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泰勒摩尔根

泰勒摩尔根

2009-10-26 14页 doc 81KB 69阅读

用户头像

is_927816

暂无简介

举报
泰勒摩尔根 一、授课题目: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第二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泰勒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并通过对其学术思想包括其文化论、进化论和宗教论等观点的剖析,掌握进化论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由于进化论是社会人类学的第一个学科门类,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泰勒生平及其理论观点的掌握,可以对其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的定义 ...
泰勒摩尔根
一、授课题目: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第二章第一节) 二、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进化论主要代人物泰勒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并通过对其学术思想包括其文化论、进化论和宗教论等观点的剖析,掌握进化论的基本理论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由于进化论是社会人类学的第一个学科门类,对于该理论的创始人泰勒生平及其理论观点的掌握,可以对其后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文化的定义 研究文化的必要性 泰勒的文化论观点 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的宗教论观点 对泰勒理论观点的评价 四、教学方式及课堂设计: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讲授内容: (一)泰勒生平 1、泰勒(1832-1917),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号称人类学之父。代表作有《早期人类研究》和《原始文化》。 2、泰勒的学术渊源:古典进化论学派是人类学史上第一个理论流派,其产生可视为文化人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该学派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之间。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的《历史上的人》算起,但其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泰勒的《原始文化》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巨著的问世。 (二)泰勒的文化论 1、文化定义(文化研究史上第一个):“文化,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 2、研究文化的必要性 3. 研究文化的可能性 (三)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1、泰勒认为人类文化史是有规律的。 2、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 第一,文明的普同性。 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3、泰勒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 (1)原始未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 (2)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 (3)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四)泰勒的宗教论观点 1、宗教的定义。 2、宗教的起源、产生与发展。 3、关于巫术的观点。 (五)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遗留物法 3、统计法 六、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1、泰勒生平:用时10分钟。其中,泰勒的简介及代表作用时5分钟;泰勒学术思想的渊源用时5分钟。 2、泰勒的文化论:用时15分钟。其中,文化定义用时5分钟;研究文化的必要性用时5分钟;研究文化的可能性用5分钟。 3、泰勒的进化论观点:用时25分钟。其中,泰勒对人类文化史规律的认识用时5分钟;泰勒提出的两大原则用时10分钟;泰勒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用时10分钟。 4、泰勒的宗教论观点:用时20分钟。其中,宗教的定义用时6分钟;宗教的起源、产生与发展用时7分钟;关于巫术的观点用时7分钟。 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用时20分钟。其中,比较法用时8分钟;遗留物法用时6分钟;统计法用时6分钟。 七、讨论与思考: 1.泰勒学术思想的来源有哪些? 2.泰勒对文化的论述对你有哪些启发? 八、参考资料: 1、 泰勒:《原始文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夏建中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黄淑娉、龚佩华著,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第2版。 一、授课题目:摩尔根的文化人类学理论(第二章第二节) 二、教学目的和意义: 通过对本节课程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摩尔根的学术思想和理论观点;在此基础上,对摩尔根的理论观点与泰勒的理论观点进行比较学习,探讨两者之间在理论、方法等方面的异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原始社会分期理论 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 氏族的定义和性质 摩尔根的氏族研究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史研究 四、教学方式及课堂设计: 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运用多媒体课件授课。 五、讲授内容: (一)摩尔根生平 摩尔根(1818-1881),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代表作有《古代社会》。 (二)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 1、蒙昧时代—— (1)蒙昧低级阶段: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 (2)蒙昧中级阶段:食用鱼类和使用火。 (3)蒙昧高级阶段:发明了弓箭。 2、野蛮时代—— (1)野蛮低级阶段:制陶技术的产生。 (2)野蛮中级阶段:东半球始于动物驯养,西半球始于用灌溉法种植玉米和使用土坯、石头来建造房屋。 (3)野蛮高级阶段:冶铁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 3、文明时代——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三)摩尔根的氏族制度研究 1. 氏族的定义和性质 2、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不仅如此,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还是历史发展中顺序相承的几个阶段,部落联盟的进一步发展,就是民族的出现。 (四)摩尔根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史研究 1、缘起。 2、摩尔根对亲属称谓的分类。 3、摩尔根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族制度的早期形态,开创了人类家庭史研究的新途径。 4、家庭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血缘家庭 (2)伙婚制家庭 (3)偶婚制家庭 (4)父权制家庭 (5)专偶制家庭 六、时间分配: 本次课程全部用时90分钟,分配如下: 1. 摩尔根生平:用时10分钟。 2. 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用时30分钟。其中,蒙昧时代用时10分钟;野蛮时代用时10分钟;文明时代用时10分钟。 3. 摩尔根的氏族制度研究:用时15分钟。其中,氏族的定义和性质用时5分钟;原始社会的组织结构用时15分钟。 4.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史研究:用时35分钟。其中,缘起用时3分钟;摩尔根对亲属称谓的分类用时7分钟;家庭在人类历史上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用时25分钟。 七、讨论与思考: 1.如何理解摩尔根的原始社会分期理论? 2. 摩尔根的亲属制度和家庭史研究的意义有哪些? 八、参考资料: 1.摩尔根:《古代社会》,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 3. 黄淑娉、龚佩华著:《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4年6月第2版。 1 2 3 4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泰勒(1832—1917)、拉伯克(1834—1913)、马雷特(1866—1945)、麦克伦南(1827—1881)、弗雷泽(1854—1941)、哈顿(1855—1940),美国的摩尔根(1818—1881)、瑞典的巴霍芬(1815—1887)等。在这些学者中,又以泰勒和摩尔根更具典型意义,下面即以此二者为例,来具体介绍古典进化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特色。 泰勒183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年轻时因健康原因而四处旅游,寄情山水。1861年,在游历了墨西哥边僻的山村后,泰勒出版了《阿那瓦克:古老和现代的墨西哥与墨西哥人》,以此书为标志,泰勒开始了他的人类学之旅。1865年,泰勒的又一本书《关于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研究》问世,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论著。1871年,集泰勒学术思想之大成的不朽名著《原始文化》出版。在该书中,泰勒系统完整地表述了他的人类学思想。该书也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后来有人认为它代表了泰勒学术生涯的顶点。泰勒也因其对人类学的巨大贡献而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泰勒对人类学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泰勒积极倡导文化进化的思想,反对当时十分流行的退化论观点,退化论者认为:上帝造人后所有的民族都是平等的,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但后来一些民族却在上帝的眼中堕落了,他们不断退化,最终变成了现在的原始民族。泰勒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为理论武器,明确指出:所有的民族及其社会文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存在什么退化的现象。人类社会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化,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最终会战胜错误。也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有赖于人类的理性思考。从当时的社会情形来看,泰勒的文化进化论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人道主义色彩。 其次,泰勒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现代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人类学家也往往将这一概念作为构建自己理论大厦的基石。而学科发展史上第一个科学完整的“文化”定义,就是有泰勒首次提出的。泰勒在1865年出版的《关于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研究》一书中,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说,在《原始文化》中,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提出了完整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20世纪50年代以前,泰勒的这一文化定义一直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至今仍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说,人类学今天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精确和深刻的水平,那么,这一水平的取得,即是基于泰勒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之上的。 复次,泰勒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了比较研究和文化残余物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泰勒致力于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进化轨迹,因此,将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确立进化的序列就是可行的。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说:“从广义上看,人类的品质和习惯同时显示了文化现象的相似性和一贯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尽管各种族在文明程度上大不相同,在体格肤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仍然能够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原始文化》一书,本身就是比较研究的产物。