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2010-09-02 21页 pdf 584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80829

暂无简介

举报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 58 例 王淑华亓玉奎 笔者自 1996 年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满意。现将有完整记录的 58 例患儿的治 疗概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58 例,<1 岁 30 例,1~3 岁 28 例;其中男 30 例,女 28 例。腹泻最长者 2 周以上,最短 者 2 天,以 3~5 天为多。1 日大便次数最多者 20 次以上,最少者 5~6 次。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 精神萎靡,干呕纳呆。39 例患儿伴有少尿,12 例患儿伴有轻微发热。大便以水样便、...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七味白术散治疗小儿腹泻 58 例 王淑华亓玉奎 笔者自 1996 年用七味白术散加味,治疗小儿腹泻效果满意。现将有完整记录的 58 例患儿的治 疗概况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58 例,<1 岁 30 例,1~3 岁 28 例;其中男 30 例,女 28 例。腹泻最长者 2 周以上,最短 者 2 天,以 3~5 天为多。1 日大便次数最多者 20 次以上,最少者 5~6 次。患儿均伴有不同程度的 精神萎靡,干呕纳呆。39 例患儿伴有少尿,12 例患儿伴有轻微发热。大便以水样便、蛋花样便为多 见,其次是糊状便。化验大便常规:镜检多数有脂肪球,少数有白细胞。诊断标准按照世界卫生组 织定义:凡每日大便次数多于 3 次,便质稀薄或水样即为腹泻。 2 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人参 4g(另煎),茯苓 5g,炒白术 5g,炙甘草 2g,藿香 4g,木香 3g,葛根 5g。 加减:外感风寒者加苏叶 4g,白芷 4g;内伤乳食者加鸡内金 3g,焦三仙各 3g;湿热盛者加黄 芩 5g,黄连 3g,川朴 4g;脾虚湿盛者加砂仁 4g,车前子 5g(布包煎),炒山药 6g;脾阳虚久泻者加 干姜 3g,莲子肉 6g。 煎服法:将上药制为粗末,水煎 2 次,共得 80ml 药液,每次 10ml,隔 2 小时喂药 1 次,夜间 小儿入睡停止喂药。此为周岁小儿量,随年龄大小酌情加减。值得说明的一点,服药方法很重要, 若每剂分 2~3 次服完,每次服药液较多,有的小儿将药液原样泻出,起不到应有的疗效。只有少量 多次给药,才能使药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 辅助治疗:轻度脱水和中度脱水用口服补液补充,重度脱水予静脉补液纠正。对患儿加强护理, 注意保温,适当调控饮食。 3 疗效标准与结果 患儿精神好转,饮食如常,每日大便 1 次,便质成形为痊愈;每日大便 2~3 次,便质糊状为有 效;每日大便 3 次以上,便质稀薄为无效。 58 例患儿,治愈 49 例,有效 6 例,无效 3 例,总有效率为 95%。其中治愈者最长时间为 7 天, 最短时间为 1 天。 4 体会 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食入不化, 清浊不分,水湿和食物混杂而下并走大肠,遂成泄泻。脾虚和湿滞是小儿腹泻的关键所在,又互为 因果。因此,临床上健脾和渗湿两法并用方奏全功。 七味白术散出自《小儿药证直诀》,其功用:健脾止泻。主治:脾胃久虚,呕吐泄泻频作不止者。 本方亦系四君子汤加味而成,方中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为治脾胃虚弱,中气不足的常用方;藿香芳 香化湿,醒脾和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止泻;葛根鼓舞胃气上行;加入砂仁辛散温通,化湿,行 气,为醒脾开胃之良药;车前子利水湿,分清浊,利小便以实大便。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认识到,车 前子不单治疗暑湿泄泻,不管哪种类型泄泻,在应证方药中加入车前子一味,取效甚捷;炒山药补 脾土,厚肠胃;小儿腹泻兼挟食滞者居多,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积,助脾胃功能恢复。诸药合用, 共奏健脾除湿,理气消积而止泻之功。 作者单位: 271200 山东省新泰市市中办事处卫生院(王淑华) 山东省新泰市中医医院(亓玉奎)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2 年第 5 期 中药敷脐治疗婴幼儿腹泻 110 例 魏永芹陈玲王建功 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为诊断明确的门诊或住院婴幼儿腹泻患儿。临床表现为每日大便 5~10 1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次,为稀水样便,伴有不消化食物,有时伴有轻度呕吐或低热,并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酸中毒,大 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及少许白细胞。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0 例,对照组 30 例。治 疗组男 68 例,女 42 例,年龄 1 个月~3 岁,其中 1~6 个月 8 例,6 个月~1 岁 54 例,1~2 岁 32 例,2~3 岁 16 例;发病到就诊时间,3 天以内 79 例,3~5 天 23 例,5~7 天 6 例,7~10 天 2 例。 对照组的性别、年(月)龄、症状、体征、就诊时间与治疗组无明显差异。 治疗方法:两组病例选择抗生素、补液及纠正酸中毒等常规治疗。但二者止泻方法不同。治疗 组用吴茱萸、五味子、丁香、干姜分别研细过 200 目筛,取药粉加醋调成糊状装瓶备用。将药糊平 摊于塑料纸上视脐孔大小将药敷上,用伤湿止痛膏或绷带覆盖固定,稍加压用热水袋敷少许即可,1 日 1 换。一般 2~4 天即愈。对照组口服次碳酸铋 1~6 个月每次 0.075g,6~12 个月每次 0.1g,1~ 3 岁每次 0.15g,均 1 日 3 次。 疗效标准:①显效:敷脐 24~48 小时大便次数减少到每日 2 次或 2 次以下,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②有效:敷脐 48~96 小时大便次数减少至每日 2 次或 2 次以下,大便性状好转;③无效:敷脐 96 小时腹泻次数仍在每日 2 次以上或性状无明显改变。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 58 例,有效 50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 98.2%。对照组显效 11 例,有 效 7 例,无效 12 例,总有效率 60.0%。