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8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09-12-12 2页 pdf 171KB 25阅读

用户头像

is_823294

暂无简介

举报
8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热点分祈IImJ●t● ●●■■ ,·, o●- 试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姚永丽内江师范学院 [摘要】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t玉须高度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推力、拉力两因素探析农民工 流动的成因以及客观分析其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当前进一步探讨农民工流动问题对于继续推进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 成因 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农民工流动越来越频繁和普遍。...
8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热点分祈IImJ●t● ●●■■ ,·, o●- 试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姚永丽内江师范学院 [摘要】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t玉须高度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推力、拉力两因素探析农民工 流动的成因以及客观其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当前进一步探讨农民工流动问题对于继续推进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民工流动 成因 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 速.农民工流动越来越频繁和普遍。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认为:目 前我国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2亿人左右.如果加上本地乡镇企业就 业的农村劳动力大约为2亿人。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出 现了一个长期往返于城市和乡村的城市农民工群体(以下简称农 民工)。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身份却在城市务工的劳动者, 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传统的户籍严重;中突所产生的一个 特殊的社会阶层。农民工流动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必须高度 关注和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对于继续推进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农民工流动的成因探析 关于农民工流动的原因与动机,已经有多种理论对此进行讨 论,其中巴格内的“推拉理论”是一种代表性的理论。该理论认 为人口流动的推力是流出地不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流入地那些具 备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成其为人口流动的拉力,人口迁移就是在 这两种力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本文试着运用这一理论.从推力、 拉力两因素探析农民工流动的成因。 1农民工流动的推力 {1)农村劳动力过剩。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 济体制改革.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劳动 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使过去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显性化。 加之.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 会化又加快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从农业 中解放出来。这样,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开始转移到非农领域或者 城市.寻找除农业部门以外的就业途径。 (2)农业资源的承载压力日益加重。一般说来.生产资料的总 量越多,吸收劳动力的数量也就越多,反之亦然。农村人13基数 大,绝对人数增长快而农用耕地少,造成农村劳动力与赖以生存 的耕地比例严重失调。目前我国人均耕地1 2亩(世界人均耕地 5亩).且耕地面积还在锐减.这就势必导致有限的农业资源承载 负荷日益加重,从而产生让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的推力。 13)农业比较效益较低。在我国,农民“靠天吃饭”的现象 尤其普遍.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现象比较突出,加之农民负担重. 农民在土地上增收的难度不断加大.在很大程度上又进一步激化 了农业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在追求较高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农村 劳动力必然由农业向工业、第三产业,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这又 使得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脱离土地,流向城市。 2.农民工流动的基本拉力 (1)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很大 的差距.如在经济结构.就业条件,科技,文化,卫生保健和其 他生活福利条件等方面的差距十分突出。正如俗话说:人往高处 走,水往低处流。城乡、区域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别.势必吸引农 村劳动力流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迅速增长的巨大拉力,这正是 农民工流动的最根本的因素。 (2)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30年来,特别是20世纪 8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 向外转移的速度。具体表现在:第一,以放权.搞活为起步的城 市企业改革.逐步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搞活了企业的劳动用工 制度.允许外来农民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承包等形式加入到 企业的用工队伍中去,这种方式吸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就业。 第二,城乡经济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如手工行业、饮食业、家政 服务业等受到重视.大量的农民工流向这些行业。第三,改革开 放以来,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化进程达 到了空前的高涨。在这种形势下.大量农民工来到城市就业,为 城市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3)户籍的松动。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拉开序幕, 中国发生巨大变化,其中关于人口的户籍管理也逐步有所突破, 1984年以后,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入小城镇政策以及以后推行的 居民身份证制度.为农民跨区域流动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社会 经济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户籍管理制度加大改革力 度,使其为农民工有序流动创造更好条件。 (4)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向往。对于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拥有一 定知识的青年农民来说.城市是现代文明的中心,生活方式更具 现代化.可以更子女带来更好的教育.这无疑是吸引农民工带城 市来的又一重要原因。 二.