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針刺鎮痛原理探討——疼痛發動鎮痛系統

2013-09-23 6页 pdf 462KB 45阅读

用户头像

is_247508

暂无简介

举报
針刺鎮痛原理探討——疼痛發動鎮痛系統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 9 8 2 年 8 卷 6 期 针 刺 镇 痛 原 理 探 讨 —疼痛发动镇痛系统生理教研室 富继 义 针刺具有镇痛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中得到证实。 针刺镇痛原理 的研究已成 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注重的题目之一 。 目前已在中枢神经系 统 、 外 周 神经 和 神 经 一 体液等方面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实验资料 。 有人根据针刺可以使体内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活 动水平升高 , 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对抗针刺的镇痛效果 , 提出针刺是激活了内源性 阿片系统而产生镇痛c9 , 3入 ”乳 ”...
針刺鎮痛原理探討——疼痛發動鎮痛系統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1 9 8 2 年 8 卷 6 期 针 刺 镇 痛 原 理 探 讨 —疼痛发动镇痛系统生理教研室 富继 义 针刺具有镇痛作用已在大量的临床和实验室工作中得到证实。 针刺镇痛原理 的研究已成 为国内外许多科学工作者注重的题目之一 。 目前已在中枢神经系 统 、 外 周 神经 和 神 经 一 体液等方面获得了相当丰富的实验资料 。 有人根据针刺可以使体内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的活 动水平升高 , 使用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对抗针刺的镇痛效果 , 提出针刺是激活了内源性 阿片系统而产生镇痛c9 , 3入 ”乳 ”” 。 有人观察到针刺可激活脑千的网状 结构和大脑边缘系统 的某些结构 , 电刺激这些结构也可以产生镇痛 , 因此认为针刺镇痛是激活了这些结构的结果 c1 、 “、 “、 7 〕。有人强调了脑干结构对脊做背角痛感觉神经元的所谓下行性抑制作用在针刺镇痛 中的地位〔7 〕。 还 有 人认为针刺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 , 加强交感神经的活动等等。 这些 工作从不同的角度揭示针刺 的镇痛过程 , 具有要要的意义 , 但是还不能回答一个更基本的问 题 : 针刺为什么能够激活内源性阿片系统 , 为什么能够激活下行抑制系统 。 而这个问题是针 刺镇痛原理中的基本原理 。 本文的 目的 , 是在复习近年来国内外关于镇痛原理的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 结合作者跳一 些工作和体会 ,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 并提出一个初步的假说 。 这个假说就是 : 针刺是作为一种可以忍受的亚急性伤害性刺激发动了体内的镇痛系统而 产生镇痛作用。 体内存在镇痛系统 已知疼痛是一种复杂的整体反应 , 除有感觉和知觉功能的神经结构参与外 , 还包括司理 情绪反应 、 植物性反应和运动反应的神经结构 , 并有大脑皮层的协调和控制 。 高等动物的中 枢神经系统中参与镇痛的结构和这些结构之间的联系是相当复杂的。 仅由目前材料可知 , 镇 痛作用涉及了脑内大部分重要的神经核团和神经介质 , 可能还有神经激素的参与 。 与疼痛一 样 , 镇痛也是一个整体性过程 。 郎 。年代后期发现了电刺激脑内结构可以产生镇痛以来 , 已陆续证明了刺激脑干的中缝 核 (包括中缝大核 、 中缝背核 、 苍白核等 ) 、 网状巨细胞核 、 兰斑 、 中脑网状结构 、 中脑导 水管周围灰质 、 中脑被盖区 、 黑质 , 丘脑中央中核一束旁核复合体 、 内侧膝状体 、 下丘脑外 侧区 、 乳头区 、 外侧视前区 , 前脑的海马、 隔区 、 杏仁核 、 尾状核 、 扣带回等许多部位都可 产生镇痛作用〔1 、。、 14 、忍4 、 34 〕。 