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2013-09-23 19页 doc 132KB 46阅读

用户头像

is_619448

暂无简介

举报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摘要 \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 (系):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二〇一〇年五...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攀枝花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摘要 \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 学生姓名: 学生学号: 院 (系):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二〇一〇年五月 摘 要 毕摩不仅是彝文的整理、加工者,而且是彝文的传授者。通过毕摩的讲授,使广大彝族群众认识了彝文,掌握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而发展了彝族的文化,它还对彝族文化传播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长期积累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不仅是毕摩本身的文化,而且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本文就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和特点入手,综合分析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为凉山毕摩文化这一宝贵的民族财富保护和发展探究新的出路。 关键词 毕摩,职能与特点,作用 ABSTRACT Bimo is not only the collation, processors, yi language of yi language is also. Through the lectures, make broad bimo yi yi language recognition, the symbol of langu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e, and it also yi yi culture dissemination of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Bimo culture is accumulated for a long time for our ancestors yi yi's heritage, is the esse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Bimo culture is not only bimo culture, but also is of yi's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e functions of liangshan yi bimo features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liangshan yi bimo culture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as a precious liangshan bimo cultur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wealth, explore new ways. Keywords Bimo, functions and features and function 目 录 I摘要 IIABSTRACT 绪论 1 2一、凉山州彝族毕摩的来源与家族简介 2(一)凉山州彝族毕摩的来源 2(二)凉山州彝族毕摩的家族与分布情况 6二、凉山彝族毕摩的主要职能 6(一)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 7(1)“宁目”毕摩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 7(2)算命 7(3)占卜 8(4)诅咒 8(二)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8(1)继承和发展彝族的宗教文化 9(2)彝文发展和传播的主要贡献者 9三、毕摩的特点 9(一)毕摩的宗教信仰 9(二)毕摩的传承制度和宗教职业道德 10(1)严格遵守毕约 10(2)平等对人 11(三)毕摩是知识渊博者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绪 论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为“有知识的长者”。是一种专门替人礼赞、祈祷、祭祀的祭师。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体现在:整理、、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我看来,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社会中宗教职业者和彝族文化文化的和传播者。 