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_英雄_的解构与重构_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_父亲系列小说_

_英雄_的解构与重构_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_父亲系列小说_

2009-11-20 5页 pdf 537KB 59阅读

用户头像

is_893440

暂无简介

举报
_英雄_的解构与重构_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_父亲系列小说_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暇 第 卷 第 期 年 吻 月 口 世纪中国文学 “英雄 ” 的解构与重构 —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 的 “ 父亲系列小说 ” 苏美妮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摘 要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 , 从 世纪 年代到 世纪初 , 这一主题经历 了解 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 。 年代初至 年代 中期 , 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 , 年 代中后期至 世纪初 , 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 。 石钟山的 “ 父亲系列小说 ” 是其中 的代表作品 。 石钟山的 “ 父亲系...
_英雄_的解构与重构_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_父亲系列小说_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暇 第 卷 第 期 年 吻 月 口 世纪中国文学 “英雄 ” 的解构与重构 —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 的 “ 父亲系列小说 ” 苏美妮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湖南 长沙 摘 要 英雄主义是军旅文学的灵魂 , 从 世纪 年代到 世纪初 , 这一主题经历 了解 构与重构两个发展时期 。 年代初至 年代 中期 , 是军旅文学对传统英雄主题的解构时期 , 年 代中后期至 世纪初 , 是军旅文学现代英雄主题的重构时期 。 石钟山的 “ 父亲系列小说 ” 是其中 的代表作品 。 石钟山的 “ 父亲系列小说 ” 在重构 “ 英雄 ” 的努力中也阐释了现代人对英雄主义的理 解 。 同时 , “ 重构 ” 英雄也意味着军旅文学领域时平庸化和非英雄化创作思想的反拨 。 【关键词 解构 重构 农民情结 英雄主义 恋父情结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一 一 一 英雄主义从来都是军旅文学的灵魂 , 特别是建 国后十七年以 《红 日 》《红旗谱 》《红岩 》《林海 雪原 》《儿女英雄传 》等为代表的革命战争题材小 说 , 以其主人公传奇的革命经历 , 机智过人的斗争 方式 , 坚韧顽强的斗争精神诊释了在民族解放战争 中的英雄主义的时代内涵 , 这些红色经典中的纯化 的英雄形象如江姐 、 朱老忠 、 魏强 、 杨子荣等也成 为了几代人学习的楷模 。 