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2010-07-08 8页 pdf 616KB 52阅读

用户头像

is_747282

暂无简介

举报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第23卷第2期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Vd.23No.2 兰Q堡堡 垒旦 』Q望墅些堡塑竺堡窒竖』型!堡兰型墅墅墅塑坠叁堡;型堡 文章编号:1673—7644(2008)吆一0112一晒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苏静1,闫整1,许胜2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l;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蚴)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 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第23卷第2期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Vd.23No.2 兰Q堡堡 垒旦 』Q望墅些堡塑竺堡窒竖』型!堡兰型墅墅墅塑坠叁堡;型堡 文章编号:1673—7644(2008)吆一0112一晒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 苏静1,闫整1,许胜2 ’(1.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l;2.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蚴) 摘要: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某一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 等因素的互动影响。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进行了系统回顾,分析归纳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 主要因素,探求其演变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城市形态;空间形态演变;潍坊中图分类号:嗍 文献标识码:A Ananalysison啪.b锄埘吣rphologyofWeifang sincetheref.0mandopeIling—up sUJin91,YAN压en91,xushe哥 (1.scll00l0fArcKtecnlre甜1dulb狮Pl粕niIlg,ShandongJi粕dmU血versity,Ji咖250101,CIlim;2.I7rb撕PlarlIling锄dM锄- agernemD£啦.0fR伽gcheng,Rongcheng264300,0li腿) Ak删:Urb锄spmialmorpholo影refbrstothespecificshapeofaci哆inspacewitllinacertainti|l把confined byf砬t0玛鲫ch鹊t}lemL札Iralen、riro砌nent,ecml伽呵,social粕dcultllraldeVelopment.The耻Lper,mal【inga systematicandhistoricalstlJdy帆tlle刊uti叽ofweif堍’surb觚印atialI∞IphoLD盱,s岫m血粥t}lemajor &to糟锄dt}Ieb鹊ic18wsgoverIlingi协developH屺nt. Key啪rds:urb狮瑚讪0lo夥;u南彻spatiallIl0叩Mogyevolution;Wei觚 O引言 城市形态是指某一时间内,城市在自然环境、经 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互动影响下发展所反映出来 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是构成城市发展变化着的空间 形式的特征。城市形态可分为显性形态和隐性形 态。显性形态主要是指用地形态、空间形态以及居 住、街道、中心区等物质要素形态;隐性形态则是指 文化传统、民俗等非物质要素形态。 城市空间形态,也就是城市的显性形态,是某一 时间内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 态,受到城市的自然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 互动影响。本文讨论的潍坊城市空间形态主要是指 潍坊中心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 1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历史回顾 潍坊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与青岛、烟台接壤, 西与淄博、东营毗连,南邻临沂、日照,北濒渤海莱州 湾,是山东省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 著名的世界风筝都。潍坊市现辖四区、六市、两县,其 中心城市包括潍城、奎文、坊子、寒亭四个行政辖区以 收稿日期:20cr7—09—20 作者简介:苏静(1981一),女,山东日照人,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万方数据 箜2翅 菱整笠;堕堇五越丛塞整堕缝壶窒闷垄查澶童丞基坌堑 !!! 及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海 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三个功能区。 潍坊历史悠久。西汉时期,北海郡所辖的平寿 县的治所,即在今潍城区符山镇平寿村,可谓潍坊城 市发展的起源。城关土城(西城)始建于汉,明代改 筑成石头城。清末由于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等 事件的影响,在白浪河东修筑了东城。