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试论唐德宗统御术与“奸臣”

试论唐德宗统御术与“奸臣”

2010-07-23 22页 pdf 460KB 81阅读

用户头像

is_368079

暂无简介

举报
试论唐德宗统御术与“奸臣”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1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廖賢娟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摘要 唐德宗李适生於天寶盛世,青少年成長時期曾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權閹弄權、吐蕃入寇、出使迴紇,國家由盛轉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景 象均曾目睹或耳聞。德宗盛年登極,改革惡習,令人耳目一新,然皆細節, 有益於個人廉潔清新形象之確立,無助於解決內政外交之困境。接二連三昧 於事實的政策,激起河北藩鎮連兵、涇原兵變,乘輿一幸奉天,李懷光叛變, 再幸梁州。原因之ㄧ,固可說是...
试论唐德宗统御术与“奸臣”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1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廖賢娟 大葉大學通識教育中心講師 摘要 唐德宗李适生於天寶盛世,青少年成長時期曾經歷安史之亂、藩鎮割據、 權閹弄權、吐蕃入寇、出使迴紇,國家由盛轉衰,兵荒馬亂,民不聊生的景 象均曾目睹或耳聞。德宗盛年登極,改革惡習,令人耳目一新,然皆細節, 有益於個人廉潔清新形象之確立,無助於解決內政外交之困境。接二連三昧 於事實的政策,激起河北藩鎮連兵、涇原兵變,乘輿一幸奉天,李懷光叛變, 再幸梁州。原因之ㄧ,固可說是「姦臣」誤國,推其原委,德宗實難辭其咎。 德宗猜忌文武大臣,不使久安其位,尤忌結黨,任一勢力坐大,立即拔擢另 一勢力與之對抗,並整肅之,所謂「姦臣」係德宗遂行權力恐怖平衡治術之 棋子。 關鍵詞:李晟、唐德宗、陸贄、張延賞、楊炎、裴延齡、盧杞 一、前 言 唐德宗在唐代歷史中是一位值得留意的統治者。他是中唐以後,在位時 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時因政策反覆,用人不當,引發內政外交的巨大變動, 他的行事作為,許多學者從各個角度探討,俱有卓見。1《新唐書》卷 7,〈德 1 王壽南,〈陸贄與唐德宗時代的政治〉,《唐代人物與政治》(臺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12 宗本紀〉贊曰,對唐德宗只批判而無一句褒詞2;而《舊唐書》卷 13,〈德宗 本紀下〉史臣評語,則先褒後貶3。建中初德宗用人不當,政策激進,引致藩 鎮俱叛,烽火連天,乘輿一幸奉天,再幸梁州,官府橫徵暴斂,導致民怨蠭 起。亂定之後,德宗對所謂「姦臣」之寵信並不稍減,何以故?筆者以《韓 非子》中論及相關君人之術著眼,試圖分析德宗何以對「姦臣」如此寵信以 及「姦臣」之如何得寵並兼論唐德宗統御術。 二、德宗即位前的經歷 德宗李适生於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四月癸巳,崩於貞元二十一年(805) 正月癸巳,享年六十四。 其孩提時期係在天寶盛世中渡過,安史之亂對唐帝國而言是掀天揭地的 大變局,對由少年成長到青年的李适言,其刺激不可謂不大。「他的成長過程, 絕非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者可比,對於軍國人情,應有相當了解。」 1999 年 6 月 1 刷),頁 118-157;王吉林,〈唐德宗的危機處理〉,收入《唐代宰相與政治》(臺 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年 6 月 1 刷),頁 243-263;吳建偉、李小鳳,〈論中唐前期 李晟、張延賞營妓之爭與將相交惡〉,《寧夏大學學報》,2003 年 3 期,頁 19-21;劉玉峰,〈試 論唐德宗重用宦官的原因及其他〉,《晉陽學刊》,1997 年第 5 期,頁 93-97;劉玉峰,〈唐德 宗朝的朋黨之爭〉,《文史哲》,1998 年第 4 期,頁 105-110;夏曉臻,〈唐德宗朝中樞政體新 探〉,《黃淮學刊》,1998 年 3 月,第 14 卷第 1 期,頁 80-83。 2 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年 2 月第 1 版,1986 年 3 月湖北 第 2 次印刷),卷 7〈德宗本紀〉,頁 219 載:「贊曰:『德宗猜忌刻薄,以彊明自任,恥 見屈於正論,而忘受欺於姦諛。故其疑蕭復之輕己,謂姜公輔為賣直,而不能容;用盧杞、 趙贊,則至於敗亂,而終不悔。及奉天之難,深自懲艾,遂行姑息之政。由是朝廷益弱,而 方鎮愈彊,至於唐亡,其患以此。』」 3 見劉昫,《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1975 年 5 月第 1 版,1987 年 11 月湖北第 3 次 印刷)卷 13,德宗本紀下,頁 400-401 載:「史臣曰:德宗皇帝初總萬機,勵精治道。思政 若渴,視民如傷。凝旒延納於讜言,側席思求於多士。其始也,去無名之費,罷不急之官; 出永巷之嬪嬙,放文單之馴象;減太官之膳,誡服玩之奢;解鷹犬而放伶倫,止榷酤而絕貢 奉。百神咸秩,五典克從,御正殿而策賢良,輟廷臣而治畿甸。此皆前王之能事,有國之大 猷,率是而行,夫何敢議。