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2013-11-26 2页 pdf 16KB 22阅读

用户头像

is_096663

暂无简介

举报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 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2011年 06月 09日 11:44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三文 原题为:世间已无黄万里 核心提示:上世纪 80年代起,他屡屡就三峡工程之事再度挺身而出,预言“三峡高坝 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也正因此,黄万里建言多达 6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 我 30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 论 7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 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三峡往事:黄万里求 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 2011年 06月 09日 11:44 来源:中国经营网 作者:三文 原题为:世间已无黄万里 核心提示:上世纪 80年代起,他屡屡就三峡工程之事再度挺身而出,预言“三峡高坝 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也正因此,黄万里建言多达 6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 我 30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 论 7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 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三峡工程的负面效应终于被官方承受,国务院会议首次态,“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 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 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如此表态,使得公众重新怀念起黄万里其人其事,在网间引发悼念高潮。黄万里,1911 年生于上海,著名水利专家、民主人士黄炎培之子。早年曾经留学美国,1936 年获水利工 程学博士学位,1937年春学成归国,也被认为中国首个学习过水文学的水利专家。 今天我们记住黄万里,并非其主导的水利工程,而是因为他对于三门峡工程以及三峡工 程的异议。上世纪 50年代,在苏联专家帮助下,中国决定动工黄河三门峡大坝,力图以人 力一清黄河。当时水利部召开讨论三门峡水利规划方案之际,参会有 70多位专家学者。迫 于“圣人出,黄河清”的言论环境,唯有黄万里反对三门峡水库,他公开表示:“你们说‘圣 人出,黄河清’,我说黄河不能清,‘黄河清’,不是功,而是罪。”期间,他进行了长达 7 天的辩论,无果而终。 最终,三门峡大坝上马,而其后造成的断流、洪灾危险影响无数人生活,几十年并未好 转,无一不如黄万里所预期。事后,黄万里曾经多次表示,技术上说明三门峡大坝不该建并 不难,可惜众多专家无人敢于坚持。对此,黄万里未能释怀,写了小说《花丛小语》,1957 年发表于《新清华》。 小说直接讽喻三门峡之事,借人物之口直舒胸襟:“文人多无骨,原不足为奇,主要还 是因为我国学者的政治性特别强。你看章某原来有他自己的一套治理黄河的意见,等到三门 峡计划一出来,他立刻敏捷地放弃己见,大大歌德一番。并且附和着说:‘圣人出而黄河清’, 从此下游河治。他竟肯放弃了水流必然趋向挟带一定泥沙的原理,而腼颜地说黄水真会清的, 下游真会一下就治好,以讨好领导的党和政府。试想,这样做,对于人民和政府究竟是有利 还是有害?他的动机是爱护政府还是爱护他自己的饭碗?这些人也就是我们的党和政府最 喜爱的人才。” 这番言论,被毛泽东批示“这是什么话?”甚至开创了《人民日报》批判右派的文体。 黄万里不仅划为右派,而且下放多年,在政治运动中甚至被诬为“贪污”。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才重见天日。根据黄万里长子黄观鸿回忆,黄万里在上世纪 60年代曾经有“摘帽” 机会。当时,毛泽东曾在新春座谈会上对黄炎培说:“你儿子黄万里的诗词我看过了,写得 很好,我很爱看。”据说,当时只要写份检查即可“摘帽”,但是黄万里并不愿意。 黄万里因为不肯写检查,右派帽子一戴很多年,摘帽之后仍不改风骨。上世纪 80年代 起,他屡屡就三峡工程之事再度挺身而出,预言“三峡高坝若修建,终将被迫炸掉。”也正 因此,黄万里建言多达 6次,屡挫屡上,“我要求中央领导给我 30分钟的时间,听我汇报就 可以把问题讲清楚,可惜无此机会。当年三门峡还让公开辩论 7天,现在没有人和我辩论, 杂志上也不刊登我的不同意见,我是看不到三峡建成后的后果了。你们还能看见,帮我记着 看看,但愿我的话不要言中,否则损失太大了。” 于是,直到黄万里 2001年离开人世,仍旧对于三峡工程念兹在兹,所留遗书,也与水 利有关,“治江原是国家大事,蓄、拦、疏及挖四策中,各段仍应以堤防‘拦’为主。汉口 段力求堤固。堤临水面宜打钢板桩,背水面宜以石砌,以策万全。盼注意,注意。万里遗嘱 2001年 8月 8日。” 当然,三峡工程与三门峡不同,目前尚未到盖棺论定时候。学术可以存在异同,但是前 提在于出于本心而非政治、权贵压力。当前种种神化黄万里的言论更是另一种荒谬,也违背 了他的初衷。但是,作为一名学者,对于自身理念的坚守,体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无论在什么时代,都应该得到应有的尊敬。 世间已无黄万里。讽刺的是,当年之所以批判黄万里,因为他的“不识时务”,为反对 三门峡工程以及三峡工程遭遇诸多冷遇;今天,人们之所以记住黄万里,也正是在于他的坚 守,然而这位科学家一生良知所追求的意见,仍旧未能抵御时代大潮的无情冲击。 黄万里诗词俱佳,曾写下《梦吟绝笔》: 一死明知素志空,九州行水失斯翁。 但教莫绝广陵散,枉费当年劳苦工。 其孤独姿态跃然纸上,有如鲁迅所谓的“战士”:“我不过一个影,要别你而沉没在黑暗 里了。然而黑暗又会吞并我,然而光明又会使我消失。” 行文到此,不得不掩卷反思。种种重大公共政策,其效应往往难以在短期之内展现,但 是却直接影响了几代人的生活,不可不慎。马寅初之于人口论的“异议”如今已成为常识, 而当时却丝毫不见容于世。我们感谢马寅初、黄万里之辈的坚守,然而如果把 13亿人的未 来,押宝于这些不世出的孤独斗士的成功,那么民族希望何其渺渺;再坚韧的脊梁如黄万里, 一己之力也撑不起如许之大的国民期待。 公共政策最大风险或许就在于信息不透明,当黄万里等人远去之后,我们是否应该反思 尽力回归公共政策的本义,也就是“公共”的题中之义,拓展公共空间,包容异见,如是, 才有可能延展出更多类似黄万里式的人物。
/
本文档为【三峡往事-黄万里求30分钟辩论时间而不可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