研究明 , 刺激脑区产生的镇痛作用主要 是 受 刺激的结构有纤 维直接或间接地投射到脊做 、 丘脑和大脑皮层感觉区 , 对其中的痛感觉神经元或痛传递神经 元抑制的结果〔1通、 ”、 23 〕。 我们实验室的工作曾证明 刺 激边缘系统的隔区和基底神经节的尾 核都可 以较强地抑制丘脑束旁核内的痛敏神经元 。 这两个结构的抑制作用可以在大多数神经 元上会聚 , 并且有非常显著的协同效果t14 〕。 我们还证明了刺激这两 个三结构也可较强地抑制 上丘脑组核内的痛敏神经元 , 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c15 〕。 这 些 原属不 同功能系统的结构 , 在 镇痛中存在着一致性 , 而且在发挥镇痛作用时相互配合。 因此 , 我们有理由把这些结构作为 一个镇痛功能系统来认识 。 许多实验室还观察到 , 仅损毁镇痛系统中的一个结构 , 如尾核 、 隔区 、 视前区 、 中缝核等 , 针刺的镇痛效果就大为减弱 , 甚至完全消失 [2. 4 、 14 〕。 这 些材料 也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些结构是作为一个整体有机联系着的 , 并共同发挥作用 。 组织化学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 , 那些受刺激可以产生镇痛作用的脑区或脑结构 , 大部分都 含有较高水平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及其受体t31 、 3 4〕。 电刺激这些结构产生镇痛作用时, 脑内 的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活动水平升高 。例如刺激人的中脑导水管周 围灰质 , 可使第三脑室液中的 内啡肤含量升高, 此时的镇痛作用可被吗啡受体阻断剂纳洛酮所翻转〔19 〕。而刺激隔区 、 尾核 产生的镇痛作用又可被导水管周围灰质内微量注射纳洛酮所阻断〔13 〕。 已知反复使 用 吗啡可 使吗啡的镇痛作用减弱 , 现发现长时间电针时 , 电针的镇痛作用也可减弱 , 并且电针的这种 耐受作用与吗啡的耐受作用是相互交叉的〔17〕。 这说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可能是镇痛系 统生 物化学基础的重要成分。 周仲福等人报道 , 对于指压穴位产生镇痛和静脉注射吗啡产生镇痛 的家兔 , 只需在一个脑区如伏核 、 组核、 杏仁核内微量注射纳洛酮即可使两者的 镇 痛效 果 明显减弱 。 他们提出 , 这些结构可能就是以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为介质串联起来的调节疼痛的 神经环路〔1 0〕。 其它神经化学物质如 乙酞胆碱 、 5 一经色胺 、肾上腺素等在镇痛系统中的作用也很重要。 它 们在镇痛中的作用也是相互配合的 。 如脑内的 5 一经色胺与内源性阿片样物质之间有相互补偿 的作用 , 使用某些药物使脑内 5 一经色胺活动降低时 , 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活性就增强 。 反之 , 脑室内注射纳洛酮阻断阿片受体 , 则使脑内的 5 一轻色胺含量增加〔1 6〕。 伤害性刺激发动镇痛系统 镇痛系统的存在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实验报道中反映出来 。 遗憾的是 , 对于镇痛系统活动 的动因或动力学研究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 。 而其动因的研究有可能成为打开镇痛系统奥秘之 门的钥匙。 许多材料表明 , 在电刺激可以产生镇痛作用的脑区 , 大都可以记录到能被伤害性刺激激 活的神经元以 6. 1 4〕。 如中缝大核是电刺激产生镇痛的有效部位 , 刺激中缝大核可有效地抑 制脊髓背角 I 、 V 层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3 〕。 史清瑶 和 朱丽霞报道 , 中缝大核内对 伤害性刺激呈兴奋反应的神经元占 56 % , 而表现抑制的占22 % 〔”〕。 Po m er oy 报 道 前 者 为 37 % , 后者为33 % 〔3 6〕。 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内也有较高比例的痛兴奋神经元〔1“〕。 Fiel ds 和 B as ba 恤 观察 到脊髓内的伤害性信号在上行过程中可 以通过侧支兴奋 脑 干 的网状巨细胞 核 , 后者又兴奋导水管周围灰质和中缝大核 , 进而下行到脊髓 , 抑制伤害性感觉的传入。 