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急就章探

2009-12-04 15页 pdf 290KB 9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37202

暂无简介

举报
急就章探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第 79-93 頁 2006 年 12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急就篇》名稱探源 林榮森* 摘 要 《急就》為我國古代重要童蒙之書,最初是提供作為小黃門及學童識字之 用,但其名稱卻無一定,有稱《急就章》;也有稱《急就篇》;亦有但稱《急就》 者,實有釐清之必要。 史游初作《急就》之時,並非以章草書體書寫,而是以漢代流行字體隸書寫 成,因此在當時《急就》一書與「章」字並無任何瓜葛,故難依托章草之名而稱 其為《急就章》。 據研究發現,西漢時期即使有章草在...
急就章探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第 79-93 頁 2006 年 12 月 逢甲大學人文社會學院 《急就篇》名稱探源 林榮森* 摘 要 《急就》為我國古代重要童蒙之書,最初是提供作為小黃門及學童識字之 用,但其名稱卻無一定,有稱《急就章》;也有稱《急就篇》;亦有但稱《急就》 者,實有釐清之必要。 史游初作《急就》之時,並非以章草書體書寫,而是以漢代流行字體隸書寫 成,因此在當時《急就》一書與「章」字並無任何瓜葛,故難依托章草之名而稱 其為《急就章》。 據研究發現,西漢時期即使有章草在民間通行,此種書體亦僅稱為「隸草」, 至於「章草」之名則是在魏晉以後才出現,目的是為了和「今草」作一區別,是 以,史游作《急就》時,實未有「章草」一詞,所以《急就》稱「章」的說法, 就更難成立了。 如就古代書籍篇目體例來看,「篇」的位階高於「章」,一章僅六十字上下, 合數章始能成一篇,而《急就》全文二千餘字,如稱其為章,似不合目錄學規範。 綜括言之,史游《急就》祖本應稱「篇」。至於稱《急就章》者,乃是「章草」 一詞出現以後的事了。 關鍵詞:史游、章草、急就、急就篇、急就章 * 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系兼任講師。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80 壹、前言 有關《急就》一書,究應稱「篇」或「章」,向來沒有定論。大體而言,文 字學界多以《急就篇》稱之,而書法學界則習慣將之稱為《急就章》,但終究未 對該二名稱作清楚之界定,所以長久以來,有謂「篇」者,亦有謂「章」者,亦 有但稱《急就》者。今審閱《四庫全書》1則載為《急就篇》,然在《四庫總目 提要》2中,則語多撲朔,迷離難明,其曰「急就篇或有篇字或無篇字,初無一 定,隋志作急就章一卷,……今本每節之首,俱有章第幾字,知急就章乃其本名, 或稱急就篇,或但稱急就,乃偶然異文也」。《四庫總目提要》既說《急就章》 乃其本名,但又云「或稱急就篇,或但稱急就」,顯然《提要》撰者對該書名稱 仍是一知半解,在他看來,《急就》既可稱「章」,也可稱「篇」,甚至逕稱《急 就》亦無不可,這種名稱上的差別,不過是「偶然異文也」。但問題是,古代許 多字書為何就不能篇章互稱,譬如《倉頡》、《爰歷》、《博學》、《凡將》諸 書,均統稱為篇,從未見有稱章者也,何獨《急就》能享有二種名稱,怎不令人 感到好奇? 是以,本文將就《急就》一書之內容、作用、成書年代、書體以及「篇」「章」 之異等方面進行研析探討,以期追索出該書之正確原稱。 貳、《急就》背景概述 《急就》乃西漢史游所撰,內容以七言為主,雜以三言、四言的雜言體韻文, 取篇首「急就」二字作為篇名。起首五句「急就奇觚與眾異,羅列諸物名姓字, 分別部居不雜廁,用日約少誠快意,勉力務之必有喜」,開宗明義道出本書是一 本將常用詞語按門類編排的速成識字課本。 《急就》一詞最早著錄於《漢書藝文志》3,據該書第三十卷文藝略小學家 載「急就一篇。元帝時黃門令史游作。」漢志所謂小學,即童子啟蒙之書,所列 自《史籀篇》以下,凡十家四十五篇,都是童蒙識字之書。故漢志小學家敘曰「史 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另崔實〈四民月令〉云「農事未起,命成童以 上入太學,學五經(謂十五以上至二十也)。