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解脱之道C

解脱之道C

2010-01-17 44页 doc 299KB 56阅读

用户头像

is_338298

暂无简介

举报
解脱之道CC-01﹝涅槃的意义﹞ 中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之义。古译作「灭度」,即意味着某些东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此外还有:自由,安乐之义。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简单解释涅槃:涅槃是消散之义,贪瞋痴烦恼消散而永远不再起了,叫涅槃。破除了我执无明,断了贪爱,贪瞋痴烦恼也永尽不起,生死轮回的因缘不再有了,这才叫涅槃。很多人修行有一些境界定境,会觉得身心很清净自在...
解脱之道C
C-01﹝涅槃的意义﹞ 中国佛教徒,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真能了生死,就是得到涅槃。涅槃,是印度话,含有否定、消散之义。古译作「灭度」,即意味着某些东西消散了,消除了,又超越了。此外还有:自由,安乐之义。唐玄奘译为圆寂:圆是圆满,应有的一切功德都具足了;寂是泯寂,一切不良的成分都消散了。这就是平等、自在、安乐的理想境地。” 简单解释涅槃:涅槃是消散之义,贪瞋痴烦恼消散而永远不再起了,叫涅槃。破除了我执无明,断了贪爱,贪瞋痴烦恼也永尽不起,生死轮回的因缘不再有了,这才叫涅槃。很多人修行有一些境界定境,会觉得身心很清净自在没有烦恼,但这是暂时性的还是永远的?真正的涅槃是烦恼永灭不再起。修定的定力消失了,烦恼还会起,这时候没问题,碰到大的逆境也会起,这些都不是涅槃。真正的涅槃是超越了人间一切的执着爱染,烦恼都永灭了。这也是真正的平等自在安乐,而此安乐不是人间快乐与痛苦相对的乐,是超越了相对的一切而得到的一种平等自在——离系之乐。 “涅槃,可说是印度文明的共同理想。佛讲涅槃,古代婆罗门教及印度教也讲涅槃,名词虽同,内容却不一样。” 佛法里有一些专有名词像涅槃业力等,并不是佛法专用的。在佛陀以前很多宗教就有了,佛陀只是拿来应用,内容却加以修正即对其内容的解释不一样。 “依佛法说,他们的涅槃观,都是不究竟的。最庸俗的,以物欲享受的满足为涅槃。如有一外道,在饱食之后,拍拍他的肚子说,这就是涅槃。一般印度宗教的涅槃,如呼吸停止,或心念似乎不起等,自以为涅槃,其实都不外乎禅定的境界。那末,佛法的涅槃观,是怎样的呢?” 外道讲的涅槃是很庸俗的,饥饿也是一种苦,吃饱了,苦消失了,他也认为这是涅槃——苦的消失。佛法讲的是永灭,不会因为这一次吃饱后永远不饿,所以那种所谓的消失不是真正的涅槃。 四禅八定是共法,不是只有佛教才有的,外道及其它宗教也有。修持到四禅时,身心就寂止了,甚至有的脉及呼吸都停止了,非常宁静。四空定的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想处、非想非非想处,连身心都不见了。到无想处以上,连意识的形态几乎都是寂止的,只有很微细的心念,那个身心的感觉也是很清净的,觉得好象涅槃了。注意“好象”二字,因为定力消失时又会恢复原来的样子。人入定后不可能永远不出定(永远不出来就死了),如果有入定也有出定,出定后与入定是否一样?如果一样,那就不出不入,不叫入定了;如果入有定,出就不定,这种定就不是永恒的。注意,外道由于修禅定,也会有感觉涅槃的那一种体验,但那不是真切的,只是定力的作用。甚至有人因修禅定开发了神通,就更加执着在神通上了——有一个能神通变化的永远常住的“我”。所以佛法讲的涅槃不是暂时的一种宁静安定自在,而是永恒的。这里的重点说:很多自以为开悟解脱有境界的人,其实很多是在定境中的感觉,或是因修禅定开发了一些神通,就以为自己解脱了。如果这样就是涅槃解脱,那外道普遍都是了。现在到印度去还是一样,很多人修禅定功夫非常好,一打坐马上可以入定,甚至几天不出来,难道这样就是解脱了?如果是的话,佛法与外道还有什么特质差异可言!注意喔,绝对不一样。定力就像拿石头压草伏而不断,由于禅定,心意识会定进去而不起散动分别,那是因为定力的关系。定力一消失,心灵的活动还是会起来,烦恼贪爱没有真正止息,伏而不断是定力,并没有解决生死问题。下面讲的是佛法的涅槃观。 “﹝1﹞断惑则得涅槃: 要解脱生死,必从断烦恼,断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 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修行不是把我们的心意识停下来,不让它与外面产生作用,而不起贪爱欲望。那是压制意识不起作用,但潜在里面的执着并没有消灭。所以真正要解脱生死,必须从断烦恼下手(烦恼滋生业力),要断烦恼就得从根本的我见下手。 “众生一向在生死中,有生有灭;若了生死而得涅槃,即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涅槃的特性。” 这一点也很重要:佛陀及圣弟子阿罗汉的证涅槃,是当生就证而不是死后的事。现在很多人以为我们业力深重,自己不可能此生涅槃解脱,除了依靠他力等待死后往生以外,其它没有办法。这真是误会了!真正的解脱者绝对是当生成就的。佛陀就在人间涅槃,而且涅槃后四十九年继续在弘法。圣弟子们跟随着佛陀,照着佛陀的方法也很快就体证到了。《杂阿含经》中有很多记载:舍利弗在佛陀身边半个月就证了阿罗汉,年纪最小的小沙弥七岁就证了阿罗汉,头脑最笨的周利盘陀伽也证了阿罗汉,最大的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在佛陀涅槃前,听了佛陀的开示就证了阿罗汉,连业力最重的鸯崛摩罗也证了阿罗汉……。一定要明白,涅槃是当生就能受用体证的!关键在于你的理论与方法对否,只要理论方法都对,一定可以受用。缘起法的原则就是法法之间有必然性,因正,果必然正,涅槃的因缘条件具足,怎么会不证涅槃!如果因果之间没有必然性,那你怎么修也没有用了。修行不是靠运气的好坏,而是依据法法间的必然理则,怎样的因缘促成怎样的果,这是必然的。能成为阿罗汉或解脱的人,一定有必然的理则,只是你有否抉择到这个必然理则而已。现在整个社会所有的宗教没有几人在谈解脱涅槃,这个法不见了,不流行了,就是这样。我们都寄托在未来,等待他力的救度,整个佛法的特质都变了!问题出在哪里?我们要探讨就是这个,这就是重点了:生死是当生就能取办的,只是我们不了解其所以然而已。 “佛弟子修持定慧,渐断烦恼,现生便能体验到不生不灭的境地,叫做得涅槃。” 导师点出:不是死了叫涅槃,是解脱了叫涅槃。很多人都把死亡来临叫无常,把死叫涅槃。那个观念是错误的,而是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是无常的,因为它是剎那剎那迁流变化的,生命的当下就是无常,即常性不可得,所以生命的当下本来就是涅槃无生。只是众生不了解真相而产生我执颠倒种种障碍。只要了解真相,打破了黑暗,自然就回复本来的光明清净。当下不再颠倒执着,只是恢复本来而已,这样的涅槃哪里是遥不可得的!而是本来就如此的,只要不颠倒就是正常。但要做到不颠倒却很难,无明不了解真相故。 佛陀在世时,他的弟子为什么每一个那么容易觉悟而证入涅槃?佛是一个觉悟真相的人,他的指导是以明引明,只要照他的方式,很快就导致弟子们明而看到真相。而现在引导大家的不再是真正觉悟的人,犹如瞎子带瞎子,以盲引盲,永远黑暗。其实真相是普遍存在的,人人本来就在这里面,只是不知道而已,人人都有机会的。由于我们的颠倒无知,偏离了本来,才造业烦恼痛苦生死无边。真正的见法悟道了解真相,只是还他个本来而已。原来人人是平等的,本来就在清净中不知道而已。这样来解释涅槃,大家就都明白了,原来每一个人机会都是平等的,而且随时都有悟入的机会。把握住了这个重点,修行就不难了。长期以来,我们被错误的观念所影响,一直在糊涂颠倒中没有自觉的机会。所以要跟随佛学,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觉者,然而现在佛陀不在了,我们只有依据经典善知识的指导,如果找到的经典是究竟法或善知识是一个明眼人,我们就很容易受用;然而现在难以分辨真正的善知识及正见,困难就在这里。 “到这,我见为本的烦恼断尽了,发业的力量也没有了,也就不再感生死果。断烦恼的,必有高超的智能,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生死永得解脱。” 我见破了,就不会继续制造烦恼,没有了烦恼,也就没有润生发业的作用,所以生死就不再相续了。 这里有一个重点:我们听闻佛法目的就是开发正知正见,唯有听闻正知正见才能带来真正了解实相的般若智能(世俗的世智辩聪不叫智能)。八正道也把抉择法要、建立正见为第一首要条件,要得正见就得从善知识那里多闻熏习。我们的思惟模式中都是强烈的颠倒执着的我见我慢,照这样的惯性是永远脱不出来的。但是我们往往还不知道颠倒在何处。听了正法正见后,就会反省到自己的思惟模式中我执我见无明颠倒很深重,知道自己错在何处,自然就会去修正。从缘起去观察,就会逐渐体会到确实我不可得,实在的永恒性不可得。这样建立了正见;随之而来的思惟模式也就正确了——正思惟;我们的身心行为随着正见正思惟而行——正业、正命;具有正确的观念——正念;安住在与正见相应的正定中,就是无漏的般若智能。这就是八正道的次第。所以,自觉到我见消除,烦恼不再起就是开发了智能,这是最重要的。 这里的“自觉”两字是根本:自己的贪瞋痴痛苦烦恼只有自己最清楚;当贪瞋痴烦恼止息时,同样也只有自己觉察得最明白,那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自己有没有解脱超越,有没有解决心中的困扰,自己最明白,所以真正解脱的人必定是自知自觉的。现在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重点,求一求、拜一拜,或什么大善知识给你加持一下说你解脱已没问题了,你就安心了,哪有这样的道理?自己的慧命有没有解脱,自己最清楚,不要糊涂啦!真正解决了问题,观念上会彻底突破的,你突然间能发现:咦,过去很贪很瞋的,最近怎么不会了?本来很容易颠倒执着的,跟别人相处常常相对,现在也不会了;平常往往因烦恼而失眠,如今不再有这样的现象了……,这就是受用,你会发觉你的贪瞋痴真的不见了。真正的修行受用是在自我的观察中而发现的。学佛有没有受用,你最清楚,那是无法骗自己的,所以学法的人一定要自知自觉。如果我们还不能安心,贪瞋痴烦恼还不止息,碰到一点事情习性就会起来,就要很小心地反省了:所听的法到底有没有真正深入自己的心?有没有时时刻刻在觉知觉照?并不因为你花了大钱或拜了某一尊大佛、大师,就解决问题了。这些点点滴滴都是有条件因缘内容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知见有否真正清净?有否如理思惟?有否与法相应?所以自觉两字,希望大家多注意。 “很多人都误会了!以为死了才叫涅槃。涅槃的境地,是学人现生所能到达的,现生能得大自在,大解脱的。无奈末世的人,很少想现生得涅槃,不是根钝,就是不肯精进,都把了生死看成死后的事。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要活着的时候就证得涅槃。” 这几个字很重要:“要活着的时候就证得涅槃!”我常讲,现在大家的学历都很高,科技很发达,年轻没有老人痴呆症,身体还没老病死面对死亡……,这样好的因缘条件都不能把握,不能在当下的生命中改善自己,难道依靠死后的救度就能解决?活着的“操之在我”都不能得受用,死了谁来帮你?这是很重要很重要的!佛教的本意是注重现生体验的,活着时不把握体验超越的机会,死了又如何修正观念? “(2)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有人以为:佛说纵经千万劫,业力仍不失。就误解:我们的生死,无法了脱。这是不明佛法的因果道理。” 佛经上讲到业力如果没有报,纵经百千劫不会失掉。很多人听到业力不失就误会业如果不尽,我们永远要受果报,如何能解脱涅槃? “要知道有了业要感果,但还要有助缘,烦恼就是业力感果的要缘。如灭了烦恼,没有助缘,业力也就无力生果了。故说:业尽报息,则入涅槃。业尽,不是没有了,只是过去了,再也起不了作用。” 这是不明白佛法中因果道理的人才有的想法。我常对那些担心自己业力深重而无法自力解脱的人说:佛陀时代连鸯崛摩罗都能证阿罗汉。惯性导致受业报,这是我们无明颠倒不明业力真相之故。如果明白业力的真相还是可以解决的。鸯崛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差一点杀了佛陀凑满一百个,杀业是所有业中最重的,他怎么还?但他证了阿罗汉却是事实,这怎么解释?佛陀告诉他:你只要把根本的重业杀盗 淫妄酒断掉,自然就不相续了。所以他发了大愿:从今以后我不再杀,不伤害一切有情。从那以后他不再造业了,也没有滋润业力的烦恼了。