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_纵目_研究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_纵目_研究

2010-07-13 5页 pdf 418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0226

暂无简介

举报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_纵目_研究 第 16 卷  第 2 期 2008 年 6 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CH EN GDU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    Vol. 16  No. 2 J un. ,2008 收稿日期 :2007212220 作者简介 :董仁威 (1942 - ) ,男 ,重庆市人 ,研究生学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囯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科普作家 协会主席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队长 ,出版专著及科普著作...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_纵目_研究
第 16 卷  第 2 期 2008 年 6 月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U RNAL OF CH EN GDU UN IV ERSIT Y OF TECHNOLO GY(Social Sciences)    Vol. 16  No. 2 J un. ,2008 收稿日期 :2007212220 作者简介 :董仁威 (1942 - ) ,男 ,重庆市人 ,研究生学历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中囯科普作家协会常务理事 ,四川省科普作家 协会主席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科考队队长 ,出版专著及科普著作 64 部 ,多次获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及优秀图书奖。 编者按 :2008 年 5 月 12 日 ,一场始料未及的特大地震在四川龙门山断裂带近 300 公里的范围里发生 ,山崩 地裂 ,河谷移位 ,道路阻隔 ,房屋垮塌 ,生灵被埋 ,地震造成了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然而 ,经济损失仅能反映 此次地震破坏力的一个方面 ,那些世代生活在龙门山断裂带地区的各族人民所创造的文化在地震中所遭受 的损失却是难以估量的。本期刊出的董仁威先生的《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与李德书先生的《北川、 汶川、理县、茂县、什邡禹迹考辨》两篇文章 ,其研究涉及到的平武、北川、汶川、理县、茂县、什邡等地均为此次 大地震的重灾区。董文研究认为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的原型来自今天仍生活在四川平武地区的白马氐 人 ,他们是古蜀族氐人的后裔。李文则针对关于“大禹故里之争”的种种说法 ,通过碑刻遗迹与文献记载比 对 ,得出了北川县禹里乡的石纽山才是大禹真正的出生地的结论。这两篇文章是地震前就组织好的稿件 ,但 没有料到的是两文发之时 ,其研究所涉地区竟遭受如此巨大的灾难 ,实在令人感叹唏嘘。我们除了以最沉 痛的心情为地震中的死难者表示哀悼 ,更希望生者能坚强前行。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董仁威 ,董 晶 (四川省科普作家协会 ,成都  610061) 摘  要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埋藏坑出土的诸多青铜面具 ,均是人面“纵目”。