硯冰釋,命幼童入小學,學篇章(謂 1 《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經部二一七小學類》(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無出版年月),頁 223-1~223-61。 2 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卷 41.經部四十一.小學類二》(台北:漢京文化事業公 司,國學要籍叢刊,無出版年月),頁 230。 3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第 30 卷》(台北:洪氏出版社,無出版年月), 頁 1720。 《急就篇》名稱探源 81 九歲以上,十四以下。篇章,謂六甲、九九,急就、三倉之屬)。八月,暑退, 命幼童入小學,如正月焉。十一月,硯冰凍,命幼童讀孝經、論語、篇章,入小 學」4。可知成童入太學讀五經,而幼童入小學讀篇章,此之篇章,乃指《三倉》、 《六甲》、《九九》、《急就》之書。 史游為漢元帝時黃門令。黃門,是禁門黃闥內給事的宦官,這是承秦而來的 官制,屬少府,掌管山海地澤之稅以奉養,為天子私府,也就是侍候天子對宮中 服御諸物衣飾寶貨珍膳日用的記載;山海地澤貢給的登記抄錄,同時也做傳遞侍 候奔走內廷雜役的工作。而黃門令是黃門中的單位主管,在其手下做事的宦官, 年齡大小不一,一般稱之為小黃門。史游編撰《急就》的目的,就是提供那些小 黃門在宮內從事登載抄寫時,如遇物名不知怎麼寫,或姓字不瞭解,便可依其類 別參閱《急就》之字,以便順利完成工作。所以一開頭就說「急就奇觚與眾異」, 「急就」者,急學即見成就也,因此這是編撰給小黃門認姓氏和識物名的書,由 於小黃門絕大多數是出身貧困,自幼閹割,也就不可能有什麼學識可言,不論年 齡大小,率皆識字不多,該等程度和幼童本無二致,所以《急就》也可當作他們 初步識字的啟蒙之書。同樣的,《急就》自然也能在宮中教那些王侯子弟,逐步 推廣開來之後,於是確立了它作為童蒙書籍的歷史地位。 《急就》的內容,主要分姓氏名字、器用百物、政治職官三類,將有關常用 詞語編成韻書,以便學童記誦,這種考量,和《千字文》等字書出於駢體是一樣 的。其在第一部分列舉了一百三十二個姓;第二部分是器用百物的常用詞;第三 部分是有關政治職官方面的知識。可說是漢代留存至今唯一完整的識字課本,歷 來傳寫者代有其人。據清代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并序》云: 歷代傳摹《急就》,漢有張芝。(《書斷》云:張芝字伯英。韋誕云: 其草書《急就章》皆一筆而成。宋黃伯思《東觀餘論》云:今世所傳, 惟張芝、索請二家為真,皆草書。而伯英書祇有「鳳爵鴻鵠」等數行)。 崔瑗。(《清河書畫舫》:似道家藏名蹟,有崔瑗臨史游《急就章》。) 魏有鍾繇……。吳有皇象……。晉有衛夫人、王羲之。……索靖。…… 後魏有崔浩。……唐有陸柬之。……宋有太宗御書。……黃庭堅、李 仁甫、朱文公皆有刻本。……元有鄧文元。明有宋克、俞和。5 由此可知,史游以後傳抄《急就》者不乏其人,而他們幾乎清一色是用草體 書寫,韋誕說張芝所寫的《急就》「皆一筆而成」,所指應為今草,世謂張芝多 4 轉引自于大成,《急就篇研究序》(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 年 6 月初版),頁 1。 5 清.孫星衍,〈急就章考異序并注〉收於《急就篇.附錄》,(湖南:岳麓書社,1989 年 1 月 1 刷),頁 381-385。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82 作章草,然依韋誕所言,其書《急就》顯與章草有別,因章草的體勢是字字獨立, 楷法而草寫,實難寫出連綿跌宕的一筆書。除此而外孫氏所列其他名家的《急 就》,想必都是用章草寫成。 參、《急就》的書體與篇名之關係 《急就》出於史游之手,向來少有爭議,但究竟他所作的《急就》是以何種 書體寫成,實不無釐清之必要,因為當時如係以章草書寫,那麼勉強附會「章」 字,或許還有些道理,但如果史游作此《急就》不是以章草為之,則將其稱為「急 就章」,便無法找到依附的理由。 按張懷瓘《書斷》云「章草者,漢黃門令史游所作也。……史游即章草之祖 也」6,自此以後,學者都依張懷瓘之言,認為章草乃史游所創,或直指《急就》 為章草字體。事實上,漢代確實已有草書流傳,據許慎《說文解字序》載「漢興 有草書」7。