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

2018-03-28 46页 pdf 8MB 2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74361

暂无简介

举报
!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1榜样的成长故事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大科学家的人生起点在哪里?顾亦最珍贵照片,选自刘东生之子刘强的博文《记75年前原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的一次地质野外实习考察》小不点儿喜欢抓小虫当年奉天郊区皇姑屯有个火车站,火车站有位副站长,副站长家里有个胖小子,三四岁就自己跑野外。草地里数不尽的小虫子鸣叫着,躲藏着,小男孩听得清,看得准,手脚麻利快,总能抓到一些,蹦的,飞的,绿的,黑的,长的,圆的,个个看不够。“我那时候就逮那些玩意儿,家里呢,还挺称赞我,说这个孩子眼睛好,到草里头就能抓住那些...
!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
1榜样的成长故事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大科学家的人生起点在哪里?顾亦最珍贵照片,选自刘东生之子刘强的博文《记75年前原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的一次地质野外实习考察》小不点儿喜欢抓小虫当年奉天郊区皇姑屯有个火车站,火车站有位副站长,副站长家里有个胖小子,三四岁就自己跑野外。草地里数不尽的小虫子鸣叫着,躲藏着,小男孩听得清,看得准,手脚麻利快,总能抓到一些,蹦的,飞的,绿的,黑的,长的,圆的,个个看不够。“我那时候就逮那些玩意儿,家里呢,还挺称赞我,说这个孩子眼睛好,到草里头就能抓住那些小虫子。我抓回来,搁在小铁盒里头,装着,来保存着,有时候一出去就抓很多回来,但是那时2候也不懂,抓了以后,搁在盒里头,盖上盖,搞得很紧,到第二天一看,里头死了很多的,闷死了……”心疼得小男孩眼泪一把鼻涕一把,哭个没完没了。哭不动了,不知从哪里看来的,还低下头,对他的宝贝们默哀好一阵子。好在大人们夸奖他眼睛好,眼睛好的胖小子就再去野外找他心爱的小虫子。忘了告诉你,当年的奉天城,算是满清皇族的发源地吧,奉天承运嘛,后来皇家大都的名号丢失了,就还俗为现在的辽宁省沈阳市。3男孩刘东生5岁上私塾,半年后认识许多字,父亲时常出差在外,能替母亲给父亲写信。父母很为有懂事、聪明的儿子而骄傲。6岁念书,入学奉天省立第二。11岁那年,1928年6月4日凌晨,皇姑屯事件的爆炸声震惊中外,也震惊了睡梦中的刘东生,第二天,他亲眼看见被拉到皇姑屯车站的列车残骸,知道日本关东军谋杀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张作霖。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专车被炸,本人重伤不治他上学要路过日军小学的操场边,经常看见日本鬼子在嚎叫声中指挥学生进行“杀人训练”,刺激他心里又是害怕又是愤恨。“我小的时候在东北,在沈阳,我学校旁边就是一个日本学校,日本学校里边服兵役的那些人,虽然是商人也服兵役的,他们训练刺杀喊厮杀的声音,总响在我耳朵里头,所以我小学的时候就懂得了爱国。我在天津南开中学时候,学校里头抗日的课外活动也很多。”4最喜欢听奶奶讲“蛮子挖金蟾”的故事,故事里说,早年外国的传教士,跑来中国,发现中国土地下藏金卧宝,就到处搞野外考古发掘,结果挖到了无尽的宝藏。这让他的兴趣,从小虫子身上扩展到了万物生长的大地上。他被父亲带着看过第一场电影,西部探险旅行的电影,没想到电影里的画面激发了他永不歇息的好奇,从此活化在他的心里、他的梦中、他的永生追求里。“这部电影对我一生很有影响,后来我去过7次,每去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没想到以后与我的事业结合在一块了。”读小学的刘东生爱看科学探险书,更喜欢寻找没人去过的地方,享受新奇的乐趣。直到47岁时,他才如愿踏上那个电影里的土地,那片神奇、灵性、圣洁的土地,看见了雪域高原庄严的山峰、牧民的豪爽好客、成群的牦牛山羊、陌生的帐蓬、圣洁的寺庙、虔诚的喇嘛、磕长头的朝圣者、震撼心灵的天葬……从此他7次出入西藏,参加或领导了对希夏邦马峰、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南迦巴瓦峰等高山的科学考察。13岁时候,再也无法忍受日本鬼子全面侵占东三省,全家离开居住十三年的奉天,返回天津祖籍地。那年秋天,他考上了当年著名的南开中学。刘东生16岁在天津南开中学读书,学习用功,成绩优秀,喜爱音乐,喜欢欣赏西方古典音乐,是学校军乐队成员;喜爱运动,是学校排球队的主力队员,入选海鸥游泳队,高中时已成为游泳健将,入选河北省代队,参加南京召开的全国运动会、参加北平中南海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游泳赛,百米仰泳超越名将穆成宽夺得冠军;喜爱集邮,从中学坚持到西南联大读书时期;还喜爱摄影。5南开中学海鸥游泳队员刘东生刘东生说,游泳是项很好的健身运动,经常游泳的人,具有令人羡慕的体型:宽宽的肩膀、结实的胸脯、富于弹性的肌肉,全身匀称又富于曲线美。经常游泳,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加强皮下组织的营养供应,使皮肤红润健康。另外,游泳可兼收日光浴之益。南开中学“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奠基了刘东生未来的成功。已经成为博士生导师的刘东生说过:“我曾听说,在国外,我们中国学生在大学里比外国学生学得好,但工作之后或到做研究的阶段,外国人有可能几天几夜连续坚持做实验,不少中国学生就支撑不住了。所以人才培养是全方位的过程,身体素质也很重要。”61936年7月7日,他从南开中学返回北平家里,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他被阻隔在丰台站的惊恐绝望里,煎熬大半夜有家回不去。1937年7月28日深夜至29日,日军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南开大学和附近建筑,派出骑兵百余人和数辆满载煤油的汽车,闯入校园到处纵火。