泰勒所倡导的比较研究法,至今仍对文化人类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只不过泰勒所进行的比较,是为了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而现今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为了洞悉文化的奥秘。 文化残余分析法也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创用的。所谓的文化残余物,是指某些文化现象例如某些工具、设备、艺术形式、风俗、观念等,虽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但由于惯性的力量,仍然以一种残余物的形式留存于现在的社会中。因此,通过考察这些文化残余物,就可以重新构建旧有的文化结构,进而重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化史。 此外,泰勒对人类学的贡献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他对宗教发展史的研究。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他认为,原始人从影子、回声、睡眠、梦境等现象中,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并推而广之,认为一切具有生长和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都具有灵魂。泰勒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现代意义上宗教的起源。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进化到精灵信仰,再由精灵信仰发展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到一神教,这就是人类宗教发展演化的大致轨迹。后来的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指出,原始社会不可能存在万物有灵的现象,因为原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能综合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推理的地步。尽管如此,泰勒仍开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为后来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与泰勒比肩而立的另一位古典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以研究美洲印第安人土著文化,并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进化序列而闻名于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1869)、《古代社会》(1877)、《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等。 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他对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研究尤为用力,曾无数次深入到印第安居留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摩尔根与易洛魁印第安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的困难。1846年,摩尔根被易洛魁塞纳卡部落鹰氏族吸收为成员。 摩尔根是第一位根据亲属称谓制度的变化来研究人类家庭进化的学者。在《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一书中,他将塞纳卡印第安人、奥吉布瓦印第安人,以及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亲属称谓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进化序列,即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是经由杂交、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最终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表明,虽然摩尔根关于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进化史不尽准确,但他的《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却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因为他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奠定了现代亲属研究的基础。 以对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的研究为基础,摩尔根进一步将他的研究视野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社会方面。1887年,摩尔根出版了那本使他名声大噪的宏篇巨著《古代社会》。在该书中,摩尔根完整地阐述了他关于人类社会早期发展历史的见解。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题为“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概述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人类遵循大体一致的途径前进,从阶梯的底层开始,不断进步,最终跨入文明的门槛。他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其中的蒙昧和野蛮时代又各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在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讨论了人类社会的两种组织形式,即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制度,以及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并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途径。作者以大量的材料详细论述了原始时代氏族制度的普遍存在及其基本特征。指出氏族是由母系制发展到父系制的,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同时还以雅典人和罗马人为例,探讨了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三编题为“家族观念的发展”,摩尔根从亲属制度入手,探讨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历史。第一次排列出了人类历史上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发展序列:杂交、血缘(婚)家庭、普那路亚(婚)家庭、对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婚)家庭。