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大成拳头部攻击

2010-08-10 23页 doc 275KB 26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7354

暂无简介

举报
大成拳头部攻击 大成拳头部攻击/赵祯永 来源: 作者:赵祯永 点击: 274 发布时间:2009-03-20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实战搏击,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这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击倒对方、击垮对方,甚至击毙对方(击毙对方是指与真正的敌人搏斗时所应采取的方式),从而战胜对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实战搏击中,攻击对方哪一部位更为有效,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毋庸置疑,攻击对方头面部位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最为有效的攻击部位。当然,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攻击裆部最为有效,这种观点亦有道理,因为一旦击中裆部,...
大成拳头部攻击
大成拳头部攻击/赵祯永 来源: 作者:赵祯永 点击: 274 发布时间:2009-03-20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实战搏击,是一种激烈的对抗性运动,这一运动的最终目的是击倒对方、击垮对方,甚至击毙对方(击毙对方是指与真正的敌人搏斗时所应采取的方式),从而战胜对方。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实战搏击中,攻击对方哪一部位更为有效,就成为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毋庸置疑,攻击对方头面部位是大多数人认可的最为有效的攻击部位。当然,对这一问题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攻击裆部最为有效,这种观点亦有道理,因为一旦击中裆部,很可能给对方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但由于我们所探讨的搏击范围不仅包含对付真正的敌人,而且还包括与训练场或比赛场上的朋友、同伴、同行进行较量,对这样的对手,我们不可能采取那样极端的手段,所以综合来看,最为有效的进攻方式还是攻击头面部位。   从武术角度讲,所谓头面部位,是指人体正面喉头及人体背面大椎以上的部位。   我们之所以认为头面是最有效的攻击部位,主要是因为许多要害器官都在此部位,比如说眼睛、耳门、太阳穴、后脑、咽喉、鼻骨等等,这些部位一旦被击中,很容易失去战斗力。另外,头面部位分布着许多重要神经、动脉及静脉血管,被击中后,常常会造成头晕、眼花等各种神经性不适,导致再无反击能力。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攻击头面确为最有效的攻击方式。但同时我们也得出另外一个结论,攻击头面容易使对手受到伤害,所以在训练时我们应特别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身体损伤。   另外,从大成拳角度讲,头面处于身体中线上端,而中线是全身重心之所在,中线一旦被击,往往会失去重心。大成拳有“守己中线,攻彼中线”的搏击要则,这也可以作为我们确认上述论点的佐证。   虽然头面是最佳攻击部位,但这并不等于说,我们总是能够顺利完成攻击目的,事实上,头面是人们防守非常严密的部位,要想击中它,决非易事。我们知道,在搏击中,人们特别注意防护的有两处,一为裆部,一为头面。在中国武术里面,裆部的防护一般以裹裆方式来完成,同时用双手兼顾护卫。而头面则主要是用双手防护,往往是摆成相应间架与人周旋。一个成熟的拳手双手都有很强的防卫能力,而良好的间架又可以进一步提高这种防卫能力,因此,我们在进攻对方时,既需要有笃实浑厚的功力,又要有灵活多变的技巧。下面,我们介绍几种大成拳攻击头面的:      一、对方用右直拳攻击我的头面部位,我迅速起左手,由下向上用左小臂处撞击对方的右小臂,力量冷脆突然,使对方的身体受到震动,同时右手蓄势待发。在对方一瞬间愣神之际,我右拳已到,由对方身体外侧或两手臂空隙之间发力,攻击对方下颏部位(图1,图2)。         二、对方用双手扑击我胸部,我速起两手,由下向上挑击对方两小臂,此时我两手以手背向敌,力求震动对方身体,在对方尚未做出反应之时,我突然以一掌外翻,变为掌心向敌,攻击对方口鼻部位(图3,图4)。      三、对方用右直拳攻击我胸面等部位,我调整步法,同时速起左手,由上向下劈砸对方右小臂,力求震动对方身体,乘对方尚未做出反应之际,我以右手重拳攻击对方口、鼻、眼、额等处(图5,图6)。      四、对方用右直拳攻击我胸部,我速起右手搭于对方右小臂之上,顺势向自己右后方掳带,力要突然,如能带动对方前倾失重为最好,然后乘其未做好调整之时,起左拳攻击对方右耳门处(图7,图8)。      五、对方用虎扑方式攻击我胸部,我速起双手由上向下劈砸对方两小臂,震动其身体。随后右小臂按住对方左小臂。控制其身体令其无法变化,同时抽出左拳,攻击对方头面处(图9,图10)。         六、对方用双手向我攻击,我迅速向其右外侧闪身。然后突然起手,以左拳攻击对方左侧面或颈部(图11,图12)。      以上仅仅是大成拳攻击头面部位的几种方式,供读者参考。其实,在实战搏击中,对头面攻击的方法很多,变化十分丰富,练者只有多方面参与实践,才能不断总结出来,反过来再应用于实践之中。 大成拳降龙桩与拧身削掌/王建民 来源: 作者:王建民 点击: 141 发布时间:2009-05-15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在大成拳桩功之中,降龙桩可以说是~个十分特殊的桩法。