南开是中国第一所惨遭日寇炸毁的大学。南开大学被毁损教学楼、图书馆、师生住宅37栋,中文图书10万册、西文图书45000册,或毁于炮火或被日本侵略军抢劫。南开中学、南开女中和南开小学30栋楼房被炸坏,中西文图书50000册被毁。很多教师弥足珍贵的手稿、研究成果和书籍、资料等都没能随身带出。南开中学是最爱国的学校,九一八事变后,南开师生们积极组织各种抗日救亡活动,声势浩大,日本帝国主义非常痛恨。19387年4月号美国《亚细亚》月刊说:“因为南开学校是天津‘造成反日情绪与反日活动的中心’,所以日方‘非炸毁不可’。因此,日军轰炸南开学校后即广播说,‘反日大本营南开学校被毁’。”你说,刘东生怎么能不憎恨无端侵略中国的日本鬼子?大学念了一年闹着转专业刘东生未能随南开大学师生南迁,被困天津亡国奴一年,后来得知在长沙成立了南开、北大、清华三校联合的临时大学,并得知即将迁校昆明,刘东生随即南下香港,跟等候在那里的父亲会合,父亲已经提前为他办好赴美护照,有了美国护照,再也不会惊吓在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里,再也不会天天淹没在被奴役的屈辱里,他会在安宁安全的环境里学习成长,他会有一个注定的幸福未来。由香港经越南西贡、河内终于到达昆明,来到滇池边。刘东生没有想过这些,直接跟父亲说,自己想留在国内参与8抗战。父亲支持他的志向,帮他设计路线,由香港转经越南西贡,再去河内进入中国云南河口,经过云南蒙自县到达昆明,以南开中学高中毕业生的身份,免试入读西南联大。为什么叫西南联大?因为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在昆明联合创办,这是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非常情况。刘东生入读西南联大,很快被昆明的大美风光所吸引,就跟两位同学围绕滇池做了生平的第一次环游。“我们就从昆明出发,沿着那个滇池,走了一圈,我们三个人,走了一圈下来以后,我就感觉自然界,那跟这个城市,我过去没到过野外,全是在城市长大的,确实大不一样,大自然看到的东西呀跟在城市里头看,那真是叫坐井观天,从那以后我感觉这地质太有意思了,所以我后来就学地质了。”西南联大荣誉校友、美国教授易社强,在《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一书里写道:学生们刚安顿下来,有些人就挤着去住公共汽车西站附近的农校。起初,没有桌子,也没有地方吃饭,因为食堂被改造成图书馆了。一位来访的救助者报告:“学生们在很艰苦的环境下生活和学习……以前住两个人的宿舍现在住了二十四个人。他们睡在由木板搭建成的床铺上。他们的全部家当都是放在脸盆里,脸盆放在床上。整个大学都是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刘东生遵照父亲工业救国的主张,1938年入读西南联大清华机械系,已经念过了一年,却突然要求转专业,他说,亲身经历几件事,促成他非转不可。9当时,抗日战争大量需要钢铁,昆明附近发现易门铁矿,却是土法开采,不知道它的真实储量,也就无从知道开采价值,当地政府只好请西南联大地质系教授谭锡畴前去勘查。谭锡畴是地质界的老前辈,到易门那里,转一转,量一量,看一看,就说很值得开采,直到现在还在开采。这件事深深触动刘东生,他想到那时候东北的铁矿都是日本人开的,如果“中国人自己能够开矿,最开始最原始的是开矿,你开了矿,你才能炼铁,炼铁你才能炼钢,炼钢你才能造机器,造机器你才能谈到一切。”刘东生觉得地质研究很神奇,很了不起,这样可以发现自己的资源,这对国家抗战非常有用。报效祖国最好的办法,是能找到一个大矿。学矿就要学地质,所以后来我就决心学地质。当时《益世报》在昆明很有影响,刘东生在《益世报》上读到《论抗战和乡土的研究》,文章说:“欲爱祖国,必爱家乡,就要懂得家乡的山山水水”。“这文章是我后来的老师、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专家杨钟健写的,文章讲,只有了解自己的家乡,才能谈10得上热爱自己的家乡。热爱家乡才有抗战热情,爱国就是爱自己的家乡。”刘东生心脑豁然开阔,“家乡的山山水水必须认识它,你通过什么认识呢?那就是地质学。通过地质去认识家乡的美好,山是怎么形成的,水是怎么变化的。年轻时就这么一个挺简单的思维,使我通过这篇文章萌生了转专业的念头。”1938年9月28日,日本轰炸昆明,“这是日本飞机第一次轰炸昆明,我们当时躲在西山上看,20多架飞机从北边飞到昆明上空,炸弹直接投到西南联大的校舍。我们有个姓林的同学,是9月27日从天津到昆明的,28日当天躲在宿舍屋檐底下,房顶上的瓦,经炸弹震动全部溜了下来,砸到他头上,当场死了。我们班当时好几个同学受了重伤。日本飞机经常来轰炸,我们抗战的心情非常强烈。甚至有些同学觉得,念书有什么用,干脆上前线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下定决心不学机械了,改学地质,觉得学地质比学机械对自己更加适合,对抗战更加有用。”11昆明遭空袭,联大宿舍被炸刘东生找到清华大学的老师,说现在昆明连墨水都不能造,牙膏、肥皂也没有,学机械没有用,请求转学地质系,被拒绝。他就改变方向,去找北京大学管理一年级学生的老师叶公超,叶老师听了他的申诉,马上帮他转到北京大学地质系1938级。后来叶公超是外文系第一位系主任,每学期开学,他会在黑板上写一句话,“Iamverywell”,然后请每个学生大声朗读,他能马上判断出学生的籍贯,只有一次没有猜对。“我报的是清华大学机械系,却转到了北大地质系上课,是名副其实的联大学生了。”121940年野外地质实习我从没有离开过西南联大西南联大是在抗战条件下办学,但有国内一流的教授、学者,有国内优秀的学生,学习气氛一向浓厚,只是吃也差,穿也差,茅草宿舍风起时有风,雨来时有雨,上下通铺还要睡40人,生活条件只能维持生命运转。好在上学、吃住都不要钱,学生每月靠国民政府的贷金吃饭,不用还账。你猜这贷金能干什么?足够维持一天两顿糙米饭,只是不能吃早点。师生的长袍衫里面,内衣早就破烂不堪,鞋子“空前绝后、脚踏实地”。联大主要靠租借民房、中学、会馆上课,校点分散。联大图书馆座位两百个,坐满了就没的可坐。联大教室铁皮顶、木格窗、土坯墙,每到下雨天,雨声敲打铁皮声声响,讲课学生听不清,教授索性在黑板上写下“停课赏雨”。后来学校经费短缺,这铁皮屋顶不得不拆卸卖掉,所有房舍都改成茅草房。131938年~1942年西南联大第一届地学系学生野外地质实习合影,后排左一为刘东生。