分析了每一种婚姻家庭形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情况,并且将婚姻家庭的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原始杂交、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同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家庭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与这些婚姻形态对应的社会经济是原始共产制,而一夫一妻制家庭则同私有财产和文明时代相适应。 在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阐明了历史上存在的两种财产所有制,即氏族集体所有制和家庭私有制,以及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指出前者是氏族社会的基础,而后者是政治社会的基础。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述的那样:“这是对文明的起源和进化所作的最早的重大科学论述。他对文化进化性质的重视,对社会变化的革命性思考,以及对一种比较公平的社会制度的预言,引起了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注意。”马克思曾仔细阅读《古代社会》,并作了大量的摘录和批注。恩格斯则根据该书的研究所得,于1884年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朽名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古典进化论学派作为人类学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在19世纪后半叶的很长时期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流。进入20世纪以后,古典进化论学派开始走上了急剧衰微的道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相同和变异其实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进化观点就能解释清楚的。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更多的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非人类心性的同一性使然。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文化传播学派,就是反对进化论,强调文化的传播和借用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而崛起的。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英国的泰勒(1832—1917)、拉伯克(1834—1913)、马雷特(1866—1945)、麦克伦南(1827—1881)、弗雷泽(1854—1941)、哈顿(1855—1940),美国的摩尔根(1818—1881)、瑞典的巴霍芬(1815—1887)等。在这些学者中,又以泰勒和摩尔根更具典型意义,下面即以此二者为例,来具体介绍古典进化学派的理论观点和研究特色。 泰勒1832年出生于英国伦敦,年轻时因健康原因而四处旅游,寄情山水。1861年,在游历了墨西哥边僻的山村后,泰勒出版了《阿那瓦克:古老和现代的墨西哥与墨西哥人》,以此书为标志,泰勒开始了他的人类学之旅。1865年,泰勒的又一本书《关于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研究》问世,这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人类学论著。1871年,集泰勒学术思想之大成的不朽名著《原始文化》出版。在该书中,泰勒系统完整地表述了他的人类学思想。该书也为他赢得了极大的声誉,后来有人认为它代表了泰勒学术生涯的顶点。泰勒也因其对人类学的巨大贡献而被尊称为“人类学之父”。 泰勒对人类学的影响和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泰勒积极倡导文化进化的思想,反对当时十分流行的退化论观点,退化论者认为:上帝造人后所有的民族都是平等的,处于相同的发展阶段,但后来一些民族却在上帝的眼中堕落了,他们不断退化,最终变成了现在的原始民族。泰勒对此进行了针锋相对的论争,他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为理论武器,明确指出:所有的民族及其社会文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存在什么退化的现象。人类社会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化,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最终会战胜错误。也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有赖于人类的理性思考。从当时的社会情形来看,泰勒的文化进化论思想无疑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和人道主义色彩。 其次,泰勒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上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现代文化人类学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核心概念,人类学家也往往将这一概念作为构建自己理论大厦的基石。而学科发展史上第一个科学完整的“文化”定义,就是有泰勒首次提出的。泰勒在1865年出版的《关于人类早期历史和文明发展的研究》一书中,对“文化”概念进行了初步的界说,在《原始文化》中,又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和补充,提出了完整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20世纪50年代以前,泰勒的这一文化定义一直具有相当大的权威性,至今仍保持着很大的影响力。如果说,人类学今天对“文化”内涵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精确和深刻的水平,那么,这一水平的取得,即是基于泰勒所奠定的良好基础之上的。 复次,泰勒在人类学研究的方法论上提出了比较研究和文化残余物分析法这两种方法。泰勒致力于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进化轨迹,因此,将不同类型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以确立进化的序列就是可行的。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说:“从广义上看,人类的品质和习惯同时显示了文化现象的相似性和一贯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尽管各种族在文明程度上大不相同,在体格肤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仍然能够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原始文化》一书,本身就是比较研究的产物。