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整脊标准-

整脊标准-

2010-05-17 11页 pdf 166KB 64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5706

暂无简介

举报
整脊标准- i. ICS11.020 C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规范 Manipulation diagnose standard of Spinal Orthopad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审议稿) ××××-××-××发布 ××××-××-××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 前 言 本标准是中医整脊科规范标准之技术操作规范。...
整脊标准-
i. ICS11.020 C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T ××××—××××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 Manipulation diagnose standard of Spinal Orthopad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审议稿) ××××-××-××发布 ××××-××-××实施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1 前 言 本标准是中医整脊科规范标准之技术操作规范。该系列标准由 3 项组成。 本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 本标准起草人:韦以宗 王之虹 孙永章 刘明军 范东 潘东华 韦春德 王秀光 2 中医整脊技术操作规范 Manipulation diagnose standard of Spinal Orthopadic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1、范围:本标准中医整脊科主要临床技术整脊八法(推拿理筋法、牵引法、 旋转法、侧扳法、悬吊法、整盆法、过伸法、屈曲法)操作的方法、术语和定 义、注意事项与禁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中国整脊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韦以宗编著 《推拿手法学》21 世纪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 王之虹主编 《大成推拿术》——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臧福科、范东等编著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推拿理筋法 用推拿等八种手法理顺肌筋的方法。 3.2、牵引法 通过手法和器械对脊柱做纵轴对抗牵引,以舒解因椎体倾斜、塌陷所致短缩移位 的方法。 3.3、旋转法 运用手法利用脊柱的旋转功能施行轴向角位旋转的方法。 3.4、侧扳法 患者侧卧位,医者双手协同用力,扳动胸、腰、骶椎的方法。 3.5、悬吊法 通过器械使下肢及下半身悬空吊起以调动连接脊柱和下肢的四维肌力的方法。 3.6、整盆法 运用手法牵、压、滚转调整骨盆的方法。 3.7、过伸法 运用手法或患者自主运动使脊柱向背过伸的方法。 3.8、屈曲法 运用手法或患者自主运动使脊柱向腹屈曲的方法。 4、操作步骤与 4.1、部位选择 根据病情和整脊方法的需要,在患者配合的原则下,选取适当的治疗部位。 4.2、体位选择 选择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仰卧、俯卧、侧卧治疗体位。 3 4.3、环境要求 应注意环境清洁、卫生、通风,避免污染。 4.4、操作准备 在明确诊断、辨证施法的原则下,做好患者思想工作,说明治疗目的及主要 过程,让患者心中有数,以免紧张或恐惧,取得医患合作。 5、操作方法 5.1 推拿理筋法 (包括推法、拿法、按法、摩法、揉法、摇法、牵法、拍法八种) 5.1.1 推法 操作:以指、掌、拳或肘等着力于施术部位上,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部主动 施力,紧贴体表皮肤向前做单方向直线推动。 注意事项: 1.