……德宗在藩齒冑之年,曾為統帥;及出震承乾之日,頗負經綸。 故從初罷郭令戎權,非次聽楊炎謬計,遂欲混同華裔,束縛奸豪,南行襄漢之誅,北舉恆陽 之伐。出車雲擾,命將星繁,罄國用不足以餽軍,竭民力未聞于破賊。一旦德音掃地,愁歎 連甍,果致五盜僭擬於天王,二朱憑陵於宗社。奉天之窘,可為涕零,罪己之言,補之何益。 所賴忠臣戮力,否運再昌。雖知非竟逐於楊炎,而受佞不忘於盧杞。用延賞之私怨,奪李晟 之兵符;取延齡之奸謀,罷陸贄之相位。知人則哲,其若是乎!貞元之辰,吾道窮矣。」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3 4 德宗的學習背景,對往後的處事與行誼應有相當影響,但本紀中不載,查 《新唐書》〈百官志․東宮官〉載:太子侍讀,掌講導經學;左贊善大夫, 以經教授諸郡王5,若此則權謀之術,非為學習之列,德宗成長過程中之所聞 見對爾後人格之形塑與政策之推展,應有相當的關連性。 代宗廣德二(764)年正月乙卯(十七日),德宗被立為皇太子,年已二十 三。代宗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長安,代宗幸陝,吐蕃立廣武王承宏為帝, 歷時十餘日,郭子儀始收復長安。十二月,代宗還京。回京未久,即立李适 為太子。李适遭此變局,對未來的外交政策當有深遠影響。6 代宗在位十七年(763~779),崩於大曆十四年(779)五月,德宗即位, 已是三十八歲的壯年。 代宗新承大亂之後,內外交迫之際,仍能勉強維持統一局面,誠屬不易, 雖後世論史者,對代宗之姑息政策之多有批評,然以當時情勢言,亦難如之 何。7李适經十六年東宮太子的歷練,內政外交之諸般困境皆曾耳聞或目睹, 且了然於胸,盛年即位之德宗皇帝,思力矯前朝之弊,其心境,實可理解。 然操之過急,攪動了逐漸沈澱的時局,終至引起滔天大禍,實非德宗所願, 亦始料未及,推其緣由,實由德宗之不當運用刑賞二柄有以致之。8 4 王吉林,〈唐德宗的危機處理〉,頁 248。 5 見《新唐書》卷 49 上,〈百官志․東宮官〉頁 1292-1293。 6 唐德宗初即位一改郭子儀所建構的「聯回抗吐」外交政策,改採「聯吐抗回」政策。傅樂 成,〈回紇馬與朔方兵〉收入《漢唐史論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84 年 9 月第三次 印行),頁 314-315 載:「因德宗為雍王時,曾受回紇之侮辱,因此極恨回紇。同時一部分朔 方軍人,因恨回紇的驕橫,也想利用德宗的心理,對回紇加以制裁。因此德宗即位之初(建 中元年,西元七八0年),振武留後張光晟即殺回紇使者突董等九百餘人。當時所以未成大 釁,一因回紇內亂,合骨咄祿可汗新立,不敢遽與唐為敵,二因想與唐和親,以增身價,因 此仍欲與唐和好。但德宗因恨回紇過甚,故一面與回紇絕交,一面歸還吐蕃俘虜而與之議和。」 有關李适受辱回紇事,《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縮印本,民國 67 年 5 月 1 日再版),卷 222,唐紀 38,肅宗寶應元年十月條頁 7132-7133 載:「以雍王适為天下兵馬元帥。辛酉,辭 行,以兼御史中丞藥子昂、魏琚為左右廂兵馬使,以中書舍人韋少華為判官,給事中李進為 行軍司馬,會諸道節度使及回紇于陝州,進討史朝義。……雍王适至陜州,回紇可汗屯於河 北,适與僚屬從數十騎往見之。可汗責适不拜舞,藥子昂對以禮不當然。回紇將軍車鼻曰: 『唐天子與可汗約為兄弟,可汗於雍王,叔父也,何得不拜舞?』子昂曰:『雍王,天子長 子,今為元帥。安有中國儲君向外國可汗拜舞乎!且兩宮在殯。不應舞蹈。』力爭久之,車 鼻遂引子昂、魏琚、韋少華、李進各鞭一百,以适年少未諳事,遣歸營。琚、少華一夕而死。」 7 王夫之《讀通鑑論》(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4 年 3 月初版一刷),卷 23〈代宗〉 11,頁 820-821 載:「唐自天寶以後,天下分裂而無紀,至於大曆,亂少息而泮散尤甚。…夫 代宗非果無能為者,一受制於李輔國,而二豎因之,元載乘之,懷情以待,得綰以相而志將 伸,綰遽卒,常袞不足以勝任,而代宗又崩矣,唐之不振,良可悼已!」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14 安史之亂後,河北藩鎮獨立於中央之外,割據形勢已成,長安政權實無 法如之何;為維持國家安全、軍事平衡,不得不建置中央系軍閥,但中央系 軍閥的長年征戰,糧餉的需求日益增加,軍隊私人化趨勢逐漸形成,使長安 政權對中央系軍閥充滿了戒心,卻又少不了他們,利用宮奴或文臣打壓武將 是常見的方法,肅、代宗如此,德宗亦然。 三、以文制武 安史之亂後,河北藩鎮割據形勢已成,中央不可一日無兵,中央系軍閥 是朝廷的屏藩,也是國家財政的龐大負擔,加上軍隊私人化趨勢逐漸形成, 德宗在登基之後,首先罷除郭子儀所領諸使並副元帥職,除了宣示新人新氣 象外,尚有向其他軍閥示警的意味,茲以德宗初期指標性將領之遭遇為例說 明德宗以文制武的統御術,次級將領及各軍閥之間的較勁、鬥爭,礙於篇幅, 不在本文探討範圍。 (一)罷郭子儀兵權 郭子儀為李唐中興功臣,功勳彪炳,唐帝國對郭氏家族之酬庸亦屬豐厚, 原郭子儀以武舉高等出身,後歷諸軍使,長駐北鄙,精通外蕃情狀。安史亂 起,子儀方年屆六十,憑其威望與征戰經驗、外交手腕,對長安政權發揮了 中流砥柱的作用。猜忌武將,是歷代統治者無法去除的魔咒。肅宗乾元元年 (758)九月,唐九節度使圍攻安慶緒,「帝以子儀、光弼俱是元勳,難相統 屬,故不立元帥,唯以中官魚朝恩為觀軍容宣慰使。」9宦官監軍,約始於玄 宗天寶年間,其目的在防武人自專,然出身宮奴之宦官,如何可冀其在瞬息 萬變的戰場發揮指揮調度、克敵致勝之效果?10 安史之亂戰事方酣,中央政府尚且如此;局勢稍安,而望長安政權不猜 忌武人,實難!