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吴国都城初探

吴国都城初探

2009-12-04 9页 pdf 594KB 83阅读

用户头像

is_418164

暂无简介

举报
吴国都城初探 南方文物 2009年第2期 本,期.导;读 张敏:《吴国都城初探》 中首先对吴国的疆域和吴国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吴国古城和吴国 疆域内发现的古城进行了考证。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重点研究了葛城、闽闾城和姑苏城。 丹阳葛城位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并与珥城、神河头等遗址构成遗址群。葛城内城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 周长约660余米。内城外有三道城壕。内城有相互叠压且方向不尽一致的三个时期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并在城 的西北角发现有大型建筑遗迹。 葛城三期城墙的时代分别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一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晚...
吴国都城初探
南方文物 2009年第2期 本,期.导;读 张敏:《吴国都城初探》 <吴国都城初探>中首先对吴国的疆域和吴国历史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吴国古城和吴国 疆域内发现的古城进行了考证。根据最新的考古资料。重点研究了葛城、闽闾城和姑苏城。 丹阳葛城位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并与珥城、神河头等遗址构成遗址群。葛城内城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 周长约660余米。内城外有三道城壕。内城有相互叠压且方向不尽一致的三个时期的城墙和四个城门。并在城 的西北角发现有大型建筑遗迹。 葛城三期城墙的时代分别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一春秋早期和春秋中晚期,因此葛城遗址为始筑于西周, 沿用至春秋晚期的吴国古城遗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的吴国城址。 根据葛城北面的丹徒大港至谏壁的沿江山脉发现大量的西周早中期、两周之交和春秋晚期的吴国大型墓 葬以及葛城附近的司徒镇和访仙镇发现的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窖藏与葛城三次建域的时期基本对应进行推测. 葛城是迄今为止时代最早、延用时间最长。使用次数最多、保存最完好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址.对于吴国早 期都城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位于江苏常州与无锡之间的团阊城,闭闾城有外城和内城。外城即大城.内城即东、西两小域。城内有高台 建筑遗迹和陆门、水门遗迹等:此外还调查了胥山和胥山湾、龙山等外围的山和湾,发现了龙山石城。 闽闻城与《越绝书>等历史文献的记载可相互引证,因此推测闭闻城可能为吴王闽闾的都城.龙山石城可能 为吴长城。 位于苏州西南的姑苏城.依山势高下而建,呈不规则四边形;四面都有局部保存较好的城墙.然城的布局复 杂而零乱.显然为吴、越复建所致;而现存的姑苏城址应为越王旬践、越王翳至越王无疆多次改扩建后的遗存。 推测姑苏先后为吴越都城。吴王夫差都姑苏的时间为22年;越王旬践都姑苏5年;越王翳徙都姑苏至公 元前333年楚威王灭无疆。越又都姑苏65年。 毛颖:《吴国青铜器之南方特征》 <吴国青铜器之南方特征>为研究吴国青铜器开辟了新的研究途径。以往对吴国青铜器的研究多以中原为 中心.将吴国青铜器分为中原型、仿中原型和土著型.而忽略了吴国青铜器的南方特征。两周时期与吴国邻境 接壤的有邗、徐、舒、越.楚等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原因促进了各国之间青铜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此吴国青铜器 在器类、器形、纹饰、铭文及铸造技术等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特征.即指南方特征。 <吴国青铜器之南方特征》一文从邗、徐、舒、越、楚等国与吴国的互相影响中。根据时间先后分析吴国青铜 器的南方青铜文化因素。由于各国与吴国地域的远近、战争的胜负和文化主客体的强弱等原因。因此吴国青铜 器对南方其他各国青铜文化的吸收各有侧重、各具特色.