由於許慎是東漢人,所以他的說法應為可信,不過他所謂「漢代」 就有草書,到底是指東漢或西漢,則未予言明,然而即便是西漢,也未必示史 游作《急就》就是以草書(章草)書寫。 因為所謂「章草」,據《書斷》所載: 王愔云:漢元帝時史游作「急就章」,解散隸體,兼書之,漢俗簡惰, 漸以行之是也。 此乃存字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連急就,因草創之意,謂 之草書。8 可見「章草」是由隸書發展而來,也就是將隸書速度化,求其簡便,用以赴急, 目的是強化書寫效率,使之更便捷。于大成先生說「是一種解散隸體而粗書的苟 取簡易的字體。……起先必然是由於感到隸書正寫太慢,故簡省其筆畫,又為求 行筆快捷,故使數筆相連而不分,這就成為草書了。這種草書,是由隸書變來的, 所以仍保有隸筆的特徵」9。由此不難看出,章草可算是隸書的「草寫體」,而 在漢代未有印刷術之時,這種草寫體雖可視為民間文字書寫的普遍趨勢,但終究 上不了抬面,因為它的目的是為了「苟取簡易」,節省書寫時間而已,至於具有 6 張懷瓘,《書斷》,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 4 月),頁 148-149。 7 許慎,《說文解字序》,收於《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年 12 月 3 刷), 頁 17。 8 同註 6,頁 148。 9 于大成,《急就篇研究序》,頁 6。 《急就篇》名稱探源 83 官方色彩或較正式的文字內容,則大多還是以隸書書寫,此可證諸目前所見之各 種漢代石刻,幾乎清一色為隸書字體,如果章草在當時已躍昇書體主流,那麼漢 碑依理也可用章草來寫,就像南北朝時期,書體已發展為楷書,所以摩崖造像等 刻石,遂以當時最流行的書體—魏碑進行呈現。由此可知,漢代雖已有草書,但 並非文字書寫之主流書體。 史游作《急就》,其作用是為提供小黃門識字及工作上查閱之用,而小黃門 在識字不多的情況下,連隸書那樣的「正體字」,若欲辨識恐怕都還有困難,更 遑論以「書寫體」書成的章草,如何能作為童蒙識字之書?于大成先生說: 急就篇是漢時童子誦習之書,漢時鈔寫流傳,自然是用當時流行的隸 書,事實上,今天吾人所能看到的漢人急就篇墨跡,也無一而非隸書 鈔寫的。這種鈔本,以今日之所知,羅振玉流沙墜簡有六簡,張鳳漢 晉西陲木簡彙編二編有二簡,又鄒氏適廬舊藏一殘塼,書篇首至「誠」 字共三行,皆隸書也。10 于氏見識甚廣,在他所見的幾種漢簡中,都是以隸書寫成,他又說: 凡將、急就等書敘述在「始造隸書」以下,可知那些書都是用隸書來 書寫的,蓋非如此則幼童無法誦習,這跟我們今天的小學課本必用楷 書,道理是一樣的。11 這番精闢的見解,的確合乎常理,既然《急就》是用來作為學童(或小黃門)認 識文字的基礎,當然是以漢時最通行的書體書寫,方屬合理,此在任何時代、任 一地區均是不變的律則,正如于氏所舉「小學課本必用楷書」,豈有小學課本用 草書的道理。又如學習英文,初時也是學印刷體,等到一定程度後再學書寫體, 否則豈不本末倒置,倒行逆施乎?啟功在其〈急就篇傳本考〉一文中也說: (王愔云:)一似史游為作草書始撰此文,懷瓘復執其說,謂史游即 章草之祖。惟倉頡正字,當非簡墮之體,而縱任奔逸,豈可以教童蒙。 12 10同前註,頁 4。 11同註 9,頁 4。 12啟功,〈急就篇傳本考〉,收於《啟功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7 月 1 刷),頁 2。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84 啟功的看法和于大成的見解如出一轍,他也是認為史游所作《急就》如係「縱任 奔逸」,是無法作為學童識字的教材,況且證諸《倉頡篇》的文字,也是使用具 有標準意涵的正體字,當非「簡墮之體」,所以史游《急就》為章草之說,是不 為啟功所接受的。同時他更進一步指出「近世西陲出土漢人木簡,其中《急就》 諸簡,皆是隸書」13。他說明了其所見到的漢簡《急就》,都是隸書字體,如果 史游的《急就》是用章草書寫,則那些漢簡《急就》多少會保留部分痕跡。足證 一般對字書的內容大多採取比較嚴謹莊重的態度,所以他們還是用漢代的主流書 體—隸書進行傳抄。至於《急就》後來為何會變成章草字體,啟功也有大膽的臆 測,他說: 漢人所傳,或有二種,隸書本所以便童蒙之誦習,草書本則兼資以識 草體,抑或有人欲集草字於一編,藉《急就》之文,以為貫索,惟亦 不出兩漢之世。