傅樂成先生指出: 郭子儀、李光弼以唐軍之元戎,百戰之名將,而為總監諸軍之宦官魚 8 清․王先慎《韓非子集解》,鍾哲點校,卷第二,〈二柄第七〉,頁 39 載:「明主之所導制 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謂刑德?曰:殺戮之謂刑,慶賞之謂德。為人 臣者畏誅罰而利慶賞,故人主自用其刑德,則群臣畏其威而歸其利矣。」 9 見《舊唐書》,卷 120,〈郭子儀傳〉,頁 3452。 10 見傅樂成〈唐代宦官與藩鎮的關係〉,收入《漢唐史論集》,頁 192。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5 朝恩及居中用事之宦官程元振所嫉,遂沮撓軍計,橫加讒毀,而致子 儀屢失兵柄,光弼不敢入朝。唐室之所以不能肅清河朔,終遺大患者, 與此極有關係。11 由上例知,猜忌武人,是權力關係上結構性的問題,也是統治者心理的問題, 肅、代、德三代,無一得解,德宗時更將此緊張關係檯面化,遂至衝突不可 避免。 郭子儀,老臣謀國,進退得體,雖數罷兵柄,忠心如一。子儀雖戎馬一 生但政治敏感度極強,亦是郭家持盈保泰之要因,茲舉數例為證: 大曆八年十月,……迴紇赤心賣馬一萬匹,有司以國計不充,請市千 匹。子儀以迴紇前後立功,不宜阻意,請自納一年俸物,充迴紇馬價, 雖詔旨不允,內外稱之。12 郭曖嘗與昇平公主爭言,曖曰:「汝倚乃父為天子邪?我父薄天子不 為!」公主恚,奔車奏之。上曰:「此非汝所知。彼誠如是,使彼欲為 天子,天下豈汝家所有邪?」慰諭令歸。子儀聞之,囚曖,入待罪。 上曰:「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作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 聽也!」子儀歸,杖曖數十。13 史臣裴垍曰:汾陽事上誠藎,臨下寬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處,必 得士心。前後遭罹倖臣程元振,魚朝恩譖毀百端,時方握強兵,或方 臨戎敵,詔命徵之,未嘗不即日應召,故讒謗不能行。……14 子儀長子郭曜,能謹遵父教,方能保郭氏家族免為姦臣所害。15 郭子儀在外交上、軍事上所發揮的巨大影響力,讓德宗深感不安,即便 是郭令公年事已高,再怎麼小心翼翼,戒慎恐懼,仍難逃罷除兵權的命運。 大曆十四年(779)五月,代宗甫駕崩,德宗即「詔還朝,攝冢宰,充山陵使, 11 同注 10 引書,頁 195。 12 見《舊唐書》,卷 120,〈郭子儀傳〉,頁 3464。 13 見《資治通鑑》,卷 224,〈唐紀〉40,代宗大曆二年二月條,頁 7194-7195。 14 同注 9 引書同卷,頁 3466-3467。 15 同注 9 引書同卷,頁 3467-3468 載:「曜,子儀長子。性孝友廉謹。子儀出征於外,留曜治 家,少長千人,皆得其所。諸弟爭飭池館,盛其車服,曜以儉朴自處。……子儀薨,曜遵遺 命,四朝所賜名馬珍玩,悉皆上獻,德宗復賜之,曜乃散諸昆弟。」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16 賜號『尚父』,進位太尉、中書令,增實封通計二千戶,給一千五百人糧,二 百匹馬草料,所領諸使副元帥並罷。」16德宗對國之干城,尚且如此,其餘遭 遇可知。 (二)拒見李懷光 李懷光,渤海靺鞨人,懷光少從軍,以武藝壯勇稱,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甚禮之。德宗即位,罷郭子儀節度副元帥,以其所部分隸諸將,以懷光檢校 刑部尚書,兼河中尹、邠州刺史、邠寧慶晉絳慈隰節度支度營田觀察押諸蕃 部落等使。鎮西北邊鄙,功過相參。建中二年,遷檢校左僕射,兼靈州大都 督、單于鎮北大都護、朔方節度支度營田觀察鹽池押諸蕃部落六城水運使, 實封四百戶。邠寧節度等使如故。河北藩鎮連兵,詔遣懷光統朔方兵步騎一 萬五千同討田悅。懷光勇而無謀,為滔等所敗。涇原兵變德宗幸奉天,懷光 率軍奔赴奉天,解德宗之危,唯懷光武人,性粗疏,指斥近臣,德宗亦為之 讓步17,君臣分際已難守,懷光即使不謀為亂,亦將為德宗整肅。刑、賞二柄 豈能任由臣下假借? (三 )罷李晟兵權 肅、代、德三代困於軍閥專權、抗命,對統兵將領,即使是系出中央、 數立汗馬功勞,亦始終無法釋懷。在朝廷不得不重用武人之際,卻又起用文 人與之相抗,德宗操弄權力槓桿,大玩權力平衡的遊戲,最後落至狼狽難堪。 李晟之罷雖與張延賞之私怨有關,但德宗態度也有決定性影響。 16 同注 9 引書同卷,頁 3465;《資治通鑑》,卷 225,〈唐紀〉41,代宗大曆十四年五月條,頁 72 載:「郭子儀以司徒、中書令領河中尹、靈州大都督、單于、鎮北大都護、關內、河東副 元帥、朔方節度、關內支度、鹽池、六城水運大使、押蕃部並營田及河陽道觀察等使,權任 既重,功名復大,性寬大,政令頗不肅,代宗欲分其權而難之,久不決。甲申,詔尊子儀為 尚父,加太尉兼中書令,增實封滿二千戶,月給千五百人糧、二百馬食,子弟、諸壻遷官者 十餘人,所領副元帥諸使悉罷之;以其裨將河東、朔方都虞候李懷光為河中尹、邠、寧、慶、 晉、絳、慈、隰節度使,以朔方留後兼靈州長史常謙光為靈州大都督、西受降城、定遠、天 德、鹽、夏、豐等軍州節度使,振武軍使渾瑊為單于大都護、東、中二受降城、振武、鎮北、 綏銀、麟勝等軍州節度使,分領其任。」 17《舊唐書》,卷 121,〈李懷光傳〉,頁 3493 載:「懷光性粗厲疏愎,緣道數言盧杞、趙贊、 白志貞等姦佞,且曰:「天下之亂,皆此輩也,吾見上,當請誅之。」杞等微知之,懼甚, 因說上令懷光乘勝逐泚,收復京師,不可許至奉天,德宗從之。懷光屯軍咸陽,數上表暴揚 杞等罪惡,上不得已為貶杞、趙贊、白志貞以慰安之。又疏中使翟文秀,上之信任也,又殺 之。懷光既不敢進軍,遷延自疑,因謀為亂。」