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癌性发热,太原2010

癌性发热,太原2010

2010-07-09 50页 ppt 4MB 76阅读

用户头像

is_551007

暂无简介

举报
癌性发热,太原2010nullnull癌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ous fever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中西医科 陈衍智 2010-6-17于太原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发热(fever) 发热的机制(mechanism of fever ) 发热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ever ) 发热的诊断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ver ) 癌性发热(canc...
癌性发热,太原2010
nullnull癌性发热的诊断和治疗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ncerous fever Pek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Oncology 北京大学临床肿瘤学院中西医科 陈衍智 2010-6-17于太原 内容提要内容提要发热(fever) 发热的机制(mechanism of fever ) 发热的分类(classification of fever ) 发热的诊断治疗(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fever ) 癌性发热(cancerous fever ) 癌性发热的诊断(diagnosis of cancerous fever ) 癌性发热常见疾病(diseases of cancerous fever ) 癌性发热的治疗(treatment of cancerous fever ) null发热的概述 1、体温(body temperature) 2、生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的体温升高 (fervescence ) 3、过热与发热(hyperthermia and fever) 4、发热概念(definition of fever) 5、热度、热程、热型(degree of fever, course of fever, fever pattern ) 6、发热的意义(b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fever)体温( body temperature )体温( body temperature )一般所说的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平均温度(mean body temperature, MBT),临床上一般用直肠、口腔和腋窝等部位的温度代体温。 直肠体温:36.9℃-37.9 ℃,平均为37.5 ℃; 口腔体温:36.7 ℃ -37.7 ℃,平均为37.1 ℃; 腋窝体温:36.0 ℃ -37.4 ℃,平均为36.8 ℃; 健康成年人腋温多在37℃以下,一般腋温低于口温0.3℃,口温又低于肛温0.3℃左右; 体内肝脏的温度最高可达38 ℃; 体温的调节(thermoregulation )体温的调节(thermoregulation ) 人体体温的恒定是通过体温调节机构来完成的, 体温调节机制包括:行为性体温调节(behavioral thermoregulation)和生理性体温调节(autonomic thermoregulation); 体温调节体温调节行为性体温调节:机体通过一定的行为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如动物寻求适宜的温度环境,在热环境中趋向冷处,反之亦然; 生理性体温调节:机体在温度变化时,在下丘脑体温中枢的控制下,通过骨骼肌、内分泌腺的作用,使皮肤血管扩张或收缩,并通过汗腺分泌等调节功能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外界温度改变→ 外周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 →PO/AH(视丘前区-下丘脑前部) →中枢整合中心 →控制产热和散热装置 发热的概述发热的概述 生理性体温升高(月经前期、剧烈运动、应激); 病理性体温升高(发热、过热); 病理性体温升高病理性体温升高 发热(调节性体温升高,与set point, SP相适应); 过热(被动性体温升高,超过set point ,SP水平)发热发热发热(fever):不是体温调节障碍,而是将体温调节到较高水平。 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仍正常,只不过是由于调定点(set point, SP)上移,体温调节在高水平上而已。 过热过热过热(hyperthermia):非调节性体温升高,是调定点并未发生移动,而是由于体温调节障碍(如体温调节中枢损伤),或散热障碍(皮肤鱼鳞病和环境高温所致的中暑等)及产热器官功能异常(甲亢)。 体温调节机构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上,是被动性体温升高。 发热的概念发热的概念发热(fever):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set point, SP)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时,就称为发热。 