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大成就品简体

大成就品简体

2013-11-16 38页 pdf 415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998870

暂无简介

举报
大成就品简体 大成就品 大成就品上香讚、成就讚 大成就品  开经讚 大成就品  龙华引 大成就品‧普告章 大成就品‧意会章 大成就品‧净土章 大成就品‧正信章 悲心慈愿引行 大成就品‧辟支章 大成就品‧疑信章 求上生章之一 求上生章之二 求上生章之三 大成就品‧观识章 大成就品‧自了汉章 大成就品‧罣碍章 大成就品,初心章 大成就品‧去皮章 大成就品‧断欲章 大成就品‧定性之一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大成就品‧定性之三 大成就品‧无量心 大成就 三论之一 大成就 三论之二 大成就 三论之三 大成就品‧略论 大成就...
大成就品简体
大成就品 大成就品上香讚、成就讚 大成就品  开经讚 大成就品  龙华引 大成就品‧普告章 大成就品‧意会章 大成就品‧净土章 大成就品‧正信章 悲心慈愿引行 大成就品‧辟支章 大成就品‧疑信章 求上生章之一 求上生章之二 求上生章之三 大成就品‧观识章 大成就品‧自了汉章 大成就品‧罣碍章 大成就品,初心章 大成就品‧去皮章 大成就品‧断欲章 大成就品‧定性之一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大成就品‧定性之三 大成就品‧无量心 大成就 三论之一 大成就 三论之二 大成就 三论之三 大成就品‧略论 大成就品‧篇后法语 大成就品‧完品讚 后叙文 迦叶佛  降 大成就品‧上香讚 叩首顶礼。唯心自在。 一缕心香达理天。兜率存扬永流传。 敬无方圆。灵光亿万年。 皈命 南无龙华佛(三称) 南无开心尊佛(三称) 南无当来下世佛(三称) 准提佛母  降 大成就品‧成就讚 法雨宏传在道场,师承弥勒启良方。开心 启窍唯灵识,莫缚元神自迷茫。醍醐灌顶 真言诀,箴印证可流长。一指三宝经论 品,万世千年可典藏。白玉生华黄丹箓, 紫府天书佛道扬。 观音菩萨  降 大成就品‧开经讚 一启天书心香献,输诚一志永无忘。 珠玑句句,研悟得真传。 唯有法相,永在宇宙中。 莫入迷茫,灵心助了义。 皈依 弥勒净土大尊佛(顶礼三称) 玄奘法师  降 大成就品‧龙华引 一时,在兜率天,龙华台上,佛尊端坐, 闭目垂脸,双手交掌,右阳左阴,叉勾竖 指,双姆向天,乃耀佛光,带业众生,俱 受披沐,佛光普照,法喜充满,久久不 止。有干老者,恭向上前,细语叩问: 「佛尊佛光,普照众生,是何因由?」 佛睁眼曰:「吾心如一,万缘不动,阴阳 交会,真光外耀,是以能够,普照众 生。」 又有坤妇,恭上禀曰:「佛之手印,有何 妙用?」 佛再详告:「双手拇指,各竖向上,意指 向一,掌指阴阳,交叉融汇,提升真光, 心无二用,灵华外露,乃为无上,成就妙 法。」 又有稚子,恭向前问:「佛已成佛,以此 妙法,成就上乘,是也不是?」佛慈示 曰:「吾现妙印,启示众生,依此而修, 显现真光,庄严法相。阴阳交会,五行不 克,气机顺畅。心猿意马,各受牵制。无 上妙法,植入心海,永受披沐。」 佛尊示毕,真光显现,加强普照,众生法 益,各沾法喜,久复久久,行礼始退。 大成就品,普告章 尔时,弥勒佛尊,伫立瑶台旁边,喟然惜 曰:「众生学道,却如迷雾茫行,虽有慧 根,得受指引,终成正觉,毕竟少数。」 适有满尼辟支佛,亦上前来,见佛尊低眉 不语,乃上前曰:「弥勒佛尊,心事重 重,是何缘故?」 佛尊开言:「众生处于迷度、度迷之际, 虽有倒装下凡,正觉指引,但是人间道运 不生,世尊灭度千年以来,正法已隐,像 法之世,众生又何以自救上渡,以登正 觉?」 辟支佛亦然叹曰:「只是众生佛性,何以 五浊恶世,不能勘迷入觉,虽然,慧智佛 性自在,但累世轮回,却是沉沦包袱。」 佛尊慨然略舒,乃开示满尼辟支佛曰: 「佛是有无,端在自性, 如来本意,即是见性。奈何众生一入十丈 红尘,目迷五色,一心大乱,尤有甚者, 情乃天地万物生生不息之动力,可是却因 昧于情,乃形成动力之枷锁,因而有情众 生,无以显现佛性,反倒沦于有情之角 力,演变成众生坠于轮回之导火线。因缘 之所成,众生各锺情心绾于怀,轮回永不 息。因此,世尊住世传法,乃要皈依佛 徒,落发出家,受戒行持,以此了断情 缘。」 辟支佛禀曰:「然则末法时期,众生不再 剃度受戒,佛有曰:『正法已藏。』则受 佛法不限于比丘、比丘尼之出家众,佛尊 以为如何?」 佛尊听如是言,乃再开示:「末法时期, 道降火宅,此乃因应天运,佛徒虽可不必 出家剃度,但受法仪轨,受戒行持,始为 佛徒。盖因戒度法实乃净业了因之根本, 依此行持,引度净土,始有方便法门 也。」 佛尊与辟支佛一番言语,乃作大成就品之 普告章,其义即是使皈依注籍之修子,知 所遵循,信愿受行。 