自此,潍坊形 成沿白浪河两岸的双城空间结构形态。在古代长达 两千年的时间里,潍坊城市一直呈缓慢发展之势。 由于地处山东中部山区北麓的东西交通干道之上. 潍坊城市发育一直以东西向为主。 近代潍坊已发展成为鲁东的商业重镇,作为海 外舶来品转运和本地产品集散的中心地位日益突 出。清末至民国初期,是潍坊手工业最为发达的时 期。其间胶济铁路的修建(1902年通至潍坊)和清 政府批准在此设立商埠(1904年)两个事件对城市 发展影响很大。至上世纪30年代中期,潍坊城内商 贾云集,经贸繁荣,商业盛极一时。商号主要分布在 东关、城关、南北坝崖、南北下河一带。受南面火车 站的影响,城区向南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从总体上 看,这一时期潍坊城市发展仍相当缓慢,用地基本局 限在城墙之内,仅在城门外形成关厢地带,南关的发 展明显高于其他关厢地带。到建国前后,潍坊市城 市空间仍呈封闭性极强的“双子城”形态,城市用地 以白浪河以西为主。 同时,周边有两个地区的发展对潍坊城市空间 形态的演变有重大意义。一是德国人在坊子始建煤 矿(1901年),英国人在坊子开办烟草公司(1917 年),现代工业的开办,促使了坊子城区的发展;二是 潍坊解放后,潍坊特别市的成立(1948年),市政府 驻潍城,而保留潍县建制,其治所迁至潍城东北的寒 亭,引发寒亭城区的较大发展。坊子和寒亭两城的 确立、逐渐扩展,奠定了潍坊后来的“一城两镇”城市 空间形态格局的基础。 建国初期,胶济铁路与老城之间的区域成为城 区建设的重点。随着青年路、健康街、爱国路、建设 街的修建,城区向火车站方向发展,在火车站地区逐 渐形成繁华的中心。至60年代中期,潍坊城区逐步 形成了东、西面的工业区,胶济铁路南侧的仓库区。 2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 发展演变 2.1圈层式空间扩展期 改革开放初期,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总体上呈现 以东西向为主,向四周蔓延式圈层扩展的态势。至 80年代,潍坊城区的拓展,东已越过虞河,西已越过 安顺路。潍坊市区规模已由小城市跨人中等城市的 行列。其主要用地的空间布局为:以旧城为依托,逐 步发展城市生活区,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为工业 区,南部为仓库区,东郊为文化区。 2.2跳跃式空间扩展期 1983年,潍坊撤地设市,市区设潍城、坊子、寒 亭3区。城市空间形态上由于坊子、寒亭组团的纳 入,呈现大幅度向外跳跃的态势,形成“一城两镇”的 形态格局。 1992年,在潍坊市区东面设立国家级高新技术开 发区,进一步推动城区向东发展的势头。特别是市级 行政管理中心的东迁,更加显现出高新区位于“一城两 镇”地域中心的区位优势,大大促进了东部新城区建没 的速度。与此同时,坊子新区向北进行跳跃式发展,寒 亭城区向西扩展,积极谋划与主城区的对接。 1994年在市区北部建立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1995年,潍坊海洋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潍坊 市西北部成立。海化区距潍坊主城区57km,成为相 对独立的“飞地”,导致潍坊城市空间形态再一次产 生新的变化,形成“一城多镇”的形态格局。 2.3辐射式空间扩展期 .一 城市形态结构上的变化,拉大了城市空间框架。 跳出老城区的用地发展策略加快了城市用地扩展速 度,推动了“一城”与“多镇”的迅速对接。 90年以来,潍坊城区用地扩张的速度加快。受 高新技术开发区和潍坊经济流向的牵引,城区用地 向东、东北两个方向上的拓展尤为明显,在其他方向 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蔓延式发展。 2000年后,以开发区建设为主的用地扩展成为 潍坊城区扩展的重要方式。伴随着建设用地的外延 拓展,结合产业结构上的调整,老城区的工业企业逐 步迁出,城市用地布局得以优化,中心区的商贸服务 功能迅速增强。 万方数据 图l潍坊中心城区空间形态演进图 3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因素 3.1实体环境方面的因素 3.1.1河流 自然环境作为基本的立地条件深深地影响着城 市空间形态。趋利避害,选择具有良好自然环境的 地方进行城市建设,古今城市尽皆如此。从潍坊情 况看,白浪河在城市空间形态上的作用十分明显。 城市长期依白浪河发展,清代形成隔河相望的双城 结构形态。西城如卧龟之状,东城犹似蛇首,白浪河 由南向北蜿蜒而至,恰以蛇体,巧妙地形成了“龟蛇 相依”的城市形态格局。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的价值观念的转变,对河流 的认知从水源、防御作用更多的向生态、景观、提升 生活品质方面转变。近年来潍坊对流经市区的白浪 河、虞河和张面河加大了环境治理的力度,增加了滨 河绿地,使河流在城市整体形态上留下了清晰的痕 迹。而新版城市总体规划更是结合河流穿城而过的 优越条件,提出在白浪河、虞河之间以高绿化率的网 状廊道连接城市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景观,在中心 城区形成“绿岛”的城市空间形态特色。 3.1.2对外交通 ’ 在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城市的轴向发展会出 现轴向延伸,产生副伸展轴和主伸展轴等三种变化。 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城市对外交通设施 布点的影响。在上世纪初,潍坊城区受胶济铁路火 车站的牵引,向南发展的势头明显。90年代,济青 万方数据 整至翅 菱登整;煞堇噩然必塞蕉垣缝童窒闷垄娄遗童丛基公短 !!受 高速公路建成遴车,在潍坊设置毒3个进出露,导致 沿建设东街、通亭街和安顺路两侧用地的率先发展。 这表阴对外交通设施作为城市内外交通的联系节 点,对激发或热速城市空闽形态辘简发展的作用极 强。它们大大缩短了中心城市与其周边区域、经济 腹地的时间距离和经济距离,提高了相关建设用地 的可达性,改变其区位撬势,进而导致城市空闻形态 上出现相应的变化。但是,铁路、高速公路作为一种 线状屏障,对潍坊城市的南北向发展具有制约作用。 在很长时阉内,城市无意跨越这一“门槛”,城市用建 在两者之间,主要进行东西向的拓展。 历史上,潍坊曾由于行政区划的调整,失去了黄 岛港这一海上辩外联系通道。