随着历史情境的变化 , 传 奇式的高大全的战争英雄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 在 年代末至 世纪初的大约二十年中 , 军旅题 材小说呈现出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解构和重构的两种 创作趋势 。 解构首先从英雄遭遇的经济困境开始 , 在李存 葆的 《高山下的花环 》中 , 塑造了 “位卑未敢忘忧 国 ” 的梁三喜 、 靳开来等英雄形象 。 作品显然是想 承续主流意识形态下的奉献式英雄主题 , 但英雄们 悲剧性的结局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自我意识开始复 苏的历史语境中却富于更多的反思指向 社会对于 英雄一味的索取是否会让更多的人对于英雄望而却 步 , 英雄是否意味着个人利益的缺失 新历史主义小说则从解构战争历史的角度解构 了英雄 历史记载的英雄是人为制造的 , 是对权利 与私欲斗争的美妙掩盖 。 历史是虚伪的 , 历史中的 英雄也是虚假的 。 如周梅森的 《国荡 》中杨梦征军 长 , 一个迫于无奈的投降者因权利斗争的需要被书 写为殉国英雄 。 英雄也是凡俗与崇高 、 胆怯者与复 仇者 、 叛逃者与杀戮者的多样身份的统一 , 如乔良 在 《灵旗 》中塑造的红军逃兵 “ 汉子 ” , 复仇赋予 他英雄侠士的身份 , 同时血腥的杀戮又使他更象一 个阴暗的屠杀者 。 而真正对军旅文学的传统英雄形象进行颠覆解 构的是新写实小说 。 如刘震云的《新兵连 》 、 朱苏 进的 《第三只眼 》、 陈怀国的 《毛雪 》《农家军 歌 》、 阎连科的 《和平雪 》《中士还乡 》《夏 日落 》 等 。 他们将解构的利刃举向传统英雄形象的精神之 源 —乡土 。 传统文化的母体是广囊的乡土 , 与战 争相联系的传统英雄形象也与守土相联系 如精忠 报国 , 杀身成仁 , 舍身取义 , 视死如归 , 英勇善战 等无不强调守 “ 土 ” 的气节 。 新写实小说首先解构 乡土对于农民军人道德上的英雄主义的积极烘托效 应 。 在对农民军人与土地的出走与制约关系的展现 中 , 解构农民军人作为中国革命主体的优越性和 自 豪感 , 突出农民军人的非英雄化特征 。 陈怀国在 《农家军歌 》中解构了农民军人参军是为保家卫国的 收稿 日期 一 一 作者简介 苏美妮 ,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 湖南大学广播影视艺术学院教师 , 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第 卷 第 期 苏美妮 “ 英雄 ” 的解构与重构口 高尚动机 , 参军是为了逃离土地 , 逃离贫穷 “好 多人家熬红了眼睛 , 盼着把儿子送到部队去吃皇粮 长出息 , ⋯⋯眼窝浅的 , 只指望孩子到队伍上去吃 几年饱饭 , 用皇粮催催那还未长成的身子 。 眼光远 些的 ⋯⋯盼望孩子跑跑远门 , 见些世面 , 混出点名 堂来 , 好让子孙们从此断了吃泥巴饭的命 。 ” 〔’〕阎连 科在其 “ 和平系列 ” 小说中通过塑造祁连长 、 杨指 导员 、 《和平雪 》赵连长 、 高指导员 《夏 日 落 》等狭隘 、 自私 、 功利 、 狡诈而富于心计的农 民军人的形象 , 展现了农民军人逃离土地的真实渴 望和农民性对军人的强大制约力量 。 这些作品在挖 掘农民军人 “农民性 ” 的劣根性时 , 也消解了军旅 文学作品所特有的英雄主义气质 。 莫言更是以变 形 、 夸张 、 反讽的艺术手法写出了在现代城市文明 与农业文明碰撞中农民军人的自卑感和 自虐感 , 彻 底抹去了在红色经典中藉由乡土赋予农民军人的英 雄色彩 。 如在 《金发婴儿 》中 , 农民出身的指导员 孙天球既可笑又可怜 。 