其他桩法不管桩式是高是低,间架是张是缩,全身关节骨骼肌肉皆顺势而为,无有悖于松顺自然之处。只有降龙桩脚步别拗,身法拧错,练时不易产生舒适之感,所以,练大成拳的人,能坚持站降龙桩的较少。   其实,我们说降龙桩特殊,不仅仅是指它的站式特别,还有一点,就是它有特殊的功用,即锻炼身体在逆背状态下发力击敌的能力。   下面,介绍一下降龙桩的练法:   降龙桩桩式:立正站好,右脚向右前方进一大步。成大跨步姿势。右脚尖向外方扭转,脚根向里,膝弯处弯曲。左脚蹬直。右脚掌落实,左脚根虚起。上身前伏,颈项向右后方扭转,两眼向后方凝视。左手略高于头,掌心向前推,右手位于胸腹高度,掌心向后推。此桩分左右两式,须换向操作。   还有一种低位降龙桩,是在上式的基础上,两步跨得更大,身体进一步下坐,眼神凝视后脚跟。   降龙桩练功要领:头项要做到斜中寓正,下颌微收,松肩撑肘,两肘弯处大于90度。全身下坐,前腿膝盖前顶。双目后视但特别注意以余光关注八方。全身力求放松,呼吸纯任自然。   降龙桩意念活动:   1 而意念中如同止水一样安静,有“安禅制毒龙”之意。   2 全身仿佛被龙蛇盘绕,我如发力便可将其撑断,但我始终蓄力而不发。   3 特别注意腰部要有拧转之意。   在降龙桩的训练方面,我们需要强调的是,一定要注意腰部的锻炼。拳谱有“腰似车轴,手似车轮”的说法,其意是以手击人,需以腰为主宰,强调了腰在搏击中的作用。在大成拳实战中,任何出击都与腰有关系,而关系最为密切的当属“拧身削掌”这一攻击方法。   拧身削掌的练法是这样的:   两脚平行站立,分开比肩稍宽。两掌十指自然撑开。左掌上拾至头部高度,并向右方平推。同时右掌上抬过头,以腰部旋转带动右掌向左侧运行,运行至高度与肩平齐,掌心向左下方,此时左掌置于右腋下。然后返身向右侧转身转腰,带动右掌向右后方运行,左掌相随,眼神随右掌方向后视。此后,全身按原路线回转,变为起始姿势,右掌上抬至头部高度,并向左方平推。同时左掌上抬过头,以腰部旋转带动左掌向右侧运行,运行至高度与肩平齐,掌心向右下方,此时右掌置于左腋下。然后返身向左侧转身转腰,带动左掌向左后方运行,右掌相随,眼神随左掌方向后视。   全身运动要以腿带腰,以腰带动上身及手臂。要时时体会腰部的轴承作用,务要整体运动,意力均整。   当年,我曾随恩师王选杰先生专门学练拧身削掌。后来,在随师到全国各地讲学时,多次代师教授此功。与人切磋比试,也常以拧身削掌出手。拧身削掌的发力是以腿带腰,以腰带手臂的整体运动,上身可以发出甩、撞之力。打在对方身上会产生很大的冲击力,如能击中对方的胸骨、肋骨、颈项、耳门等处,更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但是,有一些人练习拧身削掌却始终不得劲,其实只要同时练习降龙桩,就会解决这个问题。 大成拳核心步法——摩擦步 来源: 作者:赵祯永 佟贵春 点击: 261 发布时间:2009-03-18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拳谚有“下打七成上打三”之说,语虽简俗,却揭示了一个道理:在搏击实战当中,下盘功夫与上盘功夫相比更为重要。比如与敌交战时,我上盘即使失手亦可继续周旋且仍有取胜之可能,但如脚下一乱,则往往败局已定,所以大多数搏击术,都极重视下盘功夫的练习。   大成拳在自己的功法系列中,专门设有“步法”训练。   大成拳步法练习有摩擦步、三角步、十字步、弧形步、陆地行舟步等多种,其中摩擦步为核心步法,是步法训练基础中的基础。   摩擦步,是因练习时有脚掌与地面和空气摩擦的意念而得名。   摩擦步训练分为定步与活步两种。      一、摩擦步训练方法      1、定步摩擦步   预备式:立正姿势站好,膝部略有弯曲,头直目正,全身放松,呼吸纯任自然,心平气稳,双眼微闭或目光平视正前方,默立约一两分钟。   动作:两臂由身体两侧缓缓上抬,抬至与身体成30度、60度或90度角均可,掌心向下,十指自然撑开,胸部微含,背部略向后靠。然后缓缓将重心移向右脚,左脚抬离地面约一寸,脚掌与地面平行。再缓缓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脚,送出约一步远,脚不落地,按原路线缓缓回收,至起始姿势。反复连绵不断练习。注意练此功时脚掌始终与地面保持平行。以上是左式,右式只是改变方向,要领相同。   意念活动:   两手掌向下仿佛各按一个大氢气球,体会气球上升对手掌的顶力。体会两脚掌与地面产生摩擦的感觉和两腿两脚运动与大气产生摩擦的感觉。   2、活步摩擦步   预备式:同定步摩擦步。   动作:上身与定步摩擦步相同。然后缓缓将重心移向右脚,左脚抬离地面约一寸,脚掌与地面平行。再缓缓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脚,送出约一步远,脚掌落地,重心缓缓移至左脚,然后缓缓将重心移向右脚,左脚抬离地面约一寸,脚掌与地面平行。再缓缓向左前方45度角方向斜送左脚,送出约一步远,脚掌落地,按原路线缓缓回收,收至起始姿势。如此往复,连绵不断练习。   意念活动:同定步摩擦步。      二、摩擦步训练要点      1、摩擦步等于腿足的试力。故原则和要领与大成拳中的试力相同,即特别要注意动作要缓慢,运力要均匀,如抽丝背纤之态。   2、要特别注意对于上述意念活动的正确把握,即意念不可太轻,亦不可太重,要在似有似无之间,方能领悟到妙处。同时,对意念活动要细心体会,每一个动作都要有意念,万不可轻意滑过。切记“有形无意是为空形”,不加意念的训练必事倍功半。   3、保持身体平衡是摩擦步训练的重要要领,而不断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也是摩擦步训练的重要追求。故在训练中要时时关注这一点,保持平衡要从保持身体中正不偏做起。而保持身体中正不偏首先要做到头部的正直。然后做到身体垂直于地面。且要在训练过程中始终保持这种状态。   4、练摩擦步要先练定步摩擦步,再练活步摩擦步。且应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练定步摩擦步上。   