着力部要紧贴体表,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压力平稳适中,要单向直 线推进。 2.不可推破皮肤。为防止推破皮肤,可使用冬青膏,滑石粉等介质。 5.1.2 拿法 操作: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其它手指相配合,捏住施术部位的肌肤或肢体, 腕关节适度放松。以拇指同其余手指的对合力进行轻重交替,连续不断的捏提并 略含揉动。 注意事项: 1.拿法中含有捏、提并略有揉的动作,其中以捏法为基础,其余二法为辅助, 宜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操作。 2.动作要协调连贯,富于节奏性。 3.拿法同捏法一样要求手指的对合力,但腕关节应放松。 4.注意动作的协调性,不可死板僵硬。初习者不可强力久拿,以防伤及腕 部及手指。 5.1.3 按法 操作:将拇指或手掌置于施术部位或穴位上,以肩或腕关节为支点,掌指部主 动施力,做与施术部位相垂直的按压。当按压力达到所需的力量后,稍停片刻, 即所谓的“按而留之”,然后松劲撤力,再做重复按压。 注意事项: 1.用力宜由轻到重,稳而持续,使刺激充分达到机体组织的深部。 2.按压的用力方向多为垂直向下或与受力面相垂直。 3.手法操作要有缓慢的节奏性。 4.不可突施暴力。按法用力的原则是由轻而重,结束时则由重而轻,手法 操作忌突发突止,暴起暴落,同时一定要掌握好患者的骨质情况,诊断 必须明确,以避免造成骨折。 5.1.4 摩法 操作:指掌部自然伸直,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腕关节略屈。以食 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指面或手掌面着力于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 做主动运动,通过腕关节使手掌、指面在体表做环形或直线往返摩动。 4 注意事项: 1.指摩法在操作时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而掌摩法则腕部要放松。 2.摩动的速度、压力宜均匀。一般指摩法宜稍轻快,掌摩法宜稍重缓。操 作时宜带动皮下组织。 3.要根据病情的虚实来决定手法的摩动方向。就环摩而言,虚证宜顺时针 方向摩动,实证则要逆时针方向摩动。 5.1.5 揉法 操作:以手指或手掌置于体表施术部位,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 通过腕关节的屈伸运动带动手指或手掌在施术部位上做轻柔灵活的小幅度的环 旋或上下、左右揉动。 注意事项: 1.所施压力要适中,以受术者感到舒适为度。揉动时要带动皮下组织一起 运动,动作要灵活而有节律性。 2.要掌握好揉动频率,揉法的揉动频率一般情况下是每分钟 120~160 次。 3.揉法前臂有推旋动作,腕部宜放松,而指揉法则腕关节要保持一定的紧 张度,掌根揉法则腕关节略有背伸,松紧适度。 4.不可在体表形成摩擦运动。 5.1.6 摇法 操作:术者一手固定关节的一端,一手置于关节的另一端,对颈椎、腰椎及四 肢关节部的可动关节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摇动。 注意事项: 1.不可超越人体关节生理活动范围进行摇转。 2.不可突然快速摇转。 禁忌: 1.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摇法。 2.对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以及颈部外伤、颈椎骨折等病症禁用摇法。 5.1.7 牵法 操作:术者固定肢体一端,并持续用力牵拉肢体的另一端。适用于四肢关节及 颈、腰部。 注意事项:使用这类手法,应缓慢、持续地牵引,切忌用暴发力。 禁忌:对于习惯性关节脱位者禁用牵法。 5.1.8 拍法 操作:五指并拢,掌指关节微屈,使掌心空虚。腕关节适度放松,前臂主动运 动,上下挥臂,平稳而有节奏地用虚掌拍打施术部位。用双掌拍打时,宜交替操 作。 注意事项: 1.操作时动作要平稳,要使整个掌、指周边同时接触体表。腕部要适度放 松,上下挥臂时,力量通过有一定放松度的腕关节传递到掌部,使刚劲化为柔 和。 2.拍打的声音宜清脆,直接接触皮肤操作时,以皮肤轻度充血发红为度。 3.拍打时力量不可有所偏移,否则易抽击皮肤而疼痛。 5 禁忌:对骨结核、严重的骨质疏松、骨肿瘤、冠心病等病症禁用拍法。 5.2、牵引法 5.2.1、卧位颈腰椎牵引法 注意事项: 1)颈兜需前颌稍长,后枕兜稍短, 以保证在仰卧牵引两目平视,下颌角与 鼻尖在一水平线上。