凉山自治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杂居地区,居住在本州内的除了彝族以外还有汉族、藏族、回族、羌族、蒙古族、纳西族等30多个民族。在漫长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劳动生产实践中,在与自然界作斗争和人们相互之间的交往中,形成了各民族不同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解放后各级党委和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进一步促进了各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在彝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地贯彻落实,使彝族信教群众和神职人员的宗教活动得到了正常有序地开展 。彝族地区的宗教职业人员主要有“苏尼”和“毕摩”两种。而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和彝族文化的传播者,他们对彝族文明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笔者于2010年2月至3月就在凉山州美姑县各部分彝族主要村落中拜访彝族毕摩,走访彝族信教群众,通过一些乡、村干部了解当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情况,信教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情况和毕摩从事宗教职业活动情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美姑是大凉山的腹心,是彝族毕摩的起源地,是彝族大毕摩阿苏拉则的故乡。该县有毕摩8000多人,流传的彝文经书有332种14万卷之多。1996年4月成立了“美姑彝族毕摩文化研究中心”,专事挖掘整理、研发交流毕摩文化。先后出版了《彝族尼牧概论》、《毕摩艺术》、《毕摩文化论文专集》等。该中心研究员先后参加了分别在日本、德国、中国举行的一、二、三届国际彝学会。着重了解凉山彝族毕摩的来源、家族、分布、职能、作用、特点、发展演变等各个方面的情况。现对毕摩的职能与特点作如下粗浅的探讨与分析。 一、凉山州彝族毕摩的来源与家族简介 (一)凉山州彝族毕摩的来源 据彝族典籍《百解经·献酒章》记载,远古之时,人世间“昔日无祭祀、翠绿触头皮;蔓草杂错生,树头藤萝结,路上草缠叠;昆仑门不通,日出不光明,道路不通达;官临令不行,吏至不理政。 ”眼看人间的混乱局面,天令毕摩降,清理此孽障。从此官令行,吏临政事清;树带藤萝解,路上蔓草断;日出光且明,道路畅通达。当然,这毕竟是传说与神话,但从中可窥出毕摩的职能与地位,以典籍得以流传,从而确定了毕摩的历史地位及神圣职能。位居大凉山腹心地的美姑县,以出名毕摩而闻名,最有名望的毕摩要数被誉为一代宗师的美姑大毕摩阿苏拉则,其出生于公元十二世纪,自幼天资聪颖,深受祖父阿尔凯凯宠爱,9岁拜祖为师,熟读毕摩经书。青年时代,漫游云、贵、川、黔等地,广采博览各种彝文经书典籍。对彝族原始宗教文化仔细探讨,取其精华,后居住在美姑县瓦古乡一岩洞里,潜心从事彝文化经书、文献的整理,创作研究彝族天文地理理论,发扬光大彝族文化,经他整理的彝文经典至今还为人们所念诵,被历代毕摩誉为鼻祖。 传说阿苏拉则闻名后,遭到同行阿各说主的嫉恨。他与说主同去成都参加科考,拉则获得镶金“吾吐”奖(吾吐由其后代修建专房收藏,1959年由其后人上交,现收藏于中央民族文化宫)而阿各说主仅取得银“吾吐”奖,由此心怀嫉妒,欲加害拉则。于是将一本经书用毒水浸泡后给拉则看,拉则手沾唾液翻了几页,方知中毒,便对徒弟说:我死后,不要悲伤流泪,不要声张,赶紧抓来蜜蜂装在竹桶里放在我身边,你们坐在我身边依然念诵经书,这样说主必死无疑。待下午,说主派人前来探望,回报说:拉则和他的徒弟正在诵经书,(其实乃竹桶里的马蜂声)说主怀疑他下的毒有误,不觉随后翻阅有毒的经书,不久便中毒身亡。后来,拉则的遗体火化于吉特合窝寨(今美姑县龙门乡境内)。拉则死后,儿子格初继承父业,续写经书,每天一早便在密林中的一块大石板上书写,拉则变成大鸟吐血作墨。一次,家中女奴隶林中呼叫格初,惊飞的大鸟展翅高翔,经书仅剩下的两页白纸,现今毕摩的经书后面都留下两页白纸,据说就缘于此 。 (二)凉山州彝族毕摩的家族与分布情况 家支传承仍旧是凉山地区毕摩传承的主要途径。美姑是历史上著名的毕祖阿苏拉则、阿格说主和阿克俄伙三人代表的三大毕摩流派之子孙后代的集中点。阿苏拉则往后的第六代为依勒,依勒生了三个儿子,他们举行过分家仪式。依勒三子于是成为大支系的名称,统称为“阿尔”家。目前为止,从“阿尔”家支分衍出9个姓氏,现在仍有6个姓氏在作毕摩;9个姓的总人数约为1960户,作毕摩的有882户;男性总人数约4890人,作毕摩的约1858人。 吉尼动孜是白彝中最有名的毕摩之一,据说他是阿苏拉则的得意门生。他的后代分衍出28个姓氏,其中23个姓氏作毕摩;共有2040户,其中作毕摩的有510户;男性人口约5100人,作毕摩的约1530人。 勒苏阿则是阿苏拉则的女婿,勒苏阿则创始的马家流派的毕摩是阿苏拉则的女儿传授的。这个家支现有两个支系,有一个支系作毕摩,已经传到28代。马家现有230户,作毕摩的约有41户;有男性575人,作毕摩的86人。 美姑县有名的毕摩家支很多,像耶古书布毕摩的后代分衍出9个姓氏,其中8个姓氏作毕摩,到现在已传毕摩28代,这个家支有940户,其中作毕摩的556户;男性人口2350人,作毕摩的987人。 