作为一个政治指导员 , 他一方 面要教育刚刚移驻城市的连队官兵拒腐防变 , 一方 面自己却长期悄悄地用望远镜从窗户里偷窥邻近公 园一座美女裸体塑像 。 以致有一次 , 卫生员悄悄给他 的望远镜抹上紫药水他竟浑然不知 , 当他戴着一副 紫色 “ 眼镜 ” 走进饭堂时引起了全连哄堂大笑 〔 几 莫言在创作孙天球这个狠琐而几近变态的人物形象 时 , 充满了讽刺和宣泄的快感 , 传统的主流意识形 态中的军人形象在他笔下轰然倒塌 , 军人与农民的 双重身份在孙天球身上即尴尬又悲哀 , 农民身份甚 至最终毁灭了他的军人价值 , 至此 , 农民身份带给 军人的不再是优越和 自豪 , 而是自卑和可怜 。 “无 力发现悲剧性的时代是渺小的 ” 〔’〕, 新时期的作家 们对军人农民性的悲剧性的思考体现了他们对 “ 改 造国民性 ” 问题的持续关注和时代的思想 自觉 , 但 在新写实小说挖掘军旅题材的悲剧性时 , 由于局限 于 “ 写真实 ” , “ 写悲剧 ” , 作品整体上缺乏理想主 义和英雄主义的观照 , 与《红高粱 》《国荡 》《军 歌 》《灵旗 》等作品相比较 , 显失大气与悲壮 , 也 就缺少了军旅文学应有的精 、 气 、 神 。 进人世纪之交 , 军旅文学面临着既要保持主旋 律文学的价值导向 , 对社会进行正确牵引 , 又要契 合当代文学消费者的欣赏心理的双重困境 , 出人意 料的是作家们尽管选择题材的角度不一 , 有的选取 历史战争题材 , 如徐贵祥的 《历史的天空 》, 都梁 的《亮剑 有的表现现代新军事改革 , 如柳建伟 的 《突出重围 》。 但他们在价值取向上都不约而同 地回归英雄主义 。 回归意味为着重构 , 但不是简单 的重构红色经典 , 而是在重构中表达当代军旅作家 对英雄主义的现代理解 。 这其中石钟山的 “父亲系 列 ” , 以其平实而不失幽默的叙述风格 , 叙写农民 军人石光荣 , 在军旅生活和家庭生活中不同的生存 状态 , 以及在两种生存状态转换中的矛盾冲突 。 特 别是细节性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的叙述 , 使英雄 军人 “石光荣 ” 的形象更生活化 , · 也更艺术化 。 石钟山的 “ 父亲 ” 系列小说 《父亲进城 》 〕 《父亲和他的警卫员 》£ 〕《父亲和他的儿女们 , 创作时间跨度有五年 , 作品中既有主人公农民军人 石光荣的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 , 也有孤独落寞的和 平年代 , 以及堂吉诃德式的晚年生活 。 整体上是一 部农家军歌 。 作为农民军人的石光荣 , 进城后同样 面临着农村与城市 、 农民与军人的困惑和矛盾 。 但 在石钟山的 “父亲系列 ” 中 , 农民军人石光荣对乡 土和军营固执地坚守与渴望没有丝毫的滑稽感和 自 卑感 , 反而令人动容 。 经历了无数战争且屡战屡胜 敢爱敢恨有情有义的 “ 父亲 ” 的英雄形象既不同于 道德完美的梁三喜 , 也不同于匪首余占鳌 , 更与自 卑可怜的 “ 祁连长 、 孙天球 ” 等人物形象相异 。 他 的英雄气概既有土气 、 霸气 、 匪气 , 如强娶文工团 最漂亮的姑娘 “琴 ” 。 也有正气 、 骨气 、 胆气 。 如 只身闯匪穴 , 在文革中不顾一切的保护战友 “小伍 子 ” 。 在 “父亲 ” 石光荣的形象创造中 , 体现了当代 军旅作易汉寸成为历史的战争岁月和经历了战争历史的 父辈的重新审视 , 以及在审视中又撰滩主义的重新解 读 “父亲 ” 首先是一个的复杂的 “人 ” , 有着人的 欲望 , 也有着特殊生活经历赋予他的特殊清感 , 然后 才是英雄 。 对于军人而言 , 英雄主义不仅表现在在血 肉横飞的战场英勇杀敌 , 斗志斗勇 , 它也体现在在和 平生活中对土地 、 军营 、 正义 、 友情 、 恩晴、 信仰等 的固执的守护 。 