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首页 > 胆囊炎治疗

胆囊炎治疗

2009-10-16 30页 doc 108KB 128阅读

用户头像

is_640985

暂无简介

举报
胆囊炎治疗我的常用方-金柴汤治疗胆囊炎 金柴汤, 胆囊炎, 治疗 慢性胆囊炎,往往迁延日久,极难治愈。 该证为湿热内蕴胆经,气机不利所致。临床表现: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 几十年来,我用金柴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不错。 方中我用大剂量的金钱草和柴胡来作主药,配合当归、杭芍、郁金、白术、内金、麦芽用于平肝、顺气、和胃、健脾。 实践证明,我的金柴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所以拿出与大家...
胆囊炎治疗
我的常用方-金柴汤治疗胆囊炎 金柴汤, 胆囊炎, 治疗 慢性胆囊炎,往往迁延日久,极难治愈。 该证为湿热内蕴胆经,气机不利所致。临床表现:胁肋持续剧痛,右上腹或全腹部硬满、拒按,或胁下可触及包块,口苦咽干,头晕,精神萎靡不振,或者肌肤发黄,色黄鲜明,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质红绛,苔黄燥或有芒刺,或少津无苔,脉弦滑而数。 几十年来,我用金柴汤治疗慢性胆囊炎,效果不错。 方中我用大剂量的金钱草和柴胡来作主药,配合当归、杭芍、郁金、白术、内金、麦芽用于平肝、顺气、和胃、健脾。 实践证明,我的金柴汤治疗效果令人满意。所以拿出与大家共享。 具体方剂: 金钱草 50克 柴胡50克  茵陈 30克  黄芩 10克 当归 10克 白术 10克 杭芍 15克 郁金 10 克  木香 10克 枳壳 10克 神麯 10 克 麦芽 10克 服法:每日一剂,分两次煎服   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 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胆囊炎220例分析   笔者自1995年以来,以自拟柴贝芷胡汤加减治疗急慢性胆囊炎220例,取得较为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0例中,男102例,女118例。年龄21~71岁,平均46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0年,其中3个月内92例;3个月~1年86例;1年以上42例。临床主要症状以右上腹疼痛为主,部分放射至同侧肩背部,伴上腹胀痛,口苦,纳差,恶心欲吐,恶寒发热,便秘或便腻不爽,肝区触压痛明显,超声检查证实为胆囊炎,其中伴胆结石63例。   1.2  治疗方法  本组220例均内服加减柴贝芷胡汤,每日1剂,两次水煎服。处方: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0g,青、陈皮各10g,白芷10g,玄胡10g,大贝母10g,赤、白芍各15g,郁金10g,金钱草15~30g,干姜6g,威灵仙15g,甘草6g。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生、冷、辛辣食物,保持良好情绪,注意调适寒温。   1.3  疗效观察  疗效:疼痛消失,无不适症状,B超检查胆壁光滑为治愈;疼痛明显减轻,其他症状减轻或消失为好转;症状或体征均无明显改变为无效。   2  结果   治愈154例,好转66例。服药剂数6~9剂82例,9~21剂76例,21剂以上62例。   3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32岁,工人,2003年10月4日初诊。因脘胁胀痛不适15天来我院就诊。患者15天来,上腹胀痛不适,右胁疼痛时放射至同侧肩背,在附近诊所拟诊“胆囊炎”,给予静滴左氧氟沙星、丁胺卡那、654-2,口服金胆片,治疗1周,症状稍减,2日前因同事聚饮,诸症发作。刻下症:脘胁疼痛,左肩背痛,口干口苦,腹胀,恶心,嘈杂,纳减,溲黄,大便头干尾腻,舌苔黄腻,脉弦。右上腹压痛明显,B超:胆囊壁增厚,水肿,提示胆囊炎。中医诊为胁痛:肝胆湿热,木火犯胃,胆胃不和。治疗宜清肝利胆,和胃止痛,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10g,赤芍20g,玄胡20g,金钱草30g,生大黄10g,甘草6g,生姜3片,3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3日后复诊,症情大减,遂给予原方3剂巩固。   例2,患者,女,42岁,农民,2004年12月6日来诊,上腹胀月余,在当地卫生院诊为“胃病”,给予服吗丁啉、斯达舒等药无效。刻诊:脘胁痛胀,嗳气,叹息,神倦,纳呆,不能进冷食,便溏,舌淡,苔薄,脉弦细。上腹部压痛,莫氏征阳性。B超:胆囊壁毛糙,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肝(胆)气滞,土虚木贼。治宜疏肝利胆,健脾和胃,柴贝芷胡汤加减。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茯苓15g,青、陈皮各10g,大贝母10g,白芷6g,玄胡10g,金钱草20g,党参15g,白术、芍药10g,干姜6g,香附子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5枚,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5日后复诊,告其症已去大半。继之调治15天,胆囊炎至今未发。   4  讨论   胆附于肝,位于右胁,乃中清之府,贮存排泄胆汁,以助脾胃运化。胆汁贮泄赖于肝之疏泄。情志变化,饮酒过度,过食油腻肥甘,或受寒凉,易致肝胆疏泄失常,使肝胃升降失司,中焦之气失和,运化不健。故胆囊炎病在肝胆,位于右胁,涉及脾胃,或见胃脘症。治宜清肝利胆,理气和胃。柴贝芷胡方中,柴胡、黄芩疏肝胆之气,清胆肝之热,芍药缓急止痛,大贝母、白芷、玄胡清解肝胆郁热,理气和血止痛,为笔者治疗中焦痛证之验药;制半夏、茯苓、青陈皮健脾和胃降浊;佐干姜一则辛开苦降,以平内扰之胆热之气,二则寒中有温,温中暖脾,俾防寒凉过甚而损脾胃;金钱草清肝利胆排石,大黄逐腑清热使浊气得下;用生姜、大枣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胆,清解和胃之功。