珍贵照片选自刘东生之子刘强的博文《记75年前原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的一次地质野外实习考察》学生与众多臭虫、虱子同住茅草屋里,抓完了还有;每天的饭食里一定少不了糠皮、稗子,吃也得吃不吃也得吃。休息时间也只能在草地上晒晒太阳。学生没有固定教室,没有课桌,宿舍灯光暗得没法看书,只能出去泡茶馆看书、写作、聊天,几分钱点一杯茶,没钱也可以喝白水,坐到什么时候老板娘都不管,所以有人回去吃饭还会说:茶别收了,我还得回来。出任联大国文教授的沈从文去美国讲学,曾经有人问他:“西南联大八年,条件那样差,生活那样苦,为什么联大短短八年的时间,出的人才比北大、清华、南开30年还多?”新中国成立之后,171位联大师生当选两院院士,其中联大14毕业生90人;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23位,其中8位出自联大;2000年以来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科学家有4位出自联大;联大还有两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刘东生如愿学习地质,找到了自己的发展方向,有两件事给同学们留下深刻印象。一是新书的第一位借阅者,联大教学设备非常匮乏,图书馆的书籍也不多,每当图书馆来了新书,第一个在借阅卡上填写名字的常常都是刘东生,别的同学听说来了新书一路小跑赶到图书馆,往往被告知:新书已经被刘东生借走。二是刘东生的听课笔记,总是最全最的,常常被同学们借去抄录。地质课离不开剖面,刘东生的素描最有绘画功底,他的平面图、剖面图、示意图,不仅是地质的纪录与写实,还很有艺术功底,有同学就劝他改学美术吧,说不定日后你会成为大画家呢!刘东生25岁从联大毕业,而后又旁听联大生物系的课程,显著提高了自学的能力。刘东生后来说,我记得在八十年代的时候,碰到一个美国科学家,他专门研究说,西南联大八年为什么出了这么多人才。我想其中有一条,是一个敢于为天下先的这种精神,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我觉得是一种自信的精神,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自信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学生,后来不管是做人,不管是做科学工作,都有很大的作用,所以这方面来说,也是我们黄土的研究继承一种自信的精神,敢于和世界上研究黄土工作的人来共同比较、来努力,就是这样的。刘东生经常给他的学生、助手、同事们讲当年西南联大的故事,直到91岁时,他还念念不忘:“66年来,我没有离开过西15南联大。”病中坚持学习马路边上看了一天杀猪的有饥饿就有营养不良,就有疾病,刘东生优异成绩毕业时,还带着严重的胃病,毕业就卧床养病,没能如愿报考他神往的中央地质调查所。27岁那年夏天,他加入美国来华军人战地服务团,先是在机场空军招待所见习,在成都近郊凤凰山机场盟军第二空军招待所工作,那个第二空军就是陈纳德将军统帅的部队。陈纳德是谁?二次大战时,美国志愿航空队飞虎队在中国作战,陈纳德就是飞虎队的指挥官,有飞虎将军之称。16刘东生善于捕捉一切学习机会,也善于把握读书之外的学习。他后来主管战地服务团的洗衣房、库房,结交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学者吴金鼎,在做好服务美国军人工作的同时,刘东生用缝里插针的功夫,跟吴金鼎学习考古知识,获得了野外考古的操作能力。抗战胜利后,29岁的刘东生考入中央地质调查所,师从著名科学家杨钟健研究古脊椎动物。商朝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出土了兽骨化石,考古研究所请他去鉴定,可是,他对动物解剖半窍不通,怎么办?只有想到自己的无知,才能想到怎么去恶补自己的无知,果然刘东生就在马路边上看见了答案。他走近路边卖肉的摊位,看杀猪师傅轻松麻利地剔肉拆骨,看着看着豁然开窍,就全心专注站在摊位前看杀猪师傅砍肉剔骨,看猪腿看猪肋看脊椎……看着琢磨着,一天下来居然就搞清了动物骨骼的各部分结构,能够准确判断动物的四肢躯干,当然也就顺利完成了对动物化石的鉴定。你知道吗,不是只有读书才是学习,学习是既要读死书(书本),也要读活书(生活),如果只是看书不是看杀猪师傅砍肉剔17骨,他也就不能恶补自己的动物解剖知识。好奇心和自学能力帮助刘东生获得成功。早在1911年,玉门人就用人工土法开采石油;1939年3月,中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孙健初等人,又用人工方式在玉门打出中国第一口油井。人工方法不但开采出石油,也出土了一些生物化石。其中一种化石人们都能看出那是鱼,是现代人从没见过、也不认识的特殊鱼种。国内没有认识这种鱼的学者,更无从知道它当年生活的海洋环境。刘东生常锲不舍,利用一切机会收集、查阅国外文献资料,用功十几年,彻底查清这种鱼化石的家世,原来是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的新种古鳕鱼,是软骨硬鳞鱼类中最典型的代表,是硬骨鱼的祖先,属国内首次发现,是目前国内最完整的个体。这种软骨古鳕鱼,生活在中生代晚期(距今约1.45亿年~6600万年的白垩纪)。从1946年开始,刘东生对甘肃玉门下惠回铺系中的古鳕鱼、南京五通系中鱼化石、湖南临沣的鲈形鱼类、四川歌乐山哺乳动物群进行了广泛研究,开创了中国鱼类化石研究的新领域。你看,好奇和自学,又次让他取得开创性的成就。1949年,刘东生又在南京中央大学生物学系完成生物学业。不务正业硬闯无知领域1954年夏天,由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等有关人员组成的综合考察组,开赴河南省会兴镇。37岁的刘东生,第一次参加考察黄土高原,此前,他一直兴趣盎然地从事古生物研究。黄土高原上的会兴小镇,几乎天天尘土扬场,这天晚上好像欢迎远道来访的科学家,天降好雨,熄灭了燥热的黄土,清新了空气,让学者们心情大好,结伴出行散步。刘东生也跟在后面,18沿着黄土深沟上面行走,一直走到沟口尽头。大家只是走着只是看着只是聊着,没有发现什么不正常,唯独刘东生直觉敏感,突然觉得眼前出现了从没有见过的陌生的神秘的世界。他看见沟里面闪烁着无尽的灯火,温暖的灯火。