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7 張延賞為中書令張嘉貞之子,係出相門,《舊唐書》卷 129,〈張延賞傳〉 載: ……博涉經史,達於政事,……代宗幸陝,除給事中,轉御史中丞、 中書舍人,大曆二年,拜河南尹,充諸道營田副使。河洛久當兵衝, 閭井兵墟,延賞勤身率下,政尚簡約,疏導河渠,修築宮廟,數年間 流庸歸附,邦畿復完,詔書褒美焉。時罷河南、淮西、山南副元帥, 以其兵鎮東都,延賞權知東都留守以領之,理行第一,入朝拜御史大 夫。18 張延賞數歷清要,其資歷理行,實屬難得,德宗登極,標榜清廉,又天下在 代宗姑息政策之下,暫維穩定,張延賞之為相,實屬最佳人選。涉足政壇, 難免與人結怨,延賞之與李晟不協,終至雙方互論過惡,將相不合,終非國 家之福。《舊唐書》卷 129,〈張延賞傳〉載: 貞元元年,以宰相劉從一有疾,詔徵延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 章事。與鳳翔節度使李晟不協,晟表論延賞過惡,德宗重違晟意,延 賞至興元,改授左僕射。初,大曆末,吐蕃寇劍南,李晟領神策軍戍 之,及旋師,以成都官妓高氏歸。延賞聞而大怒,即使將吏令追還焉。 晟頗銜之,形於詞色。三年正月,晟入朝,詔晟與延賞釋憾,德宗注 意於延賞,將用之。……及延賞當國用事,晟請一子聘其女,固情好 焉,延賞拒而不許,晟謂人曰:「武人性快,若釋舊惡於盃酒之間,終 歡可解。文士難犯,雖修睦於外,而蓄怒于內,今不許婚,釁未忘也, 得無懼焉!」無幾,延賞果謀罷晟兵權。……及冊晟太尉,,臨 軒冊拜三公,中書令讀冊,侍中奉禮,如闕,即以宰相攝之。延賞欲 輕其禮,始令兵部尚書崔漢衡攝中書令讀冊,時議非之。19 文臣武將本不同道,加上個性不同,德宗圖和解,未遂,兩相權衡,最後仍 罷李晟兵權。張延賞又在冊太尉典禮中刻意貶抑李晟,若言此舉未經德宗同 18 見《舊唐書》,卷 129,〈張延賞傳〉,頁 3607。 19 同注 18 引書同卷,頁 3608-3609。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18 意,實難解釋。武將們因長年征戰而產生的生死與共情懷,其精神領袖罷除 兵柄,對其他將領而言,實有強烈警示作用。 李晟出身軍人世家,年十八從軍,勇敢絕倫,玄宗時即以戰功,嶄露頭 角。安史亂後,國內外不靖,武將有大展身手機會,肅、代期間,李晟屢立 戰功。德宗即位,舉措失當,河北藩鎮聯合叛變,李晟東西馳援,勤王之功, 不下郭、李。然當時各軍閥之間,競爭激烈,李晟素與張延賞不協,遂遭罷 兵權,《舊唐書》卷 133,〈李晟傳〉載: 上方厭兵,疑將帥生事邀功。會滉卒,張延賞秉政,與晟有隙,屢於 上前間晟,言不可久令典兵。延賞欲用劉玄佐、李抱真,委以西北邊 事,俾立功以壓晟,德宗竟納延賞之言,罷晟兵柄。三年三月,冊拜 晟為太尉、中書令,奉朝請而已。20 (四)吐蕃劫盟、馬燧罷兵 馬燧姿度魁異,長六尺二寸,沉勇多智略,該涉群書,尤善兵法。經歷 安史之亂,寶應中,澤潞節度使李抱玉署奏趙城尉,肅代之間,遍歷文武21, 建中初,四鎮叛變,馬燧有征戰之功,《舊唐書》卷 134,〈馬燧傳〉載:「而 五盜合從圖傾社稷,兩河鼎沸,寇盜橫行;燧等雖志在勤王,竟莫能驅攘患 難。」22要求無乃太過。涇原兵變,馬燧保據太原,雖有遷延之議23,卻有牽 制之效,後以助平李懷光之叛,為渾瑊所嘆服。24同為平亂有功之臣,能獲德 宗賜〈宸扆〉、〈台衡〉二銘,實屬特殊。蓋以馬燧非純以武將起家,復懂得 君臣相處之分際,故受此崇寵。但在外交政策上,馬燧窺知德宗欲聯吐抗迴 之意,鼓吹與吐蕃結盟,後果卻是吐蕃劫盟,馬燧為此付出代價,德宗罷除 馬燧兵權,為自己錯誤的政策,找到替罪羔羊。在眾多武將當中,渾瑊始終 受到德宗信任,較為特殊,蓋除了渾瑊小心謹慎外,定期進奉應是重要原因。 20 見《舊唐書》,卷 133,〈李晟傳〉,頁 3672。 21 見《舊唐書》,卷 134,〈馬燧傳〉,頁 3690-3692。 22 見《舊唐書》,卷 134,〈馬燧傳〉,頁 3695。 23《舊唐書》,卷 134,〈馬燧傳〉,頁 3695 載:「議者云:『燧若乘田悅洹水之敗,併力攻之, 時城中敗卒無三二千人,皆夷傷未起,日夕俟降;燧與抱真不和,遷延於擊賊,乃致三盜連 結,至今為梗,職燧之由。』」 24《舊唐書》,卷 134,〈馬燧傳〉,頁 3697 載:「渾瑊由是服燧,私謂參佐曰:『予嘗謂馬公 用兵與予不相遠,但驚怪累敗田悅;今觀其行兵料敵,吾不迨遠矣!』」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19 25 四、寵信「姦臣」 《韓非子》卷第二,〈八姦第九〉,論述人臣成姦八術: 凡人臣之所道成姦者有八術:一曰在同床。……為人臣者內事之以金 玉,使惑其主,此之謂同床。二曰在旁。何謂在旁?曰:優笑侏儒, 左右近習,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諾諾,先意承旨,觀貌察色以 先主心者也。此皆俱進俱退,皆應皆對,一辭同軌以移主心者也。…… 三曰父兄。……大臣廷吏,人主之所與度計也,此皆盡力畢議,人主 之所必聽也。……收大臣廷吏以辭言,處約言事事成則進爵益祿,以 勸其心使犯其主,此之謂父兄。四曰養殃。……為人臣者盡民力以美 宮室臺池,重賦歛以飾子女狗馬,以娛其主而亂其心、從其所欲,而 樹私利其間,此謂養殃。五曰民萌。……為人臣者散公財以說民人, 行小惠以取百姓,使朝廷市井皆勸譽己,以塞其主而成其所欲,此之 謂民萌。六曰流行。……為人臣者求諸侯之辯士、養國中之能說者, 使之以語其私,為巧文之言,流行之辭,示之以利勢,懼之以患害, 施屬虛辭以壞其主,此之謂流行。七曰威強。……為人臣者,聚帶劍 之客、養必死之士以彰其威,明為己者必利,不為己者必死,以恐其 群臣百姓而行其私,此之謂威強。八曰四方。