戴焉,潍坊积极在渤 海海滨建设离岸式港岛码头,谋划舜海发展。潍坊 港现为二类开放日岸,建有2个50。o吨级专用泊 位、2个3000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30∞吨级滚装泊 位。潍坊港虽远在几十公里之外,但对城市空间形 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加上土地供应、北部有海化区 等因索,近些年城区建没厢地向北拓展的内在需求 加大。进入2l世纪后,在济青高速公路以北、沿北 海路两铡城市熙地增加迅速。 3.2经济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进入 毅的历史时裳。迅速推进的工韭化带动了城市经济 结构升级,也必然要求城市在工业用地、基础设施建 设等方面提供支撑。1993—2004年潍坊城区工业用 楚增加迅速。王业矮地从1993年的10.1l‘0增加 蓟34.8k矗,年平均增长11.9%,高出建设用地平均 增长速度3.83个百分点。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 从勰。6%上身至弼。2妫。1996.2姒年潍坊建设 用地总增加量中,工业用地所占比例最大,达到54。 69%,而居住用地仅为17.66%。 王韭诧对瘸地翡需求既表现在数量上,也表理 在质嫠上。相对于其他城市建设项目而言,工业项 目的区位要求不太敏感,地价低廉对其具有驻大的 吸引力。由于新增工监顼蓉攘好予选择城区外遂地 价较低的地段,工业项目用地选址出现“外围化”或 者“边缘化”,使得城区部分用地因地价太高而闲置, 造成了城市主地利用筋紧凑度不赢。表l显示盘: 在工业为主的用地快速扩张背景下,不仅寒亭、坊子 城区的用地紧凑度有较大的降低,明显低于潍奎城 区;潍奎城区的用缝紧凑度也有降低。 裘l潍坊城区蒡l缝紧凑度毙较 % 3。3社会因素 3.3.1行政区划调整 行政区划调整对潍坊城市空闻形态是一个影响 巨大的突变过程。198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潍 坊撤地改市,市辖区扩大为潍城、坊子、寒亭3区,城 市空闻结构产生质的变化,形成组团式的形态格局。 经过20余年的努力,通过对潍奎城区、坊子、寒事城 市空间形态的整合,以向心发展的合力,成就了今天 潍坊城市的基本空阕形态。 期闯,行政区划的调整对城市空阑形态也出现 了些非正面影响。在现有行政体制下,城市各行政 辖区在发展经济,增加税收方鹾担负有闼等的责任。 在招商引资、发展工监就成为各区政府的重要工作 之一。1994年在潍城分设潍城、奎文两区后,由于 潍城区位于自渡河西岸,薪增用地无法像奎文、坊 子、寒亭3区一样向心布局,加上受到地价、土地霹 得性等因索的影响,潍城工业区大片_工业用地未能 按规划建在城市西=l艺部,丽选择建在西环路以外。 3.3.2规划与政策 ‘. 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调控城市空间资源、指导城 市发展与建设的手段,对城市空闯形态具有重要作 用,城市发展的各项政策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或抑 制着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 对1995年舨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 迸行分析后,可以看出:该版总规较好的预见了各个 城市组团连接发展的趋势,在总体上对城市形态演 进的把握是有效的。在其指导下,潍奎城区自西向 东扩展,寒亭区向西和西南方向发展,坊子区向北跳 至凤凰山南建设新区,基本实现了寒亭、坊子城区与 潍奎城区的连接,规划的用她布局基本褥到落实。 潍坊采取的工业“遐城进园”、“农村城市化”等战略 以及出台的相关政策,加快了城区工业用地、城中村 改造露速度,促进城声空阁形态的不断优化。 3.4文化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任何一种城 市空阈形态都是在文仡的长期积淀程作曩下形成 万方数据 !!垒 坐壅蕉箕太堂堂塑2堂生 的。不同类型的城市文化必然会在其城市空间形态 中体现出来。 4 结语 3.4.1齐文化 潍坊古属齐地。齐文化的尚功利、重革新、兼容 并蓄的思想深植于潍坊城市建设之中。春秋时代 《管子》总结的建城原则“因天材,就地利,故城廓不 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自然条件来 看,潍坊城市周边的地貌以冲积平原为主,在空间形 态上基本不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而古潍坊的城制没 有采用传统的方城十字街形式,而是巧妙结合水系 和周边道路、村落情况形成“龟蛇相依”的独特格局, 可谓得齐文化之精要。 1995年版潍坊市城市总体规划曾进行了重大 的尝试,即用《潍坊市城市远景规划》的形式与成果, 得到山东年省政府批准实施。正是基于远景规划的 构想,才使得潍坊城市经历10余年的快速发展仍基 本处于规划控制的总体框架之中,这也无疑是受到 齐文化长期熏陶的结果。 3.4.2风筝文化 清末至民国初期,潍坊手工业发达,潍绣、嵌银、 核雕、仿古铜制品和布玩具等家庭手工业、作坊手工 业众多,以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为代表的民俗 活动与民间艺术构成了潍坊文化的特色。改革开放 以后,在城市文化内涵挖掘上,潍坊选择风筝为主 题,使得地方文化得到放大和强化。1984年开始, 潍坊市政府发扬这一优秀民间文化传统,每年4月 初都在潍坊市举行国际风筝会。经过24年不间断 的努力,潍坊市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的世界风筝文 化传播交流中心。文化活动作为城市的主要活动之 一,对城市空间形态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位 于城市西南部的浮烟山国际风筝放飞场,已引领浮 烟山片区首位功能为旅游,并开始激发出文教体育 和高档居住等相应功能的用地。 以木版年画为主题的杨家埠民俗旅游开发区的 设立,也为在寒亭南面设立500h矗的文化公园楔状 绿地创造了机遇与条件。 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演 进回顾,归纳其演进史为蔓延发展、跳跃发展、辐射 发展三个过程,亦是突变和整合的交替过程。