既有单向的吸收。亦有双向的交流和影响。 吴国青铜器是研究长江下游青铜文化的重要内容。对于吴国青铜器所呈现的南方特征按国别进行分析。可 能更有助于深入和细化昊国青铜器的研究领域。 费玲伢:《越国乐器研究> ‘越国乐器研究>以最新的考古资料——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越国乐器为基础。第一次对苏浙皖出 ·53· 万方数据 土的越国乐器进行了全面的统计和梳理;在对鸿山越墓出土越国乐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历史文献第一次对越 国乐器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和系统的研究。 两周时期的乐器大致可分为中原系统和南方系统。而越国乐器则为南方系统的代表。 乐器基本特征为器型相同。大小有序。《越国乐器研究>一文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越国乐器的器形、器类与组 合。将苏浙皖出土的乐器按历史的发展分为越族乐器和越国乐器.越国乐器又分为仿中原系统乐器和越系统乐 器.仿中原系统乐器有钟、铸、磐:越系统乐器有旬锺、罅于、丁宁、越铎、缶和悬铃.并首次对与乐器相关的景鼓 座、箕座、插座和敲击乐器的袍进行了实验和考证;对越国乐器基本要素的研究表明越国乐器大致包括了乐音 乐器、节音乐器、滑音乐器和噪音乐器,越国乐器器类繁多,造型各异.已具备了大型乐队的基本要素:在此基础 上还对越国礼乐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越国乐器是越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越国乐器有着自身的文化传统。对于春秋战国时期越国乐器的器类组 合和越国礼乐制度的系统研究.填补了越国乐器领域研究的空白,对于越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朱建明:《浙北东苕溪流域的古代越国瓷业——兼谈早期越国都邑及青瓷的起源> 浙北的东苕溪流域是古文献中记载的越国始封之地。在东苕溪流域现发现有大量的古遗址群、土墩墓群和 古窑址群.为探讨早期越国都邑的研究提供极为珍贵价值的资料。而近年在东苕溪流域古窑址的考古调查和考 古发掘.更为研究古代越国瓷业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料。 <浙北东苕溪流域的古代越国瓷业>一文以量新的考古资料详细介绍了东苕溪流域的商代窑址、西周窑址、 春秋窑址和战国窑址的分布、窑床的发展和出土青瓷器的器类和器形演变.发掘结果表明东苕溪流域发现的西 周窑址为我国最早的龙窑。 通过对无锡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的青瓷器与德清亭子桥等战国窑址出土青瓷器的比较研究.从器物造型、 胎釉纹饰、工艺特点、烧成温度和化学成分等方面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鸿山越国贵族墓出土青瓷器的窑口应为 德清东苕溪流域的战国青瓷窑址群;由于亭子桥等战国窑址具有“官窑”的基本要素.为探讨我国“官窑”的产生 和官窑制度的产生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最后还根据东苕溪流域越国青瓷窑址群的发现对我国青瓷的起源进行了探讨.对“原始青瓷”的命名提出 了质疑。并提出判别瓷器的标准为具备瓷土或高岭土作坯料、施高温釉、高温烧结三大要素即为瓷器。 东苕溪流域现发现的古窑址群对于探索我国瓷器的起源、龙窑的出现和探索我国“官窑”的产生和官窑制 度的产生。有着重要意义。 (张敏) 栏目主持人介绍 张敏: 男,安徽寿县人,1951年10月出生,现任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1982年1月毕业于南 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1982年2月至今在南京博物院考古部(江苏省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发掘 与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之一为长江下游的青铜文化,多次主持吴越遗址、城址和大、中、小型吴越墓葬 的考古发掘,出版《鸿山越墓发掘》和《长江下游的徐舒与吴越》,发表有关吴越的考古报告和 研究论文20余篇。 ·54· 啊]引引刮J一 万方数据 南方文物2009·2 吴国都城初探 吴国的疆域主要在长江以南的皖南东部和苏南 西部,即芜铜(芜湖—铜陵)地区和宁镇(南京—镇 江)地区,吴王阖间时扩张至太湖西区,吴王夫差时 扩张至太湖东区。 吴国的历史可以追述到太伯奔吴。然至今在宁 镇地区既未发现商末周初的带有明显早周文化特征 的“移民文化”遗存,亦未发现“殖民文化”遗存。