用于临床,屡试不爽。 胆囊炎验方 绵茵陈30克,大黄、蒲公英、柴胡、生栀子、黄芩各15克,金铃子、延胡索、枳实、车前子、龙胆草、青黛、木通各10克。水煎日夜连服。 “以通为用”治疗胆囊炎体会   “以通为用”是指六腑的生理功能以畅通为基础,通则顺,顺则治,治则无病,所谓“传化物而不藏”是也。治疗六腑病症,必须把握住“以通为治”的原则。笔者遵循这一法则,临床应用中药治疗胆囊炎206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笔者自2000年至今共收治胆囊炎206例。其中男98例,女10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11a,最短2d;兼有胆石症者37例。      1.2 治疗方法   除疼痛剧烈者临时肌注强痛定或度冷丁止痛等对症处理外,全部门诊口服中药汤剂治疗,不再应用其他 西药。   1.2.1 基本方   柴胡、茵陈、大黄、芒硝、郁金、黄芩。   1.2.2 加减法   肝郁气滞者加川楝子、延胡索、槟榔、青皮、甘松等;肝胆湿热者加山栀、龙胆草、泽泻、厚朴、蒲公英等;肝阴不足者加当归、白芍、生地、枸杞子、麦冬等;瘀血停滞者加旋覆花、赤芍、川芎、桃仁、红花等;兼有结石者加金钱草、海金砂、路路通、莪术等。   1.2.3 煎服法   每副药(除大黄外)冷水浸泡60min,急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5min,此时纳入大黄,再用文火煎煮5min,然后将药倒出;再加水急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10min,将药液倒出。2次药液平均分为3次服用,每日1剂,饭后服用。7剂为1个疗程,间隔3d后再进行下一个疗程,最多服用4个疗程。   2  疗效观察   治愈(症状和体征消失,胆囊彩超检查无明显病理征)197例(95%),好转(症状和/或体征明显减轻,胆囊彩超检查仍有不同程度的病理征)9例(5%),总有效率100%。治疗时间最短7d,最长27d,平均14.6d。3  典型病例       患者,女,65岁,1993年10月2日初诊。突发右胁肋部疼痛4d,牵及右肩背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黄绿色苦水,口苦,便干,尿黄。在家静滴左氧氟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来诊。查体:墨菲氏征(+),肝区叩击痛(+),舌红,苔黄厚,脉弦数。肝胆脾胰彩超示肝内胆管结石并胆囊炎。中医诊断:胁痛(肝胆湿热)。治则:疏肝利胆,清泄湿热。处方:柴胡15g、茵陈蒿30g、青皮12g、川楝子12g、枳壳10g、山栀15g、黄芩15g、大黄10g(后下)、芒硝10g(冲入)、赤芍15g、香附15g、延胡索15g、半夏10g、甘草9g,水煎服。1剂痛轻,7剂胁痛消失,共服21剂后彩超复查:肝内胆管结石及胆囊炎声像均消失。平日用金钱草10g、郁金10g代茶饮,每周1剂以预防之。随访至今未复发。         4  体  会         胆为六腑之一,“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胆囊炎属于祖国医学“胁痛”、“黄疸”等病症的范畴。从生理角度讲,胆囊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存和排泄胆汁,其储存胆汁是暂时性的、调节性的,而排泄胆汁才是最终目的。胆汁只有按时顺利地排泄入肠道,才能起到帮助消化的作用,才能发挥出胆腑的生理功能,这就胆囊必须保持畅通无阻的良好状态,“以通为用”。从病理角度看,胆囊之病,或因于气机郁滞而排泄不利,或因于湿热内闭而排泄受阻,或因于瘀血停滞而胆管不通,或因于肝阴亏虚而胆管干涩,皆影响到胆汁的顺利排泄。胆汁与气血、湿热等邪气交互搏结。内阻不通则发为胁痛,外泛肌肤发为黄疸。病虽不同,病机则一,皆“不通为患”也。根据以上理论指导,笔者在治疗胆囊炎时,一方面或利肝理气,或清热利湿,或活血化瘀,或滋阴柔肝,辨证用药以祛疾病之成因;一方面疏肝利胆,通腑泻下,因势利导以倡胆腑之生理。经过多年实践探索,归纳总结出上述系列组方,并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笔者体会,“辨证用药”和“通腑泻下”是治疗胆囊炎组方用药的2个基本要素。“辨证用药”必须在“通腑泻下”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这正是“六腑以通为用”的具体体现。 中医药治疗慢性胆囊炎效验方 胆囊炎, 中医药, 效验, 慢性, 治疗 急性胆囊炎未得到彻底治愈,胆结石、胆道机能紊乱等,均可形成慢性胆囊炎。发生胆囊壁增生,结缔组织增生,胆囊萎缩变小等病理改变。本病缺乏典型的症状,表现有类似“胃病”的临床症状:消化不良,上腹不舒或隐痛,食欲不佳、腹胀、恶心等。行B超可作出正确诊断。中医称此为“胃脘痛”、“腹胀”、“胁肋痛”等。中医认为此系肝胆湿热、气滞血瘀、肝气横逆等因所发。以下妙方,供治疗时选用。   1号方   治疗方法   四逆散加减 柴胡、白芍、川楝各15g,枳壳12g,木香10g。水煎服。   治疗效果   本组103例,除19例伴有结石反复发作出现黄疸及造影、B超等检查发现胆囊颈部折叠畸形改作手术治疗外,其余84例中临床治愈78例,仍有症状者8例。   按:《湖南中医杂志》。   2号方   治疗方法   和中利胆汤 柴胡、苍术、枳实、甘草各9g,白芍12g,白蔻仁、郁金、猪胆汁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治疗期间忌食油腻物。   治疗效果   本组62例,显效(症状、体征消失,B超、胆囊造影恢复正常,1年内未复发者)46例;好转(症状、体征缓解,B超、造影改善,1年内未复发者)14例;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变或好转后1年内有复发者)2例。总有效率为91.8%。有效病例服药最少者6剂,最多者32剂。   按:《湖南中医杂志》。   3号方   治疗方法   牛胆散 鲜黑牛胆1枚,黑豆100g,郁金、半夏、枳壳、木香、白术各30g。将诸药装入牛胆内封口,待胆汁将药浸透后,置瓦上焙干,研末过筛,装入胶囊内备用。