大成就品‧意会章 尔时,无喜恶菩萨,曾与言佛尊:「三身 入世,三界福报,十方净土,十深善业, 众生如何?」 佛尊白曰:「三身正觉,佛有受用、转 轮、法相,众生不明受用,乃入三界,一 生所报,十善因缘,报业所在,往生净 土,信愿受行,无已复乎。」 菩萨再言:「唯识所论,解深密言。」 佛尊再示:「三界六道,唯一心识。解深 密经,穷究法相,性命为体,依止为本, 实非倒置,是乃本末。藏深言微,大而包 容,心执不去,万法乌有。」 佛尊与菩萨所言,看似对答,实则各引妙 义。弥勒佛尊,法语示现,悟者甚少。三 身乃为法相宗所立,意即正觉尊佛,法 性、受用,三身可为示现、轮回、应化。 故,世尊住世,正法开示,弥勒应运应 化,虽然是在未来下生佛,但在正法之 后,像法已过,末法已来,佛尊应化,均 在时刻之中。 大成就品‧净土章 弥勒佛尊端坐,有法遇罗汉等八大罗汉诣 佛尊,礼拜而后合十请告曰:「我等师尊 道安大师,弘扬弥勒净土法门,因而另由 首座慧远大师弘扬弥陀净土法门,遂成净 土宗初祖,东土弥陀净土之法门于焉大 盛。而弥勒净土,本是兜率天佛尊演法不 断之净土,却在东土几成断绝,是何因 由?」 佛尊慈目未睁,语音柔和,告之曰:「汝 等发愿,弘扬弥勒法门,往生此一兜率内 院,得证阿罗汉果,是也不是?」 法遇罗汉合十颔首曰:「沾沐佛尊法益, 是得证果阿罗汉。」 佛尊再告:「汝等师尊,为何命首座弘扬 弥陀净土法门,而率尔弘扬弥勒法门,其 关键即在,汝等各有因缘。」佛尊语落, 慈目略睁,又告之曰:「今日弥陀净土法 门之所以大盛,即是各有因缘,昔时世尊 住世,开示现法传闻,是为正法。正法之 后有像法,像法之后是为末法。灭度之 后,将有未来下生佛弥勒,以引渡有情众 生,正觉成佛。此一开示,即是揭示阐 明,今日弥陀净土宗之法门之所以会兴盛 之因缘;而至于弥勒净土之法门,虽曰几 已至断,但传而不止,弱而不息,历代皆 有弘扬弥勒法门,起由汝师∣玄奘,而迄 近来慈航,而至今日唯心宗道场,即是维 系弥勒法门之传承,印证世尊开示。」 罗汉又再请示:「弥勒一宗之所以在东 土,历经政客野心企图,而借名传音,终 致世人误解之时期,及至于近日,道、佛 各有旁支别宗,亦以弥勒而各争,此一现 象,是否佛尊所开示之因缘?」 佛尊:「然也!」 罗汉再禀:「闻法知悉,凡诸往生大行、 大智、大慈、大愿等各净土,以迄弥陀净 土,入净土而随兴畅行各净土无碍;唯在 弥勒净土,却无法如斯自在,是何因 由?」 佛尊呵呵笑曰:「各该净土之修行,非容 易信受愿行,即可往生。以弥陀净土而 言,并非一生一世唸持『南无阿弥陀 佛』,即可到达净土,必须生生世世种有 善慧根智,再以一世精持唸佛,达到一心 不乱之境界,才能引契佛陀接引,往生净 土。所谓一心不乱,即与禅宗之禅定,无 有两样。如此境界,非有大精进心、大毅 志心、大耐苦劳心,焉能达成?有如此苦 心,即属上慧、上智之人,一旦上证正 觉,往生净土,而畅行各净土,自是无碍 难。大乘佛戒,修大乘无上正觉;小乘佛 戒,修辟支佛、阿罗汉果。即是一分辛苦 耕耘,得一分收获之明证。」 罗汉再合十请益:「然则佛尊如是开示, 是否修弥勒法门?是属何乘?」 佛尊开示:「在兜率内院乃在欲界之中; 诸净土,须去佛土十万亿。而弥勒净土却 在有情众生所居轮回地不远,可凭信受愿 行,带业往生,时在净土,闻法修行。前 之兜率净土,只有弥勒内院,乃为未来下 生佛,共为引渡有情众生,俱皆成佛之净 土。世尊未成佛时,亦在兜率天中弥勒内 院,故彼时之兜率净土,是一生补佛处。 未有修何佛乘,乃至应运传法。弥勒一 宗,诞生于西天竺之间,乃演一佛乘,不 以大小二乘为修,此乃方便末法众生信受 愿行,而带业往生。」 佛尊与法遇、八罗汉,在此一净土言论 中,将可启示众生,修行在自己如何择定 一个法门,励志精进。 大成就品‧正信章 一时,兜率天上,弥勒净土,龙华树下, 佛尊盘坐,真光普照。无尽意菩萨、无善 恶菩萨、太虚菩萨等,数十位菩萨摩诃萨 等,端坐团圆。维那阿难以至道用尊者 等,数十位尊者、罗汉、辟支佛等,以迄 一切有情众生,合十顶礼,恭聆闻法。 适时,阿难尊者起身告佛曰:「弥勒法门 弘传诸大师,著记手本并无师子觉,彼众 为何以讹传讹,师子觉发愿往生弥勒内 院,见佛闻法,誓不退堕,但却往生外 院,享乐欲界,因而弥勒法门扭曲误解, 是何缘故?」 佛尊开示:「弥勒净土,乃为欲界一大殊 胜,凡诸未来下生成佛,必先在此。世尊 未成无上正觉佛果,亦先在此。是以,兜 率净土,乃一殊胜生补佛处。 世尊住世开示《上生陀天经》,亦以亲授 记,谓佛将在十二年后命终,上升陀天。 弥勒净土应运于未来下生阎浮提,以指引 众生悉皆成就正觉佛果。因而,兜率天弥 勒净土,即是人间有情众生成就大乘 佛果之中间跳板,以期未成就正觉无上佛 果之前,先得往生净土,见佛闻法,发增 上生心,以期人天根性之二乘,得为提升 为大乘佛果。 世尊住世,亲授佛记,乃在弥勒净土,以 为有情众生发愿往生;殊胜因缘,共圆三 会龙华殊胜胜会。