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处理 P<0.01 有显著差异。 讨论 婴幼儿腹泻为儿科常见病,其原因多为体质虚弱,脏腑未完全发育,体质娇嫩,脾胃运行功能 尚未健全,感受外邪易致脾胃功能受损紊乱。久泻易耗伤气液,导致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 目前认为常合并病毒感染。中药敷脐能温中化湿,健脾止泻,促进脾胃运化,气血运行,养阴生津。 中医认为脐为气血所聚,阴经所养,药敷于脐,能扩张血管,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胃肠液分泌,尚 有抗病毒作用。由于婴幼儿皮肤透过性强,药物均含有挥发油性物质,易于吸收,据观察婴幼儿敷 脐数小时,即可发挥疗效,此法简便易行,患儿易于接受,未有不良反应,深受家长们欢迎。 作者单位:277011 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陶庄中心卫生院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2003 年第 4 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病 100020 首都儿科研究所方鹤松 腹泻病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危害儿童健康。腹泻病在中国小儿中属第二 位常见多发病(仅次于呼吸道感染)。1992 年卫生部召集全国有关专家制订了全国统一的《中国腹泻 病诊断治疗,简称方案》,对改进腹泻病的诊断治疗及合理用药 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就中西医结合,合理用药作重点介绍。 1 诊断 《方案》确定以下分类诊断: 2 治疗 新旧治疗方法的改变:旧方法(50 年代建立)包括:①禁食;②过多应用静脉输液;③滥用抗生 素(现在认为是不合理的)。1992 年的(方案》确立了新的治疗方法包括:①预防脱水;②纠正脱水; ③继续饮食;④合理用药。 2.1 液体疗法脱水的评估见表 1。脱水对患儿有危险,应及时评估,发现脱水及时纠正。 2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项目 Ⅰ Ⅱ Ⅲ 一般 状况 良好 *烦躁、易激惹 *嗜睡昏迷、软弱无力 眼窝 正常 下陷 明显下陷 眼泪 有 少或无 无 口舌 湿润 干燥 非常干燥 望 诊 口渴 饮水正常无口渴 *口渴,想喝水 *只能少量饮水或不能饮水 *捏起来回缩慢 捏起后回缩很慢 触 诊 皮肤 弹性 捏起后回缩快 小于 2 秒 大于 2 秒 有些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个以上 重度脱水:患者有两个或两上以上上述 上述体征,其中最少包括一个*所 体征,其中至少包括一个*所示的体 诊断 无脱水症 示的体征。丢失水份占 3-10%。 征。丢失水分大于体重的 10% 治 疗 采用方案一 采用方案二 采用方案三 2.1.1 治疗方案一适用于无脱水症患者,可在家庭治疗。家庭治疗三原则: (1)腹泻一开始就要给患儿口服更多的液体以预防脱水,建议选用以下液体中的任何一种: 米汤加盐溶液:配制方法,米汤 500ml(一斤装酒瓶 1 瓶)+细盐 1.75g(一瓶啤酒盖的一半),随时 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糖盐水:配制方法:白开水 500ml(1 斤装酒瓶 l 瓶)+蔗糖 10g(2 小勺)+细盐 1.75g(半啤酒瓶盖)。 随时口服。 口服补液盐(ORS)溶液;每腹泻 1 次给服 ORS 液 50~100 毫升。 (2)给患儿足够的饮食以预防营养不良。原来吃过的东西都可以吃,要鼓励多吃。 (3)密切观察病情,如果患儿在治疗 3 天内临床症状不见好转或出现下列任何一种症状,即应去 看医生:①腹泻次数和量增加;②频繁呕吐;③明显口渴;④不能正常饮食;⑤发热;⑥大便带血。 2.1.2 治疗方案二适用于有些脱水的患者(即轻-中度脱水),此类脱水约占 90%,完全可用 ORS 纠正。既经济又方便,效果也很好。非常适合基层应用。 纠正脱水最初 4 小时 ORS 液的用量:75ml×体重(kg)=ORS 用量。4 小时后再评估一下脱水症 状,如脱水已纠正,即可回家采用家庭口服补液,如方案一;如仍然有些脱水,则按方案二,再给 一份 ORS 液纠正脱水。 2.1.3 治疗方案三适用于重度脱水,因有低血容量休克,需用静脉输液尽快纠正。纠正重度脱水 需液量按 100ml/kg 计算,方法见表 2。 年龄 第一阶段(20ml/kg)等张液 第二阶段(80ml/kg)2/3 张或 1/2 张液 1 岁以内 1 小时 6 小时 1 岁以上 1 小时 5 小时 ●等张液 ※2:1 液:0.9%氯化钠液:1.4%碳酸氢钠(或 1/6M 乳酸钠) ※0.9%氯化钠液 ●2/3 张液 ※4:3:2 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 乳酸钠) ※1:1 加碱液:0.9%氯化钠液 100ml+10%葡萄糖 100ml+5%碳酸氢钠 10ml ●1/2 张液 ※2:3:1 液:0.9%氯化钠液:10%葡萄糖:1.4%碳酸氢钠(或 1/6M 乳酸钠) 上述液体可根据当时当地情况适当选择。 3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补钾:重度脱水患儿一般需采用氯化钾,每日 200-300mg/kg,分 3-4 次口服,或配成 0.15-0.2 %浓度由静脉均匀输人,速度切忌过快,并需待有尿后才能静脉给钾。 补钙:佝偻病患儿在输液同时即给口服钙片或钙粉,每次 0.5g,每日 3 次,若出现手足搐搦症, 立即给 10%葡萄糖酸钙 10ml,稀释后缓慢静脉滴注。 一旦患儿能饮水,应尽量改用 ORS 口服液,补液 6-7 小时后重新评估病情,选择合适的方案一、 二或三继续治疗。 鼻饲管补液:如无静脉输液条件,可用鼻胃管点滴 ORS 液 20ml/(kg·h),连续 6 小时(120ml /kg)。 2.2 药物治疗急性水样便腹泻患者(约占 70%)多为病毒或产肠毒素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 只要做好液体疗法,患者可以自愈。采用中药或粘膜保护剂治疗可加快痊愈(见后)。对中毒症状较重 的患儿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如疑似霍乱采用四环素或诺氟 沙星(氟哌酸)。 粘液、脓血便患者(约占 30%)多为侵袭性细菌感染,选用一种当地有效的抗菌药物,如用药 48 小时,病情仍未见好转,再考虑更换另外一种抗菌药物。 2.2.1 细菌性痢疾首选药物是:①诺氟沙星(氟哌酸),每天 10-15mg/kg,分 3 次口服。疗程 5-7 天;②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每天 10-15mg/kg,分 3 次口服,疗程 5—7 天;③黄连素,每天 10-20mg /kg,分 3 次口服,疗程 7 天;④复方新诺明,每天 50mg/kg,分 2 次口服,疗程 7 天。 喹诺酮类药对痢疾菌较敏感故列为首选药,近年来发现对诺氟沙星有耐药,可换用环丙沙星。 