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_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2014-01-16 10页 pdf 521KB 19阅读

用户头像

is_190620

暂无简介

举报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_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9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作者简介】 张庭伟,男,美国伊利诺 伊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 授,亚洲和中国研究中心 主任。 【收稿日期】2011-11-0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04-0009-09 【中图分类号】TU984;G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正本清源式 的梳理,尽可能理出其主干、演变及当代发展的 趋势。指出,城市规划理论分成城市理论和规划 理论,而规划理论又分成“规划的理论”及“规 划中的理论”两部分,它们在过去80年间各自有 “第...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_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9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作者简介】 张庭伟,男,美国伊利诺 伊大学城市规划学院教 授,亚洲和中国研究中心 主任。 【收稿日期】2011-11-06 【文章编号】1002-1329 (2012)04-0009-09 【中图分类号】TU984;G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对西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了正本清源式 的梳理,尽可能理出其主干、演变及当代发展的 趋势。指出,城市规划理论分成城市理论和规划 理论,而规划理论又分成“规划的理论”及“规 划中的理论”两部分,它们在过去80年间各自有 “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之分。 梳理现有的西方规划理论,也许可以成为培育中 国规划理论的第一步。 【关键词】中国规划理论;理论变迁;理论发展 趋势;一级学科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has just been recognized as a principal academic discipline in China, planning theory thus becomes critical to the planning profession. The article reveals the origin, evolution and trends of planning theory in the west, analyzes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theory and planning theory, and reviews generations of “theory of planning” and “theory in planning” since the 1940s. The author contends that carding west planning theory could be the first step of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planning theory. KEYWORDS: Chinese planning theory; evolution of planning theory; trends of planning theory; principal discipline 一门独立学科之所以成为独立学科,在于 具有自己独立的核心理论。城市规划成为一级学 科后,对城市规划理论的要求越显迫切。城市规 划理论的范畴界定及理论构成问,不但具有重 要的学科意义,也具有指导规划教育及实践的现 实意义。当代中国的城市规划理论面临着三个挑 战。第一,规划内容扩张带来的挑战。由于当代 规划学科涉及的范畴越来越扩展,内容也越加庞 杂,从传统的物质规划理论,到社会科学理论, 到全球化理论,到环境及生态理论,都被加入到 规划理论中。“到底什么才是城市规划理论?” 成为很多规划师的困惑所在。第二,规划理论和 规划实践的脱节问题。虽然规划理论在规划教育 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事具体 工作的第一线规划师并没有觉得规划理论(特别 是所谓“规划的理论”或“纯规划理论”,下面 详细讨论)对他们的日常工作有太多用处。不仅 在中国,而且在美国,规划教育界(尤其是“纯 规划理论”教育部分)与第一线规划工作者之间 存在着隔阂。规划实践工作者在学校里读了规 划理论,但是毕业后极少再重温规划理论,甚 至质疑当时学习规划理论有无必要。美国规划 教育界的行业组织ACSP与美国规划师的行业组 织APA、AICP注意到这个问题,并为此进行了大 量工作(例如,规定在规划院校的教育评估小组 PAB中,必须包括注册规划师AICP成员参加,以 反映实际工作的需要;而注册规划师则必须定期 参加规划课程,包括高级班规划理论课程,作为 保持AICP身份的终身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是在 相当程度上理论—实践的关系问题仍然存在。第 三,在中国,城市规划的理论问题更加复杂,不 但面临着和美国规划界相似的理论—实践关系问 题,而且由于大部分所谓的“现代规划理论”源 于西方,中国规划界还面临着西方规划理论在中 国应用的可能性与局限性问题,以及由此引出的 建立中国自己的规划理论体系的必要性及实施问 题。 毫无疑问,这些问题无法在短时期内解决, 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无法完全解决(如作为人类 认知过程的理论—实践关系问题)。