这种“纵目人”,是寻找 古蜀国踪迹的重要依据。分析及比较学术界的诸多观点 ,并结合大量实地考察后我们发现 ,“三星堆纵目人青 铜像”属古蜀国氐人 ,其遗族可能是至今生活在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及甘肃文县的白马氐人。他们在语言、服 饰、舞蹈、婚俗等方面与藏人迥异 ,而同古文献记载的氐人的习俗相同。另外 ,白马氐人的面目特征和白马人 祖传的“曹盖舞”三目神面具都与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特征非常相似。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蜀国的蚕丛、柏 灌、鱼凫是氐人部落中的一支 ———白马氐的先祖。 关键词 :三星堆 ;纵目 ;青铜器 ;古蜀 ;白马氐 中图分类号 : K87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220539 (2008) 022020205   四川广汉三星堆一、二号埋藏坑出土的诸多青 铜面具 ,均有一个显著特点 ,那就是人面“纵目”。这 种“纵目人”,因与一段有关古蜀人的古籍记载有关 , 所以也就成为了寻找古蜀国踪迹的重要线索。晋代 常璩在《阳国志 ·蜀志》中说 :“有蜀侯蚕丛 ,其目纵 , 始称王。死 ,作石棺、石椁 ,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 椁为纵目人冢也”[1 ]91 。而西汉杨雄在《蜀王本纪》 中也说 :“蜀之先称王者 ,有蚕丛、柏  、鱼凫 (蒲泽) 、 开明。是时人萌 , 椎髻左衽 , 不晓文字 , 未有礼 乐”[2 ] 。这两位古代研究蜀国最具权威的专家 ,在这 两段话中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解开古蜀国千古之谜的 重要信息。这些信息在经过两千年来许多学者 ,特 别是近 20 年来我国巴蜀学者的研究 ,以及成都平原 六座史前城址、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和川西北高原 十多座新石器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之后 ,已经被解读 , 或部分解读 ,其结论大多数被肯定 ,少数因其明显的 错误而被扬弃。例如 ,各个遗址中丰富的祭祀文化 遗存 ,就否定了蜀“未有礼乐”的结论。 事实证明 ,古蜀国确有一个延续了三千年至四 千年的王国。这个王国 ,经历了蚕丛、柏灌 (柏  ) 、 鱼凫、杜宇 (蒲泽) 、开明五个朝代 ,各代都有不止一 个王 ,每个朝代各领风骚数百年。不少学者认为 ,蚕 丛、柏灌、鱼凫的族属为氐人 ,杜宇、开明则分别为濮 人 (有学者认为是彝人的先祖) 和巴人 ,但都继承了 ·02· “蜀”的旗号 ,统治了前朝的遗民。 既然蚕丛、柏灌、鱼凫的族属均为蜀山氏部落的 氐人 ,他们就必然有其人种及文化上的共同特征 ,其 中人种上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纵目”,文化上的重 要特征便是在祭祀仪式上使用的“纵目神”。 学者们苦苦寻求与“纵目人”铜像有关的一切人 与事 ,但至今未见踪迹。学者徐学书在《关于三星堆 出土青铜人面神像之探讨》中说 :“这种巨大的、具有 蚕丛氏体质特征 ,并为蚕丛氏之后第三代蜀王鱼凫 氏崇祀的人兽形象合一的偶像 ,应是此次祭祀被祭 的历代蜀人所共同的祖先神 ———蚕丛神的偶像。而 青铜立人像 ,当是此次祭祀的主祭者。其余众多的 青铜人像 ,当为参加祭祀的民众”。学者黄剑华在综 论众多学者对“纵目人”的看法时说 :“也有学者认 为 ,考察巴蜀古史及古蜀神话 ,结合三星堆发现的眼 球外突的青铜像 ,可以说 ,纵目就是眼球外突的青铜 像 ,纵目人就是眼球外突的一个种族的图腾 ,其实质 就是对‘纵目’的崇拜和对‘蜀’的崇拜 ,青铜像本身 与上古蜀族有必然联系 ,因此 ,这尊面像可能与蜀图 腾关系密切。纵目的青铜人面像可能与蜀族始祖的 若干个神话有关”[3 ] 。