他 们认为这是对疼痛的一种负反馈性抑制t18 〕。 在镇痛系统的较高级部位如尾核 、隔区 、下丘脑、 扣带回等也都发现了类似的对伤害性刺 激呈兴奋反应的神经元 t1. 氏 15) 。这些神经元的功能还不十分清楚 。我们证明了刺激尾核和隔 区都可以有力地抑制丘脑束旁核的痛敏神经元 , 因此推测在较高级神经中枢也存在着对疼痛 的反馈性抑制 。 伤害性刺激的信号在经脊丘束等上行向大脑皮层感觉区传递的过程中, 也通 过侧支传入这些镇痛系统结构 , 使其中的痛敏神经元兴奋 , 这些神经元的活动又直接或通过 其它种类神经元而间接地作用到脊髓 、 丘脑和大脑皮层感觉区的疼痛感觉神经元 , 对疼痛产 生反馈性抑制 (如图) 。 ⋯⋯⋯ {{{{{ 脊脊盆盆 痛痛区区 临床方面的材料支持伤害性刺激可以激活镇痛系统 而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 。 L a s a g n a 在 1 9 6 5 年发现 , 给刚刚 手术后的病人使用纳洛酮 , 能够十分显著地增加患者伤 口的疼痛 〔邹〕。 L ey in e 在 1 9 7 8 年报道给拔掉智齿的患者 使用纳洛酮 引起疼痛加剧 〔“” 。 这些 结 果说明此时体内 的阿片样物质处于 高度活跃状态 , 其动因可能就是来 自 患处的伤害性刺激 。 对于慢性疼痛病人体 内的阿片样物 质 活动水平如何 , 目前 , 尚有不一致看法 。 如Li nd bl 。w 和 T cg nc r 给一组慢性疼痛病人使用 纳 洛酮 , 不能明显影 响病人的痛闭 , 认为慢性疼痛不升高内源性阿片样物质 的活动水平〔3。〕。但也有使用纳洛酮引起慢性疼痛患者疼 痛加重的报道〔“5〕。以上结果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慢 性疼痛的病因不同 。 有些慢性疼痛病人的脑脊液中内源 性阿片样物质水平低于正常人〔“”、 3’l 〕说明他们的疼痛可 能是镇痛系统的功能低下所致 。 Buc h sba u m 等人曾把正常 人分成疼痛敏感和疼痛不敏感两组 , 给他们使用同剂量 纳洛酮后发现 , 疼痛敏感组对电刺激上肢的痛反应明显 强于疼痛不敏感组川〕。 说明即使在正常人 , 体内阿片样 物质的活动水平也有较大差异 。 国内报道的疼痛不敏感 人的针刺镇痛效果强于疼痛敏感人〔9 〕, 其原因 可 能与 此有关 。 L e Bar s 等 人 曾提出伤害性刺激的弥漫性抑制性控 制 (D iffu se N o x io u s In h ib it o r y C o n tr o ls D N IC )〔2 7〕。 他们发现施于周身不同部位 (包括体表和内脏 )的伤害性刺激都可以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 这 种镇痛作用是全身性的 。 具有超脊位节段 的效果 。 D M C 必须有中枢神 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参 与 。 D N IC 作用持续时间长 , 说明有神经调节物质的参与 。 Le Bar “ 后来进一步观察到 , 自然 疼痛刺激和电刺激痛觉传入神经纤维都能抑制脊健背角 V 层神经元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 , 这 种抑制作用也具有超脊徽节段 的性质 〔”的 。 从 :D NI C 的 上 述特点不难看出 , 伤害性刺激的镇 痛作用不是局部性作用 。 而是激活体内镇痛系统而产生的整体反应 。 伤害性刺激产生镇痛作 用的另一个例于是所谓强刺激镇痛 (壬王yp e r s tim u la tio n A n a lg e sia ) 。 M elz a e k 等报道了经皮肤 的神经电刺激可对慢性疼痛患者产生镇痛咚“〕。 Te a。 给慢性疼痛病 人的痛区施加 短暂的强 电 刺激 , 也收到较好的镇痛效果〔18 〕。 针刺的本质是伤害性刺激 大盈临床工作 (包括针刺麻醉和针刺治疗疼痛性病症) 证明 , 针刺必须达到一定强度 , 产生 “针感 ” , 才能产生镇痛作用。 而针刺强度过小 , 没有针感或针感不强时 , 镇痛效果就 不好 。 目前临床针刺麻醉采用的常规强度就是病人所能忍受的最大刺激强度 。 这个强度已经 超过人的痛闽 , 而接近痛的耐受阂 。 如全国针麻 甲状腺手术协作组报道 , 用针麻做的各类甲 状腺手术 9 3 7 5 例 , 所采用的 电针强度就是由弱到强 , 直到病人能够忍受的最大量为限〔“〕。 