城市 旧有形态在外力作用下,在新的城市功能和由此引 发的新的功能要素的作用下,形成一种新的形态。 突变之后是一段时期的整合,新的空间形态秩序在 尝试和协调中逐步建立。 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 象和社会过程,它直接关系到到城市内部各组成部 分的总体布局,城市发展的综合效果,城市与其腹地 联系的便捷程度,交通组织和工业区的合理分布,以 及关系到城市改造、城市合理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重 大问题。本文对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总体特征 规律与影响因素作一初探,以期能对未来潍坊城市 空间形态发展的规划引导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周霞.广州城市形态演进[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126一139. [2]史玉龙,曹广忠.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6.镐一65. [3]顾朝林.集聚与扩散一城市空间结构新论[M].南京:东南大学 出版社,1999.31—32. [4]宛素春.城市空间形态解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3— 6. [5]林伟鹏.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变异与动力机制研究 [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晒.52—53. [6]固整,韩青,崔东旭.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一以潍 坊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r7,14(2):106—109. [7]郑莘,林琳.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 2002.26(11):59—64. [8]殷洁,张京祥.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 [J].人文地理,2005,83(3):59—62. [9]易晖.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J].城市问题。 20D0,粥(6):2—4. [10]陶松龄,陈蔚镇.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魄力的探究[J]. 、、城市规划,200l,25(1):74—76 万方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 作者: 苏静, 闫整, 许胜, SU Jing, YAN Zheng, XU Sheng 作者单位: 苏静,闫整,SU Jing,YAN Zheng(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东,济南,250101), 许胜 ,XU Sheng(荣成市规划管理处,山东,荣成,264300) 刊名: 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 JOURNAL OF SHANDONG JIANZHU UNIVERSITY 年,卷(期): 2008,23(2) 引用次数: 1次 参考文献(10条) 1.周霞 广州城市形态演进 2005 2.史玉龙.曹广忠 潍坊中心城市发展战略研究 2005 3.顾朝林 集聚与扩散一城市空间结构新论 1999 4.宛素春 城市空间形态解析 2004 5.林伟鹏 山东半岛中小城市空间形态变异与动力机制研究 2005 6.闫整.韩青.崔东旭 历史文化与现代城市特色的塑造一以潍坊市为例[期刊论文]-城市发展研究 2007(02) 7.郑莘.林琳 1990年以来国内城市形态研究述评[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2(11) 8.殷洁.张京祥 基于制度转型的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研究初探[期刊论文]-人文地理 2005(03) 9.易晖 我国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2000(06) 10.陶松龄.陈蔚镇 上海城市形态的演化与文化魄力的探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01)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 罗樨 顺德大良城镇空间演化研究 2006 城市形态理论最早产生于地理学对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早期的研究只是把形态作为一种有趣的地域现象加以描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越来越 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城市形态,各个学科的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城市形态。对城市形态发展的整体规律和组织变化进行全面充分的研究,将有利于现代城 市健康的可持续的发展。 珠江三角洲是国内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城市数量多、密度大、发展快,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形态的蔓延十分迅速,城市形态的研究对于珠三角城市和 区域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广泛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以及大量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对顺德大良城镇空间形态演变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找出其演变 的规律及其动力机制,分析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试图对顺德大良的未来城市发展提出方向,希望能为珠江三角洲以及国内小城镇的发展提供有益 的借鉴。 