事后他回忆当时的情景:“就看有一排灯,又一排灯,远远地看,它延长的很长,一排这样的灯,在上头又一排灯,在上头又一排灯,三排,可能零零星星的还有,三排很整齐的,这个一般的很少见……”黄土高坡上的会兴小镇,当时只有一条街,不过是一个600多年的小村落,没有太多人家,没有一处楼房,没有市井繁华,没有夜市喧嚣,可是它身边的深沟里头,上上下下一排一排又一排的灯火,住宅怎么能像重庆山城一样重重叠叠的壮观呢?荒凉的黄土高坡夜晚怎么能如此生机温暖呢?灯火怎么照亮了无数的欢声笑语呢?灯火怎么会那样整齐一致呢?飞尘扬土的会兴小镇,怎么会一晚之间冒出一片梦幻神奇的19世界?什么力量会打造出这样一片世界?这神奇世界的背后会有多少值得探索的奥秘?一夜之间,刘东生越想疑问越多,越想越忍不住好奇,越想越是牵肠挂肚急于刨根问底弄个三清四楚。大清早他就跑进那个神秘的梦幻世界。“结果发现,原来这灯光就是从一层一层的窑洞里射出来的。那里的窑洞,顶上都有一层很厚很厚的钙板,钙就是石灰质,石灰质的钙板很坚硬,所以挖下去以后,人住在里头,几十年都不会坏的。”“这三层一样的,全是有红土,有料浆石,下头有黄土,当时我还真是不懂。”刘东生怎么也看不明白,这样的料浆石层面水平延伸得很长,一层层跟黄土、红色的土相间隔,结构很有规律;窑洞虽然分三层,但是每层窑洞都一律用料浆石做天花板,用黄土做墙,用红土做地面。“当时对黄土可以说丝毫没有认识,不知道黄土是怎么一回事,就是说解决不了一个黄土的最简单的分层问题。比如我们看一个地层,应该说有上面、中间、下边,我可以把它分开,每一层如果有不同,我就可以知道各处的变化,可以作出比较。可是黄土远远地看去是一个大山,全是黄的。”刘东生说那时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黄土,只对鱼化石有兴趣。越是陌生的东西,越是应该抓住不放,因为陌生背后一定有你不知道的奥秘。现在,刘东生竟然发现了,看似千篇一律的黄土高坡,原来20是分层的,结构如此有规律,如此神秘莫解,跑回驻地就去请教土壤学家朱显谟院士,“他说你看到的那个古土壤,是过去的土壤,不是现在的土壤。”根据土壤学家的研究,钙板就代表一个过去的土壤层的底部,就是在形成一个土壤的过程中,土里面的钙质慢慢地被淋洗到底下来,聚集成一个像一层板子似的石灰质层。黄土,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形成的;红土,在湿热的天气条件下才能形成,红土不是随风吹过来的,在红土层形成的年代里,没有太多的沙尘暴。气候冷的时候,黄土可能多一点;气候暖的时候,古土壤多一些。黄土形成是气候波动的产物,显然,黄土分层就像一个指路灯,指明古气候的变化。刘东生后来说:“这样一个发现对我来说,无疑是非常重大的发现。”由此激发了刘东生研究黄土的极大兴趣,考察一结束,他就筹办研究黄土。可是,他原本研究古生物,已经取得开创性的成21就,继续研究下去,无疑还会取得更大辉煌;对于黄土,他原本一无所知,从此就全身心投入,能不能取得像研究古生物一样的成就,还是一无所知。好奇专注功在不舍不弃中国地质科学起始于古生物研究,解放初期,中国地质工作者不足150人,如果继续研究古生物,根本无法满足建设新中国的需要。刘东生不但有强烈的好奇心,还有强烈的冒险精神,喜欢探索别人没有去过的地方,喜欢探索少有人深入的领域,根本不害怕前程有多少多的风险得失。“当时要不是这样好奇,看看是什么东西的话,也许就错过去了这个机会。”“我是一个好奇自然,对大自然好奇、探索和发现这样子一个类型的人。”刘东生带出来的第一个博士后、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所长郭正堂说,在生活上,先生对什么事都好奇,对专业之外的艺术也是如此。他喜欢印象派画,参观画展,常常会一幅幅仔细品味,一看就是一下午。刘东生说,那年秋天考察,在山西临县境内的黄河之滨,遇见一位老农,他从北边地里抓一把黄土,土在手里分散不成形;从南边地里抓一把黄土在手里,成团不散开。老农说,北边的土比较粗,是砂黄土,南边的土比较细,是老黄土。刘东生从此记住“砂黄土”、“老黄土”这两个概念,随即拿出随身携带的地图,把砂黄土和老黄土的大致分界线标注在地图上。又是一次好奇,让他格外关注了老农教给他的知识。等到后来,他就知道了,老农说的那个砂黄土,就是干旱寒22冷季节里的沙尘,湿润温暖季节里生成的老黄土就是古土壤。你看,他随处都在学习,难怪他告诉我们: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当年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科学院要加强对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研究,要求组织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1957年、1958年,刘东生带领他的团队,还有其他多个科学调查小组,自己背着行李,自己步行,没有骡马,没有车辆,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一步不落穿过整个黄土高原,东西5条、南北5条,每条线约1500多公里,每条线有几个人,边走边看。风里来雨里去,吃在黄土上,住在黄土上。最初还自己带着行李,走起来不免沉重麻烦,后来干脆行李也不带了。就这样,凭着对科学工作的热情,依靠顽强的两条腿,各调查小组走完每条路线,收集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收集了三维的、立体的,从上下、左右了解黄土高原的科学数据,奠定了以后发展的基础,为中国黄土研究走上国际领域迈出重要一步。23选自搜狗百科刘东生和科考负责人彭会坐车,一天走50多公里路,走了好几条路线。“当时没有先进的工具,就是用眼睛或显微镜来看。”结果发现,黄土高原的地层、地质和岩性,在广大范围内具有相似性和一致性,因此提出了黄土高原“新风成”学说,将风成沉积作用从黄土高原的顶部黄土拓展到整个黄土序列。世界传统的四次冰期学说认为,第四纪气候只出现过四次冷暖交替。1958年,刘东生他们发现,黄土高原中的黄土层和红色的古壤层,交替出现几十层,经过多项检测分析出,黄土层是在干旱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堆积生成;古壤层是在潮湿、温暖气候条件下发育生成,由此证实第四纪时期气候发生过频繁的冷暖交替,突破了19世纪晚期提出的“四次冰期理论”,重新建立了第四纪气候“多旋回理论”。1964年至1966年,刘东生和同事先后完成黄河中游黄土分布图、中国黄土分布图,出版了《黄河中游黄土》、《中国的黄土24堆积》、《黄土的物质成份和结构》三本专著,成为世界黄土研究的经典文献。