父辈军人尽管遭遇了现实生活的困 境 , 如不有眼遍城市 , 无仗可打所导致的英雄无用武 之地 , 文革中的黑白颠倒 , 晚年的孤独寂寞等 , 但英 雄主义精神却支撑着他们超越了平庸 。 在重新审视中 , 石钟山的 “父亲系列小说 ” 延 续了新时期军旅题材小说对军人农民性 、 英雄主义 等的反思主题 。 以往的作品在反思主题上更多地关 注历史与战争 , 战争的偶然性 、 残酷性 、 战争与人 性 、 农民性的悲剧性等命题 , 而石钟山的 “父亲系 列 ” , 更注重从人物的 日常生活状态和行为方式方 面来展现军旅情结和农民情结对人物英雄性格形成 的影响 。 正是在对父辈军人农民情结和军旅情结的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正面解读中 , 作品重新阐释了 “ 英雄主义 ” 的文化 和精神内涵 , 同时也对军旅题材作品中的 “ 平庸 化 、 非英雄化 ” 潮流形成反拨 。 首先 , 作者以人之子的视角解读了父辈农民军 人 “农民情结 ” 的英雄主义内涵 。 传统中国的文化底脉是农业文明 , “ 农民意 识 ” 作为民族文化心理的一部分 , 有必须批判的糟 粕 , 如短视 、 狭隘 、 功利 、 盲从 、 奴性等等 , 但厚 重的乡土也孕育了中国农民坚韧顽强的生命意识 、 不平则鸣的反抗意识 、 知恩图报的感恩意识 、 守土 有责的责任意识 。 正如军旅作家朱苏进所言 “ 只 有深刻地研究中国农民的命运 , 理解中国农民的感 情 , 才有可能把握住中国军人最基本的心理特质 , 并通过建设性的扬弃来重塑当代中国军人的民族 魂 。 ” 〔 〕农民军人石光荣像所有的父辈军人一样有着 浓厚的 “农 民情结 ” , 石钟山写出了 “农民情结 ” 对 “ 父亲 ” 生活的双重影响 。 一方面 , 它赋予了 “父亲 ” 顽强的生存意识 , 使他不论是在硝烟弥漫 的战场 、 占山为王的匪帮 , 还是在星夜围攻的狼群 中得以存活 同时它还使 “父亲 ” 对于乡土具有深 厚的归属感和感恩心态 。 在战争中 , 乡土是 “ 父 亲 ” 战斗的动力 , 没有土地就没有生命和未来 , 在 为土地而战中 , “ 父亲 ” 成为了缔造新历史的英 雄 。 也就是说农民对土地的归属情感成就了 “ 父 亲 ” 成为军人中的英雄 。 尽管后来 “ 父亲 ” 进人了 城市 , 但关于乡土的记忆一直没有磨灭 , 他感激生 养他的土地 , 爱屋及乌 , 因而感激所有来自家乡的 乡亲 , 不厌其烦地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家乡的亲朋 故友 , 乌鸦反哺似的给家乡父老送去猪肉炖粉条 , 为家乡生计操心并因此而提前离休 。 这种农民对乡 土的感恩心态为当代军旅题材所漠视甚至嘲笑 。 但 正是这种感恩心态使得 “父亲 ” 的形象真实⋯、 可爱 而丰满 , 富于生活的原生态意味 , 同时也充满英雄 气概 。 作者通过 “ 父亲 ” 的形象意在说明英雄并非 生活在真空 , 英雄首先是活生生的 “ 人 ” , 农民性 会在英雄身上一样刻下烙印 , 但它无碍于父亲成为 英雄 。 石钟山并没有回避 “农民情结 ” 对父辈军人 的制约作用 , 如石光荣始终没能改变农村自然粗放 的生活方式 , “ 吃饭时大碗乘饭 , 大口吃肉 , 满嘴 吧 即响 睡觉时不爱洗脚刷牙 , 臭气熏天 , 箫声燎 亮 喜欢吃家乡菜猪肉炖粉条 ⋯⋯” 〔“ 〕。 石光荣的 婚姻理想也具有源于乡土的功利主义性质 娶个如 花似玉的老婆 , 生个儿子给老石家传宗接代 。 生活 方式 、 婚姻理想的差异使石光荣与城市姑娘 “ 琴 ” 心灵隔膜 , 终其一生也没能获得妻子 “ 琴 ” 的爱 情 。 但在石钟山的叙写中 , 没有李存葆式的仰视 、 阎连科式的俯视或莫言式的卑视 , 相反 , 从这些作 品中 , 我们分明读到了作者对父辈坚守乡土的尊重 和敬意以及对由此带来的生活悲剧表达的深厚的爱 怜之情 。 