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201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详细复习

2013-11-22 10页 doc 163KB 13阅读

用户头像

is_700864

暂无简介

举报
201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详细复习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2)分子之间有空隙。(如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小于他们各自的体积之和) (3)分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举例证明) (4)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气...
201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详细复习
七年级上第四章复习提纲 第一节 物质的构成 1、定义: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但不是唯一的一种微粒,构成物质的微粒还有原子和离子。) 2、分子的基本性质有: (1)分子体积和质量都极小。(用光学显微镜不能看到分子,要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2)分子之间有空隙。(如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会小于他们各自的体积之和) (3)分子之间有吸引力和排斥力。(举例证明) (4)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液体分子次之,固体分子之间间隙比较小。 4、扩散现象说明了一切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还能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热运动越剧烈。 5、蒸发的微观解释: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要离开液面的过程,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6、用分子的观点解释水蒸气容易被压缩,而水和冰并不容易压缩:水蒸气、水和冰都是由分子构成的,但水分子之间间隙差别较大,水蒸气的水分子之间的间隙较大,而水和冰的水分子之间间隙很小,所以水蒸气易被压缩,而水和冰不易被压缩。 (黄豆与芝麻的实验是模拟实验,用宏观现象类比微观结构,不能直接得出分子间有间隙的结论) 第二节 质量的测量 1、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组成,质量的含义: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它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其大小不会随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 物体质量的主要单位(单位)是千克,符号kg。常用单位有:吨(t),克(g),毫克(mg) 3、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106毫克 1克=1000毫克 感受质量的大小: 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一个苹果的质量约为150g, 成人:50Kg—60Kg, 大象6t; 一只公鸡2Kg,一个铅球的质量约为4Kg. 3、测量质量常用的工具有电子秤、杆秤、磅秤等(弹簧秤不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4、托盘天平的基本构造是:左盘、右盘、平衡螺母、游码、底座、分度盘、指针、横梁标尺、砝码及砝码盒、镊子。 平衡螺母:用来调节天平横梁的平衡。 指针和分度盘:判断天平是否平衡,可以根据指针在分度盘上左右摇摆幅度是否相等来判断,不必等到指针完全停止摆动,只要摆动幅度相同即可。 3、 使用天平注意事项: 1 注意称量值不能超过量程(最大称量值) 2 玛法不能用手直接取,应用镊子取,称后及时放回砝码盒,以免生锈。 3 防止天平与潮湿、有腐蚀性的物体接触。 4 加砝码时要轻放轻拿 注意: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左盘上(可在两个盘中都垫上大小质量相同的两张纸或两个玻璃器皿)。 ★4.托盘天平使用: ① 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动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游码归零),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对准分度盘零刻度线或指针在中央刻度线左右小范围等幅摆动。(判断天平是否平衡的依据)调节平衡螺母的方法归纳为“螺母反指针法”,也就是当指针向右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左调,当指针向左偏,应将横梁上的(左或右)平衡螺母向右调(即偏右往左调,偏左往右调) 2 称量: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估计一下被测物体质量后,用镊子按“先大后小”的顺序向右盘中依次试加砝码,如果添加最小的砝码嫌多,而退出这个最小的砝码又嫌小,这时应退出最小的砝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上。“左物右码” ③ 读数:被测物体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指示的质量值。(游码以左端刻度线为准,注意每一小格代表多少g) 4 收好:测量完毕,将砝码放回砝码盒,游码归“0” 一:砝码的规格:100g,50g,20g,10g,5g,2g,1g(每种砝码最多两个) 知识点二:游码的量程=砝码中最小的砝码 知识点三:称量时,指针偏右,则减少砝码或游码向左移;指针偏左,则增加砝码或游码向右移 知识点四:称量时绝对不可用平衡螺母来调节平衡 知识点五: 在用天平测量时,造成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有:砝码磨损、砝码比标准量小,读数是指针偏右。 造成测量值偏小的原因有:砝码生锈、沾上灰尘或水、 读数时指针偏左。 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开始没有调平,指针偏右,会造成测量值偏小; 指针偏左,会造成测量值偏大, 知识点六:若物体错放在了右盘,则物体质量=左盘所放砝码总质量—游码所示刻度值 例1:怎样测量1滴水的质量。写出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并设计测量数据的表格。 答: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在烧杯中滴入100滴水,称出总质量记为m2 ,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除以100就是一滴水的质量,(m2 — m1)/100: 例2:如果在实验中需要50克的水,想一想,应当怎样用天平测量? 答:先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天平的右盘中用镊子夹入50克砝码,在烧杯中加入略少于50克的水,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直至天平平衡,即得50克水。 例3:有一大盒的牙签,想知道总共有多少根。