回首当年,刘东生说,当时的野外考察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全都是步行,吃住都在野外,走到哪儿睡到哪儿,经常要爬到位于悬崖峭壁的原始黄土层进行采样,如果掉下来很可能有生命危险。2000年,刘东生参加黄土高原可持续农业发展咨询考察团,重游黄土高原,当年8个月走完的黄土路,现在乘车8天就跑完了。发现地球上第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1981年,刘东生和同事在陕西洛川黑木沟考察中,发现一个三十多层的黄土剖面,黄土/红土/黄土/红土/黄土/红土……黄红交错堆叠着35层黄土和34层红土。这种黄土层里夹杂的红色条带,就是过去生长着植被的古土壤。从前的从前,气候寒冷干燥的时候,不利于地面植被生长,有利于粉尘形成,再加上冬季风飞扬跋扈凶猛狂,很容易把粉尘扬起来,再堆积成黄土。一旦气候重新变得温暖湿润,夏季风里有雨水有关爱,植物生长旺盛,也就促进了红土壤的发育。所以这个黄土、红土的交替变化,也就是古代气候冷暖、干湿变化的具体实证、完美记录。通过分析黄土、古土壤结构,给第四纪气候的“多旋回理论”提供了物证支持。分析黄土颗粒的粗细,能查证冬季风的强弱;不同矿物抵抗风化的能力不同,从矿物和化学成分里也能查证环境气候的变化。黄土里有大量古生物化石,研究这些化石也能证实环境气候的变化,关键是研究者必须懂得古生物。刘东生本来就是古生物25学家嘛,大大占有优势。黄土里有两种古生物,在黄土研究中特别重要。选自全景网一是蜗牛,它背负的小房子是由碳酸钙制成的,黄土里钙质含量特丰富,难怪黄土里居住着那么多蜗牛。蜗牛是宅男宅女,从不出远门,它背上的碳酸钙就记录了当时当地的气候变化。然后再把黄土高原土著居民的各种蜗牛,跟居住在世界各地的现代蜗牛对照,通过现代蜗牛喜欢湿润、喜欢干旱,或适应各种条件的生活习性,比对祖先蜗牛的相同或不相同,就可以去推断古代气候环境的变化。二是鼢鼠,观察发现,黄土里的古鼢鼠渐渐失去牙根,牙齿要长远长下去,证实气候恶化减少了食物来源,食物变得质地粗糙,嚼起来很磨损牙齿。世界地质学家将过去250万年到今天的时期,称为第四纪,将出现在第四纪的冰河时期称为冰期,把出现在两个冰期之间的温暖气候称为间冰期,冰期与间冰期的轮回称为旋回。20世纪26初,欧洲科学家研究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川沉积物发现,这个地区有4次冰期、间冰期的变化,从而提出第四纪全球气候有4次冷暖旋回。刘东生用古地磁的方法,通过超导磁力仪发现黄土的南北磁性并不一样,按照我们现在地球的磁性,应该是上北下南,有的黄土磁性却发生倒转,这个倒转就是鉴定地球年代的重要特征。黄土高原剖面35层的黄土与34层的红土,代表了过去250万年间气候冷暖干湿的交替出现,为第四纪气候的多旋回理论提供了重要的陆相证据。刘东生和他的协作者从黄土的实际构成研究证实,过去260万年来地球气候至少发生过37次旋回。说起最初好奇黄土高原的往事,说起会兴小镇那个焦急的夜晚,说起科学的发现往往起源于好奇,刘东生说:“是的。当时要不是这样好奇,看看是什么东西的话,也许就错过去了这个机会。”“我们对黄土区的老百姓无愧,我们吃了他们的馒头,我们给他们做了工作。”刘东生说,“黄土地是我们祖辈世代休养生息的地方,它是一个巨大的地质文献库,隐含着地球环境变化的各种信息,它像一把钥匙,能够解开无数的谜。”“研究过去,是为了找到更加美好的未来,不能对未来有所作为,就失掉了科学研究的意义。”追随刘东生20多年的学生、助理、当年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丁仲礼研究员说:“刘东生的研究成果一直同自然环境、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古环境的温度、湿度、水文、植被等演变过程和周期规律,对认识今天以及未来环境和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国际黄土研究联合会主席、英国科学家斯莫利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科学家报告了黄土的研究成果,显然中国科学家走27在了前面。”国内外地质学界一致公认,刘东生是中国黄土序列的古环境研究首创者。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环境科学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研究过去数百万年间地球的气候变化,试图发现气候变化的规律和趋势。刘东生完成了全球惟一完整的陆地沉积记录,使中国的黄土研究成为认识全球环境变化的一把钥匙,能够让人们更为直观地看到地球和气候演化的历史。1986年,刘东生因为青藏高原的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特等奖。1987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03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2年,刘东生的黄土与环境研究,获得世界环境科学最高奖:泰勒国际环境成就奖,评委会成员科恩教授在向刘东生颁28奖时说:“正如人类文明兴衰,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痕,自然界的环境变化,也在地球上留下三本完整的历史大书:一本是完整保存古环境变化信息的深海沉积,一本是系统反映气候变化的极地冰川,第三本反映地球和气候演化的书,则是中国的黄土沉积。这三本书是我们认识地球上自然历史、气候、生物变迁的最好文献档案。”颁奖书中说:“刘东生因在认识和运用地质沉积物了解全球环境变化方面的开创性成就而获此奖,他开拓了利用中国黄土区黄土沉积测量250万年来地质气候变化的新方法。”国际有两个影响最大的地球科学联合学会,其中的欧洲地球科学联合学会于2007年4月,缺席授予刘东生洪堡奖章,幸好有刘东生的学生参会才得知详情。颁奖人说,刘东生建立的黄土研究作为非常完美的过去,显示250万年大陆气候的历史积累,是多少科学家一代代渴望的成就。刘东生是一位罕见的,在科学研究和领导才干上都极其优秀的双料人才。抓住的灵感和放弃的教训你知道希夏邦马吗?希夏邦马,藏语的意思,这里高山气候严酷,位于西藏南部与尼泊尔边界附近。