故 “太伯奔吴”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的附会,尚 无定论;然吴国是活跃于春秋晚期政治舞台的重要 的国家之一,却是不争的史实。 吴国的强大始于吴王寿梦。 《左传》成公七年(公元前584年):。吴始伐 楚。伐巢、伐徐。⋯⋯吴入州来。⋯⋯蛮夷属于楚者。 吴尽取之。是以始大.通吴于上国;”《史记·吴太伯 世家》:“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吴之兴霸始于吴王阖间。 《春秋》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冬十有一 月庚午。蔡侯以吴子及楚人战于柏举.楚师败绩。楚 囊瓦出奔郑。庚辰。吴入鄄;”《史记·吴太伯世家》: 阖间九年,“于是吴王遂纵兵追之。比至郢.五战。楚 五败。楚昭王亡出鄄⋯⋯而吴兵遂入郢。” 吴之会盟中原始于吴王夫差。 《春秋》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1年):。公会昊 于皋阜;”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公会晋侯 及吴子于黄池i”《史记·吴太伯世家》:夫差。十三 年.吴召鲁、卫之君会于橐皋;⋯⋯十四年春.吴王北 会诸侯于黄池.欲霸中国以全周室。” 吴之灭亡也在夫差之时。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十 一月丁卯.越灭吴;”《史记·吴太伯世家》:夫差二十 三年,“越败吴。⋯⋯昊王⋯⋯遂自刭死。越王灭昊 ⋯⋯而归;”《越绝书·记地传》:句践“而灭吴.徙治 姑胥台。” 城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的标志之一,而 都城的出现则是国家的标志之一,都城为国家的政 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春秋战国之际,诸侯国林立,根 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工作,目前已发现春秋战国时期 都城有东周王城和秦都、晋都、赵都、魏都、燕下都、 中山都、郑都、韩都、齐都、鲁都、楚都等,而春秋时期 吴国都城却始终笼罩着神秘的面纱。 《说文·土部》:。城.以盛民也;”<周礼·考工 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管子·度 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郭外为之土闻;地高 则沟之.下则堤之;”《墨子·非攻》:。三里之城.七里 之郭;”《吕氏春秋·似顺》:。城郭高,沟澶深。蓄积多 也。。 根据以上记载。城的主要功能是“盛民。,而春秋 战同时期的都城的功能则是根据周代礼制,将城的 功能更加细化。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 王之制:大都.不过叁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 一;”《管子·乘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凡于 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 绳;”《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 日都.无日邑。邑日筑.都日城。。 《世本·作篇》引《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 造郭以守民,”应代表了吴国都城筑城的基本思想。 一.吴国的城与吴国都城的推测 见诸《春秋》、《左传》和《史记》的吴城有“鸠 兹城”、“固城”、。朱方城”、“濑渚邑”和“邗城”等。 《左传》襄公三年:“謇.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 克鸠兹.至于衡山。” 《春秋》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伐吴.执 齐庆封.杀之。连灭赣。。《左传》:。秋七月。楚子以诸 ·55· 万方数据 侯伐吴。⋯⋯使屈申围朱方,A,q甲申.克之。遂以诸 侯灭赣。。 《史记·吴太伯世家》:。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 有罪.自齐来奔吴。吴予庆封朱方之县⋯⋯十年.楚 夏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封。。 《左传》昭公十三年:“因群丧职之族。启越大夫 常寿过作乱。围固城,克息舟。城而居之。” 《左传》哀公九年:“秋。昊城邗.沟通江淮。” 见诸《越绝书》记载的有“吴城。: 《越绝书·吴地传》:“闽庐之时.大霸。筑吴【越】 城(越.衍宇)。