摩擦步在整个大成拳功法训练中极为重要,但很多练者对此却并未十分重视。摩擦步具有如下功用:锻炼腿足的攻防能力,增加腿部的弹性,为在实战中运用腿足蹬踢打下基础;锻炼控制身体平衡的能力,以适应实战中不断变换的身法与步法的要求;提高步法运转的速度及落步起步的平稳度。   忽视或减少摩擦步的训练,会削弱下盘的攻防能力,练者不可不察。 大成拳核心训练法/李照山 来源: 作者:李照山 点击: 422 发布时间:2009-04-23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一、问题的由来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学拳的道理也是一样。对于大成拳而言,什么是它的核心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他们判断拳法的依据主要是姿势的差异。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人物中,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都是有区别的。比如,笔者开始从学于王安平先生,其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则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则以勾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内劲”。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推广的功法进行非议吗?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不同法的现象。   我们在学拳时,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应该抓住拳学的本质,方为上策。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从先生的《大成拳论》或其他的著述内容上得知,大成拳有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几个步骤。而我们现在所习练的大成拳,则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个步骤。笔者认为,这是第二代大师们的拳学结晶,是他们对大成拳的贡献。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断手时曾说过:“我希望学者不要固于我所说者,要以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感到天地之间学问实无言尽,而笔墨之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道止。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我们可以从论述中得知,作为一代宗师的王芗斋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学有所发展,希望后学者能从他的学说中推出他所未说出的东西,既然如此,作为他的后人们就可在大原则的前提下,产生一些各自的见解。这也是第二代传承者在具体训练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为后辈而言,究竟如何练习呢?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以“七妙法门”的功法步骤为宜,因为这些功法可为习者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入门之道,这是该体系的优点之处。当然,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再拘泥于形式,而应探求更深的拳学内涵,要从王芗斋的拳学理论中窥以端倪。因为这种理论体系是大成拳学的真理所在。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灯。但是,但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把这些拳学论述全部背熟,也不能真正感悟其内涵之所在。   技击的要素无外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劲力体系,第二是拳法与技术体系,第三是胆量训练与经验积累。其中最核心的是力量体系。就像一个孩童,面对一个壮汉,即便你学的招法再多也是枉然。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技击方面),首先教习者站矛盾桩,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和内劲:有了一定桩功和内劲基础后,就站托婴桩,以此练二争力;最后,通过站抱树桩,以求浑元力。当达到内劲笃实、运力自如的阶段后,基本就具有了较高的修为层次,此阶段常被人誉为炉火纯青。这个训练模式就好像要到一条河的对岸,而直接过去既无桥又无船,欲达彼岸,必须沿此岸前行一段路程,然后通过前方的桥梁再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河的正对岸。核心训练的要点是:在河的两岸之间搭一座桥梁,这样就会直接到达彼岸。      二、劲力本质的三要素      获取劲力的前提是必须要熟知力量的本质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除思维活动外,无一不依赖于力的作用。在武术中,如果是演练套路,除了要求动作的性之外,还必须要有力度感;如果应用于技击,则必须要以雄厚的力量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发挥攻防效果。