每次2粒,每日3次。1料为1疗程。忌食油腥。   治疗效果   治疗76例。痊愈63例,显效13例。   按:《新中医》。   4号方   治疗方法   柴胡疏肝散 柴胡、白芍、青皮、陈皮各20g,枳壳、川芎、香附、甘草、郁金、元胡各10g,厚朴6g,金钱草40g,茵陈30g。水煎服,每次300ml,每日2次,15天为1疗程。   治疗效果   治疗30例。治愈25例(1疗程7例,2疗程10例,3疗程8例),好转5例。   按:《陕西中医》。   5号方   治疗方法   自拟疏肝利胆汤 柴胡、白芍各15g,枳实、黄芩、大黄、元胡、川楝子、郁金、半夏各12g,甘草6g。每日1剂。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之品,切勿饮酒。   治疗效果   治疗142例。治愈82例,好转49例,无效11例。   按:《陕西中医》。   6号方   治疗方法   蒿芩茵陈清胆汤(自拟) 青蒿、茵陈、地骨皮各15g,黄芩、栀子、竹茹、枳壳、元胡、郁金(或姜黄)各9g,黄连、大黄(后下)各3~9g。水煎服,每日1剂。加减法:呕吐者,加重郁金15~31g,大黄15g(后下),加半夏、茯苓各9g;腹胀者,加陈皮、豆蔻各3~9g;黄疸或便秘者,加重大黄、茵陈用量,加元明粉31g(冲服);虫积者,加槟榔15g,乌梅、川楝子各9g。   治疗效果   治疗24例。经1疗程(60天)治疗后17例症状消失,6例减轻,1例无效。以胆囊区有压痛者疗效佳。   按:《上海中医药杂志》。   7号方   治疗方法   理胆汤 木香、黄芩、赤白芍各12g,柴胡、枳壳各9g,金钱草、郁金、山楂各15g,蒲公英50g,海金沙18g。加减法:若脾虚湿滞,苔白腻,加党参、白术、薏苡仁;若气滞化火,苔黄燥,大便秘结,加龙胆草、生大黄、黄连、虎杖。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效果   治疗68例。有7例服药3剂,16例服药5剂后痛止,症状缓解。39例服药8剂,6例服药20例后,症状逐渐缓解,临床基本治愈。   按:《赤脚医生杂志》。   8号方   治疗方法   小柴胡汤 柴胡12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甘草各9g,生姜4g,大枣4枚。每日1剂,水煎服。不宜食高脂肪食物,避免精神刺激。   治疗效果   治疗28例。痊愈26例,有效2例。最少服9剂,最多服30剂。   按:《河北中医》。   9号方   治疗方法   蒿芩清胆汤加味 青蒿、半夏、柴胡、龙胆草、车前子各10g,黄芩、茯苓各15g,枳壳、竹茹各9g,陈皮、大黄(后下,便正常或稀者同煎)各6g,滑石30g,生甘草5g,青黛0.2g(布包),茵陈20g。每日1剂,清水煎2次合并一起,上、下午饭前各服1次。   治疗效果   治疗48例。显效40例,好转6例,无效2例。有效率占95 8%。   按:《江苏中医》。   10号方   治疗方法   利胆泻热汤(自拟) 金钱草、蒲公英、赤芍各30g,栀子、枳壳各10g,柴胡、生甘草、大黄各6g。加减法:伴有结石者加威灵仙30g,鸡内金10g;痛甚者加郁金、玄胡各10g;呕甚者加乌梅15g。每日1剂,水煎服。   治疗效果   治疗35例。痊愈17例,好转13例,无效5例。   按:本方系杨祖旺经验。刊于《湖北中医杂志》1990年第1期。   11号方   治疗方法   升阳益胃汤 柴胡、白术、陈皮、茯苓、泽泻各12g,白芍15g,党参、半夏、防风、炙甘草各10g,黄芪18g,黄连6g,羌活、独活各8g,生姜、大枣各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加减法:舌色青紫、属血瘀者,去茯苓、泽泻、羌活、独活,加炒蒲黄、五灵脂各12g,丹参15g。   治疗效果   治疗132例。治愈36例,好转67例,无效29例。总有效率77.3%。   按:《湖北中医杂志》。   12号方   治疗方法   利胆和胃汤 柴胡、青蒿、枳实、茯苓、郁金、陈皮、法半夏各10g,白芍6~10g,灵仙15~30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加减法:发热重者,重用青蒿;呕吐重者,加竹茹、大黄。治疗期忌油腻食物。   治疗效果   治64例。显效43例,好转3例。服药7~20剂43例,20剂以上3例。1年内复发22例,2年未见复发20例。   按:本方系彭家森经验。曾刊于《中医杂志》1984年第1期。   13号方   治疗方法   温肝利胆汤 吴茱萸、柴胡、枳实、郁金各9g,肉桂、甘草各6g,党参12g,车前子15g,茵陈、金钱草各25g,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效果   何某,男,42岁。右胁持续隐痛5年,经超声诊为慢性胆囊炎。多方治疗无效。近半年来渐重,右胁挛急而痛,厌食油腻,脘闷不舒,恶心呕逆,口吐涎沫,畏寒肢冷。诊见右上腹轻度压痛,面色白光白,舌淡苔白,脉沉迟。证为肝寒胆郁。予以上方6剂,肝寒诸症消失,唯脘闷纳差。改服逍遥利胆汤20余剂,诸症消失。超声检查胆囊收缩功能正常。   按:《北京中医》。   14号方----金铃泻肝汤   〔药物组成〕 川楝子15g,三棱、莪术各9g,乳香、没药、龙胆草各12g,甘草3g,大黄10g。   加减变化:发热加柴胡、黄芩各10g,黄疸加茵陈30g,呕吐加半夏10g,胆结石加金钱草30g。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 胆系感染。   〔临床疗效〕 用本方治疗胆系感染150例。痊愈(症状消失,莫非氏征阴性,血常规正常)130例,好转(症状缓解,莫非氏征阳性,血常规正常)20例。   〔经验体会〕 本方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主治胁下掀疼。笔者用本方随症加味治疗右胁下痛为主症之胆系感染,收到满意效果。一般服3剂后,大便即通畅,右上腹疼痛随之缓解。方中川楝子能引肝胆之热下行自小便出,故治肝气横恣,胆火炽盛,致胁下掀痛;三棱、莪术行气活血,消积止痛;乳香、没药宣通脏腑,流通经络;甘草调和诸药。本方对胆系感染证属气滞型及温热型者,均有良效。   15号方----安胆汤   〔药物组成〕 金钱草30~60g。生白芍15~20g,大黄6~15g,柴胡15g,茵陈30g。   