……為人臣者,重賦歛, 盡府庫,虛其國以事大國,而用其威求誘其君……此之謂四方。凡此 八者,人臣之所以道成姦,世主所以壅劫,失其所有也,不可不察焉。 26 唐代時空背景已不同於戰國,但權力核心周圍人士所呈現之種種現象與行事 作為,古今皆同,以此視之,在《舊唐書》列傳 85 諸傳主與《舊唐書》〈楊 炎傳〉主人翁,皆屬之,其中有德宗堅信不移的腹心,有依賴甚深的聚歛之 臣。 德宗登基後,身居內廷,近有宦官掣肘,外有藩鎮需索,其孤獨感與危 機感,可想而知,此情境適為有心臣工所窺,如白志貞,出於胥吏,曾事節 25《舊唐書》,卷 134,〈渾瑊傳〉,頁 3710 載:「瑊忠勤謹慎,功高不伐,在藩方歲時貢奉, 必躬閱親視,每有頒錫,雖居遠地,如在帝前。」 26 見《韓非子集解》,卷第二,〈八姦第九〉,頁 53-56。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20 度使李光弼,小心勤恪,動多計數,光弼深委信之,代宗用為司農少卿,遷 太卿,在寺十餘年。「德宗嘗召見與語,引為腹心,遂用為神策軍使、檢校左 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賜名志貞。善伺候上意,言無不從。」27又如竇參, 「每宰相間日於延英召對,諸相皆出,參必居後久之,以度支為辭,實專大 政。參無學術,但多引用親黨,使居要職,以為耳目,四方藩帥,皆畏懼之。」 28又有齊映,「興元初,從幸梁州,每過險,映常執轡。會御馬遽駭,奔跳頗 甚,帝懼傷映,令捨轡,映堅執久之,乃止。帝問其故,曰:「馬奔蹶,不過 傷臣;如捨之,或犯清塵,雖臣萬死,何以塞責?」上嘉獎無已。」29又有 李齊運者,以宗室之故,歷踐內外清要,實無他才能,唯能揣度德宗心思而 被視為腹心,其方式為:「宰臣內殿對後,齊運常次進,貢其計慮,以決群議。 齊運無學術,不知大體,但甘言取信而已。」30 另,以刻剝百姓,源源供億,取悅德宗者,有宗室李實,李實曾為山南 東道節度留後,刻薄軍士衣食,軍士怨叛;為京兆尹,「(貞元)二十年春夏旱, 關中大歉,實為政猛暴,方務聚斂進奉,以固恩顧,百姓所訴,一不介意。 因入對,德宗問人疾苦,實奏曰:「今年雖旱,穀田甚好。」由是租稅皆不免, 人窮無告,乃徹屋瓦木,賣麥苗以供賦斂。」31又如齊映,貞元二年為相三 年罷相「常以頃為相輔,無大過而罷,冀其復入用,乃掊斂貢奉,及大為金 銀器以希旨。先是,銀瓶高者五尺餘,李兼為江西觀察使,乃進六尺者。至 是,因帝誕日端午,映為瓶高八尺者以獻。」32進奉獻媚者,不止此數,以 儒家治國養民觀點視之,德宗時「姦臣」之多,不足為怪。「姦臣」得勢,有 外在大環境的促成,也有德宗統御術的操作,換各角度看,德宗手握之刑、 賞二柄,仍能發揮相當的威力。以下舉鼎鼎大名之楊炎、盧杞、裴延齡為例, 分析德宗朝的「姦臣」。 德宗即位後之種種政策宣示33,及雷厲風行的作為,確實能讓人耳目一 27 見《舊唐書》,卷 135,〈白志貞傳〉,頁 3718-3719。 28 見《舊唐書》,卷 136,〈竇參傳〉,頁 3747。 29 見《舊唐書》,卷 136,〈齊映傳〉,頁 3750。 30 見《舊唐書》,卷 135,〈李齊運傳〉,頁 3729-3730。 31 見《舊唐書》,卷 135,〈李實傳〉,頁 3730-3731。 32 見《舊唐書》,卷 136,〈齊映傳〉,頁 3751。 33《舊唐書》,卷 12,〈德宗本紀〉上,頁 321-322 載:「(大曆十四年)六月己亥朔,御丹鳳樓, 大赦天下,罪無輕重,咸赦除之。……天下進獻,事緣郊祀陵廟所須,依前勿闕,餘並停。 諸州刺史上佐今後准式入計。諸州刺史、常參官,父在未有官,量與五品致仕官;父亡歿, 與追贈。自至德已來別敕,或因人奏,或臨事頒行,差互不同,使人疑惑,中書門下與詳定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21 新,然許多措施未經審慎評估,即貿然推動,導致河北、淮西連兵,加上德 宗昧於現實、吝於給賜,復引發涇原兵變;又惑於奸臣,激起懷光叛唐。接 連而來的戰亂導致唐中央政府的軍需、財政陷入極大的困境,而百姓亦難免 戰禍及橫征暴歛之摧殘。陸贄在〈論關中事宜狀〉論及當時軍需財政困難狀 況云: ……自頃將帥徂征,久未盡敵,苟以藉口,則請濟師,陛下乃為之輟 邊軍、缺環衛,虛內廄之馬、竭武庫之兵、占將家之子以益師,賦私 養之畜以增騎,猶且未戰,則曰乏財,陛下又為之算室廬、貸商賈, 傾司府之幣,設請榷之科,關輔之閒,徵發已甚,宮苑之內,備衛不 全,萬一將帥之中,又如朱滔、希烈,或負固邊壘,誘致豺狼,或竊 發郊畿,驚犯城闕,此亦愚臣所竊為憂者也,未審陛下復何以備之?34 又在〈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論及將帥之需索更甚,而百姓之生活日艱: 今兩河淮西為叛亂之帥者,獨四五兇人而已,尚恐其中或有傍遭詿誤, 內蓄危疑、倉黃失圖,勢不得止,亦未必皆是處心積慮,果為姦逆以 僭地稱王者也。……以陛下英神,志期平壹,君臣之勢不類,逆順之 理不侔,形勢之大小不倫,師徒之眾寡不敵,然尚曠歲持久、師老費 財,加算不只於舟車,徵卒殆窮於閩濮,笞肉捶骨,呻吟裏閭,送父 別夫,號呼道路,杼軸巳空,興發巳殫,而將帥者尚曰:財不足、兵 不多,此微臣所以千慮百思而不悟其理也……35 朝廷無法解決藩鎮割據的局面,讓奉派討伐叛亂的軍閥有了勒索中央政府的 藉口,德宗有見於國庫匱乏,乃轉向百姓需索,由此觀之,唐中期的財政問 題,實關係著帝國統治基礎穩定性。 安史之亂對於黃河中下游的破壞相當嚴重,《舊唐書》卷 120,〈郭子儀 官決,取堪久長行用者編入格條。自今更不得奏置寺觀及度人。……己未,揚州每年貢端午 日江心所鑄鏡,幽州貢麝香,皆罷之。」 34 見唐‧陸贄著、宋‧郎曄評註,《陸宣公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印行,1970 年 6 月臺一 版)卷 1,〈論關中事宜狀〉,頁 4-5。 