14 漢代是各種字體勃興之季,草書雖非當時的「國字正體」,但在民間潛滋暗長, 則是不爭的事實,因此在史游之後,有人刻意以章草抄寫《急就》,使其流傳於 識字階層,或嘗試藉字書的內容,完成章草的篇章,裨便隸草兩相對照,是極其 可能之事,此與智永書寫真草《千字文》的心態和用意,洵屬異曲而同工。 由前所論各點來看,史游所作《急就》應非章章,則張懷瓘引王愔的話說史 游創草書之論,也自然禁不起檢驗。既然《急就》非由章草寫成,那麼稱《急就 章》的「章」便失去了著力點,而無得附會了。 肆、由章草的產生來看《急就》篇名問題 既然章草非史游所創,則章草究係起於何時,實有追索之必要。設若章草的 起源早在史游之前,其寫作《急就》時,以章草書之,亦非不可能之事;但章草 的創發及使用如於史游之後,而硬是穿鑿史游《急就》是以章草書寫之論,便已 不攻自破了。關於這個問題,我們可先從章草的產生開始說起,秦漢之際,書者 以草率的筆意書寫隸書,目的是為了增強寫字的速度,提高書寫效率,此在近現 代出土簡牘中已獲得證實,但那只是隸書的「草寫體」,不能算是合格的章草, 因為那些「隸草」中不見得都具備章草的要素和特徵,宋黃伯思謂「凡草書分波 磔者名章草,非此者但謂之草」15,並非所有的草書都稱「章草」,它必須保留 13同前註。 14同註 12。 15宋.黃伯思,《東觀餘論.第一帝王書》(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 年 8 月初版)。 《急就篇》名稱探源 85 隸書的波磔,亦即「存隸梗概」,才能稱之為章草,所以劉延濤將章草界定為「隸 草」與「今草」之間的一種草法16。由此觀之,章草經由隸草的衍化,到具備相 當的形式,必然得花上一定時間,因此在史游的年代,即使已經有了草書,也未 必是章草。史游生卒年雖不詳,但史載其為漢元帝時人,而漢元帝為西元前四八— 前三三年,史游寫《急就》是在他擔任黃門令期間,也就是在元帝在位之時,然 據啟功引《玉海.急就篇》羅願跋云「自東漢杜度、張芝善稿法,始用以寫此章, 號為章草」17。另黃伯思《東觀餘論》亦謂「杜度所寫,諸家著錄從無及之者」 18。而張懷瓘《書斷》則云「杜度善草,見稱於章帝,上貴其跡,詔使草書上事。 魏文帝亦令劉廙通草書上事。蓋因章奏,後世謂之章草。惟張伯英造其極焉19。 具見章草最早著錄乃自杜度、張芝之時,惟此二人已是東漢時人,其與史游年代 已相去甚遠。至於《東觀餘論.記與劉無言論書》中說「劉憲卸史壽無言來,予 與論書劉因言政和初人於陝西發地,得木簡一瓮,皆漢世討羌戎馳檄文書,若今 吏案行遣皆章草書,然斷續不綴屬,惟鄧騭永初二年六月一篇成文爾20。雖然他 所見木簡為章草,但其成書年代是在永初二年,當為西元一○八年,又在杜、張 之後,所以從現有資料考察,章草的發現,最早應自杜度和張芝開始,而史游生 存的年代,應該還未有成熟的章草出現。 前文提到,章草名稱的由來可能得自於奏章,此文牽涉到章草語源問題,亦 即章草的名稱究竟所從何來,關於這一命題,歷來也有多種不同說法,玆臚述如 下,以明梗概: 一、由章奏得名 章草因奏章而得名,除前引張懷瓘《書斷》持此說外,卓君庸在其纂輯的《章 草考》中,也羅列了數條與張氏觀點相同的資料,且看: 章草,言可以通奏章耳(宋.黃涪翁〈跋諸帖〉) 章草書,章者奏也,謂可以入奏章也(法書本象) 黃魯直跋草千字文曰,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非章帝書也(日知錄) 16劉延濤,《草書通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年 12 月修訂版),頁 15。 17同註 12,頁 2。 18同註 15。 19同註 6,頁 148。 20同註 15。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86 魏志劉廙傳,轉王官將文學,文帝器之,令廙通草書。則漢魏之間, 箋啟之文,有用草書者矣。故草書之可通於章奏者,謂之章草(日知 錄)21 另外黃庭堅也認為「章草言可以通章奏耳」22 二、由漢章帝書得名 有關章草因漢章書而得名之說,在《章草考》中僅列一條,謂「漢章帝始有 章草名」23。然據查,張彥遠也有相關文字,他說「章草本漢章帝書也」,而蔡 希綜也說「章草興於漢章帝」24。 