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2017-06-11 14页 doc 18KB 23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6623

暂无简介

举报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三年级第二学期) 徐汇区爱菊小学 张君婷 关于教学设计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萨、蔷、薇、啰、滂、沱、纤”;理解“纤弱”、“滂沱大雨”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描写雨下得很大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3、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4、 尝试借助板书复述课文,并编排课本剧表演。 教学难点: 理解萨沙...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三年级第二学期) 徐汇区爱菊 张君婷 关于教学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萨、蔷、薇、啰、滂、沱、纤”;理解“纤弱”、“滂沱大雨”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描写雨下得很大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3、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4、 尝试借助板书复述课文,并编排课本剧表演。 教学难点: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1、 出示画面:阳光灿烂,树木青翠,一丛丛野蔷薇正盛开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会儿,风雨袭来,花草树木被吹得摇摇晃晃,一朵小小的蔷薇花坚持挺立着,终于等到了雨过天晴。 2、 出示课: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1) 指名读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 课题上的上标①表示什么?这表示课后有注释。 一起读课后注释:本文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 课题中有标点,这是文中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通过预习,知道是萨沙说的。 你觉得这句话可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呢?(骄傲、自豪、不满意) 指名读句子,读出相应语气。 引入课题时使用多媒体动画,一来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内容可以反映出课文的内容,一朵在风雨中坚持挺立着的娇嫩的蔷薇花,更是预示着小萨沙 不甘于做最弱小的,要保护别人的志气。让学生通过看多媒体演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体会。本课的课题与以往学生常见的课题不同,题目中有标点符号。读题时引导学生想象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课文后在一定的语境内,用特定的语气来读打下基础。课题上的注释需引导学生去关注,知道注释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内容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萨沙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三人分别读课文1-3节、4-8节、9-11节。 (正音 :“萨”平舌音、第四声;“滂”是第一声) 3、 故事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板书:父亲、妈妈、托利亚、小萨沙 在学生交流对内容的臻替感知的基础上,出示句子: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⑴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雨大? 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雷声大作”、“大雨如注”的意思。 “大雨如注”的“注”有三个解释: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选择义项) ⑵ 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雨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滂沱大雨”,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生字“滂沱”?(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换部首等方法来记。) ⑶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大的词语?(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疾风骤雨??) 出示“雨大”的词语,齐读。 本环节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课文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晰。虽然三年级学生还不要求掌握分段,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读文时分开读,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字词的基础,在读文的过程中正音,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记字形,了解词义,不断巩固是很有必要的。 三 深入学习,感受小萨沙一家的相互关爱之情 1、 大雨中一家人在干什么?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同桌两人先读一读。 2、 交流、出示句子: (1)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 (2)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 虽然他也不怕淋雨。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①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试着完成填空: 虽然( )并不怕淋雨,但是托利亚( );虽然( ) 也不怕淋雨,但是妈妈却( )。最后,托利亚( )。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 ② 谁能看着板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做的。 (3)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3、 小组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1)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 ① 是呀,小萨沙也觉得很奇怪。 出示课文第五节: 萨沙问到:“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 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② 指导朗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③ 妈妈和托利亚真的不怕淋雨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理解妈妈说的这 句话的含义,感受到家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2)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根据下面的填空,联系妈妈说的话来想 一想、说一说。 ① 出示填空: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 小组讨论、交流。 用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蔷薇”。 查字典理解词语“纤弱”的“纤”。 ② 出示理解妈妈说的话。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 (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蔷薇花娇嫩纤弱,面对风雨毫无自 卫能力。小萨沙认为它是比自己更弱小的。) 