35 見《陸宣公集》卷 1,〈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頁 6-7。陸宣公憂國憂民之章奏甚多,茲 不一一引述。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22 傳〉載:「……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 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棘,豺狼所噑;既乏軍儲,又鮮人力。 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36《新唐書》卷 51,〈食貨志〉載:「自兩京陷沒,民物耗弊,天下蕭然。肅 宗即位,遣御史鄭叔清等籍江淮、蜀漢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謂之率 貸。……及兩京平,……而百姓殘於兵盜,斗米至錢七千,鬻籺為糧,民行 乞食者屬路,乃詔能賑貧乏者,寵以爵秩。」37亂平之後,創痍未復,而藩鎮 的割據勢力,又日臻強大,賦稅不入中央,形同獨立,中央不能罷兵,「食出 界糧」制讓原就支出浩繁的軍費更形龐大,致使常賦不能供,38加以外患相繼, 39「聯回抗吐」外交政策的施行,40使得唐中央政府財政,到了捉襟見肘的地 步,如何解決財政困難,便成為當務之急,也為聚斂之臣,提供一展身手的 舞臺,如戶部侍郎韓滉,《資治通鑑》卷 224 載: (大曆六年)是歲,以尚書右丞為、判度支。自兵興以來,所在賦斂無 度,倉庫出入無法,國用虛耗。滉為人廉勤,精於簿領,作賦斂出入 之法,御下嚴急,吏不敢欺;亦值連歲豐穰,邊境無寇,自是倉庫蓄 36 見《舊唐書》,卷 120,〈郭子儀傳〉,頁 3457。 37 見《新唐書》,卷 51,〈食貨志〉,頁 1347。 38《資治通鑑》,卷 228,〈唐紀〉44,建中四年六月條,頁 7346 載:「舊制,諸道軍出境,則 仰給度支。上優恤士卒,每出境,加給酒肉,本道糧仍給其家。一人兼三人之給,故將士利 之。各出軍才逾境而止,月費錢百三十餘萬緡,常賦不能供。」 39 吐蕃趁安史之亂陷河西、隴右之地,《資治通鑑》,卷 223,〈唐紀〉39,代宗廣德元年七月 條,頁 7146 載:「吐蕃入大震關,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盡取河西、 隴右之地。……及安祿山反,邊兵精銳者皆徵發入援,謂之行營,所留兵單弱,胡虜稍蠶食 之;數年間,西北數十州相繼淪沒,自鳳翔以西,邠州以北,皆為左衽矣。」代宗廣德元年 十月吐蕃陷長安,大肆劫掠,《資治通鑑》,卷 223,〈唐紀〉39,代宗廣德元年十月條,頁 7151-7152 載:「戊寅,吐蕃入長安,……吐蕃剽掠府庫市里,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苗 晉卿病臥家,遣人輿入,迫脅之,晉卿閉口不言,虜不敢殺。於是六軍散者所在剽掠,士民 避亂,皆入山谷。」《新唐書》,卷 53,〈食貨志〉,頁 1374 載:「關中為吐蕃蹂躪者二十年矣, 北至河曲,人戶無幾。」 40 《新唐書》,卷 51,〈食貨志〉,頁 1348 載:「時回紇有助收西京功,代宗厚遇之,與中國 婚姻,歲送馬十萬匹,酬以縑帛百餘萬匹。而中國財力屈竭,歲負馬價。」另見傅樂成,〈回 紇馬與朔方兵〉,頁 308-309 載:「當時唐室財政困難,代宗被迴紇馬弄得焦頭爛額,拿不出 絹來,只好賒賬,因此欠了迴紇許多的馬債。德宗建中三年(782),迴紇曾要求唐室償還所欠 馬值絹一百八十萬疋,至於代宗時與迴紇『現金交易』所用去的絹究有多少呢?史書並沒有 確實數目記載。」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23 積始充。41 韓滉「為人廉勤,精於簿領」,但其作用似僅止於節流,唯開源與節流並重, 方能紓解財政的困境。 德宗即位之初,頗思有所作為,其進用人才堪稱一時之選,然唐代官場 風習本已不佳,才德操守俱佳者,實難覓得。《資治通鑑》載: 上初即位,疏斥宦官,親任朝士,而張涉以儒學入侍,薛邕以文雅登 朝,繼以贓敗。宦官武將得以藉口,曰:「南牙文臣贓動至巨萬,而謂 我曹濁亂天下,豈非欺罔邪!」於是上心始疑,不知所倚仗矣。42 面對這種環境,無論何人,只要能提出增加財政收入政策、能壓抑藩鎮氣焰 的謀略,必能獲得重用。楊炎在此背景氛圍中出線。 (一)楊炎 面對安史之亂後戶籍、地籍、租賦制度的破壞43,楊炎兩稅法之提出,企 圖徹底解決財政問題,從《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載「兩稅法」改革之 主要目標:「人不土斷而地著,賦不加斂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虛實,貪吏 不誡而姦無所取。」44可知:該稅改是希望由法律來規範徵收內容,防止藩鎮 41 見《資治通鑑》,卷 224,〈唐紀〉40,代宗大曆六年九月條,頁 7218。 42 見《資治通鑑》,卷 226,〈唐紀〉42,德宗建中元年十月條,頁 7290。 43 《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頁 3421 載:「迨至德之後,天下兵起,始以兵役,因之饑 癘,徵求運輸,百役並作,人戶凋耗,版圖空虛。軍國之用,仰給於度支、轉運二使;四方 征鎮,又自給於節度、都團練使。賦斂之司數四,而莫相統攝,於是綱目大壞,朝廷不能覆 諸使,諸使不能覆諸州,四方貢獻,悉入內庫。權臣猾吏,因緣為姦,或公託進獻,私為贓 盜者動萬萬計。河南、山東、荊襄、劍南有重兵處,皆厚自奉養,王賦所入無幾。