三、因漢章帝愛好得名 持此觀點者,主要是認為由於漢章帝喜好章草的字體,因而得到「章」草之 名,以往贊成這種說法的,有《章草考》中所舉的三項: 章草書,齊相杜伯度援稿所作,因章帝所好名焉(唐韋續纂五十六種 書) 千文曰杜稿鍾隸,杜名度一作操,齊相,善草書,掣波循利,創質蓄 怒,章帝貴其跡,詔上章表用,故號章草(淵鑑類函) 章草傳自漢章帝,或以為杜操崔瑗崔實工草書,章帝令上章,亦作草 字,故曰章草(秦中學台石刻急就章跋語)25 除此三項外,黃伯思《東觀餘論》也提到「章草當在草書前,然本無章名, 因漢建初中杜操伯度善此書,章帝稱之,故後世目焉」26。以上所稱漢章帝喜愛 章草,都和杜操等人有關,想必是前後因襲,同出一轍。 21所引各條具見卓君庸纂輯,《章草考》(北京:大慈商店,1930 年 3 月初版),頁 5。 22黃庭堅此語係轉引自劉延濤,《草書通論》,頁 10。 23同註 21,頁 4。 24有關張彥遠及蔡希綜之說,均引自劉延濤,《草書通論》,頁 10。 25所引各條具見卓君庸纂輯,《章草考》,頁 4-6。 26同註 15。 《急就篇》名稱探源 87 四、由《急就章》得名 章草名稱的由來,古來眾說紛紜,當然也有認為是由《急就章》而得名,《章 草考》引〈書畫跋跋〉說「章草名當即由託始急就章耳」27。另在《四庫全書. 總目提要》中云「正因游作是書以所變草法書之,後人以其出於急就章,遂名章 草耳」28。 五、因章程書得名 前面四種章草得名的說法,都是來自於古人,但今人劉延濤則認為該四種說 法都不正確,他以為章草之名是得自「章程書」,依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所 釋,章程書係「傳秘書、教小學者也」29。劉延濤引韋續的話說「八分,魏鍾繇 謂之章程書」30。「章程書」即是八分,也就是隸書,古代稱之為「楷法」。 前述五種章草得名之說中,僅有第四種認為係得自《急就章》,但後人大都 不以為然。劉延濤即認為這是誤信章草為史游創作所致,同時他對草書的起源有 極其詳盡的敘述,因此他否定了此一說法。啟功也認為,「章草者,字體之名也。 急就章者書之篇章名也。章草得名之由,眾說多歧。或謂由於書寫《急就章》者, 亦無確據。即使果然,字體名亦不足以代書篇名也。後世竟或有以章草二字代稱 《急就章》,則誤矣」31。所以若將章草和《急就》混在一起,是錯誤的講法, 況且如依啟功和于大成等人之見,章草的名稱亦非在章草字體形成之時即有,而 是在今草盛行以後,為了和今草作一區別,才將帶有波磔的早期草書稱為「章 草」。如此一來,不論從章草的起源或其名稱來看,都不可能和史游《急就》扯 上關係,而《急就》稱「章」者,應該是後來的事。 伍、自「篇」「章」之別探索《急就》本稱 篇、章的使用,在歸類上屬目錄學的範疇,但在古代目錄書的體制中,並未 直接就「篇」和「章」進行明確的劃分。以現代來說,書籍的編目大抵分「編」、 「卷」、「篇」、「章」、「節」等,但古代書籍的目錄則沒有一定的規則,有 時但稱「卷」,有時則稱「篇」,有時也稱「冊」。錢存訓《書於竹帛》中說「一 27見卓君庸纂輯,《章草考》,頁 5。 28清.乾隆敕撰,《四庫全書總目》(台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年月不詳),頁 230。 29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頁 44。 30引自劉延濤,《草書通論》,頁 12。 31同註 12,頁 28。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88 根竹簡通稱為『簡』,常載有一行直書的文字。字較多時,書寫於數簡,編連一 處,乃稱之為『冊』。長篇文字的內容成為一個單位時稱之為『篇』。『冊』表 示一種文件較小的形體單位,『篇』則用於較長的內容單位。一篇可能含有數冊」 32。他是將書的內容分成三個層次,「簡」的單位最小,「冊」居中,「篇」最 大。于大成在〈篇與卷〉一文中說「所謂篇,是具有篇題,內容起訖完整,自成 一單位的文字;所謂卷,是得名於帛或簡冊抄完後捲起來的形式,……。若一篇 文字在兩千字上下,則一篇恰可抄成一卷」33。余嘉錫也說「古之經典,書於簡 策,而編之以韋若絲,名之為篇。簡策厚重,不能過多,一書既分若干篇,則各 為之名,題之篇首,以為識別」34。由此可見,「篇」是具有一個完整內容和段 落,自成單元的文字,並且題上篇名,目的是作為識別之用,方便讀者檢索閱讀。 但前開各家所論,均僅涉及「篇」的定義,未對「章」進行說明。 經查閱《中文大辭典》記載「書也,簡冊也,書卷也,積書若干章謂之篇」 35。另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中也說「積字成句,積句成章,積章成篇」 36。