发热是由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再经一些后继环节引起体温升高。发热的判定发热的判定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判定发热,以测量体温升高为准,健康成年人腋温多在37℃以下, 测量腋温由于经10分钟始达恒定,故测量时间不应少于10分钟。 一般如果腋温>37℃或37.2℃,可初步认为发热。 热度热度低热(<38℃); 中度热(38.1℃-39℃); 高热(39.1℃-41℃,亦有人称39.1℃-40℃); 超高热(>41℃或40℃); 低热多见于慢症、轻症;高热多见于急症、重症;但热度的高低并不是衡量疾病轻重的最重要指标热程热程短程热:以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感染多见,这些感染几乎均属于自限性疾病,多在一个月内自愈或治愈。 中程热:一般的细菌、真菌感染,结核菌感染,螺旋体、原虫、蠕虫感染等等。 长程热:据统计资料显示,感染、肿瘤、变态反应疾病的平均热程分别为81天、132天(4.5月)、485天(约2-4年);因此热程超过3个月,应多考虑肿瘤或变态反应、结缔组织疾病,热程越长,后者的可能性越大。 热型热型稽留热(continued fever):体温持续在39℃-40℃之间,几天到几周,波动不超过1℃。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等。 弛张热(remittent fever):体温在39℃以上,24小时温度差超过2℃,但每日最低温度仍在37℃以上。见于败血症,风湿热,各种化脓性炎症等等。 间歇热(inremittent fever),或称为消耗热:每日均有高热,无热型的差别,而日间温差较弛张热更大,体温的下降多由高热突然降至正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等。 不规则热(irregular fever):热度高低、持续时间、日间温差均无规律性,见于结核,风湿热等。 双峰热:24小时体温出现两个高峰,见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败血症等。 反复发热:指发热若干日缓解退热,间隔若干日再发,反复2次或2次以上者发热的意义发热的意义发热可引起:物质代谢的改变、生理功能的改变、防御功能的改变。 物质代谢的改变:体温每升高1 ℃,基础代谢率提高13%,所以,发热病人物质代谢消耗明显增多。如果持久发热,营养物质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充,病人就会消耗自身的物质,导致消瘦和体质下降。 发热对物质代谢的影响发热对物质代谢的影响糖代谢:由于产热的需要,能量消耗增加,因而对糖的需求增多,糖的分解代谢加强,糖原储备减少。 脂肪:因对能量消耗的需要,脂肪分解也明显加强 蛋白质:正常成人每日约需摄取30-45克蛋白质,才能维持总氮平衡。发热时,蛋白质分解加强,尿氮比正常人增加2-3倍。 水盐维生素的消耗增加:脱水。发热对各个系统的影响发热对各个系统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一般兴奋性增高,但有些可处于抑制状态; 循环系统:体温每上升1℃,心率约增加18次/分。 呼吸系统:刺激呼吸中枢并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从而使呼吸加快加强。 消化系统: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产生食欲减退,腹胀便秘等症状发热对机体的影响发热对机体的影响抗感染能力的改变:有些微生物对热比较敏感,如淋球菌和梅毒螺旋体就可被人工发热所消灭;一定高温亦可抑制肺炎球菌。 发热时,某些免疫细胞(人的淋巴细胞)功能加强,也可降低免疫细胞功能(抑制NK细胞)。 发热对肿瘤的影响发热对肿瘤的影响对肿瘤细胞影响:内生性致热原除了引起发热外,大多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的作用。 当体温升高到41℃左右时,正常细胞尚可耐受,肿瘤细胞则难以耐受,因此热疗已用于肿瘤的综合治疗。 发热的机制发热的机制反射活动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POAH (preoptic-anterior hypothalamus area, POAH).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内生致热原: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之为内生致热原。 内生致热原的种类:白细胞介素-1,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 EP首先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介质的释放,继而引起调定点的改变。中枢介质分为: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 正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 (prostaglandin E, PGE), Na+/Ca2+比值,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一氧化氮等; 负调节介质:发热时,体温升高极少超过41℃,说明体内存在自我限制发热的因素。