渣毕阿依这一派的毕摩是从古侯部落分衍出来的,从渣毕代开始作毕摩到现在已经25代。这个家支分衍出4个姓氏,作毕摩的有3个姓氏;家支共有1074户,做毕摩的320户;男性人口4260人,作毕摩的1065人。 阿都尔普毕摩已经下传30代人,现居住在美姑县的共19个姓氏,其中作毕摩的12个姓氏;共有976户;作毕摩的390户;男性人口有2440人,作毕摩的450人 。 在美姑县的沙库乡就有一个叫依拙的美丽村庄,青山环抱着绿树与青一色的瓦房构织成美丽的画卷,毕摩朗朗的颂经声从古至今从未在村里停息,从而让这个美丽的村庄始终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据说依拙村有一半以上的村民都是毕摩,而且这些毕摩都来自于一个家族,人们更多的喜欢叫这个村庄为“毕摩村”。 依拙村“上方有山好牧羊,山下有寨好居住,寨下有坝好耕作,坝中有地好赛马,山下有河好饮水”。该村所处地理位置正好应和了彝人这一择居习俗,村中有一位年近80岁的老毕摩告诉我,“依拙”村名字的来历就来自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相传曲比家族原是定居于云南,统称为“沙马”家族世代行毕,沙马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子承父业,父亲要幺儿子远离故土到凉山定居以弘扬毕摩文化,于是幺儿子带着背负法器的随从来到凉山寻找安身之地,来到依拙境内只见这里绿树成荫、土地肥沃,村前有清澈的河水、村后有丁冬的小溪,且水不入境,是个理想的居住地,可村中却独有一户姓石尔的人家人丁单薄,打听后得知此户人家儿孙均不长寿 ,幺儿子求得主人同意,在此定居义务为其作毕、医病祈求人丁兴旺,石尔家族日渐兴旺后不忘恩人,赐予沃土、骏马让其在此长久定居,因其会‘毕’,改姓曲比,统称“沙马曲比”,曲比毕摩给村命名“依拙”,“依”即彝语水,“拙”交界处,意思为两水交界的理想家园,而今曲比家族已在此定居21代上千年,仅在该村就有94户,毕摩人数达273人,占全村人口的一半以上,他们世代行毕,由此依拙村从古至今毕摩朗朗的颂经之声从未停息 。 根据1964年的统计,当时美姑县毕摩的年龄分布情况:全县19岁以下的毕摩239人,占毕摩总数的3.6%;20岁—29岁的1791人,占总数的27%;30岁—39岁的1127人,占17%;40岁—49岁的1327人,占20%;50岁—59岁的1261人,占19%;60岁—69岁的624人,占9.4%;70岁—79岁的206人,占3.5%;80岁之上的59人,占0.9%。 而据美姑县民族语文工作委员会1996年统计:全县约有87个姓氏作毕摩,占全县459个姓氏的21%左右;约有4454户作毕摩,约占全县33880户中的13%;约有6850人作毕摩,占全县男性总人数86438人中的8%,占全县总人口16万中的4%。全县36个乡镇,平均每个乡有毕摩187人;全县291个村,平均每一个村有毕摩24人;全县1475个村民小组,平均每个组毕摩4.6人。当然这些毕摩的分布不均匀,有的村民小组男性百分之百当毕摩 。 二、凉山彝族毕摩的主要职能 据有关资料介绍和民间传说,毕摩的职能是随着彝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随之变化的。按其社会职能的发展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唐、宋以前,其名曰耆老及鬼主,担任彝族酋长,兼任祭司的职能,处于执政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元、明至清初阶段,一般称为奚婆,为酋长的智囊人物和助手,处于佐政的地位;第三阶段是清初改土归流以后,一般称为毕摩,专司宗教祭礼一职及传播彝族文化 。因此,由于缺乏历史资料和限于笔者的研究时间和能力,本文对彝族毕摩在第一、二阶段即执政、佐政时期的职能不作具体分析,仅对第三阶段即清初改土归流以后彝族毕摩“专司宗教祭礼一职及传播彝族文化”的情况作一粗浅的探讨和分析。 (一)彝族社会中的主要宗教职业者     毕摩既是彝族宗教观念的宣传者、解释者,又是宗教仪式的主持者和组织者,是彝族宗教信仰中精神信仰的代表。在彝族社会享有特殊的地位和威望,毕摩在主持彝族民间的祭祀、巫术、兆卜、禁忌等信仰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又极具宗教信仰活动色彩的祭祀词汇(术语)。毕摩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祭祀词汇(术语)不仅承载着彝族先民的种种信仰理念,表达着彝族的宗教信俗,而且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经济生产、婚丧嫁娶等方面对彝族社会的精神生活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彝族社会中,毕摩普遍受到彝族信教群众的尊重(所有彝族人都信仰毕摩),彝族群众认为毕摩能够给人去病免灾,避祸降福。因此,彝族谚语说“与其和主子同村,享受微薄恩惠;不如与毕摩同邻,接受神灵保护。”彝族的宗教是祖灵崇拜、家神崇拜、自然崇拜为主的多神崇拜。比如射日英雄支格阿尔是彝族人顶礼膜拜的英雄对象之一。在自然崇拜方面,彝族人喜欢留天菩萨,认为人的灵魂需要一个保护所,而毕摩认为唯有天菩萨是保护神灵的地方。在彝族社会中,彝族群众认为只有毕摩能够充当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作用。因此,彝族人民无论举行安灵送灵,祭祀天神地神等大型宗教仪式;还是算命占卜等一般的法事活动都找毕摩 。由此可见,毕摩是当前彝族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神职人员。