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力,是不需特别训练的、人人可行的力,比如两腿走路、跑步,两手拿物,这些活动对于正常人来说,基本上为本能活动。但要行走得快,跑步快,要想使两手变得很有力,拿得东西多,则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这就是体育运动。每一个人都会做出用拳或掌打人的举动,比如。大人打小孩,两人争吵过程中的殴打,并没有经过训练,但要想打出力度,打出效果,则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行。这就是武术技击或擂台争雄的力量要素。   对于劲力而言,其本质的要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任何力量都来自于肌群的收缩   如果离开了肌肉的收缩,就没有力量可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搬动或推动一个物品,会有肌肉拉紧的感觉,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即我们平常所讲的肌肉紧张。对于武术而言。不论是太极拳的弹劲、八卦掌的活劲、行意拳的整劲、大成拳的内劲、截拳道的寸劲等都是肌群收缩的结果。在竞技运动或多种武术中的力量,常有爆发力之说,而这种爆发力就是特殊形式的、高效能的肌群收缩形式。我们常说站桩时要放松,但只有做到真正的放松后,肌肉才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如果肌肉绝对的放松了,就会没有力量。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般难以理解。但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我曾让不少的学员在我身上做过实验,如果我处于常态,别人可以捏住我的肌肉,但如果我做一个放松的状态,对方反而捏不住我的肌肉。此时。对方用掌或拳击打所捏部位,则会有非常坚硬的感觉。   2.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常识告诉我们:大人比小孩有力,胖子比瘦子有劲,身体强壮者的力量要大于体质弱小者,其原因就是因为前者的质量大于后者。体重大者,其本力就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大力不亏。原因就是因为体重者在运动时参与收缩的肌群较多,所产生的力量就大。正因为如此,大成拳讲究整体放人或整体打人。对此,可从爆发力的概念中得以以解释。   《运动生理学》给爆发力的定义是:人体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做功能力。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W=F×D   P=F×D/t   由于F=m×a   所以P=m×a×D/t   其中W表示功,F代表力,D是位移的距离,t为做功的时间,m是人体的质量,a则为肌肉运动的加速度,由此可知,在加速度、做功的距离以及做功的时间确定的情况下,质量(体重)越大,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功率就越大,故爆发力就越大。   即使如此,也不能为了练拳,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很胖,以此来增加体重,而是通过合理的办法,使有限的自身质量发挥无限的作用。此法就是站桩,通过站桩可增加重力感,又可使“肌肉若一”。这样就可使参与有效收缩的肌群增多。练到一定程度后,只要一进入桩功状态,就会感到内在肌群的牵拉和收缩作用。这就是笔者称之的“肌通连”。到了此时,力源并非肢体的某个部位,而是来自于胯、腰、背等相关肌群协调若一的收缩作用。   3.肌群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在整体肌群收缩的前提下,要使其收缩的方向向一个点进行。在现在流行的大成拳功法中,若能做到整体发力已相当不错,很少有人注重肌群收缩方向的若一化。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按照“肌肉协同”原理可知,如果一个人的肌群收缩真正做到了向一个方向用力,可产生20吨的力量。但由于人体内各肌群、骨骼、脏腑之间的内阻作用,则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但是,假如能达到十分之一,就是二吨的力量,二十分之一就是一吨的力量,四十分之一就是500千克的力量。即使你能达到八十或一百二十分之一,也可产生250或150千克以上的力量。这对技击已经够用了。比如我的弟子林学伟,他出拳的力度就大得惊人,往往可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按照上述的拳学观点,完全可以做到后学者超过前辈。徒弟超过师父,一代胜过一代。我之所以这样讲,完全是客观的,绝对不是谦虚或恭维之话。这是核心训练方法的开明之处。该法是我近三十年的感悟所得,而我今年已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假如一个年轻人的悟性和身体素质较好,他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经刻苦训练后,就会使肌群协同更好,很快的产生惊人的打击力量。另外,由此还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功力的水准没有登峰造极和炉火纯青之说。如果你按拳学功法训练,虽然达到了常人所认为的惊人效果。但也可能只是一个起点,或者说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是因为你离理想的状态还相差很远。      