文章主要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一章,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相关概念,综述国内外有关城镇发展研究的理论和成果,界定论 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确论文的研究。 第二部分是论证部分,使本文的重点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五章。第二章介绍大良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特征,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第三章分析大良 明清时期的城镇形成的动因、城镇整体形态的特征以及内部空间形态;第四章分析了民国至1978年大良的空间形态,通过当时的特殊的历史背景反映城 镇形态的缓慢演变;第五章通过分析四次重要的城镇规划,总结历次规划对大良城镇形态变化的影响,并分析了大良物质空间形态的演变。 第三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一方面总结了大良城镇空间演化的历史规律,一方面提出大良的建设发展方向。 2.学位论文 王桂芹 湘潭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 2009 城市形态是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积累,并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目前,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城市化和高速经济发展 时期,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所导致的城市用地增长、城市空间扩展以及城市结构重组,正推动着城市形态的快速演变。对城市形态进行研究是引导城市 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 鉴于此,论文根据当前地方性次中心城市研究较为缺乏的现状,选取湘潭市作为研究对象,论文在宏观分析国内外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的基础上,以城市用地及城市空间的拓展作为切入点,分别对湘潭市城市用地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演变的过程进行分析,总结了湘潭城市用地空间变动 的特征和动力机制,并对湘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进行了探讨,为优化湘潭城市空间形态,提出了城市空间形态,并提出了实施空间形态优化 方案的策略。 论文研究分六章:绪论部分,主要阐释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与框架;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城市形态的概念及国内外研究发展综述与相关理 论,并提出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路线;第三章,先是根据城市发展的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和政治背景的变化,将湘潭城市形态的演变划分为不同阶段 ,然后,介绍不同时期城市形态演变的时代背景,描述各时期城市形态演变的过程与空间与功能特征;接着,采用空间象限方位分析和城市扩展强度指 数的方法对城市扩展数量特征进行分析;第五章,对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力机制展开深入分析;第六章,阐述了湘潭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趋势,探讨湘潭 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方案以及实施优化方案的对策;第七章,结论和展望,对全文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归纳,根据研究中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原因而遇到 的困难进行分析,并提出在后续研究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3.学位论文 储金龙 基于GIS的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分析 2006 城市空间形态是从空间的角度研究城市产生与发展的形式、状态及其影响因素。1990年代以来,我国快速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大大超过 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直接导致了城市空间新的整合,尤为明显地表现在城市空间的快速外向扩展以及与此同时发生的城市内部空间的频繁重组。 伴随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滞后的“补偿效应”也越来越清晰地展露出来。城市发展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给城市规划与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城市规划理论和方法。以城市空间形态规划为基础,兼顾形态层面以外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注重城市规划宏观 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必然选择。 