在现实生活中,彝族群众邀请毕摩主持的法事活动是很多的,例如安灵、送灵、招魂、占卜、算命、神判、盟誓、诅咒等等。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彝族人民观念的更新,神判、盟誓等这些法事活动在彝族地区一般情况下很少开展了,现根据笔者的所见所闻,介绍毕摩在彝族地区经常主持的几种主要的法事活动: (1)“宁目”毕摩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 所谓“宁目”毕摩是指只有知识渊博、法术高明、洁身自好、德高望重的毕摩 。安灵、送灵是毕摩超度亡灵的法事活动。只有当一家人常年身体不健康,生活不如意时才会做这样的法事,希望已故父母保佑后代。安灵、送灵在彝族宗教活动中仪规、仪式要求很严格的,复杂而又大型的法事活动。同时,它体现和寄托了子女对已故父母乃至整个祖先的孝敬与缅怀。正因为彝族信教群众认为安灵送灵的法事活动直接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幸福与安康。所以,彝族群众对主持安灵、送灵仪式的“宁目”毕摩的要求是很高的,给毕摩送的礼金也比较多。因此,只有知识渊博、法术高明、洁身自好、德高望重的人才能成为“宁目”毕摩。所以,许多毕摩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称职的“宁目”毕摩,博览群书,不断扩大知识面;另一方面严于律己,尽职尽责,热情周到。在现实生活中,有个别少数的毕摩虽然经过努力学习长期深造当上了“宁目”毕摩,但是如果偶然有一两次安灵、送灵的宗教仪式主持得不好,以后就再也不会有人请他主持安灵、送灵的宗教仪式了。这也可以说它标志着这个“宁目”毕摩职业生涯的结束。 (2)算命 算命是彝族先民做任何是前必行的事。在毕摩的经书中有一本叫算命经,经书中记载了很多有关算命的内容。其范围涉及到婚丧嫁娶、迁徙、建房、买卖牲畜、春播秋收等各个方面。特别是涉及到婚丧嫁娶的重大方面的时候,必须严格按照毕摩的办事 。例如按照彝族的习惯,如果两家人结为亲家,首先考虑的是两个人生相是否相配。彝族爱用十二属相记生年,记年月日等,如果一个属猪,而另一个属虎,那么虎吃猪,以为着相克,所以即使你家财万贯也不可能成这门亲事。但是随社会的进步,人们思想观念有所转变,现在彝族人相亲一般不按照严格的毕摩意见去办了,当然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的个别特殊情况除外。 (3)占卜 在凉山彝族地区,保留有许多传统的占卜之术,它是彝族先民遗留的智慧的积累,包含着十分丰富的易理知识。彝人凡遇战争、械斗、狩猎、播种、疾病、丧葬、婚嫁、建房、进屋、出行、贸易、择日、断疑、调合等,以及出现各种异兆,都要进行占卜以决吉凶判断祸福 , 所以说彝族占卜术是以毕摩为主体,包括具有一定判断能力的人都可使用的一种祈求神灵预测吉凶祸福的占卜之术 。彝族占卜术繁多,根据其占卜的内容和形式,可分为如下几种: 羊膀卜、木卜、鸡蛋卜等。例如“鸡蛋卜”,彝称“瓦且黑”,意为“看鸡蛋”。鸡蛋卜有两种,一种用于选择新房基址时,取一鸡蛋在欲择为屋基处煮熟后,剥开观其凹陷处的所在方位及形状以卜所选屋基之吉凶祸福。另一种用于占卜疾病时,取一鸡蛋在病人身上擦拭,并用针在蛋底凿一小孔,让病人呼气入孔,然后交给执事者,执事者左手执蛋,右手拿着青篙小枝沾水拭蛋孔,同时口念相关语录。念毕后将蛋清蛋黄倒入盛清水的木碗里,观其各部分形状、位置、颜色以及泡沫判断出所得之病、所缠之鬼以及如何行法治疗等,而后用蛋壳舀水淋泡,判断所祟之主次,最后用箸搅水,水漩时丢蛋壳于上,观其停留时所指方向以察病人灵魂是否守舍。 (4)诅咒 诅咒是彝族人邀请毕摩对自己不满的或者憎恶的对象所采取的一种“非常”措施,比如当一个人家的牲畜被偷了,彝族人认为这不只是偷牲畜那么简单,而是对这家的侮辱和不尊重,所以做这一法事意在捍卫尊严。诅咒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例如被偷了一头牛邀请毕摩来诅咒,需要很多牲畜来念咒,意在用这些牲畜的鲜血来祭奠,希望贼人也有同样的下场。但是现在诅咒这一法事活动很少见了,因为如果一个毕摩的毕术不够,使得毕摩不能诅咒了贼人,那么反而会伤害毕摩本身和主人家本身。因此,只有被受伤害的主人家,受伤害的程度大,而且不能通过法律来解决问的情况除外 。 (二)彝族文化的传播者     毕摩神通广大,学识渊博,主要职能有作毕、司祭、行医、占卜等活动;其文化职能是整理、规范、传授彝族文字,撰写和传抄包括宗教、哲学、伦理、历史、天文、医药、农药、工艺、礼俗、文字等典籍。毕摩在彝族人的生育、婚丧、疾病、节日、出猎、播种等生活中起主要作用,毕摩既掌管神权,又把握文化,既司通神鬼,又指导着人事。在彝族人民的心目中,毕摩是整个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毕摩是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彝族谚语说“兹似依木似,莫似牟木似,毕似阿戊琐。”这三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君识上百字,臣识上千字,毕识无尽数,这是彝族人民对毕摩的高度评价。而毕摩在彝族文化的继承与传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继承和发展彝族的宗教文化 凉山彝族毕摩是以念诵经文的形式调解人与神鬼、人与祖先的关系的宗教职业者。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这一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彝族的宗教文化也如此 。