上海生理研究所针麻组在清醒家兔的针刺镇痛模型上观察到 , 在运 针 期 _ 间 动物四肢肌肉紧 张 , 往往出现足爪震颤 , 反应强烈的就在吊床上竭力挣扎 。 用上述方法运针后 5 分钟 , 即出 现相当强的镇痛效果 。 有些动物的镇痛效果出现得更早〔“〕。 众所周知 , 针感是一种相 当不偷快的感觉 。 不同穴位 , 不 同手法针刺产生的针感虽不完 全相同 , 但多被描述为 “酸麻胀重 ” 。 这种酸麻胀重是否属于疼痛目前还不能定论 , 因为对 疼痛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 。 随着对疼痛的研究 , 认识也在不断深入 。 一般认为疼痛 是 由伤害性刺激 引起的主观感觉 。 针刺要刺 入皮肤而进入深部 , 提插捻转或通以强电流都会 引起组织的损伤 , 因此作者认为针感应属于疼痛 , 而酸麻胀重应是疼痛感觉的进一步分类 , 是疼痛的亚属性 。 每一个人对身体不同部位 、 不 同刺激产生的疼痛都有不同的感觉经验 。 如 背部、 四肢等肌 肉丰富部位的疼痛常是酸痛 , 头痛常是胀痛 , 而皮肤浅表 的 损 伤 则产生刘 痛 。 王立短在某些神经系统疾患 , 但神志清醒 、 精神正常的病人身上观察到 , 针刺穴位的针 感与感觉神经障碍与否有关 , 说明针感由感觉神经传入 。 在脊髓空洞症只有痛温觉障碍者 , 针 感的强弱程度与痛温觉障碍的程度完全一致 , 痛温觉消失者针感也消失 。 而在深感觉 、 触觉 障碍区 、 运动障碍 区内针刺 , 针感无异常〔9 〕。 这一观察提示针感的实质是疼痛 。 过去曾有人试图在穴位处找到专门接受针刺作用的感受器 , 但是都没有成功 , 穴位内找 不到一种特殊的感受器 。 潘朝宠和赵霭峰报道 , 以人的需截肢的肢体为对象 , 观察了足三里等 1 4个穴位的44 个针感点的形态学结构 。结果表明 , 血管 、神经干 、支 、 游离神经末梢与穴位所 在部位为主的感受器共 同组成针感的形态学基础 。 其中以前三者最为重要 , 伤及这三种结构 就无针感或针感极差 , 而这三仲结构存在 , 即使肌组织儿乎全部破坏 , 针 感 仍然良好〔”〕。 以候宗镰为指导的研究组对针感的传入纤维进行了研究。 他们用阳极阻滞法阻滞模拟电 针时神经干上的 I 、 11 类纤维传导 。 结果为 , 在阻滞前仅兴奋 I + 五类纤维的镇痛有效率为 5 2 . 2% , 优良率为 2 1 . 7 % , 阻滞 I 、 11 类纤维后 , 分别兴奋皿类 、万类和兀 十 万类 纤 维的有 效率分别为了6 . 5 % , 8 8 . 9 %和 100 % , 而优 良率分别为47 . 1% 、 77 . 3 % 和 1 00 %〔117 。 他们还 采用奴佛卡因阻断班和 N 类纤维的传导 , 此时电针的镇痛作用不仅强度显著减小 , 而且持续 时间也缩短〔’“〕。 这些结果表明针感主要是通过细纤维传入的 。 因为细 纤 维主要是传递痛觉 信号的 , 所以池们的结果对于认识针刺的本质是一种伤害性刺激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近年国 外对粗纤维的生理功能提出了新的看法 , 认为 I 、 l 类粗纤维不只是传递非伤害性信息 , 也 参与具有一定频率的连续性伤害刺激 的冲动传入〔”8〕。 如此项被证实 , 对于认识 粗 纤维也参 与部分针感的传入将有所帮助〔8 〕。 上海生理研究所针麻组发现切断猫的脊髓背索对针刺镇痛无明显影响 , 而切 断腹 外 侧 索 , 绝大多数动物不再出现针刺镇痛效果〔3 〕。 沈愕也报道 , 在 上 胸段切断动物两侧腹外侧 索后 , 后肢电针的镇痛效应被取消 , 而前肢电针的镇痛效应仍保留〔9 〕。 以上材 料 证明 电针 信号是经由脊髓腹外侧索上行的 。 脊髓腹外侧索在传统的解剖学和生理学上一直被认为主要 是传递痛温觉的通路 。 而本体感觉 、 触压觉 、 精细触觉等是在背索和腹索传递的。 以上关于针感的感受器、 传入纤维和脊髓通路方面的研究材料都支持针刺是一种伤害性 刺激 , 针感的本质是疼痛 。 4 0 伤害性刺激既可通过脊丘束到达大脑皮层产生痛觉 , 也可兴奋镇痛系统产生镇痛 。 一种 伤害性刺激主要引起疼痛还是镇痛 , 应取决于其本身的某些特殊性 。 针刺既不产生严重创伤 或手术那样急性的、 难以忍受的疼痛 , 也不同于慢性疼痛那样长期的伤害性刺激 。 在前者 , 镇痛系统可能还来不及充分发动起来 。 在后者 , 则可能产生某些耐受作用 (如反复电针可产 生内源性抗阿片物质 , 使镇痛作用减弱〔17 〕) , 使镇痛系统不能充分发挥作用。 目前 采 用的 针刺方法是一种由弱到强的亚急性方式 。 针刺的作用部位常在对疼痛不太敏感的深部 (如肌 肉 ) , 损伤也很局限 , 因此针刺产生的疼痛是可以忍受的 。 