在這兩項資料裡,明白標示出「篇」是由「章」累積而來,亦即在文章篇幅 上,「篇」的規模大於「章」。 討論至此,雖然已可初步釐清「篇」和「章」的區別,但仍然無法對《急就》 的篇名作確切的論定,因為《急就》就其字數來看,可以算是一篇長文,也可看 成是一本小書,如果把它當成一篇文章,則稱「篇」並無不當;但如果把它當成 一本小書,則能否稱「篇」,便不無斟酌之餘地。因此這個問題可再藉由和《急 就》時代相近且形式作用相同的其他字書來尋求解答。許慎《說文解字.序》言 「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 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37。這段話是在說明秦始皇時代李斯 等三人各作一篇字書,以作為學童識字的啟蒙教材,而事實上,秦始皇一統天下 之後,頒定「書同文」的政策,是以小篆當作標準字體,所以李斯等人所寫的字 書,也具有「統一文字」的範本意味,藉此來通行全國,因此是用當時的主流字 體—篆書書寫,但很明顯地,它們所用的書名,都稱之為「篇」,這恐怕是古代 書名使用的習慣,或甚至可以說是古代童蒙書籍名稱用法上的慣例,此一風氣一 32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年 4 月第 1 刷),頁 86。 33于大成,〈篇與卷〉,收於《文字文學文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3 年 6 月),頁 68。 34余嘉錫,《目錄學發微》(香港:中華書局,1986 年 4 月港 1 版),頁 26。 35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 年 5 月 7 版),頁 59。 36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9 月台 3 版),頁 27。 37同註 7,頁 12。 《急就篇》名稱探源 89 直到漢代仍沿用此習,據《漢書.藝文志》所載,漢成帝時李長曾作《元尚篇》 38,也是提供學童識字之書。 至於前述李斯等人的作品,書名稱之為「篇」,但內容又如何分類呢?《漢 書.藝文志》載「漢興,閭里書師合倉頡,爰歷、博學三篇,斷六十字以為一章, 凡五十五章,并為倉頡篇」39。這裡更進一步說明該三篇的內容被地方書師予以 分成若干章,且以六十字為一章,可見這時期的書籍體例為「篇」下有「章」。 質言之,「章」和「篇」有著篇幅規模上的差異,積數章乃成一篇。于大成說: 小學書以六十字為一章,是漢代的通例,合若干章而為一篇,故稱篇 章。然合三蒼而斷以六十字為一章,乃漢時閭里書師所授,三蒼原本 固不如是。其所以必以六十字為一章者,其例蓋本於六甲篇。40 他解釋為何要斷六十字為一章,原來是依循《六甲篇》的體例,他接著又說: 六甲篇在羅振玉流沙墜簡卷一小學術數方技書中,收有三簡,以十天 干、十二地支組為干支表,凡一百二十字,分為六十組,代表六十日。 此六十組分作六行……。每行十組,二十字,代表十日,寫於一簡之 上,一簡稱為一篇……。小學書多寫觚,一面二十字,一觚三面,則 可得六十字,故斷六十字為一章,以其一觚之量恰足以容納之也。41 漢人之所以斷六十字為一章,主要是把字寫在觚上,一觚有三個面,每一面 可寫二十字,於是一觚可寫六十字,以此斷為一章。《急就》開首就說「第一急 就奇觚與眾異」,《急就》確實是寫在「觚」上,李均明說「此觚內容與傳世本 《急就篇》第一章合,『第一』顯然指第一章合,觚之每面二十一字,三面凡六 十三字,正合一章字數」42,李氏所言「第一」是否為第一章,雖無確切的證據, 但他說一觚每面有二十一字,和于大成的講法看似稍有出入,因為古人寫字多不 界格,一行下來,約以二十字為譜,然字體難免有大小之差,或某些筆劃長短、 伸縮所致,故有時二十字,有時二十一字,是正常的現象,因此顏師古在《急就 篇注敘》中就以此種斷章法,將《急就》分為三十二章43,自此以後,學者大多 38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第 30 卷》(台北:洪氏出版社,出版年月不詳), 頁 1721。 39同前註。 40同註 9,頁 18。 41同前註。 42李均明,《古代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 版),頁 143。 