加减变化:热重加黄芩、黄连;湿重加藿香、佩兰、白蔻仁、碧玉散;脾胃虚弱者加白术、茯苓、陈皮;纳呆加焦三仙、鸡内金;便秘者重用大黄;腹胀者加枳实、厚朴;胁疼者加延胡索、木香、川楝子;十二指肠引流脓细胞多,或近期内难以消失者加虎杖、马齿苋、蒲公英。   〔治疗方法〕 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 慢性胆系感染。   〔临床疗效〕 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胆系感染55例。其中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连续2~3次正常,超声波未见异常)40例,好转(临床症状消失,十二指肠引流液检查尚有少数脓细胞)13例,无效2例。服药10~130剂,平均45剂;住院10~14天。   〔经验体会〕 胆为中清之府,输胆汁以传化水谷而行糟粕,以通降下行为顺,最忌郁滞,凡情志怫逆,郁怒伤肝,引起肝胆疏泄失司,或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化生湿热,影响疏泄而致病。现代医学对慢性胆系感染多采用抗生素保守治疗,但疗程长而效果并不理想。本方用金钱草、茵陈清化肝胆湿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柔肝止痛;大黄攻积导滞。从中医角度看,肝与胆相表里,治肝即可以治胆。从西医角度看,上述药物均具有利胆作用,且大黄与白芍有较强较广的抗菌作用,本方通过胆汁的大量排泄,起到引流冲洗之功,同时因为抗菌作用的发挥而使炎症得到控制,故能奏效。经临床观察,单用抗生素效果不好,加用或单用本方后皆显效。   〔方剂来源〕 余益礼等:安胆汤加味治疗慢性胆系感染55例疗效观察。《浙江中医杂志》。   16号方--乌黄合剂   〔药物组成〕 乌梅5g,片姜黄、制川军、鸡内金、佛手、枳实各9g,茵陈15g,焦山栀10g,滑石30g,甘草3g。   〔治疗方法〕 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一般服用1~2星期后,炎症即可控制。   〔适应病症〕 慢性胆囊炎。   〔临床疗效〕 经过40年的临床探索,证明本方对慢性胆囊炎确有良效。   〔经验体会〕 慢性胆囊炎的用药,除利胆、消炎外,必须加用消导药,疗效更好。服用中药的同时适当忌口,确有助于炎症的控制、较小胆石的排出和部分胆石的溶解和崩裂,达到长期解除病痛的目的。方中姜黄味辛苦,性温,入心、脾、肝三经,有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的功效。近代药理报告指出,姜黄煎剂及浸剂能增加犬的胆汁分泌,使胆汁成份恢复正常,并增加胆囊功能持久的收缩。姜黄的Curcumen可治疗胆道结石,5%姜黄煎剂可促进食欲。这些实验结果,以及姜黄可靠的镇痛、抗菌作用,都证实了使用姜黄有充分根据。乌梅味酸,性温,入肝、脾、肺、胃四经,历来用作收敛生津、驱虫安胃,后世又发展用于治瘾疹、牛皮癣,外用还可治恶疮、胬肉。本方中乌梅用量小,仅用5g,其目的,一是起到引经的作用,使复方对胆囊的药效更强;一是利用乌梅收缩胆囊、促进胆汁分泌的有效作用。实践证明:经验方中加用乌梅、姜黄则效果明显、持久、稳定;不用乌梅、姜黄,则不仅疗程长,且疗效不持久,不显著。   〔方剂来源〕 陆昌圣:乌梅、姜黄为主治疗慢性胆囊炎。《上海中医药杂志》。 可以试用茵陈术附汤 朱良春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廉验特色选析 著名老中医学家朱良春教授临床经验(44) 邓铁涛老教授指出:“中医药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后面埋伏着衰亡——后继乏人乏术的危机!!”此乃西化之危机也,又云:“按照西方的医疗模式,富如美国,也受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的困扰。”某大医院收治的高热病人,花了30多万元药费,遍用了西医的各种“飞机大炮”,体温仍退不下来,请邓老会诊后,用甘温除大热法,每日10来元钱药费,旬日治愈了。2003年6月9日《中国中医药报》载广西中医学院郝小波教授治疗无光感的“视神经萎缩”证。治疗费用仅相当于西方国际水平的六百分之一,而能短期康复。笔者用千真万确的事实,在“系列经验”选析中论证了中医治疗疑难杂病和常见病、多发病的种种廉验优势,其中就有诸多中西医药费用之差的天文数字,中医治病历来有简、便、廉、验之特色,亦只有廉验之路才适合中国国情。上篇专论如何根治胆石病的廉验特色,此文专论朱师治疗慢性胆囊炎的廉验特色,意在羽翼上篇,足证根治胆石病及慢性胆囊炎的优势在中医中药。朱师用平调寒热、通降气机;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疏通胁络、分化痰瘀;袂湿泄热,宣畅气机等法均使慢性胆囊炎得到根治。廉验之最,平中之奇,足证吾中华医学的优势所在。相对那费巨资、劳命伤财的治疗,令人感叹!慢性胆囊炎,西医归属外科常见病,属中医学中之胁痛、癖黄、胆胀等病范畴。如何根治慢性胆囊炎?除运用“辨证论治”的法宝外,还必须注重专方效药的妙用,吾师朱良春先生根据慢性胆囊炎的寒热错杂、胆气郁滞、胆热胃寒,或气血不和、痰瘀阻络,气机升降失利,胆失通降,胃失温煦等常见证,分别用平调寒热、通降气机、调和气血、化瘀通络、疏通胁络、分化痰瘀、祛湿泄热、宣畅气机等法选用简效药,独辟蹊径,用药精当,制方严谨,执简驭繁。可谓法外有法。观平淡廉验之药,乃收桴鼓之效,吾中医之优势也。 今选析如下以飨同道: 1 平调寒热气机通 柴胡桂姜胆草功 慢性胆囊炎久治不愈,胆胀胁痛,迁延日久,中阳不运,湿从寒化,寒湿内阻,土壅木郁,疏泄失司,寒热错杂,胆热胃寒,证见右胁闷胀不适,隐隐作痛,或阵发性加剧,背部恶寒,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小便清长,或四肢厥冷,往来寒热,呕恶时作,甚或周身皮肤黄染。朱师治疗此证型,每用平调寒热,通降气机之法,取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自拟“柴胡桂姜胆草汤”,药用:柴胡、桂枝、干姜各10g,瓜萎仁18g,生牡蛎30g,龙胆草、生甘草各6g。嘱痛时嚼服生吴茱萸20粒,日3~5次,黄疸加茵陈,夹胆石者加郁金、金钱草。此方对证用之,效验甚佳。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使用,每收佳效。