三、核心训练六步骤      1.外整性力量训练   训练的内容就是大成拳的入门功法。只要方法得当,短期内(七至十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月)既可掌握基础的练功方法,又可初步具有基本的整体力和放人效果。从而领悟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此阶段的功法内容是浑元桩、矛盾桩、勾挫试力、力量的引发与发放(包括放人训练)、圈捶、炮拳、扇掌、金刚膝。以及这些简单技法的模拟训练与连环技法。其原理是:经过矛盾桩状态下“肌松力栅”的意念引导,可使肢体产生一定的立体拥撑作用:通过勾挫试力可使拥劲的作用在空间得以延伸;通过辅助动作和整体力的空练,可使力量得以实质性的感知。在整体运动的前提下,只要能保持这种拥撑效果不散架,完全可做到初步放人。对于这部分功法内容,笔者在《大成拳速效教学法》(《精武》杂志1999年第4期)一文及《大成拳初学入门》一中均有阐述,习者可参考练习。      2.松沉体验   此步功法分为三个过程。   定态定势训练   以松沉桩为定态定势桩法。松沉桩的站法:以右式为例,下肢成右丁八步,两臂抬起,与上腹部相齐,左掌在后,右掌在前,约错开半手距离,两手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左。左式的站法与右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由于此桩是松沉桩,顾名思义站桩时应以松沉为主。此桩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松沉,确为不易。所谓松是指躯干部位放松,所谓沉是指整体沉实。如果做到了松沉,站桩的时间很短。假如站了很长时间仍感到比较轻松,那就说明练法不当。有了松沉的感受后,下肢会有较痛较累的感觉,一般站到2至3分钟就感到不能坚持。此时,可改为常态下的左式矛盾桩,经过适当休整后,再站左式松沉桩。2至3分钟后若产生了累的感觉,将其改为右式矛盾桩以做休整,此后,站右式松沉桩。如此两种桩法交替练习。   松沉体验势必要形成上松下紧的救果,其意义在于:(1)下紧可使下肢具有很好的根基作用。如果没有强大的下盘做后盾,也不能产生强大的威力。或者说,即使能产生那么大的力最,自身也承受不了。当然,这种根基怍用还不是最主要的。(2)上松的结果可为下一步产生收缩性的力量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力量的本质叙述中可知,肌群真正放松后,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力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动态动势体验   当整体有了松沉的感觉后,通过肢体的活动,把整体松沉的感觉带到肢体上,具体的做法是:两臂进行左右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使整体的松沉之劲能贯通于两臂、两腕;以整体的松沉之劲做动力以驱动两臂,使之做前后的撞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此项练习时,既有松沉的感受,又有外整性的力量存在。      松沉放人体验   此训练即是利用自身的松沉之力将对方放出。当有了较为活化的松沉效应后,可将其作用于他人身上,检验一下效果如何。可让对方站在我两侧,通过两臂的左右甩动,把对方放出去:也可以让对方站于我身前。通过前后的松沉驱动将对方放出去。      3.聚集力量   聚集力量的过程犹如蓄水的过程。当我们向湖里、河里蓄水时,湖底和河床不是平坦的,而是坑坑洼洼。若向里面蓄水,总是坑坑洼洼外先注满水,然后再连成一体。聚集的力量的过程与此类似。经过第二阶段的上松下紧训练后,身体的“上松”就会向不放松过渡,即向收缩方面过渡。开始时,会感到身上的局部产生某些收缩感觉,比如,背部、腰部、肩部、两臂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连续的收缩现象。这就是在聚集局部的力量。站矛盾桩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许多人站一阶段矛盾桩后,胳膊会有发紧、发胀的感觉,有的甚至出现站桩时间缩短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聚集力量的反应。各局部的肌群有了相当的收缩后,就会发生成片的通连,最后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收缩感觉。达到一定程度后,只要稍微放松一下身体,就会感到整体性的松沉和收缩。此时,身体好像一块巨大的肌肉,能同时收缩以产生非常充实而又强大的力量。至此,即可视为力量达到了圆满阶段。   力量的圆满阶段又可称为“内整”阶段。所谓“内整”,就是整体性的肌群融会贯通。此时,如果随便做一个胳膊的伸缩动作,从外表来看可能没有多大力量,也没有整体性的效果,但作用于对方后,对方仍会感到有很大力量存在。这是因为虽然是肢体的局部作用于对方,但其力源则来自于肩部、背部、腰部乃至臀部的肌群收缩。这种收缩再通过内传导而贯通于手臂。   “内整”的过程亦是“大鞭体”的形成过程。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人体的很多运动都符合“大鞭体”运动。把人体比喻为鞭体,臀部作为鞭根,手腕部位作为鞭梢。臀部的肌群比较丰厚,可产生很大的动能,但其运动速度不会太快;手部肌肉的质量较小,但其运动速度很快。当臀部的动能传感到手部后,可使手部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从而产生很大的打击力。比如,一个常人拿颗子弹向另一个人身上扔去,很难使之穿人人体而致命。但是,如果子弹通过枪膛而射出,其威力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速度的作用。      4.顺势而试   此阶段包括三个训练过程。      