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③ 从小萨沙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小萨沙年纪虽小, 却有做强者的志气,并从家人的言行中知道要保护他人。) ④ 出示萨沙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 小萨沙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读出妈妈满意的语气。 4、 出示妈妈和萨沙之间的三次对话,指导朗读。 这是萨沙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萨沙奇怪、疑问的语气和保护了蔷薇花之后自豪的语气来;读出妈妈亲切,满意的语气。 本环节以“一家人在大雨中干什么”为突破口,找到描写他们动作的句子,通过让学生读句、质疑,再到文中去找答案,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出妈妈与小萨沙之间的对话,读好这些句子,感受人物的爱心和真情。这一块面比较大,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适时点拨。 四、凭借板书、尝试复述 从小萨沙和她的家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家人互相爱护、互相关怀的真挚感情。小小年纪的她,就有要做强者的志气,知道要保护别人,奉献爱心,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借助板书来尝试复述这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复述是后几单元的训练目标,但本课由理解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在熟悉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复述,既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达到情意目标,又是语言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复述做铺垫。 五、课后拓展,编排课本剧。 森林是那么美好,森林里的故事是那么有趣。课后,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课文内容编成一个课本剧,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剧本更充实。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编成课本剧还是很有意思的,学生也很乐意去准备,对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利。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着手改编,一起参与表演,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本剧充实一些有趣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文章用质朴的言辞和亲切的语气,讲述了一个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的有趣故事。 小萨沙的家是一个的幸福家庭,家人之间相互关心,其乐融融。文中的1-3节是故事的起因,小萨沙一家到森林中去郊游,突遇大雨。课文的4-8节写了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小萨沙穿上,每个人都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课文的9-11节写了小萨沙将雨衣的下部盖在了娇嫩的,在风雨中毫无自卫能力的蔷薇 字,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目标三: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本环节以“一家人在大雨中干什么”为突破口,找到描写他们动作的句子,通过让学生读句、质疑,再到文中去找答案,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这样设计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地展示出来,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目标四:尝试借助板书复述课文,并编排课本剧表演。 让学生在熟悉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复述,既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又是语言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复述做铺垫。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编成课本剧还是很有意思的。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着手改编,一起参与表演,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本剧充实一些有趣的内容。将课文中的语言和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情感,真正地落实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 以上制定的教学目标并非是孤立的,它们是相互联系,又是层层深入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只是表面的;通过语言实践的手段,如朗读、复述等,感受词语的内涵是内在的;联系上下文揭示出文章里面的深意才是最核心的。 四、关于教学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这个小故事,语言浅显,但含义却很深刻。所以在设计本课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反复品读一家人在大雨中的行为,和妈妈与小萨沙的对话,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在阅读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体会一份深深的,浓浓的真情,潜移默化地受到人文教育。 (一)利用媒体,潜移默化 本篇课文语言清新自然,充满童趣,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并不是直白的、显露的,而是隐藏在人物纯真质朴的言语和行动之中,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和体会。引入课题时使用多媒体动画,一来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内容可以反映出课文的内容,一朵在风雨中坚持挺立着的娇嫩的蔷薇花更是预示着小萨沙不甘于做最弱小的,要保护别人的志气。让学生通过看多媒体演示对要学习的课文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体会,也为课文的内容定下一个总体的基调。 (二)自主质疑,朗读感悟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本环节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课文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晰。虽然三年级学生还不要求掌握分段,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读文 时分开读,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字词的基础,在读文的过程中正音,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记字形,了解词义,不断巩固还是很有必要的。 2、深入学习,感受小萨沙一家人相互关爱之情。 本环节以“一家人在大雨中干什么”为突破口,找到描写他们动作的句子,通过让学生读句、质疑,再到文中去找答案,理解妈妈说的话“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的真正含义。这一块面比较大,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适时点拨。 在学生找到句子,能谈出自己感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语气。最后完整地出示妈妈与小萨沙之间的对话,反复朗读,读好这些句子,进一步地感受文中人物的爱心和真情。 (三)尝试复述,排课本剧,训练语言 课的主要任务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学习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并能灵活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复述是后几单元的训练目标,但本课由理解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在熟悉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复述,既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达到情意目标,又是语言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复述做铺垫。