随佛出家后每天托钵,每个人都很畏惧并轻视他,不但经常托不到东西,还被人用石头等打,那种日子很不好过。但他很坚定,不再起瞋心,不再起杀业,依着佛法的正见观察修行,很快就证了阿罗汉。所以业力的销尽其实从断烦恼为本,过去所造的业力已过去了,没有烦恼的滋润,是不会发业受报的,这一点要把握,这样才有信心。不管过去我们的业力多重,我常讲没关系,已经过去了。现在能做的就是补救,怎样来断烦恼,不再滋润业力,就不会相续了。如果无明我见不破,怎么断烦恼?这里讲的法点点滴滴都有次第有内容修行,不是盲目的信仰或拜拜就能解决的。要找到正确的因缘内容条件方法,才能够不盲目。 “所以,了脱生死,不从苦果的改变上去着力,也不从业力的消除上去着力,而是从烦恼的根本──我见下手。如能证无我,烦恼一灭,业种就干枯了,不会起作用,生死的连索,便从此截断了。” 这太重要了!一个修行人如果连这个内容都不清楚,请问:到底在修什么?真正的修行不是消除业力或改变果报,而是从烦恼的根本——我见上去解决。佛法谈无常无我,就是从根本上破我执而解决问题。证了无我,烦恼一灭,业种就干枯而不起作用,生死的链锁从此便截断了。佛陀宣讲三法印就是要让我们体证无我而破除我执我见。生死的根本就是我见,从哪里去破?观察一切法的无常性就知道我不可得,常不可得,自性不可得,包括生死都不可得,而体证无我。这都是重点,点点滴滴都是相依相缘的,要明白! “得涅槃时,有此身体的存在,则饿了还是要吃,冷了还是要穿,虽然身体有苦,但不致引起忧愁懊恼等心苦,这叫有余涅槃。” 涅槃分有余与无余:活着证涅槃时,身体五蕴六处的功能还在,身心的感觉与常人一样,知道冷热饥渴疼痛,不是连知觉都没有象木头一样,只是内心没有苦恼忧愁及执着而已,这叫有余涅槃。 “到这个身心的组合离散了,不再引生新的自体、新的苦果,叫无余涅槃,「即业尽报息则入涅槃」。” 佛陀入灭时叫无余涅槃,再没有任何牵连。下面是对涅槃深一层的研究,因为涅槃的果是佛法究竟要达到的,也是我们最终要实践完成的,所以这个内容要了解深刻一点,这样对于前面因的抉择及方法的实践,才能深刻明白。 C-02﹝涅槃之深究﹞ (一)蕴苦永息之涅槃: 惟有甚深的空(无我)慧,才能破除我见。等到此生的报体结束后,不再受生死果,就是入涅槃了。” 生死永灭不再轮回相续才叫涅槃。这里点出一个重点:要用什么来破除我见?惟有般若的空慧才能破除我见。什么是空慧?空就是诸法实相,体证诸法实相(即空性)的智能叫空慧。要了解缘起,才能建立空慧。我们上课那么久一直在谈缘起,缘起就是条件的组合,没有永恒不变性,没有单一性,缘起就是在否定永恒存在的我执。破了永恒存在的单一性就叫破除我执,不懂缘起就不懂空慧,没有空慧就不能破我见,这都是相依相缘的。 “一般人想:入涅槃,到哪里去呢?证了涅槃,是什么样子呢?” 很多人都在问:涅槃到底是什么?人死了,涅槃到哪里去?有这个问题的人根本就不懂涅槃,还是门外汉,连皮毛都不知道。我见破了才能涅槃,难道我见破的人会问:“那一个我到哪里去?”众生想到哪里去,是因为有“我”自性见的执着。破了我执我见入涅槃,一切法永灭,哪里还有一个“我”在来去的问题?证了涅槃是什么样的?涅槃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我们都没有证过涅槃,同样无法表达,只能藉圣贤古德佛菩萨流传下来的经论来大体了解。其实涅槃唯有亲证才能了解的,贪瞋痴烦恼真的不起,我执真的破了,真的清净自在大解脱了,这是活着就能体证的。你体证到了就知道了,还好是能知能证的,而不是不可说、不可知、不可证的。 “圣境,无法推测,也不易说明。经中譬喻说:冷气消除了,冰便溶化为水而归于大海。这如入涅槃一样。这时,如问:冰到那里去了,现在那块冰是什么样子,那是多余的戏论。” 海水因气温冷结成冰块,就像众生由于我见执着而产生个体。体证到涅槃,就像冰融化而归于大海。哪里还会问:原先的那块冰到哪里去了?如果将冰块的个体比喻形容成“我”,破除了我执,那就像冰块融化入大海,与整个大海的水融合一体时,哪里还会问:那个叫“我”的冰块到哪里去了?那是多余的戏论了!明白这个就不会执着了,不会再问:我死了到哪里去?涅槃了到哪里去?过去上课或演讲时,讲完后大家听得很欢喜,让大家发问:“师父,你讲得很好很对,我们都明白了,那我们死了到底要到哪里去?”最后还问死后到哪里去,我就知道前面都白讲了,没有解决问题嘛!照样我执坚固。涅槃了,就像冰融于大海,既已融化,就不能再想象为过去的个体了。 “既已溶化,就不能再想象为过去的个体;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无在无不在」。证入涅槃也是如此,不能再以旧有的个体去想象他。到达涅槃,便是融然一味,平等平等。” 由于众生有我执我见,所以总认为这个身体是我,是个别单一的,因而会疑惑:“我到哪里去了?”其实冰块已溶入大海遍一切水中,就不能再像过去有单一个体的观念了。大乘佛法常讲尽虚空遍法界,法性一味如虚空性,比喻平等无差别相,没有个体分别,证入涅槃也是如此。 “经说:「灭者即是不可量」。涅槃(灭)是无分量的,无数量,无时量,无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别。” 涅槃体证到的寂灭法性是空寂平等一味无差别相的,不可用时空数量大小或世俗的观念来衡量。 “从前,印度有一外道,能见到某人死了生天,某人生人间,某人堕地狱。但一位阿罗汉入灭了,外道看来看去,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这就是重点:有些外道因修禅定有神通,能看到人死后因善报生天、人间或因恶业而下三恶道。但阿罗汉入灭时却怎么看也看不到。通过这种比喻而明白,真正的解脱涅槃不是一般人的见解所能了知的,没有来去、生灭、大小,没有善恶业报及受报投生,涅槃的境界是我们无法衡量的。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解脱者死后到某个地方去享福消遥。如果还有这种个体的观念,离开人间的痛苦,在哪里享福,这都还在相对的观念中,根本不懂涅槃的深义。真正的解脱入涅槃不是一般所想象的,到一个没有痛苦烦恼非常自在享福的好地方,在那里要吃要用,随意念一想就应有尽有,这哪里是涅槃解脱!如果连这个都搞不清楚而执着,就是不知道佛法的究竟意义。《金刚经》真正的本义:菩萨令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实无灭度者。这才是真度,不是度你们到某一个地方享福哦! “这说明了:入了涅槃,是无所从来,也无所去的,无所在,也无所不在。” 这是离有无来去的缘起中道观,不是一般的思惟模式能了解的。 “我们总是把自我个体看为实在的,听到消除了自我的涅槃,反而恐怖起来。” 众生执着这个“我”是很深的,告诉他真正涅槃就是体证无我而销溶一味时,就不能接受而恐惧:“涅槃了,这个我不就消失了吗?”那种我执实在是深重至极!殊不知,永恒的实有感就是我们生死轮回痛苦的根本。不破除自我的实有感,一直保持那样的心态,如何能解脱受用? “所以,涅槃无法用与我有关的事物去拟想。入了涅槃,身心都泯寂了。这并非说毁灭了,而是慧证法性,销解了相对的个体性,与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脱味。” 身心都泯寂即能所俱寂,这不是毁灭一切的空无,而是不落有无的涅槃。“有”与“无”是众生执着的相对观念,涅槃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个体性的销溶,消除了自我的观念而已。 “小乘学人,做到生死解脱,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再也不起什么作用了。这是小乘者的涅槃观。大乘却有更进一步的内容。大小的涅槃,分二点来说:” 以小乘的根本佛法来谈,证阿罗汉即生死永灭而究竟解决。下面谈的是大乘的涅槃观,与小乘的根本佛法有一点差别。 “1、 依体证的现 (相)实(性)一味说: 声闻者证入法性平等时,离一切相。证见时,不见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故说:「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 看到这些内容,你们就知道导师对法的了解深刻到什么程度!像这些证入法性的内容,没有亲身相当体证的人是无法举证表达的。声闻学人证入法性平等时是离一切相,也就是证入空性时,一切相不现,即能所俱寂俱泯:“慧眼于一切法都无所见”。真是连相都不起的,有人就叫证入空性或法性寂灭,或叫身心脱落的境界,用“大寂灭海”来形容。声闻进入平等空寂性时,体证到的是一切法不现。 “声闻学者的生死涅槃差别论,性相差别论,是依据古圣者的体验而推论的。但大乘学人的深悟,在证入一切法性时,虽也不见一切相,但深知性相不相离。” 注意,导师点出了大乘与声闻的不同处:大乘学者证入法性时也同样不见一切相,但他的空观更深,因有更深的知见——性相不相离。声闻是性相差别,性是性,相是相,性相二者不同相对的,即生死与涅槃相对有差别。但大乘的深观消弭了这种差别,而认为性相是不离的,生死涅槃是不相离的,这一点不同喔, 注意听,这就是深观的深度不同。十年前我们同样上这个课,题目是“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之开展”。这一次是“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与大乘不共慧。”注意哦,是为了要点出大乘与声闻的不同处,否则大家只了解声闻乘,对大乘菩萨的深论就不了解。这里就点出大乘不共慧(即差别)的地方:声闻是性相差别,大乘是性相不离,深观故。 “由此进修,等到证悟极深时,现见法性离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现。” 这就完全不一样了:声闻证到空性时一切法不现,也就是空性是空性,一切法相是一切法相,性相完全不相即。但大乘的深观就不一样,很深刻体证法性时,虽然也一切法不现,但是由于知见的了解,一切幻相会宛然又呈现出来,因而成为一切相与性是相依而不离的。所以声闻学者体证空性后重于禅味,不喜欢外面的纷扰而喜欢修禅定。大乘菩萨见法后虽也体证到一切法不现的境地,由于更深刻了解一切法的无碍,所以宛然有的事相还是呈现出来了,不一定沉在一切法不现的状态中。从一般的理论来讲,见法是前半段的“从假入空”;后半段的“从空出假”则是宛然有的事相呈现出来。也就是说,在万法中当下也能体证到法性空寂,而不是一定要一切法不现。这就是与二乘圣者不同处,是大乘深观更超越的地方。所以大乘圣者不会执着在深定禅观寂静中,因为性相不二,在相的当体就能体证它的空,而不是一定要离相才有空。刚开始先体证一切法不现,但由于深观的不同,知道性相不二,所以缘起的一切如幻相宛然而有,性相就无碍了。从空出假,还是如如不动性相不二,这就是大乘不共的地方,注意!要明白大乘不共法到底不共在哪里?大乘的伟大在哪里?不能嘴上会讲而对大乘的实质却茫然无知。与声闻共的是前半段的体证法性即一切法如幻不现;不共的是后半段的从空出假即一切法宛然而现的性相不二。 “这种空有无碍的等观,称为中道。故说:「慧眼无所见而无所不见」。依据这种体证的境地,安立教说,所以是性相不二论,生死涅槃无差别论,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 大乘真正的实相就是中道观即中道实相观。无所见是前面的半段,到无所不见时就是事理不二空有无碍,这就是超胜处。注意听,大乘的性相不二论与二乘的性相差别论就不一样了,这个重点要明白。所以大乘说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如果是差别论,烦恼是烦恼,涅槃是涅槃,要断烦恼才能证涅槃;不二的话,烦恼即涅槃,这就是重点。 证到了这,名为安住“无住涅槃”,涅槃分有余及无余。这里说到无住,就是没有一个实在的涅槃可以安住,所以无所住而住叫无住,就能不厌生死,不着涅槃,这是小乘证悟所不能及的。菩萨道愿生生世世来人间,缘苦众生救度众生,就是根据性相不二、空有不二的体证,悟解生死如幻,所以才不住生死,不厌生死,涅槃也同样如幻如化,哪里还会安住!这就是证入空性不同处。所以真正要行菩萨道,来人间缘苦众生,是要有内涵的,不是信口而说的。 “但大小的涅槃,并非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 前半段都一样,只是深度不同而已。“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证的涅槃(法性)中,更进一层,到达法性海的底里。”导师这一句话太棒了!法性的大海是形容,大乘更深刻地沉到大海的底部,更肯定明白深刻体会法性而已。所以在法性的体证涅槃上不能说有所不同,只是体证的深度不一样而已。不管是在大海表面浅尝品味,或到最深处去品尝,海水的味道都是咸的。我们不能说大乘的涅槃与小乘的涅槃不同,其实法味是一样的。所以三乘共证的涅槃是一样的,只是大乘更深一层到法性大海的深部而已,质是一样的,仅是量的不同。 “2、 依修持的悲愿无尽说: 小乘者的证入涅槃,所以(暂时)不起作用,除了但证空性,不见中道以外,并且他们在修持时,缺乏了深广的慈悲心。” 大乘与小乘哪里不同?在于悲愿的不同。大乘要批评声闻,唯一的所谓不共就是慈悲度众生的悲愿不同而已。但话又说回来,佛陀时代的圣弟子们真的没有悲心不想救度众生吗?从富楼那尊者的那一经看到,他要到边地去度化众生。佛陀劝说:那里的人很野蛮,如果打你怎么办?他回答:还没有杀我呀。又问:如果杀你怎么办?回答:省得自己麻烦了。佛陀答应他去,就是看他有很大的悲愿。其实声闻与大乘悲愿的差别只是没说生生世世而已,这一生证到阿罗汉后就不再来了。大乘讲的悲愿是生生世世不入涅槃,众生的苦就是我的苦,因为了解缘起性相不二的相依相缘,人间不圆满,自己也不能圆满。自己曾经苦过,所以也不忍众生的苦,慈悲心油然而生:“众生那么苦,我自己涅槃安乐有何意义?”再看到佛法这么衰弱逐渐在变质,也许有一天也像印度那样佛教灭了,更加不忍圣教衰!体证无我就不再自私,与众生一体的慈悲感油然而生,众生不尽不入涅槃。如果一定要分大乘与二乘彼此的不同,就在这里的悲愿不同。但不是阿罗汉没有慈悲不度众生,是没有说到生生世世而已,他解脱入涅槃,后面就不来了。大乘佛法的差别是证到法性空寂,一样可以入涅槃,但是他不入。能入而不入,叫不住,到门前,但不进去,还是到三界去救度众生去,这就非常了不起!为什么有这样的智能及力量?是体证到性相不二、空有不二,才不厌生死,不住涅槃。所以注意喔,大菩萨来人间不是没有条件的,前边的这些条件不具足,说生生世世要来,那是业力的身不由己而不得不来哦。我们真的要行菩萨道,一定要具备这些本钱与条件,要体证到空有不二、性相不二、自他不二,这样才有本钱而不会堕落,这很重要! “而菩萨虽圆满的证入涅槃,但因度生无尽的悲愿,成为不动本际而起妙用的动力,无尽期的救度众生,这大大就不同于小乘者的见地了。” 这一次上课加上大乘不共慧,因为很多人误解我们在弘扬小乘。我们回到根本佛法来探讨,就是希望建立佛法的正见,明白根本佛法的特质,不共在哪里,才有能力去抉择与大乘相应的部分及不相应的部分。否则大乘因为法门无尽,我们很容易迷失,搞不清楚什么是真正与佛法相应的。当我们从源头去了解后,回过头来沿流就不会迷失,重点是在这里。明白正确的因缘条件,就更能深切了解大乘的悲愿从何而来,凭什么能生生世世不怕生死而愿意来人间度众生。 “佛的涅槃,是无在无不在,是有感必应,不用作意与功力,自然起用。” 我们不能落于实有与实无,佛涅槃了,不是什么都没有。众生由于无明而执着在实有实无的自性见中,才会论有论无:“死了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如来灭后是有是无?”佛陀时代也在探讨这种问题,佛陀都是不回答,先让你体证了法性再说,其实真正体证了空寂性,绝对不会再有这个问题了。否则怎么说你都不会安心:说有,你就执着在常见;说无,你就落在断见。所以唯一的最好的办法是引导你先去体证,一旦明白了宇宙真相,就消失了这种疑惑。 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佛的涅槃不是有为的,不是众生的那种执着。一个心地真正清净不染着的人,说见法见佛都是一样的,这就叫相应。一个真正明白法的人,比谁都更了解佛菩萨是什么,真正见法的人对佛法僧三宝不疑。这个不疑是因为清楚明白亲证而对佛法僧都不再有疑惑了。这是见法破了疑惑、身见、戒禁取,叫断三结,所以见法就能像见佛一样:“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佛是悟了缘起法而开悟的,你见了缘起法不就是见佛了吗? “所以,现一切身,说一切法,都是随众生的根基及善根力所感而起应化的。因此,如想象圆证涅槃的佛,是一个个的,在这里那里的,寿长寿短的,便不知大乘涅槃的真义,不知应化身的真义了。” 你们有没有发觉这几句话语重心长?导师点出了我们众生的盲点:如果你把证了涅槃的佛陀还当作一个一个的,是住在这里或那里的,寿命有多长多短的。这样的理解其实是不知道大乘涅槃的真义。这句话太重要了! 佛法有通俗的善巧方便,它的八万四千法门是为引度外道或执着我见深重的众生,先以欲勾牵,这是方便。但如果谈到解脱涅槃的境界时,还用那一套方便,就是真的不懂法了。 “必须放弃小我个体的观念,才有悟解证入涅槃的可能。入了涅槃,如说永恒,这即是永恒,因为一切圆满,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说福乐,这便是最幸福、安乐了。说自由,这是毫无牵累与罣碍的。所以,有的经中,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 如果很深地执着有个体的“我”来来去去,要到哪里去享福自在解脱,这是连小我的观念都不能破的,怎能体证大乘涅槃的真义?我执不破是无法体证涅槃的!一定要打破小我的单独个体的观念。何时破除了我执真正体证到涅槃,那真的是永恒,因超越了常断及时空,一切都圆满了,不会增多或减少;也是最幸福安乐的;是自由而毫无牵累挂碍的,所以经中才描写涅槃为“常乐我净”。导师为什么用常乐我净这四个字?这四个字很容易与外道执着的自性见相混淆啊!其实导师是在点拨我们:佛法中谈到的常乐我净,不是讲一个真常的东西永远在那边幸福快乐永恒不变。只是说进入了涅槃后,一切的相对及执着消失了,贪瞋痴烦恼止息了,所以才感觉到安住在一种所谓清净自由自在的状态。这样的描写,以众生的知见来讲就是“常乐我净”。这是说涅槃的境界,千万不要以为有一个自性的“我”是常乐我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佛性是常乐我净,有一个真我、大我、主宰叫常乐我净,那就和外道一样了,一定要区别清楚。 “这里的我,是自由自在之意,切不可以个体的小我去推想它。可是众生愚痴、执我,多数害怕涅槃(因为无我了);也有不满意涅槃,以为是消极的。” 这个解释很重要!我们都执着有自性有我,涅槃就无我了,所以会感到恐惧:“无我怎么可以?”之所以会认为涅槃是消极,会害怕无我,其实很简单——我执在作祟。有我执的人就会反抗、不满、恐惧,这是难怪的,因为众生在我执里面惯了,会产生害怕。 “纯正而真实的佛法,众生颠倒,可能会疑谤,真是没法的事。” 这几句话我很赞同,因为感受也很深,真是无能为力。我们要讲的是佛法的正见真义,目的是要让每一个人能破我执,离开邪见,而得真正的解脱安乐,所以讲的是声声如法的真话。但是众生都深深执着一个“我”,害怕听到真话——无我。所以从人间的现象来讲,说真话的是冷门,生意很不好,不象热门那样门庭若市的。不符合众生的欲望,不满足他们的需求,恰恰是要破你的执着我见,把自尊心拿到地上踩,怎么受得了!