农民工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数以亿计的农民工流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 作用。同时.我们还必须看到.伴随着超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动, 由于认识及相关政策和制度的严重滞后.管理跟不上等因素,也 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1.农村工流动的积极影响 {1)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亿万农民进城 务工,为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作出了重 要贡献。据2001年中央政研室,农业部农村固定观察点办公室作 的一项有关农民收入状况的调查显示.最高收入组中外出劳务投 工为21.5%.而最低收入组中外出劳务投工仅占12.O%。”在中 部乡村,除了粮食生产外,打工已经成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 要途径之一。” . (2)为城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加快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三十 年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不断流向城市.填补了城市某些行业劳 动力的短缺,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 “商场现代化"2008年3月(中旬刊)总第533期§62 万方数据 热点分祈rllII●●■■ ●●●● ,-, o, 的贡献推动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3)有利于吸引外资.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民工流入 城市.使我国劳动密集型的比较优势明显即大量农村劳动力使得 厂商能够获得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当 长的时间.成为外资迅速涌入我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4)改变生育观念.对人口结构和质量产生了积极影响。由于 农民工的主体是年轻劳动力,这必然会对农村人口的结构和质量 产生影响。一方面,年轻人到外地打工,先创业后结婚的模式较 普遍,从而客观上也导致了晚婚晚育的结果,使得社会生育率降 低,有效的控制了农村人口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进入城市就 业的农民因相对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受现代城市文明的影响,不仅 自身素质显著提高.而且传统生育观念也会得到改进,对子女的 文化教育会更加重视.这都将对农村人口质量的提高产生十分积 极的影响。 2农民工流动的消极影响 (1)加剧了城市就业的压力。农村每年有几千万流动劳动力进 入城市寻求工作.而城市中每年的待业人员不断增加,同时又不 断有新增劳动力出现。据统计.中国的劳动力市场目前有面临 1000万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巨大压力.每年城镇需要安排2200万 人~2300万人就业。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急剧膨胀.加大了就 业的压力。 (2)影响农业的扩大再生产,给农村经济带来不利影响。农村 流动人口的年龄集中在15岁到29岁的年龄段.他们占总流动人 口约60%,而且男性又占其中的80%.不少学者在不同地区的乡 村调查中发现我国农业就业的女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农村的主 要劳动力来到了城市,使得务农劳动力逐渐老龄化,妇女化.儿 童化.有人称其为“386199”现象{38指妇女,61指JLI.99指 老人)。这使得从事农业的劳动力素质弱化,造成农田水利基本 建设差,农业投入不足,甚至出现撂荒,势必会影响农业的扩大 再生产和农业的健康发展。 (3)给子女的教育和社会治安带来新的问题。农民工携带子女 到城市打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但农民工子女入学率低、超龄严 重.不时失学等现象较为严重。同时,农民工在城市里的合法权 益没有得到有效保障.边缘化感觉明显进而产生逆反心态甚至过 激行为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合理有效解决,势必会产生一 系列负面影响,阻碍社会健康和谐发展。 三.结束语 农民工流动对于促进城市化,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经济 生活水平是十分有益的,同时也应看到农民工的快速流动也出现 了新的社会问题。各级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民工的.管理以及 合法权益的保障力度.使其流动更趋于有序化,合理化.从根本 上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我们必须看到.正确认识和 解决好农民工的流动问题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续推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不容回避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 实出版社,2006.5.4 [2]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02,(8) [5]庞瑞峰:中部地区:.fTr经济的喜与忧[州.南方周末2004.5.4 [4】乔木:解读新政府[c】.北京:中国党史出版社,2003.5 §bg商场现代化》2。。8年3,EJ(中旬刊)总第533期 :科学按术弱现代足.球袋愿的影晌 ·耿亮 郑州轻工业学院体育部 [摘要]当代迅猛发展的高科技,给体育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 飞的翅膀,也对“世界第一运动”足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宽阔的 绿茵场也成了高科技展示身手的大“舞台”。本文通过对比赛设备、 “运动员的比赛装备以及运动保障设施进行分析显示,足球比赛的各 。个方面无不显示着现代科技的成果和现代科技的发展。 9 [关键词】科学枝术现代足球影响 奇 。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渗透到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体育也不例外。以世界 杯赛为代表的大型足球赛事.不仅让世界上最优秀的球队可以分 出高下,同时也给每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精品提供了一个尽情 8展示的舞台。刚结束的德国世界杯来看,科技在大型体育赛事中 ’扮演的角色正变得越来越重要——大到体育场的智能系统,小到 4门检处的防伪芯片,无不渗透着现代科技的成果,而未来的足球, *未来的世界杯.会越来越多地借助科技来保证圆满完成。 静 一.比赛设备的改进 女 1.科技含量越来越高的足球 。 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是由两片牛皮包着一个充气的猪膀胱制 。成的。球的外皮数量从2片到8片,一直稳定为今天的32片。1998 年法国世界杯赛的阿迪达斯”法兰西三色球”,其中最主要的革新 是采用了新型复合泡沫材料做外皮。“泡沫皮”更具耐磨性.球的 使用寿命更长,同时.这种球运动轨迹稳定,飞行旋转十分优美。 。之后的“银色溪流”.—匕火流星”以及“Roteiro“等等都是在三色 ’球的基础上改进后推出的。除了采用泡沫皮之外.在球的表层下 4加人了一种冻胶,它使球在受力后能马上恢复原状,球在空中飞 奇行的速度也比以前更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足球生产上的科技 女含量会越来越高,足球的品质也将越来越好,从而使足球比赛更 t加精彩纷呈,激动人心。2005年底,国际足联已经对阿迪达斯公 。司研制的一个“芯片足球”进行了测试,这种足球将有助于 。测定足球方位,特别是运动员挡住裁判员的视线时。 2.别具特色的高科技足球场 足球比赛是绿茵场上的激烈竞争,高科技的发展使许多新型 的足球场“应运而生”。”电子控温足球场”的电子温控系统解决 ’了场地越冬的难题。美国底特律市的庞蒂亚克足球场上空覆盖有 。面积达4公顷的巨大而奇特的顶盖,涂有聚四氟乙烯的玻璃纤维 4制成的双层空气膜覆盖在空中,场内没有一根柱子和任何金属骨 t架。美国的科技人员还开发出一种新颖的“室内草坪”,草坪的 ·草种先在充足的阳光下生长.在比赛前把草盒子运进室内,铺设 ,成足球场。据试验表明.这种草盒了40天之内也不会出现枯萎现 。象.在上面连续进行十多场比赛后,草坪仍完好无损。美国孟山 。都公司上个世纪60年代发明的尼龙草皮球场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已 经变得越来越舒适和柔软.国际足联”岁以下世界青年足球锦标 青 蠢 鲁 ● 静 t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8论农民工流动的成因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