包括: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膜联蛋白A1等。 null发热的分类发热的分类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 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infective fever ): ①病毒及立克次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疾病;多呈短程发热; ②一般细菌、真菌感染疾病;是多发病因; ③结核菌及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疾病; ④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感染疾病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非感染性发热(non-infective fever ): ①主要包括变态反应性疾病,结缔组织疾病,以及药物热; ②血液系统疾病; ③肿瘤; ④其他各系统的疾病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发热的外源性致热原(exogenous pyrogens,EX-P)包括各种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细菌、真菌、原虫、蠕虫,EX-P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包括巨噬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活化,而产生内热性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s, EN-P), EN-P主要有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EN-P作用于大脑神经胶质神经元,特别是作用于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 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fever of unknown origin, FUO), Petersdorf Beeson等提出的所谓传统概念已有30年,基本上仍被普遍承认与应用,具体规定为:发热38.3℃以上,持续3周以上,经查或住院1周以上诊断仍不明确的患者。 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发热1991年,Durack Street基于近年FUO的实际提出新的概念及分类,除观察患者有数次38.3℃以上的发热外,并有以下①-④项中的任何一项即认为是“不明原因发热”; ①发热持续3周以上,门诊检查3次、入院3天仍诊断不清; ②外伤、烫伤、手术、肿瘤化疗、脏器移植等病人以及急性监护的入院病人,经3天检查发热诊断不明; ③中性粒细胞减少、特别是少于0.5x109/L经3天检查诊断仍不明确; ④艾滋病相关性FUO,即HIV阳性、在门诊4周、入院3天诊断仍不能明确者;null发热的诊断发热的诊断 发热原因的诊断是有效治疗的前提。 首先,综合整理病史要点,认真进行体格检查,较全面地选择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其次,分辨是感染性发热还是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则要分析病原体类型及确定感染部位;非感染性发热则进一步分析为结缔组织病发热、肿瘤性发热、药物性发热; 最后,以治疗效果验证诊断的正确性; 发热的治疗发热的治疗治疗原发病 一般性发热的处理:对于体温不过高的发热(体温<40℃)又不伴有其他严重疾病者,可不给予解热。(发热是疾病的信号,过早解热,会延误诊断和治疗)。 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增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 发热的治疗发热的治疗必须及时解热的病例:发热如果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展或威胁患者的生命的病例,应及时解热。 高热(>40℃)病例,尤其是高于41℃以上者,中枢神经和心脏受到较大影响。 心脏病患者 妊娠期妇女:高热有致畸的危险。 发热的治疗发热的治疗水杨酸类: 主要是作用于POAH附近使中枢神经元的功能恢复,阻断PGE合成。 类固醇解热药:糖皮质激素为代表,抑制EP 的合成和释放,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中枢效应。 清热解毒中药: 物理降温:冰帽、冰袋、酒精擦浴,癌性发热癌性发热癌性发热( cancerous fever ):癌性发热一般是指癌症患者出现的直接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 切除肿瘤多能退热。 代谢旺盛的肿瘤细胞或其坏死物质所产生的内热性致热原主要为肿瘤坏死因子,所产生的免疫反应,是引起发热的主要原因。 癌性发热癌性发热肿瘤本身引起的发热,多与肿瘤自身坏死或分泌致热原,以及免疫反应形成致热原有关。 大多为弛张热或不规则热,多数体温在38℃左右,甚至40 ℃以上。应用抗生素无效。 除血液系统肿瘤外,血象检查一般正常,可有轻度白细胞升高,或者贫血。 一般造血系统以及网状内皮系统的肿瘤出现发热较多。 