“无我怎么可以?我是高高在上的,我是无限尊贵的!”如果有人说:“你们来归依,我给你加持,授你一个密法加一个灌顶,再特别给你一些别人没有的,你回去就受用不尽了。”保证每个人都去!但我们告诉你:“这是不可能的,你一定要破我执,不能在人间的欲望中颠倒执着。”这个谁要?与我们的欲望相反嘛,生意怎能会好?所以讲真话要破我执的,要痛苦地把那个“我”消掉,没人要的。导师写到这里,我就有好深的感受,真是这样,讲真话生意一直好不起来。有时候想用一下方便又不忍心,什么叫方便?“菩萨啊,你们很伟大很发心喔,你们功德无量,未来会大受用,这支柱子让你出。”大家便很欢喜地刻个名字在寺庙的龙柱上。可是我们不忍心啊:“不要执着哦,要破我见我执,这样是不行的, 那样也不行……” 那谁要!欲望中已经习惯的人他受不了的。我曾用一个很难听的比喻——厕所里的粪虫:过去厕所是一个深坑,里面整团的粪虫钻来钻去在蠕动,在粪便中很自在。你看了会说:这里面实在够可怜够脏的,你们怎么在这里不出来呢?你慈悲点把它抓出来,用清水洗干净。可是它一定会爬回粪坑的,我不骗你。注意啊!众生的我执及欲望的染着之深与粪虫是一样的,你把他抓出来用清水洗一洗,受不了的,他绝对钻回去。那种我执欲望染着之深真是这样,很恐怖!你把粪虫蛆子抓出来,它如果会讲话,一定会骂你。从这里我们就不会见怪了,众生颠倒,可能会疑会谤,这是没办法的事,跟粪坑里的蛆虫是一样正常的。站在客观的立场,众生在我执颠倒里,就是正常的事。那真的就无奈了吗?不会的: “好在佛有无量善巧方便,为这种深执我的众生,又作另一说明。 C-03(二)身心转依之涅槃: 转依即涅槃,表示身心起了转化,转化为超一般的。「依」,有二种(1)心所依止,名为「染净依」。依心的杂染,所以有生死;依心的清净,所以得涅槃。在大乘的唯识学中,特重于这一说明。” 大乘法有三系,谈到解脱,其中唯识与真常两系谈的是转依,各自理论内容有所不同,就在这里。唯识学重要的理论是依我们的心而转依的,从污染转化到清净,就是从心识心灵上从染到净的转依来下功夫,叫依心所的转依。 “(2)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为「迷悟依」。法性是究竟的真性,迷了它,幻现为杂染的生死;如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清净德性,就名为涅槃。” 真常系是站在法性(空性)的转依上:空性是本来清净的,众生由于迷惑而不了解空性的真相;如果悟了,即显出法性的本来清净德行,名为涅槃。也就是说,众生本来清净,一念无明而起杂染的生死。如果悟到本来清净的法性,就名为涅槃。真常系的理论是在法性空性上从迷到悟的转依;而唯识是从心境上从染到净,要注意这个差别。这样大家就明白了,大乘各派体系(除中观外)思想的归属及理论的建立,其实没有离开这两种转依的内容。 “从心依或从法性依的转化中,去表显涅槃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特色。” 注意听,什么是大乘有宗?如果把大乘分成三系,中观是性空唯名,唯识是虚妄唯识,真常是如来藏清净心。中观属于空宗,唯识及真常属于有宗。怎样抉择有宗与空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有的, 就是有宗;不管讲有讲空,最后归于空的,就是空宗。唯识也讲有讲空,也讲到空性是圆成实性,但最后认为圆成实性是实有的,所以属于有宗。中观承认一切法的如幻有,但归于一切法空,因为有是如幻的有而非实,所以是空,虽讲有而归于空,所以中观还是归于空宗。真常就不用讲了,一定要根据一个真心如来藏佛性,才能缘起一切万法,所以本来就在有宗里面。注意喔,导师点出前面的染净依及迷悟依是对有宗来讲的,唯识是染净依;真常系的如来藏思想认为本来是清净的,本来有佛性,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是迷惑了,只要把迷破掉,悟了就又恢复本来嘛,所以叫迷悟依,这是有宗的特色。大乘佛法这二宗的主题基本就在这里。 “(1)以染净依说转:染与净,都以心为依止。这个所依心,唯识学中名为阿赖耶识,即心识活动的最细微部分;最深细的阿赖耶识,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由于心中有不净种子,种子生现行,现行又熏种子,故才能流转于苦海中。” 这个重点就是唯识的思想,讲八识其实不是有八个识,是这个识本身有八种不同的功能作用。这个阿赖耶识最深细的部分又像仓库一样,能储藏一切种子,所以阿赖耶识即成为生死与涅槃的枢纽。唯识学要建立阿赖耶识的目的,是要让我们明白所谓的生死轮回,这一生到下一生之间是什么来产生功能作用的。如果这一生与下一生没有相依相缘的关系,那就不能成为轮回。佛法既然讲无我,没有一个本性本体,那么是什么从这一生转到那一生呢?要建立轮回的思想就很困难。所以唯识为了建立生死轮回的作用,最后认为问题就在无我,无我怎么办?他认为意识深染的部分就是阿赖耶识,它可以生现行,又可以熏现行成种子。从种子生现行及现行熏种子的作用就可以完成轮回的功能了。利用这个机会了解一下唯识学的根本理论及思想,否则我们就不清楚唯识要建立阿赖耶识的意义。 “好在心的深处,还有清净的种子,得解脱,就要设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净种子,使它显现出来。如信三宝,听法,诵经,持戒等,即是开始转化。依佛法作不断的熏习,渐使杂染的力能减低,清净的功能增强,发展为强大的清净潜力。” 唯识学的重点理论就在这里:我们的阿赖耶识里面不完全是杂染的种子,其中还有清净的种子。但唯识学还有另外一派理论,认为一切都是虚妄杂染的,清净的识种子是现在新的熏习而产生的。这就是 新熏说与本有说两派的争论。导师在这里说的是本有清净的种子。 “一向为杂染所依的杂染心,现在转化为清净法的所依,就叫做转依(究竟转依在佛位)。” 有人说成佛才是究竟的转依,还没有成佛前有十地,一地一地的境界不同,转依的是部分而不是全部。所以破一分,转依一分,即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逐步清净,最后就成佛了,最后的转依是成佛,才能完全清净。 “杂染的阿赖耶识是虚妄分别的,而究竟转依的清净心,转识成智,是无分别的。具足一切功德的佛涅槃,彻证无我,没有分别,所以从对立矛盾等而来的一切的痛苦,成为过去。” 从这里就知道唯识学其实就是这几个重点。