师子觉乃以发愿往生, 不在内院,却在外院。汝为维那,当知外 院无师子觉,此乃弘传各宗法门,人为攻 讦,亦为事关佛门宗脉各负兴衰一大因 缘。」 阿难尊者借此一段请示佛尊,以为开示有 情众生。盖,佛门各宗,有因传法以讹传 讹,故意扭曲,或谓有师子觉者在佛法行 持,以三皈五戒,称念「南无当来下生弥 勒佛」,发愿往生弥勒净土,孰料未能往 生弥勒内院,反在外院,欲界耽乐,实则 并无其事,是为虚构,中伤弥勒法门之别 有用心,非但外院无此师子觉者,一切经 著,亦无此事记载。 本章旨在提倡正信。佛尊开示,凡能闻此 弥勒菩萨摩诃萨之名,心生欢喜,闻法信 受愿行、称念、发愿往生,必得往生弥勒 净土,以期人天根性,见佛闻法,永不退 堕,提升正觉大乘佛果。 大成就品‧悲心慈愿引行 彼时,世尊亲授开示,弥勒菩萨上升兜率 天,为兜率天建立弥勒净土。 一时,兜率天上无数大神、天子等,以大 愿力护持即将上升兜率天之未来佛;果 然,借此弥勒往生兜率天升座说法,是为 兜率天王建立弥勒内院,为诸天子、大 神、罗汉、尊者,以至菩萨、一切摩诃萨 说法。 适有一位长臂大神顶礼合十,禀曰:「是 位未来佛,敢问人天导师本尊释迦佛,以 何因缘开示,谓在未来阎浮提一地,将成 未来佛,引渡众生,悉皆成佛,以此龙华 而完三会?又何因由,是位未来佛,不住 庄严佛果极乐净土,不在常寂光净土,无 罣无碍,反愿驻锡欲界,在此黄金碧玉遍 处的兜率天,建立净土?」 佛尊合十,复肃开示法言:「世尊授证, 乃以吾有悲心大愿,不愿常住庄严净土, 是为方便护念众生,摄受众生。佛欲广阔 各愿信行,唯无方便法门,得易往生净 土,因而由吾上升兜率天中,为有情众生 开辟一个方便净土。」 弥勒净土建立,则有情众生可以凭借信愿 受行,发增欢喜心,可得弥勒悲心大愿, 接引感应。此在佛说《弥勒大成佛经》开 示,有所印证。彼时,诸天子、诸梵王, 以迄龙神、山神、水神、树神等,一切诸 佛菩萨,受佛告明示,只在各有情众生, 虽未发菩提心,人乘根性,未至大乘根 性,乃为末法众生之通象,先予接引道心 不退转地∣弥勒净土,见佛闻法,永不退 堕。并以过去世,闻法顶礼过去七佛佛名 之善因缘,往生欲界净土,再得出离心, 断欲净业,炼化诸根,可得共证佛乘,再 下阎浮,共圆龙华三会。 大成就品‧辟支章 彼时,兜率天宫,住有诸天子、诸梵王、 无数大神等,但在欲界天中,诸佛菩萨为 此天说法,盖以得人乘根性虽少,但大乘 根性亦不具,因而在弥勒菩萨尚未上生此 天宫之前,诸天子、梵王、大神等,在此 欲界天中见佛闻法,乃得证辟支佛果。 但,世尊未下生阎浮提, 得成菩提正果之前,亦在此一生补佛处之 兜率天宫中,即以兜率天在欲界天,以阎 浮提地,近如一体,而十万亿里外之十方 净土俱凭他力,亦即过去诸佛愿力摄受, 诸众有情不易往生。乃世尊释迦佛菩提树 下成就正等正觉无上佛果之后,开示弘 法,知阎浮提众生在佛灭后,根器将日愈 低下,正法时犹有上根之人,末法之期, 则难以度生。是以故,慧通无漏亲示授证 弥勒菩萨,将往生兜率天建立净土,以龙 华三会度尽世尊犹未度尽之有情众生,并 为之说弥勒三经,以为印证。 故,兜率天虽为欲界天,人乘根性仍在五 浊恶世之中,但在贤劫千佛之中,第四佛 释迦佛、第五佛弥勒佛未成正等正觉之佛 果时,俱在此天,护此一欲界。兜率天, 本质是一生补佛处,今弥勒佛之决定成 佛,殆无疑义;又在此兜率天宫建立净 土,为众有情说法。故,此一净土,实质 已是见佛闻法、誓不退堕之地。 综此而言,弥勒净土之殊胜,可上溯至过 去佛,已有诸辟支所居,在贤劫中,有当 世佛以及未来佛所居,又此一净土,将为 化净人间净土,下生佛度尽众生,悉皆证 果之净土地。 大成就品‧疑信章 彼时,在兜率天宫,诸菩萨摩诃萨暨护世 梵王、诸天天子等,无数大神,右绕慈 尊,合十顶礼,恳求慈尊开示,大演法 雨。 慈尊告示:「总持一相法门,谓有无幻 灭,宇宙生息,俱由心识,虽有所见,虽 有影像,但若无意捉摸,其见不执,其像 不映,总在生灭互换,故乃以此谓之实一 法相。天地之间,景象虽有其实,我眼所 见,我心所想,虽有所见,却非实见;虽 有想像,却非实思。此一内外之实见、实 思,正是虚实交替,宇宙力源,万物生 息,俱有其法,故万法生焉。唯,亦因宇 宙万法生生不息,人亦为宇宙间一份子, 亦在生生不息,万法其中之一,乃随缘境 而互动、而转化。是以,随缘化境,乃为 不实之动力,万法唯识,即是要使心王之 法,能够出于缘境虚相,而达到实我之 见,故万法唯心,即在此意。」 慈尊开示,诸菩萨、诸梵王,都能面露喜 悦,眉宇放光,法喜充满,但诸天子、大 神却都神色不定,疑信参半。是时,护世 梵王起身面向慈尊顶礼,再向诸大神白 言:「实我之见,犹如洞烛机先,凡事正 反必有其理,乃在是否能够不使意识受诸 根识所混淆,如有一人到阿罗胜境,眼见 彩华瑞霭,耳听天籁妙乐,鼻闻奇花芬 香,则知为来到胜境,但如若是人乃在睡 梦之间,似有来到此一胜境,则心中疑信 参半,盖人之实临,乃为实见,而梦乃属 根识作用,则纵有所见,亦不能肯定为实 见,故见有不见,唯识而已。」 