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 此外《越绝书》中还记有伍子胥城、麋湖城、榍 溪城、巫楣城、摇城、曲阿城、毗陵城、毗陵南城等。 见诸《吴越春秋》记载的有“故吴城”、“吴大城” 和“吴小城”: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荆蛮义之,从而归之 者千有余家.共立以为句吴。数年之间.民人殷富。遗 殷之末世衰.中国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 起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日 故吴.人民皆耕田其中。” 《吴越春秋·吴王寿梦传》:“太王改为季历.二 伯来入荆蛮。遂城为国。” 《吴越春秋-阖间内传》:。子胥乃使相土尝水. 象天法地。造筑大城。周回四十七里,陆门八。以象天 八风.水门八.以法地八聪。筑小城.周十里.陵门三. 不开东面者.欲以绝越明也。” 根据文献的记载,吴国都城有: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旬 吴。”《集解》引宋忠日:“句昊.太伯始所居地名;。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遭殷之末世衰,中国王侯 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名日故吴。。 《世本·居篇》:“吴孰哉居藩篱。吴孰姑徙句吴。 诸樊徙吴。”宋衷云:“孰哉.仲雍字也;”“孰姑.寿梦 也。旬吴.太伯始居地名。”张澍粹集补注本按:《诗· 地理考》引《世本》云:“孰姑徙丹徒句吴。” 《越绝书·吴地传》:“闰庐之时。大霸,筑昊【越】 城。城中有小山二。徙治胥山。。 《史记正义》:。吴.国号也。太伯居梅里.在常州 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世孙寿梦居之。号句吴。 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代孙光.使子胥筑嗣 闻城都之.今苏州也。” 据《史记》、《世本:》、《越绝书》、《吴越春秋》 等文献的记载。可以看出:一、吴国都城曾经数迁; 二、如商都数迁仍称毫,楚都数迁仍称郢一样,尽管 ·56· 吴都数迁,仍称句吴、吴或句吴的音译。 文献中记载的古城,其上古音与句吴古音相同 或相近的有: 句吴,句,见母;吴,鱼韵。 故吴.故,见母;吴,鱼韵。故吴与句吴古音同,即 句吴; 姑孰,姑.见母;孰,鱼韵。姑孰与句吴古音同,即 句吴; 鸠兹,鸠。见母,古音句、鸠音同,“越王句践剑” 作“鸠浅”;兹,之韵,鸠兹与句吴声同韵近; 固城,即句吴城。固,见母,鱼韵;句吴二字疾读 即为固; 朱方,方即邦。朱,章母,鱼韵;句吴二字疾读与 朱声近韵同; 姑苏,姑,见母;苏,鱼韵;姑苏与句吴古音同,即 句吴。 以上吴国古城中,鸠兹城、固城、朱方城、吴城、 吴大城等,其先秦古音均与句吴相同或相近。因此推 测这些读音与句吴相同或相近的古城皆有可能为吴 国都城。 二.吴国古城的调查、发掘与考证 尽管文献中记载了吴国的城,但文献记载与考 古调查发现的吴围古城址并非完全一致,明确可考 的亦甚少;而考古调查时所发现的一些古城址又不 见于史迹。 目前在安徽、江苏一带进行过考古调查和考古 发掘的吴国古城有安徽南陵的牯牛山古城、芜湖的 楚王城、江苏高淳的固城、溧阳的平陵城、丹阳的葛 城、常州与无锡交界处的阖阊城、苏州的吴大城以及 扬州的邗城等。 牯牛山城牯牛山古城址位于安徽南陵县石铺 乡,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750米,面积近70万 平方米。城址四周有古河道环绕,河道宽20—30米, 城内有五个高土台,高台内有大范围的红烧土 堆积分布,并有大面积的夯土遗迹;在古城址的西南 角和东南角,各有一个面积为100余平方米的小土 台。城外分布着密集的西周时期的土墩墓。 高土台的考古发掘出土了陶器、原始青瓷器、石 器和青铜器等文化遗物。文化遗物的年代为西周晚 期,其文化面貌既与宁镇地区相同,然又有一定的地 方特征。 牯牛山西周古城地处山地与平原的交界地带. 环境优越,其周围河网密布,交通十分便利。在古城 万方数据 址以西20公里即大工山古铜矿遗址群分布的中心 地带,牯牛山古城应与当时大规模地开采铜矿有着 密切的关系。 牯牛山古城未见记载。可能为西周时期吴国经 营铜矿开采和冶炼的管理中心。 鸠兹城位于安徽芜湖县黄池乡,俗称楚王城。 楚王城南扼水阳江,东连太湖,北通长江。 《左传》襄公三年:“三年春,楚子重伐吴。为简 之师。克鸠兹.至于衡山。”杜注:“鸠兹.吴邑。在丹阳 芜湖县东。。 鸠兹城现在的城垣保存较好.有四座城门。楚王 城为汉代所筑,应为汉代的芜湖县而非春秋时期的 鸠兹城,估计芜湖县城是在鸠兹城的基础上重建的。 鸠兹城为吴楚边境重镇,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固城位于江苏高淳县固城镇,也俗称楚王城。 固城分为外城和内城。外城东西长约1450米, 南北宽约800米。