其次 , 作者通过描写父辈军人在非战争生活中深 人骨髓的军旅情结 , 表达了当代军旅作易以寸于 “英雄 情结 , , 的生活化理解 。 历史事件如某些经典战役随时 光流逝成为过去 , 而成为生命存在方式的历史 如对 战争的记忆 却会延续 , 甚至内化为某些独特的心理 潜意识 、 情结 。 这些心理清结又成为个体的内驱力 , 不时将个体推回对历史的记忆与渴望之中。 对历史的 记忆与渴望又本育目也影响着个体在现实时空中的行为 方式 、 情感方式 、 道德理想 、 人生理想 , 同时也造成 经历了某种历史的个体进人现实时空的艰难 。 石钟山 的 “父亲系列小说” 最动人之处在于作者写出了作为 军人的石光荣对于军旅生活深人骨髓的爱恋睛结 , 以 及这种爱恋情结怎样制约他进人和平生活 , 怎样支撑 着他在日常生活中超越平庸。 西美尔曾经这样描述柏拉图式的爱欲 “按照 柏拉图的描绘 , 爱的全部强烈的激情都是指向超个 人的东西的 即指向绝对善和绝对美的理念 , ⋯⋯ 我们从柏拉图那里继承下来的是这样一种情感 , 在 爱之中存在着某种神秘的东西 , 它超出了偶然的个 人存在和相遇 , 超出了瞬间的感性欲求 , 超出了仅 仅是个体之间的关系 。 ” 仁 〕经历了无数战争的 “石光 荣 ” , 一方面感激乡土给了他生命 , 另一方面感激 军队给了他实现生命价值的机会 。 石光荣对于军旅 生活的热爱超出了功利层面 , 是精神的依恋 , 军旅 生活对他而言 , 是神圣的 、 具有形而上性质的生活 方式和生存环境 , 是 “ 绝对善和绝对美的理念 ” , 因此 , 这种情感呈现为柏拉图式的爱欲 。 另外 , 战 争生活对于 “石光荣 ” 来说 , 是他生命历程中激情 燃烧的岁月 , 生命中最惬意 、 最辉煌的历史 , 这段 生活充分体现了他作为军人在战争博弈中的智慧 、 勇敢 、 顽强 、 胜者风范及男人的尊严 , 从这个意义 上讲 , 这段生活是他生命之美的印证 , 是他作为英 雄的象征 , 因此他渴望投人战斗 , 希望有机会印证 并实现自己的英雄梦 , 因此他的军旅情结本质上是 “ 英雄情结 ” 的体现 。 作品主要从两个层面展现了 石光荣的军旅情结 一是 日常生活中的军人意识 。 作品通过爱情生 活 、 家庭生活等日常生活场景细致地表现石光荣行 第 卷 第 期 苏美妮 “ 英雄 ” 的解构与重构口 为方式中不自觉的军人意识 。 如他视情场为战场 , 运用战争思维夺取情场胜利 。 在一厢情愿地被爱情 击中后 , 石光荣以军人的战争思维方式追求爱情 , 如同经营一场战争一样精密部署 首先将爱情物化 为战争的目标 , “ 琴 ” 为需攻克的最高领地 。 为 此 , 他看紧目标 , 锲而不舍 , 毫不留情地打败敌手 胡麻子 尽管胡是首长 , 且二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情 感 , 接着采用迂回战术 , 博取 “ 琴 ” 的父母的好 感 , 使 “琴 ” 势单力孤 , 最后快刀斩乱麻强娶了 “ 琴 ” 。 其次还在家庭生活中运用军事手段处理父子 女 关系 。 石光荣作为父亲 , 他是军人和权威的 象征 , 长期军事化的生活让他无法进人平庸而琐碎 的家长里短的生活层面 。 因此子女在他眼中 , 与等 待调教的战士无异 。 面对孩子们的打闹和挑衅 , 他 掏枪恐吓甚至大打出手 , 并且将子女天然地视为 自 己事业的接班人 。 甚至在平常生活中 , 刻意培养子 女的冒险精神和对军事的兴趣 〔’“ 〕。 二是对于战争生活的迷恋 。 首先表现在他时刻 为战争作准备 。 身体走出了战场的石光荣 , 灵魂留 在了战场 , 并时刻为战争作准备 。 如他坚持打靶 , 总是站在沙盘或者作战地图前研究假想敌 , 将子女 无一例外地送去参军 ⋯ ⋯〔川石光荣渴望战争生活 如同猎手渴望猎物的存在 , 实际上是人类渴望印证 和实现生命价值的英雄情结的一种表现形式 。 其次 是他留恋战争岁月 。 