毕摩经书不仅起到了在主持宗教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文献资料的作用,而且毕摩的经书还起到了发展和传播彝族的历史和文学知识的作用,把经书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并且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充实着经书的内容,使彝族的宗教文化得到了不断地发展和传播。宗教属于意识形态,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是与这一民族的历史、哲学和文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的。例如在毕摩收藏的经书中有一卷是专门记载毕摩家谱的,它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彝族的繁衍迁徙情况。毕摩的许多经书文学色彩很浓厚,例如做道场用的《指路经》、驱逐鬼用的《之子谊扎》等,故事情节复杂曲折。经书的经文均为诗体,多系五言句式,间或有三言、七言、九言者,朗朗上口,优美动听。特别是《指路经》,既是一卷把已故长辈的灵魂从人间送到天堂的经书;又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晚辈与长辈话别的抒情长诗。在美姑县彝族毕摩中,各毕摩家支收藏的经书比较多,其子孙学习彝文和继承毕摩职业的情况也比较正常。但是,有少数毕摩不学彝文,有极少数毕摩的后代不继承父业,例如美姑县峨曲古曲比尔哈毕摩的儿孙都没有继承毕摩职业。按照毕摩的家规,如果连续三代人不继承毕摩职业就算弃毕了。 (2)彝文发展和传播的主要贡献者 在彝族地区民间传说,彝文是由凉山州美姑县著名毕摩阿苏拉则发明的。许多学者认为这种传说不符合彝族历史发展的事实。唐朝距今才一千多年。而彝文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劳动创造了人类,而语言是人们交际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因此,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产生,都离不开这一民族的社会实践活动。彝文也是一样,是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发展和积累起来的,不可能由某个人发明创造出来。但是我们不能以此来否定以阿苏拉则为代表的毕摩阶层对彝文的发展和传播所起的作用 。有些文献资料记载,阿苏拉则确实对彝文的发展和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据在民间流传的一本《玛牧特衣》中记载,彝文是由毕摩和俗人共同创造的。最早发明彝文的毕摩是海比什祖、体比渣姆,后来阿苏拉则、雅古书补继承和发展了彝文。按照父子联名的背诵家谱的方法寻根问祖,美姑县烟袋乡的阿鲁毕摩、三垭乡的沙马毕摩是古代彝族毕摩阿苏拉则、雅古书补支系的后代。彝文在能在各彝族地区的传播,毕摩的功劳是很大的。除了在毕摩之间传承经书和其他书籍以外,毕摩把有关彝族文学、历史、谱牒等非宗教性的彝文书籍通过他们的亲友传播到彝族社会中,促进了彝文的传播。     总之,毕摩对彝文的发明、创造、发展和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由于宗教职业的需要,历代毕摩对彝文进行了不断地收集整理,使彝文从象形文字发展成为表音的音节文字,字数从少到多,笔画从繁到简,从无标点到有标点符号等各个方面,毕摩都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因此毕摩不仅是彝文的整理、加工者,而且是彝文的传授者。通过毕摩的讲授,使广大彝族群众认识了彝文,掌握了记录语言的符号,从而发展了彝族的文化。 ”直到解放前,彝族地区仍然处于反动黑暗的奴隶社会,在如此艰苦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在出版、印刷、书写条件极差的情况下,彝文能够发展到今天这一程度,毕摩确实功不可没。 三、毕摩的特点 作为一个神职阶层,毕摩群体在长期的宗教职业活动中形成了自身的特征。其三,毕摩成员有共同遵守的宗教职业道德。笔者生长在彝族地区,通过几十年与毕摩的交往和接触中,逐渐感受到毕摩阶层虽然在生活习惯、婚丧嫁娶、宗教信仰等方面大部分与普通彝族群众相同,但是由于宗教职业的关系,他们有一些与普通彝族民众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毕摩的宗教信仰 毕摩的宗教信仰是“毕尔毕色”,译成汉语为“毕摩神” 所谓毕摩神是指自己家族中已故毕摩的灵魂变成了神灵来保佑其后代从事毕摩职业的人法事顺利;所以每个毕摩都要信仰和崇拜毕摩神;否则就得不到毕摩神的保佑法事难以成功。毕摩阶层拥有与其神职活动密切相关的特殊信仰。这些信仰以对毕摩神、护法神以及法具经书的魂灵的崇信为主要内容,为全体毕摩成员所恪守,是毕摩们从事神职活动的精神支柱。由此可见,毕摩崇拜祖先和普通民众崇拜祖先的区别在于普通民众只乞求其祖先保佑后代人丁兴旺,五谷丰登;而毕摩除了乞求祖先保佑其后代人丁兴旺,五谷丰登以外,还要乞求祖先保佑其法事顺利。也就是说,毕摩神具有祖先神和行业伸的两重特征。此外毕摩除了信仰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毕摩神以外,还普遍信仰在各毕摩家族中,在历史上为毕摩职业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毕摩神 。