泰勒所倡导的比较研究法,至今仍对文化人类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只不过泰勒所进行的比较,是为了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而现今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为了洞悉文化的奥秘。 文化残余分析法也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创用的。所谓的文化残余物,是指某些文化现象例如某些工具、设备、艺术形式、风俗、观念等,虽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但由于惯性的力量,仍然以一种残余物的形式留存于现在的社会中。因此,通过考察这些文化残余物,就可以重新构建旧有的文化结构,进而重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化史。 此外,泰勒对人类学的贡献中最为人称道的,则是他对宗教发展史的研究。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提出了著名的“万物有灵论”。他认为,原始人从影子、回声、睡眠、梦境等现象中,感受到了灵魂的存在,并推而广之,认为一切具有生长和活动现象的东西,如动物、植物、河流、日、月等,都具有灵魂。泰勒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有灵论是现代意义上宗教的起源。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进化到精灵信仰,再由精灵信仰发展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到一神教,这就是人类宗教发展演化的大致轨迹。后来的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指出,原始社会不可能存在万物有灵的现象,因为原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能综合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推理的地步。尽管如此,泰勒仍开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为后来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与泰勒比肩而立的另一位古典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人类学家摩尔根。摩尔根以研究美洲印第安人土著文化,并提出了人类社会的早期发展进化序列而闻名于世。他的主要著作有:《易洛魁联盟》(1851)、《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1869)、《古代社会》(1877)、《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1881)等。 摩尔根对美洲印第安人的研究始于19世纪40年代,他对易洛魁印第安人的研究尤为用力,曾无数次深入到印第安居留地,对他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社会组织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在此过程中,摩尔根与易洛魁印第安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的困难。1846年,摩尔根被易洛魁塞纳卡部落鹰氏族吸收为成员。 摩尔根是第一位根据亲属称谓制度的变化来研究人类家庭进化的学者。在《人类家庭的血亲与姻亲制度》一书中,他将塞纳卡印第安人、奥吉布瓦印第安人,以及世界上其他民族的亲属称谓制度进行了广泛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关于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进化序列,即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是经由杂交、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最终发展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人类学后来的发展表明,虽然摩尔根关于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进化史不尽准确,但他的《人类家庭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却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因为他开创了人类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奠定了现代亲属研究的基础。 以对人类婚姻家庭制度的研究为基础,摩尔根进一步将他的研究视野扩展到了整个人类的原始社会方面。1887年,摩尔根出版了那本使他名声大噪的宏篇巨著《古代社会》。在该书中,摩尔根完整地阐述了他关于人类社会早期发展历史的见解。全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题为“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作者概述了人类经济文化的发展,认为人类遵循大体一致的途径前进,从阶梯的底层开始,不断进步,最终跨入文明的门槛。他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依据,把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代。其中的蒙昧和野蛮时代又各划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并提出了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的观点。 在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讨论了人类社会的两种组织形式,即以血缘为基础的原始社会氏族组织制度,以及以地域和财产为基础的文明时代的政治社会,并认为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途径。作者以大量的材料详细论述了原始时代氏族制度的普遍存在及其基本特征。指出氏族是由母系制发展到父系制的,促成这一转变的动力是私有财产的出现。同时还以雅典人和罗马人为例,探讨了国家产生的历史过程。 第三编题为“家族观念的发展”,摩尔根从亲属制度入手,探讨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历史。第一次排列出了人类历史上顺序相承的婚姻家庭发展序列:杂交、血缘(婚)家庭、普那路亚(婚)家庭、对偶(婚)家庭、一夫一妻(婚)家庭。分析了每一种婚姻家庭形式的基本特征和发展的情况,并且将婚姻家庭的发展阶段与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认为原始杂交、血缘家庭和普那路亚家庭同蒙昧时代相适应,对偶家庭与野蛮时代相适应,与这些婚姻形态对应的社会经济是原始共产制,而一夫一妻制家庭则同私有财产和文明时代相适应。 在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展”中,摩尔根阐明了历史上存在的两种财产所有制,即氏族集体所有制和家庭私有制,以及前者向后者的转变。指出前者是氏族社会的基础,而后者是政治社会的基础。 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出版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正如《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所评述的那样:“这是对文明的起源和进化所作的最早的重大科学论述。