无意之自然试力   仍以蓄水为例。当河水或湖水蓄满后,如果仍有源源不断之流水进入,水必然会外溢而出。力量也是如此。通过站桩,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站桩蓄力,力量也会因满而溢。我们就应该顺应其势,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试力。这种试力乃是真正的试力。此时,在站桩过程中如果有力量欲动之感受,就应该根据其趋势状态来感知它在空间的存在。如果它有前行的趋势,就将其作为向前的引导,力量为后行的欲动就向后引导。这种试力是无意之试力。      有意之强化试力   为了强化试力的效果,或者说,为了有序地进行试力,也可在顺应其势的前提下进行有意的试力。单臂体验:即进行单臂的试力体验,下肢站松沉桩,上肢进行左臂或右臂的训练,即有意识地使力量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方位试力体验。进行这种试力时,一定要使整体性的肌群作为驱动的动力。双臂体验:两掌心相对,双臂先进行同向的试力体验,即同时进行向前、后、左、右或其他方向的力量感受。也可进行逆向的试力练习,比如,左臂前行,右臂后移,或左臂上行,右臂下移,或两臂进行先外开再内合的练习。      辅助性的检验试力   此种试力是配合某些辅助性的动作进行试力。这种试力既能起到加强力量的作用,又能检验顺势而试的效果。辅助性的动作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左右螺旋:以右式为例,在松沉桩的前提下,使两掌心斜相对。然后,右掌向右下方运动至身体右侧,此动作不停,再使之做向上向前至恢复原位的弧形动作。其运行的轨迹是一个斜面的椭圆运动。与此同时,左掌向左下方运动至身体右侧,此动作不停,再使之做向上向前至恢复原位的弧形动作。如此两臂做交替的螺旋运行。左右螺旋的作用在于体验脊椎两侧肌群的收缩力量。当右掌下落至体侧时,背部的右侧部位会有一个明显的肌群带在收缩,在右掌向上向前作弧形动作时,这种肌群带就会作为传导链把力量送达于手臂。此时,别人若用手捏之或用拳击之,则会感到臂部非常坚硬。左臂的情形与此类似。   (2)挤压弹簧:先站成松沉桩,将两掌心斜向前下方,意想前方墙壁上有两个弹簧,两掌分别置于弹簧之上。然后,一只手掌向前做挤压动作,另一只手掌同时做回拉动作。两掌如此交替练习。在手掌回拉的时候,后背的正中部位会有充实之感,在手掌向前推动的过程中。这种收缩充实之力会向掌跟部位驱动。所以,此种练习可加强和体会后背中部肌群带与臂部的通连作用。   (3)摇辘轳:取松沉桩,将两掌变为拳,拳心向下,拳眼斜向对。两拳先自然落下。再使之上提至胃部,此动不停,两拳继续向前向下做圆形运动。如此往返练习。两拳两臂的运行动作如摇辘轳状。当两拳向下运行至下腹前两侧时,后背的中心和两侧部位都会有强烈的收缩之感,随着第二个摇辘轳的动作,可使整个背部的收缩劲力传送至两臂两腕。      5.顺势而发   对于汛期中的江湖而言,当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就会发生堤坝坍塌、决口的现象,蓄水会在瞬间以翻江倒海之势倾泻而出。力量也是如此。经过聚集力量和顺势而发的训练后,力量愈加强大,而且力量的传导通路亦会逐渐通畅。内在之劲力好似上弦之箭,大有蓄势待发之态。此时,应体验顺势而发。如果这种力量有了向前的爆发趋势,就在瞬间使之向前骤然发出。发力时,一定要使自身“内整性”的劲力得以爆发。开始时,这种发力并非那么顺畅,总是感觉到顾此失彼。若有意识的去发这个力量,反而又发不出来。在此状况下,可进行一些有意的试发训练。试发时,可使手臂进行间断性的、似快非快的肌群收缩练习,然后逐渐过渡至瞬间性的爆发训练。这种训练的模式有单双臂两种。双臂性的发力与双臂性的试力有类似的地方,即可进行同向或逆向的爆发训练。   为了强化顺势而发的效果,也可进行下列一些辅助性的练习。   松紧体验:做局部或整体肌肉的放松和收缩练习。体验时可采取随意的肢体形式。先使小臂部位进行松紧练习,此后延伸至整个胳膊,牵挂至肩部、背部、腰部、臀部,最后过渡至整体的松紧体验。   下松上紧体验:此法与“上松下紧”似有矛盾之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躯干部位的内在收缩作用。经过第二阶段上松下紧训练后,下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行“下松上紧”训练时,下肢站很长时间也不会有累的感觉,但臀部以上的后背、前胸部位会有更加浑厚的紧实之感。   力柱体验:所谓“力柱”,即自身的力量好像一个巨大的柱子矗立于空间。开始时,先进行左式或右式的体验,最后扩展至整体性的“力柱”体验。比如。左式的“力柱”体验,不论左脚在前或在后,总是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左腿。此时,可体验左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这种的感受是:左腿和左臀、腰部、背部、肩部、胳膊会有一块牵连性肌群链形成的柱体。若以拳以掌击之,就会感到柱体部位坚如磐石,有强烈的抗击作用。右式的体验是右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整体性的体验就是把身体的重心分担于两腿,体验两腿和上身部位贯通一致的“力柱”。   金刚体验:是肌群收缩与呼吸相互配合的辅助性练习。以右式为例:下肢为右丁八步,两掌置于胸前,使右掌向下向内再向上向外做划圈动作,可划一圈或三圈。比如划一圈,在右掌运行于胸前的同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口微闭合,以鼻将气呼出,共呼出三次,将气呼完。与此同时。右掌心向上,使之向外做三个砍击动作;也可以在吸气的同时,右掌划三个圈,然后以鼻呼出三次,做三个砍击动作。两掌也可同时练习,即两掌在身前做划圈动作,左掌逆时针划圈,右掌顺时针划圈。在吸气的同时可以做一个或三个划圈动作,然后以鼻将气三次呼出,两掌分三次向外做砍击动作。   