曾有报道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对小动物骨骼发育有障碍,但近年来国内外许多报道认为多年的临床 经验,在小儿应用并未发现类似小动物的骨骼发育障碍,一致认为喹诺酮类药在儿科应用是安 全的;黄连素多年来一直保持中度敏感,故可选用;磺胺类药复方新诺明,早年效果很好,但近年 来在城市耐药率高达 60%—80%,农村也许仍可选用。 2.2.2 致泻性大肠杆菌肠炎①庆大霉素,每天 1—2 万 u/kg,分 3 次口服;②多粘菌素 E(可利迈 先),每天 5-10 万 u/kg,分 3 次口服;③新霉素,因多年未用,近来敏感率明显升高,可选用,每天 50—100mg/kg,分 3 次口服。上述 3 药对 2 岁以下婴幼儿粘液脓血便患儿(多属致泻大肠杆菌感染) 选用比较合适。需提醒的是,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新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因静脉或肌内注射耳、 肾毒性大,在儿科禁用。但庆大霉素、多粘菌素、新霉素为大分子药,口服时只在消化道发挥作用, 不被吸收因而没有毒性,故口服可以应用。 2.2.3 鼠伤寒(婴儿)沙门氏菌肠炎对常用抗生素耐药率高,可选用诺氟沙星、环丙沙星。重症选 用三代头孢霉素如头孢氨噻肟每天 75-100mg/kg,静脉滴人。 2.2.4 空肠弯曲菌肠炎对磺胺药、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都较敏感。 2.2.5 耶氏首肠炎对磺胺药、庆大霉素、诺氟沙星等均有效。 2.2.6 伪膜性肠炎为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应立即停用一般抗生素,选用灭滴灵、利福平或万 古霉素治疗。 2.2.7 霉蕾性肠炎首先停用抗生素,采用制霉菌素、氟康唑或克霉唑口服。 2.2.8 阿米巴痢疾及蓝氏贾弟鞭毛虫肠炎采用灭滴灵口服。 2.2.9 轮状病毒肠炎抗生素无效,可采用中药或粘膜保护剂治疗(见后)。 2.3 中医治疗我国中医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积累了丰富经验,有较好的效果,常用辨证方药如下。 2.3.1 湿热泻夏、秋季多见,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性细菌感染。 证候表现:起病急,腹泻频繁,大便稀或水样,肛门灼红,发热烦闹,口渴喜饮,恶心呕吐, 食欲减退,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分利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造黄连汤加减: 常用药:葛根、黄芩、黄连、炙甘草、茯苓、车前子、苍术等。发热重加藿香、柴胡、生石膏。 4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呕吐加半夏、生姜。成药有葛根芩连微丸、苍苓止泻口服液、双苓止 泻口服液等。 2.3.2 脾胃虚寒泻适用于急性腹泻之后的迁延与慢性腹泻。 证候表现:病程大于 2 周,时轻时重,大便稀溏,色淡不臭,食欲不振,面色萎黄,舌淡,苔 薄白,脉细滑。 治法:温中健脾、固涩止泻。 方药:桃花汤加减。 常用药:肉蔻、丁香、赤石脂、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石榴皮、鸡内金、乌梅等。 2.3.3 脾肾虚摩泻适用于重症难治性腹泻。多见于 3 个月以下小婴儿伴重度营养不良。 证候表现:腹泻日久,久治不愈,腹泻频繁,洞泻不止,大便色淡不臭,形体消瘦,面色苍白, 四肢发凉,舌淡少苔,脉微弱。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常用药:熟附子(先煎)、红人参(先煎)、苍术、甘草、干姜、赤石脂、茯苓、山药等。 2.3.4 脾虚泻适用生后即腹泻或病后伴发腹泻。 证候表现:病程迁延,时轻时重,时发时止,大便稀溏,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色淡不臭,食 欲不振,神情倦怠,形体消瘦或虚胖。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固涩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常用药:党参、茯苓、白术、山药、陈皮、焦三仙或鸡内金、赤石脂。 脱肛加黄芪、升麻。 2.3.5 伤食泻由于饮食不当引起的腹泻。 证候表现:脘腹胀满,疼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大便带奶瓣或不消化,味酸臭,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性急好哭,夜睡不安。舌质淡红,苔白厚腻或淡黄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理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加减。 常用药:藿香、陈皮、焦三仙、莱菔子、茯苓、半夏、木香、白芍、元胡、鸡内金等。 2.4 其他治疗 2.4.1 肠粘膜保护剂为双八面体礞托石粉。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病毒性或产毒素细菌性)。 常用药有思密达(Smecta),疗效较好。现今已有国产双八面体礞托石粉,也可试用。 2.4.2 微生态制剂目的在于恢复肠道正常菌群,重建肠道天然生物屏障保护作用。 常用有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粪链球菌、蜡样芽胞杆菌等。有效品种有:培菲康、丽珠肠乐、 金双歧、促菌生、整肠生、乳酶生等。其中培菲康、丽珠肠乐、金双歧为双歧杆菌(肠道微生态的主 要菌种)制剂,列为优选。这些制剂一定要保持有足够数量的活菌,没有活茵的制剂是无效的。微生 态制剂的及时止泻效果并不好,因而不要作为常规应用,但它适用于迁延性腹泻伴有明显肠道菌群 紊乱的患儿。 2.4.3 糖源性腹泻的治疗少数是由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多数是由于急性肠炎时较大面积的损伤 了小肠微绒毛,造成双糖酶,尤其是乳糖酶缺乏,吃进去的乳食不能被消化,在肠内形成高渗物质, 引起渗透性腹泻,使腹泻迁延,此时采用去乳糖饮食,病儿可以很快治愈。 去乳糖饮食:有去乳糖奶粉或去乳糖豆奶粉;简易的方法是采用豆浆喂养,100ml 豆浆加葡萄 糖 5-10g,代替牛奶或母乳喂养。 综上所述,治疗小儿腹泻最好是中西医结合,做到合理用药,即可使患儿较快得到治愈。 摘自《中国临床医生》2001 年第 6 期 5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王传春 王振洲 2004-8-214:56:15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0 年第 2 期第 20 卷短篇报道 1993 年 10 月~1997 年 10 月,笔者采用西药结合中药敷脐加按摩治疗小儿腹泻 262 例,疗效满 意,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儿均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次数增加,大便呈稀糊状或稀水样,内容不消化物,常规检查有脂肪 或少许白细胞。