论文在全面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GIS数据平台,以空间分析为主要手段,集成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等 相关学科分析方法,构建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框架;并以城市空间扩展、城市空间梯度变化、功能空间演替为重点,定量分析自建国以 来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时空过程及其特征,揭示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基本规律;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分析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内 涵、关键要素和架构准则,并对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未来可持续发展模式提出优化调控对策。具体内容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论文第一章至第三章。首先阐述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对城市规划提出的挑战,分析以合肥市作为实证区域所 具有的典型性和独特性、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并集成相关学科方法定量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必要性:从城市生长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关系的视角 ,构建了论文的基本框架;其次,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分析目前我国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的不足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三章构建基于GIS的城 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框架,对论文中所运用的相关分析方法与指标进行阐释,对研究资料来源和数据库建立进行简单介绍。 第二部分,包括论文第四章至第六章。在总结合肥城市发展过程的基础上,首先运用等扇分析法探讨不同阶段合肥城市空间扩展的各向异性,进而 分析合肥城市外部空间形状的变化过程;其次,基于空间梯度分析方法,从城市密度空间变化入手,重点选取主要功能用地面积密度和人口密度进行分 析,并探讨城市空间梯度变化与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相互关系;第三,分析合肥城市内部用地结构变化,并运用圈层距离法剖析功能空间分布、演化及 其圈层分布变化,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不同时期合肥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态及其特征。 第三部分,即论文第七章至第九章。首先,基于上述定量分析结果,全面总结合肥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轨迹及其阶段特征,分析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形 成与演化的内在机制;其次,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尝试性剖析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涵义、关键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 架构准则;针对合肥城市发展的历史演变过程与现状特征,提出实现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优化调控对策。最后,对论文相关结论进行总结。 论文研究结果表明:①合肥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显著的阶段性,不同阶段扩展的各向异性显著,不同阶段的各向异性影响了城市形态稳定性,导致合 肥城市外部形态总体上的“趋圆”特征;②城市用地和人口空间梯度的时空变化反演了合肥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过程,功能空间的集聚与扩散并非同 步,人口的扩散滞后于功能空间的扩散;③合肥城市内部空间呈现出不断演化的“圈层+扇形”结构特征,功能空间呈现出不断生长并旋转的扇面形态 ,功能用地呈现圈层外溢生长的趋势;④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经历了“突变”型演化和“整合”型演化的交互叠合,具有时间上交叉、空间上叠合的特点 ;⑤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是合肥城市形态优化的目标;制定合理的城市发展战略,建立规划与实施、政策与法律、交通与生态等引导与约束相结合的调 控机制,是保障合肥城市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论文的创新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基于空间梯度分析揭示了城市形态演化的空间机理。通过城市人口、功能用地等空间梯度的时空变 化反演了合肥城市空间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揭示了城市形态演化的空间机理。②初步构建了基于GIS的城市空间形态实证分析方法框架。基于GlS空间分 析技术,集成几何学、景观生态学、分形几何学等相关学科模式与格局测度方法,对合肥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系统的定量分析,弥补了城市形态研究定 量分析方法之不足,丰富了我国城市形态的实证研究;③提出了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基本准则。