胆为六腑之一,以通、降、和为顺,胆内藏相火,又称少火,五行火能生土,故少火能温煦胃阳,助胃腐熟,运化水谷。经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故脾胃的运化传导功能有赖于胆中少火的动力。此与西医所说的胆汁助消化功能符合,亦可谓助消化功能,即是吾中医所述的胆中相火,助脾胃运化水谷的体现。慢性胆囊炎因致病因素种种而使胆中相火通降受阻,倘胃失少火温煦,即致脾胃虚寒,势必影响脾胃运化传导功能,故此证型纳呆食少,大便不实,呕恶时作等均为腐熟运化不力的表现,亦是胆热胃寒的必然病机。朱师取仲圣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自拟“柴胡桂姜胆草汤”乃融清胆热、温胃寒一炉,妙拟平调寒热之法以顺应胆腑喜通降和顺的生理特点,俾寒热平调,升降复位,脾复运化,胃得温煦,此乃仲圣组方用药的阴阳配伍法则也。方中柴胡、牡蛎一升一降、一散一收,柴胡善治往来寒热,牡蛎能除骨节营卫之留热,故两药相伍,外感内伤之热皆可用之。两药合用,更有舒肝利胆,化痰去癖,理脾消积,退肿止痛之功。既宣阳气之不达,又展阴气之不舒,潜浮阳,镇真阴,舒肝郁,软坚癖,且有双向调节之妙,此乃仲景“柴胡桂姜汤”之制方妙意也。干姜、桂枝同用,可振奋胃阳,宣化停饮,又可解散少阳往来之寒。妙用萎仁易萎根之意,乃因瓜萎疏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之功能擅也,圣惠方、普济方均有单用瓜萎治内黄,面目皆黄和小儿黄疸的记载。更妙在反佐龙胆草,盖柴胡疏肝,龙胆草泻肝,且除下焦湿热,龙胆草得柴胡清扬之力,合牡蛎潜行之性,可令湿热浊邪外透内泄,上下分消也。植物之胆草,虽不及动物之胆汁,而中含苦味汁浓厚,可涤荡燥火,涵濡阴液,培育生气,但必须适量少用,因多用败胃,少用强胃。不可不知。嚼服生吴萸止痛能直入病所之理上篇(胆石篇)已详,不再重复。笔者仿朱师之法变通,曾治张妇。56岁。右胁下胀痛不适,时发时止已五年,伴疼痛向右后肩背放射,恶心纳呆,厌食油腻,常因情志抑郁或食油腻之品使病情加重或复发。曾多次住院。均诊为胆囊炎并胆道感染,遍用各种利胆抗炎止痛西药,均初用有效,继用乏效。此次复发胁下痛胀,阵发加剧,大便偏溏,呕恶时作,往来寒热,四肢厥冷,周身皮肤已有黄染,舌淡苔白腻,脉沉弦,证属寒湿内阻。土壅木郁。即投“柴胡桂姜胆草汤”原方2剂,剂量如上,加嚼服生吴茱萸,一剂即痛胀大减,再剂痛胀除,诸证均平,唯黄疸如前,原方加茵陈、金钱草各30g续服7剂,黄疸消失。再投“慢胆除根散”(笔者经验方)当归30g,生白芍60g,柴胡15g,郁金30g,茯苓、白术各60g,吴茱萸15g,制香附30g,薄荷lOg,炒栀子、生甘草各15g共打粉(1个月量),日量1lg分2次饭前服。嘱守服6个月,B超复查未见异常,迫访5年无复发。盖肝胆之疾多生于郁。多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肝胆失疏,气病及血,久病入络,痰瘀积于胆腑;或肝气横逆犯土,痰火湿热互阻;或寒湿困脾,土壅木郁,脾失运化,胃失和降,故治疗当着眼气滞、郁火、痰湿、瘀血诸因。此例拟通、降、和之法,平调寒热治标之后,乘胜追击,妙用丹栀逍遥散加减,少量久服,收到根治慢性胆囊炎的目的。这又是有人不能相信和无法解析的事实。 2 祛湿泄热畅气机 简方达药显神奇 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或谓胆道感染,多见寒热夹杂,胆热胃寒或寒湿中阻,土壅木郁等症状,但临床亦多见湿热中阻,三焦不利,或湿热内蕴。气机阻滞者病例,当拟利胆清热,宣畅气机为治则。朱师自拟“青蒿茵陈汤”,药用:青蒿、茵陈各30g,黄芩、陈皮、旋复花各lOg,生甘草6g。有黄疸者,倍茵陈量为50g且要先煎30分钟。笔者仿朱师之法,历年使用屡收著效,此方取仲景“茵陈蒿汤”、俞根初“蒿芩清胆汤”及“香附旋复花汤”三方之意,妙在重用青蒿并茵陈,〈本经逢原>云:“青蒿亦有两种,一种发于早春,叶青如绵茵陈,专泻丙丁之火,能利水道,与绵茵陈之性不甚相远”。笔者体会,青蒿专解湿热,其气芳香,故为湿温、疫疠要药,又能清肝胆血分之伏热。青蒿集宣气、化湿、透邪、清热于一身,擅其搜络道郁热之特性,此乃羌、防、柴、葛所不具备也,<本草新编>云:“青蒿泄火热而不耗气血,用之以佐气血之药,大建奇功,可君可臣,而又可佐可使,但必须多用,因其体既轻,而性兼补阴,少用转不得力。”青蒿合黄芩为清胆、祛湿、泄热之法,适用于伏暑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胸胁胀痛,舌红苔白或间见杂色,脉数滑或弦之症,此型湿热内蕴,胆气不通,三焦不利,选用青蒿、黄芩清胆利湿,透达少阳热邪,和解枢机,黄芩亦入胆经,清少阳胆热,青蒿有化湿之力,黄芩有燥湿之功,俾气机通畅,湿去热解。,消证除也。实践证明,青蒿重用,虽言味苦、微辛,性寒,但久用无伤阴之弊,且寒而不碍湿,故清•吴仪洛说“凡苦寒药,多与胃家不利,惟青蒿芬芳入脾,不犯冲和之气。”笔者历年来常用大剂量青蒿治疗各种发热痼疾,如急性胆囊炎或慢胆急发,伏暑发热,热淋、劳淋(肾盂肾炎)等,且用大剂量青篙治疗内伤或外感音哑每收著效。茵陈性味近似青蒿,重用茵陈似有苦寒伤阴之嫌,但有陈皮辛苦温降护胃。且能通三焦而理气,合甘草利胆和胃同致调和之力,茵陈合陈皮能降、能泄、能清、能利,辛开苦降,祛湿泄热,通畅气机,实践证明,茵陈治疗黄疸必须先煎久煎。茵陈利胆退黄的成分不在挥发油内,尤其是大剂量使用,久煎可祛除茵陈毒性,久煎取其味厚,专降,不达表专入里,以增祛湿泄热之功。故仲景茵陈先煎本意不可改。方中用旋复花之意,取其善于疏通胁络。调和气机,助青蒿搜胁肋之郁热,盖气和则郁自解,郁解则热自除,诸药合用,颇合“慢胆”大法通、降、和之旨,故屡收佳效。笔者曾治周姓妇,42岁。上腹部及右胁胀痛不适3年,多次住院治疗,均诊为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胀痛时好时发,近因工作劳累加饮食不节,来诊前又急发右胁胀痛,阵发性加剧。畏寒发热,体温39℃ ,恶心纳呆,厌油腻,呕吐黄水和食物,口苦咽干,小便浊黄,大便不爽,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因患者感到西医抗炎止痛药效果一次比一次差,经亲戚介绍试服中药)证属湿热内蕴。胆气不通,三焦不利,法宜清胆透热、祛湿泄热,宣畅气机,投“青蒿茵陈汤”原方剂量如上,另嘱先用“速效止痛散”醋调外敷于右胁下,(速效止痛散:生川楝子、生吴萸见胆石篇)外敷加内服,用药一天即痛胀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C,3剂后,体温正常。