把握住这个重点的根本理念,将来去看唯识学的书,不管是导师著作《摄大乘论》、《唯识学探源》或唯识学本身的《唯识三十诵》、《二十诵》等,就不会被搞糊涂了。其中名相好像很繁复,其实都没有离开这些主题,只要把握住这个,很快就会理解唯识是站在什么立场在讲了。明白唯识的染净依与真常的迷悟依,对佛法的一些疑问都会迎刃而解。现在为何会被搞得糊里糊涂?就是不明白很多宗派不同内容是如何建立的,不清楚大乘有宗所谓的迷悟及染净。当然空宗的理论就不是这样的,但是对这些差别,又有多少人能抉择清楚?我们为何学佛那么辛苦?有的认为是这样,有的认为应该是那样,其实我们的体证都不够深刻,对法的结构也不了解,所以只有信仰的份,根本没有抉择的能力。最后只好归于信仰而不能自证,问题就在这里。只有把这些都理解清楚了,才能正确抉择对我们最有益的法门,这个很重要! “(2)以迷悟依说转:「依」,指法性而说,或名真如。真是非假,如是不二的,这就是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实相。众生为何轮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颠倒妄执,造业受苦。” 一切万法(包括身心)都是迁流不息剎那不住的,万事万物本自寂灭的法性叫空性或真如法性。众生无法体悟到一切法的真实相,所以执一切法为实在,这就是颠倒妄执,因而产生染着贪爱才造业受苦。 “一般人觉得,生死流转中,有个真常本净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这个地方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活在一切法的现象中,尤其对自己在生死轮回中的身心作用总感到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自我,迷的时候是这个“我”;悟道解脱了,也还是这个“我”。 “现在说:众生虽迷了,而常住真性,不变不失。照「楞伽经」说:由于「众生畏无我」;为了「摄引计我外道」,所以方便说有如来藏。这对于怖畏空无我,怖畏涅槃的,就容易信受了。” 什么叫真性?真性的解释应是诸法空性的真实相,即法性空寂。但为了摄受上述执着“我”的众生,所以产生了迷悟依转的大乘真常系理论:认为众生本来具有一个真常不变本来清净的真我,只是因迷惑颠倒执着了,才流转在生死轮回中。尽管迷惑颠倒,本来有的真常本性是不会失去的,一旦悟到本来的清净佛性就解脱了。大乘佛法的真常系理论阐扬的是如来藏思想、本具佛性、本来清净心。其实,《楞伽经》对于如来藏的解释是:外道的思想都执着在有一个实在的真我或灵魂,佛陀开示说一切法无常无我,外道听后恐惧害怕无我而排斥不能信受。为引导摄受这些怖畏空无我涅槃的外道来学习信受佛法,所以方便说有真我如来藏。外道认为我们有一个真我如来藏,也是真如不变的,看起来佛法也讲有我。这样,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就会信受,这叫方便说。注意!佛法中虽然普遍讲如来藏、佛性、真我、清净的常住真如,这是真常系的说法,但也只是对恐惧排斥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不得已的方便说。 “中国佛教界,特重这一方面的宏扬。但是,若忽略了佛说如来藏的意趣,就不免类似外道的神我了。” 这一点大家更要注意!无我是佛法的根本,是与外道不共的特质,这个特质无论如何都不可以改变。后期的如来藏思想说有“真我、佛性、真如不变”,那只是对恐惧无我的众生及外道的方便说,这点千万不可忘却!否则会与外道的“神我”相混淆而失去佛法的真意!如果知道这是方便说,我们就不会执着,就不会与外道一样看法了。 “其实,如来藏即是法空性的别名。必须通达「无我如来之藏」,才能离烦恼而解脱。” 如来藏其实是法空性的别名,如来藏就是空,就是在讲空性,要离却烦恼而解脱,必须通达“无我”的如来之藏!如果站在真正的法性上解释迷悟依的内涵应是:法性本自空寂,本来清净(这个“本来”不是现在的过去,而是万法的当下)。众生由于无明不知道法性本来空寂清净,所以“迷”惑于万法,以为是实在的,因而颠倒执着造业,产生杂染的生死流转;一旦“悟”到了法性空寂,悟到一切法的真相是本自空寂清净的,当下就是悟道的解脱自在。所以“迷”与“悟”的依转,应该真正站在法性的立场来看:法性是本来清净的,由于众生不知道法性清净,以为有一个实在的“我”而产生染着,这就是“迷”;现在明白了真相,超越了颠倒,体悟到法性空寂,这就是“悟”。所以真正的从迷到悟应站在法性上来说,直接契入的就是法性空寂,体悟真相而解脱。 大家注意:佛法有的经典是站在染净的心性上来讲;有的是站在法性的迷悟上来讲的。依据唯识的染净观念,认为人间是污染的,我们的心灵被染着了,要慢慢去掉这些染着而恢复清净——有污秽可去,有烦恼可断。如果从法性上来谈,法性是本自清净的,能直接契入法性而悟到法性本自清净或本自寂灭,本来就清净,还要去掉什么污染?修行的方法就不一样了,要注意。比如说在声闻佛教里,我们有烦恼颠倒执着,所以要修行去掉这些东西,要“断烦恼,证菩提;断生死,入涅槃”,把生死、涅槃及烦恼、菩提分成两回事。然而大乘佛法讲的是直接契入空性,空性的本身当下即是寂灭,如果体会到法性本自清净本自寂灭,还有什么需要去掉?不一样喔!所以大乘有大乘的特色,苦集灭道的四谛,根本佛法声闻法重的是“苦与集”,然后要修行来消灭苦集而进入寂灭。而大乘法重的是灭与道,直接契入法性空寂,直接从灭的部分去体证法性空寂,不需要慢慢去除污染,方法就不一样。这就是着重处不同,大小乘方法上各有偏重,但在根本上即法性上是相同的,大家要注意!刚开始学佛都说“有烦恼可断,有生死可离”。如果体会到法性的部分,那就烦恼与生死皆不可得,因体证的方法有所不同故。但所体证的涅槃空性法性都是一样的,只是大乘着重直下的体证方法。所以有染净是从心灵的现象来看,有迷悟是从法性上来看,角度不同,大家要注意。 “﹝结 说﹞ 生死这个大问题,全由我执而来,所以要了生死,必须空去我见。无我才能不相障碍,达到究竟的涅槃。凡圣的分别,就在执我与无我。” 佛法的特质从这几句话就彰显出来了:佛法的特质在于无我,所有外道都执着有一个我,所以再怎么修都不可能解脱,了不起得升天的福报,与解脱不相干。众生执着有一个实在的实有感即自性见我执,佛法要破的就是这个我执,我执不破,就不了解寂灭法性即本来面目。所以凡圣的真正差别就在于,凡夫执着有我,而圣者体证到无我,这是根本处。我们在看佛经,研究佛法佛理时要注意,经论中说无我、法空性的,那是究竟了义说;说有我的,那是方便有余说,而不是究竟的。