然而笔者认为 ,三星堆出土的 青铜人面像涉及的纵目有三种 :一种是两目向上挑 的人 ,即我们平时形容美丽女人的一种眼睛 ———“凤 眼”;一种是眼球向外突的人 ;此外 ,还有一种便是两 目中还有一个完全纵向的三目人 ,犹如我国古代神 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 笔者认为 ,这种“纵目人”一定还会在世上找到。 所以 ,学者们一直在注意观察周围的人 ,看能否找到 活的“纵目人”。 一、寻找古氐人遗族 研究相关文献后笔者认识到 ,要找到活的“纵目 人”,应从寻找古氐人遗族入手。段渝等学者认为 , 古蜀国的前三代蜀王 ———蚕丛、柏灌、鱼凫均为氐 人 ,并有某种联系。他们在《三星堆文明》一书中说 : “三代蜀王中第一位叫蚕丛 ,蚕丛氏是氐族的一支 , 兴起于岷山上游河谷 ,起初定居在岷山石室中 ,地处 今天四川茂县北境的叠溪”。[4 ]18 之后他们又说 :“鱼 凫氏也是氐族的一支 ,兴起于岷江上游。在夏商之 际 ,鱼凫王带领本族进入成都平原 ,逐渐融合蚕丛、 柏  两族 ,形成了早期的蜀族 ,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 立起强大的早期蜀王国———相当于中原商代 (公元 前 16 世纪至前 11 世纪) 。”[4 ]19 看来 ,要寻找“纵目人”,首先得找到古氐人。因 为“纵目人”可能只有在古氐人中才容易找到。据学 者考证 ,古代氐族人是很多的 ,曾有百万之众。在不 太远的南北朝“五胡闹中华”时代 ,氐人是“五胡”之 一 ,氐人符坚建立了强大的前秦政权 ;在古代四川 , 设有“氐湔道”,统管着龙门山上下广大地区 ,是所谓 “六夷、七羌、九氐”的盟主 ,氐族是这一带的主导民 族。然而 ,中华民族有 56 个民族 ,但其中并无“氐 族”, 这些氐人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 据考证 ,早在唐代 ,氐族几乎都融人了汉族 ,消 失在历史的迷雾之中。笔者在参加《龙门山及古蜀 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 ,得见学者郑祯诚 ,他在赠送 笔者的《西部的发现》一书中说 :“中国的氐族在历史 上创造了那么多的丰功伟绩 ,为世界留下了那么多 精神和物质财富 ,但他们的后裔仅余下一万余人 ,几 十年来为恢复自己氐族的族名而力争 ,这就是现在 称为白马藏族的群体”。[5 ] 根据四川省民委民族识别调查组 1979 年写的 《“白马藏人”调查组资料辑录》的相关统计显示 ,平 武县的白马氐人约为 1700 余人 ,南坪县的白马氐人 约为 4000 余人 ,文县的白马氐人约为 4500 余人 ,共 约 10200 余人。[6 ] 看来 ,“氐人”并未完全消失 ,关键的问题是他们 是否是真正的“氐人”,是否和三星堆的古蜀人有关 系 ? 是否存在古蜀国氐人的面貌特征 ———“纵目”? 2007 年 12 月 18 日 ,笔者专程到四川省绵阳市 平武县白马乡实地调查考证了当地的白马藏人 ,以 明确他们与氐人的关系及与古蜀人的联系。经过我 们对当地居民 (四川省平武县白马乡刀切加寨田格 珠一家及周边其它白马族人)的考察了解得知 ,他们 除了知道被政府定名为“白马藏人”以外 ,他们和藏 人几乎没有共通之处 ,他们并不承认自己是藏人而 自认为是白马氐人或白马人。原因如下 : 第一 ,从宗教信仰来看 ,藏族信奉的是佛教分支 的喇嘛教 ,信西方诸佛 ,信菩萨 ,相信修行今生而得 来世的幸福。而白马人不信佛教 ,他们信仰万物有 灵 ,并受苯教的影响。他们认为一切有生命的和无 生命的自然都有神灵 ,他们最祟拜山神 ,并认为一切 天灾人祸福音都与山神有关 ,这里的诸山神中最有 名的是“白马老爷神山”(白马语“叶西纳蒙”) 。水神 分为河神和湖神 ,白马人至今还保留着正月初一抢 新水的习俗。 第二 ,从语言文字来看 ,藏人有独立完善的语言 体系和文字体系 ;而白马人则有与藏语不同的独特 语言。据他们自己介绍 ,他们的白马语大约有 30 % 和松潘藏语有共通的地方 ,但是他们却无法用自己 的白马语和藏人沟通。白马人大多只会说白马语 , 但是不会写 ,会写会认的只有族里少数几位专门从 ·12· 董仁威 ,等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事祭祀活动的老人 ,他们掌握少量类似文字的祭祀 象形符号。 