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

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

2010-07-15 8页 doc 42KB 124阅读

用户头像

is_215654

暂无简介

举报
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张家界阳戏作为中国戏曲与土家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楚湘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张家界阳戏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特殊的唱腔艺术跻身于中华民族戏剧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关键字:张家界,阳戏,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特色 阳戏是湘西众多艺术形式的杰出代表,沈从文曾说:“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半个湘西”。著名戏曲专家、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这样评价阳戏:“此剧种很有特色,稍加整理即可与黄梅戏相媲美。” 张家界阳戏发祥于永定十...
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
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张家界阳戏作为中国戏曲与土家文化融合的产物,它积淀了中国戏曲和楚湘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和创造才能。张家界阳戏以其鲜明的民族个性、特殊的唱腔艺术跻身于中华民族戏剧之林,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和推广价值 关键字:张家界,阳戏,地方戏曲,民间艺术,特色 阳戏是湘西众多艺术形式的杰出代,沈从文曾说:“到了湘西不看阳戏,等于只到半个湘西”。著名戏曲专家、中国戏曲研究院副院长张庚这样评价阳戏:“此剧种很有特色,稍加整理即可与黄梅戏相媲美。” 张家界阳戏发祥于永定十三都,即今张家界市永定区教字垭犀牛潭一带。张家界阳戏是湘西北澧水流域流传最广、最具特色的地方戏曲。被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土家族文化中的而艺术荟萃”。 1、 阳戏的渊源 张家界阳戏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阳戏的雏形是傩戏。最初的傩戏是乡民们为驱鬼除疫、祈福纳吉而进行的一种请神的仪式,仪式里有戏剧故事演出,以后逐渐强化了戏剧故事,削弱了宗教迷信色彩,至清朝中叶,便演变成了生旦净末丑齐备,唱腔、化装、道具等俱全的阳戏,成为地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    阳戏在当时还没形成一种剧种,还是民间的草台戏,也就是民间音乐组合。经过200多年的历史发展,阳戏才逐步形成一种较为完整的戏剧体系,有较为固定的唱腔。 道光二十一年(1814年),张家界修建了一座气势磅礴的关庙,为阳戏演出提供了全用石板铺就的五百多平方米的场地,这是当时阳戏从草台戏演出进入城市专业舞台的见证。 《永定县志》载:“萧笛齐作,斜阳挂柳,观者杂坪,某贴某丑,壮声喝彩,盲翁拍手,酒担鳞次面色堆阜,击各掬啖,芒茫幼妇,探囊掏钱,厥状鬼丑。”这是古时阳戏演出的盛况、繁华景象的真实写照。 解放初期,张家界阳戏一度成为张家界人民茶余饭后主要的社会文化生活,至今仍旧活跃在民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张家界阳戏是世界著名风景区张家界的一道亮丽的乡土文化景观。 张家界阳戏是地道的土家族剧种,最早叫“扬花柳”,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极具民族化和地方化,它比花灯的组织形式大,需搭台演出。