化疗药的药物热 (drug fever caused by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化疗药的药物热 (drug fever caused by the chemotherapeutic drugs )化疗药物引起的发热多出现在用药后不久,部分患者在用药后1-2周出现发热,严重者体温超过40℃。体温升高与用药具有相关性,用非甾体的抗炎药可以降低体温。 多认为与药物过敏、肿瘤坏死后产生致热原等有关。见于博来霉素、平阳霉素、顺铂、环磷酰胺等药物。 生物制剂药物热 drug fever caused by the biological preparation 生物制剂药物热 drug fever caused by the biological preparation 应用生物制剂的患者,发热一般在用药后很短时间发生,伴有流感样症状,但继续应用一段时间后体温可能下降。 肿瘤患者联合应用抗生素、输血输液、放疗等,也可引起发热。 癌性发热可能机制癌性发热可能机制①肿瘤细胞自身产生内热性致热原,如肿瘤内白细胞浸润引起炎症反应、恶性肿瘤细胞内释放抗原物质引起免疫反应而发热。 ②肿瘤细胞生长迅速,组织缺血缺氧发生坏死,坏死物质吸收引起发热。 ③由于抗肿瘤治疗如放化疗,引起肿瘤细胞的大量破坏,释放肿瘤坏死因子(IFN),引起发热。 ④有些肿瘤细胞分泌一些活性物质,如肝癌产生甲胎蛋白,嗜鉻细胞瘤产生儿茶酚胺,类癌产生5-羟色胺,以及许多肿瘤产生异位激素等。其中许多物质可以引起发热。 ⑤肿瘤侵犯或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引起中枢性发热。 可能机制可能机制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癌性发热是由于前列腺素E2(PGE2)的升高而引起。 环氧酶-2(COX-2)和微粒体前列腺素合成酶(mPGES,是合成PGE2的终末期酶)存在于脑上皮细胞表面,这两种酶的高表达致使PGE2升高,引起发热。 癌性发热诊断要点癌性发热诊断要点非感染性发热,全身中毒症状不明显; 属于FUO,占FUO 的20%,经抗感染性治疗失败后,应努力寻找恶性肿瘤的证据。 以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白血病、肾上腺瘤、肝脏肿瘤及肠道肿瘤多见 大多数实体肿瘤出现发热病程较晚,热度也较低。 肿瘤性发热多为中等度热,一般热度在38℃-40℃之间,诊断要点诊断要点表现为不明原因发热的恶性肿瘤常见于: 原发性肝癌早期,不典型肝癌,栗粒型肝癌; 深部或脏器淋巴瘤; 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 非白血症性白血病 癌性发热常见疾病癌性发热常见疾病 反复发热:HD,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IgD型),原发性肝癌,胰未分化癌,十二指肠类癌; 长程热:各种实体瘤(肾癌,原发性肝癌,结肠癌,腹膜后肿瘤,胰腺癌,胆道癌,胸膜肿瘤,脑瘤),嗜铬细胞瘤,多发性骨髓瘤, HD,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 癌性发热常见疾病癌性发热常见疾病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半数以上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一般为中等度热,寒战常提示继发感染,以口腔、咽部、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常见。 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皮肤粘膜出血形成瘀点、瘀斑,若视网膜出血会造成视力障碍,颅内出血则导致生命危险 急性白血病的确诊有赖于骨髓、外周血涂片作分类检查。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 ) 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 。可有不明原因的发热或者周期性发热,体温在38℃-39℃,伴有盗汗,皮肤瘙痒,体重降低;无痛性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质地较硬,可以相互粘连成团。饮酒后淋巴结疼痛是HL特有症状。 HL可发现Reed-Sternberg细胞(R-S细胞),有一定特征性,确诊依靠病理诊断。 恶性组织细胞病 malignant histiocytosis 恶性组织细胞病 malignant histiocytosis 常见首发症状是高热,少数为低热或者中等度热,热型多不规则,常持续不退,可伴有畏寒和寒战。出现贫血,淋巴结肿大(以颈部和腋下明显);肝脏肿大较为常见,可有黄疸,或肝区疼痛,脾肿大,可有隐痛;也可有肺部、皮肤、中枢神经受累的表现。 骨髓多增生活跃,其中异性组织细胞和多核组织细胞的发现具有诊断意义。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发热一般在38℃左右,热型可不规则,大部分为并发感染所致,近1/5的人以感染为首发症状。多伴有骨痛症状,随病情进展加重,甚至出现自发性骨折。 可伴有感染、鼻出血、牙龈出血、皮肤紫癜、淋巴结和肝脾肿大,尿中出现蛋白尿、管型尿,甚至出现肾功能衰竭;血常规检查多见贫血,血沉明显增快,可发现大量骨髓瘤细胞。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部分患者以发热为首发症状或者在早期出现发热,晚期近一半的患者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偶可高到39℃以上;持续午后低热,热型多样,有弛张热,不规则热,周期热等。 