作为起点, 本文认为有必要对城市规划理论进行一些正本 清源式的梳理,尽可能理出规划理论的主干、 演变及当代发展的趋势。城市规划理论本身是 动态发展的,理论变化的根本推动力是社会发 展的需要,所以,讨论规划理论还必须理解提 出某个理论的时代特点及社会动态,从而分清 梳理城市规划理论 ——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 张庭伟 CARDING PLANNING THEORY: PLANNING THEORY AND URBAN PLANNING AS PRINCIPAL ACADEMIC DISCIPLINE IN CHINA Tingwei ZHANG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规划研究 城 市 规 划 C ITY P LA N N IN G R E V IE W 2012 年 第 36 卷 第 4 期 V O L.36 N O .4 A P R . 2012 10 “源”和“流”的因果关系。例如,1940年代以 来,美国的规划理论就经历过、而且继续在经历 着变化。这些变化不但有在同一范式内的“重 大改变”(significant changes within paradigm, Taylor,1998、1999), 也有带根本性改变的“范 式转变”(paradigm shifts, Kuhn, 1962;Hall, 2002),由此出现了所谓“第一代”、“第二 代”、“第三代” 城市规划理论。出现理论变 化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社会及更加宏观的全球社会 及思潮的变化,因此讨论规划理论不得不涉及社 会背景。过去60年中国的规划思潮同样也在变 化,不但受到国内政治运动的巨大影响,也先后 受到前苏联及西方规划理论的影响。我们希望不 盲从于外国理论,就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理论。 在城市规划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后,梳理现有的西 方规划理论,也许可以成为培育中国规划理论的 第一步。 1 “城市规划理论”的多重定义 “城市规划理论”一词包含着多方面的内 涵。首先,“城市规划理论” 应该分成“城市理 论”(urban theory) 和“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 两部分,两者是不同的理论。两者研究的对象都 是城市,这是两者之间的相似处及联系点。然 而,两者关注的重点有明显的不同(图1)。 城市理论 (urban theory)关注的是城市这一 客观事物的本身,研究城市这个复杂系统的可见 (tangible) 实体以及不可见的 (intangible) 动力 内因的各个方面,包括了城市史(城市演变史, 城市建设史);城市社会学(城市社会的构成与变 迁,城市文化,移民及流动人口,种族问题,贫 困问题,女性问题,儿童教育问题,犯罪问题 等);城市管治(城市的政治组织,城市管理,政 体理论等);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结构,就业问 题,土地经济及税收等);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 结构及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及经济结构,区域及 城市体系等);城市衰退及更新(家庭生命周期对 社区的影响,绅士化,部分也涉及城市规划及城 市设计);近年来又加入了全球化和城市理论(全 球城市,全球化经济网络等)以及城市生态学理 论(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发展等)。它们 组成了“城市研究” (urban studies) 的主要部 分。犹如医学中的生理学、病理学,城市理论研 究城市及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机理,但是较少 讨论具体疾病的治疗。城市理论中的基础理 论主要借鉴于政治经济学、社会学、经济学、地 理学等社会学科,但是这些社会科学理论又经过 城市学者针对城市问题的应用,进行了重组及改 造,而不仅仅是简单的介绍及复述。选修城市研 究课程的不仅有城市规划学生,也有城市社会 学、城市地理学等学科的学生。在美国规划院校 图1 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成 Fig.1 Composition of planning theory 11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设有城市理论课,但主要是由规划教授讲授而较 少邀请社会学、经济学等专业的教授开课。虽然 规划研究生也选听社会学系、经济学系的一些课 程,但是他们选听的是与自己研究的城市问题有 关的某一方面的深入内容,而不是笼统的社会 学、经济学。归根结底,城市研究关注的是社会 学、经济学在城市问题中的应用,而不是这些社 会科学本身。而且城市理论关注城市问题的机 理,一般也不讨论解决具体城市问题的方案(如 具体的交通问题、住房问题等)。 当前美国规划院校通常采用的城市理论课 本有勒盖茨和斯托特(LeGates and Stout)主编 的《城市读本·第5版》(The City Reader, 5th Edition,2011;中文版正在翻译中)和法因斯坦和 坎贝尔(Fainstein and Campbell)主编的《城市 理论读本·第3版》(Readings in Urban Theory, 3rd Edition, 2011)。这些读本选编了几十年来比 较有影响的主要城市理章或有关章节,并且 在每一篇文章前加上编者的导言及评语,因此受 到学生及教授的欢迎。 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则关注作为人类 干预城市发展、解决城市问题的一种努力即规划 工作,因此规划理论不仅研究城市这个客体,更 着重于研究如何通过规划手段来解决城市问题, 目的是以规划理论来指导具体的规划方案。犹如 医学中的内科、外科、中医科,更关注在理论指 导下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显然,规划方案的提 出和对于城市问题的认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所 以城市研究是城市规划的基础,而城市规划则是 城市研究的目的。