均系腹泻 3 天的门诊及住院患儿,共 394 例,年龄 3 个月~3 岁。随机分两组,对 照组 132 例,男 80 例,女 52 例;平均年龄 1.33 岁;中药敷脐组 262 例,男 178 例,女 84 例,平 均年龄 1.17 岁,各病例均为首诊,未作任何不规则治疗。均符合 1992 年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研讨会制定的诊断标准。 治疗方法 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抗感染均以庆大霉素 4 万 u 肌肉注射,每天 1 次,病毒唑 0.1g,肌肉注射, 每天 1 次,口服稀释的 WHO-ORS 液,必要时即刻静脉滴注 1/2~1/3 张液 500ml,每天 1 次,滴速 为每小时 20ml/kg。乳酶生片 0.3g,每天 3 次口服。中药敷脐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中药敷脐,敷脐 中药的组成是香附 1 份,乌梅、五倍子、川椒、小茴香,肉桂,吴茱萸、丁香、藿香、苏叶、干姜、 苍术、白芷、苦参各 2 份,牡蛎、龙骨各 3 份,共研细过筛,拌匀装瓶备用,用时取药粉 3~5g 用 纱布包成乒乓球形扎好敷脐,外以麝香止痛膏固定,并顺时针按揉脐部 3~5min,每天换药 1 次。 患儿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记录精神状态,食欲变化,腹胀消长情况,大便次数及其性状恢复程度, 大便常规化验等。3 天为 1 个疗程,均治疗 1 个疗程。 结果 1 疗效判定标准 痊愈:大便次数恢复正常(6 个月以下患儿每日 1~3 次,6 个月以上每日 1 次),大便性状正常,精神好,食欲佳,大便常规化验正常;显效:大便次数及性状基本正常,精神 尚可,食欲恢复到正常的一半以上,大便常规化验正常;好转:大便次数比治疗前减少 3~4 次,其 性状为黄色稀糊状便,可含未消化物,但无粘液,精神不振且食欲不佳,但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大 便常规化验转正常;无效:各项指标均无改善。 2 治疗结果 中药敷脐组痊愈 180 例(68.70%),显效 34 例(12.98%),好转 40 例(15.27%),无 效 8 例(3.05%)。而对照组依次分别为:61 例(46.21%),21 例(15.91%),24 例(18.18%),26 例(19.70%)。 两组经 Ridit 分析,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敷脐未见明显毒副作用,其中 40 例见有局部皮肤 潮红,但无糜烂,停止敷贴后 1 天即恢复正常。 讨论 16 味敷脐中药具有敛肺涩肠,温中祛寒,理气止痛,解表散风,祛寒通脉等诸性能。多归入脾、 胃、肺、大肠经,互为表里,互补互利,相辅相成,而达到固本清源的目的。同时外加以按揉,以 加强药物的渗透吸收作用,以增强疗效。配合基础治疗,可以较迅速地改善大便次数和性状,从而 使治愈率明显地提高,而且该法简单,实用,易被患儿所接受。 中西医结合治疗秋季腹泻 154 例疗效观察 孙霞 刘汉山 丁会霞 2001 年秋冬季节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秋季腹泻 154 例,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来源于我院 2001 年 10 月 1 日至 2001 年 12 月 31 日儿科门诊病例 204 例,住院病例 112 例。 诊断标准参照 1993 年 10 月修订的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诊断分型。其中男 203 例,女 113 例年龄<12 个月 168 例,12 个月~83 例,24~36 个月 65 例。分为两组:治疗组 154 例,男 98 例, 女 56 例;轻型 65 例,中型 70 例,重型 19 例;中医分型:寒湿型 81 例,湿热型 41 例,脾虚型 20 例,伤食型 12 例。对照组 162 例,男 105 例,女 57 例,轻型 70 例,中型 73 例,重型 19 例。两组 6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在年龄、性别、病情及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西医治疗:(1)调整饮食,合理喂养;(2)预防脱水或轻度脱水采用口服补液盐(ORS) 口服补液。预防脱水,ORS 液量为 20~40ml/㎏,4 小时内服完,以后随时口服,能喝多少给多少, 轻度脱水最初 4 小时内 ORS 液量(ml):体重(㎏)×75ml,4 小时后根据脱水情况重新调整方案。(3) 中、重度脱水采用静脉补液法,中度脱水第一天补液量按 120~150ml/㎏,重度脱水 150~180ml /㎏,张力为 1/3 张~1/2 张,可先补总量的 2/3,其余 1/3 量根据病情及时调整。(4)口服思密 达、丽珠肠乐。 在西医治疗的同时采用辨证推拿治疗。基本处方:补脾经、揉板门、点揉内关、揉脐摩腹、按 揉足三里、揉龟尾。根据辨证施治:(1)寒湿型加推三关、补大肠、推上七节骨;(2)湿热型加清脾胃、 清大肠、清小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3)脾虚型加补大肠、推三关、捏脊、补肾经、推上七节骨: (4)伤食型加运内八卦、揉中脘、揉天枢,每天 1 次,3 天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敷以滑石粉为介质,以免损伤小儿皮肤;(2)手法要轻柔缓和,以皮肤潮 红为度。 作者单位:276800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医院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2 年第 6 期 二芽汤治疗婴幼儿腹泻 60 例 张长花 刘锋 (江苏省赣榆县中医院,222100) 吾师孙如森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 50 余年,治疗婴幼儿腹泻,自拟二芽汤,疗效显著。笔者随 师临床,对此略有体会,近年来运动此方治疗婴幼儿腹泻 60 例,现总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60 例,年龄 6 个月~3 岁;男 34 例,女 16 例;病程 2~17 天;大便一般为稀水便, 或有乳块,呈蛋花汤样。 治疗方法 方药组成:炒麦芽 6 克、炒谷芽 6 克、茯苓 6 克、炒白术 3 克、陈皮 3 克、车前子 6 克(包)。 兼有呕吐者加制半夏 3 克、砂仁 2 克;夹有表症者,发热无汗,加苏叶、防风各 3 克。根据患儿大 小,将上方加水适量煎服,每日 3~5 次,甚者可随时服用。若脱水明显可配合补充液体。 治疗效果 60 例中,服 1 剂腹泻停止者 17 例,服 2~5 剂腹泻停止者 34 例,服 5 剂以上者 5 例;4 例无明 显疗效而转入院综合治疗。 典型病例 郑××,女,9 个月。腹泻 10 余日,经西药抗生素及对症治疗,效果不佳。现每日腹泻数十次, 色黄,清水,伴粘液夹有食物残渣及奶瓣。腹胀,呈轻度脱水貌,舌淡苔白腻,指纹正常,体温正 常。嘱其停一切西药,予二芽汤煎服,3 剂后腹泻停止而愈。 