在 父亲和他的警卫员 》中 , 作者将石光荣离休后对充满血与火 、 忠诚与奉献 、 激情与亲情的战争岁月的向往和留恋表现得出神人 化 。 对军营充满依恋的石光荣离休后没有象其他老 人一样 , 栽花种草 、 打拳钓鱼 , 他以英雄主义精神 超越年老和凡俗 , 决不委琐和疲塌 。 如他固执地保 持着军人的生活习惯 , 依然每天身穿军装 , 舞刀弄 枪 , 走路虎虎生风 , 与战士一起吃大锅饭 , · · ⋯但同 时又不由自主地陷人了对战争岁月的回忆 , 对一同 出生人死的亲密战友小伍子的想念 。 这种男人之间 的期盼 、 想念甚至超越了夫妻情感 , 这种情感超越 了两个个体之间的欣赏和爱慕 , 它是一种基于对于 生命价值 、 生活方式 、 战争历史的认同而产生的相 互吸引 。 石光荣与小伍子在战争岁月生死共赴 , 激 情四溢 , 因此 , 作为历史的战争岁月是他们人生中 最丰富 、 最精彩的部分 , 他们将青春 、 爱和激情都 留在了战场 , 同时也注定了他们在心理上走不出战 场 , 走不进平淡而大众化的人生 注定了他们一旦 与军营剥离 , 便会陷人失落 、 追忆 、 向往等情绪 , 并竭力在情感上寻求认同和回归 。 作者从心理 、 行 为方式 、 情感等角度生动 、 细腻地展现了石光荣的 军旅情结和英雄情结 , 同时有体现了作家石钟山对 “英雄情结 ” 的生活化的细致理解 这些战争对于 父辈军人来说 , 意味着一种富有激情的生命形式 , 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 尽管作为英雄的父辈军人遭遇 了现实生活的困境 , 但英雄情结却始终支撑着他们 超越凡俗 。 英雄主义就体现在父辈军人对军人生活 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坚守 。 因为坚守信念 , “父亲 ” 是英雄 。 如同海明威的小说 《老人与海 》中的老人 以坚守对抗时间和虚无 。 这种理解切近历史和生命 的实际 , 表达了作者对于成为历史的父辈军人和父 辈的历史在情感上的宽容 , 对于激情 、 勇气 、 坚韧 等英雄精神的诗意地肯定 。 第三 , 作者通过叙写子女们潜意识中的 “ 恋父 情结 ” , 表达了 “ 寻找英雄 ” 的时代主题 。 容格曾 这样描述恋父情结 “ 某种恋父情结具有 “ 精神 的 ” 特征 。 ⋯⋯从父亲形象所引导的言谈 、 举止 、 倾向 、 冲动 、 思想等等来看是如此 。 ⋯ ⋯对于男子 极端的恋父情结常常导致对权威的轻信及心甘情愿 地对一切宗教教义与价值的膜拜 对于女子 , 则引 起强烈的精神追求和兴趣 。 ⋯⋯它仅表现为作出终 极决断的权威之声 。 因此 , 多数情况下它为象征精 神因素的 “ 智臾 ” 形象 。 ” ‘ 〕在 《父亲和他的儿女 们 》中 , 作者从父亲对儿女们人生道路的影响方面 展现了儿女们的恋父情结 。 大致体现为两个方面 一是子女们对父亲的人生价值观的最终认同 石光 荣认为军人是最能体现人生价值的职业 , “ 林 ” 、 “ 海 ” 、 “ 晶 ” 都 自愿或不 自愿地服从了父亲的权 威 , 走向从军之路 。 尽管其中有不理解 、 怨恨 、 甚 至反叛 , 但最终都遵循了父亲的选择 , 并且认同了 军人的人生价值观 , 崇尚刚毅 、 勇敢 、 顽强的英雄 精神 。 二是子女们在情感领域对父亲的追寻 女儿 “ 晶 ” 的女骑兵 、 女火车司机 、 女警察等不同寻常 的职业选择 , 明显受到父辈军人 “英雄情结 ” 的影 响 , 也体现了女儿对父亲的精神崇拜 。 这种精神崇 拜还突出表现在晶与海选择配偶方面 , 都将父亲形 象视为最佳 。 “ 晶 ” 心中最完美的男性是父 亲 , 她在选择配偶时总是以对方是否具备父亲的勇 敢和英雄气概为先决条件 。 以 “ 父亲 ” 与 “ 晶 ” 的一 段对话为例 。 “父亲说 丫头 , 你到底要找啥样的 , 我 和你妈就是头拱地也要给你找出来 。 