护世梵王开示完毕,有龙神起身合十言 曰:,不知此一实见,若用于如人之见 灯,其光投射,可见物影,将灯灭熄,不 复见影,此一见相与心识所知,可有其理 存在?」 护世梵王再作开示:「然也!然也!灯之 照射以及灭熄,正是心识随缘而境化之现 象。故万法互动,先莫存心有无,则可避 免缘境作用,可不唯识不明。」 此一故典乃在使诸众有情明白基本之心王 作用。心为一身主宰,身外又是万机随 处,心识不能成王,终必受缘机所牵引而 不见实我。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一 本师世尊说法开示:「修佛者,乃以戒定 慧为究竟。」 所谓戒者,即是佛制仪轨规诫。所谓定 者,即是一心不乱,入于定中(不论空 定、禅定、唯识定等俱是)。所谓慧者, 即是开悟,亦即般若的开显。 世尊住世,佛法兴盛,且是佛住在世,修 法者时时得以见佛闻法;且是佛住世时, 修佛者大都上上根器,因而佛法并无如今 之千宗万脉。所谓正法时期佛法普度也。 但在佛灭度后,正法之后,像法再而末 法。虽然佛法仍然盛传,但因各家争论, 自然难免互讦,或为自我标榜,实则世尊 开示戒定慧,修佛者至如今已是少有俱全 修行矣!既是戒定慧,以戒为首,可知本 师之意,即乃要修行者以戒为首,因而一 般出家众守戒,可谓谨守不渝。而在净土 宗隆盛之时,因为弥陀四十八大愿中,第 十八条有摄受众生带业往生净土之大愿 力;故,净土宗门下只要唸佛至一心不 乱,即可带业接受摄引。但时至今日净土 法门式微之际,试看有几位得能唸佛至一 心不乱,若能一心不乱,亦属 入定,因而净土法门戒定俱守,不过净土 宗行者,修行不甚求开悟,乃在净土之 中,先得往生,再求修究竟,以至趣向圆 满之果地佛果。但,十方净土之往生,却 仅仅到了净土而已,不能立即莲花化生, 见佛闻法,成就究竟之道。其中莲花化生 之时间,攸关上中下三品往生,而定时间 长短。最速之上品,上生亦须人间过一小 劫;最长远之下品,上生则须人间无量数 不可思议之长时间。因此,往生十方净 土,乃形成差别,亦乃各宗互讦之症结所 在。 弥勒净土之往生,亦如十方净土般,有戒 定慧以及三品上生。但是,本师世尊住世 开示明言,将佛法未度遗众付嘱慈尊引 度,加以慈尊无量劫以来,初因地修行, 即证慈心三昧,且以永不食肉巧摄护生之 利生,大慈大悲,浩瀚愿海,在兜率天宫 建立弥勒净土,以作摄引诸众有情。 不论大乘圣者、小乘行者,更甚至一切在 家优婆夷、优婆塞、诸众有情,能够以初 心入因地修行,即可得蒙慈尊愿海感应, 再在人生过程中,以因地修行境界,临命 终时,再界定何品上生。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二 在月氐国,有索达西者,因行经城外一沙 丘,得见弥勒法相,见法相大好,心生欢 喜,乃恭敬迎回其残破肖像,再请工匠丹 青绘描,裱装一新,日夜恭敬礼拜,日复 一日,意犹未尽,并备香华妙供,诚敬礼 拜。 此后廿一年间,从无间断,至彼一日,天 暗乌云,气骤狂变,未几顷盆大雨,适值 索达西病榻缠绵,不禁狂风暴雨,心悸不 止,适时天空一道闪电,白光照耀,秋毫 可辨,赫然可见慈尊,双眉之间,大放白 光,垂束双手,伫立半空,背后随有百千 诸众天子、诸天梵王。索达西见慈氏容仪 法相,殊无二致,犹胜慈光华彩满耀,乃 有感应,心知得蒙慈尊接引,心中安详, 闭目含笑,撒手人寰。乃因而往生兜率净 土。 索达西之长者,一生虽未精研慈氏妙谛, 不止慈心三昧、四无量法未知其义,更且 唯识谛观均无所了。仅凭好见慈尊法相, 香华妙供,诚敬礼拜,始其发心,终其一 生,即可巧摄进入慈尊愿海,命终接引往 生弥勒净土。 今者,索达西往生弥勒净土,虽属带业往 生,未曾灭罪,不尽净业;但在兜率天 宫,得能见佛闻法,已得发增出离心,誓 不退堕地。时至今日,已得灭罪净业,并 以其入因地初发心,行六事之一,香华妙 供,今乃得证阿罗汉果。 注:阿罗汉乃梵语,译为汉语为「应 供」。应供乃为佛陀十号之一,故阿罗汉 果实已为因地佛果矣! 大成就品‧求上生章之三 彼时,慈尊召集数佰千众、诸天梵王,告 之曰:「阎浮提地,今有金满明之优婆塞 将于命终,因彼命终之前七年忏悔而一念 向善,并以发心恭敬慈氏,因而愿海摄 受,今将率尔接引彼往生兜率。」 慈尊言毕,诸天梵王之中,有摩鸠褐什梵 王,顶礼慈尊曰:「金满明在西域一带乃 属罪恶路贼,不但身触佛规,犯牴国法, 乃属罪业之人,因何仅有七年忏悔,就可 蒙慈尊接引?」 慈尊开示:「一者金氏虽触佛规,乃因佛 法未及引度;犯牴国法,虽是罪业,但仅 劫掠财物,并且所得之后,并有转送贫 困。其不当行为乃在行劫,但知守义:仁 善者不劫、清明官吏不劫、医者利生不 劫、妇孺残弱不劫,故以此而存仁义,其 行为不当,但是一生从未害命,有此五 义,乃在其身系囹圄七年之间,忏悔所 愿,加以接引。」 