如何能快速地知道牙签的数量,写出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 答:先用天平测出所有牙签的质量,记为m1,然后数出100根牙签用天平测出质量,记为 m2;用100根牙签的质量除以100得出一根牙签的质量, 最后用所有牙签的质量除以一根牙签的质量,即为所有牙签的个数。 公式:100 m1/m2 第三节 物质的密度 1、密度定义: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该物质的密度。 密度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形状、体积、质量无关,即对于同一物质而言,密度值是不变的。(如: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是一样的;) 通常不同的物质,密度也不同; 2、 密度的公式:   ρ=m/v    (公式变形:m=ρv   v=m/ρ) ρ表示密度,  m表示质量(单位:千克或克),v 表示体积(单位:米3或厘米3) 一般情况下水的密度为1.0×103千克/米3,合1.0克/厘米3, 它的意义是 每立方米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立方米,表示的意义是1立方米水银的质量是13.6×103千克, 3、密度的单位: (1)常用密度的单位:千克/立方米  或 克/立方厘米 (kg/m3,g/cm3) (2)两者的关系: 1克/立方厘米=1000千克/立方米     1千克/立方米=1×10-3 克/立方厘米 (3) 水的密度=1×103千克/立方米=1克/立方厘米 4、密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ρ=m/v (2)测量固体的密度(石块) 1.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m 2.向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刻度值V1 3.用细线将小石块拴住,缓缓放入量筒中的水里,并使之完全浸入,记下水面刻度值V2 4.计算密度 ρ=m/(V2-V1) (3)测液体的密度(盐水) 1.将适量盐水倒入玻璃杯,用天平测出玻璃杯和盐水的质量m1 2.将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盐水的体积V 4. 计算密度 ρ=(m1-m2)/v 或1.量筒量出液体的体积为V 2.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为M1 3.把液体倒入空烧杯中,称的总质量为M2 4.计算液体密度ρ=(M2- M1)/V 5、密度知识的应用: (1) 在密度公式中,知道其中任意两个量,即可求得第三个量。(2)知道水的质量或是体积,就可求另一个量(水的密度默认为已知量)(3) 可用于鉴别物质的种类。 第四节 物质的比热 1、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高温物体放热,降温;低温物体吸热,升温。 2、热量: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用符号Q表示,热量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J 3、比热:我们把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在升高(降低)1℃时所吸收(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 比热容,简称为比热。 比热单位:焦/(千克×℃)读作: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 水的比热:4.2×103 焦/(千克×℃) 意义:1kg水温度升高1℃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为4.2×103焦。 2、比热表的阅读: ⑴水的比热最大。(由此说明水作冷却剂、保温剂的作用)比热大的物体升温慢降温也慢,反之则相反 ⑵不同物质的比热是不同的。所以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吸放热的多少无关 ⑶不同状态的同一种物质的比热不同,说明比热与物质状态有关 3、 所以,沿海地区气温变化小,内陆气温的变化大 同一纬度的海洋和陆地:气温:冬季陆地降温快,海洋降温慢 夏季陆地降升温快,海洋降升温慢   原因:海洋(水)的比热容比陆地(岩石)要大,升温慢 降水:沿海降水较多,降水的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内陆降水少,降水集中在夏季。   原因:距离海洋远近不同 第五节 熔化与凝固 1、物质的存在状态通常有三种:气态、液态、固态,物质的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种变化叫做物态变化。 2、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凝固过程要放出热量,熔化过程要吸收热量。 1 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 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后继续加热,温度又开始上升,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条倾斜上升的直线。(见图1) 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②、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 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见图2) 3、像硫代硫酸钠那样具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做晶体,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叫非晶体。 晶体和非晶体的主要区别是:是否具有熔点; 无论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它是晶体的一种特性。 5、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做凝固点 。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相同的。 7、在晶体加热熔化过程中,熔化前温度逐渐上升,固态;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状态为固液共存;熔化后温度逐渐上升,液态。(注:熔化时间不是加热时间。) 8、区分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图像的标志是:看T-t的图像中有没有一段平行于横轴的等温图像。 9、萘的熔点是 80℃ ,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 48℃ 。水的熔点是 0℃ 10、晶体举例:金属、冰、水、海波等 非晶体举例:松香、石蜡、玻璃、塑料、橡胶 第六节 汽化与液化 1、物质由液态变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液化或凝结。 2、汽化吸热,液化放热。 3、液体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进行的汽化现象; 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进行的。 沸腾特点:在一定温度(沸点)下进行, 低于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上升,不沸腾(如图b气泡变小); 在这个温度时,液体吸收热量, 温度不变,沸腾(如图a气泡变大)。 