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编成课本剧还是很有意思的,学生也很乐意去准备,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着手改编,一起参与表演,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本剧充实一些有趣的内容。这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有利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的落实。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会学生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课标和三年级年段目标都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问。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学生的疑惑、争论是求学质疑的最大原动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真正不懂的、空白处,以便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指导。 本课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作者的语言浅显,学生不难看懂。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并不是直白的、显露的,而是隐藏在人物纯真质朴的言语和行动之中,需要学生去细细品味和体会。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着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往前走,用不停地提问,来获取学生的回答,而是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划出大雨中一家人在做什么的句子,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进行质疑,再读 文和通过小组讨论,从文中寻找答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曾犹豫过。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我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把力气花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是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的,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基本都能提出。当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那么切题的问题。我认为这就需要老师的归纳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要有质量,就需要平时多练多问。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虽然,让学生在这一板块中自主学习,但有时,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牵”的痕迹,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去进行。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仍需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教材更深入地钻研和更全面的把握。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没有问题,思维就成为无源之水。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由此可见,“有疑”才”有得”,有疑是有得的开始,是解疑的前提,是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结果。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增知识的时期,精力充沛,富于幻想,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具备愿意生疑、能够生疑的心理基础,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很大的发展。 第一次戴手表 看到同学们手腕上都戴着手表,我十分羡慕,便软磨硬泡地要爸爸给我买手表,爸爸终于答应了我的要求。 我戴着新手表走进教室,同学们看见了都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上课时,我无法安下心来,不时地低头看表。10分钟,5分钟??还有最后一秒钟。“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咳!真准!”我情不自禁地喊出声来。 “什么真准?”老师说,“下课到办公室来一下。”我吓得心怦怦跳,便老老实实来到办公室。“你上课为什么思想不集中?不住地低头干什么?铃刚响你就喊什么?” 一连串的问题把我问住了,我只得把手腕上的手表在老师面前亮了一下。看到我手上的表,老师恍然大悟,便对我说:“第一次戴手表,心里肯定很高兴,这老师可以理解,但手表是让我们掌握时间、珍惜时间的,而不是??” 第一次戴手表就戴出了麻烦,但却使我懂得了手表的真正用处。 1. 据意写词 2. 选择正确的答案 “我只得把手腕上的手表在老师面前亮了一下”句中“亮”的意思是( ) 3. 照样子写句子 例1:老师叫我下课后到办公室去一下,我吓得心怦怦跳。 (1) 听到这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小明高兴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奶奶激动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叮铃铃”下课的铃声响了起来。 (1)“________________”,火车呼啸而过。 (2)“ ________________”,春雨不停地下着。 (3)“________________”,古老的大钟晌了起来。 4. 我想要一块手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4节后面的省略号省去了老师说的话,请你用一两句句子把省去的话写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明亮、有光 B. 光线 C. 摆出来 D. 清楚 E. 声音响 (1) 抑止不了自己的情感。 ( ) (2) 看见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而希望自己也有。( ) (3) 一下子明白过来了。 ( )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 (三年级第二学期) 徐汇区爱菊小学 张君婷 关于教学设计 1、 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7个“萨、蔷、薇、啰、滂、沱、纤”;理解“纤弱”、“滂沱大雨”等词语的意思,并积累描写雨下得很大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间对话的不同语气。 3、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4、 尝试借助板书复述课文,并编排课本剧表演。 教学难点: 理解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体会萨沙要做强者的志气,感受故事中人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以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最弱小的人”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 一 情景引入 1、 出示画面:阳光灿烂,树木青翠,一丛丛野蔷薇正盛开着,蝴蝶在花丛中飞舞。一会儿,风雨袭来,花草树木被吹得摇摇晃晃,一朵小小的蔷薇花坚持挺立着,终于等到了雨过天晴。 2、 出示课题: 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1) 指名读课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1) 课题上的上标①表示什么?这表示课后有注释。 一起读课后注释:本文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2) 课题中有标点,这是文中一个人说的一句话。 