体会 小儿腹泻一年四季均可见,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多见于 3 岁以下的婴幼儿,重症患儿常易 引起伤阴、伤阳,甚至气脱液竭。多因小儿出生后失于调护,或乳食不节而损伤脾胃,不能腐熟水 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脾虚湿盛,浊气不降,清气下陷。方中炒谷芽消 食不滞,茯苓、炒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助运,陈皮健脾理气,方中妙用车前子,取其利小便实大便 之意。纵观全方,意在健脾理气,消食化滞。脾胃健运,食消气顺,则不止泻而泻自止,实为治本 之法。 摘自《中国民间疗法》1997 年第 3 期 7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云南白药敷脐治疗婴儿腹泻病的体会 张闯 婴儿腹泻病是儿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主要为轮状病毒感染所致。目前调查表明轮状病毒 在婴儿腹泻病中检出率多达 50%~70%,感染主要发生于 18 个月以内的小儿,尤其以 6 个月~1 岁 的小儿发病率为最高。笔者采用云南白药敷脐治疗婴儿腹泻病 30 例,取得显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30 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 16 例,女 14 例,年龄在 6 个月~2 岁,病程 1~10 天。 治疗:取云南白药 1s 加入 60%~70%酒精调成糊状,敷于脐窝,并用风湿膏固定。治疗婴儿腹 泻 30 例,其中用药 2 次治愈 14 例,3~4 次 12 例,4~5 次 4 例,总有效率 100%。 2 讨论 脐为神阙穴,居中焦为任脉主穴。用药物敷脐后,通过这一特殊通道作用于机体,既能调理脾 胃,又能助阳固脱,止痛止泻。云南白药敷脐可改善胃肠血液循环,使受损的肠黏膜恢复正常,有 明显的抗菌作用。风湿膏能刺激神阙穴,以激发经气,疏通经络,除湿止痛,促进气血运行。调节 人体阴阳及胃肠功能,从而达到痛解泻止的目的。此方法操作简便,婴儿易于接受,值得推广。 作者单位:052372 河北省辛集市新城中心卫生院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2003 年第 8 期 内外兼治婴幼儿腹泻 25 例 杨旭霞 婴幼儿腹泻乃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夏秋两季发病率最高,发病年龄多在 2 岁以下。笔者在 临床中采用内外兼治法治疗婴幼儿腹泻,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收集病例 25 例,男 12 例,女 13 例。年龄最小 2 个月,最大 5 岁;病程最 短 1 天,最长 5 天。其中轻度脱水 15 例,中至重度脱水者 8 例,19 例伴不同程度的电解质紊乱。 1.2 诊断标准凡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无脓血便者具属。粪便镜检多为阴性。部分 有少许脓细胞或脂肪滴,限于条件,均未作大便培养。 2 治疗方法 2.1 停用其他疗法,全部使用中药。内服基本方:藿香,葛根、泽泻、炒山檀、山药各 9g,木 香、炒白术、白芍、金银花各 6g,甘草 3g,水煎服,日 1 剂,分 3~6 次服。 轻度脱水者口服补液:中至重度脱水者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加减:伴发热者加黄连、石膏,伴 呕吐者加生姜、竹茹,腹胀者加大腹皮,腹痛甚者加砂仁,兼有食滞者,加焦三仙。 2.2 外敷法:干姜、丁香、肉桂、胡椒四味等份研末,每 6g 装一袋,每袋用适量香油或陈醋调 成糊状,敷于脐部,用绷带固定于脐中,每日换药一次。 3 治疗效果 显效,18 例(72%),用药 2 天,大便成形或糊状,每日 1~2 次,有效:6 例(24%),用药 4 天, 大便转稠,每日 34 次,无效:1 例(4%)未达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96%。 4 体会 《景岳全书·泄泻》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而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 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故本法旨在“醒脾、补脾、健脾”,用藿香 化湿醒脾,葛根升举清阳,除湿止泻,木香理气宽中除胀;炒山楂消食导滞,泽泻利小便以实大便, 山药,炒白术益气健脾燥湿;金银花宜透解表,清血、气分热,乃清源洁流之意;白芍、甘草缓急 止痛,配合外敷方以温补脾胃。诸药合用,收效甚速。 作者单位:756300 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中医院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2 年第 4 期 8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加味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治疗小儿腹泻 80 例 赵向阳 周琳 魏会丽 袁建平 1998 年 9 月~2000 年 12 月,我们共治疗小儿腹泻 162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 效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62 例全部为住院病人,病程<3 天,年龄 1 个月~4 岁,腹泻每日 5~13 次,就诊 前未进行补液、抗生素等治疗,排除合并肺炎、心脏病、肾脏病等影响水、电解质代谢的疾病。其 中对照组 82 例,男 48 例,女 34 例,年龄平均 1.3 岁,病程平均 1.8 天,伴呕吐 25 例,合并轻、中 度脱水共 60 例。治疗组 80 例,男 47 例,女 33 例,年龄平均 1.2 岁,病程平均 1.7 天;伴呕吐 24 例,合并轻、中度脱水共 58 例。 1.2 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全部病例粪检主要为白细胞,粘液少许,部分有脂肪球,少部分有红 细胞和(或)脓细胞。病原学检查:全部病例粪便经轮状病毒快速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查,阳性 51 例, 其中对照组 27 例,治疗组 24 例。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根据病情口服或静脉补液。对照组采用西药常规治疗(选用抗生素、多酶片、维生素、思 密达等),治疗组在上述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加味葛根芩连汤保留灌肠。中药组成:葛根 7 克、 黄芩 5 克、黄连 5 克、甘草 3 克、云苓 7 克、陈皮 5 克。伤阴者减黄芩,加乌梅 5 克、玉竹 7 克; 伤食者加焦三仙各 5 克,枳实、鸡内金各 5 克;脾虚甚者加白术 5 克;寒重者加干姜 3 克,兼表证 者加荆芥 5 克、苏梗 5 克。