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

2014-03-29 5页 doc 40KB 1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422137

暂无简介

举报
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简析 原题目: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恋母情结分析 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 文學院2011級6班 学号:201104040229 姓名:潘虹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术语。最早见于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选择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以父亲为对象。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为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
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
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俄狄浦斯“恋母情结”简析 原题目:文学作品及影视作品中恋母情结分析 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 文學院2011級6班 学号:201104040229 姓名:潘虹 摘要: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是精神分析学术语。最早见于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的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选择性对象。对于幼儿这个对象首先是双亲,男孩以母亲为选择对象而女孩则以父亲为对象。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对他的母亲产生一种特殊的柔情,视母亲为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亲看为争得此所有物的敌人,并想取代父亲在父母关系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认为母亲干扰了自己对父亲的柔情,侵占了她应有的地位。 在古希腊戏剧中,索福克勒斯的著作《俄狄浦斯王》被誉为希腊悲剧作品中一部不朽的巨作。主要讲述俄狄浦斯弑父娶母的一个情节。人们称为“恋母情结”,在古今的文学作品中此情结反复出现。1930年中国式的恋母情结在戏剧作品《雷雨》中得以显现和发展。本文主要通过《俄狄浦斯王》与《哈姆雷特》《雷雨》的对比,对文学作品中的恋母情结发展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俄狄浦斯情结 继承发展 无意识 知情 一、《哈姆雷特》在《俄狄浦斯王》基础上的发展。俄狄浦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弑父娶母,是无可抵御的神谕;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表现为他对母亲怀有性渴望,希望杀死父亲取而代之,这是“俄狄浦斯情结的一种发展。 <一>俄狄浦斯王的“恋母情结”反映了一种对命运与神权的主动反抗,是处在自我意识觉醒时期的古希腊人,对命运主动权的第一次明显追寻。在伦理道德觉醒,羞耻之心不断形成并走向完善的古希腊,俄狄浦斯弑父娶母作为历史过渡时期出现的乱伦行为,其可耻性后人难以启齿,所以出于对祖先的憧憬,乱伦关系的对方被神话化,双方的乱伦行为变主动接受为被动反抗,而作为肉体凡胎的人,则成为神权意志的实验品与牺牲品,于是典型的“俄狄浦斯情结”在文学领域里,成为一种值得同情与深思的悲剧情结。 俄狄浦斯作为一个历史与神志的悲剧人物,换取了人们对他的鄙视,而博得读者的同情。在作品的显象描述里,俄狄浦斯的“弑父娶母”似乎是在意志不可控制内的神权力量的捉弄,是不能避免的命运安排。