法因斯坦特别反对把城市理论 和规划理论完全分隔,她认为规划无法脱离其工 作背景即具体的城市,脱离了城市,规划就没有 了工作对象(Fainstein,2005)。 现在大家公认城市规划是一种公共政策, 笔者认为,更确切、更完整地说,城市规划是空 间化了的公共政策,或城市规划是公共政策的空 间化。因为规划不同于一般的公共政策,而是落 实到空间的具体城市政策。我们在认同规划的公 共政策“共性”时,不能忘记规划的空间“特 性”,空间问题应该是规划学科的核心,而规划 理论就是制定具体空间政策的理论基础。一些西 方规划理论家不同意强调规划的空间属性而主张 强调规划的社会属性,认为规划理论必须以社会 问题为中心,包括女权问题、同性恋问题等。笔 者认为他们的观点没有普世性,因为规划工作的 中心有阶段性,虽然社会问题也许在当代西方城 市是规划的重要内容,但中国城市仍然处在物质 建设阶段,强调城市规划的空间属性恰恰应该是 现阶段中国规划理论的特色,过于泛化规划理 论,可能冲淡了应该关注的空间问题。 规划理论本身又包括了两方面的内容:规 划学科自身的理论,以及为了编制各种规划而 对规划编制对象的理论研究。荷兰规划教授法 吕迪(Faludi,1973) 指出:对规划可以有两种理 解。一种规划是“功能性”(functional)的,这样 的规划是已知工作目标,规划师在给定目标的条 件下,研究“如何做规划”;另一种规划是“规 范性”(normative)的,目的是在理性选择的框架 内,为规划工作自身制定目标,即“为何做规 划”。与此对应,规划理论也有两种,“功能 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划中的理论”(theory in planning),“规范性”的规划理论被称为“规 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美国规划前辈 弗里德曼(J. Friedmann) 也肯定了这个分法, 并且提出了第三种理论“关于规划的理论” (theories about planning, Friedmann,2003)。但是 他提出的第三种理论并没有得到其他学者认同, 大多数学者认为第三种理论可以合并到“规划的 理论”中去。 第一种功能性规划理论即“规划中的理论” 关注的是在目标给定以后,如何为落实目标而 提出规划建议,中心是不同功能的具体规划的 编制原则及方法(例如用地规划、交通规划等的 原则及方法)。“规划中的理论”指导着具体的 规划工作,所以其内容比较密切地反映了城市不 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在美国,其理论演变反映了 美国城市化及经济结构变化的过程——从城市大 发展,到城市化成熟,到出现生态及全球气候问 题;从工业化,到工业化后期,到进入全球化及 后工业化时期;规划工作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也 使“规划中的理论”发生变化。 美国介绍如何编制规划的主要著作是 霍克(Hoch)等编辑的《地方政府规划实践》 (The Practice of Local Government Planning, 3rd Edition,2000;中文译本:《地方政府规划实 践》,2006),以及伯克(Berke)等主编的《城市 土地使用规划》(Urban Land Use Planning,5th Edition;中文译本:《城市土地使用规划》,第 5版,吴志强等译,2009)。前者涵盖了各种规划 的内容及编制要点,后者以用地规划为主,也 部分涉及规划理论,相似于中国规划界的通用 教材《城市规划原理》(吴志强、李德华主编, 2010)。但是在美国,这些著作是传授如何做规 划的“规划课本”而不是“规划理论课本”,这 和中国规划院校把《城市规划原理》一笼统称 为“规划理论”有相当区别。这些课本非常适于 规划专业本科生,因为它们介绍了实用的规划编 制方法,而深入的规划理论则是研究生阶段的课 程,不必在本科阶段过于强调。 第二种是规范性规划理论,研究规划工作的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规划研究 城 市 规 划 C ITY P LA N N IN G R E V IE W 2012 年 第 36 卷 第 4 期 V O L.36 N O .4 A P R . 2012 12 自身,包括规划行业的发展历史、基本目标、社 会功能、工作程序等,中心是规划这个学科存在 的合理性及其价值观和职业道德。法吕迪把它称 为“规划的理论”(theory of planning),它受到 哲学、社会学的极大影响,具有明显的人文科学 属性,但由于比较抽象,往往和具体城市问题有 脱节。 必须特别指出,在西方规划院校中,一般 所谓的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指的正是这个 “规划的理论”,即 “纯规划理论”,而不是 如何编制规划的“规划中的理论”(下文中“规 划理论”一词除了说明外,均指“规划的理论” 而不是“规划中的理论”)。美国规划院校常用 的规划理论教材包括坎贝尔和法因斯坦(Campbell and Fainstein)编著的《规划理论读本》(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3rd Edition, 2011),霍尔 (Hall)的《明日城市》(Cities of Tomorrow , 3rd Edition, 2001),布鲁克斯(Brooks)主编的 《为规划实践者的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 for Practitioners, 2002),弗里德曼(Friedmann) 的《公共领域的规划》(Planning in the Public Domain, 1987)等。关于这些教材,下文将作深 入讨论。 2 研究城市规划理论的目的 由于两种规划理论研究的重点有差别,在 规划界内部造成了困惑甚至争论。对于大多数从 事具体工作的规划师来说,他们关心的是如何编 制规划图纸文件来解决具体问题,对“纯规划理 论”则不甚热心,因为他们认为在现实生活中, 大部分情况下规划目标是给定的,规划师的工作 就是落实目标而不是制定目标,所以不必如此执 着于审视规划目标,而“纯规划理论”的核心恰 恰是强调规划目标及价值观问题。