摩鸠褐什梵王再曰:「然则今日慈尊接引 彼氏,上生兜率天宫弥勒净土,彼一生恶 趣,因果恶缘,如何了断?」 慈尊呵呵而言:「愿力无边。金氏一念之 善,乃在眼见大德之人,香花妙供,恭敬 慈氏,乃心生欢喜,从此放下双手罪业, 一心忏悔,于此一念精诚,无边愿力,消 弭彼氏一生所造诸恶怨债;况且彼氏纳入 摄受往生弥勒净土,仍在欲界之中,是否 可得消弭往世一切诸恶罪业,犹须在净土 之中发出离心,永不退转道心。因此,愿 海接引,乃为求诸上生之首要因素。」 佛尊慈氏、诸天梵王,乃各皆顶礼,随后 慈尊接引金氏,往生弥勒净土。 此一则典故,诸众有情当知有所体悟。一 生之中,除非身犯重罪大恶,因其趣因力 重,将使一缕灵神直坠黑暗地狱道之外; 不犯大罪,能知忏悔(此一忏悔,即是关 键),又能见佛欢喜,心生向善(此即初 因),当可蒙受接引。 大成就品‧观识章 有初往生上弥勒净土者,见净土有天女曼 妙舞章,轻音如籁,一时眩惑,及见诸天 梵王宝相庄严,不由戛然而惊。又见净土 广大无际,遍洒金华,满溢琉璃,漫漫信 步,恍入桃源,不觉悠然遐思,而起云深 不知处矣!似入九霄,又似人间,只在雾 里看花,顷俄手足舞动,似如著魔。 不知几何,一阵清音起处,乍见慈尊,巍 然伫立,方始蓦然,犹不能即时见佛顶 礼,闻法不退,直至惊醒,慈尊踪迹不见 矣! 此一故典,乃告示诸众,须知带业往生, 虽受愿海摄纳,上生净土,识见仍在;一 入净土,又在欲界,胜比人间桃源,目迷 心惑,识障有如魔障,不知自己矣! 须知上生净土,不论上、中、下九品上生 弥勒净土,第一要务,见佛顶礼,闻法不 退,始得道心不退转,故失此机会,又将 虚渡一劫。因此,诸众有情得能上生,须 知谨慎戒惕。 大成就品‧自了汉章 彼时,有岸信阿罗汉,乃为东瀛修行者, 一生热爱佛学,虽在扶桑国度中,佛教亦 然早已传入。但阿罗汉仍不以此为满足, 仍西去天竺,以求佛法,得《解深密 经》、《瑜珈师地论》等慈尊经译,乃回 扶桑,发心上生兜率。 但,彼时扶桑国中,正值国势动荡,各地 纷扰。岸信阿罗汉乃自在福地,深研经 意,得唯识心法,求唯识观,而入唯识 定,历经七载,颇有所得。但因执意由唯 识定得上品,求生弥勒内院,乃发心精进 修行,每在定中窥得法性妙谛,乃觉佛教 大小乘之教义,仍在守戒为首。因此,下 山求诸明师引度,孰料彼时扶桑国中,仍 以净土、禅宗等兴盛弘扬,弥勒一宗殊少 修行之人;乃再渡海而至中国,终在西藏 求得弥勒仪轨,舍身出家,矢行弥勒法 门,在太行山建立慈氏精舍,弘传弥勒法 门,由发心而至归空,穷半生四十二年, 一志不退,终成弥勒净土兜率天宫岸信阿 罗汉摩诃萨。 此一故典,乃在开示诸众有情,小乘教 行,修行之人乃以精进修持,当世了断过 去世无数业根障识,断绝今生欲心根业, 当世成佛,不受隔胎之迷,是以故,小乘 圣者,人称自了汉。但,佛教以广大慈 悲,引度有缘,无量旷劫以来,众生悉皆 坠入轮回善恶因业,虽如雪球愈滚愈大, 但善因缘只得一小粒种籽,即可萌芽生 根,在因缘成熟之际,自有诸佛引度;发 心求生弥勒净土,不但是一颗种籽,更是 这颗种籽生根萌芽的动力,不论以任何法 门修行,只要发心求生弥勒净土,这颗种 籽必定可以成长。 大成就品‧罣碍章 阎浮提地,在彼有五台净昙禅师,禅宗上 座,颇有心得。 有西域来僧阿夷罗,挂单五台,闲谈提及 弥勒三经,备极推崇,每日并华香妙供弥 勒慈容,恭敬膜拜,一如佛门敬礼本师一 般。 净昙禅师颇不以为然,乃直指弥勒净土未 能克尽究竟,修行者仗因托缘,凭借摄受 不坠地狱等诸恶道,不若禅门修行,沉寂 空守,一心不乱,面见如来之前,业已明 心见性,见性成佛。 阿夷罗见禅师所言,并不以为忤,依然日 行功课不怠;直至挂单五台已经旬日之 后,将离五台之际,乃乘禅师坐工之际, 迳入禅房,伫立禅师之前,单掌问讯,口 喧慈氏号,禅师不为所动;乃再合十顶 礼,告白曰:「上座禅修,不应打扰,但 在宝寺挂单,时蒙呵护,临行前,乃来辞 谢。」 净昙禅师本已有所觉,禅修不入,见西域 来僧阿夷罗如是言,乃睁目回礼,曰: 「不敢!佛有临去相辞,有礼自当相 送。」禅师口中如是言,心中沾沾自喜, 盖阿夷罗辞行,遍数禅房禅修众僧,仅对 自己辞行,可见阿夷罗知道自己身为五台 上座。孰料,阿夷罗在禅师自喜之际,深 深一礼,转身离去之际,却传来一句: 「禅定一心不乱,始见我佛。」原来阿夷 罗不愿与净昙禅师执辩法门殊胜,乃借此 机会,以作点醒,并借此引喻法门殊胜, 修行仍在自己。 其后,净昙禅师虽有精修,但仍未能禅修 至立即见佛之上中品上生,仅得中品中 生,仍得待诸人间二小劫,始克见佛闻 法。 阿夷罗云游各处,虽然不能弘传弥勒净土 之福音,但己身矢志弥勒净土之法门,终 生不退,归空以中品上生,得偿如愿,往 生弥勒净土,证阿罗汉果。 因此,诸众有情,修行靠自己,莫先存罣 碍,终必可得如愿。尤其末法时期,天降 大道,人间处处皆净土,珍而惜之。 大成就品,初心章 彼时,慈尊在兜率天宫升座说法,有八部 天龙、诸天子、诸梵王以及诸大罗汉,数 逾万千。 