全世界有14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峰,希夏邦马排名第14位,唯一没被人类攀登过的山峰。1964年夏天,刘东生参加中国科学院冰川考察队,攀登希夏邦马峰。有天傍晚,出野外的科考队员们先后返回宿营地,北京地质学院教师张康富,高高兴兴来到刘东生面前,说他找到一块植物化石。刘东生立刻精神起来,能在雪山上找到植物化石,当然意义29非凡啦!只看一眼,就能断定这的确是一块植物化石,细细看下去,化石脉络清晰,轮廓分明,完完整整一片阔叶!他连忙追问什么高度找到的?张老师说,海拔5900米,5900米冰川旁边,岩石里。(海拔5900米非常重要,请你记住!)刘东生的直觉告诉他,希夏邦马峰是高寒缺氧的冰川区,无人区,不可能有树木生长,5900米冰川旁边的阔叶树化石,里面可能有多少意外难得的信息?可能有多少无价的信息?看着这块意外难得的珍贵化石,他心里好像又次泛起会兴小镇那个神奇夜晚的焦急等待。一回到北京,刘东生就去找中科院北京植物研究所专家徐仁,请他给希夏邦马植物化石作鉴定,你一定会猜想到鉴定结果。现在,对于这块化石,我们已知:1、姓名:高山栎(常绿阔叶乔木,最高可长到30米)2、年龄:200多万年3、对比:高山栎现在的后代,在西藏东南的生长区域最高30限为海拔3000米根据已知,请你判断刘东生会作出什么重要的科学结论?你一定能。高山栎在藏东南生长在海拔3000米以下,与它同类的化石高山栎却出现在海拔5900米,这说明什么问题?此前国际地学界认为青藏高原的高度久已存在,还没有把它隆升的时间作为问题提出。在希夏邦马峰地区高山冰雪带考察刘东生们这个非同寻常的发现,为七十年代之后的青藏科考开拓了新课题:这一块小小的高山栎化石,引发了青藏高原隆起时间、隆起幅度和阶段的课题探讨。从1964年起始,刘东生致力于将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环境31演化的研究、将青藏高原研究与黄土高原研究、将固体岩石圈的演化与地球表层圈的演化通通结合起来,开创了地球科学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刘东生说:“我就像侦探一样研究黄土,只有不放过任何细枝末节,才能找到隐藏的线索,而真正深入其实质。”古地磁、同位素高新技术出现以后,研究黄土的年龄也有了新工具。1981年,刘东生们在陕西洛川黑木沟那个35层黄土和34层红土的剖面,天天做古地磁测试,“打了一个岩心,有150多米,我们5公分取一个样儿。每一个样儿我还拿锯子把它锯成小方块,然后每一个小方块要放到仪器里头来回测,要测几个方向。每天就是这个样子重复操作,但是测完了以后,画出图来,我觉得有点奇怪。”“就是这个图好像似曾相识啊,好像是在哪个地方见过。但是还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刘东生他们通过超导磁力仪测试,发现洛川黑木沟黄土磁性发生倒转,“磁性它一个时期以后要倒转,现在我们的北和南,在若干年前,七十万年以前,地球上的北极和南极是反的,现在我们认为的北,过去七十多万年以前是南,我们黄土里头找到了这个记录的标准,根据古地磁一个正一个负、一个正一个负,这样一个次序推出来250多万年。”刘东生们反复采样、反复测试,要做到万无一失,要做到精益求精,洛川黑木沟剖面的超导磁力测试做了不是五次,就是六次。再后来,刘东生应瑞士地质学家许靖华教授邀请,赴苏黎世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做访问研究,亲自背上一套洛川黑木沟采制的黄土样品,在瑞士的海乐古地磁实验室做磁力测试。做完了,刘东生还是不放心,又催促国内的团队,赶紧去洛川黑木沟打钻,32再做一套黄土样品,寄送瑞士。再做测试的结果,与前次完全一样。两次测试出来的磁化率曲线图,清晰耀眼,亲切熟悉,直觉告诉他:这条曲线如此熟悉,好像似老朋友的面孔,好像似亲人的面孔。这也像似你看见一个陌生人,却觉得从前在哪里见过他,可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刘东生明白,这是他们新近测试的结果,之前绝对没有过这样的黄土曲线图。他没有否定心里的这份直觉,也没有立马找到这个说不清的答案。说到这里,就要跟你讲一下我们心脑里有两套运作机制。1981年4月26日至7月20日,应邀访问苏黎世的瑞士联邦高等理工大学并短期工作,与赫勒博士合作,利用该校地球物理系的超导磁力仪研究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的磁性地层和岩石磁学,获得黄土底界年龄和黄土剖面的磁化率曲线等重要研究成果。33从前的从前,有位高人教给我考试语文的必胜法宝。他说进入考场,坐下来第一件事是先看作文题目,题目看清了不要再想,就去从头到尾做你的,试卷全部作完,来到作文题目跟前时,你已经知道自己的作文该怎么写了。你说,我试过一次,不成。那是你训练还少,如果你相信这个方法,这样干过几次,你就能学会,你就能掌握诀窍,那是因为你右脑掌管着你的潜意识,它博大精深,潜力无穷,只是你不知道,你没有训练过它如何为你服务。考数学,一旦遇到难题解不开,千万别死守,赶紧绕道走,直接往下作,等到能作的全作完,再回头来解决你那个难题,办法就有了,答案也有了。如果这样做你不灵,那不是你笨,是你还没有训练、发挥潜意识的能量,因为平时你不用它,它也不会显山露水,只要你坚持这样作,要不了几次你就会尝到甜头,潜意识就习惯配合你,你也就像刘东生一样有了灵感。你还记得不,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你会系鞋带吗?系鞋带是不是很难学?是不是学了很长时间?现在你系鞋带还用想一想吗?现在系鞋带你是不是心里还在想着别的事情,再也用不着为系鞋带操心?这就是因为潜意识已经学会系鞋带,已经习惯系鞋带,也就已经生动化了,再也用不着你去管。你经常玩玩单双杠,你的胸大肌就比别人发达,胳膊、手腕子也大有力气,潜意识跟四肢、肌肉一样,也能锻炼得有力气,办法就是你经常交给它问题,让它去解答。钱学森,你当然认识了,当年中国首席科学家,几乎每天都有等着他去解决的难题,他最有体会了,难怪他告诉我们说,所谓灵感,恐怕是人脑有那么一部分,对于这些信息在加工,但是人并没有意识到,这在国外也称“多个自我”,即人不光是一个自34我,而是好几个,一个是自己意识到的,还有没意识到的,但它也在那里工作。假设一个很难的问题,在这些潜意识里加工来加工去,得到结果了,这时可能与我们的显意识沟通了,一下得到了答案。