然而,对于 规划教育界来说,培育规划师必须包括三个内 容:知识 (knowledge)、技能 (skills) 及职业道 德 (ethics) ,首要问题是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规 划价值观,因此“规划的理论”十分重要。反对 意见则认为:当代美国的规划理论往往以批评现 有体制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对现有体制提出质 疑。但是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在政府规划部门从事 具体工作,变成了现有体制的一员,身在现有体 制中,起码要接受现有体制,如何可能向现有体 制提出“质疑”,更遑论“挑战”?如果客观现 实就是这样,那么学习对现有体制挑战的规划理 论又有什么用处?笔者曾经和提出“实用主义 理论”的霍克(Hoch)教授讨论过这个问题,他认 为规划教育和规划实践本来就不是一个领域, 不必强求在同一个理论范畴内,犹如人们平日 也经常“规划”生活事务,与规划学科并没有 什么相似的理论基础一样。据此,他把规划分 成“领域”(field)、“学科”(discipline)及“运 动”(movement)三方面(Hoch, 2011)。 这样的疑问也引起了规划理论家的关注。 这就是“为什么要学习规划理论”成为美国规划 理论界不断提出、不断讨论的问题的基本原因。 按照弗里德曼(J. Friedmann) 的观点,规划工作 是一种社会学习、社会改革,所以培育基本价值 观是学习规划理论的根本目的,其核心则是人文 关怀的精神。他认为,规划理论的“第一个任务 是在规划中融入经过深思熟虑的人文哲学,并探 寻它对规划实践的影响。这是规划理论的哲学任 务。第二个任务是帮助规划实践适应现实世界中 尺度、复杂性及时间的约束⋯⋯我称其为规划理 论的适应任务。第三个任务是将在其他领域产生 的理念和知识转化到我们自己的领域,使它们易 于获得、并有益于规划及其实践。我称其为规划 理论的转译任务”(Friedmann, 2008)。在相当程 度上,客观的规划实践也证明了规划价值观问题 的重要性。回顾现代城市建设的历史,如果说规 划工作出现了失误,那么大部分失误并不是由于 具体规划方案、规划手法出了问题,而是规划目 标及理念出了问题。例如,1950年代美国城市推 行由联邦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大拆大建,造成很多问题。1980年代 后,城市再生(urban revitalization)代替了城市更 新,方式转变为自下而上,由社区主导,政府和 市场进行公私协作,内容从单纯的物质建设扩大 到经济社会提升。正是基本理念的变化才带来了 规划工作的这些转变,而具体项目的规划设计手 法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可见研究理念的规划理论 是十分重要的。同样,回顾现代中国的城市建设 史,造成问题的大部分原因也是规划目标和理念 的偏差,具体规划手法的问题从来不是错误的主 要原因。我们熟知的城市建设出现问题的案例, 往往是追求政绩、盲目决策的后果,和具体规划 方案的失误关系甚小。 直至今天,关于规划理论问题的争论在美 国规划界仍然在继续。在2011年10月的ACSP年 会上,“为什么要研究规划理论”又一次成为 规划理论论坛的主题。康奈尔大学的著名规划 理论学者J.福里斯特(J. Forester)被问到为什么 要进行规划理论研究时,他的答复是:第一, 为了反对、纠正传统规划行业中存在的一些误 区,例如对待种族及男女不平等问题的缺陷。第 二,在学术层面讨论重要的规划实质性问题,例 如土地利用中的价值观问题。第三,改变某些规 划实践——有些问题在实践中有解决的办法, 但是在理论上却无法解释这些办法;也有些问 13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题在理论上提出了解决办法,但是在实践中却 无法实施。它们都需要重新研究,重构理论基 础。第四,为了更好地理解城市及城市空间以 改进规划理论。他提出:“城市规划是重新构 筑希望,而不仅仅是解决城市问题。”(Planning is the reorganization of hope, not just for solving problems.) 解决具体城市问题需要“规划中的理 论”,而重构希望则依靠“规划的理论”。 笔者认为,规划理论确实有其重要性,因为 规划理念是否正确往往是规划工作成败的根本。 但是规划理论教育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情况,不 可一概而论。在美国,规划理论得到充分重视, 一些教授甚至认为理论研究重于规划实践,埋头 于象牙塔里的理论讨论以致忽略了规划的实质性 内容,忘记了规划归根结底是一种实践行动而不 仅仅是理论研究,因此在美国有必要提出规划向 实质性内容的回归。在中国,也许正好相反,目 前的规划教育着重于具体规划技术及方法,可能 忽略了规划的价值观及职业道德教育,重“手” 轻“脑”,重“工具理性”轻“价值理性”,因 此应该强调规划理论学习,特别是规划理论中包 含的理想主义和人文思想。 3 城市规划理论的演变 关于城市规划理论演变的文章已经不少,在 此仅作简单回顾。 西方规划理论可以分成四个时期:前现代 规划时期;现代规划理论时期(第一代);现代规 划理论修正时期(第二代);后现代规划理论时期 (第三代)。 前现代规划时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城 市规划理论,而往往是提出一些理想城市的模 型,例如19世纪提出的花园城、广亩城、线性城 市等“理想城市”的设想。通过理想城市的模型 来表述某些理念,可以说具有“理论和实践结 合”或“通过实例表述理论”的特点。例如花园 城理论就包含了至今为止仍然正确的价值观(社 区土地的集体所有,社区产业的合作经营,人和 自然的和谐共处,工业农业的协调发展——相 似于我们今天的“城乡一体化”)及实现价值观 的具体规划方案(控制一定的城市规模及人口密 度,布置外围绿带及中心绿地,工农业用地的平 衡,轨道交通、道路、水路三套交通模式等), 提供了规划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典范。但是美国 1930年代后出现的“第一代”现代规划理论即理 性规划模型,以抽象的模式排除了具体规划方 案;此后,各种规划理论(“规划的理论”)均 以抽象的规划价值观[例如权力分配(planning and power)、公平城市(justice city)等]及规划决策程 序[参与性(participation)、交流性(communicative/ collaborative planning)等]为中心,越来越少关心 具体的规划内容,从此规划理论和规划实践(甚 至和“规划中的理论”)渐行渐远。 