诸证均除。续投“大黄甘草汤”(仲景方)每日小剂量滚开水冲泡代茶,大黄剂量少则1~2g,多则6~ lOg,以服后脾胃舒适为度,灵活调整大黄用量,保持胆胃通降之性,守法服大黄甘草汤3个月,B超复查胆囊未见异常,追访5年无复发,患者颇感中医药,乃廉验之宝也。 按如何分别使用柴胡和青蒿茵陈是治疗胆道疾病的辨证之要,临床体会,凡肝胆气结不疏,或寒湿内阻,土壅木郁,脉弦苔白腻者,即使寒热夹杂,亦可用柴胡之剂疏达,若久病低热缠绵,阴伤较著,舌红脉细数,或湿热内蕴,三焦不利,恶寒发热,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则均宜用茵陈、青蒿之剂。胆胀胁痛,实证居多,但亦有胆虚而痛者,临证必须细审。上案土壅木郁,便溏肢冷,舌淡白腻苔,胀痛等标证缓解后,拟“慢胆除根散”守服半年,获得根治。下案湿热内蕴,三焦通降受阻,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用“青蒿茵陈汤”治疗,虽诸标证消失,但善后治本则妙用“大黄甘草汤”。盖大黄少用微用有健脾调中。和胃降逆,通畅三焦之功,大黄合甘草,甘苦化阴,健胃之力大,苦则消炎,甘则缓中,滚开水冲泡之意乃轻取其味,重取其气,微微导利,缓缓斡旋,俾三焦日夜畅通,胆道胃通降和顺,则炎消痛失,痼疾根治也。读者究其所以然之故,乃定法中之活法也。此乃一寒一热,善后理、法、方、药之不同也,足证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灵魂,几元钱的中药能根治痼疾慢性胆囊炎,足证中医这个“国宝”是国家和人民所需要的廉验之宝。 治疗胆囊炎的基本方                     1、治疗胆囊疾患最厉害的是遵义医学院。            2、急性胆囊炎一般不用中药治疗,因为急性胆 囊炎一般要求禁食。       3、 慢性胆囊炎基本方:木香、枳壳、川楝子、大黄、金钱草、黄芩。 木香15g    枳壳9g      川楝子15g      大黄15g(后下)     金钱草30g       黄芩12g。 大黄附子细辛汤,三剂而愈 排除胆结石的方子         由於现代人的寒气处理不当,胆结石的状況愈来愈多。胆结石和肾结石不同,肾结石是身体的废物尿酸晶堆积而成,胆结石却是无法正常分泌的胆汁使其浓度愈来愈高,逐渐沉积而成,因此结石实际上是浓缩的胆汁。         许多人的情形,胆结石早就在那里,但是由於胆汁分泌不畅,因此结石外侧有许多胆汁充斥,使结石不致於碰触胆囊壁,很不容易发现胆结石的问题。敲胆经会使胆囊中的胆汁恢复正常的分泌,将胆囊中过多的胆汁排了出去,由於结石周围的胆汁減少,使结石直接碰触胆囊壁,尖銳的结石外表割伤了胆囊壁,因而引起疼痛,到医院检查,就发现了结石。这种情形,开刀并不是最好的方法。         十年前,我曾经在报上看过一个方子,并经家母亲身试用,真的把结石排出体外。         方子是:每天切两片柠檬或来姆,先泡成柠檬汁,将之当成饮料喝,并在柠檬片较不酸时,切片沾糖将其连皮吃光。连续一个月间,柠檬汁会溶解胆结石,胆结石溶解后体积增大会使胆囊肿大,家母当年肿大如拳头,略感不适。         当胆囊肿大后,选一天买一瓶500西西的橄榄油,分成一小杯一小杯,以三分之一柠檬汁,和三分之二的橄榄油,目的在让其好喝一鲇。半天之内将500西西的橄榄油喝光。接著在六至八小时内,由於橄榄油的润滑作用,使化开的结石从大便中排出,结石呈綠色,浮在马桶的水面上。结石排出后,胆囊处的肿胀立即消失,从此不再有胆结石的困扰。 澄空治肝内胆管结石医案 肝内胆管结石系因太阳寒水袭表,少阳郁热导致肝胆疏泄不利、胃肠壅滞、肝胃阴虚、胆汁淤积而成,此病在少阳、阳明,以和解泻下为贵。 孙月芝  女 51岁 1995年5月一日因胃脘胀满疼痛、右胁下胀满彻背、不思饮食、大便干结小便灼热而赤而就诊,面如蒙尘垢,脉弦数有力,舌质暗苔薄白,舌底脉络紫暗怒张。10年前西医诊断肝内胆管结石久治不愈。辨证:少阳阳明合病,胆胃淤积。治法:和解少阳,通腑逐淤,消坚磨积。 处方:小柴胡汤、下淤血汤、硝石矾石散加减。 柴胡20黄芩20半夏10党参10甘草10片姜黄20金钱草20鸡内金20麦冬20大黄20桃仁20土元10硝石、矾石各6(冲服)五付水煎服。四付药后淘洗大便发现数枚不结石,诸证消失,舌底脉络变淡。 龚士澄治胆石症六方                  其一.大柴胡加减方:                  酒大黄10克, 柴胡.白芍.半夏各9克,黄芩,枳实各6克.金钱草15克.黄郁金,'广木香,陈皮各8克.玄明粉8克(2次和服)              本方适宜肝胆湿热蕴结者,胆石症经B超检查,凡胆囊,胆管结石未大于胆总管者,则宜利胆排石.若大便日解二次以上,减大黄至6克,煎服2剂后,症状缓解,服药四剂后,粪便中可淘出较多结石.                其二,柴胡加芒硝汤加减方                北柴胡,姜半夏各9克,黄芩,党参各7克.甘草4克,玄明粉6克(二次分冲)黄郁金.川楝子,元胡各8克清水煎服,                 此方治疗胆结石并发胆囊炎者,证见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右上腹及胁肋疼痛,口苦尿黄,脉弦.苔腻者.经B超检查显示结石小于胆管者,运用此方,每能化单个结石为碎沙,并疏通胆管阻塞而缓解剧痛.此方旨在泄热软坚,大便微利不忌.                  其三,利胆排石汤                 大金钱草30克,黄芩.木香各8克,茵陈,银花各15克,枳实.大黄各6克.芒硝8克(冲).郁金10克.一昼夜可服两剂.吐止便利,改为日服一剂,                此方较二方药力强大,宜于实证,以证见右上腹剧痛,呕吐厌食.渴饮,高热恶寒,或发黄,右上腹硬满拒按,二便不畅,苔腻,脉滑数者.                 其四,胶囊散剂                 鱼脑石,白明矾,玄明粉各30克,黄郁金60克,研成细粉,和匀,每日三次,每次三克,饭后服.装入胶囊更为方便.每日用大金钱草50克煎汁置热水瓶中送服上药,对胆结石有一定疗效.                 其五,理气排石汤                 川楝子.枳壳.木香各黄芩9克.大金钱草30克.玄明粉(冲)生大黄(后下)各6克.风尾草15克.水煎服.                 本方用于气滞较甚,证见胁痛且胀,时作时止,痛可由右侧连及左侧.