例如在超度亡灵的仪式仪规方面作出特殊贡献的体比渣姆和海比什祖,规范文字整理经书的毕阿苏拉则等这些出自不同家族家支的毕摩,是后代毕摩们共同的精神领袖。彝族毕摩凡是在主持重大的宗教仪式时,都要念诵《毕补特衣》即《毕摩献神经》,呼喊这些著名的毕摩神前来享祭助法,保佑法事顺利、成功。这种超越家支家族界限以功德神迹为基础的毕摩神信仰,是英雄崇拜和毕摩职业活动相结合的产物。其作用在于激励后代毕摩以上述著名毕摩为榜样,勤学苦练,发扬敬业精神。 (二)毕摩的传承制度和宗教职业道德 在毕摩有一套严格的“毕阶莫阶”,译成汉语为毕摩职业的传承制度。这是毕摩内部一套约定俗成的特殊的宗教制度。这些制度是有关毕摩传承、出师、退业、游毕等的习俗惯制以及有关毕摩仪式仪轨的制度保障。这一制度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在彝族中“兹、诺、曲”即土司、黑彝、白彝三个等级的家族都可以从事毕摩职业 。但是在任何一个等级中不是所有的家族都可以从事毕摩职业的,例如在美姑县彝族中白彝家族有一百人,而可以从事毕摩职业的只有几个。一个家族能否可以从事毕摩职业,不是个人选择的,也不是别人推荐的,而是历史形成的。也就是说,从古代起家族中有人从事毕摩职业,并且一直传承到今天的家族才能从事毕摩职业。例如据说美姑县三垭乡的沙马曲毕即沙马毕摩的祖先是古代彝族著名毕摩雅古书补。其二是在毕摩职业的传承上有严格的制度,多数情况是儿子继承父亲的职业,其次是爷孙相传或者叔侄相传,最多也只能在本家族内传,不能传给别的家族,在本家族内也传男不传女。这是因为彝族实行严格的家支外婚,女子长大以后要嫁到别的家族家去的。他们认为,毕摩职业是一种神圣的职业,应当严格限制在本家族内部传承延续,使本家族永远保持毕摩世家的社会地位。毕摩职业传男不传女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据《勒俄特依》记载,毕摩这一宗教职业产生于彝族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受到父权制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作为毕摩这样神圣的职业应当由男性来继承。 同时在彝族社会中,由于宗教职业的关系,加之毕摩知识渊博,见多识广,所以人们很尊重毕摩。有一句彝族谚语说“兹啦毕阿凳,毕凳乃兹合”。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土司来的时候毕摩不起身,起身就有损于土司的安全。这是在解放前,在彝族社会中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一般的习惯是高等级的人来了,低等级的人要让坐,而兹莫是彝族社会中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在主持宗教仪式时,黑彝、白彝毕摩就可以不给兹莫让坐 。因为彝族信教群众认为毕摩起到了沟通人神之间的中介作用,所以在主持宗教仪式的时候如果叫毕摩给兹莫让坐就得罪了神灵。这是彝族群众给予毕摩的殊荣。正因为毕摩在彝族社会中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普遍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毕摩在主持宗教仪式中严于律己,尽职尽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严格遵守毕约 当彝族人身心不健康时,就会去找毕摩算命,由毕摩算出该做什么样的法事,然后约定举行毕摩仪式的吉利日子。在举行仪式之前,主人家根据毕摩的指示去购买牲畜,然后到约定的时间才去接毕摩。如果毕摩到时候违约,就会使主人家购买的牲畜无法处置,选择的吉利日子也错过时机,这样不仅让主人家失望,而且会让毕摩同行所鄙弃 。正因为如此,所以无论山高路远,还是家中有重要事情缠身,毕摩都要克服各种困难,准时去主持宗教仪式。如果一个毕摩出现一两次失约,影响彝族群众的宗教活动现象,以后就无人请他做法事了。 (2)平等对人 在彝族社会中,在旧社会里有等级高低之分,有贫富之别,在新社会里仍然存在着贫富差别,按照彝族群众的说法“十个指头不一样齐”。因而嫌贫爱富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是作为德高望重的毕摩在为彝族信教群众主持宗教仪式中,必须平等待人,一视同仁,不能嫌贫爱富。无论遇到什么人家请到他,毕摩都要尽职尽责,做好法事。彝族群众说,“群众可以选择毕摩,而毕摩却不能选择群众。 ”这是按照彝族的习惯,群众可以选择知识渊博的毕摩为他们主持宗教仪式,而毕摩就不能说某户群众贫穷,就不为他家主持宗教仪式或者不认真主持宗教仪式等。 (三)毕摩是知识渊博者 在彝族先民记录语言和创造文字的大部分过程都是由毕摩来完成的,所以彝族的大量民间传说都存于毕摩的经书当中。除了经书以外,毕摩还收藏了有关彝族天文、历法、历史、地理、文学、谱牒、音乐美术和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大量书籍,所以毕摩能够收藏和拥有范围之广、内容之多的书籍 。通过了解彝族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毕摩的产生和发展变化情况后,所以毕摩拥有渊博的知识。这是因为在毕摩的发展历程中,毕摩不仅是一个单纯的宗教职业者,而且曾经历过执政和佐政的历史,而作为执政和佐政者,只掌握宗教文化是不够的,必须具备各方面的知识,收藏了大量的书籍。后来毕摩从执政、佐政的统治集团中分离出来,专司宗教祭礼和传播彝族文化之职后,上述各方面的书籍也和经书一起代代传承至今;并且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得到了不断的充实和完善。