吏職之名, 隨人署置;俸給厚薄,由其增損。故科斂之名凡數百,廢者不削,重者不去,新舊仍積,不 知其涯。百姓受命而供之,瀝膏血,鬻親愛,旬輸月送無休息。吏因其苛,蠶食于人。凡富 人多丁者,率為官為僧,以色役免;貧人無所入則丁存。故課免於上,而賦增於下。是以天 下殘瘁,蕩為浮人,鄉居地著者百不四五,如是者殆三十年。」由前引文知,唐政府財政收 入短絀,四方賦稅無法完全掌握,貪官污吏夤緣為姦利,巧立名目,侵蝕國家稅基,而百姓 更遭重稅壓迫而逃亡,國家從戶籍、地籍、租賦制度進行改革,但無法立解燃眉之急。 44 見《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頁 3422;另《資治通鑑》,卷 226,〈唐紀〉42,德宗建 中元年正月條,頁 7275-7276 所載略同,「兩稅法」以及相關苛捐雜稅之置與廢,因非本文主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24 胡亂收稅等,以便安定百姓生活。 楊炎以創兩稅法著名史冊,查其出身,實非顯赫,唯以才具,為時人所 稱。《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載: 炎美鬚眉,風骨峻峙,文藻雄麗,汧、隴之間,號為小楊山人。釋褐, 辟河西節度掌書記。神烏令李大簡嘗因醉辱炎,至是與炎同幕,率左 右反接之,鐵棒撾之二百,流血被地,幾死。……。丁憂,廬於墓前, 號泣不絕聲,有紫芝白雀之祥,又表其門閭。孝著三代,門樹六闕, 古未有也。服闋久之,起為司勳員外郎,改兵部,轉禮部郎中、知制 誥。遷中書舍人,與常袞並掌綸誥,袞長於除書,炎善為德音,自開 元已來,言詔制之美者,時稱常、楊焉。45 楊炎雖文才一流,孝行可感,但氣量狹窄,恩怨分明,睚眦必報,由此可見。 大曆年間,元載為相,載親重炎,無與為比。元載敗,炎坐貶道州司馬。 德宗素聞其名,即位後,崔祐甫薦以為相,時以為得人。《韓非子》,卷第二, 〈有度第六〉載: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 權衡之稱者以聽遠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 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求用於法。46 韓非所言,應驗在德宗、楊炎君臣身上。 楊炎所推動之財政改革,有其時代背景,47亦有其需要,德宗承亂離之局, 國家開支浩繁,如何增加財政收入,成為重大施政方針。楊炎創兩稅法,「救 時之弊,頗有嘉聲。」。48其後崔祐甫病,喬琳罷,楊炎專權,「專意報恩負讎」。 49 題,故不贅論。有關唐代賦役可參考張澤咸,《唐五代賦役史草》,(北京:中華書局出版, 1986 年 10 月第一刷)。 45 見《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頁 3419。 46 見《韓非子集解》,卷第二,〈有度第六〉,頁 32-33。 47 同注 44 引書同卷,頁 3420-3421。 48 王夫之卻持不同看法。同注 7 引書,卷 24,〈德宗〉四,頁 827 云:「蓋後世賦役虐民之禍, 楊炎兩稅實為之作俑矣。」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25 楊炎惡整劉晏,引起藩鎮質疑,李正己首先發難,楊炎懼事端擴大,遣 腹心宣慰各鎮。《舊唐書》卷 118,〈楊炎傳〉載: 李正己上表請殺晏之罪,指斥朝廷。炎懼,乃遣腹心分往諸道:裴冀, 東都、河陽、魏博;孫成,澤潞、磁邢、幽州;盧東美,河南、淄青; 李舟,山南、湖南;王定,淮西。聲言宣慰,而意實說謗。且言「晏 之得罪,以昔年附會姦邪,謀立獨孤妃為皇后,上自惡之,非他過也」。 或有密奏「炎遣五使往諸鎮者,恐天下以殺劉晏之罪歸己,推過於上 耳」。乃使中人復炎辭於正己,還報信然。自此德宗有意誅炎矣,待事 而發。50 楊炎未料及「推過於上」乃人臣之大忌,德宗性格剛愎多疑,亟歸咎卸責, 而楊炎剛好犯此大忌,其貶,固宜。 拔擢新人對付舊人是德宗一貫作風。楊炎既得罪於德宗,德宗起用盧杞 為相與之相抗,盧杞才貌遠不及楊炎,但心術之壞,則遠過之。楊炎先不屑 與之為伍,復各結黨羽互鬥,炎已得罪於德宗在前,楊炎之敗,只是時間問 題。51 (二)盧杞 盧杞為盧懷慎之孫,父盧奕,天寶末為東臺御史中丞,安祿山陷洛陽, 奕遇害,杞以門蔭,解褐清道率府兵曹。代宗時官歷內外。雖史書未言明其 治績,但對其相貌行誼卻有詳細描述,《舊唐書》卷 135,〈盧杞傳〉載: 杞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不恥惡衣糲食,人以為能嗣懷慎之清 節,亦未識其心。頗有口辯。出為虢州刺史。建中初,徵為御史中丞。 時尚父子儀病,百官造問,皆不屏姬侍;及聞杞至,子儀悉令屏去, 獨隱几以待之。杞去,家人問其故,子儀曰:「杞形陋而心險,左右見 之必笑。若此人得權,即吾族無類矣。」52 49 同注 44 引書同卷,頁 3422。 50 同注 44 引書同卷,頁 3423。 51 同注 44 引書同卷,頁 3423-3424。 52 見《舊唐書》卷 135,〈盧杞傳〉,頁 3713-3714。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26 以郭令公之知人,及其對盧杞持戒慎恐懼態度可知盧杞為人。盧杞以清廉自 持,受任為御史中丞,論奏稱旨,遷御史大夫。旬日為相,代、德之際,官 員風紀不佳,德宗律己甚嚴,對盧杞之表現有正合我心之慨,故僅旬日, 即由御史大夫遷為宰相,「及杞為相,諷上以刑名整齊天下」。53德宗以個人情 感投射於群臣找尋同類,此舉恰好落入《韓非子》,卷第二,〈二柄第七〉所 述的格套: 人臣之情非必能愛其君也,為重利之故也。