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06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06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2013-12-25 50页 ppt 261KB 55阅读

用户头像

is_029638

暂无简介

举报
06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null温病常用诊法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温病常用诊法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null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斑与疹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因...
06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
null温病常用诊法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温病常用诊法 --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 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辨斑疹白 温病过程中常出现斑疹、白 。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等,可以帮助了解感邪轻重,病变浅深,证候顺逆等,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null辨斑疹 斑疹是温病的重要体征之一,斑与疹是两种不同的形态,因其可以伴随出现,故古代医籍每举斑以赅疹,或统称斑疹。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斑与疹在形态上的区别  斑与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皮疹,其点大成片,有触目之形,而无碍手之质,压之色不退者为斑;   其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面,抚之碍手者为疹。疹疹斑斑斑与疹形成的病变机理斑与疹形成的病变机理  斑疹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如章虚谷说:“热闭营中,故多成斑疹。”  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则形成斑;  邪热郁肺,内窜营分,从肌肤血络而出,则形成疹,  故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 及“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的说法,其在病位上有肺胃之异,在病变上有浅深不同。斑与疹出现先兆斑与疹出现先兆  斑疹欲透未透之际,往往有灼热、烦躁、口渴、舌绛、苔黄、脉数等症。如兼见闷瞀,耳聋等症,则为发斑之征;如兼见胸闷、咳嗽等症,则为出疹先兆。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与疹出现的临床意义   斑疹一旦透发,标志邪气外露,故观察其色泽、形态、分布疏密以及发出时的脉症等,可以判断病情轻重,预后好坏,从而确定治疗原则。 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观察色泽: “红轻,紫重,黑危”红活荣润为顺,系血行尚属流畅及邪热外透的佳象;色艳红如胭脂为血热炽盛,紫赤类鸡冠花为热毒深重的表现;色黑为火毒极盛,最为凶险之象。如其黑而光亮,虽属热胜毒盛,但气血尚充,依法治之,尚可救治;若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气血尚活,大用清凉透发之剂,间有转红成可救者;若黑而晦暗,则为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的征象,预后不良。总之,斑疹色泽加深,则病情增重。辨别形态:辨别形态:斑疹的形态与病情轻重、预后好坏有一定关系。   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里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则系热毒深伏有根,锢结难出之象,主预后不良,属逆候。注意疏密:注意疏密:  斑疹分布的稀密可反映邪毒之轻重,斑疹分布稀疏均匀,为热毒轻浅,一般预后良好;分布稠密融合成片,为热毒深重,预后不佳。   