因此,毕摩能够拥有和收藏如此之多的书籍,成为彝族社会中的知识分子是有历史原因的。特别是毕摩收藏的彝族谱牒比较详实地记载了彝族的繁衍、分支和迁徙的历史。由于职业的原因,如今有些彝族毕摩在做法事中,不看经书也能背诵出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家族的繁衍和分支情况。有些毕摩具有医药卫生知识,例如毕摩用中草药医治被毒蛇咬伤的病人,效果很好。多数毕摩,特别是“宁目”毕摩都掌握丰富的彝族的天文历法知识等。 结 论 综上所述,毕摩在彝族文化传播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毕摩的职能与特点决定了毕摩文化的发展方向。毕摩是毕摩文化的记录、传承和掌握者,而毕摩文化是彝族先民长期积累留给我们的遗产,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毕摩文化不仅是毕摩本身的文化,而且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社会分工决定了这种文化由毕摩来掌握,因为他是这个文化理所当然的“继承者”、“传播者”,这个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彝族文化的各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都包括于此,现在我们说毕摩经典,不是宗教学意义上的经典,它是彝族传统文化的百科全书,所以称之为彝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华民族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大重奏,体现着多元一体性,彝族毕摩文化是这种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当下,我们面临着一个现代化的浪潮,这个大潮不仅是经济方面的,而且也在文化方面。世界经济一体化必然会促成文化的融合与一体化,如果不保护本位文化,不发扬优秀传统,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环境就会受到损伤,甚至有些方面会消失,一个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也就失去了灵魂。特别是像毕摩文化这个东西,消失的速度很快,而彝族毕摩文献是通过毕摩仪式这种特殊方式传承的,皮之不存毛将附焉。文化消失了,一个民族的个性也就没有了。毕摩文化,不仅在文化方面是宝贵的遗产,而且在档案方面也是极其珍贵的遗产。所以,我们要申报遗产,争取国家保护的同时,主要是靠我们自身去加强保护。 参考文献 [1] 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2] 左玉棠,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3] 苏学文,卢志发,沙马史富著.赞毕祖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4. [4] 嚄祖木果,期刊论文.浅析凉山毕摩的由来及其地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 . [5] 巴莫尔哈,大凉山的毕摩故事[J],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8期 ,总第562期. [6]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著.凉山毕摩——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J],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 吉克.尔达.则伙著.我在神鬼间[M]第44页,昆明:云南出版社,1990. [8] 马学良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考》第2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9] 朱文旭著.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3. [10] 苏静.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J],1996:8. [11] 摩瑟呲火.美姑彝族毕摩宗教活动简介[J].载于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J](内部资料),2003:11. [12] 巴莫阿依著.中国凉山社会中的毕摩[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 巴莫阿依编.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载于凉山彝学.1997年第3期. [14] 方国瑜著.彝族史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 [15] 何耀华著.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载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3. 