原发性肝癌的肿瘤标记物为AFP,一般在500ug/L以上持续4周, 或者在200ug/L以上持续8周,或者由低浓度逐渐升高不降者,在排除妊娠和生殖系统肿瘤的基础上可以诊断。 肾癌(renal cancer )肾癌(renal cancer )多见于40-60岁,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血尿、肿块和疼痛三大症状; 部分患者有发热、贫血及高血压,发热可为首发症状,多为持续性低热,也可为间歇性突然高热。 尿中查癌细胞,B超,CT有助于诊断; 肺癌(lung cancer )肺癌(lung cancer )未并发感染者,体温一般不高,或仅有轻度发热,呈间歇性; 分泌物潴留或者并发感染造成的发热比肿瘤性发热多见,一般呈持续性。 大细胞肺癌的早期多为高热。其他肿瘤(other tumors )其他肿瘤(other tumors ) 结肠癌、胰腺癌、胃癌,偶有首发症状为发热,甚至为高热 癌性发热治疗癌性发热治疗治疗原发病: 手术切除; 全身化疗; 放射治疗; 若体温控制不理想,则可以采用皮质激素或非甾体的抗炎药对症治疗,控制体温。 奈普生,罗非昔布,消炎痛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奈普生是一种新型的非甾体抗炎解热镇痛药,对癌性发热具有特异反应, 可用于治疗癌性发热。也可作为癌性发热的鉴别药物。 西医治疗西医治疗 罗非昔布,罗非昔布是一种特异性的COX-2抑制剂,能够抑制有COX-2参与的前列腺素的合成。有学者采用罗非昔布治疗癌性发热,有效率可达95%。西医治疗西医治疗 消炎痛的退热机制主要是通过抑制COX-1,而COX-1参与机体正常生理活动,如保护胃粘膜、抑制血小板聚集、维持肾血流量等,其被抑制后易产生消化道反应。 西医治疗特点西医治疗特点 对症降温; 西药控制癌性发热,见效快,但易反复,且具有一定的副作用; 不宜长期使用;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癌性发热属于内伤发热的范畴。 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概括而言,为人体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加之热、毒、痰、瘀相互为病,不同时期可表现为实证、虚证或虚实夹杂证。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实证主要分为4型,即热毒炽盛发热,湿热蕴结发热,毒瘀互结发热及肝经郁热发热。 虚证主要为2型,即气虚发热和阴虚发热。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热毒炽盛发热:主证:高热不退,体温多在38 5℃以上,伴有面赤汗出,烦躁不安,口干舌燥,神昏谵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脉数。 治宜清热解毒。 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瘟败毒饮、白虎汤、竹叶石膏汤、或清营汤加减治疗。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竹叶、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白英、重楼、山慈菇、七叶一枝花等。 热毒炽盛发热常可见于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扁桃体癌、宫颈癌、直肠癌及皮肤癌的患者。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湿热蕴结发热:主证:身热不扬,汗出不退,伴有头重身困,胸脘痞闷,口苦咽干、大便粘滞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化湿。 可选用三仁汤、甘露消毒饮或茵陈蒿汤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茵陈、通草、滑石、厚朴、半夏、茯苓、猪苓、泽泻等。 湿热蕴结发热常可见于肝癌、胆囊癌、胰头癌及膀胱癌的患者。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毒瘀互结发热:主证:午后或夜间发热,伴有口干不欲饮,体内有固定肿块,按之不移,面色黯黑,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细涩。 治宜活血化瘀。 可选用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或身痛逐瘀汤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当归、赤芍、川芎、生地、丹皮、桃仁、枳实、三棱、莪术、水蛭、牛膝、茜草,柴胡、香附、丹参、地龙、牛膝等行气活血。而枳实、石见穿、鳖甲、海藻、山慈菇等药物软坚散结,助消散肿块。 毒瘀互结发热常可见于颅内肿瘤、纵膈肿瘤或腹腔及盆腔等实质性肿瘤患者。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肝经郁热发热:主证:低热或潮热,热势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闷,喜叹息,口苦咽干,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 治宜疏肝清热。 可选用丹栀逍遥散或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柴胡、黄芩、丹皮、炒白术、茯苓、当归、清夏、白花蛇舌草等。 肝经郁热发热常见于乳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的患者,尤其是肝癌介入治疗后或其他局部治疗后所引起的发热。