此为头颈生理位的牵引,如违背此方法则易加重损伤。 2)颈椎布兜安置不能压迫到颈动脉和喉结(男性)。 3)颈椎牵引重量以 3~6kg 为宜,此范围视患者颈肌强弱而增减。 4)颈椎牵引装置后,即询问患者感觉。如有头晕胸闷等不适者,应即去除牵引, 改用其它疗法。 5)骨盆牵引重量不应超体重。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者。 2)禁用爆发性用力。 3)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牵引后疼痛加重者。 4)并心脏病和哮喘 甲亢患者。 5)孕妇禁用盆腔牵引。 5.2.2、坐位颈椎牵引法 注意事项: 1)牵引重量不宜超过 5kg(骨折脱位例外)。 2)密切注意病人自我感觉。 禁忌症: 1)不明确诊断者。 2)寰枢关节错位或颈椎病以头晕为主诉者。 3)合并心脏病、高血压、哮喘及甲亢患者。 4)坐位牵引下慎用手法整骨。 5.2.3、手法牵引 指医者用双手牵引双下肢以牵引胸腰椎,牵引头颅以牵引颈椎。 注意事项:用力要求持续、均匀、和缓、逐渐加力,切忌粗暴猛烈。 6 禁忌症: 1)不明确诊断者。 2)腰僵者慎用。 3)手法牵引下慎用旋转、过伸或加压手法。 4)儿童老人慎用。 5)有下肢骨关节疾患者禁用。 6)儿童及老年人禁用(骨折脱位除外)。 7)孕妇禁用。 5.3、旋转法 5.3.1、颈椎旋转法 注意事项: 1)切忌暴力,超过颈部正常旋转范围的旋转,视为暴力旋转。 2)施行手法时稍加旋转后,即向上提起,不能做 360 度旋转。 3)无论是定点旋转(针对某椎体而做的单一旋转法)还是整体旋转(颈胸枢纽 旋转),均须在颈曲存在方能实施。 4)新伤手法宜轻,陈伤手法宜较重。急性损伤要求手法稳、妥、准、快。一次 手法成功,避免增加损伤,减少患者痛苦。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者。 2)严重心脏病,甲亢患者禁用,高血压患者慎用。 3)颈曲增大或消失者慎用。 4)寰枕关节慎用。 5)老年患者及 16 岁以下少儿禁用。 6)牵引下禁用。 7)椎盘突出压迫硬脊膜囊大于 1/2 者禁用。 8)手术后或陈旧性骨折脱位禁用。 9)先天畸形者或骨桥形成者禁用。 5.3.2、腰椎旋转法 注意事项: 1)此法宜坐位施行,需腰背肌放松,患者配合。 7 2)运用时需固定骨盆。 3)其他注意事项参考颈椎旋转法。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者。 2)严重心脏病,高血压患者慎用,哮喘者禁用。 3)椎弓崩解,脊柱滑脱者慎用。 4)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腰僵未缓解者慎用。 5.4、侧扳法 操作:患者侧卧位。患侧下肢在上,屈髋屈膝;健侧下肢在下,自然伸直。 医者以一肘或手抵住其肩前部,另一肘或手抵于臀部。两肘或两手协调施力, 先做数次腰部小幅度的扭转活动。即按于肩部的肘或手同按于臀部的另一肘 或手同时施用较小的力使肩部向前下方,臀部向后下方按压,压后即松,使 腰部形成连续的小幅度扭转而放松。待腰部完全放松后,再使腰部扭转至有 明显阻力时,略停片刻,然后施以“巧力寸劲”,做一个突然的、增大幅度的 快速扳动,常可听到“喀喀”的弹响声。 注意事项: 1)不可超越腰椎关节运动的生理活动范围。 2)不可粗暴用力和使用蛮力。 3)不可强求弹响声。 4)操作时用力要平稳、均匀,力度要适当。 5)患者应保持腰椎关节、精神状态放松。 6)孕妇及新产后慎用此法。 7)操作部位应注意防止感染。 禁忌证: 1)诊断不明确的脊柱外伤及带有脊髓压迫症状体征者忌用扳法。 2)腰椎骨结核、骨肿瘤者禁用扳法。 3)不宜反复操作数次,以防关节紧张度增大,可能造成不良后果。 4)腰椎弓峡部裂、骶椎裂者禁用扳法。 5)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或中央型慎用。 5.5、悬吊法 8 5.5.1、屈曲悬吊法 操作:患者仰卧于四维牵引床上,双下肢固定好后吊起,与上半身呈 90°~100 °角,双下肢及臀部略高状,牵引的支点在腰骶枢纽关节处。 注意事项: 1)悬吊牵引需逐步升高,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支点在腰骶枢纽关节。 3)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骨质疏松患者慎用。 4)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腰椎滑脱患者牵引时佩带腰围,悬吊时骶部不离床。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者。 