如前文所述 , N类纤维在针感传入中 起重要作用 , 针刺产生的疼痛可能以慢痛为主。针刺的这种作用方式对于发动镇痛系统可能较 为适宜 。针刺可能还具有其它利 于发动镇痛系统的特殊属性 ,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这里需要提 及的是针刺的穴位问题 。尽管在穴位内没有找到特殊感受器 ,但是在针刺麻醉和针灸临床实践 中多数人还是认为存在着穴位的相对特异性 。合谷 、内关 、人中 、太阳和某些耳穴等都是能够产 生强烈针感的部位 , 刺激这些穴位常可产生较好的镇痛效果 。 某些同脊盆节段和近脊盈节段 取穴的方法可能还涉及脊盆和外周神经的一些不十分清楚的机制 。 此外 , 经络的实质及其在 针刺镇痛中的意义也有待于进一步揭示 。 结 束 语 机体的损伤能够刺激修复系统 , 失血能够刺激造血系统 。 同样 , 疼痛能 够 刺 激镇痛系 统 。 疼痛信号一方面经脊丘系传入大脑皮层产生疼痛的知觉 , 另一方面传入脑干网状结构 、中 缝系统 、 前脑边缘系统和基底神经节等结构 , 发动镇痛系统 , 产生镇痛作用以保护机体 。 本 文提出了针刺的本质是一种伤害性刺激 , 认为这是针刺激活镇痛系统的基本原因 。 钊刺可能 是一种比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更适宜于激活镇痛系统的亚急性伤害性刺激 。 本文谨对针刺镇痛原理提出以上看法 。 针刺镇痛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神经活动过程 , 我们的 看法只是初步的 。 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 , 人类一定会彻底揭开针刺镇痛之谜 , 让它更好地为 人类服务 。 (本文承李洛英教授 、 王 绍 副教授审阅 , 谨致谢意 。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1 . 上海第一医学院生理教研室 : 中华医学杂志 5 8 : 1 35 , 1 9 78 2 . 上海师范大学生物系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 1 ) : 96 , 1 9了9 3 . 上海生理研究所针麻组等: 针刺麻醉原理的探讨 133 , 2 1 8 , 24 9 , 253 人民卫生出版社 1 9 7 4 4 。 江振裕等 : 中国科学 2 : 1 5 7 , i盯 3 5 . 孙公铎等 : 中华医学杂志 5 5 : 1 39 , 1盯a 6 . 孙心德等 :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摘要 (二 ) : 1 1 , 1 0 79 北京 7 . 杜焕基等 : 中国科学 6 : 6 3 1 , 1 0 75 8 。 吕国蔚等 : 生理学报 3 3 ( 3 ) : 2 0日, 1 日5 1 9 . 沈铐等 : 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 (一) : 1 9 , 25 , “ , 91 , 101 , 1 75 , 187 , 2 35 , 北京 1 9 79 10 . 周仲福等 : 中国科学 4 : 50 3 , 1 98 1 1 1 . 唐敬师等 : 中华医学杂志 6 1 : 2 6 7 , 1 0 5 1 12 . 袁斌等 : 待发表 一 4 1 . 1 3 . 黄显奋等: 中国生理科学会1 98 1年生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68 , 70 , 肠 , 桂林 198 1 1 4 . 富继义等: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 8 (5 ) , 17 一20 , 1 9 8 2 1 5 . 富继义等 : 生理学报 , 3 4 (4 ) , 1 9 82 1 6 . 韩济生 : 生理学报 3 0 : 2 0 1 , 1 9 78 1 7 . 韩济生等 : 科学通报 了, 33 2 , 19 8 0 18 . 韩济生 : 生理科学进展 12 , 1 0 4 , 1 9 8 1 19 。 A d a 血 s , J . E : Pa i n Z : 1 6 1 , 19 76 2 0 . A lm a y , B . G . L . e t a l : P a i n s : 1 5 3 , 19 7 8 2 1 . B u e hs b a u m , M . S . e t a l : N a tu r e 2 7 0 : 6 2 0 , 1 9 77 2 2 。 