他对文化进化性质的重视,对社会变化的革命性思考,以及对一种比较公平的社会制度的预言,引起了K·马克思和F·恩格斯的注意。”马克思曾仔细阅读《古代社会》,并作了大量的摘录和批注。恩格斯则根据该书的研究所得,于1884年发表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不朽名篇《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古典进化论学派作为人类学发展史上最早形成的学派,在19世纪后半叶的很长时期一直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流。进入20世纪以后,古典进化论学派开始走上了急剧衰微的道路。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人类文化的相同和变异其实有着更为深刻复杂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进化观点就能解释清楚的。各民族文化的同一性,更多的是文化传播的结果而非人类心性的同一性使然。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文化传播学派,就是反对进化论,强调文化的传播和借用对于人类文化发展的作用而崛起的。 关于第一个人类学理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的出现,学术界主流的观点都是将起于生物进化论以及随后出现的社会进化论结合在一起。其实人类学是以一门科学的面貌而出现的。在这之前关于"人是什么"的问题一直是哲学家们孜孜不倦的话题。而在17世纪前后,科学(确切的说是"技术")获得的极大的突破,至少在成就上看是这样的。哈维关于人类"血液循环"系统的发现,以及16世纪文艺复兴之后人体解剖的合法化,使得人们对于"人"的讨论从纯粹的思辩转变为实际的研究。从人类的器官研究——正确的描述,功能的发现,到人类心智的本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不但谈论了人类情感、感官以及体验之间的联系;休莫也讨论了思想与人类经验获得之间的联系;笛卡尔也乐于对人类精神、智慧发表看法——这导致了之后盛行一时的"机械论哲学";当然还有康德热衷参与的人类理性的思考,以《实用人类学》为代表(不过各位不要将这些对广义的"人类"的思考与现代人类学混淆起来)。但这代表了"前行为科学"时代,人们基于自身的体验而对我们意识、行为以及经验的产生加以思考的结果,但也为之后"文化人类学"讨论的主题奠定了基调。 这一时期,人们对世界只有极其模糊的看法,以至传说、神话,甚至道听途说仍然与传教士、水手的信件、旅行随笔及见闻录混淆在一起。拜地理大发现所赐,欧洲人此时已经到达了美洲、亚洲、大洋洲,旅行者的记录一点一点拼凑着对整个世界认识。 人类史上最近的几个世纪是欧洲人所向披靡的时代,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成就,人们需要用一种合理的理论加以解释,于是社会进化论从生物进化论中大加借鉴。斯宾塞的功绩不可忽视。从这一点上看社会学与人类学的同源就不言自明了。这在启蒙运动时期就可以窥见端倪了。如果各位浏览过启蒙运动时期的著作,就可以发现,当时反对专制统治的鼓吹者在引用"异文化"知识来批判本土社会上是不遗余力的。其中以《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论法的精神》、《风俗论》、《哲学词典》最为出名(相关文章见拙作《重现异文化的途径》,改版后推出)。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讨论成为人类学的主要工作。但这也导致一些谬见的出现,其中最著名的则是对"高尚的野蛮人"的想象,直至鸦片战争前还有不少欧洲人沉浸在来自16世纪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完美统治的描述幻想中。当然在这一时期还存在过关于有色人种是否是人类,这类貌似学术的讨论。由此可见,人类学的确来自蒙昧。 进化论的出现给这些浩繁的不同文化的材料一个分类整理的文件夹,在一个树型目录下,所有的资料可以顺利的被归类与整理。这其实与植物学、矿物学以及动物学的发展是同步的。在技术迅速发展的近代世界,每日数以万计的知识被"创造"了出来,知识的辞典每日都需要更新。从这个意义上说,进化论就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分类法。进化论是科学的思想,统治人们的思想一个半世纪直至今日。给新的时代一个替代过去最好的理由,同时也是征服与掠夺无需忏悔的"赎罪券"。其影响力之广,以至于所有的思想家都一度成为其信徒。其中包括马克思、尼采等人。 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以及代表人物应该不需要我进一步介绍了,但有一点需要申明,进化论之所以出现在这样一个时代,并被人类学奉为第一种理论范式。或许是因为这个时代需要一种可以包容一切的大理论。自然科学的发展在当时曾被认为发展到了尽头,牛顿力学体系理论可以解释宏观的行星运动,也可以在微观世界中运行(替代了阿奎那以来的宗教宇宙观);热力学为制造业提供了动力;已经没有人迹不至的土地需要地理上的发现。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革,一切经历着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大的变革,如何定义这个时代,"进化"一词是对此最好的解释。人们对社会发展的也需要一个"牛顿体系"来进行宏观的解释,进化论不但属于人类学,而且属于整个时代。 人类学进化论的特征是将所有的社会形式放入一个线性的模型中,线性模型的两极分别是先进(文明)与落后(蒙昧),这样世界上已知的一切社会形式都可加以比较衡量。这种论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完美的。然而,这种单一的价值最终被多元价值观所动摇。 古典进化论也称“单线进化论”,是19世纪中后期文化人类学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理论,它探求人类社会与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原因及一般规律,以解释当时世界各民族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差异悬殊的原因。他们在具体问题上的观点虽不尽一致,但都认为人类社会与文化都是不断进化发展的,人类心理上的一致性使得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各方面均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进化的过程。人类社会之所以存在着各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他们发展进化的速度不同,从而处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 一、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述评 古典进化论一般将当时的欧洲社会视为人类社会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为尺度,将其它社会和文化放在不同的进化位置上顺序排列。为了描述文化演化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古典进化论者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法——比较研究法和残余分析法。 比较法的价值在于使人类学者通过比较信仰、行为和器物等的类似之处,从而归纳人类社会制度背后的一般思想过程和意义。