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可能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灵感。为什么说这个?因为刘东生怎么也没有想明白的曲线图,进入了他潜意识的运作里,等到他买了机票,在苏黎世乘坐上回国的班机时,就在他插下安全带插扣时,咔嗒一响,头脑里似乎也有什么东西被接通了,英国科学家夏可夫森的深海沉积层的氧同位素曲线图,清楚闪现出来,这个曲线图他从前见过。又像似回到会兴小镇那个焦急无眠的夜晚,他焦急等待着去看看那深沟里的奇迹灯火。回到北京的实验室,马上找来夏可夫森的深海沉积层的氧同位素曲线图,还有南极地冰芯的风尘通量曲线图,意外发现它们都同洛川黑木沟黄土磁化率曲线图惊人相似,个别细微之处竟然完全一致,这可是250万年全球环境气候变化的实证啊,它们既然一致,就足以证明刘东生拿到了开启250万年自然历史的金钥匙。“没有想到,完全彼此互不相关的两个工作,做出来的曲线是可以对比的。两条曲线的相像,证明了我国的黄土高原和深海沉积物一样,记录了从古到今环境的变化。黄土也因此和早些年被发现的深海沉积物、极地冰核,并称为解读古环境的三部天书。”35黄土磁化率曲线和深海记录的对比刘东生从没有满足的时候,他又跟相关科研单位合作,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对陕西洛川黑木沟黄土剖面进行再研究,构建时间标尺,建立了260万年以来古气候的变化系列和变化模式,将黑木沟剖面确定为世界黄土经典剖面,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对比标准。洛川黑木沟剖面的黄土、红土堆积,像大树的年轮一样清晰可辩。从此,黑木沟黄土剖面成为国际黄土科学研究的圣地,吸引着全世界环境科学家的神往。刘东生说:“上个世纪80年代,有个日本地质考察团来到中国,其中一位考察团成员,比我年纪还大,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这位老科学家来到洛川黑木沟,无论如何也要下到沟里去察看,人们怎么劝说也不听,他说,我在老耄之年,能够到这里亲自看过,以后就死无遗憾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洛川的黄土剖面,是世界各国地质学家必看的活生生的教科书,这里的历史记录,在世界其它地方是看不到的,这是一个天然的大试验室。”36这项研究成果,使刘东生获得了2002年度泰勒环境成就奖。上传者:nuofei没有放弃直觉,抓住直觉,使他又一次抓住成功的机会。可是从前,他也有过放弃机遇的遗憾和教训。1963年,他跟一位同事,在黄土高原陕西蓝田县出野外,临近傍晚,走到了公王岭一处陡崖前,“我们晚上六点钟,天已经黑了,走到一个地方,看到上头有骨头的化石,是兽类的或者什么的。”“抬头望去,发现陡崖顶部像是露出了一些动物的化石,本想再爬上去看看,可天色不早了,也实在累了,便决定赶回县城,第二天再来看看。可到了第二天,因为有变没有再回去。”没想到这个没有再回去就再也没回去。196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科考队,乘车从蓝田县城出发去厚镇,到达玉山镇前程村时,突降大雨,黄土泥泞,车队不得不停下避雨。没事的当地农民过来看热闹,借此询问农民,这一带可有龙骨出土?民间多把动物化石称为龙骨。农民马上指着灞河对岸的黄土台源说,公王岭上就有。结果37呢,科考队就在公王岭断崖悬壁上发现了许多露头化石。“结果发现了蓝田猿人。我在西南联大读的是古生物学,可却与蓝田猿人擦肩而过,那是我们中国最老的一个猿人,我们就失去这个机会了,实在是遗憾,更是深刻的教训。”这次野外考察的疏忽,成了他一辈子的遗憾。“我记下了一句话就是说,一个地质学家在他工作的时候,要考虑以后没机会再来了,所以一定要把这个地点做得详尽无疑,不要有遗憾。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科学上的发现,不仅仅是克服一些困难,最重要的就是要继续不断地有所积累,这个继续不断地长年的积累,是科学发现重要的关键。我这样的本子算起来可多了,大概我估计二百本吧。这个我还比较认真,在野外的时候,看到了随时就把它记下来,勤能补拙嘛,这句话我非常欣赏。我自己没有什么天分,就是勤快一点儿。”夫人胡长康说刘东生:他脑子里头始终就是喜欢多想问题,比方说走路出去吧,他不喜欢老走这条路,都多走几条,他脑子里老在想这个创新的事,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刘东生73岁考察南极,79岁考察北极,86岁考察南海,87岁考察罗布泊。38辉煌人生的起点当年奉天郊区皇姑屯有个火车站,火车站有位副站长,副站长家里有个胖小子,三四岁就自己跑野外,钻草棵里抓小虫子。2007年,他已经90岁,这件童年的小游戏已经过去八十六七年,他又次想起来讲起来,用现在90岁的慧眼,居然看清了那个小男孩的小游戏,就是他科学家辉煌人生的最早起点。然后,大科学家刘东生,把他的人生智慧告诉了记者:我从事科学工作的起因,是源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好奇,在科学工作特别是在自然科学工作中,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可以说,一切科学问题的产生都源于好奇心理。长大后,我已不再满足所看到的事物,对未知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你对那个有兴趣,你才能做好。他还告诉我们:有人从小志向就定了,有人在工作中发现自己,有人是在失败后,发现自己在另外的方面是成功的。要发现自己的志趣、能力,在这个基础上超越自己。兴趣、恒心、勤奋,都是从发现自己这儿来的。只有发现自己了,才能有兴趣,才能做出贡献,才39能更进一步超越自己,这是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气质和条件。1986年,刘东生在意大利瓦隆那黄土探坑中对发掘出来的古土壤层进行观察。74岁赴南极(1991)4079岁在北极斯瓦尔巴德蹬一号冰川(1996)83岁第七次踏上去青藏高原的征程(2001)4187岁去罗布泊探秘(2004)89岁在萨拉乌苏考察(2006)42刘东生语录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书丢了可以再买,不在乎有多少书,而在乎为我所用。吃透一本书,熟悉运用基本概念,任何时候都有益处。