沸腾的条件:(同时具备)a液体的温度达到沸点;b继续吸收热量。 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沸点)保持不变。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液体的沸点受大气压的影响,一般气压越高,沸点也随着增高。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说明:水在加热过程中的现象:沸腾之前,水的温度不断上升,并有气泡产生,这时的气泡中主要是空气,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并有响声出现且逐渐增大。达到一定温度时,开始沸腾,这时水底会产生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把里面的水蒸汽释放出来,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 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 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时,液体的温度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降低。具有制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示数将先下降后上升。(下降是因为玻璃泡上的酒精在蒸发时要吸收热量,后上升是因为酒精蒸发完后回到室温) 6、使气体液化有两种方式: ①降低温度可以使所有的气体液化(只要温度降低到足够低) ②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但不能使所有气体液化,还必须温度降低到一定的程度) 如气体打火机以及液化石油气内的液体都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在常温下液体化的 火箭的燃料液态氢和液态氧也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制得的。 气体液化的好处是可以使气体的体积大大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7、电冰箱工作的原理是: 主要用到了汽化吸热和液化放热。在冰箱内(即冷冻室)要吸热使温度降低,在冰箱外(散热器)要把吸收的热放出。故在冰箱内冷冻室里是利用液体汽化吸热,使液体变成气体。而在冰箱外通过压缩机把气体压缩并在散热器放热使之液化变成液体又流到冰箱内,再又汽化吸热变成气体。如此反复循环,从而达到制冷效果。 热管温控技术,管内工作的液体在高端汽化吸热,在低端液化放热。 汽化方式 蒸发 沸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是液态变成气态,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在液体表面 液体表面与内部同时发生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下 在一定温度下(沸点) 剧烈程度 较缓慢 剧烈 温度变化 有制冷作用 温度不变 影响因素 1.液体温度高低 2.液体的表面积大小 3.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 大气压强(气压变大,沸点升高;气压变小,沸点降低) 第七节 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吸热。 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成固态的过程。————放热。 2、升华现象:樟脑丸变小,干冰消失,冬季结冰的衣服变干,白炽灯用久了变细。 凝华现象:针状雾凇(人造雪景)、冰棍外的“白粉”、发黑的灯泡、霜的形成。 3、几种常见自然现象的解释: 云、雪、雨、雾、露、霜 说明:它们基本上都是空气中水蒸汽形成的 云、雪、雨在高空;雾在低空;露、霜在地面。 云,水蒸气上升至高空温度降低后液化成小水滴,小水滴聚集成云。 雨,云中的小水珠越积越大,最后从天空落下来就形成了雨。 雪,高空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的小冰晶或有些小水珠凝固而成的小冰晶从空中落下来就是雪 露,夜间空气中水蒸气在气温较低时液化在植物体和其他物体的表面形成露。 雾,无风时,暖湿气流(水气)在地面附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雾。 霜,寒冷的冬天,地表附近的水蒸气,在夜间遇到温度很低的地表物体和植物时,凝华成霜。 知识点一:窗户哪边出现水雾的问题,哪边空气热就出现在哪边(水蒸气遇冷才会液化) 知识点二:利用沸点不同分离物质时,可画温度轴,先遇谁,谁先变 知识点三:白气,白雾为液态,水蒸气不可见 第八节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有新的物质生成。 2、物理性质不需要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包括: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吸附性、导电性导热性。 化学性质 只能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包括可燃性、氧化性、酸性、碱性、腐蚀性等。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物态变化都属于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生成了别的物质的变化,一般来讲:燃烧、腐烂、变质、生锈等属于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是:是否生成了别的物质(或新的物质) 2、化学性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可燃性、腐蚀性、 毒性、氧化性、酸碱性等属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像物质的颜色、 气味、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硬度、延展性、可溶性等都属于物理变化。 3、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a.物质的性质决定着变化,而变化又决定性质,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b.性质通常用“易(不易)”、“能(不能)”、“可以”“会(不会)”、“难”等词来描述。如:铁能生锈,二氧化碳会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易挥发等 c.变化时一个动态的过程,发生变化时往往伴随一些现象发生。如:铁生锈,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酒精挥发,盐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变浑浊,变红,消失了等都属于化学现象) 如:判断下列那些属于物理性质或化学性质,那些属于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铁生锈( )铁能生锈 ( ) 金的颜色是黄色( )水是液态的( ) 冰熔化成水( )水在一定温度可以汽化(沸腾)( ) 木材燃烧( ) 木材可以燃烧( ) 农药有毒( )小张中毒了( ) 硫酸腐蚀纸张( )硫酸可以腐蚀纸张( )食物腐烂( ) 图1 图2 PAGE 1
/
本文档为【201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详细复习】,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