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泰勒说:“从广义上看,人类的品质和习惯同时显示了文化现象的相似性和一贯性……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人性和人类生活环境普遍的相似性这两个方面,通过比较,去追溯这种相似性和一贯性。”“尽管各种族在文明程度上大不相同,在体格肤色上也有很大的差异,我们仍然能够将人类看作是自然界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进行不同程度的比较。”《原始文化》一书,本身就是比较研究的产物。泰勒所倡导的比较研究法,至今仍对文化人类学产生着重大影响,只不过泰勒所进行的比较,是一种单一的纵向的静态比较,目的在于区分文化的先进与落后,从而构筑出人类社会与文化发展的阶梯性特征,而现今人类学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是为了洞悉文化的深层奥秘。 残余分析法也是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首次创用的。所谓的文化残余物,是指某些文化现象例如某些工具、设备、艺术形式、风俗、观念等,虽然失去了其原有的功能和意义,但由于惯性的力量,仍然以一种残余物的形式留存于现在的社会中。因此,通过考察这些文化残余物,就可以还原文化的原初状态,重新构建出旧有的文化结构,进而重建人类文化的发展进化史。对残存的分析,使人类学家能够深入发掘各种习惯已丧失的意义,“超越蒙昧、野蛮和文明的差异,重新认知各种习惯间的相似关系,而且能充分地认识蒙昧、野蛮人的社会习惯行为和宗教信仰的合理性。”[1]文化残余物固然包含着“历史上的文化”的因素,但是,无论是静止的物态的残余物,还是不断被人类所沿袭的思想、习惯等的残余物,实际上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在人类“进化发展”的过程中,所有的器物文化、行为文化以及制度文化,都被人类及其活动影响着,一个器物和一种行为不仅被其继承者和承载者不断的赋予新的内容和意义,而且,也被周边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重新构画。因而,由文化残余物所还原的文化现象,其实是很模糊的,至于要精确到所需要的某一特定时期的文化现象,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 二、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观点述评 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内容: 第一,“心理一致说”。人类心理一致,系指人类有相同的心智,人类思想中一些基本的东西,是全人类共有的。“既然人类的心理是一致的,那么,这种心理的一致性也将规定一切心理的派生物,使之也具有一致性;文化既然是被人创造了的,那么它也被规定为‘齐一’的或一致的。”人的心理的发展都有一个由非理性向理性、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人类心理的不断完善、智能的不断提高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动力。泰勒就认为,“人类文化受演化发展的特定法则所支配”,这个特定的法则就是人类理性的自然过程。他还认为,所有的民族及其社会文化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向前发展的,并不存在什么退化的现象。人类社会和文化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进化,是因为人类的理性最终会战胜错误。也就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动力,有赖于人类的理性思考。“心理一致说”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个观点,即:文化是人类心理的产物;因此,由于人类的心理(理性)是一致的,那么,文化作为人类心理的派生物,也就是一致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差别只是在于文化发展的阶段或程度不同。为此,古典进化论者又提出“线性发展说”,来解释文化之所以存在差别。 第二,“线性发展说”。由于人类的本质是一致的,因而文化发展也具有共同的法则,各民族均沿着一条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线自动演进。发展和进化是必然的,但不可能跨越或跳跃其中某一个阶段,也不可能由前一阶段倒退到后一个阶段。将从古至今历史上的“文化”的发展以“线性发展”进行解释,本来也无可厚非,但是认为各民族文化都是沿着一条完全相同或相似的路线进化,却未免过于绝对;就即便有所谓有普遍的进化路线,那么特殊的,即跨越某一个阶段的文化进化现象,也是存在的。按传统的说法,历史上不乏有从原始社会直接跨入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如果承认这种时代的演进对于文化发展而言也是一个进化的过程,那么,文化进化中的跨越式前进也是一种必然的历史现象。 第三,“独立发明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由简到繁、独自发展而来的,各民族、各地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现象不是传播的结果,而是“独立发明”的。实际上,正与古典进化论者所强调的相反,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恰恰是多多少少受到其它民族其它地区文化的影响,即,在文化的发展(或进化)的过程中,传播的因素也是存在的。以此,世界各民族的文化或多或少都受到其它民族文化的影响,并非某一民族“独立发明”的,也并非“独自发展”的。 第四,“逐步进化说”。进化论者认为,各民族的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虽然都沿着一条路线进化,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些民族发展较快,有些民族发展较慢,但它们都会一步一步地前进。这一理论其实是对以上三个理论的回顾,也是对古典进化论的立论基点的辩护,既然说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都是沿着一个相同的路线的进化的,但是为什么世界上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又有着所谓“先进”与“落后”之分呢?于是,古典进化论不得不搬出“逐步发展说”,认为这种差别是由于各民族文化发展的速度和程度不同所至。换句话说,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本来是不存在什么差别的,因为人类心理的一致规定着人类文化的一致,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并不是“方向”的差异,而只是“进程”上的差异。 三、古典进化论学派的缺陷 古典进化论学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片面强调单线进化,认为世界所有民族都遵循同一路线向前发展进化,不能跨越。事实上,由于传播和涵化,许多原始民族都跨越若干个发展阶段。即便文化是进化的,也只能是一种多线进化,新进化论学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斯图尔德,就倡导一种“多线进化论”,他不像古典进化论一样试图寻找文化发展的普遍法则,而是致力于探索文化变迁中的意义重大的跨文化规律。 第二,忽略或不重视文化传播的作用,忽视对文化的功能、结构和象征的研究。