无论是“规划的理论”还是“规划中的理 论”都经历了各种变化,表现为各自所谓的“第 一代”、“第二代”、“第三代” 城市规划理 论(表1、表2)。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所谓“分 代”往往是人为的,带有主观性及片面性。在现 实中,理论的演变是多向性的、渐变的、前后重 叠覆盖的,而不是线性的、突变的、前后隔离断 裂的。在严格意义上,可以说并没有明确的代际 区划或“代沟”。 美国规划理论课讨论现代规划理论,一般从 “第一代”的理性规划模型开始。众所周知,理 性模型和美国1930年代由政府主导的新政及系统 科学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事实上,笔者认为更重 要的是理性模型受到第一、第二次大战后西方哲 学思潮的影响。因为科学的进步,也因为对战争 那样的疯狂行为的反思,人们走出对宗教、权力 的迷信而转向理性,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现代主 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哲学理论,以及社会学 的法兰克福学派[主要是曼海姆(Mannheim)的理 性社会改良理论]的影响因而扩大,引领了战后 整个西方学术界。所谓“第一代理论”的理性模 型显然打上了这些思想的烙印。此时的规划师以 “为人民做规划”(planning for people)为己任, 规划师仍然是编制规划的主角,认为规划工作必 须建立在科学理性的基础上。但是“理性”包括 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方面。“工具 理性”服务于经济意义上的“理性决策”,目的 表1 “规划的理论”的演变 Tab.1 Evolution of “theory of planning” 分类 第一代理论:理性模型 第二代理论:倡导性 规划,公众参与理论 第三代理论:协作 性规划 时代 1940-1970年代 1960-1980年代 1990年代至今 理论基础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程序理性 新的价值理性——集体理性 主要内容 规划工作的科学性,分析工具及方法 规划及其过程的公平 性,弱势阶层问题 规划的调停功能, 建立共识 分类 第一代理论:系统理 论,优化理论(雅典 宪章及功能分区) 第二代理论:后 现代主义 第三代理论:新城市主 义,精明增长,生态保 护 时代 1950-1970年代 1960-1990年代 1990年代至今 规划工作的 主要对象 人与城市的关系,物 质建设问题 人与人的关系, 社会问题 人与生态的关系, 环 境问题 表2 “规划中的理论”的演变 Tab.2 Evolution of “theory in planning”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规划研究 城 市 规 划 C ITY P LA N N IN G R E V IE W 2012 年 第 36 卷 第 4 期 V O L.36 N O .4 A P R . 2012 14 是追求最高效率及最大利益,往往受到追捧。 “价值理性”则为了社会道义及人文价值,也包 括实现社会正义所必须的决策程序正义。它本来 应该和“工具理性”共同构成真正的“理性”, 但是却往往受到忽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 性”的这种分离,为以后批评理性模型只注重 “工具理性”埋下了伏笔。 1960年代美国的民权运动点燃了挑战现状 的火种。注意到“价值理性”日益缺失,对理 性规划理论的批评日益增加,出现所谓的“第 二代”规划理论,但是由于批评者从不同角度 出发,故这些理论的内容十分多样而离散。为 弱势阶层发声的倡导性理论[达维多夫(Davidoff) 的倡导性的理论(advocacy theory)出现于1970年 代,但是在1990年代又被重新提出],以及挑战 现有规划理论的批判性理论[福里斯特(Forester) 的批判性理论(critical theory),1983 )得到广泛 传播。它们批评理性模型的功利主义,认为所谓 “理性决策”仅仅是既得利益者自私地维持既得 利益的借口。克鲁姆霍尔茨(Krumholz)提出的公 平规划,林德布卢姆(Lindblom)主张的渐进主义 规划,埃齐奥尼(Etzioni)的综合审视规划等理论 各领风骚,都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思潮对规 划理论的影响。更深层的影响来自哲学领域。 福柯(Foucault)对僵化的现代主义全面批评,开 创了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多元化时代(虽然福柯自 己拒绝“后现代主义者”的标签)。美国哲学家 库恩(T.Kuhn)提出的科学哲学[《科学革命的结 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初 次发表于1962年,但是他首创的“范式转变” 概念(paradigm shift)到1970年代显示出对整个学 术界的巨大影响。在规划界,对现代主义的批评 表现为对理性模型的批评,首次出现了规划范式 的转变。广为流传的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 死与生》(J.Jacobs,1961),极力维护城市的复 杂性及多样性,其实是规划领域最早的后现代主 义著作,标志着规划范式离开现代主义的根本转 变。在政治上,看到现代资本主义的种种问题, 自由主义思潮(公平、民主、福利国家)上升,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批判性理论的领军者出现[以卡 斯泰尔(Castells)、哈维(Harvey)及勒费布尔 (Lefebvre)为首]。在美国,这个时期的“第二 代”规划理论以批判性、多元化及大争论而记入 规划学科的历史。此时的规划师提出“人民的规 划”(planning of people),强调人民在规划中的 参与及拥有权。规划师虽然仍然编制规划,但规 划的内容是由居民决定而非规划师决定。 