慈尊说,「初心」乃为道心之根基,亦为 初因之动力,其机缘之成熟,过程之茁 壮,无不以初心为要,却求道心不退转, 除有诸法门相辅,初心更为重要。 观澈无量旷劫,遍历轮回,因缘依计,错 综复杂,累世运象,又源溯于因果,缘起 和合,形成其事相,则为其因果。若是一 直纠结于因果网障之间,则无法植下善因 缘、法因缘,在一波一波业障侵蚀干扰之 中,灵慧愈加蒙蔽,终致人生似入苦海浮 沉,初心无由发展。是以故,初心虽然绝 对关键于未来道心不退转,但此一初心发 展显现之际,却直接受牵掣于因果之间, 是以「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以初心之 不能发。诸众闻法各皆喜悦。 夫,慈尊说法初心,在兜率天宫带业众 生,心灵未尽业欲皆净之时,当能体会其 初心已发,正逐渐往不退转之康庄大道迈 步,喜悦可知。但,在阎浮提之诸众生, 常常不能珍惜初心之已发,有者机缘已显 现,眼前却不知把握,也有人初心已发, 但是却轻易放弃。 诸众有情,定有类似经验,初心不易发, 想要求道、修佛或者亲近道场,念起即已 受到诸般考挫、波折,及至好不容易进入 佛道领域中,却又魔考、道考接踵而至, 如此即是在宿世因果牵掣之下,灵慧蒙 蔽,初心无以发展,甚愿修行者,勉悟! 大成就品‧去皮章 彼时,在兜率天宫,琉璨光华,遍布祥瑞 之广大欲界之地不止,楼阁宫殿俱皆宝石 镶崁,即是一泓清泉亦是晶澈如钻,树木 花鸟虽是悠闲自得,但在天女梵音之中更 有出尘之姿,尤是花树时受法雨沾润,果 实饱满,花色鲜艳,所谓人间仙境,即是 此一欲界之兜率天。 适得其所,诸众有情,在此一净土之中, 徜徉其乐,一如人间生命之延续,但是时 时刻刻受到梵呗法音之醍醐灌顶,般若渐 开,道心巩固不退转,上增出离心,断欲 净业,正信禅定,果累渐满,只待龙华三 会,圆满功果,悉皆证入觉境。 所谓「去皮」,一如果之实,为外皮所包 覆,欲得其肉实,必先去其外皮;而诸众 有情,在人间受三毒、五蕴、六根所掣, 以肉身之假体,难求天性之实,故一如果 之未去皮,难得其实。而进入兜率天弥勒 净土,在此一人间仙境,时受薰陶闻法, 即是温和、耐心、仔细之去皮,当可完好 无损去之外皮,而得其实。 大成就品‧断欲章 彼时,慈尊在兜率天宫,升座为诸有情众 生说法,有说「断欲」,云及:「心为万 法之王,欲为万识之根。」 心为正信,是以可以了别万法;欲为不 正,是以衍成执识之根。心虽无以自主, 仅在八识作用,若在修行者,戒律束心, 则作用不大,可以成就正心。但欲之无 穷,邪恶丛生,不仅蔽障心王,甚而驱使 追欲逐望,坠入无边渊薮,乃在有情众生 求得正道,唯有断欲。 断欲,即如绝缘之体,可隔电流欲根,纵 如电流之无形而充斥,亦可隔绝;否则将 使众生在自我意识、附他意识(即末那 识),甚至阿赖耶识之执我之中,已是挣 扎不定,将无以抗御由欲根引动无边邪恶 力量。 慈尊说法,修行受戒,出家众大都无碍, 修行者仅在名欲一关,有所轻忽之外,大 多无碍。但在未来佛下生之前,末法阎浮 提众生虽然庆幸大道弘传,佛道法门应运 普降,但也因应此一方便法门,在家修行 者遽尔轻忽欲业牵缠之严重,更不能舍 欲,进而断欲,造成修行过程中,满布荆 棘,甚而寸步难行。故众生修行,纵然因 应时运,修行方便法门,未能断欲,不足 舍欲,但基本却须制欲。 大成就品‧定性之一 慈尊说「定」,诸天菩萨摩诃萨、诸大罗 汉、诸天梵王、诸大神祇、诸众有情咸得 仰沐慈恩,心领神会。仅以各该根器,各 有所得,定心生慧,般若顿开。有者上 智,得其无碍;有者中智,明其所要; 有者下智,明其入门;总有增上,出离无 碍,圆融至性。 定,在修行者,即乃静修最高境界。小乘 辟支佛、阿罗汉、修行者,以沉空守寂入 空定,而得其果。诸家正道,亦以正信练 丹、练气,以三宝精气神相生五行金木水 火土,而得不老仙术。虽云佛道法相有 异,但殊途同归。 定者,即内果之大成。慈尊说「唯识 定」,乃以诸众有二执、三性、三量等所 执,无以入定,故成就唯识定者少。盛唐 之前,中土西去西域,以迄天竺,弥勒佛 尊即如今时禅、净二定之代表,佛教佛徒 均明唯识理论,但成就唯识定者,仍是为 数甚少。其理之所在,可见成就大定之困 难,故将以此订为章目,详作探讨。 说「定」,首在去执。此一执著(执 相),亦即第七意识名末那耶识,以计 所执而附他,此一作用,而使人身一起心 动念,立即流转第八阿赖耶识,而使万法 种子,因执固执,色相不透,终无可定。 是以,必须先去起心动念,即扫三心飞四 相,使之断绝七识作用,才能入其门,而 累积恒修之工,而成就大定之果。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为般若心语。 但,空、色之流转,有先天缘境显现后天 心识之了别,因而互动之间,产生截然不 同之外境,亦即惹动内心之定性,何以故 耶? 缘境,以宿世因果为变现,因而在此一前 提之下,空、色于人,无法勘悟,遑论明 其互动之理。