有传统戏100多出,代表剧目有《桃花装疯》、《生死牌》、《劈山救母》等,有李银国、郑菊庄、丁祖雪等优秀的演唱艺术家。 二、阳戏的简介 “阳戏”之“阳”,一说张家界位于澧水之阳,二说戏为阳春人传承发展,三说“扬花柳”与“阳”谐音,而“扬花柳”又有淫色之嫌,故定名为“阳戏”。 张家界阳戏的舞台方言以张家界方言为基础,它的特点是平仄音分明,儿化韵较多,阴平,阳平,上,去,入五声具备!   阳戏的唱腔属于民歌体结构,分“正调”和“小调”两大类!“正调”以{正宫调}为主!另有{蛤蟆赶钓}{金钱调}{悦调}{潼关调}{小丑调}{阴调}{慈悲调}{北河调}{七字调}等!男女不分腔,已形成“导板 ”“滚扳”“散扳”“叫喊”“哀子”“一流”“二流”“三流”“流水”等板式变化,其特点是“真假声相结合”的唱法! 张家界人把这种唱法叫作“金线吊葫芦”。   “金线吊葫芦”是张家界阳戏区别于其他的地方阳戏的关键所在,这是土家人把大山号子融进与戏剧的最为独特的唱法!新奇古怪!极具音韵的穿透力,为中国戏剧之一绝!它的唱法必须用真假嗓相结合!唱词用真嗓,拖腔用假嗓翻高八度!在全国各类剧种中是绝无仅有的!这种唱法是从土家人的民歌风味衍化而来!土家人山歌唱完,必须用小嗓打一声吆喝,这吆喝声吼得悠扬婉转,激越高亢,而且男女不分腔!阳戏三小(小生小丑小旦)的演唱正好借鉴和艺术化保存了这一特殊的技巧!“金线吊葫芦”的唱腔,其风格独具,韵味无穷,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 这种真假嗓的巧妙结合和运用!既体现了土家人粗犷豪放的性格,又展示了阳戏唱腔的风格独具,韵味无穷!土家男女老少在生产生活中都能哼唱几句!然而外地人却很难模仿,很难唱出这种独特的风韵,阳戏的唱腔构筑了特殊的地方韵味! 阳戏的正调具有三个特点,一是“正宫调”的板式变化。正 宫一流为十字句或七字单句式,一句唱词分为上下两腔句演唱; 正宫二流、正宫三流均为夹句式,或十字句或七字句。二是词的尾部“转音换撤”。为了假嗓演唱的需要,无论是唱词在任何韵撤上,词句尾部必须转换到直喉韵的“发花撤”上,其方法是加“啊”、“呀”、“哪”之类的叹词。如“八月十五桂花香(啊),举子纷纷奔科场(啊)”。三是“金线吊葫芦”的真假声结合的唱法,其用嗓分为“夹喉”和“窄喉”两类。“夹喉”的唱词部分用真嗓,拖腔部分用假嗓,音域达两个八度,唱腔起伏跳跃性较大。“窄喉”即假嗓,又称“小嗓”,每句开头两字用真嗓,其余部分用假嗓。“夹喉”的假声唱法分“急扬法”、“缓扬法”和“综合法”。 “急扬法”是每句旋律急速上扬进入假嗓,多用来表现欢喜的情绪。“缓扬法”唱腔旋律先下行,后上扬进入假嗓,一般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景或心情。“综合法”则将上述两种唱法混用,表现某种复杂的情绪。 张家界阳戏表演特征为重做工少武打,多演文戏、家庭戏、悲剧,生活气息浓。旦角在阳戏中居各行之首。阳戏唱腔由正调和小调两部分组成,共17个曲牌。正调部分的唱腔均用真假嗓结合演唱,尾腔突然翻高八度,行话叫“窄音”,大庸阳戏的风味特点就在窄音上。演员们要唱好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张家界阳戏多把剧中的人物形象地方化,把角色变成地方人,把戏的故事演变成地方故事,把张家界的山山水水搬上舞台使舞美绚丽多彩,用土家人的民族服饰装扮角色!使人物光彩照人,从而体现了张家界人的大棱大角,张家界的大转大折,张家界情的大悲大喜,张家界的大土大俗!一脉脉乡情,一曲曲乡音,一幅幅人生如戏的舞台画面,构筑了张家界阳戏特殊的地方风情和地域之美。“清醇 ”“活泼”“可爱”的阳戏,带着泥土味和野花香从民间发展到栖身今天三湘大地四个颇具名气,颇有特色的地方剧种之列! 现在张家界阳戏剧团的年轻演员,谈起学戏的经历,感慨颇多:“刚开始学的时候,真的是学了好久也学不会,要把调子翻上去很难,学了一年多才有感觉。”这足以说明阳戏要唱得好是一件很难得事。据说,张家界阳戏中的“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是由民间山歌演变而成。当地群众喜欢对山歌,一支山歌唱过去,回歌就要打吆喝声,用小嗓吼回来,于是形成了高八度。由于是从山歌发展而来,张家界的男女老少都能哼唱几句。 现在的普光禅寺变成了普光戏院,每天上午九点,有很多老人蹒跚来到戏院,这里每天都会上演土家族剧种-阳戏。 3、 阳戏的分类 根据艺术风格的不同,阳戏可以分为北路和南路两个艺术流派。张家界的阳戏就属于北路阳戏。