1979年英国撒切尔政府上台,1981年美国 里根政府上台,标志着进入经济全球化及新自由 主义政策时代。面对主张资本全球性自由流动的 保守主义的兴起,学术界起而批判现有体制。后 现代主义主张世界的复杂性及多样性,承认多元 化及矛盾的普遍性,提出对现状的质疑,认为应 对客观世界解构而不是表面上的整合,这些观 点得到广泛认同。反对全球化的左派理论[以乔 姆斯基(Chomsky)及哈维(Harvey)为领袖]、后实 证主义理论(post-positivism,认为个案中得出的 实证结果具有局限性,主张文脉对于实证结果 的制约及修正)都可归纳为后现代理论的范畴。 与此同时,学术界也出现了重建现代主义的努 力,代表人物是哈贝马斯(Habermas)。他在《关 于交流行动的理论》(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1984)中提出:作为现代性基础的“理 性”本身没有错误,问题是不应该以自私的个人 理性为基础,而应该以集体理性来替代个人理 性。而建立集体理性则可以通过交流来建立共 识、构筑共同的规范。在他的影响下,交流性规 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成了当代西方规划界 的主流,也是“第三代”规划理论的基础。这 个理论认为“规划由人民来制定”(planning by people), 而不是规划师来做规划。规划师的角色 是交流的组织者、共识的协调者和沟通的推动者 (表3)。 与此同时,规划工作的对象随着社会变化而 变化,使“规划中的理论”也随之变化。二战以 后规划工作面对的是美国及西方国家的重建及高 速城市化,所以围绕着用地规划的各种物质建设 规划及“人和城市”的关系自然是“第一代规划 中的理论”的中心内容。1960年代后,美国城市 化基本成熟,“做蛋糕”的物质建设项目减少, “分蛋糕”的社会问题变得突出,规划工作于是 转向社会问题, “第二代规划中的理论 ”因此 转向以“人和人”的关系为中心。近20年来,越 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及全球气候变暖 问题,使当代规划工作进一步扩展到生态保护, “人和生态环境”的研究成为“第三代规划中的 理论” 的中心。所以“规划中的理论”也在不 断演变。然而必须指出,新一代的规划工作并非 完全替代了老一代的规划工作,理论演变也不是 简单的新中心“点”对于老中心“点”的替代关 系,而是由中心“点”扩展到“面”的扩展关 系:规划理论涉及的问题越来越多, 包含的内容 越来越全面。与此同时, 关注的中心点也在渐渐 转移。 4 2000年以来的规划理论动态 虽然交流性或联络性规划(communicative planning)是当代规划理论的主流,但是2000年 以来,美国规划界出现了围绕联络性规划的争 15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论,随之而起的是现实批判主义等一些新理论 的出现。由美国的福里斯特(Forester)及英尼斯 (Innes)、英国的希利(Healey)等著名规划学者主 导的联络性规划理论,乃是基于哈贝马斯的理性 交流理论(以集体理性克服个体理性的缺点),但 是关注的中心仍然是规划过程而不是规划结果。 经过10余年的实践,人们发现了这个理论的一些 缺失。美国的法因斯坦(Fainstein)、英国的赫胥 黎(Huxley)、以色列的耶夫塔克(Yiftachel)等学 者都对交流性或联络性规划提出了质疑,他们的 主要依据是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早在1970年代, 卡斯泰尔(Castells)等新马克思主义者就指出: 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的制约,使规划难以改 变支持资本拥有者的社会现状(Castells,1977; Harvey,1978)。据此,哈佛大学的法因斯坦 (Fainstein,2005)提出:如果说制约了规划潜在 功能的是社会结构而不是规划师自身的工作,那 么联络性规划如此强调改进规划过程,强调改进 规划师自身工作(更加内省),对于社会改革的规 划目标将仍然是无用的。联络性规划过于关注规 划过程,忽视了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建造一个宜居 的城市。本·古利安大学的耶夫塔克(Yiftachel, 2006)也指出:马克思认为,只有转变经济结构 才能改造上层建筑、产生公正的社会结果;而联 络主义理论认为,改进沟通就可以实现社会公正 的结果。事实上,在给定的权力背景下,交流性 规划仅仅具有讲述事实的权力,希望依靠沟通不 同意见、建立共识,必然无法实现社会改革这个 规划的大目标。 法因斯坦、赫胥黎和耶夫塔克进一步分析, 联络性规划有6个分支,它们有以下6方面的问题 (Hoch,2007): 第一,夸张的联络性规划虚假地把联络性规 划夸张为具有规范性的“理想范式”,其实并非 如此; 第二,普世的联络性规划盲目推崇西方式的 理性主义,认为“群体理性”理论可适用于一切 地方,包括非西方文化的地区,事实完全不是这 样; 第三,规范的联络性规划为规划制定了一 套具有排外性的规范,导致无法解释现实中真正 的规划工作。事实上理解规划需要懂得广阔的现 实、理解多样化的城市运作机制,而不仅仅是交 流; 第四,狭义的联络性规划过于强调“只有 规划师所作的联络工作才能够对城市发展起作 用”,忽视了其他更强势的社会机构、组织对城 市发展的影响; 第五,山头主义的联络性规划夸大专业规划 师的作用,强调规划师可以做什么,但是却未能 表3 规划理论演变的社会背景 Tab.3 Background of evolution of planning theory 时代 1945-1960-1970 1960-1970-1980 1980-2000 2000-2011 重大国 际事件 及美国 国内事 件 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 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冷战 及越南战争 美国城市化从高潮到渐趋 成熟 冷战;越南战争及全球反战运 动;中国的文革及改革开放 1960年代美国民权运动高峰; 1970年代保守主义上升 美国城市开始进入工业化后期 全球化的初期—中期;1980年美英 建立保守政府;技术(IT)革命带来经 济发展;苏联解体;中国经济改革 美国城市进入后工业化时期 全球化向广深进展;“911”事件—— 伊拉克战争; 美国经济危机转为全球 经济危机;金砖四国登上国际舞台;全 球气候变化及环境危机 