浓煎至 80ml,每日 2 次保留灌肠。半岁以内每次灌肠 15ml,半岁~1 岁 20ml,1~2 岁 30ml,2~4 岁 40ml。治疗 5 天后观察疗效。 3 疗效标准 治愈:精神、食欲正常:呕吐、腹泻停止,粪便常规检查正常;水、电解质紊乱纠正。好转: 精神、食欲改善,呕吐、腹泻显著减少;水、电解质紊乱纠正。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便无明 显改变。 4 治疗结果 对照组 82 例中,治愈 55 例,好转 12 例,无效 15 例,治愈率 67.07%,总有效率 81.71%。治 疗组 80 例中,治愈 74 例,好转 4 例,无效 2 例,治愈率 92.50%,总有效率 97.50%。经 x2 检验, 两组治愈率差异有高度显著性(X2=14.6,P<0.01),治疗组疗 效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腹泻病相当于中医的泄泻。葛根芩连汤是中医治泻名方,《伤寒论》用以治疗伤寒表证未解,误 下致邪陷阳明引起的热利,属表里双解之剂。配伍云苓、陈皮的加味葛根芩连汤增加了健脾利湿止 泻功效,能补泻兼施,符合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泄泻易伤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随证加减, 适合治疗风寒、伤食、湿热、阴虚、脾虚泻等中医各型泄泻。但因方中黄芩、黄连味苦,小儿常拒 服或因呕吐、腹胀不易口服,严重限制了中药的应用。汤利浓煎保留灌肠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并简 单易行,临床疗效显著,优于西药治疗方法,值得中医儿科医生推广应用。 作者单位:463900 河南省西平县中医院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2 年第 3 期 半刺法治疗小儿腹泻疗效观察 魏有山 刘玉增 侯永琴 1 临床资料 156 例患者均是我科住院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 82 例,男 42 例,女 40 例;对照组 74 例,男 38 例,女 36 例。年龄 10 个月~3.5 岁,病程 12~72 小时,142 例大便呈黄色水样或蛋花样,126 例大便带少量黏液。42 例大便带血,伴里急后重。腹泻次数 6~20 次/日,其中大于 10 次/日 134 9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例。高热 24 例,低热 48 例,呕吐 94 例,轻度脱水 24 例,中度脱水 88 例。便常规:无或有少量白 细胞 125 例,有较多白细胞 28 例。血 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分类淋巴比例高 116 例,总数高及分类中性比例高 43 例。两组经统计 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方法:治疗组人院后即给予头穴半刺法,头穴取额旁两侧,在临泣穴位下至前发际向下 1cm 处,分上中下三点,操作时患儿取坐位,由家长捧住患儿两颞部,术者左手拇指压穴旁,右手持 1 寸毫针刺上、中、下三点。手法为半刺法,浅刺而疾出针。针刺深度为患儿同身寸之 1 分,破皮即 得气,1 次/日,3 日为 1 疗程,有明显脱水者,同时补液,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抗病毒及静脉 点滴、支持疗法。 疗效判断:治疗 3 天热退,大便次数、性状转为正常,脱水纠正为治愈。治疗 3 天热退,大便 次数减少 2/3,脱水纠正为有效。治疗 3 天后热退,脱水明显减轻,大便次数减少 1 乃为好转。治 疗 3 天后症状无改善为无效。治疗组 3 天后治愈 64 例,有效 10 例,好转 4 例,无效 4 例,治愈率 78.1%;对照组治愈 25 例,有效 8 例,好转 23 例,无效 18 例,治愈率 33.8%;经统计处理有非常 显著差异(P<0.01)。 2 讨论 半刺法特点为快速刺人,迅速出针,如拔毛状,刺得较浅,有益气止泻作用。实验研究表明, 半刺法可提高 T 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患儿特异性细胞免疫,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以及可能有增强 小肠运转功能的作用。 作者单位:456550 林州市人民医院儿科(魏有山刘玉增) 安钢集团李珍矿业公司职工医院(侯永琴)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2002 年第 9 期 双嘧达莫、朱砂膏治疗婴儿腹泻 144 例 姜广学 葵瑞霞 自 1996 年至 2000 年我院用双嘧达莫、复方朱砂膏治疗婴儿腹泻 144 例。患儿年龄最小 2 个月, 最大 4 岁;大便外观呈黄水样或蛋花汤样。同时与同期患儿 138 例作对照,两组病情无明显差异, 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1 复方朱砂膏配制 朱砂 5 克、樟脑 5 克、松香 5 克、明矾 5 克。将以上 4 味药分别研成细粉,混合均匀装于瓶内, 密闭 24 小时后自然凝成膏状即得。 2 治疗方法 2.1 朱砂膏用法治疗组,取药膏 0.5 克,贴敷脐部,胶布固定,每日 1 次。 2.2 西药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吡哌酸、庆大霉素,按常规剂量给药;治疗组双嘧达莫每次 1~2mg /kg,每日 3 次。两组均对症处理。 3 治疗结果 显效:治疗后腹泻停止或解成型大便,有效:大便每日少于 3 次,水分减少。 治疗 5 天后,治疗组 144 例中显效 94 例,有效 32 例,无效 18 例,总有效率 87.5%;对照组 138 例中分别为 24 例、26 例、88 例,有效 36.2%,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婴儿腹泻多由病毒感染,消化不良或受凉引起;双嘧达莫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选择性抑制病 毒 DNA 合成,并抑制其特异性增殖过程,影响前列腺素的代谢,从而使胃肠蠕动减慢,分泌减少, 增加对水和电解质的吸收,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朱砂膏具有止泻止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暖脐等作用。故双嘧达莫与朱砂膏合用治疗婴儿腹泻具有方法简便经济、收效良好的特点。 作者单位:274700 山东省郓城县妇幼保健院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2 年第 8 期 10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双黄连粉针治疗婴幼儿秋冬季腹泻疗效观察 陈永宏 王友敏 刘桂琴 2004-8-215:05:34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1999 年第 6 期第 6 卷经验交流 小儿秋冬季腹泻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2 年来我院采用双黄连粉针治疗获得较满意效果。