一定要明白这个根本,否则就分辨不清究竟了义与方便。随顺众生的习性,当然希望有我,讲无我会害怕的。但如果因我们喜欢而一直执着在这样的观念中跳脱不出来,那就永远不可能破我执而解脱了,这一点要注意。 “涅槃的见地,如苦痛的消散,无分别,无分量,寂静,平等,这在大小乘中,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 所谓涅槃,就是一切痛苦烦恼贪嗔痴的消散止息,不再起差别对立的分别,也不会执着实有的数量,达到的是寂静平等。大小乘都是在无我观中消除个我的对立。所以只要还有我的实有感的执着,就不可能体证涅槃,那就一定是在差别对立的意识分别中,一定要明白! “涅槃,不是说明的,不是想象的。要觉证他,实现永恒平等与自由,必须从实践中,透过无我的深慧去得来。” 我们说这些法是要让大家明白,痛苦烦恼是从哪里来的?如何达到真正的解脱平等自在即所谓涅槃的境界?这里点出一个重点:一定要透过实践去体证无我,要开发般若的深慧,才能亲证涅槃。听法不仅仅是理论,还要进行深观,在生命中去体证真正的无我,以消除一切染着而真正体证所谓的涅槃寂静。我们就快办禅修了,其实禅修时就要指导大家怎样在生活身心中去深观,了解什么叫无我,什么叫涅槃寂灭的空性。就是希望透过观照的方法去体证,这不是说只是上课听听法义就可以了解的。如果有这样的人当然很好,那是利根;但如果没法听听就明白了,我们还是要学学观照用功体证的方法,这样在理上及事上都能相依相缘来体证实义。 C-04“※道 谛※ ﹝八正道﹞ 涅槃──苦的熄灭,是由修道而证得的。在三十七道品中,最能代表佛教的实践法门,就是八正道。” 四圣谛的内容是“苦集灭道”:苦是现实的一切,集是苦集起的原因,灭是苦的灭除即寂静涅槃,道是体证的方法,道谛是达到究竟涅槃的方法即八正道。 佛陀悟道时形容自己发现了古仙人道,即过去觉悟的圣者走过的路。八正道是解脱灭苦的八个正确的条件及方向,佛陀将八正道形容为古仙人道即真正的解脱之道,依据他们走过的路,我们也可以达到究竟解脱。 “释尊的时代,印度社会风气走上极端。有的以纵欲的享乐为人生目的,在物欲的追求中,被无穷的欲望所奴役;有的以禁欲的方式,专修无意义的苦行,自讨苦吃。极端的乐行与苦行,都不能使自己的身心正常,对解脱毫无益处,故佛陀开示八正道的中道──离苦、乐二边,以智化情的生活。约束自己,而不虐待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才能引上解脱的正道。” 佛陀时代的社会风气,有的在物欲情欲的追求中满足自己,但欲望只能使我们越来越执着越苦,以至于被欲望所束缚,像奴隶一样而身不由己。有的反向思考认为这些欲望是祸害,我们应禁欲远离一切的欲望,修苦行来折磨自己。一天吃一餐甚至禁食裸体,过不正常的生活,有的睡在冰上,有的在火边受苦,有的一脚独立等,修的都是难以忍受及想象的苦行。但以佛法来看,这样的苦行对生命的解脱毫无意义。 佛法是以智化情,智就是智能,情是人间迷惑的感性的情感。我们心灵的思惟模式是错误的,因无明不了解真相,才会执着颠倒。所以真正要修正的是这个思惟模式,是观念心灵上的执着。否则即使外表行为再怎样克制压抑磨练,对于解脱都是无济于事的。我常用计算机程序来作比喻:电脑的程序不修正,功能是不会转变的。我们的执着如没有从内心的观念完全去净化,单单磨这个身体有何用?就像将一个犯人关上二三十年,不让他与外界接触,难道他会成圣人!因为内心的执着观念并没有消除。以智化情四个字是佛法的特质,情感部分的染着只有通过智能的开发明白真相后才能修正。佛陀开示的八正道是使我们超越解脱颠倒执着的八个正确的条件方向内容。约束自己而不是虐待折磨自己;受用维持生存所必需的享受而不放纵在情欲上,恰到好处来调整身心。当我们的身心处于平衡的状态时,才能开发智能而体悟真理,真正改变自己而走上解脱的正道。 “「杂阿含经」说:「阿难,何等为正法律乘、天乘、婆罗门乘、大乘,能调伏烦恼军者?谓八正道,正见乃至正定。」因此,八正道可说为五乘共法。” 八正道的内容从正见到最后的正定,是佛陀开示解脱的唯一道路,不管是人道、天道、声闻、辟支佛、菩萨都同样要走这一条路,所以叫五乘共法。 “这看「八正道经」的一段经文,即可明了:「正见者,谓如信作布施,礼沙门道人,供养佛及孝顺父母之一切善法,后世得福。正思惟者,谓念道不瞋,守忍辱不相侵。正语者,谓不犯妄语、绮语、恶口、两舌之口四过。正业者,谓不盗、不杀、不淫。正命者,于饮食、床卧等不贪,离非法。正精进者,谓行精进。正念者,谓念念不妄。正定者,谓守意护意而不令犯也」。” 正信而行布施,礼圣弟子,供养佛,孝顺父母等一切人间善法都是后世得福报的善行,是世间正见;正见以后才有正思惟,念念行道,不起瞋恨,要能忍辱而不相侵害;不能打妄语,不说绮语及不好听的话,不挑拨离间;不妄取不应该的财利,生活上必须要依正确的行为及财物来源;意念清净就是在定中……,这是八正道经简单的介绍,后面会将八正道的每一支作详细的解说。 “有者说阿含是小乘经,甚至误解八正道是小乘法,这是不正确的。如大智度论说:「佛说四念处乃至八圣道分是摩诃衍(即大乘法),三藏中亦不说三十七品独是小乘法」。又如大乘的「佛说阿弥陀经」说:「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可见,八正道实是十方三世诸佛度化众生的基本法要。以下,参照经论说明八正道的内容。” 八正道是大小乘都要共同遵守的。但往往很多人一听到八正道马上就会说:“唉呀,那是小乘的!”其实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大乘佛教认为三十七道品还是大乘法,八正道就是三十七道品中的,怎会是小乘法?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也谈到三十七道品是摩诃衍(即大乘法)。早晚课唱诵的大乘《阿弥陀经》里讲到极乐世界的鸟出和雅音,都在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这就是三十七道品。所以千万不要把八正道当作小乘法。其实《阿弥陀经》应该是早期的作品,佛灭后约一百年就有了,经文的法义没有离开三十七道品。 C-05(正见) 1、世间正见:就是正确的人生观,略分四类来说: (1)见有善有恶:确信有善与不善,并分别善与恶,作为我们起心作事的准绳、止恶行善的原则。如否定道德及怀疑论等,便是邪见。” 正见分世间正见及出世正见,这里第一讲世间的正见,即正确的人生观,略分
/
本文档为【解脱之道C】,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