肌蠕动体验:即肌群像蛇一样从某部沿着一个方向进行蠕动、游走。开始时,可使少部分肌群进行肌蠕动体验。比如,先使肩部的肌群沿着整个胳膊向手腕部位蠕动。达此效果后,再体验背部肌群逐段地向肩部、臂部蠕动,最后可扩展至整体的肌群通过腿部、臀部、腰部、背部、肩部、臂部向手腕部位蠕动。这时,若用手触之,可明显地感到这些肌群在游动。这种体验是使肌群收缩方向若一化的最佳途径。这种蠕动若能在瞬间得以爆发,其力量会大得惊人。      6.六统一阶段   此阶段要求声、意、气、势、力、神六统一。这六个方面指的是发声、意念、内气、气势、力量、精神。六统一阶段系高级训练之法,必须具有很高的修为层次和感悟能力方可求得。笔者将在适当的文稿中详述。 大成拳栽拳研究/赵祯永 王建民 来源: 作者:赵祯永 王建民 点击: 277 发布时间:2009-04-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栽拳是大成拳重要打法之一,其形态气势如飓风卷树抛于空中而后倒栽于地,故名之。   在大成拳实战(包括实战训练)中,栽拳并不像劈拳崩拳那样为人所重且运用广泛,但它决不是可有可无。事实上,大成拳的任何一种攻击方式皆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运用得当,皆有很强的威力。比如,劈拳是运用上下的力量,崩拳是运用前后的力量,而栽拳是运用斜向的力量。善于斜向发力的人适合在实战中运用栽拳。   栽拳在练习时,可以假想自己的身体如同一株大树被飓风卷到空中,而后飓风突然停歇,大树树根向下砸于地面,我操栽拳之手,其拳如同树根相仿向下击打在地面上(实际操作并非垂直向下,而是稍有斜度)。   栽拳一般为单手操作,亦可两手轮番操作。   栽拳的行拳路线为后上与前下,也就是说练习与操作时,先要肘部斜向上后方拉,然后再按原路线向前下方斜向击出,另一手可为拳,亦可为掌,运行路线与此拳相对,两手形成二争力。   我们曾一再强调,练习任何一种大成拳功法,必须做到整体运动和整体发力,练栽拳时,同样要特别注意这一点。整体发力的特点是,力量由脚掌下发出,由腿而腰而背而肩形于手指,练栽拳除去遵循整体运力这一原则外,要特别注意腰部旋转的作用。   在实战当中,运用栽拳打击对方,可以采用直接攻击的方式。但因为敌我双方各有肩架且防守严密,所以直接用栽拳进攻一般会打在对方的防守间架上,收效往往会大打折扣,故可以配合前辍打法进攻(即用两次打击的方式,第一打为辅助方式,第二打用栽拳进击)。   大成拳栽拳训练分为桩功、试力、发力、实战练习四个方面。   一、桩功--练习桩功可以提高人的功力、抗重击能力、速度、反应等各种技击能力。练习栽拳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桩法。   1、浮云桩:立正站好,全身放松。右脚向右前方进半步,两脚成稍息姿势。左脚落实,右脚前脚掌着地,后脚跟虚起,离地约半寸。两腿承重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环抱胸前,两掌心向下,右手稍高,左手稍低。十指自然撑开,两眼由右手腕上方处向远方平视(图1)。以上是右式,左式需改变身体方向,其他相同。   2、矛盾桩:立正站好,全身放松。左脚向左前方进半步,两脚成稍息姿势。右脚落实,左脚前脚掌着地,后脚跟虚起,离地约半寸。两腿承重之比为前三后七。两手环抱胸前,掌心向内,十指自然撑开。两眼顺左手腕上方向远方平视(图2)。以上是左式,右式需改变身体方向,其他相同。   二、试力--试力是大成拳一种独特功法,属慢动功。其训练目的在于通过缓慢的动作摸索自身力量的起落、进退、开合等各种变化,并体验自己与敌方之间的攻防关系。   栽拳试力:立正姿式站好,头直目正,松肩沉肘,心平气稳,默立一、二分钟。抬左脚向左前方迈半步,呈稍息姿式。 两手缓缓上抬,成矛盾桩姿势。右手逐渐变为拳,并缓缓向前下方即左脚尖前一尺远的地面击出,左手为掌,顺右手臂上方向相反方向运动。待右拳击出到一定位置(尽可能前击,但肘部不可完全伸直,须保留一定弧度),然后回拉,左掌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两手回撤至初始状态,再重复前一动作。如此反复练习。此为左式,右式须改变身体方向操练(图3-6)。      三、发力--发力是在瞬间将体内的能量发放出来,如同火药爆发状。做栽拳发力就是在栽拳试力的基础上加快速度,形成突然爆发。在意念活动方面可假想面前有一强敌,我每一次发力,都击中其心窝处。   栽拳发力:先以矛盾桩的姿势站好,后拳突然前击,前掌突然后拉,两手在全身内力外爆的催动下,同时动作,形成炸力。然后全身松开,两手恢复原状,再重复上一动作,如此反复练习。练此功时要注意的整体动作。前面说过,栽拳发力实际是栽拳试力的加快,故不再附图。   四、实战练习--是将前人在实战中曾经运用过的有效攻击手段总结出来,通过反复练习,再正确用于实战。下面是两种常用的栽拳攻防方法:   1、敌方用右直拳攻击我的胸部,我身体稍向左闪,同时左手由左向右拍击敌方之右小臂或右臂外肘尖处,尽可能造成对方身体偏斜失重,然后乘势用右手栽拳由敌方右小臂上方插入攻击敌方胸、肋等处。在这里,我用左手臂拍击击敌方之右小臂,是下面右手栽拳的前缀打法。这一打法意在闪过敌方拳锋,避实击虚,同时震动其身体,迫使其失重,为下一步栽拳进击创造条件(图7-9)。   2、敌方用双手摆拳(先左后右)轮番向我进攻,我先以右手臂截击其左摆拳,再以左手臂截击其右摆拳,然后稍向左侧身,并以右手栽拳攻击其心窝等处。在这里,我用左右手臂截击其两手摆拳,是下面右手栽拳的前缀打法(图10-13)。   3、敌方抱好间架准备向我进攻,我双手轻松上举,搭住敌方两小臂向右侧偏挂,造成敌方身体偏斜失重,然后顺势以右手栽拳攻击敌方心窝等处。在这里,我用双手偏挂其两手手臂,是下面右手栽拳的前缀打法(图4-16)。    大成拳声光吸收法/李照山 来源:精武 作者:李照山 点击: 266 发布时间:2007-08-09 双击鼠标滚 字体:[大 中 小]   由现代物理学可知:声与光都是具有一定能量的物质,它们对人体可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既然声与光对人类的生活有着如此重要的影响,那么,它对于武术尤其是对于高级内功来说,是否也具有直接的或间接的作用呢?