第三 ,从婚姻方面来看 ,白马人从古至今都 坚持一夫一妻制 (妻无生育的情况下可以有小妻) , 族内通婚 ,坚决不与外族人通婚 ,更是杜绝与藏族人 通婚。对于这一点 ,在我们调查的这家白马人家里 有更明显的体现。他们三代人男女双方都是正统的 白马人 ,甚至田格珠的小弟在甘肃娶回一个媳妇 ,也 是甘肃文县的白马人。正是白马人自古保持的这一 传统习俗 ,才使现在的白马人还能保留完整的民族 特点和生理特征 ,而没有像很多其它少数民族那样 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消失在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之 中。 第四 ,从服饰特点来看 ,藏装的基本特点是长 袖、宽腰、大襟、肥大、直线宽边、色彩对比强烈 ;藏族 的帽子式样繁多 ,以金宝顶帽为最多 ,在阳光照耀 下 ,闪闪发光 ;脚穿的藏靴 ,底高二寸 ,靴腰高至小腿 以上 ,靴头向上隆起。藏族男女喜欢佩饰 ,他们往往 耳穿大环 ,手戴金银 ,顶戴珠链 ,尤其是在腰间 ,男挎 长剑 ,女佩腰刀 ,更显得粗犷彪美。而白马人的服饰 十分奇特 ,色彩艳丽 ,以白、黑、花三种袍裙为主 ,配 以各类发饰、耳饰。白马妇女的对襟裙袍是用各种 花布镶嵌而成的 ,腰间系着一条很宽的花腰带 ,腰带 上拴着用麻绳穿成的古铜钱币 ,胸前挂带海贝装饰 的鱼骨牌。白马族的男人穿得很像蒙古服 ,领口和 下摆用红褐色的花边装饰 ,腰上缠着同样质地的腰 带 ,而且腰带一般垂系下来。白马人不论男女 ,出门 前都要戴上一顶盘形的羊毛毡帽 ,并在帽子上插上 一根或者两、三根白色鸡翎。白马男人的头上插一 支挺直的公鸡尾羽 ,用来代表勇敢和刚直 ,白马女人 的头上插三支公鸡尾羽 ,表示纯洁、温柔。 第五 ,从舞蹈特色来看 ,藏族舞奔放、随意、节奏 明快、洒脱自如 ,基本上靠即兴发挥 ,不拘于某些固 定模式。藏族舞的主要代表是四川巴塘地区的弦子 舞、牧区的“卓”(锅庄)和农区的“果卓”(锅庄) ,舞蹈 有其一致的规律性 ,特点源自他们长期生活的地理 环境、生活习俗和服饰特点。而白马人的舞蹈虽然 也有源于藏羌习俗的锅庄舞 ,但他们更有自己民族 特色的曹盖舞和平时娱乐的圆圆舞、猫猫舞 ,这些舞 蹈有它自身的独特性 ,和藏族舞蹈完全无相同之处。 综上所述 ,我们完全可以确定白马人确实不是 藏族。那么 ,又如何肯定他们是“氐人”呢 ? 第一 ,从地域分布来看 ,这一地区自古就是氐族 居住、活动的区域。《史记 ·西南夷列传》(卷 116) 最早记载了氐人的生活区域 :“自嶲以东北 ,君长以 什数 ,徙、筰都最大 ;自筰以东北 ,君长以什数 , 冉駹 最大。其俗或土著 ,或移徙 ,在蜀之西。自冉駹以东 北 ,君长以什数 ,白马最大 ,皆氐类也”。[7 ] 而唐李泰 的《括地志》卷六之《成州 ·上禄县》就对白马氐的分 布地区做了具体说明 :“陇右成州、武州皆白马氐 ,其 豪族杨氏居成州仇池山上”。[8 ]这充分说明西汉武帝 以前 ,氐人活动地区当在今天甘肃南部与四川北部 相邻的武都一带 ,这与白马人现今居住的地区也是 吻合的。 第二 ,从语言来看 ,《三国志》卷三十之《魏书 · 乌丸鲜卑东夷传》注引鱼豢的《魏略 ·西戎传》云氐 人 :“多知中国语 ,由与中国错居故也。其自还种落 间 ,则自氐语”。[9 ]859 这段记载清楚地表明氐人有自 己独立的语言 ,不同于汉语 ,但由于他们长期与汉族 交错杂居 ,氐人已“多知中国语”,“自还种落间 ,则自 氐语”。这种语言状况与今日之白马语很相似。白 马语是属于汉藏语系的一支独立语言 ,但据调查资 料显示 ,当地绝大多数干部群众又能通晓汉语、藏 语 ,当他们回到本民族聚居的村寨时“则自氐语”。 这说明了白马人和古氐人之间在语言方面的联系。 第三 ,从社会经济来看 ,调查资料说平武的白马 人在饮食和嗜好方面表现的特征均系农业民族而非 游牧民族之表征。由史料可见 ,在生产上 ,氐人两千 多年来 ,一直以农业为主。《华阳国志 ·汉中志》(卷 二)“武都郡”条说 :“土地险阻 ,有麻田 ,氐傁 ,多羌戎 之民。其人半秦 ,多勇戆。出名马、牛、羊、漆、蜜。 有瞿堆百顷险势 ,氐傁常依之为叛”。[1 ]77 这些都与 现今的白马人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种植小麦、玉米、 荞子、洋芋、豌豆、大麦、燕麦等 ,并以火麻为其最重 要的经济作物 ,饲养牛、羊、猪、马及鸡等家禽 ,养蜂 , 出产蜂糖 ,喜欢自酿的“蜂糖酒”的情况相符。 