在分析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内涵及 构成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态化、紧凑化、宜人化和人文化的可持续城市空间形态构建的基本准则。 4.期刊论文 苏静.Su-Jing 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以山东潍坊市为例 -重庆建筑2007,""(11) 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在某一时间内,由于其自然环境、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在互动影响下发展所构成的空间形态特征,是构成 城市所表现的发展变化着的空间形式的特征.通过介绍潍坊城市空间形态的不同时期的演变过程,提出了滩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规律,并分析了影响其演进 的主要因素,以期对未来城市形态发展引导有所启发. 5.学位论文 刘义军 武汉市城市形态研究 2004 城市形态或称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发展必然伴随形态的变化,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因此城市形态理论作为 研究城市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城市科学的基本理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该文以武汉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形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全文分为两 大部分三个章节,第一部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就人口,土地利用等部分全面解释了武汉市的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揭示了武汉特有的一些 空间形态演变规律.第一章对应基础理论,只是作了一般的转述,简要的解释,对城市形态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1990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形 态研究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城市形态研究的方向作出了展望.第二章武汉市城市用地变迁与人口 空间分布研究,进行了武汉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与用地变迁的定量化研究,分析了街区人口增长与空间分布变迁的规律.第三章根据分形理论研究武汉 1949-1996年间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特征,发现武汉城市形态具有明确的自相似规律.研究表明,武汉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性态逐渐 变好,这与国外学者"演化的城市分形"观相互印证.各类土地形态的维数都小于整个城市形态的维数,从而证实了国内学者"城市化地区的分维大于各职能 类土地空间分布维数"的理论推断.从时空变化来看,武汉城市形态的分维呈上升趋势,1996年接近Batty等提出的理论预期维数D=1.71;居住用地、工业用 地和对外交通用地的分维近20年来趋于增大,而教育用地和绿化用地的分维则有所减小.武汉市的分形演化和分维变化总体上揭示了城市自组织演化的特 征,但工业用地维数的大幅度上升和绿化用地维数的下降显然暗示该城市在进化过程中的局部退化倾向.最后为论文的总结和展望,对该文的研究进行了全 面总结,并指出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问题. 6.学位论文 陈冉 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形态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海宁为例 2007 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的重要依据之一,城市形态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发展。素以“浙江模式”而闻名的浙江经济发展实际上是一种 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的发展模式,对浙江省的城市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本文力图寻找到内在的影响机制,根据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来探索城市未来更为合理的空间形态,从而对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城市建设起到一定的指 导作用。 论文首先对产业集群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研究,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然后,以海宁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 结合的方法,来探讨产业集群对于城市空间形态产生的影响。将城市空间形态分为城市外部空间形态和城市内部空间形态两个方面。 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城市外部空间形态的影响时,指出产业集群是浙江省城市外部空间形态演变的主要动力,认为产业集群影响城市发展方向,影响 城市空间发展模式,并且导致都市区域化,城市外部形态群组化。然后,以海宁市为例,阐述了产业集群如何对城市外部空间形态产生影响及影响的程 度及后果。