换言之,众生心识无以自 主,容易受此一内识之缘境蒙蔽;比如: 修行者知戒、知律,但缘境丛生不止,则 空、色何啻侈言奢谈。 若因后天环境所染著,以身处不善之地, 则眼花撩乱,心思非非,将无以守空悟 化,将此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视为 老生常谈。须知定性,首在不乱,心乱如 麻,可见纷歧无力;心为万法之王,一旦 无法了别,以自义为他义,视他义为法 义,全无自主;纵然初发正确,也然容易 引入歧途。而言行偏差,更是无法心宁, 定性之乱源。 因此,修定除须了断先天缘境之变现,亦 即断业,更须慎守身心,不行不善之地, 不入不善之想,乃为基本工夫。 大成就品‧定性之二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此为般若心语。 但,空、色之流转,有先天缘境显现后天 心识之了别,因而互动之间,产生截然不 同之外境,亦即惹动内心之定性,何以故 耶? 缘境,以宿世因果为变现,因而在此一前 提之下,空、色于人,无法勘悟,遑论明 其互动之理。换言之,众生心识无以自 主,容易受此一内识之缘境蒙蔽;比如: 修行者知戒、知律,但缘境丛生不止,则 空、色何啻侈言奢谈。 若因后天环境所染著,以身处不善之地, 则眼花撩乱,心思非非,将无以守空悟 化,将此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视为 老生常谈。须知定性,首在不乱,心乱如 麻,可见纷歧无力;心为万法之王,一旦 无法了别,以自义为他义,视他义为法 义,全无自主;纵然初发正确,也然容易 引入歧途。而言行偏差,更是无法心宁, 定性之乱源。 因此,修定除须了断先天缘境之变现,亦 即断业,更须慎守身心,不行不善之地, 不入不善之想,乃为基本工夫。 大成就品‧定性之三 「不妄定」乃唯识定之基本。所谓不妄 定,并非不可擅定,在此,其意义指不入 于未进唯识观,便进入唯识定。 一般修行者,不论法门之殊胜,若未能深 明其义,便自求定,俱属妄定。例如:佛 禅禅境空灵,不知空义,焉入禅定(细数 当今道脉各宗修子亦然,必先明其本宗妙 谛,再求入定,更将事半功倍)。而唯识 定乃弥勒一宗大成就工夫,因而修入定 境,更是不可轻忽。 时届末法,大道普传,不只佛法广布,各 宗道脉亦称鼎盛,因而修行者广泛接受妙 谛,虽然乃末法福音,相对然造成修行者 或因一知半解、或因广博涉猎反生迷惑; 因而在修定之一门,反有诸多束障。浅举 一例,颇多修行者在修定之时,面对纷沓 而至紊念,无所适从。 唯识定即是从唯识观中,体察万相变现与 心识层次,进而了解心识与外境互动之缘 境,乃至打破心识之浮动,进而入唯识 定。好有一个譬喻,当某些人知道即将发 生之事情,一切纯属虚构或刻意造作,如 电影;因此,观看之后,并不能引起极大 心绪之变化,如害怕、恐惧;但在某些不 知情之人,如孩童等,对此一事情之变 化,必将引起震憾。因此,修行者必须明 白此一心识作用之变化,预期于未变现之 前,则其变化之后,将不能引动心识层次 之变化,将可轻易入定。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论之一 彼时,弥勒净土兜率天宫,慈尊于龙华树 下,升座说法,上自诸天菩萨、天人、大 神、以迄诸众有情,不计其数,恭聆说 法。 慈尊法语,开示净土因缘一大妙胜,乃在 方便诸众有情容易往生净土,了却皮囊轮 回迷蔽之障,可以生出离心,见佛闻法, 证觉慧根,免除数大阿僧祇劫之沉沦,毁 坏佛法、自性,因而建立愿海摄纳之欲界 净土,是以故,此中摄纳,端凭契引,譬 如磁石吸纳。职是故,有情众生俱在其 中。但其先决条件,必得有信,信也者, 信心、信仰、全心全意之念力,凡人在执 相之蒙蔽中,识体之混淆下,信字无从坚 定,故其念力无以全心全意贯注,因而无 法纳入愿海巧摄,即是佛家所云:「佛法 虽无边,难渡无缘人。」 凡人以及众生无此因缘,则无以摄纳进入 愿海而往生净土,因此,先由发心信仰, 从自发心以迄虔诚欢喜贯注,此一信念即 可超越束缚,挣脱困障,接受摄纳,愿海 契引,直生净土。 慈尊开示此一段法语,虽仅仅一个信字而 已,但却可令众生在阎浮提地中闻法欢 喜,见佛礼拜,能由发心而至实践,恒持 不怠,却可借弥勒净土之方便法门,超越 无数阿僧祇劫之苦难及苦修,更可借此一 信念,了脱生死轮回及隔胎之迷,而得自 性见佛,何输修行阿罗汉果之修行觉者。   大成就品  大成就三论之二 「愿」乃无上力,可越阿僧祇劫,可脱无 数轮回之迷,可激励坚志修行,可解消一 切识现业障。因是之故,欲得了脱凡夫 身,发出正信心,攀登觉慧地,唯有大 愿。 在凡夫执见,乃成迷识,误假为真,认虚 是实,耽一切有情,舍镜圆明智,执于世 间一切,即是一切,因而不能欢喜、不能 感应、不能利乐,耿于私,昧于法,失去 真。因而无愿之发,无所依止,不受摄 纳,因此,自陷烦恼,自起蔽障,善好不 受,毁败尽收,灵根乃被侵蚀,业根于焉 生根,从此轮回,净土无门矣! 