第四 ,从服饰习惯方面看 ,《魏略 ·西戎传》谓氐 人“尚青绛 ,俗能织布”,又说“或号青氐 ,或号白氐 , 或号蚺氐 ,此盖虫之类而处中国 ,人即其服色而名之 也”,“其妇人嫁时著衽露 ,其缘饰之制有似羌 ,衽露 有似中国袍。皆编发”。[9 ]858这段记载说明氐人已形 成了他们特殊的民族服饰 ,有着共同的服色爱好和 相同的发式。现在的白马人不论在平时还是节日 , 其穿着仍为麻衣或布衣 ,衣料好白色和青绛色。此 外 ,《山海经 ·海内南经》云 :“氐人国在建木西 ,其为 人 ,人面而鱼身 ,无足”。[10 ]抛开其中的神话成分 ,这 也许可以说明白马人的妇女长期以来以鱼骨牌为饰 的原因。 第五 ,从婚姻习俗来看 ,《后汉书 ·西羌传》云 : “其俗氏族无定 ,或以父名母姓为种号。十二世后 , 相与婚姻。父没则妻后母 ,兄亡则纳釐女更 (编者 注 :‘女更’为一个字 ,意思是‘嫂’) ”。[11 ] 这说明氐 ·22· 董仁威 ,等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人的婚俗习惯与羌族相仿 ,但是在与汉族的交往中 又逐步接受了汉族的很多婚俗 ,这较之羌人是进步 了。调查资料显示 ,白马人婚俗与汉族接近 ,仍由父 母包办 ,定婚结婚要纳彩礼 ,聘金很重 ,有定亲、迎 亲、婚宴等几大环节 ,而且婚宴时间长达三天之久。 抢婚发生的少 ,原则上实行一夫一妻制 ,如无生育可 娶小妻。而小妻多系大妻的姊妹或亲戚 ,没有一妻 多夫的情况。夫死之后 ,其妻守孝三年 ,住在娘家 , 孝期满后可另嫁 ,但不得继承前夫的财产和带走孩 子。他们始终坚持族内通婚而不与外族联姻的习 俗 ,他们宁愿到距离较远的本族村社结亲 ,而不愿与 近在咫尺的藏族或汉族联姻。谁要是与别的民族通 婚 ,定遭歧视和社会舆论的谴责。同姓不婚 ,有的五 代后可婚。这种严格不与外族通婚的婚俗制度也是 这支氐人经历了数千年民族融合 ,在其他氐人已被 同化的情况下 ,他们仍然得以顽强保留至今的重要 原因。 第六 ,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根据 ,即他们的名称是 “白马”。白马是地名 ,《水经注 ·漾水》(卷 36) 云 : “白水又东南迳阴平道故城南 ,王莽更名摧虏矣 ,即 广汉之北部也 ,广汉属国都尉治 ,汉安帝永初三年分 广汉蛮夷置。又有白马水 , 出长松县西南白马 溪”。[ 12 ]白马从水得名 ,氐族为一习惯于沿河谷居住 的民族 ,白马氐即指散居在白马水一带的氐人。此 外 ,这儿还有一些冠以“白马”的地名 ,如白马峪、白 马路、白马乡 ,以及他们崇拜的一个虚幻的大神 ——— 白马老爷。凡此种种 ,都暗示着古代白马氐人与现 代白马人之间的历史继承关系。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认定 ,现在的白马人就是白 马氐人。氐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曾盛极一时 ,对中华民族的缔造和发展做出了巨大 的贡献。从地域和现在还保存下来的语言、风俗习 惯等来看 ,现在的白马人都与古代氐族有密切的关 系 ,他们应是古代氐族的后裔。他们虽然居住在比 较闭塞的地区 ,但在和周围邻近的汉族、羌族、藏族 的交往中受到这些民族的影响 ,因而他们也具有汉 族、羌族、藏族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又还没有达到被 其他民族融合的程度 ,还保持了古代氐族的基本特 征。因此 ,他们是没有被其他民族所融合的古代白 马氐族的后裔。 二、白马族人 :三星堆“纵目人”的 活证   此外 ,我们在白马乡还发现了与三星堆青铜人 面相同的“纵目人”。主要依据是 : 第一 ,白马族有很多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面貌 特征 ,即眼角普遍上翘 ,双眼成“倒八字”形 ,也就是 我们平时形容面相中的“丹凤眼”,我们将之拍照并 与三星堆纵目青铜人像进行对照 ,发现二者有着惊 人的相似。这就从“形似”方面解释了三星堆青铜像 何以“目纵”的原因 ,那就是 :三星堆的主人 ———古蜀 国鱼凫一族正是氐人一族 ,而现在的白马人也正是 鱼凫一族的遗民。 