附:环境污染的本质——摘自刘东生、李长生《环境地质学与人类健康》当我们为着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目的去重新认识地球物质的迁移、转移和分布规律时,我们发现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人们曾经用火花源质谱等先进手段测试了人体的无机元素组成,也同时测试了地球表面物质(海水、岩石)的元素组成,当把人体与地球表面无机环境共同含有的六十多种化学元素按浓度画成两条分布曲线时,人们发现这两条曲线吻合得相当好。这一环境地质学研究中所获得的结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普通的43真理:人类并不是什么超自然的特殊东西,人类是地壳物质的演化产物,人类也在与地壳物质不断的新陈代谢交换中得以生存。——人体与地壳在物质组成上的这种严格同一性,为我们揭开环境污染的奥秘提供了一个基础理论。环境污染的本质是什么呢?地壳表面的化学组成,是当地球从一个炽热的岩浆逐渐冷凝时地球物质有序排列的结果——由于重力和其它热力学条件的作用,Fe、Ni等重的元素沉向地壳深部,Al、Si、Ca、Mg较轻元素浮向地表,而更轻的H、O、N则升上天空。生命逐渐在地壳与大气界面之间发展起来了,它始终与地壳表面物质保持着血肉联系。但是,到了近代,由于“不安分”的人类用自己强大的技术力量,开始大规模地改变自然界面貌,许多地壳深部的化学物质被发掘出来了,许多陌生的化合物被从实验里人工合成出来了,这些化学物质总会有意、无意地被散布到自然环境中来,于是千万年保持恒定的地壳表面化学组成开始发生变化。这一变化在动摇着生命存在的基础,因为环境将把许多陌生物质输送给生命,而生命则因机体组织不能忍受这些物质而产生严重的后果。从地球演化史与生命演化史角度来看,环境污染是一个全新的现象,它标志着生命与其无机地球环境之间的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附:第十八届INQUA大会在瑞士开幕首届刘东生奖章颁奖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发布时间:2011-07-23第十八届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InternationalUnionforQuaternaryResearch,简写INQUA)大会于7月21日在瑞士伯尔44尼国际展览中心开幕。在开幕式上,INQUA现主席、澳大利亚的Chivas宣布美国科学家StephenPorter获得首届刘东生奖章。为表彰地质地球所刘东生先生对国际第四纪科学研究事业的杰出贡献,INQUA决定,从本届大会开始设立刘东生奖章(LiuTungshengMedal),以表彰全世界在第四纪研究领域有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刘东生奖章为终身成就奖。首届刘东生奖章获得者是华盛顿大学教授Porter,主要从事冰川、冰原和极地研究,做出了举世瞩目的贡献,他还与中国科学家合作,在中国黄土研究方面也有较大的国际影响。Porter曾于1995年在十四届德国柏林INQUA大会上当选过INQUA主席。此前,INQUA曾于2007年首次设立了以英国著名第四纪科学家Shackleton名字命名的奖章,以奖励在第四纪研究领域中做出成就的青年科学家。新设立的刘东生奖章是国际第四纪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刘东生奖章和Shackleton奖章每4年评选一次,在INQUA大会上颁奖。刘东生奖章45科学家如何逃离死亡营杰出的电子工程师布兰克施密特博士,二战期间被关押在苏联战俘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是一个战俘,关押我的营地位于苏联一个煤矿工地上,我周围的人一个接着一个死去。看守我们的士兵非常凶残,长官蛮不讲理,官员们也阴沉刻薄。经过很简单的身体检查之后,我们每人都被安排搬运煤炭的任务,我的定额是每天300磅。如果有人没能完成份额,那他就没有饭吃,只剩死路一条。我开始筹谋逃离这里。我知道,我的潜意识总会帮我找到出路。我在德国的家已经被毁,家人也都没能幸免于难。我所有的朋友以及之前有过联系的人,不是死于战争,就是跟我一样被关押。我对潜意识说:“我想要去洛杉矶,你将为我指路。”我曾看过洛杉矶的图片,清楚记得其中的几条主干道和一些标志性建筑。每天晚上,我都会想象自己在维尔雪大道上散步,和我一起散步的美人,是我战前在柏林认识的美国姑娘(现在是我妻子)。在我的想象里,我们路过商店,经过汽车站,然后在饭店里吃饭。每天晚上我都会这么想,我要开着美国车在洛杉矶的大道上来来回回走个遍。我努力把想象变得生动而真实。这些图象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就像营地外那几棵树一样真实而自然地存在着。每天早晨,战犯都会排成一排,由长官清点人数。他会数“一,二,三……”一直数下去,直到第17个,也就是我的位置,然后我应该站出列。可是刚要叫到我时,长官忽然被叫走了。他回来之后,就把下一个人当成第17个。这样,晚上回来点名的时候,即使我不见了,人数也不会比现在少,要认真清查还需要一46段时间。趁着这个机会,我逃了出来,走了一天一夜,然后在一个废弃的小城呆了一天。我靠着捕鱼充饥,有时候打点野味。在那里,我幸运地发现开往波兰的运谋火车,趁夜摸上火车,到了波兰。随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我成功地到达瑞士的卢塞恩。一天晚上,在卢塞恩的宫殿酒店,我同一对美国夫妇聊了一会。那男人问我是否愿意去他在家里做客,他的家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塔莫妮卡。我当然十分乐意。我一到洛杉矶,他们就派司机开车来接我。汽车载着我,行使在维尔雪大道上,这些街道和我在苏联的煤矿工地上想象的一模一样。我认识那些建筑,那些在我脑海里出现了多次的建筑。当时的感觉就好像我已经在洛杉矶生活了很多年。我终于达到了自己的目标。我从不会停止追逐奇迹的脚步,从不会放弃潜意识的神奇力量。相信它吧,它有我们不了解的工作方式。——选编自[美]约瑟夫·墨菲《潜意识的力量》
/
本文档为【!没有好奇没有成长没有辉煌】,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