慈尊开示「愿」:愿本佛家三行、六度等 修行,但有情众生往往忽略此一大愿之力 量。众生因病苦,大愿可消除;众生业深 重,大愿可消弭;众生入轮回,大愿可上 生;此一愿力之发生,不但时空无以隔 绝,对于本身更是一股绝大的力量。 修行者,能有大愿,可入初地,一入初 地,即可舍凡夫身。凡夫俱有爱欲、私心 等烦恼根障,一旦身入初地,以凭借大愿 之力量,从初地修行,则距离阿罗汉修行 境界,不但拉近距离,更有一层保护作 用,如:绝缘体之隔绝电流,而大愿可使 凡夫身罩上防护罩,不受外扰。换言之, 此一愿力,在修行者身上发生,则可消灭 或者隔绝那些烦恼根障。 大成就品‧大成就三论之三 智,在学业,乃聪明;在道程,乃般若; 在唯识,乃大圆镜智。 修行者唯知信愿,但若无智慧,总无以臻 致大成境界;因为诸众有情悉皆陷于烦 恼、诸根障以及所知障之中,纵然信念坚 强,愿力恢宏,但却在修行过程之中,无 以判明诸障业累,因而形成考磨,更因而 致使心境,产生变动,有者更牵引信愿之 心。 唯识讲大圆镜智,乃以阿罗汉修行,进入 不动地,无有挂碍、无漏、无动,心缘识 体乃实法、实相,尽放一切牵掣,显现无 漏大圆镜智。此在修行者开显般若智慧, 殊无二致,智慧不受物假所蔽障,必须袪 除诸障,而修行者之过程,能以戒、定、 慧之修行,才足以破除诸障引动心缘识现 之变动,也因而可以提升进入大圆镜智之 境界。 慈尊说法,开示信、愿、智,本为六度之 行,唯修行者,有以知之而不行,或者不 知所以然,一知半解,而无以坚持修行; 须知欲求成就大成就境界,除必须修行内 外,尤其必须注意识体作用,以免由自心 深处之变动,而干扰到外在之修行。 大成就品‧略论 大成就品之著,虽以佛教经、品、论、律 等,合而为藏,取其义而为唯心宗之宗义 引述,但与佛经之著品有所不同,乃以寓 典为教,不以说条为教。 盖,唯识一学,本就词目繁琐,文涩艰 奥,兼之牵连心识缘境等变化,则以说法 式著品,乃徒添一册生涩文品而已,非但 无以弘法利生,更是枉耗大好机缘;因 此,乃寓教于典,一则浅白易懂,且收阅 者之兴,将大有裨益唯识之弘扬,亦可达 到人间弘扬弥勒净土∣唯心宗成立之目 的。 所谓大成就,顾名思义,即是能够上生弥 勒净土为目标,达到究竟之地为目的。 佛教弘法修行,以脱离轮回为目标,但以 免受隔胎之迷,而成就正觉为最终目标; 换言之,即是成就佛果始为究竟之地。 但,唯识以修行洞澈唯识观,当下解脱, 进入大圆镜智之无漏无碍是为究竟;换言 之,从修行唯识中,先放下身心之执我, 进入十地修行,可从中得到究竟。当然众 生根器不一,修行法门虽然一致,但总有 前后之分,因而大成就品乃叙述往生弥勒 净土过程、景象等,以供修行者有所体 认,而可从中领悟,步步修行,以达到究 竟境界。 大成就品‧篇后法语 慈尊开示:四无量心、六事行法,乃弥勒 净土往生不二真谛妙义。虽然,芸芸众生 根器各异,因缘殊别,但能自性明识,不 外发心称念佛名,已得契机,持恒不退, 可得接引愿海无边,只要有心,悉皆引 度,心不退堕,终有究竟上生。 慈尊以此法语,明示修行弥勒法门简易之 至,际值末法时期,过去诸佛已远,贤劫 此世无佛住世,唯有未来佛之慈尊可所依 止;因而,众生修行弥勒法门,可谓应机 应运;况且,弥勒法门之简易,又更符合 当世诸众圣凡兼顾之根器,则一切众生皈 依慈尊,修行弥勒法门,能不坠入轮回地 狱道,则佛性悉皆无漏,在未来龙华三会 共圆菩提佛果,当为弥勒法门发扬光大之 盛会。 本《大成就品》之著造,即是注重此一法 门之宏扬,期使众生结缘亲近,纵然不能 立即引渡皈依,总是结下佛缘,未来不可 知之累世之中,因缘成熟,依止弥勒法 门,往生弥勒净土,端凭如此一线契机。 职是故,大成就品不再阐述唯识理论;乃 在传布结缘契机,深愿诸众有情,阅此 《大成就品》,有所欢喜,有所发心,种 下契机,拨开迷障,发生佛性,则是弥勒 净土往生修行者。 玄奘法师  降 大成就品‧完品讚 伟哉弥勒宗。方便法门工。 根器殊异同。性相尽圆融。法雨披沐中。 三会龙华菩提证果。应运总在四时中。 皈依 南无当来下生未来弥勒佛(一声、十声、 百声、千声、万声)   后叙文 弥勒法门在大乘佛教乃是净土方便法,凭 借慈尊无边愿海,悉皆摄纳。过去诸佛, 以迄如今,凡诸植深佛缘、发心往生,俱 可广度;因而,乃是当今诸法之中,更能 适应众生修行之法门。 虽然,有云:「佛法无边,不度无缘之 人。」但慈尊愿海,乃在世尊灭后,以迄 未来龙华三会之间,无量慈悲之大愿;因 而,诸众有情,凡在此有所发心,信愿咸 可摄纳,故此为殊胜。 今日,大成就品业已造成,在此后叙,除 予注明慈尊之愿海广纳外,更以强调凡诸 众生能阅品欢喜、闻佛名欢喜、称念佛名 欢喜、膜拜慈尊欢喜,十年如一日,绝不 间断,则弥勒净土可得往生,地狱道可得 超脱。 ‧《大成就品》完‧ -->
/
本文档为【大成就品简体】,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