43顏師古,《急就篇注敘》(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7 月初版)。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90 沿襲此一說法。因此,《漢書.藝文志》稱史游所作的《急就》為「篇」,而不 稱《急就章》,確實是有根據的。 陸、結語 綜前所述,史游作《急就》時,是為了供作小黃門識字及查閱之用,其使用 的字體當為漢時具有官方色彩的隸書,且在史游年代,章草應未發展到成熟階 段,即便民間已有具有章草雛型的隸草通行,也仍然還未有「章草」之名稱,「章 草」之名其實是晉唐以後,為了和「今草」作一區別,才出現的名詞,故在西漢 時期,《急就》沒有稱「章」的理由。 同時當我們對古代字書篇目體例作一考索之後,也發現秦漢之際的字書,絕 大多數是以「篇」作為書名,而「章」則是「篇」中的單元,積若干章始成一篇, 因此「篇」和「章」不能混為一談。可見《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急就》可 稱「篇」也可稱「章」的說法並不正確,當然,於此也不能對《四庫提要》的撰 者有太多的苛責,因為他也是看到古人有稱《急就篇》,也有人稱《急就章》, 或逕稱《急就》,所以他是就歷來的各種異稱略作說明罷了,然而,就是因為《急 就》一直沒有確切的定稱,導致甚至有人認為章草的名稱是因《急就章》而來, 這樣的混淆容易倒因為果,況且即如《漢書.藝文志》雖明載為《急就篇》,卻 無人可以證明其言無誤,是以本文希冀透過系統化的推衍,為《急就篇》的原始 名稱作一釐清,找出事實真相,實乃寫作本文之區區微意也。 《急就篇》名稱探源 91 參考文獻 于大成,〈急就篇研究序〉,收於張麗生著《急就篇研究》,台北:台灣商務印 書館,1983 年 6 月初版。 于大成,〈篇與卷〉,收於《文字文學文化》,台北:貫雅文化事業公司,1993 年 6 月。 史游撰,顏師古注《急就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8 年 7 月初版。 史游撰,《急就篇》,湖南:岳麓書社,1989 年 1 月 1 版 1 刷。 余嘉錫,《目錄學發微》,香港:中華書局,1975 年 4 月港 1 版。 李均明,《古代簡牘》,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年 4 月 1 刷。 卓君庸,《章草考》,北京:大慈商店,1930 年 3 月初版。 林尹、高明主編,《中文大辭典》,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5 年 5 月 7 版。 林文寶,《歷代啟蒙教材初探》,台北:萬卷樓圖書公司,1997 年 4 月初版。 高二適,《新定急就章及考證》,台北:華正書局,1984 年 2 月初版。 張舜徽,《中國古代史籍校讀法》,台北:里仁書局,2000 年 9 月台 3 版。 張懷瓘,《書斷》,收於《歷代書法論文選》,台北:華正書局,1997 年 4 月 版。 啟 功,〈急就篇傳本考〉,收於《啟功叢稿.論文卷》,北京:中華書局,1999 年 7 月 1 刷。 許 慎,〈說文解字序〉,收於《漢魏六朝書畫論》,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 年 10 月 3 刷。 黃伯思,《東觀餘論》,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1974 年 8 月初版。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藝文志.第三十卷》,台北市:洪氏出版社。 劉延濤,《草書通論》,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社,1983 年 12 月修訂版。 錢存訓,《書於竹帛》,上海書店,2002 年 4 月 1 刷。 顧炎武,《日知錄》,華山文藝出版社,1990 年 8 月 1 刷。 