故叶天士称斑疹“宜见不宜见多”。宜见指斑疹稀疏,示邪热外透;见多指斑疹稠密,示热毒深重。结合脉证:结合脉证:  辨别斑疹时,结合脉症分析,有助于正确辨证。   斑疹透发热势下降,神情清爽,为邪热外达,外解里和之象;   斑出热不解,或甫出即隐,神志昏愦,肢厥脉伏,为正不胜邪,毒火内闭之险恶证象。 斑疹治疗原则。斑疹治疗原则。  因为斑属阳明邪热迫于血分,疹属太阴风热内窜血络,所以治斑宜清胃泄热,凉血化斑,治疹宜宣肺达邪,清营透疹,如果挟斑带疹,则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如里实壅盛,斑疹蔽伏不透,宜通下腑实。迨至内壅一通,表气从而疏畅,则热随斑透。斑疹治疗禁忌:斑疹治疗禁忌:其初发之际,不可过用寒凉,以免邪热冰 伏; 另斑疹不可妄用升提和滋补,误用必助长 热势或致邪热内闭,出现吐血衄血、痉厥、 神昏等症。阴斑阴斑  斑色淡红,隐而不显,分布稀疏,胸背微见数点,兼见四肢厥冷,口不甚渴,面赤足冷,下利清谷,脉不洪数等症。温病过用寒凉,或误用吐下,使中气亏乏,阴寒下伏,致无根失守之火载血上行,溢于肌肤,遂成阴斑。治宜桂附之类引火归原,误服寒凉则立见危殆。阴斑与温病实火发斑迥然不同,宜仔细鉴别。辨白辨白  白 是湿热病邪留恋气分,蕴酿淹缠,部蒸卫表,形成于皮肤的细小白色疱疹。多见于颈项、胸腹等部,四肢少见,头面极少见。null  白 每随发热与出汗而透发。   因湿热病邪粘腻滞着,非一汗即能透解,每随身热增高,热达汗出,即透出一批,所以白 常反复多次透发。   一般在透发之前,每因湿热郁蒸而有胸闷不舒之症,既透之后,由于病邪外达,则胸闷随之缓解。null观察白 可辨别病邪性质和津气盛衰程度:   凡有白 发出,即说明湿热为患,多见于属湿热性质的湿温,暑温挟湿,伏暑等病。对这些病证如误用滋腻,或失于轻清开泄,则尤易出现。 出晶莹饱绽,颗粒清楚,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透的佳象。若 出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等症,则为津气俱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白 的治疗白 的治疗治宜透热化湿,宣畅气机。   若津气两竭者,急宜养阴益气。因白 的产生为湿热所酿,其病变部位在气不在卫,所以在治疗时勿需疏散,亦不可纯清里热,正如吴鞠通说:“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辨常见症状辨常见症状  温邪入侵,可以引起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生理功能的失常,引起各种临床证候。通过对温病临床症状的分析,可以辨识其病因、病机。发热发热 发热是各种温病必具的症状。一般说,凡口腔温度超过37.3℃, 腋下温度超过37.0℃, 或肛门温度超过37.6℃者,即属发热。温病的发热是由于感受温邪后,机体对温邪的一种全身性的反应,为正气抗邪、邪正相争的表现。如正能胜邪则热退而邪却;正邪俱盛,则热势持续;发热过甚,可耗气伤津,甚至导致阴竭阳脱而危及生命。 null 内伤疾病也可以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由于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气偏盛而致,其起病较缓,病程较长,热势多不甚,或时断时续,并伴有脏腑、气血病变。 温病发热则起病急骤,初起多发热恶寒并见,或见寒战壮热,热势较盛,具有卫气营血各阶段的证侯变化,病程相对较短。温病发热与伤寒发热均为外感热病的发热,但伤寒发热系外感风热所致,初起属表寒证,发热较轻而恶寒较重,病变过程多按六经传变,故与温病发热也有所不同。 null 温病发热有虚实之分。一般而言,温病初期,正气较盛,病变尚轻浅,多属实证发热。温病中期,正盛邪实,邪正剧争,证虽属实,但阴液已有耗伤,其阴伤较甚者,已属虚实相兼之证,多属虚证发热,其中有余邪未尽者,为虚多邪少之证。 null 温病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发热,但其发热表现及伴见症状各不相同,发生的病机也各异,因而对发热的诊断有助于判别病邪之浅深、病情之轻重及其病机之进退。 null发热恶寒:指发热时伴有恶寒。如见于温病初起,发热重而恶寒轻,伴见口微渴、咳嗽、咽痛、苔薄白边尖红、脉细数者,为邪在肺卫之征象。王学权说:“热邪首先犯肺,肺主皮毛,热则气张而失清肃之权,腠理反疏,则凛冽恶寒,然多口渴、易汗,脉证与伤寒迥别”,说明温病的恶寒不同于伤寒。 null寒热往来:指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定时或不定时发作。为热郁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之征象。 另有表现为寒热起伏,即恶寒与发热此起彼伏,连绵不断,多为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证象,其寒热之势多呈恶寒重而热象相对较不显著。 