俄狄浦斯的一生都在躲避这一灾难,但他个人的抗争,某种程度上却加速了他自己的毁灭,正因为他性格中存在强烈的自我表现仪式将他一步步推向毁灭的深渊。奥的出生便是一个灾难,而他的勇敢与独立承担责任的人格意识是其灾难的催化剂。如果没有那次粗暴的父子相遇,没有那次傲慢的破除怪兽致密,及此后君临一切、勤恳兢业的统治管理,俄狄浦斯就不会如此快速的走向毁灭。 在《俄狄浦斯王》中命运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总是把人的各种努力瓦解得干干净净,使事件向这与人的意愿相反的方向发展。因为祖先的罪孽,奥狄普斯还未出生就被预言将弑父娶母的命运。这是一个可怕的命运:他本人无罪却要代替祖先受过,而这惩罚是如此之严酷残忍。奥狄浦斯王悖逆伦理道德的行为,似乎是情不得已, <二>哈姆雷特的“恋母情结”表现为他对母亲怀有性渴望,希望杀死父亲取而代之。而叔叔所杀的人在他潜意识中正是该死的。不过,哈姆雷特最终作为现实生活的人杀了克劳狄斯,不是为了要与母亲同床共寝,而是为身亡的父亲向他讨还血债。哈姆雷特非常仇恨克劳狄斯,但这种仇恨并不单纯,它伴随着一个犯罪者对他的成功的同道者的妒恨,这就是说克劳狄斯所做的(杀死老国王并娶了王后)也是哈姆雷特潜意识中向往的,而对这样一个人进行复仇就使哈姆雷特陷入两难境遇。从理性的要求看,他必须杀死克劳狄斯。但在内心深处这样做就等于否定自己,自己并不比杀人凶手好多少,因为克劳狄斯的所作所为正是哈姆雷特压抑良久的童年欲望的实现。在这两种力量尖锐激烈的冲突中哈姆雷特的行动瘫痪了,他被无意识的“恋母情结”束缚得失去行动能力,这是造成他行动上迟疑犹豫的根本原因。如果哈姆雷特一定要完成为父报仇的使命,杀死克劳狄斯,这无异于杀死他的自我的一个部分。换言之,他只有杀死自己,才能杀死他的叔父。他只能延宕和发疯。一方面延宕和发疯是他精神危机的表征,另一方面“疯”也正是哈姆雷特所期待的,因为丧失理智对一个处于精神危机之中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解脱。 二、《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继承及发展 <一>《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继承主要体现在: 1.弑父娶母原理的继承:俄狄浦斯弑父娶母,而《雷雨》中周朴园对大儿子周萍无关心,遗弃二儿子鲁大海,是父弃子;周萍虽未弑,但憎恨父亲,从思想上弑父,周萍与繁漪之间的乱伦关系则是娶母的原型。 2.悲剧的结局:《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不能摆脱命运的捉弄,弑父娶母。王后伊达卡斯自杀,俄狄浦斯自残、自我流放。而《雷雨》:周萍自杀,四凤触电而死,鲁大海消失,繁漪和鲁侍萍病倒,最终是家破人亡。 3.命运般的巧合:俄狄浦斯尽力避免弑父娶母的发生:首先被父亲遗弃,然后远离养父母避免遭神谕,最后混论中弑父娶母;《雷雨》中周萍与继母乱伦,为摆脱继母与四凤相恋,却发现四凤为同母异父的妹妹。两部作品的主人公皆想以人力改变命运,但最终都难逃命运的安排。 <二>《雷雨》对俄狄浦斯情结发展 1、俄狄浦斯情结内容的丰富:《俄狄浦斯王》的内容用“弃子弑父娶母”便可概况,但是《雷雨》并非对俄狄浦斯情结的简单模仿,而是根据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丰富发展: 在《雷雨》中并没有以周萍和繁漪的乱伦关系为终结,而是插入周萍与四凤的不合伦理的唯美恋爱,周萍对四凤的爱情是对俄狄浦斯情结的延续和发展。如果说俄狄浦斯情结是第一恋母情结,那么周萍对继母繁漪的感情是第二恋母情结,而对同父异母的妹妹四凤的爱情则是第三恋母情结。在《雷雨》中所体现的第二三恋母情结是对俄狄浦斯第一恋母情结的延续和发展。 2、在现实意义上:《俄狄浦斯王》中恋母情结的产生源于无可抗拒的神谕和命运的捉弄,俄狄浦斯的遭遇具有无辜的色彩。而《雷雨》中更多的是人的力量;周朴园是造成悲剧的根源,他为了自己的地位和权力,抛弃了鲁侍萍与鲁大海,压抑周萍和繁漪,应一己私利一手铸造了这个悲剧。 《雷雨》参杂了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惊人的巧合,作品透露出必然的悲剧结局是对俄狄浦斯情结基本内容的继承,以弑父娶母为原型将两个家庭八人的命运集中于一天进行描绘,发展和充实了俄狄浦斯情结。 四、综上所述,不难发现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以及曹禺先生《雷雨》都存在“俄狄浦斯情结”这一共同的主题。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方式存在两种不一样的形态:其一,是有意识的、知情的爆发。