逢甲人文社會學報第 13 期 92 Feng Chia Journa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pp.79-93 , No. 13, Dec. 2006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Feng Chia University A Tracing of the Term Jijiupian Rong-Shen Lin ∗ Abstract Jijiu (the Hastily-Written) was an important enlightening book for the very young at the old time. Served first as a word-recognition book for pre-school pupils or young beginners, it was titled more than one. Some called it Jijiupian (the Hastily-Written Chapter); some called it Jijiuzhang (the Hastily-Written Volume); others, simply Jijiu (the-Hastily-Written). A job to clarify the titles of the book is thus seen by many as necessary. When Shi-You first wrote the book, he did not write it in Zhangcaoshu (semi-cursive style or the writing script); instead, he wrote it in the popular Lishu (official script or clerical script). Therefore, it would have been impossible that the book was titled Jijiuzhang because it was written in Zhangcao. According to studies, the term “Zhangcao” did not appear until Wei or Jin Dynasty. Even if this writing script was already commonly practiced among the civilian at the West-Han, it was called “Licao” (the clerical grass script), to be distinguished from the term “Jincao” (contemporary grass script). In a word, “Jijiuzhang” wouldn’t have been the correct term to use since when Shi-You wrote Jijiu, the term “Zhangcao” had not yet heard. Examined again by ancient book category and classification, the two thousand word work Jijiu was too long to be called “zhang” (chapter) since several “zhangs” (a sixty-word piece) made a “pian” (volume). In summary, it should have been the term “pian” (volume) which was originally applied to Shi-You’s book Jijiu (the ∗ Part-time Lecturer,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ture, Feng Chia University. 《急就篇》名稱探源 93 Hastily written) while the term “Jijiuzhang”(the hastily written chapter) was a term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term “zhangcao” (semi-cursive script). Keywords: Zhangcao, Shi-You, Jijiu, Jijiupian, Jijiuzhang
/
本文档为【急就章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