致 谢 大学四年学习时光已经接近尾声,在此我想对我的母校,我的父母、亲人们,我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我由衷的谢意。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大学四年学习的默默支持;感谢我的母校攀枝花学院给了我在大学四年深造的机会,让我能继续学习和提高;感谢攀枝花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四年来的关心和鼓励。老师们课堂上的激情洋溢,课堂下的谆谆教诲;同学们在学习中的认真热情,生活上的热心主动,所有这些都让我的四年充满了感动。 这次毕业论文我得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其中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蒋莲教授对我的关心和支持尤为重要。每次遇到难题,我最先做的就是向蒋老师寻求帮助,而蒋老师每次不管忙或闲,总会抽空来找我面谈,然后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黄老师平日里工作繁多,但在我做毕业论文设计的每个阶段,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中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这几个月以来,蒋老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蒋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本篇毕业论文的写作也得到了朱砂、曹艳艳、杨惠新等同学的热情帮助。感谢在整个毕业设计期间和我密切合作的同学,和曾经在各个方面给予过我帮助的伙伴们,在此,我再一次真诚地向帮助过我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左玉棠,陶学良编.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苏学文,卢志发,沙马史富著.赞毕祖经[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3:4 �巴莫尔哈,大凉山的毕摩故事[J],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8期 ,总第562期. �马学良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考》第2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摩瑟呲火.美姑彝族毕摩宗教活动简介[J].载于美姑彝族毕摩调查研究[J](内部资料),2003:11. �马学良著:《彝族原始宗教调查报考》第213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阿牛史日,吉郎伍野著.凉山毕摩——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J],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朱文旭著.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3. �巴莫阿依著.彝族祖灵信仰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 �巴莫阿依编.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载于凉山彝学.1997年第3期. �巴莫尔哈,大凉山的毕摩故事[J],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8期 ,总第562期. �吉克.尔达.则伙著.我在神鬼间[M]第44页,昆明:云南出版社,1990. �何耀华著.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载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3. �苏静.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J],1996:8. �嚄祖木果,期刊论文.浅析凉山毕摩的由来及其地位[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9(2) . �苏静.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J],1996:8. �巴莫阿依编.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载于凉山彝学.1997年第3期 �朱文旭著.彝族文化研究论文集[M]成都:.四川出版社,1993. �苏静.浅析甘孜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J],1996:8 �巴莫阿依编.关于彝族毕摩文化研究的几个问题[J].载于凉山彝学.1997年第3期. �何耀华著.彝族社会中的毕摩[J].载毕摩文化论[M]..昆明:云南出版社,1993 Ⅰ Ⅰ
/
本文档为【浅析凉山彝族毕摩的职能与特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