城垣周长3915米,北城垣保存较 好,为夯土堆筑,墙基宽41、顶宽25米,残高4.6 米,城外有护城坡;内城呈长方形,东西长196米。南 北宽12l米。城垣的四面均有城门。 固城的南面濒临胥河(古濑水),胥河向东流入 太湖.向西经固城湖可通青弋江。固城的周围群山环 抱,西北是浩瀚的同城湖。 固城遗址仅作过考古调查和勘探.在内城内曾 出土过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内城的西部和西北部曾 出土过春秋时期的青铜剑、青铜编钟、青铜镞等,内 城的南部还出土过楚郢爰等。 固城原为吴的濑渚邑,后又属楚,之后又为越所 据。 《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 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灭其 族。⋯⋯遂以诸侯灭赖。” 《太平寰宇记》:“楚平王都于固域。”杨伯峻先 生《春秋左传注》云:“克朱方与灭赖盖以两支军同 时进行。以地理言之⋯⋯赖在今湖北随县稍东而北: 若朱方.则在镇江市南。断无先克朱方.又回师灭耘. 军旅来往数千里之理。”《左传》所云之“赖”当为 “濑”之误,濑即濑渚邑.亦即同城。 宋景定《建康志》引《滕公庙碑》:。楚灵王与昊 战,吴军不利,遂陷此城l固城)⋯⋯伍员奔吴。阑庐 用为将军.败楚故城.宫殿烟焰.逾月不灭。”这显然 是指吴之固城失陷之后又攻下同城。 固城的内城中现存高土台,可能为宫殿遗址。 平陵城平陵城位于江苏溧阳市南渡镇。 平陵城呈方形。周长约1000米,泥土堆筑,考古 调查时多见汉代文化遗物。 《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 ⋯⋯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执齐庆封而尽 灭其族。⋯⋯遂以诸侯灭赖。”据光绪《溧阳县志》 载:“周景王四年吴筑古城为濑渚邑。七年I即昭公四 年)楚伐吴,灭濑。昊迁其邑于陵平山,名目陵平。十 六年,楚将苏遒败吴军.取陵平,更名平陵。” 平陵城应为吴迁濑渚邑于陵平山。 朱方城按文献记载,朱方城大致位于江苏镇 江东南的谏壁镇至丹徒镇一带,北临长江.然朱方城 遗址至今未发现。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齐庆封“奔吴。吴句余予 之朱方。聚其族焉而居之。富于其旧。”《史记·吴太伯 世家》:“王余祭三年.齐相庆封有罪.自齐来奔吴。吴 予庆封朱方之县。以为奉邑.以女妻之.富于在齐。 ⋯⋯十年.楚灵王会诸侯而以伐吴之朱方。以诛齐庆 封。。《左传》昭公四年:“秋七月.楚子以诸侯伐吴. ⋯⋯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 葛城葛城位于江苏丹阳市珥陵镇,并与珥城、 神河头等遗址构成遗址群。 2007—2008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对葛城遗址 进行了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 葛城内城呈不太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660余 米。内城外有三道城壕,城壕系统较为复杂,目前已 确认与葛城同时期的两道城壕,距第一道壕约50。 60米为第二道壕.第一道壕宽8.5~13米,第二道壕 宽13.5一15米,在第二道壕南面向外引出一条称为 “长沟”的古河道。 经考古勘探和发掘,内城有相互叠压且方向不 尽一致的三个时期的城墙和四个城门,东西、南jtf_-J 之间有宽约4米的道路,南北向道路出北门后延伸 至城外,越过第二道壕沟;城内的布局因城墙的相互 叠压而显得空间较小,未见高土台,仅在城的西北角 探明有一块东西长22米,南北宽18米,面积约400 平方米的红烧土堆积区,应为主要建筑所在。葛城三 期城墙的时代分别为西周早中期、西周晚一春秋早 期和春秋中晚期,因此葛城遗址为始筑于西周,沿用 至春秋晚期的吴国古城遗址,是目前发现年代最早 的吴国城址l圈一)。 葛城不见记载.葛城北面约30公里处即丹徒大 港至谏壁的沿江山脉,其中大港烟墩山和养麦山西 周墓出土过康昭时期的“宜侯矢墓”和“伯簋”和 鼎、鬲、簋、鬲、尊、盂、盍、卣、壶、牺尊、盘、兕觥、虬 ·57· 万方数据 杖、兵器、车马器等 青铜器;磨盘墩墓葬 出土过幽平之际的 青铜尊、匿和车马 器;春秋晚期的北山 顶和青龙山大墓出 土过“余昧矛”以及 青铜鼎、舡、缶、编 钟、编缚、罅于、丁 宁、鸠杖的杖首和杖 镦、兵器、车马器和 石编磐等,并有人殉 和人祭;谏壁王家山 和粮山一号墓出土 过青铜鼎、氟、盂、 量、匕、虎子、匝、鉴、 炉、罅于、丁宁以及 兵器、工具等。 葛城附近的丹 阳司徒镇和访仙镇 图一葛城遗址示意圈 也曾发现过西周中晚期青铜器窖藏(墓葬?),出土 过凤纹尊、鼎、方彝、簋、尊、盘、瓿等青铜器。 以上墓葬(窖藏)的年代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即西周早期、两周之际和春秋晚期,与葛城三次建城 的时期基本对应。 