并喜嗳气,矢气者,本方消石定痛作用明显,惟仅适用于胆囊结石,有梗阻与感染的肝胆管结石不太适宜.                 其六,疏导排石汤                 生大黄10克威灵仙12克.柴胡黄芩郁金木香各9克.金钱草30克.茵陈20克                  本方主治胆石症兼黄胆胆区疼痛反射至右肩背,胸闷烦燥,厌油腻,不思食,大便不畅,舌质偏红,苔腻脉弦数湿阻热蕴偏高者,如结石不大于胆总管,服药三剂后,大便可淘见石粒. 治疗胆结石的一个祖方 穿破石30黄柏10金钱草30车前子15鸡内金12牛七15木通12柴贝壳10黄连10王不留行20海金沙15滑石30丹参20甘草4 本方妙在溶石消石上有接诊过一患者结石大小约1.1~0.8的.加减服上药溶小为0.7~0.4再服10 付顺畅排出.不会坠卡.避免了手术的一刀之痛! 本方加减治泌尿系结石一样有好的疗效. 自创胆囊炎方 香附 15    赤勺 15     白芍  15   姜黄 15  郁金  15  青皮10   陈皮  10   元胡 10   枳实  10  内金10  柴胡 15    黄芩15 口苦,舌苔黄腻加龙胆15   公英10 烧灼样感+栀子    虎帐 腹胀,不欲饮食加厚扑 腹泻  肝旺克脾者+白术15 伤阴加玄参20 用了很多年了,效果都很不错,一般1----3剂就解决问题了, 当然,该方在应用是,临证加减还可以用于很多疾病    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 胆囊炎属于胁痛的范畴,我比较喜欢用小柴胡汤加香附  内金  枳壳  木香  临床效果也不错 胆囊炎、胆石症 3.1变通大柴胡汤 〔组成〕柴胡18克大黄9克白9克枳实9克黄芩9克半夏9克郁金9克生姜12克 〔功能〕疏肝利胆。 〔主治〕急性胆囊炎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发热、厌油、恶心、便干、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1-2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柴胡味苦微辛,气平微寒,具轻清上升,宣透流达之性,长于疏泄肝胆之邪热,与黄芩相伍能和解表里、清热利湿,与白芍同用,能柔肝舒肝止痛;半夏、生姜化湿和中,除逆止呕;大黄、枳实泻府清热、利胆消炎;郁金辛开苦降,性寒泄热,入气分行气解郁,入血分凉血化瘀,为血中之气药,并有利胆之功。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清热利湿,通腑利胆之效。 〔按语〕现代研究表明,柴胡有解热、抗菌、抗炎、利胆、护肝、镇痛等作用;大黄亦有很强的解热、抗菌、抗炎、利胆等作用;白芍有很好的镇痛、抗炎等作用;郁金、黄劳均有利胆、抗菌作用,故本方既能治“本”(抗菌、消炎),又能治“标”(止痛、退热),诚为一首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有效方剂。由于本方多苦寒之品,故于脾胃虚弱,正气不足之急性胆囊炎不相宜。临证当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可套用照搬,方能取得好的疗效。 3•2变通一贯煎 〔组成〕生地12克首乌9克拘杞9克茵陈12克虎杖12克生大黄6-9克(后入)生山楂12克鸡内金3克(研粉分吞)麦芽12克玫瑰花3克佛手6克绿萼梅6克。 〔功能〕养肝柔肝,疏肝利胆。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阴不足者。临床胁痛隐隐、体倦乏力,口干咽燥,头晕目涩,舌质红、体瘦小,苔薄黄或少苦,脉弦细为特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生地、首乌、构杞甘寒补肾,滋水涵木,养肝柔肝;茵陈、虎杖、大黄清热利胆,消炎化石;山楂、麦芽、内金梅胃消食化滞,内金尚有化石之能;玫瑰花舒肝和血;佛手、绿萼梅舒肝理气。诸药合用,共为滋水涵木、疏肝利胆之剂。 〔按语〕胆囊炎、胆石症多为肝胆湿热之实证,加之医者多困于炎症,每以清热利胆之剂统治,故收效不尽如人意。顾老则另辟溪径,既辨证又辨病,针对西医之炎症和中医肝阴不足之病理特点,创制是方。一方面滋阴扶正,使水生木旺而不恋邪;一方面清泻祛邪,使炎消石溶而不伤正,相反相承,正复邪除,故收效颇著。 3.3金钱利胆汤 〔组成〕金钱草60克平地木30克板兰根30克枳壳9克柴胡3克赤白芍各9克生军3克(后下)生甘草3克硝矾丸 4. 5克(分吞)。 〔功能〕疏肝清热,利胆排石。 〔主治〕胆囊炎、胆石症证属肝胆湿热者,临床以胁痛、寒热、厌油口苦、便干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特征。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金钱草功擅清热利湿,利胆、溶石、排石为君。硝矾九、生军利胆排石、溶石为臣。板兰根、柴胡、枳壳疏肝清热解毒;赤白芍、平地水养血、凉血、活血为佐;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排石之效。 〔按语〕胆囊由于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性,胆囊结石不易排出,目前尚无特效中西药物。临床上将炎症消除(暂时),即算收效。处方,不在排石,”重在溶石(金钱草,硝矾九均有很好的溶石作用),冀大石化小,小石化了(更小),最后“了”随胆汁入肠排外,以收全功。思路之新,用药之巧,足可师法。 3.4加味五金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 10克 川郁金 10克玉米须 15克。 〔功能〕清热利胆,化结排石。 〔主治〕肝胆结石,尿路结石,以及肝炎、胆囊炎、肾炎、肾孟肾炎、膀肌炎等。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金钱草为大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排石;海金砂甘淡寒,入小肠膀胱经,清热、利水、通淋;鸡内金入脾胃小肠膀胱经,健脾胃、消食滞、止遗尿。化结石;郁金辛苦寒,入心肝肺经,行气活血,疏肝利胆;金铃子清热利湿、理气止痛;玉米须甘平,利胆、利水。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利胆、消炎排石之效。 