晶说 我找就找 你这样的男人 , 光明磊落 , 敢爱敢恨 。 ’, 〔’ 〕海生性怯 弱 , 多愁善感 , 但内心深处最爱恋是泼辣豪放的 晶 , 以晶为 自己选择配偶的参照 , 以他与母亲的一 口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段对话为例 “母亲急迫地问海 , 你到底想找个啥 样的 ⋯⋯海说 我要找象姐那样的女朋友 ⋯⋯ , 找不到晶那样的女孩 , 我就不找了 ” 〔’ 〕。 而晶最 象父亲 , 所以 , 晶与海对配偶的选择标准都体现了 他们在情感领域对父亲的追寻 , 而这种对父亲高山 仰止式的崇拜与潜意识中的情感期待视野 , 又注定 了这些子辈们在情感生活中的孤独 、 波折 、 艰难 、 沉重甚至悲剧 。 作者正是从父辈与子辈的关系出 发 , 从心理情结的角度 , 写出了经历了历史的父辈 军人在带着历史的荣光与沉重前行时 , 不管认同与 否 , 父亲的 “英雄情结 ” 最终都潜移默化影响了子 女们的人生道路 , 他们成为了子辈军人潜意识中的 偶像与权威 。 而儿女们的 “恋父情结 ” 正是现代人 在情感上追寻 “英雄 ” 的象征 。 以石钟山的 “父亲 系列小说 ” 为蓝本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激情燃烧的 岁月 》的热播 , 引发了人们对当代军事题材作品的 强烈兴趣 , “ 因为一个作家只有表达整个时代和整 个民族的生存方式 , 才能在 自己的周围招致整个民 族和整个时代的共同情感 ” 〔‘ , 人们的兴趣来源于 共同情感的满足 , 这也证明石钟山在 “ 父亲系列 ” 中对英雄主义的阐释契合了现代人对英雄的审美理 解 。 因此他的创作可以视为主旋律与生活化 , 主流 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一次成功的结合 。 当代作家韩少功曾经在一篇文章说 “小说只 意味着一种精神自由 , 为现代人提供和保护着精神 的多种可能性空间 , 包括小说在内的文字能使人接 近神 , 如此而已 。 ’, 〔’ 」石钟山的 “父亲 ” 系列没有红 色经典中对英雄的纯化和神化 , 也没有新写实小说 中对英雄的自然本能的过度强调 , 而是在平常的人 性与人欲中展现着对凡俗和平庸的超越性 人性中 的神性 , 使人接近神 , 这正是英雄主义的本质 。 「参考文献 汇 陈怀国 农家军歌 昆仑 , , 莫 言 金发婴儿田 钟山 , , 舍 勒 论悲剧性现象 刘晓枫 人类 困境 中的审 美精神 上海 东方 出版中心 石钟山 父亲进向习 , 说月报 , 供犯 , 「川石 钟 山 父 亲和 他 的 警卫 员田 小 说 月报 , , 」石 钟 山 父 亲和他 的 儿 女们 田 小说 月报 , , 朱向前 乡土 中国与农民军人 —新时期军旅文学一个重要主题的相关 阐释【 朱向前文学理论 批评选 西美尔柏拉图式的爱欲与现代的爱欲囚 口 刘晓枫 人 类困境中的审美街申险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 州 【 容 格 童话中的精神现象学 刘晓枫 人类困境 中的审美精神〔 上海 东方出版中心 , 【 法 丹纳 英 国文学史序言 」伍蠢甫 西方文论选 下卷 上海 上海译文 出版社 , 〔 韩少功 灵魂的声音四 长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 〔责任编辑 何 来 “ ” — 叮 ’ “ , , 卜 , , 邵 , , 娜 饰 卿 衅 一 汀 ’ “ , , , “ , , , 出 , “ ” 胡 一 几助
/
本文档为【_英雄_的解构与重构_兼论当代军旅作家石钟山的_父亲系列小说_】,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