美国经济衰退但企图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哲学 思潮 现代主义;理性主义; 实证主义;法兰克福学派 (曼海姆的理性社会改良 理论) 福柯对现代主义的批评,后现 代主义出现 ;库恩的科学哲 学(范式理论);政治上的自由 主义思潮上升(公平,民主, 福利国家) ;新马克思主义出 现(哈维、卡斯泰尔、勒费布 尔对现代资本主义的批判) 新自由主义盛行[哈耶克(Hayek)及诺 贝尔奖得主弗里德曼(M. Friedmann) 的影响];后现代主义高峰(多元化, 解构主义⋯⋯);反对全球化的左派 理论(乔姆斯基、哈维),后实证主 义;哈贝马斯为了重建现代主义而 提出的集体交流理论 后现代主义的多种变体(相对主义,多 元主义,生态主义⋯⋯);后实证主义 进一步发展;现实批判主义上升;左派 经济界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批评 美国国 内社会 情绪 乐观,自信,对未来高期 望 动荡,青年的反叛,对抗政 府,不同种族的冲突 谨慎的乐观,不确定性 ;不同经济 地位阶层的冲突 愤怒,悲观,怀疑;普遍的不确定性; 不同经济地位阶层的冲突及不同文明的 冲突 规划 理论 理性规划模型高峰期[特 格韦尔(Tugwell)⋯⋯], 同时已经开始出现对理性 主义的质疑 (林德布卢 姆⋯⋯) 规划师“为人民做规 划”(planning for people) 对理性模型的批评——“规划 理论大辩论”;达维多夫的倡 导性规划;克鲁姆霍尔茨的公 平规划;林德布卢姆的渐进主 义规划;埃齐奥尼的综合审视 规划⋯⋯ 人民(参与)的规划 (planning of people) 福里斯特、希利(Healey)、英尼斯 (Innes)的联络性—沟通性规划(多 元化社会中规划师角色的调整和后 退);法因斯坦、赫胥黎(Huxley)、 耶夫塔克(Yiftachel)等对联络性规划 的质疑(忽视结果,过于强调过程) 人民做规划 (planning by people) 法因斯坦等对联络性规划的批评(忽视 外部制约,忽视规划结果),提倡现实 批判主义理论 ;混合式规划(政府—市 场—社会的协作),霍克的“实用主义 沟通性行动规划”(按需决定理论导向) 重新定位规划师的作用? P l a n n i n g S t u d i e s 规划研究 城 市 规 划 C ITY P LA N N IN G R E V IE W 2012 年 第 36 卷 第 4 期 V O L.36 N O .4 A P R . 2012 16 为自己的规划理论提出令人信服的依据; 第六,天真的联络性规划把规划作为一个 公共政策过程,认为这个过程可以脱离更加强大 的社会机构的影响,仅仅通过公众参与来实现公 平,却忽视了现实政府的强大影响。 他们的结论是:联络性规划在理论上、实际 上都存在缺陷,需要修正。于是现实批判主义理 论 (realistic criticism) 应运而生。 首先,现实批判主义理论和联络性规划关注 的中心不同:联络性规划分析规划师做什么;而 现实批判主义则研究规划如何实施并产生结果, 由此发现了联络性规划在实践中的问题。 法因斯坦指出:众所周知,美国1950-1960 年代的高速公路、城市更新项目破坏了不少社 区,引发抗议。其实反对者的意见并非针对城市 的总体发展目标和改善交通的愿望,所以在“城 市需要更新”这个总目标上公众已经具有共识, 但是他们仍然抗议公共项目对自己社区的具体影 响,可见联络性规划提倡的建立共识并非问题的 关键。联络性规划客观上将规划师同相关的政治 力量分离开来,导致不恰当地提升了规划师的重 要性,误导人们对社区破坏原因的认识。事实上 规划师仅仅在为他们背后的权力服务,规划师 不是决策者。仅仅改善规划师的工作方法不能 直接引导城市更加公平。尽管当时很多舆论责 备规划部门,认为他们对破坏社区的政策失误 负有直接责任,但事实上规划师在城市更新和 高速公路修建等项目中并不是主要决策者,棍 子不应该打在规划师身上。法因斯坦还认为, 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的价值并 非在于建议城市管治的新形式,而在于如何使城 市能为它的居民服务。雅各布斯主张规划师应该 学习其他成功城市的发展经验,而不建议规划师 仅仅去征询本地居民的需要——因为很多居民并 不了解其他城市发展的模式。因此公众参与有某 些局限性,而公众参与正是联络性规划的核心 (Fainstein,2005)。 批评者也认为,沟通式途径的天真之处在于 回避了社会系统扭曲的真正原因,以及它对“理 智必胜”的信念。事实上很多被当作理智的东 西,其实只是被权威宣扬、并再三重复而看起来 合理的东西。如果未能证明转型可以产生实 质性成果,就不可能引发群众广泛地参与变革的 热情。 伊利诺伊大学的霍克(Hoch)赞同对联络性规 划的批评,主张一种“实用主义沟通性行动规 划”(pragmatic communicative action theory),提 倡某种折中主义,包含了规划的沟通过程、重视 行动结果、采用实用主义的政策组合。他认为: 规划师不必过多强调理性分析,因为理性分析虽 然具有客观性和精确性,但是牺牲了客观现实的 文脉性及连续性。而实用主义规划则针对具体文 脉,避免了分析和行动之间的隔离,比较符合规 划实践工作者所谓的“基于常识”来做决策。他 提出:讨论不同观点时,应该首先分析这些不同 观点会造成什么样不同的后果,而不是争论各自 的优点。实用主义规划认为,应该根据实际需 要,有选择地从自由主义到进步规划(progressive planning)的源泉中采用、组合不同的理念及建 议。它也包含了现实批判主义,因为可以听到多 元的声音,从现实与历史的相关性出发,而不是 从认识论首位出发(Hoch, 2002)。 面对这些批评,联络性规划的先驱之一希利 (Healey)作出应对: “在某个特定社会条件中发 展起来的规划理论、方法和经验不一定可以转化 到其他社会。”她承认应该增加不同国家规划师 之间的交流(Healey and Upton, 2010)。 很明显,当前西方规划界对于规划理论的争 论仍然在继续,而且将继续下去。 5 城市规划理论教育 关于规划理论的争论也必然反映在美国的规 划教育中。美国及加拿大共有99所规划院系,克 洛斯特曼(R. Klosterman)教授连续30年对主要的 45所规划院系的规划理论课程进行调查,最近他 对1981、1992、2000及2009年的4次调查结果进行 了综合分析,其主要发现是(Klosterman, 2011): (1)各个院校规划理论课程的内容有相当的 稳定性,30年来,主要围绕5方面的内容:规划 职业的历史;倡导性规划及公平规划;规划师的 职业道德;规划的政治、社会联系;理性模型及 其他规划理论。 (2)过去20年中,规划理论课程也出现了一 些新内容,包括:规划工作的必要性(justification of planning);联络性及协作性规划;女权问题。 大约1/3的院校加入了这些内容。 (3)不同规划院系的规划理论课程开列的必 读教材正在减少。1979年时规划教授们使用了 约1500篇文章为教材,2010年缩减到1036篇, 其中最普遍采用的是达维多夫(Davidoff)的倡导 性规划(1965年发表,71%的规划系采用)及林 德布卢姆(Lindblom)的“混糊性思潮”(muddling through, 1959年发表,56%的规划系采用),但 是其他教材的内容则相当分散。 (4)从1999年到2010年,北美规划院校采 用的规划理论教科书主要有3本:布鲁克斯主 编的《为规划实践者的规划理论》(Planning Theory for Practitioners,2002,有35%的规划系 采用),坎贝尔和法因斯坦编辑的《规划理论读 17 梳 理 城 市 规 划 理 论 张 庭 伟 本》(Readings in Planning Theory, 2nd Edition, 2003,有31%的规划系采用),霍尔的《明日城 市》(Cities of Tomorrow,3rd Edition, 2001,有 19%的规划系采用) 。 (5)2010年的调查表明,北美规划界最主要 的规划理论作者包括达维多夫(71%的理论课程 使用其著作),林德布卢姆(58%的课程使用其著 作),克鲁姆霍尔茨(50%的课程使用其著作), 弗里德曼(48%的课程使用其著作),希利及福里 斯特(均为44%的课程使用其著作),霍尔(40% 的课程使用其著作)。 (6)调查证明规划理论对规划职业仍然具有 重要影响,而且30年来发表的规划理论论文稳定 上升,说明规划研究保持着活力,同时也出现了 理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7)调查也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首先,年 轻一代的规划学生受到规划理论教育的影响, 但是30年来规划理论教材基本上由两三位规划教 授主编,这几位教授的观点影响了几代规划师, 可能带来问题。其次,目前采用的主要规划理论 教材大部分是1960年代前后发表的,内容虽然经 典,却比较陈旧;而且大部分理论是批判性的, 缺乏建设性的理论。今后规划理论应该寻求智力 上创新的、政治上现实的新途径,才能鼓励学 生,指导实践。 笔者认为这份调查对规划行业的理论建设 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作者发现的问题,值得国 际规划界深思。当代国际规划理论研究无疑仍然 以美国为首,英国规划界只有霍尔及希利两位受 到某种关注,其他西方国家的规划理论研究[除 了法吕迪(Faludi)]在美国几乎无人提及,更遑论 发展中国家的规划理论及实践。事实上,过去25 年中,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规划实践总量、经验教 训、它们的城市化对全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美国 及英国,完全应该受到更多的关注。西方少数前瞻 的规划师如弗里德曼及霍尔已经对中国规划表现出 强烈关注,发表了相关著作,他们代表了正确的 方向。但是西方规划理论界大部分人却依然停留 在闭关的状态中,不能不说是很大的遗憾,也反 映了他们某种复杂的心态。与此同时,中国规划 界必须大力加强理论研究,总结自己丰富的实践 经验,拿出自己的理论成果而不仅仅是实践成果 来证明中国规划界对国际规划界的贡献。 6 结论 本文力图以正本清源的态度来梳理现代规划 理论的演变及规划理论对规划实践的影响。总结 全文,笔者认为: (1)规划理论的发展没有穷尽,没有绝对真 理,所有理论都是阶段性的真理。因为人类思 想的发展(表现为哲学理论的演化)和城市的发展 (表现为城市建设实践的发展)两者都没有穷尽。 (2)当一种理论到达顶峰,成为“范式”, 对于这种理论的质疑就会同时出现,因为没有一 种范式可以完全解释、指导丰富而复杂的城市建 设实践的全部,总是留有不足和空缺。在质疑现 有范式时,新的范式也就在孕育之中了。理论的 进步在于对已经建立的范式的不断质疑、改造、 补充、创新⋯⋯没有永远的“范式”,所以不必 迷信现有的“范式”,而应该鼓励研究新情况, 鼓励对于新范式的探索。 (3)城市规划不是纯科学而是应用科学,理 论必须基于应用时的外部条件(时间、空间⋯⋯ 例如“中国特色”),同时借鉴、建立在已有的 规划理论基础上(例如借鉴西方理论中具有普世 价值的规范性理论部分,例如人本主义思想)。 (4)规划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生 活质量,一切规划理论都是为了指导规划实践。 另一方面,规划师也在理论指导下改进自己的工 作(例如联络性规划)。但是改进规划师工作的根 本目的仍然是为了更好地规划实践,不能本末倒 置,规划理论不能脱离实践而陷入抽象论证的境 地。 (5)规划理论受到外部、内部各种因素的影 响,“规划的理论”更多受到哲学及人文科学变 化的影响,“规划中的理论”更多受到城市社会 经济发展阶段的影响。 (6)由于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及大量城市规 划的实践,中国规划师已经具备了发展一个独 特的规划理论的前提条件。规划理论的中心是制 度创新——城市政府、市场、社会在城市空间范 畴内的各种关系,不同模式的优势及不足。中国 规划理论如果得以建立,对于其他发展中国家以 至欧美发达国家的规划界,都将是一项重要贡献 及借鉴。目前中国大多数规划师每天忙于具体工 作,“低头拉车”多,“抬头看路”少。有必要 通过规划行业组织对改革开放30年来的规划实践 进行回顾,系统地总结经验教训,发展出一个混 合型的规划理论模式,即:一个既基于中国现 实,也借鉴外国理论的规划理论。 在城市规划成为国家一级学科后,建立、完 善中国的规划理论已经成为中国规划界的迫切任 务。梳理现有的西方规划理论,也许可以成为工 作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Brooks M. Planning Theory for Practitioners[M].APA
/
本文档为【梳理城市规划理论_城市规划作为一级学科的理论问题】,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