2)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患者。 3)严重的下肢骨关节病及静脉曲张患者和孕妇禁用。 5.5.2、过伸悬吊法 操作:患者俯卧于四维牵引床上,双下肢固定好后牵引下吊起,呈上半身低,双 下肢及臀部高状,牵引的支点在胸腰枢纽关节处。 注意事项: 1)悬吊牵引需逐步升高,随时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2)支点在胸腰枢纽关节。 3)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及骨质疏松患者慎用。 4)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情况。 5)腰椎滑脱患者牵引时佩带腰围并在托板下施行。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者。 2)严重的高血压、心脏病、骨质疏松患者和孕妇禁用。 3)严重的下肢骨关节病及静脉曲张患者。 5.6、整盆法 5.6.1、抬腿压骶法 操作:患者俯卧,医者一肘提起患者患侧下肢,另一手与提腿手相握,肘部按压 患者患侧髂嵴,慢慢使患者下肢后伸至极限,压髂嵴之手肘稍用力往下按压,如 为错位可听到“咯嗒”声。 5.6.2、牵引顶骶法 操作:患者仰卧,助手固定上半身,医者一手提牵患侧小腿,一足跟蹬患者患侧 坐骨,慢慢用力,牵蹬约 10 分钟左右。 5.6.3、屈曲滚盆法:患者仰卧,屈膝屈髋,医者抱患者双膝使髋高度屈曲,同时 左右滚动骨盆,反复 5~10 次。 注意事项: 1)抬腿压盆法,下肢过伸至极限后,不能再过伸,注意预防股骨颈骨折。 2)牵腿顶盆法如髋、膝关节有病变者慎用或不用。 3)施行此法需有骨盆 X 线平片诊断明确。 9 禁忌症: 1)椎弓裂腰椎滑脱者或孕妇禁用。 2)老年人骨质疏松者禁用。 5.7、过伸法 5.7.1、颈椎牵顶法: 操作:患者仰卧于倾斜约 30 度角的颈椎牵引床上,头高脚低,用牵引兜固定头 部,牵引重量为 3~6 公斤,时间约 30 分钟左右。在牵引的同时,医者用双手四 指指腹在颈项背部自第一胸椎往上随牵随折顶颈椎棘突和椎板,反复 5 至 10 次。 注意事项: 1)牵引重量以 3~6 公斤为宜。 2)颈椎牵引兜前长后短,勿戴反。 3)患者有头晕、胸闷等不适症状时立即解除牵引。 4)戴牵引兜注意避免压迫颈动脉和男性喉结。 5)仰卧时两眼平视,滑轮、下颌角在同一水平线上。 禁忌症: 1)诊断不明确者。 2)合并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甲亢病者慎用。 3)禁用暴力牵引。 4)寰枢关节错位或以头晕为主的颈椎病禁止牵引。 5)脊髓型颈椎间盘突出症及椎管狭窄症不宜用此法。 5.7.2、挺胸端提法: 操作:患者端坐,双手抱后枕。医者置一膝于患者上部胸椎,双手从肩部穿过, 抱紧患者双肋部,向上提起。如胸椎有侧凸,即可听到“咯嗒”声,甚至多个响 声。 注意事项: 1)手法要轻巧,不加重患者痛苦。 2)挺胸端提法膝顶需在上段胸椎。 禁忌症: 1)心脏病患者禁用。 2)骨质疏松症患者禁用。 3)有陈旧性锁骨、肋骨骨折者不宜。 4)60 岁以上老人慎用。 5.7.3、腰椎过伸牵抖法 操作:患者俯卧诊床上,双上肢拉紧床头,医者握患者两踝将下肢抬起至髋骶部 离床,使腰部呈过伸位,然后牵紧下肢抖动腰臀部。 注意事项: 1)病人俯卧抬起下肢即感疼痛加重者,停用此法。 2)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椎管狭窄症禁用。 3)老年人和孕妇禁用。 4)下肢有骨关节疾患者慎用。 10 5.7.4、腰椎过伸练功法 操作:方法有三:1 式:仰卧、屈膝、双手抱胸,腰下垫枕,挺腹挺胸,反复多 次; 2 式:作俯卧撑式—双上肢屈伸,使身体及一下肢直上直下。 两下肢交替屈膝置另一腿上,各俯撑 4 次(可视体力增加); 3 式:俯卧、伸腰,双上肢后展,下肢后伸。 注意事项: 1)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自我承受能力,可以从第一式开始。 2)按俯卧撑要求胸腹及膝不能触地。 5.8、屈曲法: 5.8.1、屈曲滚动法: 操作:患者仰卧,屈髋屈膝,双手抱膝,医者扶患者上身背侧,扶起呈坐式,再 放下,反复多次。患者如能自行屈曲起坐,则持之以恒,作为练功之法。 5.8.2、屈曲练功法: 操作:此为自我练功法。患者站立,弯腰、伸两上肢使下达足背。反复多次。 禁忌症: 1)腰椎曲变直之椎管狭窄症; 2)骨质疏松症慎用。
/
本文档为【整脊标准-】,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