最后,根据理论与实证的分析,提出建议与策略。 在分析产业集群对城市内部空间形态的影响时,首先对城市内部空间形态进行理论研究,阐明了城市空间形态与城市空间结构的关系,说明了城市 内部空间形态与城市用地构成之间存在的联系。进而,主要研究产业集群对于城市工业空间和城市商业空间形态的影响,以海宁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 后,提出建议与策略。 接下来,对于产业集群对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机制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全文的结论,并提出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7.期刊论文 牟凤云.张增祥 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定量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9) 基于8期遥感影像,采用紧凑度指数、放射状指数和分形维数等城市空间形态定量研究的方法计算了1978~2005年间重庆市城市空间形态和演变特征 .结果表明,1978~2001年,总体上,重庆市城市分形维数和放射状指数均呈下降趋势,紧凑度指数则呈上升趋势,城市越来越紧凑,城市形态变得相对简单 ;2005年分形维数由2001年的1.194增加到1.197,放射状指数则由2001年的12.891增加到27.489,紧凑度指数则由2001年的0.142降为0.130,城市形态变得 离散. 8.学位论文 庄检平 南昌市城市形态研究——基于分形理论 2007 城市形态是城市发展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城市发展必然伴随形态的变化,并带来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因此城市形态理论作为研究城市 空间特征及其演化规律的城市科学的基本理论,一直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本文以南昌市为例,探讨了城市形态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应用。 本文在城市形态基础理论方面,作了一般的转述,简要的解释,对城市形态理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对 1990 年以来国内外学者在城市形态 研究领域中的城市形态理论问题、影响城市形态的因素、城市形态演变的驱动力、城市形态的构成要素、城市形态的分析方法等主要问题进行了评述。 在实践应用方面研究了南昌市自建立城市之后(公元前 201 年)到2002年近2200多年的城市变迁,进行了南昌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时空过程分析,并对城 市形态演变轨迹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近代南昌经历了由封闭转为开放、由传统到现代、由单一到多元的演变轨迹。 在实证研究上提出本文关于南昌市城市形态的研究方法:分形理论。研究南昌市 1905年--2002年间城市形态和土地利用结构的演化特征,发现南昌 城市形态具有自相似规律分形特征,且显示出典型的进化规律。研究表明,南昌城市形态分形形态逐渐变好,这与国外学者“演化的城市分形”观相互 印证。各类土地形态的维数都小于整个城市形态的维数,从而证实了国内学者“城市化地区的分维大于各职能类土地空间分布维数”的理论推断。从时 空变化来看,南昌城市形态的分维呈上升趋势,南昌市的分形演化和分维变化总体上揭示了城市自组织演化的特征。最后用信息熵表示南昌市土地利用 的结构特征,近100 多年来南昌市城区土地利用结构逐渐向均衡状态发展,各职能类型的面积差别逐渐减小,城市土地结构的均质性逐渐增强。 9.期刊论文 林哲 桂林独秀峰山前城市形态空间历史演变 -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2) 由静江府修筑城池图、桂林旧郡城图、桂林新郡城图、王府图等图对桂林独秀峰周围城市空间发展的历史作简要阐述,对桂林城的选址、朝宗渠的作 用及靖江王府的演变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桂林城中心区域的空间形态演变始终以政治和文化为核心,在岭南地域具有相当的影响力,通过对该区域具体分析 研究,使人们能对桂林城中心的发展脉络有更清晰的认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桂林的自然景观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 10.学位论文 陈春林 大城市形态的优化——以长春市为例 2007 本文综合运用城市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长春市这一具体地域的空间形态发展演变过程及其 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全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明确城市形态的概念和内涵及研究的理论基础,对国内外城市形态理论与发展模式进行梳理,以便为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提供借鉴。 第二部分,介绍长春市城市空间形态演变过程,并以长春市为例总结我国大城市形态的特征和问题及其导致诸多问题的原因。 第三部分,通过上述分析给出优化长春市城市形态的途径。 引证文献(1条) 1.唐顺英.孙晋芳 基于SSM的山东省国际旅游产业结构分析研究[期刊论文]-山东建筑大学学报 2009(6)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sdjzgcxyxb200802004.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22日
/
本文档为【改革开放以来潍坊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及其分析】,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