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阴虚发热:主证:发热缠绵不断,以低热多见,午后至夜间加重,手足心热,伴有口干咽燥,烦渴欲饮,骨蒸盗汗,痰少质粘,尿少色黄;舌质红或有裂纹,舌苔少甚至光剥无苔,或见苔燥无津,脉细数或虚数无力。 治宜滋阴清热。 可选用青蒿鳖甲汤、清骨散或当归六黄汤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青蒿、鳖甲、知母、白薇、银柴胡、丹皮等滋阴清热;玄参、葳蕤(玉竹)、北沙参、麦冬、生地、百合、石斛等养阴生津。 阴虚发热常见于鼻咽癌、口腔癌、扁桃体癌、肺癌、食管癌等患者。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气虚发热:主证:身热,热势或高或低,时高时低,多于劳累后发作明显,伴见头晕倦怠,气短懒言,食少便溏,甚则心悸,自汗出,易感冒;舌淡胖,边有深齿印,脉沉细无力。 治宜补中益气、甘温除热。 可选用补中益气汤、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药物可选用党参、黄芪、炒白术、炙甘草等补益中气、甘温除热;炒苡仁、茯苓、山药、薏米、柴胡、升麻、陈皮等健脾和中。 气虚发热多见于食管癌、贲门癌、胃癌、结肠癌、子宫癌、卵巢癌、膀胱癌等患者。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既要掌握各种类型发热的特点,同时又不能拘泥于以上分型。因为,癌性发热的病因病机错综复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同时两种类型的发热亦可伴随同时出现。 一定要对癌性发热的特点做出准确的判断,辨证用药,标本兼顾,方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安宫牛黄丸:主要成分为牛黄、水牛角浓缩粉、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功能:清热解毒,镇惊开窍。 主治:用于热病,邪入心包,高热惊厥,神昏谵语。用法: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紫雪丹:主要成分为石膏、寒水石、滑石、磁石、玄参、木香、沉香、升麻、甘草、丁香、芒硝、硝石、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麝香、朱砂。 功能:清热解毒,止痉开窍。 主治:用于热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尿赤便秘。 用法:口服,1.5-3克/次,2次/日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局方至宝丹:主要成分为水牛角浓缩粉、牛黄、玳瑁粉、琥珀粉、麝香、安息香、朱砂、雄黄、冰片。 功能:清热祛痰, 开窍镇惊。 主治:温邪入里、逆传心包引起的高烧惊厥、烦躁不安、神昏谵语、小儿急热惊风。 用法: 口服,一次1丸,一日1次。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骆安邦老中医善用“三宝”出“乒乒乓乓(烦热躁动不安)紫雪丹,一声不响至宝丹(闭厥),糊里糊涂(半昏迷)牛黄丸”的经验。 紫雪丹作为外感热病,高热不退的首选。 至宝丹适宜作为痰迷心窍的痫证、气机逆乱的痰厥证。 安宫牛黄丸则长于清心火,对于痰火扰心之狂证,心火亢盛之失眠,疗效好。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清开灵注射液:主要成分为胆酸、珍珠母、猪去氧胆酸、栀子、水牛角、板蓝根、黄芩甙、金银花。 功能:清热解毒,化痰通络,醒神开窍。 主治:用于热病神昏、中风偏瘫、神志不清、舌红或绛、脉数等症。对乙型脑炎、流行性脑炎、中毒性痢疾、尿毒症、脑中风、中毒性肺炎等属痰热内闭的昏厥,疗效确切,成为中医急诊抢救的必备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 用法:20-40ml/日, 稀释后静滴。 中医治疗中医治疗 醒脑静注射液:主要成分为麝香、冰片、郁金等。 功能:清热泻火,开窍醒脑。 主治:流行性脑炎、肝昏迷所致热入营血,内陷心包,高热烦躁,神昏谵语等症。 用法:10-20ml/日,总结总结发热主要是引起物质分解代谢增加,因此,在发热的原因不明时,应注意补充营养、维生素、水,不必急于过早解热,因为不利于进行诊断。 对于可以加重病情或促进疾病的发展或威胁患者的生命的病例,应及时解热。 发热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对于发热的诊断尤为重要;诊断正确可为合理的治疗、满意的疗效打下基础,还可以做到心中有数;诊断不当,不仅造成药物浪费,扩大消费,而且可以增加患者的精神负担和身体痛苦,有时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或影响。 总结总结 癌性发热是指与恶性肿瘤有关的非感染性发热,对于FUO,应警惕癌性发热的可能; 如果没有合并感染,可以采用治疗肿瘤的方法治疗发热; 如果合并感染,则应根据感染的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治疗; 中医中药治疗对于无法进行有效的西医治疗的癌性发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该合理使用;中医治疗中医治疗谢谢!!
/
本文档为【癌性发热,太原2010】,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