根据多年的练功感受,笔者认为,作为特殊物质的声与光,对内功或养生的修炼可产生独到的作用。       一、声波共振       在不同媒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有很大的区别。        通常情况下,声音(除噪声外)在人体内的传播与释能的感受是微不足道的。但在练功情况下,这种感受会得到强化。这是因为,在某一桩功或慢速的试力过程中,肢体相对放松,大脑相对入静,此时可产生种种的功感效应,如局部的热、胀、麻及整体的充实感、浑圆感。当体内的功感效应受到某种适度的声波冲荡时。则会发生共振和激发作用。对于技击来说,这种作用可使内劲更加笃实;对于养生而言,可聚集能量,培养元气,有利于温养肌体,祛除疾病。       具体训练时,习者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浑元桩、矛盾桩或其它任何一种桩法。当听到周围有某种声音时,不要为了所谓的入静而排除它,反而可进行如此的感受:     1.体认声波在肌体内的传播性和穿透性,声波冲荡之处,自身的毛发、皮肤、肌肉、骨骼、经络等能随之震荡。     2.体验自身细胞受声音的影响趋于同化的振动性,好似无数细胞能吸收声波之能量,如此可有效激活细胞,加强生物电的产生,使身体各种机能得以增强。       这样感知的结果,不但不会干扰练功,反而会使思绪更加净化,身体更易放松。这样,内整性的大鞭体(详见《精武》2004年5期《大成拳随意态发力》一文)逐渐加强,作为鞭根的胯和作为鞭体的腰背部位可产生明显的紧实之感。当这种自动性的紧实收缩向两肩、两臂、两腕、两手(鞭梢)传导时,则会引发内整性的欲试欲发趋势,习练者可应势而试,应势而发。      为了增强声波的共振效果,也可专门放一些音乐,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体认那种悠扬的、具有节奏感的声波对细胞的穿透作用。当然,美好动听的音乐对于身体的放松、心境的宁静也起到一定的良好作用。       除了外界声波具有共振和激活效果外,大成拳的试声之声亦具有独到的作用。在站桩和试力过程中,当进入功态呼吸状态时,内气充溢,内劲加强,此时,可选择适当的字音进行试声练习。试声时,要如幽谷鸣钟,一方面要体认声对力的补充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感知试声之声的回荡和穿透作用,好似周身的气血、全体的细胞、内整的劲力均会随着声的传播而动荡而激活。       物理学的知识告诉我们:任何强度的光通过媒质后,都会减弱,这是因为媒质对光的吸收所致。在特定的练功状态下,是否可加以对光进行利用呢?当然是肯定的。       若在白天练功,可体验自然光或太阳光(不可太强)对自身的作用;若在夜晚练功,可体验灯光对身体的作用。具体操作方法为:站桩时,在舒适自然的前提下,可意感光的波粒二象性对皮肤、对内脏作用之情景,即光的波动性对肌体的传播性,以及光子的能量在肌体内的吸收性和光子运动对细胞的冲撞性。当光子能量被细胞吸收后,其储能增加,身体会有力量倍增的感觉。或者,也可体验光子通过皮肤孔隙进入肌体后,可直接冲击病灶,让肌体产生更多的良性因子去战胜疾病。       除了站式体验吸能外,还可以坐式、卧式或行式练习。一旦姿势确定后,可采用整体或局部的体验法。所谓整体体验,即好似自身沐浴在光的海洋中,无穷的光子不断进入体内;所谓局部体验,指的是意感光子通过一些特定的部位进入体内。这些特定的部位,即中医称之的穴位,如劳宫、曲池、膻中、命门、大椎、足三里、涌泉穴等。一般而言,选用的穴位以2~3穴为主,如劳宫、丹田、足三里(或涌泉)。需要说明的是,在体验光子的作用时,务必做到似有似无,勿忘勿助,而且每次时间约2~3分钟。如此训练,可使毛孔松开,内气均匀,内能蓄积,体内细胞动荡不已。周身有无比舒适的温热感和浑圆感。这对防病治病、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站桩时,当有了“肌松力”的内劲感受后,可有意放松身体,以便光子自由进入肌体,使细胞内能加强,机群活化。如此,体内那种局部的紧实收缩作用会逐渐趋于一体化,形成通连的、强大的微动收缩作用。这种作用一旦释放,则可产生威力无穷的爆发力。       试力时,肢体在空间发生位移。此时,要使毛孔或肤隙打开,直接体验光子对皮肤、肌肉、组织、细胞的摩擦作用,或者,自身好似在光的海洋中。如此训练,就功感而言,会产生明显的热、胀、麻之感,通体则“无一不有穿堂风往还之感”(王芗斋语);就功力来说,则有整体的松、沉、重、实之感,随着肢体的运行,这种功力感受会不断的在空间得以体认与强化;在力量的实质方面,由于光能在体内的交换作用,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会交替出现,随着试力的深入,这种自然性的收缩作用会更加沉实与贯通,最终形成有效的大鞭体。       所谓发力,就是要使所试之力能在瞬间得以释放。发力的关键在于整、重、快。这样,就必须要有充分的内能做保证。站桩可聚集能量,试力可使内劲处于待发状态。在形成有效的大鞭体情况下,肌肉会处于一体化的微动收缩之中。此时,从主观上讲,要更加使身体放松,肤隙打开,使细胞能吸收更多的光子能量,当内劲处于最完备的待发状态时,可配合相应的形体动作,使力量骤然发出。       对于神意方面的应用,王芗斋先生在《大成拳论》中指出:“全身若灵蛇惊变之态,亦犹似炽火烧身之急,更有蛰龙振电直起欲飞之势。尤感筋肉之激荡,力如火药,拳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颇有神助之勇焉。故凡遇使物,神意一交,如网天罗,无物能逃。如雷霆之鼓舞鳞甲,雪霜之肃杀草木,且其发动之神速,更无物可以喻之,是以余对此种神意运动,命名之日‘超速运动’,言其速度之快,超速一切速度之上也。”如此种种假借之感受,则必须以神灵为本,以超能为动力,而吸光聚能之训练,则正是体验细微、强化功能、虚灵神意之妙法!
/
本文档为【大成拳头部攻击】,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