壮热:指热势炽盛,通体皆热,不恶寒但恶热,为邪入气分,邪正剧争,里热蒸迫之征象。一般当邪热盛于阳明时可表现为壮热。 null日晡潮热:指发热于下午为甚。日晡即申时,相当于午后3~5时。日晡潮热是热结肠腑、阳明热结的标志,多伴有便秘、苔焦黄等腑实证。但如潮热伴见口干而嗽水不欲咽,下腹部硬痛,舌见瘀斑或青紫,脉细涩,则属瘀热蓄积于下焦;如见午后低热较著,手足心热,心烦盗汗,舌红而光,脉细数者,当属阴虚而虚热内生。 null身热不扬:指身热稽留而热象不显,即自觉热势不盛,初扪体表不觉很热,但扪之稍久则觉灼手。为湿温病邪在卫气,湿重于热,热为湿遏,湿蕴热蒸之征象。身热不扬亦可表现为下午热势稍盛,并伴有汗出热不解,渴不欲饮,胸闷脘痞,身重纳呆,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 发热夜甚: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之征象。null夜热早凉:指至夜发热,天明时热退身凉,多伴见热退无汗。为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低热:指湿温病后期热势低微,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为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如兼见口渴欲,不欲食,舌绛光亮者,为胃阴大伤,虚热内生;如兼见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质枯萎者,为肝肾阴虚,邪少虚多之证。 汗出异常汗出异常 汗液为水谷精微所化生。正常人在天气温暖时,气血趋向体表,腠理疏泄,故常有汗,而当天气寒冷时,阳气内藏,气血趋于里,故少汗或无汗。在正常情况下,汗出具有润泽肌肤、调和营卫,发散多余阳热而调节体温,排除有害物质等作用。null在温病过程中,由于感受外邪而致腠理开合失司,或阳热亢盛而迫津外泄,或津液亏损而致汗源不足等原因,均可出现汗出之异常。临床上通过对温病过程中汗出异常的辨察,有助于了解邪热的轻重浅深和津液正气的盛衰,正如章虚谷说:“测汗者,测之以审津液之存亡、气机之通塞也”。 无汗无汗如见于温病初起,伴有发热、恶寒、头痛、苔薄白等症状,为邪在卫分,邪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 如见于温病极期,伴有身热夜甚、烦躁,舌绛,脉细数等症状,为邪在营血,劫烁营阴,津液不足,无作汗之源所致。 时有汗出时有汗出 指汗随热势起伏而时出。一般表现为汗出热减,继而复热,为湿热郁蒸之象,多见于湿温病和暑湿之证。 体虚外感风寒所致的中风也可见时有汗出,但中风兼有恶风、周身酸楚,苔薄白,脉浮缓等症状,而湿热郁蒸则有湿热蕴郁中焦的气分见证,两者的表现和病机各不相同。正如吴鞠通所说:“若系中风,汗出则身痛解,而热不作矣;今继而复热者,乃湿热相蒸之汗。湿属阴邪,其气留连,不能因汗而退,故继而热”。 大汗大汗指全身大量汗出。温病过程中每可见大汗,如伴有壮热,大渴,脉洪大等症状,为阳明气分热炽,蒸腾内外,迫津外泄所致;上述证候如兼见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等症状,为热盛阳明而兼有气阴不足。如表现为骤然大汗,淋漓不止,并见气短神疲,甚则喘喝欲脱,唇干齿燥,舌红无津,脉散大等症状,为津气外脱的亡阴征象。如表现为冷汗淋漓不止,并见肤冷肢厥,面色苍白或青惨,神气衰竭,语声低微,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状,为气脱亡阳征象。 战汗战汗指病人先全身战栗,继之热甚,并见全身大汗,汗出后热势骤降。为邪气留连气分,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在战汗欲作时,常可见四肢厥冷、爪甲青紫、脉象沉伏等先兆。 null温病过程中发生战汗往往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战汗后,热退身凉,脉象平和,为正能胜邪,病情向愈之佳象,如战汗后,身热不退,烦躁不安,为病邪未衰;如战汗后,身热骤退,但冷汗淋漓,肢体厥泠,躁扰不卧或神情萎顿,脉急疾而微弱,此为正不胜邪,病邪内陷而阳气外脱之象。此外,还有全身战栗而无汗出者,多因中气亏虚,不能升发托邪所致,预后甚差,正如吴又可说:“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 口渴口渴口渴是温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其发生原因较多,由于温病以热盛阴伤为基本病机,所以温病的口渴一般是由热盛伤阴所致,但也有因各种原因导致的津液输布失常而引起的,所以应对其进行辨察。口渴欲饮口渴欲饮多为热盛伤津的表现。如在温病初起,病邪在表,津伤不甚,所以口渴较轻,饮水亦不多;在里热亢盛之时,津伤较重,所以口渴也较明显,特别是阳明气分证时,热盛而津大伤,所以可见口大渴而喜凉饮。