第二 ,当地白马人在祭祀山神、跳传统曹盖舞的 时候必须佩戴的“三目神”面具则是另一个佐证。我 们调查到该乡白马人唯一一个继承了“三目神”面具 制作手艺的老艺人 ,并在他那里看到了仅存的两个 面具 ,该面具由整块实木雕制 ,做工精美。这里最为 关键的是 ,该面具的眼睛与三星堆青铜“凸目”人像 完全类似 ,眼球突出 2~3 公分 ,脸部纹路也相似 ,额 中立一突出第三目 ,其与三星堆青铜“凸目”人面具 额中挑出的图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由此 ,我们终于找到了三星堆“纵目”人的活证。 据学者研究显示 ,古蜀国的蚕丛、柏灌、鱼凫都是白 马人一样纵目的氐人。氐人有很多部落 ,这里是其 中的一支 ———白马氐。但并不是所有的氐人都是纵 目人 ,不过 ,至少白马氐是纵目人 ,是三星堆纵目人 的后代。有的学者认为 ,古蜀国在鱼凫时代由于杜 宇族的入侵 ,鱼凫王战败 ,鱼凫族的人四散奔逃 ,消 失在历史的迷雾中。经过几十年的研究 ,学者们终 于发现了古蜀人的下落。鱼凫王战败后 ,带着一支 皇族退到了他们的发祥地 ———宝鸡 ,在那里建立了 弓鱼国 ,这有弓鱼国墓葬群遗址及出土的青铜器为 证。弓鱼国出土的大铜立人像与三星堆的大铜立人 像几乎一模一样 ,也都是同这里白马人一样的纵目 ·32· 董仁威 ,等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人。同时 ,学者们还在茂县营盘山遗址发现了距今 二三千年前的石棺墓葬群 ,他们认为 ,这就是鱼凫王 战败后的民众退到龙门山北麓去的古蜀国遗民。而 现在发现的白马“纵目”氐人则更能说明了三星堆文 化的来源和去向。 三、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考证 ,我们形成了以下几点结论 : 第一 ,三星堆的纵目人形象分三种 :一种是两目 向上挑的人 ,即我们平时形容美丽女人的一种眼睛 : “凤眼”;一种是眼球向外突的人 ;此外 ,还有一种便 是两目中还有一个完全纵向的三目人 ,犹如我国古 代神话传说中的二郎神杨戬。 第二 ,位于甘川相交的四川平武、九寨沟及甘肃 文县的白马藏人是氐族人。他们在语言、服饰、舞 蹈、婚俗等方面与藏人迥异 ,而同古文献记载的氐人 的习俗相同。 第三 ,白马氐人中有的人纵目特征非常明显 ,与 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纵目特征非常相似 ,且存在普遍 趋势。另外 ,白马人祖传的“曹盖舞”三目神面具既 是凸目人 ,又是三目人 ,与三星堆青铜面具所显示的 三种纵目人都有印证。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古蜀国的 蚕丛、柏灌、鱼凫是氐人部落中的一支白马氐的先 祖。 第四 ,2000 年在人口普查时 ,四川平武县白马 氐人为 3627 人 ,比 1979 年普查时的 1700 人增长了 1927 人 ;四川九寨沟县、甘肃白水县 (按照 1979 年 数据推测) ,估计现在白马氐人总人数约为 20000 人。白马民族人口稀少 ,许多与白马民族相关的文 化传统也正面临失传的危险。第五 ,白马氐文化是 古蜀国文化的活化石 ,政府应该采取特别的措施进 行保护。 参考文献 : [1 ]刘琳. 华阳国志校注[ M ] . 成都 :时代出版社 , 2007. [2 ] [西汉 ]杨雄. 蜀王本纪 [ G]/ /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 (第一册) . 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7 :36. [3 ]黄剑华. 古蜀的辉煌 [ M ] . 成都 :巴蜀书社 ,2002 : 130~ 131. [4 ]段渝 ,邹一清.三星堆文明 [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6. [5 ]郑祯诚 .西部的发现[ M ] . 成都 :巴蜀书社 ,2004 :13. [6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白马藏人族属问题讨论集 (二) [ C] . 