这句话是谁说的呢?通过预习,知道是萨沙说的。 你觉得这句话可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呢?(骄傲、自豪、不满意) 指名读句子,读出相应语气。 引入课题时使用多媒体动画,一来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画面内容可以反映出课文的内容,一朵在风雨中坚持挺立着的娇嫩的蔷薇花,更是预示着小萨沙 不甘于做最弱小的,要保护别人的志气。让学生通过看多媒体演示有一个初步的印象、体会。本课的课题与以往学生常见的课题不同,题目中有标点符号。读题时引导学生想象可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习课文后在一定的语境内,用特定的语气来读打下基础。课题上的注释需引导学生去关注,知道注释是一种帮助我们了解内容的资料 二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 萨沙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发生了什么事?让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指名三人分别读课文1-3节、4-8节、9-11节。 (正音 :“萨”平舌音、第四声;“滂”是第一声) 3、 故事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 交流板书:父亲、妈妈、托利亚、小萨沙 在学生交流对内容的臻替感知的基础上,出示句子: 突然,雷声大作,天上飘下几滴雨点,接着大雨如注。 ⑴ 你从哪儿感受到了雨大? 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雷声大作”、“大雨如注”的意思。 “大雨如注”的“注”有三个解释:①集中;②灌入;③记载,登记。(选择义项) ⑵ 课文中还有一个描写“雨大”的词语,你找到了吗? “滂沱大雨”,你有什么好方法来记生字“滂沱”?(两个字都是三点水,可以用形声字的方法、换部首等方法来记。) ⑶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雨大的词语?(瓢泼大雨、倾盆大雨、狂风暴雨、疾风骤雨??) 出示“雨大”的词语,齐读。 本环节旨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人物和故事大概。课文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的,起因、经过、结果都十分清晰。虽然三年级学生还不要求掌握分段,但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读文时分开读,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以影响。三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学习字词的基础,在读文的过程中正音,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法记字形,了解词义,不断巩固是很有必要的。 三 深入学习,感受小萨沙一家的相互关爱之情 1、 大雨中一家人在干什么?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句子用直线划出,同桌两人先读一读。 2、 交流、出示句子: (1)父亲赶紧收拾东西,母亲忙着照料孩子。 (2)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虽然她并不怕淋雨;而妈妈却又把雨衣给托利亚, 虽然他也不怕淋雨。最后,托利亚把雨衣给躲在伞下的小萨沙穿上了。 ① 自己读读这两句话,试着完成填空: 虽然( )并不怕淋雨,但是托利亚( );虽然( ) 也不怕淋雨,但是妈妈却( )。最后,托利亚( )。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板书上用箭头标出。) ② 谁能看着板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做的。 (3)萨沙朝蔷薇花丛走去,掀起雨衣的下部,盖在粉红的蔷薇花上。 3、 小组读读这些句子,你有什么疑问吗? (1)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 ① 是呀,小萨沙也觉得很奇怪。 出示课文第五节: 萨沙问到:“妈妈,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您,您又把雨衣给托利亚,托利 亚又把雨衣给我穿上,你们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② 指导朗读,读出奇怪的语气。 ③ 妈妈和托利亚真的不怕淋雨吗?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句子“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理解妈妈说的这 句话的含义,感受到家人之间互相关怀、互相爱护的真挚感情。 (2)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根据下面的填空,联系妈妈说的话来想 一想、说一说。 ① 出示填空: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 小组讨论、交流。 用形声字的方法学习“蔷薇”。 查字典理解词语“纤弱”的“纤”。 ② 出示理解妈妈说的话。 “要是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真是最弱小的人!” (萨沙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是因为蔷薇花娇嫩纤弱,面对风雨毫无自 卫能力。小萨沙认为它是比自己更弱小的。) 可以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 ③ 从小萨沙的行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小萨沙年纪虽小, 却有做强者的志气,并从家人的言行中知道要保护他人。) ④ 出示萨沙说的话:“现在我该不是最弱小的吧,妈妈?” 小萨沙在说这话的时候,是怎样的语气呢? 指导朗读,读出自豪的语气。 妈妈是怎样回答的?指导朗读,读出妈妈满意的语气。 4、 出示妈妈和萨沙之间的三次对话,指导朗读。 这是萨沙与妈妈之间的对话,请同学们来读一读,注意读好萨沙奇怪、疑问的语气和保护了蔷薇花之后自豪的语气来;读出妈妈亲切,满意的语气。 本环节以“一家人在大雨中干什么”为突破口,找到描写他们动作的句子,通过让学生读句、质疑,再到文中去找答案,理解妈妈说的话的含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整理出妈妈与小萨沙之间的对话,读好这些句子,感受人物的爱心和真情。这一块面比较大,主要是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适时点拨。 四、凭借板书、尝试复述 从小萨沙和她的家人的言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家人互相爱护、互相关怀的真挚感情。小小年纪的她,就有要做强者的志气,知道要保护别人,奉献爱心,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借助板书来尝试复述这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复述是后几单元的训练目标,但本课由理解课文内容入手,让学生在熟悉了故事内容的基础之上尝试复述,既是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可以达到情意目标,又是语言的训练,为下一阶段的复述做铺垫。 五、课后拓展,编排课本剧。 森林是那么美好,森林里的故事是那么有趣。课后,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试着把课文内容编成一个课本剧,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使剧本更充实。 故事的情节虽然简单,编成课本剧还是很有意思的,学生也很乐意去准备,对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的三维目标的落实有利。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着手改编,一起参与表演,启发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给课本剧充实一些有趣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文章用质朴的言辞和亲切的语气,讲述了一个让人情不自禁地发出会心的微笑的有趣故事。 小萨沙的家是一个的幸福家庭,家人之间相互关心,其乐融融。文中的1-3节是故事的起因,小萨沙一家到森林中去郊游,突遇大雨。课文的4-8节写了托利亚把自己的雨衣给了妈妈,妈妈又给了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小萨沙穿上,每个人都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人。课文的9-11节写了小萨沙将雨衣的下部盖在了娇嫩的,在风雨中毫无自卫能力的蔷薇
/
本文档为【10、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