《吴越春秋·吴太伯传》:。遭殷之末世衰。中国 侯王数用兵。恐及于荆蛮.故太伯起城,周三里二百 步.外郭三百余里。在西北隅,名日故吴.人民皆耕田 其中;”《世本·居篇》:“吴孰哉居藩篱。吴孰姑徙句 吴。诸樊徙吴:”宋衷云:“孰哉,仲雍字也;孰姑.寿梦 也。旬吴.太伯始居地名;”张澍稗集补注本按:《诗· 地理考》引《世本》云:“孰姑徙丹徒旬吴;。《史记正 义》:。寿梦卒.诸樊南徙吴。” 葛,上古音为见母,之韵,与句吴疾读声同云近。 根据以上记载.唯句吴城先后多次使用,葛城抑或为 句吴城、朱方城还是曲阿城,待考。 葛城遗址是新发现的一处吴国的古城址.是迄 今为止江苏境内发现的时代最早、延用时间最长,使 用次数最多、保存最完好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 址,对于吴国早期都城的研究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圈闾城位于江苏常州市雪堰桥镇与无锡市胡 埭镇之间,东临太湖,北靠仆射山、胥山、虾笼山等。 2007。2008年。江苏省考古研究所对阖闾城遗 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和物探。 ·58· 闽闾城有外城 和内城,外城即大 城,阖间大城高出 地面的部分现已不 存,城墙的墙基宽 约34米,大城呈长 方形,东西长约 2100米,南北宽约 1400米,面积约 2.94平方公里,外 有保存完好的城 壕;内城分为东、西 两小城,两城的东 西长约1300米,南 北宽约500米,面 积约0.65平方公 里,城墙高出地面 2—3米,墙基宽约 20米,东城墙和南 城墙保存较好,西 城墙和北城墙已不存在.内城的南城和西城外的城 壕保存较好;东城内发现春秋时期的水井l口;西城 的北半部有一道东西向的土墙,将西城分为南区和 北区,南区内有高台建筑遗迹5处,其中西面的3号 台长约70米,宽约35米,以3号高台为中心。坐西 朝东.呈对称分布;北区内有高台建筑遗迹】处:西 城与东城之间有陆门1座,并有长约10米的道路; 西城的南区与北区之问有陆门1座,西城南面发现 水门2座,水门两侧有成排的木桩。 . 考古钻探结果表明阖闻城的年代的上限晚于春 秋中期,下限早于汉代,大致为春秋晚期。 阖间城的水系为闻江,引闾江入阖间大城和东 西小城后,形成城外的环壕和城内的水系,出阉同大 城后流入太湖。 阖闻大城北面有胥山,胥山下的胥山湾现为低 洼的农田,仍可看出原来的形状,胥山湾在春秋时期 为通太湖的湖湾I图二l。 胥山北面是临太湖的龙山山脉。龙山山脉自西 南向东北为龙山、鸡笼山、马鞍岭、东湾山、莲花山、 青龙山和惠山,沿太湖的山湾即著名的太湖十八湾。 龙山山脉的IJJ顶和山脊沿十八湾分布着蜿蜒起 伏的石城,石城依山势高下而筑.两面用大石块垒 砌,中部填土,宽约1.0.1.1米,残高约0.4—0.7米, 已调查的长度为2公里。龙山石城的年代亦为春秋 万方数据 图二闭阊城遗址示意图 晚期。阖间城遗址的范围应包括龙山石城。 阖闾城外有大城,内有两小城;主要水系为间 江,城北有胥山和胥山湾;胥山以北还有龙山石城。 阖间城的规模和布局既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营造都 城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格局,又完整地反映了伍子胥 的筑城思想。 《世本·作篇》引《吴越春秋》:“筑城以卫君。造 郭以守民;”《越绝书·吴地传》:。闽庐之时.大霸.筑 吴城。城中有小城二。徙治胥山:”《吴越春秋·阖间 内传》:“子胥乃使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 ⋯⋯筑小城。。闽闻城的大城内有东西两小城,与 《越绝书》记载的“城中有小城二”相符。 阖闾城外的胥山、闾江皆为历史地名。 《史记·伍子胥列传》:。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 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 上.因命日胥山;”《史记正义》引《吴地记》云:“胥 山,太湖边胥湖东岸山;”《吴地记后集》:“阖间城。 ⋯⋯为大小二城。子城在无锡富安乡.地名闾江。。 阖间城的西城内有大型建筑群,亦与《越绝书· 吴地传》记载城内有阖庐宫、南城宫、东宫和西宫相 符。 《吴地记》云:“圈闾城⋯⋯北齐、平二门。齐门。 北通毗陵。⋯⋯平门。北面有水陆通毗陵。”毗陵,今 常州。阖间城有水陆通道北通毗陵。 《越绝书·吴地传》:“团庐之时。秋冬治城中。春 夏治姑胥之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吴越春 秋·阖闻内传》:。闭阊出入游卧。秋冬治于城中.謇 夏治于城外。治姑苏之台。⋯⋯兴乐石城.走犬长洲. 斯止圃闻之霸时。” 《史记·蒙恬列传》:“始皇 三十四年⋯⋯筑长城.因地形, 用制险塞。起l临洮.至辽东.延 袤万余里。”