C a r s te n s , E : J . N e 肚 r o p h y s io l . 4 2 : 5 5 8 , 1 9 79 2 3 . F ie ld s , H . L . e t a l : A n n . R e v . P五y s io l . 4 0 : 2 1 7 , 1 97 8 2 4 . H e 且 r y , H : J . N e u r o s u r g . 3 5 : 71 5 , 19 7 1 2 5 . H o so b u e hi , y . e t a l S e i e n e e 1 9 7 : 1 8 3 , 1 9 77 2 6 . L a s a g n a , L : P r o e . R . S o e . Me d . 5 8 : 9 7 8 , 1 9 65 2 7 . L e B a r : , D . e t a l : P a主n 6 , 2 5 3 , 1 9 79 2 8 . L e B a r s , D . e t a l : N a t u r e 2 8 3 : 2 4 3 , 1 98 0 2 9 。 L e v in e , J . D . e t a l : N a tu r e 2 7 2 : 8 2 6 , 1 9 78 30 。 L i n d b lo w , U . e t a l : P a in 7 : 6 5 , 1 9 7 9 3 1 . M a d h a b a n a d a , S a r : J . C o m p . N e u r o l . 1 8 2 : 1了, 1 9 7 8 3 2 . M a y e r , D . J . e t a l : B r a i n R e s . 1 2 1 : 3 6 2 , 1 9 77 33 . M e lz a e k , R * Pa i n l : 35 7 , 19 75 3 4 。 o les o n , T . D : B r a in R e s . 1 94 : 7 9 , 1 9 8 0 3 5 . P o m e r a n z , B : E x p . N e u r o l . 6 4 : 3 2 7 , 19 7 9 36 . P o 也 e r o y , S . L : B r a in R e s . 2 0 2 : 4 6 4 , 1 9 8 0 3 7 。 5 j6 lu n d , B . e t a l : A e ta . Ph v、io l . S e a n d . 1 00 , 3 8 2 , 1 9 77 3 5 . W ill e r , J . C : B a i n R es . 1 52 : 3 5 5 , 1 9 78 1 0 5 2年 2 月2 7日收稿 (上接 4 8页) 参 考 文 献 ( l ) 白求恩医科大学一院神经科 : 吉林省医学科技资料( 1 ) : 12 , 1 9 75 〔2 ) 林世和等 :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6( 1 ) : 1 , 1 9 8 0 ( 3 ) 赵葆沟 :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 13 ( 2 ) : 101 , 1 9 8 1 ( 4 ) 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病理室等 :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 5( 1 ) : 了, 1 9 79 ( 5 ) 重庆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科: 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副刊 : 3 ( 2 ) : 84 , 1 9 77 (6 ) 贵阳医学院神经精神病学教研组 : 新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副刊 : 3 ( 2 ) : 90 , 1 97 7 ( 7 ) 刘子君等: 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5 ( 2 ) : 了。, 1 9 79 (i。已2年 2 月2 7 日收稿)
/
本文档为【針刺鎮痛原理探討——疼痛發動鎮痛系統】,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