今人主不掩其情,不匿其 端,而使人臣有緣以侵其主,則群臣為子之、田常不難矣。故曰:去 好去惡,群臣見素。群臣見素,則大君不蔽矣。54 不意權力使人腐化,更使人顯露本性,杞「既居相位,忘能妬賢,迎吠 陰害,小不附者必致之於死,將起勢立威,以久其權。」55 大臣如楊炎、顏 真卿、嚴郢、張鎰、李揆、杜佑,或貶、或殺,牽涉的尚屬上層統治階級; 德宗時另一難題是財政,官餉軍需,終須解決,盧杞起用趙贊判度支,贊無 計可施,對首都富商百姓大肆勒索搜刮,復稅間架,京師騷然,人民恨之入 骨隨,若涇師未起,百姓亦將倡亂。及阻李懷光陛見,使乘輿再幸梁州,物 議喧騰,德宗不得已,貶盧杞為新州司馬。德宗回鑾後遇赦,移吉州長史。 盧杞在貶所謂人曰:「吾必再入用。」盧杞預言如此篤定,當日,德宗果用杞 為饒州刺史,君臣相得,默契如此,他人何得而離閒之?故德宗不知盧杞之 姦。德宗對盧杞,念念不忘,數欲重用,朝臣諫官皆曰不可,。《舊唐書》 卷 135,〈盧杞傳〉載: 上(德宗)謂宰臣曰:『朕欲授杞一小州刺史,可乎?』李勉對曰:『陛 下授杞大郡亦可,其如兆庶失望何?』上曰:『眾人論杞奸邪,朕何不 知?』勉曰:「盧杞奸邪,天下人皆知;唯陛下不知,此所以為奸邪也!』 德宗默然良久。散騎常侍李泌復對,上曰:「盧杞之事,朕已可袁高所 奏,如何?」泌拜而言曰:「累日外人竊議,以陛下同漢之桓、靈;臣 53 同注 52 引書同卷,頁 3714-3715。 54 見《韓非子集解》,卷第二,〈二柄第七〉,頁 43。 55 同注 52 引書同卷,頁 3714。 通識教育學報創刊號 127 今親承聖旨,乃知堯、舜之不迨也!」德宗大悅,慰勉之。56 在眾人皆曰不可的氛圍下,德宗終於不再堅持,不過李泌順水推舟,為德宗 搭建了漂亮的下台階,德宗之執著於盧杞,實不可解,私忖德宗應對出自范 陽盧氏,以名節著於史冊的盧杞家族門風十分欽重外,與盧杞行事與自己十 分契合有以致之57──德宗簡約樸素,盧杞亦然。盧杞既死,德宗仍思之不已, 其子盧元輔簡絜貞方,綽繼門風,歷踐清貫,時人翕然稱之,58由「時人翕然 稱之」,可知在舉世滔滔,清儉難覓之時,盧杞對財物之自我約束,無懈可擊, 在苦於財政困境的德宗而言,盧杞之外尚有何人?然其小善難抵心術之壞與 權力之害。人君之心為臣子所窺,韓非認為不利於統治,《韓非子集解》,卷 第五,〈備內第十七〉云: 人主之患、在於信人,信人則制於人。人臣之於其君,非有骨肉之親 也,縛於勢而不得不事也。故為人臣者窺覘其君心也,無須臾之休, 而人主怠傲處其上,此世所以有劫君弒主也。59 (三)裴延齡 裴延齡為繼盧杞而起之「姦臣」,裴延齡為盧杞所拔擢,可謂同類相聚。 56 同注 52 引書同卷,頁 3717-3718。 57 《讀通鑑論》,卷 24,頁 840-841 載:「……唯盧杞不然,蠱惑之具,一無所進;婦寺之交, 一無所附;孤恃其機巧辯言以與物相枝距,而德宗眷倚如此其篤。至於保朱泚以百口,而泚 旋反;命靈武、鹽夏、渭北援兵勿出乾陵,而諸軍潰敗;拒李懷光之入見,而懷光速叛;言 發禍隨,捷如桴鼓,而事愈敗,德宗之聽之也愈堅。及乎公論不容,弗獲已以謫之,而猶依 依然其不忍舍,杞何以得此於德宗邪?德宗謂『人言杞姦邪,朕殊不覺』者,亦以其無勸淫 導侈之事,無宦官宮妾之援也。夫杞不欲為此哉?德宗之於嗜欲也輕,而宮中無韋后、楊妃 之寵,禁門無元振、朝恩之權也。……人所謂然,則必否之;人所謂非,則必是之。於是德 宗周爰四顧,求一力矯眾論如杞者而不可得。志相孚也,氣相協也,孰有能間之者?蓋德宗 亦猶杞而已。己偏任之,眾力攻之;眾愈攻之,己益任之。其終不以杞為姦邪者,抑豈別有 所私於杞哉?嚮令舉朝譽杞,而杞不足以容矣。故姦邪必有黨,而杞無黨也。挾持以固寵於 上者,正以孤立無援,信為忠貞之敻絕耳。」 58 同注 52 引書同卷,〈盧元輔傳〉,頁 3718 載:「子元輔,字子望,少以清行聞於時。進士 擢第,授崇文館校書郎。德宗思杞不已,乃求其後,特恩拜左拾遺,再遷左司員外郎,歷杭、 常、絳三州刺史。以課最高,徵為吏部郎中,遷給事中,改刑部侍郎。自兵部侍郎出為華州 刺史、潼關防禦、鎮國軍等使,復為兵部侍郎。元輔自祖至曾,以名節著於史冊。元輔簡絜 貞方,綽繼門風,歷踐清貫,人亦不以父之醜行為累,人士歸美。」 59 《韓非子集解》,卷第五,〈備內第十七〉,頁 115。 試論唐德宗統御術與「姦臣」 128 裴延齡曾歷度支事務,但財政非其所長。德宗貞元八年,延齡以司農少卿權 領度支。《舊唐書》卷 135,〈裴延齡傳〉載: ……自揣不通殖貨之務,乃多設鉤距,召度支老吏與謀,以求恩顧, 乃奏云:……,上皆從之。且欲多張名目以惑上聽,其實於錢物更無 增加,唯虛費簿書、人吏耳。60 其原由係國庫吃緊,必須加緊理財(聚斂),此德宗所需,裴延齡適投其所好, 如建議整併機關,裁減官員,《舊唐書》,卷 135,〈裴延齡傳〉載:「開元、 天寶中,天下戶僅千萬,百司公務殷繁,官員尚或有闕;自兵興已來,戶口 減耗大半,今一官可兼領數司。伏請自今已後,內外百司官闕,未須補置, 收其闕官祿俸,以實帑藏。」61原是節撙開支之一方,但事涉官僚集團既得 利益,「姦臣」之責,遂無所逃。唯其他種種不顧民命之聚斂措施,更坐實了 「姦臣」之號,陸贄雖極言其誕妄,德宗卻以為陸贄排擠,待延齡益厚。62當 德宗將陸贄忠言視為譖言,他人實無可奈何,裴延齡適可遂其奸謀,陸贄終 至罷相。 陸贄天縱英才,德宗在東宮已聞其名,德宗登極,召為翰林學士,甚受 德宗親重,陸贄亦思有以報效。奉天之難、梁州之奔,陸贄於穩定軍心,勘 定大亂,著有功勳,不意在亂平後,檢討致禍之由時,陸贄意指盧杞、趙贊, 當負全責,卻因此開罪德宗,種下君臣疏離之因。63 貞元十年,陸贄罷知政事,然裴延齡恨陸贄未已,次年,以久旱,人情 憂惴,裴延齡藉機進言斥逐陸贄等人。忠良一再貶逐,德宗並非不知裴延齡 誕妄,實是別有用
/
本文档为【试论唐德宗统御术与“奸臣”】,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