龙山石城具备了 “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基本要 素,其建筑形制与河北灵茬中 山长城完全相同,因此龙山石 城可能为吴长城。 阖间城与吴国都城相符, 其等级规模与春秋战围时期的 都城相似,而阖闾城的年代与 吴王阖阊的年代相符,阖闻城 遗址的布局与历史文献记载相 符,阖闾城遗址附近的山水,亦 见于历史文献。《史记正义》: 。寿梦卒。诸樊南徙吴;至二十一世孙光。使子胥筑固 闻城都之。” 根据考古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分析,推测阖阊 城应为春秋晚期吴王阖间的都城。 阖闻筑城的历史背景是吴楚和吴越之间的战 争。 吴国的强盛始于寿梦。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 王。自寿梦二年吴楚便战事不断;阖闻九年,吴终于 攻人楚都郢;越国的强盛始于越王允常,“允常之时. 拓土始大。称王.与吴王阖庐战而相怨伐。。 《史记·吴太伯世家》:。闽阊十年春,越闻吴王 之在郢,国空。乃伐吴⋯⋯圃阊+九年夏.吴伐越.越 王句践迎击之槁李。”显然阖间迁都的目的主要是为 了进攻越,因而阖间城既表现出都城的布局和规模, 又表现出强烈的军事性。 龙山石城为阖间城遗址第一道防御工事,并与 阖闾大城、东城、西城和胥山湾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 御体系:石城立于太湖之滨,为阖间城第一道防御; 胥山湾为训练和驻扎水军之湖湾,构成阖间城的东 部水域防御;阖间大城居住兵士和民众,构成阉间城 的第二道防御;东城居住兵士或民众,形成西城的外 藩;西城的南区为大型建筑群(宫殿区),北区则加 强了南区(宫殿区)防御的纵深。 姑苏城位于江苏苏州市西南的木渎镇,地处 观台山、大山头、天平山、灵岩山、上方山、七子山、姑 苏山、尧峰山、清明山、穹隆山之间的木渎盆地,西临 太湖。 2000—2002年,苏州博物馆对姑苏城进行了考 ·59· 万方数据 圈三姑苏城遗址示意圈 古调查和发掘。 姑苏城依山势高下而建,呈不规则四边形;四面 都有局部保存较好的城墙,西墙残长约800米.南墙 残长约1400米,东墙残长约800米,北墙残长约 350米,墙宽10一20米,残高0.5—1.6米,山与山之 间的豁口可能有城门,初步可以认定的有南门、北门 和西门;城内有两处高土台,边长50一60米,高 1.3.1.5米:在狮子山与何山之间,还发现-d,段保 存较好的城墙。 胥江自东北至西南穿城而过,注入太湖;灵岩山 上还有馆娃宫等遗迹。 从考古调查情况分析,姑苏城的布局复杂而零 乱,显然为吴、越多次复建所致(图三)。 根据考古调查和发掘,姑苏城的年代最早为春 秋晚期;现存的姑苏城应为楚威王灭越后的越国都 城遗存。 姑苏城的平面布局与《越绝书》、《吴越春秋》 记载的吴城、吴大城相去甚远,周边的历史地名也不 相符,显然姑苏城与《越绝书》、《吴越春秋》所云吴王 阖闻的都城无关。 姑苏城先后为吴王夫差和越王句践的都城,因 近姑苏山、姑苏(胥)台而名姑苏,姑苏古音同句吴。 吴越争霸大致从公元前510年~473年,而争霸 ·60· 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地点皆 为姑苏。 《左传》昭公三十二 年(公元前510年):。夏. 吴伐越.始用师于越也;。 《越绝书·吴地传》:“闽闻 之时.大霸⋯⋯徙治胥 山。” 吴始定都阖闾城,当 在公元前510年或稍后; 《春秋》定公五年(公 元前505年):“夏。于越入 吴;”《左传》:“越入吴.吴 在楚也:”《史记·吴太伯世 家》:“越闻吴王之在郢.国 空.乃伐吴。。 吴伐楚之际.越伐吴, “越入吴。,即越入姑苏,越 始都姑苏。 阖间城与姑苏城一东 一西,隔湖相望。《吕氏春 秋·有始》:。吴之具区;”《淮南子·地形训》:“越之 具区。”《尔雅·释地》:。吴越之间有具区,。即此。 《春秋》定公十四年(公元前496年):。五月. 于越败吴于携李.吴子光卒。”《左传》:“吴伐越。越 子句践御之.陈于楠李。⋯⋯越子因而伐之。大败之。 灵姑浮以戈击阖庐.闭庐伤将指,取其一屡。还,卒于 陉.去槁李七里;”《史记·吴太伯世家》:阖闻。十九 年夏.吴伐越.越王句践迎击之槁李。⋯⋯越因伐吴, 败之姑苏。伤昊王圈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 死。”吴伐越,欲入姑苏;然越败吴于姑苏,阖间阵亡。 《左传》哀公元年(公元前494年):“春。吴主 夫差败越于夫椒.报槁李也。遂入越。⋯⋯三月.越及 吴平。吴入越。”吴入越”之“越”,即姑苏。吴始都姑 苏。 《越绝书·记地传》:。吴王夫差伐越.有其邦。句 践服为臣。三年.吴王复还封旬践于越。东西百里.北 乡臣事吴。”吴王夫差“有其邦”,即入主姑苏;句践 。北乡臣事吴”。已退至山阴。 《春秋》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夏,于 越入吴;”‘左传》哀公十三年:。六月丙子.越子伐吴 ⋯⋯丁亥.入吴;⋯⋯冬,吴及越平。”夏。越人吴,即 越入姑苏;冬,吴又复入。 《左传》哀公二十二年(公元前473年):。冬. 