 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4.4中E点,收入为,利率为,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地,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 图4.4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为了将收入从提高到。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则均衡点为,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变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 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2.试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答:财政政策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变动货币供给量,影响利率和国民收入的政策措施。 (1) 财政政策的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指政府收支变化(包括变动税收、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等)使IS变动对国民收入变动产生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曲线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时,IS曲线斜率的绝对值越大,即IS曲线越陡峭,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化就越大,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大。反之,IS曲线越平坦,则IS曲线移动时收入变化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在IS曲线的斜率不变时,财政政策效果又随LM曲线斜率的不同而不同。LM斜率越大,即LM曲线越陡,则移动IS曲线时收入变动就越小,即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LM越平坦,则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大。 如果LM越平坦,或IS越陡峭,则财政政策效果越大,货币政策效果越小,如果出现一种IS曲线为垂直线而LM曲线为水平线的情况,则财政政策将十分有效,而货币政策将完全无效。这种情况被称为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 (2)货币政策效果与IS和LM曲线形状的关系 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变动货币供给量的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假定增加货币供给能使国民收入有较大增加,则货币政策效果就大;反之则小。货币政策效果同样取决于IS和LM曲线的斜率。 在LM曲线形状基本不变时,IS曲线越平坦,LM曲线移动(由于实行变动货币供给量的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大;反之,IS曲线越陡峭,LM曲线移动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就越小。 当IS曲线斜率不变时,LM曲线越平坦,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小,反之,货币政策效果就越大。 当IS水平,LM垂直时,即为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此时财政政策完全无效,货币政策完全有效。 3.试用IS-LM模型解释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有效发挥作用的原理。 答:(1) IS-LM是说明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决定的模型。在图4-5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Y),纵轴代表利率(r)。IS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商品市场的均衡,即I(投资)=S(储蓄)。IS曲线的斜率一般为负,表明该曲线一般是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左下方时,投资大于储蓄,即I>S,有超额产品需求;当收入与利率组合点位于IS曲线右上方时,I<S,有超额产品供给;只有位于IS曲线上的收入与利率组合,才是满足商品市场均衡的组合。LM曲线上的任何一点都是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货币需求)=M(货币供给)。它的斜率为正,这表明LM曲线一般是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一般来说,在货币市场上,位于LM曲线右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位于LM曲线左方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都是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组合;只有位于LM曲线上的收入和利率的组合,才是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的均衡组合。IS曲线与LM曲线相交于E,这时决定的国民收入(Y0)与利率(r0)使得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同时实现了均衡。这一模型包括了凯恩斯分析国民收入决定时包括的4个变量:消费(或收入减消费的余额储蓄)、投资、货币需求、货币供给,并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同时分析了这4个变量如何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根据这一模型可以说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与利率的影响。 图4.5 IS-LM模型 (2)财政政策的效果表现为IS曲线的移动,货币政策的效果表现为LM曲线的移动,因此当国民收入处于非均衡状态时,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调节经济。而这种调节作用可以通过IS-LM模型解释,下面以经济在某一时期处于萧条状态为例,根据IS-LM模型对混合使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应作简要分析。 如图4-6所示。在某一时期某经济处于萧条状态。假定经济起初处于图中E点,收入为,利率为,而充分就业的收入为。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为克服经济萧条,达到充分就业,政府既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右移地,也可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将LM右移到。采用这两种政策虽都可以使收入达到,但会使利率大幅度上升或下降。如果既想使收入增加到,又不使利率变动,则可采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混合使用的办法。 图4.6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混合使用 为了将收入从提高到。可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使产出水平上升,但为了使利率不因为产出上升而上升,可相应地实行膨胀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使利率保持原有水平。如果仅实行膨胀性财政政策,将IS移到,则均衡点为,利率上升到之上,发生“挤出效应”,产量不可能达到,如果采用“适应性的”货币政策,即按利率不变的要求,增加货币供给,将LM移到,则利率可保持不变,投资不被挤出,产量就可达到。 (2)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选择不同的政策组合。例如,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又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通货膨胀;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又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又不太严重时,用紧缩财政压缩总需求,又用膨胀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政策紧缩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严重萧条时,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用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 4. 在IS-LM模型中,分别讨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对均衡时利率水平和价格水平的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给定) 答:设消费函数为C(Y)=α+βY,投资函数为I(r)=e-dr,政府支出为G,则商品市场均衡时,Y=α+βY+e-dr+G,即IS函数为         设货币需求为,即LM函数为         解得    设,则因为,显然有,于是有               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当执行财政政策时,             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使物价和利率上升,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使物价和利率下降。 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当执行货币政策时               因此,在国民收入给定的情况下,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物价上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物价下跌。当国民收入不变时,货币政策对实际利率没有影响,只能影响名义利率。 6.货币政策应该按规则还是相机抉择?请说明理由。 答:(1)关于货币政策应该是按照规则还是相机抉择,经济学家们各持己见,没有统一的看法,其分歧在于规则和相机抉择各有其好处。 (2)固定货币规则是指货币当局把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稳定在一个确定的数值上的货币政策。这是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美国货币主义学派极力提倡的货币政策。货币主义认为,货币供应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联系,人们的货币需求与实际收入之间存在着稳定的函数关系。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必须和实际经济增长保持一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也应当保持稳定。货币主义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以相机抉择的反周期财政政策调控经济,而突出强调货币政策的重要作用,认为通货膨胀和经济变动是货币因素造成的,必须运用货币政策来消除。而货币政策的落脚点不在于控制银行信贷利率,而在于直接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市场经济本身是稳定的,不需要政府干预,只要维持固定的货币增长率,就会消除通货膨胀和经济的不稳定性。政府干预反而有可能造成宏观经济的波动,带来经济的不稳定。 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凯恩斯主义的一种实施总需求管理、根据经济运行的波动情况而机动灵活运用的货币政策。一般依照逆向规则实施,即当总需求低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时,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刺激需求,以消除失业;反之,则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抑制通货膨胀。这种货币政策曾长期作为西方国家实施宏观调控政策的主要依据。但这种政策未能考虑政府决策的局限性,对公众预期、货币政策时滞和人的认识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估计不足。 可见,固定规则和相机选择都有各自的优越性,货币政策究竟应该按照固定规则还是按照相机抉择目前仍然处于争论之中,尚无定论。
/
本文档为【西方经济学最经典的笔记总结15】,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