历史上,南路阳戏流行于吉首、泸溪、凤凰、麻阳、怀化、芷江、黔阳、会同、新晃、溆浦以及贵州的松桃、铜仁、玉屏、天柱、锦屏、黎平等县市、北路阳戏则流行于沅陵、古丈、永顺、大庸、桑植、龙山、保靖、花垣以及湖北的鹤峰、来凤,四川的酉阳、秀山等县市。阳戏还曾经以县定名,按照流行的县市名称,称为大庸阳戏、吉首阳戏、凤凰阳戏、沅陵阳戏、怀化阳戏、黔阳阳戏等。 张家界的阳戏虽然属于北路阳戏,但也有上和调和下和调之别。剧目表演并无多大的差别,但在音乐上则各具风格,自成一体。 四、阳戏的发展 从民间歌舞发展成为戏曲剧种,阳戏经历了“二小”、“三小”,以及“多行当戏”等阶段。发展过程中,受到民间花灯、傩戏、辰河戏等艺术形式的影响。阳戏传统小戏中,有不少载歌载舞的剧目,都具有民间花灯表演的特点,而《盘花》、《捡菌子》、《掐菜苔》等剧目,则直接来自花灯。不少阳戏艺人兼演花灯,溆浦一带甚至是白天唱花灯,晚上唱阳戏。 傩堂戏经常与阳戏同台演出,二者在艺术上也是互相影响。阳戏移植傩戏剧目,吸收傩戏唱腔;傩戏借鉴阳戏脸谱化妆,去掉脸子壳;一些阳戏老艺人会演傩戏的《打求财》、《扛扬公》等剧目,傩堂戏的“三女戏”《孟姜女》、《龙王女》、《庞氏女》,也为各地的阳戏剧团搬演至今。 辰河戏对阳戏发展的影响也是较为明显的。早期阳戏以演小戏为主,后来从地摊走上舞台,从农村流入城市,逐渐上演大戏,角色行当日渐丰富,有些行当直接取自辰河戏,音乐上采用了辰河戏的一些过场音乐牌子,移植了一些辰河戏的剧目,引入了辰河戏的一些艺术表现手法和表演程式。 阳戏艺人中亦有不少来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一些艺术形式,也给阳戏的艺术发展带来影响。土家族的“打溜子”,苗族的歌舞以及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歌情歌、民间故事等都给阳戏剧目增添了特别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风情。 5、 阳戏的未来走势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水土一方戏! 被专家誉为“三湘一绝,五溪奇葩”的阳戏作为中国戏曲与土家融合的产物,它沉淀了中国戏曲和楚湘文化许多历史层面的艺术创造,凝聚了历代艺人和知识分子的智慧与创造才能,以独有的艺术形式记录了近代张家界社会的历史变迁!充分的体现了近代巴楚社会的人文精神,艺术品格,生存状态和社会风貌。 阳戏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具有不可替代的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艺术学价值。无论从文学艺术,历史,民俗 ,还是从社会的角度来认识和研究,阳戏作为民族文化的承传,有着其它面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张家界阳戏和湘剧、花鼓、祁剧被省文化厅列为湖南四大地方戏。这个戏是张家界的瑰宝,现在受市场冲击比较大,已经濒临失传,但是在张家界仍有一些民间艺人和观众对它情有独钟,在街头巷尾,常常可见、可听阳戏这一民间艺术和“金线吊葫芦”的特殊唱腔 为了保护这种独特的戏种,大庸阳戏已成功申报为湖南省文化遗产。 而且,在2010年5月19日,从张家界市文化局获悉,继桑植民歌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后,在最新公示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新入选项目)中,我市的张家界阳戏榜上有名。 这对张家界阳戏来说是一个好的开端。 参考文献: 1、《张家界读本》,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 2、《湘西北民族文化互动试探》,董珞,2000年 3、《张家界阳戏新剧(节)目选》,周志家,2004年 4、《湘西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旅游发展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 PAGE 8
/
本文档为【浅论张家界阳戏的现状和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