其二,是无意识的、不知情的爆发。 (一)、无意识、不知情的爆发----《俄狄浦斯王》 在上述三部作品中《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爆发模式是典型的不知情的爆发。作者索福克勒斯在进行作品的创作时想当然的没有产生“俄狄浦斯情结”这一概念。所以他自然不会去有意识的利用“杀父娶母”这一母题进行创作。可以说《俄狄浦斯王》所描述的是一个典型的“无意识爆发的俄狄浦斯情结”确切的说这是一种变形的俄狄浦斯情结。因为作品中的“杀父娶母”并不是主人公心目中的亲生父母。而是将其力比多的发泄对象发生转移。显然,他是不幸的,他转移的对象是与他并不相熟的血缘上的亲生父母。这种巧合加剧了俄狄浦斯身上的悲剧性,同时也验证了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情结”是不可逃避的人的本性。 (二)、有意识的知情的爆发----《哈姆雷特》 将《哈姆雷特》与《俄狄浦斯王》做一下比较不难看出两者在“俄狄浦斯情结”上的不同之处。首先,俄狄浦斯的“恋母情结”的爆发是不知情的,而哈姆雷特是知情的。其次是,在《哈姆雷特》中这种对母亲的爱恋始终被意识压抑着,我们只能通过结果感知它的存在。而在《俄狄浦斯王》中孩童时期对母亲的幻想复苏了,并得以一偿所愿。虽然哈姆雷特的恋母的情感一直因受道德的压制而没有得到满足,但他的恋爱对象直指自己的生母,他的力比多没有借由其他的载体发生转移。 (三)、两种暴形式的混杂----《雷雨》 跟前两部作品相比,《雷雨》中周萍的俄狄浦斯情结则更为全面更为复杂。俄狄浦斯情结在其中经历了从有(肯定)到无(否定)到重现(否定之否定)的全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的主要矛盾也由凸显转为隐藏最后激化重现的。 回到作品看,周萍一生具有两大罪孽:不仅引诱自己的继母,而且玩弄自己的妹妹。首先,从周萍的第一次乱伦看起。周萍第一次乱伦的对象是他的继母蘩漪。这也是他的俄狄浦斯情结的第一阶段即矛盾的凸显期。这时的俄狄浦斯情结是有意识的,但它的有意识与《哈姆雷特》相比又不尽相同。综合来看,周萍与蘩漪的母子乱伦是一种形式上的,法律名义上的乱伦。而其与四凤的兄妹乱伦则是血缘上的实际的乱伦。 可以说蘩漪和四凤就是将一个完整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载体分化为二。若说前两者是麦粒跟麦芽的话,那么,《雷雨》中的俄狄浦斯情结无疑是一棵发育完好并结出累累麦穗的完整的麦子。综上所述,这两种暴发形式虽然在所恋的对象,和结果上不尽相同,但其本质都是“恋母仇父”的。而后者(不知情)只是前者(知情)的一种变形和延续。 俄狄浦斯“恋母情结”最早源于古希腊戏剧家索福克勒斯的悲剧《俄狄浦斯王》,称为西方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体裁。1930年曹禺的《雷雨》使得中国式的恋母情结得以显现。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俄狄浦斯情结在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得到发展和充实,从最初的无意识的弑父娶母到知情的恋母情结,从单一的第一恋母情结到第二三恋母情结的发展,几千年来,俄狄浦斯情结在结合各国实际的基础上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参考文献:[1]:莎士比亚评论汇编(2)[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罗利芳 徐晓靓 《哈姆雷特的性格对剧情发展的作用》 安徽文学 2006年第八期 [3]:曹禺《雷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童献纲 杀父娶母原型在现代中国的激活——对《雷雨》的一种阐释[J]哈尔滨学院院报,2004(6) [5]:宗蔚《恋母情节与哈姆莱特》《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 期 第8 卷(总第36 期) [6]:Ian Johnston Introductory lecture on Shakespeare’s Hamlet [EB/OL]http://www.mala.bc.ca/johnstoi
/
本文档为【简析文学作品“恋母情结”的发展】,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