报 告如下。 1 病例与方法 1.1 病例:我科 1996、1997 年同期 9~12 月住院的 150 例婴幼儿急性腹泻患儿,病程在 7 日 之内。随机分为双黄连粉针治疗组和氨苄青霉素对照组。治疗组 120 例中男 72 例,女 48 例;年龄 <6 个月 38 例,6 个月~1 岁 46 例,1~2 岁 36 例。对照组 30 例中男 14 例,女 16 例;年龄<6 个 月 15 例,6 个月~1 岁 8 例,1~2 岁 5 例,2~3 岁 2 例。2 组患儿治疗前均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格检 查,并做粪常规和轮状病毒。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用双黄连粉针 60mg·kg-1.d-1 溶于 10%葡萄糖中配制成 1%浓度静滴, 每日 1 次。对照组给氨苄青霉素 50~100mg·kg-1.d-1 溶于 10%葡萄糖中静滴,每日 2 次。2 组 患儿如有脱水者静脉补液纠正脱水。 1.3 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用药 24~48 小时,腹泻次数减少至每日≤2 次或恢复正常次数,大 便性状恢复正常;有效:用药后 48~72 小时,腹泻次数减少至每日≤2 次,大便性状好转,水分明 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无效:用药后 72 小时腹泻次数每日>2 次或大便性状无明显好转,甚 至病情加重。 2 结果 治疗组显效 85 例(70.8%),有效 30 例(25.0%),无效 5 例(4.2%),总有效率为 95.8%。对照组显 效 9 例(30.0%),有效 6 例(20.0%),无效 15 例(52.0%),总有效率为 50.0%,2 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 异(P<0.001)。 发病 3 日内临床诊断〔1〕轮状病毒肠炎 82 例,治疗组总有效率为 97.6%;对照组 12 例,总有 效率为 41.7%。 本研究观察 150 例中经病原学检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为 77 例,治疗组 64 例中显效 44 例(68.8 %),有效 16 例(25.0%),总有效率为 93.8%;对照组 13 例中显效 3 例(23.1%),有效 1 例(7.7%), 总有效率为 30.8%,2 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 3 讨论 双黄连粉针是从银花、连翘、黄芩提取制成,三者配伍,有清热解毒作用。有关研究表明,双 黄连粉针对病毒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增强人体非特异免疫功能〔2,3〕。因此双黄连粉针是目前 儿科中抗病毒治疗较理想的药物之一。 作者简介:陈永宏,男,29 岁,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梓荆主编.实用中西医结合儿科学.第 1 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 合出版社,1997.163. 〔2〕李水银.双黄连粉针治疗急性病毒性心肌炎 44 例临床观察.新中医,1997,29(2):15. 〔3〕柳新,杨靖义,黄希忠.双黄连粉针剂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实用临 床急救,1995,2(4):173. 口服米、面汤治疗小儿腹泻合并轻度脱水 102600 北京市大兴县医院,郭东华梁波 方法:用小米汤、大米汤或面汤加少许盐或酱油,使汤略带咸味,爱吃甜食者可加少许白糖。 米、面汤之稠稀似煮沸后的鲜牛奶样。煮法:根据患儿平时的口味可选用小米、大米或面粉加水调 稀,文火煮 40-60 分钟为宜,煮锅以砂锅为最好。服法:可随时饮用,切忌冷服。6 个月以上的患儿 可带些煮开花的米粒。 疗效:笔者用米、面汤治疗小儿腹泻合并轻度脱水 54 例,用 ORS 治疗 106 例,两种方法疗效 11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基本相同。 讨论:小米、大米含水分、蛋白质、脂肪、无机盐(主要为钙、磷)、维生素 B 族,其主要成分 是淀粉,含糖量较高;小麦中含直链淀粉较多,易于消化。三者中,小米所含蛋白质、脂肪、铁均 比大米多,维生素 B1、B2 含量也较丰富,并含少量胡萝卜素。另外;小米消化吸收率较高,其中 蛋白质消化吸收率—方 83.4%,脂肪为 90.8%,糖为 99.4%。小米所含苏氨酸,蛋氨酸、色氨酸和 亮氨酸均较一般谷类为高,因此以小米汤为最好。 中医学理论认为:小米汤味咸,性微寒,无毒。入脾胃,有清热解毒生津,补益脾胃之功。主 治胃肠虚弱或脾胃之热引起的吐泻,也可作为各种疾病恢复期的调补品,历来被医家所应用。粳米(大 米)味甘,苦,性平,无毒。主治霍乱吐泻,烦渴欲绝。面粉味甘,性温。可治泻痢,把面粉炒黄后 开水冲服疗效更佳。 米汤、面汤有以下优点:①营养丰富;②易于消化;③富含水分及多种维生素,可补充于机体; ④患儿易于接受,据临床统计,9%的患儿不能接受 ORS,但都能接受米汤、面汤;⑤经济方便,适 用性强,适用于各种类型家庭的腹泻合并轻度脱水患儿。 应当指出的是,米、面汤的治疗范围仅限于轻度脱水,如属中度以上脱水者,应使用 ORS 及静 脉补液,因为 ORS 补液对水、电解质的计算更为合理。 摘自《中国临床医生》2000 年第 7 期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 秦国培 相丽 2002 年 5~9 月,我们用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腹泻 40 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小儿腹泻患者 72 例,采用随机分组。治疗组男 23 例,女 17 例,年龄 6 个月~7 岁,平均 3 岁。 对照组 32 例,年龄 5 个月~6.5 岁,平均年龄 2.5 岁。所有病例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每天 5~20 次,大便多有泡沫、黏液并呈黄绿色,大多伴有发热、腹胀和呕吐。重症腹泻患儿出现尿少、口渴、 精神萎靡等脱水症状。有些患儿为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但量不多,呈黏液脓血便,臭味较 重,严重者可有高热、抽搐等。 治疗方法:对照组口服双八面体蒙脱石,补液,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以及退热对症处理。 治疗组用喜炎平注射液 0.4ml/kg 静脉滴注,每日 1 次,其他治疗与对照相同。 疗效评定标准:采用 1998 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协会组织委员会提出的疗效判断标准。