成都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1980 :119~120. [7 ]许嘉璐 .二十四史全译 ·史记 (第二册) [ M ] . 上海 :汉语 大词典出版社 ,2006 :1385. [8 ]王恢. 括地志新辑 (卷六) :成州 ·上禄县 [ M ]1 台湾 :世 界书局 ,1974 :170. [9 ] [晋 ]陈寿. 三国志 (卷 30) [ M ]. [宋 ]裴松之 ,注. 北京 :中 华书局 ,1959. [10 ]山海经 ·海内南经[ M ] . 北京 :燕山出版社 ,2005 :112. [11 ][宋 ]范晔. 后汉书 ·西羌传 (卷八十七) [ M ] . 李贤 ,等 , 注.北京 :中华书局 ,1965 :2869. [12 ]郦道元. 水经注 ·漾水 (卷 36) [ M ]. 光绪年宁波版 (翻 刻) ,1954. On Outstanding Eyes of Bronze Statuaries in Sanxingdui Relic DON G Ren2wei , DON G Jing (Sichuan Science Popularization Writer Association , Chengdu  610061 ,China) Abstract :Many bronze head port rait s , unclosed f rom No. 1and No. 2 grave of Sanxingdui Relic in Guanghai City of Si2 chuan , have out standing eyes. The people with out standing eyes are the important clue to research ancient Kingdom of Shu. According to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viewpoint s of academicians as well as the review on the spot , we found that the peo2 ple with out standing eyes could be the Di nationality of ancient Kingdom of Shu whose descendant s could be the today’s Baima Di nationality living in Pingwu County , J iuzhaigou County of Sichuan and We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The Baima Di na2 tionality’s language , dress , dance and wedding customs are different far f rom Zang nationality , but similar with Di nationality on the ancient documents. Moreover , Baima Di people’s face and their t raditional three eyes mask used in dancing of“Caogai” have the similar out standing eyes like bronze head port rait s of Sanxingdui Relic. Those evidences all p roves fully that Cancong , Boguan and Yufu of Shu Kingdom are the ancestors of Baima Di nationality. Key s : Sanxingdui Relic ; out standing eyes ; Bronze ware ; ancient kingdom of Shu ; Baima Di nationality ·42· 董仁威 ,等 :三星堆青铜人面像“纵目”研究
/
本文档为【三星堆青铜人面像_纵目_研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