万方数据 越灭吴;”《国语·越语》:。范蠡不报于王.击鼓兴师 以随使者.至于姑苏之宫,不伤越民,遂灭吴:”“不伤 越民”即指姑苏本越都,姑苏之民为越民;《越绝书· 地传》:越“而灭吴.徙治姑胥台。”姑胥台即姑苏台, 越复都姑苏。 《越绝书·纪策考》:子胥日:“吴越为邻.同俗并 土,西州大江,东绝大海.两邦同城.相亚门户.忧在 于斯.必将为咎。”两邦同城,即指姑苏同为吴越之 都。 今本《竹书纪年》:贞定王元年(公元前468 年),。于越徙都琅砑;”《越绝书·地传》:“句践伐吴. 霸关东.从琅砑起观台;”《吴越春秋》:。旬践二十五 年。霸于关东,从琅砑起观台,周七里.以望东海。”越 灭吴五年后,徙都琅砑。 古本《竹书纪年》:。元:F--年。于粤灭吴;七年。 于粤徙都琅琊⋯⋯魏武侯十八年(公元前397年J. 于粤迁于吴:” 今本《竹书纪年》:安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97 年).。于越迁于吴;’《史记·越世家》索隐引《纪 年》:。翳三+三年.迁于吴。”越在都琅砑八十九年 后.又徙都姑苏。 今本《竹书纪年》: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 年),。于越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越人杀诸咎越 滑.昊人立孚错枝为君;”吴人立孚错枝为君,表明此 时越仍都姑苏。 今本《竹书纪年》: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 年),“楚围齐于徐州.遂伐于越。杀无疆;”《史记·越 王句践世家》:。于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 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 齐于徐州。”楚威王灭越时,姑苏为越都。 从公元前494年夫差都姑苏至公元前473年越 灭吴,吴都姑苏的时间为22年,公元前482年越还 一度入姑苏;句践灭吴后徙都姑苏,公元前468年徙 都琅琊,都姑苏5年;公元前397年越王翳徙都姑 苏,至公元前333年楚威王灭无疆,越又都姑苏65 年。 姑苏附近的秦余杭山亦名会稽山,吴都姑苏名 姑苏,而越都姑苏名会稽。故秦置三十六郡时姑苏为 会稽郡。 《汉书·地理志》:”会稽郡,秦置。高帝六年为粥 国,十二年更名吴。” 今苏州城不是姑苏城。苏州城出土文化遗物的 年代最早为战国晚期,因此苏州城应初为秦会稽郡; 西汉高祖时析会稽郡为会稽、吴二郡,会稽郡治山 阴,吴郡治吴,苏州城为西汉的吴郡所在;而今苏州 城基本沿袭了宋代的平江府。 三.吴国都城的初步认识 吴越文化研究中,吴国都城的研究是备受关注 的焦点。 吴国在春秋晚期迅速崛起,而又迅速灭亡。吴国 都城的研究是探讨吴国社会形态和吴国兴亡的重要 内容之一,也是研究先秦史和我国城市发展史的重 要内容之一。 春秋战国之际,吴楚之间的战争表现为掠夺性 和报复性。 《左传》定公四年:“昊入鄄.以班处宫;”‘公 羊>:。吴入楚。⋯⋯君舍于君室。大夫舍于大夫室.羞 妻楚王之母也;”<谷梁》:“吴入楚。日入。易无楚也。 易无楚者.坏宗庙.徙陈器.挞平王之墓;。《史记·吴 太伯世家》:“而吴兵遂入鄄。子胥、伯鼯鞭平王之尸 以报父仇;。《吴越春秋·阖间内传》:“吴王入鄄.止 留。伍胥以不得昭王。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 百⋯⋯即令闺闾妻昭王夫人.伍胥、孙武、白喜亦囊 子常、司马成之妻。以辱楚之君臣也。” 同样,越吴之间的战争也表现为掠夺性和报复 性。 《吕氏春秋·知化》:。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 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此外,吴国都城还可能遭到秦的破坏。 《越绝书·吴地传》:“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坏诸 侯郡县城。” 由于以上原因,故吴国都城多保存不好。 吴国都城的研究,既需要认真梳理历史文献,去 伪存真;还需要进行科学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根据城 址的地理位置、年代、规模和布局等,与历史文献相 互印证,进行分析与推测。 根据目前的考古工作,可以推测为吴国都城的 有葛城、阖间城和姑苏城,尽管姑苏现存城址多为越 王翳至越王无疆之际所筑。 吴困都城的初步认识,主要有三:一是吴国都城 自西而东,不断地迁徙;二是吴陶都城始终名句吴或 句吴的音译;三是吴国都城带有极强的军事性,尤其 是春秋晚期的都城。 由于吴国都城的考古工作目前属于初始阶段, 因此许多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今后。 ·61· 万方数据
/
本文档为【吴国都城初探】,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