如在湿热性温病中见口虽渴而欲饮热水,则为湿浊痰饮中阻,津不上承之象,不可与热盛津伤证相混。但如湿热性温病中见口渴而欲冷饮,兼见苔黄燥者,则应考虑湿已化燥,形成热重于湿之证。 口渴不欲饮口渴不欲饮多为湿郁不化,气不布津,津不上承所致,主要见于湿温病的湿重热轻阶段。但在温病夹痰饮时,亦可见口渴而不欲饮,或渴喜热饮。另外,当邪热进入营分时,往往表现为口干而不甚渴饮,是营阴受灼而上蒸之象,与湿郁不化的病证不同。 口苦而渴口苦而渴多为邪热化火,津液受伤之象,主要见于胆火内炽或里热亢盛而化火、热毒炽盛之证,同时可伴见心烦、尿赤、脉弦数等症状。 神志异常 神志异常 心藏神,主营血的运行, 温病中邪热侵扰心、营(血),皆可出现神志异常。由于病邪性质有殊,侵扰途径不同,神志异常有多种表现,它们所反映的病机自有差别,故应结合有关证候,注意鉴别。神昏谵语神昏谵语简称昏谵。指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论次或胡言乱语等表现。多为热扰心包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如见心烦不安,时有谵语,而身热夜甚,或斑疹隐隐,舌绛无苔者,为营热扰心所致;如见昏谵似狂,身灼热,斑疹显露,吐血、便血者,则为血热扰心所致;如见神昏而体热肢厥,舌蹇语涩,舌纯绛鲜泽者,为热陷心包,扰乱神明所致。此外,如见神昏谵语,语声重浊,身潮热,便秘或热结旁流,腹满硬痛,舌苔黄燥焦厚者,则为热结肠腑,胃热扰心的气分病变;但若伴见肢厥,舌蹇语涩,神昏较甚者,亦需注意有热结肠腑而伴热陷心包之证。 神志昏蒙神志昏蒙指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为湿热酿痰蒙蔽心包,扰及心神之征象。可伴见苔垢腻等湿热痰浊症状。 昏愦不语昏愦不语指意识完全丧失,沉迷不语,呼之不应,甚至对外界各种刺激全无反应,是神志异常中昏迷程度最深者。多为热闭心包,或邪热夹痰闭阻心包,或瘀热闭阻心包之象。其中有属于内闭而兼外脱者,则可见肢体厥冷,面色灰惨,舌淡无华,脉微欲绝等症,此种神昏又称为神散,系心神失养,神无所倚而致神志异常。本证除了可见于内闭外脱证外,在汗、泻、亡血太过时,均可因阴竭阳脱而致神散,属于危笃之证。 神志如狂神志如狂指神志昏乱,躁扰不安,妄为如狂。多为下焦蓄血,瘀热扰心所致,并可伴见少腹硬满疼痛,大便色黑,舌质紫暗等症。 除以上所介绍的证候以外,在温病后期,由于余邪与营血相搏,阻遏神明,也可出现神识不清,喃喃自语,或昏沉默默不语。 痉厥痉厥筋脉拘急而手足抽搐,称为痉,或称动风;神志不清,四肢逆冷,则为厥。因为痉与厥常多并见,故合称痉厥。温病中出现痉厥,与足厥阴肝、手厥阴心包络密切相关。邪热炽盛,木火相煽,或阴精耗损,心肝失济,皆可导致痉厥。前者加于热,抽搐急剧有力,称为实风内动;后者因于虚,抽搐徐缓无力,或呈蠕动,称为虚风内动。实风内动实风内动来势急剧,抽搐频繁有力,表现为手足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角弓反张,两目上视等,同时可见肢冷,神昏,脉洪数或弦数有力,是因热极而风从内生。如并见壮热,渴饮,汗泄,苔黄者,因阳明热盛,引动肝风;如并见高热,咳喘,汗出者,为金(肺)受火刑,木(肝)无所制,而肝风内动(金囚木旺);如并见昏谵,舌绛者,则为心营热盛引动肝风。虚风内动虚风内动表现为手足徐徐蠕动,或口角震颤,心中憺憺悸动等。并常见低热,颧红,五心烦热,消瘦,神惫,口干舌燥,耳聋失语,舌绛枯痿等。为热邪深入下焦,耗损阴精,筋脉失于濡养所致。多出现于温病的后期。null此外,肝风内动尚有肝失濡养而痰湿不化的虚实兼挟证,多见于暑温病的后期。 凡温病出现痉厥,皆系病重的表现,若发作频繁,难于止息,则预后很差。出血出血温病过程中发生出血,一般为邪热深入营血,迫血妄行所致。多为急性多部位出血,或以一个部位出血为主而兼有其他部位的出血,这与内科杂病之血证表现局部出血,时出时止为主者不同。对于温病出血的辨别,须观察其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的多少,血的颜色以及并见症状等。广泛出血广泛出血包括咯血、衄血、便血、尿血、肌血、阴道出血等。血色鲜红,为热盛动血引起,多并见昏谵,舌质深绛等。若出血过多,乃至气随血脱,可见血溢不止,肢体厥冷,昏沉不语,舌淡无华等。咯血咯血指血由咳唾而出,为肺出血 的表现。血量不多,其色瘀晦,并见胸痛、气促者,多为风热壅肺,肺络受损所致。起初咳唾粉红色血水,继则咯血不止,或血从口鼻喷出,并见躁扰不宁,面色反黑,脉搏急疾等,多为暑热伤肺,经血沸腾,血从清窍上溢所致,预后极差,常因化源速绝而死亡。如吴鞠通说:“咳而衄,邪闭肺络,上行清道,汗出邪泄可生,不然则化源绝矣。”便血便血便下鲜血,系肠络损伤的表现。多为温邪深入营血,损伤肠络引起。此外,大便色黑,亦是便血的征象,如吴又可说:“尽因失下,邪热久羁,无由以泄,血为热搏,留于经络,败为紫血,溢于肠胃,腐为黑血,便色如漆。”多见于肠腑蓄血证,并见少腹硬满疼痛,神昏如狂,舌质瘀紫等。
/
本文档为【06温病常用诊法-斑疹脉象神色及常见症状】,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