①显效:治 疗 72 小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治疗 72 小时粪便性状好转,次数明 显减少,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治疗 72 小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改善。 结果:治疗组显效 28 例,有效 8 例,总有效率 90.0%。对照组显效 14 例,有效 10 例,总有效 率 75.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2 讨论 婴幼儿免疫功能不健全,血清中大肠杆菌抗体滴度以出生至 2 周岁时最低。另外,夏秋季节, 由于细菌、病毒的大量繁殖,食品污染机会增多,因而夏季小儿易患大肠杆菌性肠炎及细菌性痢疾。 喜炎平注射液为纯中药提取物,具有广谱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大肠杆菌及痢疾杆菌等十多种细菌 有明显抑制作用。能抑制炎症反应,使局部毛细血管循环改善,并能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 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强细胞免疫功能,起到止泻作用。 本组结果表明,喜炎平注射液对小儿大肠杆菌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有较好疗效,未发现明显不良反 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单位:276816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后村镇医院 摘自《中国社区医师》2003 年第 8 期 四物汤加减治疗小儿腹泻 92 例 王欣英 刘泽娥 12 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 小儿腹泻是婴幼儿时期的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 1997 年 10 月至 1999 年 7 月共收治小儿腹泻 183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口服四物汤组)92 例和对照组(单纯西药组)91 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 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病例选择:183 例病人大多数为门诊病人,均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少则每天 4~5 次,多则每 天 10 余次,大便稀,呈水样或蛋花样或水谷不化,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其中治疗组 92 例, 男 47 例,女 45 例,年龄 1 岁以下者 42 例,1~6 岁者 50 例,伴呕吐者 53 例,伴低热者 19 例。脱 水情况:无明显脱水者 53 例,轻、中度脱水者 35 例,重度脱水者 4 例,其中等渗脱水者 27 例,低 渗脱水者 10 例,高渗脱水者 2 例。病程最长者 10 天,最短者半天。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其中 9 例有吞噬细胞,42 例有白细胞或红细胞,41 例大便(-)或含脂肪球。对照组 91 例病人,其中 男 49 例,女 42 例,年龄 l 岁以下者 41 例,1~6 岁者 50 例,其中伴呕吐者 17 例,伴低热者 22 例。 脱水情况:无明显脱水者 56 例,轻、中度脱水者 32 例,重度脱水者 3 例:其中等渗脱水者 20 例, 低渗脱水者 11 例,高渗脱水者 4 例。病程最长者 11 天,最短者半天。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有 吞噬细胞者 10 例,有白细胞或红细胞者 39 例,大便(-)或含脂肪球者 42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 疾病类型及病情病程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适当限制进食,鼓励饮水,保持肛门外阴清洁,根据病情补液,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根据病情和耐药情况分别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洁霉素等静滴。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四物汤,基本方;当归 2~6 克,川芎 1~3 克,白芍 3~6 克, 熟地 3~8 克,木香 1~3 克,赤石脂 1~3 克。随证加减:伤食者加焦三仙、莱菔子;呕吐者加半夏、 生姜,低热者加柴胡、黄芩、大青叶,久泻不止加诃子,伤阴者加麦冬、玄参,小便短少者加泽泻、 茯苓,脱肛者加升麻、黄芪。水煎至 200 毫升,根据病情轻重口服 1~2 剂,频服,服药 4 天后观察 疗效。 3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大便性状、次数恢复正常,化验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及体征明 显好转,大便性状、次数明显好转,化验结果较前明显改善。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大便无明显 改变。 4 治疗结果 治疗组 92 例中,治愈 85 例,好转 5 例,无效 2 例,治愈率 92.40%,总有效率 97.80%。对照 组 91 例中,治愈 62 例,好转 15 例,无效 14 例,治愈率 68.13%,总有效率 84.61%。两组治愈率、 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可认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5 讨论 小儿腹泻属祖国医学泄泻范畴,小儿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 邪、内伤饮食或脾肾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发病之后易耗气伤津,损伤气 血,而致营血虚滞。四物汤为补血之剂,补血以益气,以资生化之源,厚脾胃,以补后天之本。方 中熟地甘温以滋阴养血、填精,辅以当归补血养阴,佐以白芍和营养肝,使以川芎活血行滞,赤石 脂收敛固涩,五药合用,则补中有通,补而不滞,使营血恢复而周流无阻,在不知不觉中使脾胃厚, 气血调,止泄而涩肠,并巧妙防肝之传变,故临床上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266400 山东省胶南市中医院 摘自《中国乡村医药》2000 年第 7 期 小儿腹泻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及护理 王红英 小儿腹泻是由多种病原引起的以腹泻和电解质紊乱为主
/
本文档为【婴幼儿腹泻治疗经验汇编】,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