当然,这也为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所重视,继古典进化论学派之后的传播论学派、历史主义学派、功能主义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可以视作是对古典进化论学派不足之处的弥补。 第三,仅仅强调理性的作用,忽视了情绪、习惯、信仰、动机、本能、幻想、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在文化演化过程中的作用。如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提出的文化的完整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这样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了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和习惯。”文化是一个复合体,仅仅强调文化的某一方面及其在文化发展(进化)中的作用,是一种片面的观点。 第四,不加分析地认为各个民族的原始习俗都是原始时代的残余,事实上,有些民族的习俗是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形成的。原始习俗作为一种“文化残余物”,并不一定是该民族原始时代习俗的“残余”,这里面不仅有该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所谓“原始习俗”的继承、补充、修改、完善,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当然也有其它民族对这种习俗的影响,历史上的战争等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形式,无疑对某一民族的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五,有些学者据以立论的资料不可靠,结论与事实不符。如摩尔根的“蒙昧低级阶段‘以果实为食物’的观点,就与事实相违背”[2]。 基于古典进化理论的这些缺陷,许多学者批判并拒斥该理论。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便严厉批判了这种认为所有社会都是经过相同阶段而发展的单线进化论。他认为,古典进化论所拟定的进化序列是无效的。古典进化论者以技术为尺度把西方文化列为最高,但如果把排列的尺度由技术的复杂性改为亲属关系的复杂性,许多所谓的原始民族将会排在很高的位置,西方社会就会被放在一个极不显眼的地方。这就是说,排列标准是相对的,文化并没有高低之分。在博厄斯的影响下,20世纪前期,美国人类学中出现了一种反进化主义的思潮,人类学家开始重视个性特色的记述,采取文化相对主义立场,反对寻找进化规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怀特、斯图尔德等学者的倡导,进化论才在文化人类学中重新复苏,由此而形成了新进化论学派。 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 人类学的兴起,缘于人们对异文化、异民族独特的好奇心。当某一社会的人们发现无论在体质形态、语言和风俗习惯等方面都与自己迥然不同的另一人类群体时,就势必产生探索这一群体奥秘的兴趣和冲动。这种对异文化、异民族的关注和了解,就是最初意义上的人类学实践。 人类对异民族、异文化的认知,很早以来就开始了。古埃及人在他们坟墓的壁画上,就分别画有与他们自己不同亚述人、黑人和利比亚人的形象。中国先秦时期的古文献中,也记载了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不同民族的存在。《山海经》中更是描绘了大量异域他国中体质特征迥异的民族,如“贯匈国”、“交胫国”、“长臂国”、“一臂民”等等。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名著《历史》中,也描述了地中海沿岸的很多国家和民族群体,并且试释不同社会产生的原因。 人类意识到不同人类群体之间的异同虽然很早,人们对异文化、异民族的思考和探索虽然由来已久,但是,严格意义上的人类学的起源,却是伴随者近代资本主义的崛起,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扩张而产生的。文化人类学逐渐从人类学中独立出来并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是19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 然而,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探索在此之前早就开始了。随着地理大发现时代的到来,人们的认知视野逐渐扩大,殖民地官员、传教士、旅行家们关于遥远异邦不同人类群体奇风异俗的报道,刺激着人们关于人类本性、人类社会和文化的起源、人与自然的关系等问题的思考。 在启蒙运动中许多著名的学者如卢梭、洛克、孔多塞、休谟、圣西门、亚当·斯密等,已经开始了关于人类及其文化的诸多讨论,这些讨论为人类学在19世纪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例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他的《法的精神》一书中,就对不同社会的法律系统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差异与该社会其它文化特征的差异是密切相关的,应该联系起来综合考察,这些文化特征包括人口、气质、宗教信仰、经济组织、风俗习惯几地理环境等。这其实已具备了文化人类学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雏形。在该书中,孟德斯鸠还对当时十分流行的“种族中心论”提出质疑,认为不能以一个社会的标准去衡量和看待另一个社会。有人认为这是人类学理论中“文化相对主义”的最初萌芽。该书采用了大量的游记和材料,孟德斯鸠因此而被有些人认为是人类学的第一个理论家。 1840年,达尔文出版了他那本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进化论的思想。虽然遭到了教会和其他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进化论思想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风靡欧洲和世界各地,成为19世纪后半叶主导各个学科的时代思潮。在进化论思想的强烈影响下,学者们开始以进化的观点来审视非西方的各民族的民族志资料。他们将当时西方文化作为人类文化发展进化的顶点,并以之作为衡量的尺度,将其它非西方的文化进行比较和排列,确立各文化在人类进化史上的位置。人类学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理论流派——古典进化论学派,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思潮中产生的。古典进化论学派的诞生,同时也标志着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正式形成。 人类学自19世纪中叶诞生以后,在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意义的理论派别。总体而言,这些理论派别是依时代顺序而先后兴起的,后起的理论往往对先前的理论提出反驳或修正。各个理论的关注点和使用的方法也各不相同,但都是围绕着人类学的最基本命题——人类社会及其文化的本质特征而进行的,反映了这一学科百余年来对人类社会和文化的有益探索和思考。 人类学百余年来形成的具有重大影响的理论流派主要有:①古典进化学派,强调文化纵向发展的共同规律
/
本文档为【泰勒摩尔根】,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