〔加减〕肝胆结石加枳壳6克、朴硝6克;大便不通加元明粉12克(后入);尿路结石加石苇12克、猫须草12克;有绞痛者加元胡10克、生甘草3克,以缓解疼痛。 〔按语〕中医认为,饮食厚味、劳逸失宜,则湿热内蕴,郁于肝胆,不通则痛,内灼胆汁,炼液成石,或湿热蕴于下焦致淋,煎熬尿液则成石淋等。本方即针对湿热内蕴、炼液成石这一病理特点,而采用清热利湿、化结排石的药物配伍组方。验之临床,疗效颇著,不但病情能得以控制,而且结石也多随之而化。 〔典型病例〕林某,男,60余岁,1984年8月就诊。患者侨居印尼40余年,4年来患胆囊结石症,经常有胁部胀痛,多在清晨四、五点左右。小便经常色黄如茶。因年老不愿手术,此次以家乡甲子年灯会,特返国观光,前来求治。俞氏鉴其以往多服西药,目前症状为胁痛,小便黄,乃处以加味五金汤治之。嘱其连服30剂,以观后效。未服药前,曾作B超检查,服药后又作检查。处方:金钱草30克、海金砂15克、鸡内金10克、金铃子10克、川郁金10克、京丹参12克、绵茵陈15克、山桅子6克、川黄柏6克、制大黄10克(便通停用)。水煎服,连服30剂,每天1剂,日以金钱草、玉米须各20克,水煎代茶。患者服30剂后,又作B超检查,胆囊未见结石,右胁胀痛亦除,小便黄色消失,患者喜甚,登门道谢。嘱其原方带往印尼,如有发病,可照原方再服。 3.5金钱开郁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柴胡9克枳实9克白芍9克炙甘草3克郁金9克乌贼骨9克浙贝母9克 〔功能〕疏肝利胆,解郁镇痛,清热化石。 〔主治〕慢性胆囊炎、胆石症。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本方取柴胡疏肝达郁;枳实理气污浊;白芍缓急止痛;甘草益胃缓中;郁金解郁止痛;大贝母化痰散结;乌贼骨中和胃酸;金钱草有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之功,现代研究表明其有利胆,并能促肝细胞的胆汁分泌,肝内胆管内胆汁增加,内压增高,胆道括约肌松弛,而使胆汁排出,还能使小便变为酸性,而促使存在于碱性条件下的结石溶解。综合全方,具有利胆、消炎、排石之功。 〔加减〕若兼脘痛者,加公英、甘松、天仙藤;若明虚血热。烦躁、头昏头痛者,则去柴胡,加焦山桅、决明子、旱莲草;若兼瘀血者,加川芎、当归、丹参或失笑散。 〔按语〕乌贼骨与浙贝母相伍为一有名的乌贝散(青海王药雨制),专治溃疡,疗效颇著。魏老移用于胆囊炎、胆石症,让人匪夷所思,想必魏老定有所本,否则不会随便移用。考历代本草,唯《本草纲目》谓“乌贼骨,厥阳血分药也,其味咸而走血也;厥阴属肝,肝生血,故诸血病皆治之”入肝的记载;治疗结石、胁痛均无记载。乌贝治疗结石、炎症可能与下列二个因素有关:一是其味咸,能软坚散结,软化结石。二是肝主酸,”酸主收主敛,结石因酸生焉;乌贝制酸胜酸,肝之酸收、敛性被遏,结石不复聚敛。究竟机理何在,有待探究。 3.6舒肝汤 〔组成〕香附10克郁金10克枳壳6克赤芍15克枇杷叶10克藕节15克川芎9克百合15克 〔功能〕舒肝理气,行气活血。 〔主治〕胆囊炎、急慢性肝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肋间神经痛等。证属肝气郁结、肺气怫者。临床以胸胁闷痛或呼吸迫促等气机不得舒畅之症为特点。 〔用法〕日一剂,水煎分服。 〔方解〕方中主以香附行气之中兼能理血,辅以郁金,破血之中兼能理气;主以枳壳入脾、肺而理气消胀,辅以赤芍入肝经而活血散瘀;杷叶专入气分,、降肺胃之气逆;藕节专入血分,宣经络之瘀滞;川芎活血兼能行气;百合养阴柔肝以润燥,并防诸气药辛燥伤津之弊。诸药相伍,功能行气解郁,舒肝理气,使气行血运,源洁流清。 〔按语〕胆囊炎尤其慢性者治疗颇为棘手,目前多以疏利肝胆、清热解毒利湿之剂统治,有效有不效。盛老舍柴胡、茵陈、金钱草等品不用,另辟溪径,从肺肝论治,从气血入手,创舒郁汤,疗效颇著。盖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不畅,诸气愤佛;肺气一调,诸气皆畅。肝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肝气郁结,肝病(包括胆囊炎)乃生,故肝病应以调气为主。又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滞,反之亦然。所以,调气不忘活血,理血不忘调气。气血同调,肺肝兼治,故顽症可愈。 3.7金菌茶 〔组成〕茵陈金钱草(等分) 〔功能〕清热利胆、利湿。 〔主治〕胆囊术后综合征、单纯性胆囊炎。 〔用法〕上药适量,开水浸泡当茶饮用,一日数次,长期饮用不再复发(症状完全缓解后再坚持服用二周停药)。 〔方解〕方中茵陈苦辛微寒,入肺胆脾经,功擅清热利湿、利胆退黄;金钱草苦酸凉,入肝胆肾膀胱经,功擅清热解毒,利尿排石。二药皆入肝胆,均有清肝利胆之功,且都含挥发油,开水泡茶较易保存其有效成分,放疗效卓著。 〔按语〕胆囊术后病人部分出现有上腹痛、向肩背放射、发热、恶心、食欲不振等症,西医称之为“胆囊术后综合征”。对此,无法再行手术,抗生素使用治疗效果不著且易复发。鉴此。刘老立此方,简便易行,患者乐意接受,并有药到病除之效。值得推广,可以师法。 3.8利胆解郁场 〔组成〕柴胡15克茵陈50克马齿笕15克元胡15克银花15克川枧子15克 〔功能〕疏肝理气,利胆解郁。 〔主治〕适用于慢性胆胀病。症见胆区疼痛,并向右肩背放射,纳呆口苦,胁痛腹胀,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而数者。 〔用法〕水煎服,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30分钟温服。服药期间,停服一切与本病有关的中西药物。 〔方解〕方中柴胡、川谏疏肝理气止痛;茵陈清利湿热;银花、马齿觅清热解毒;元胡理气活血止痛。诸药合用,共奏疏利肝胆、理气止痛之功。 〔加减〕偏少阳证加黄芩15克、胆草15克、清半夏10克,水煎服,并同服紫金锭;偏湿热加水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助克、青皮15克,水煎服,并送服紫金锭一锭;见胆郁证者,减银花加砂仁壳10克、香橼15克,水煎服。 〔按语〕本方虽为慢性胆胀病而设,但从组成来看仍为一首祛邪之剂,故病虽为慢性,但证当属实,对于虚证胆胀,则不宜之。 〔典型病例〕何某,女51岁,1986年11月10日初诊。3年来,阵发性有上腹部疼痛,并向右肩背放散,曾多次用西药治疗,时好时犯,反复发作,常因食脂肪后诱发。近日来疼痛加剧难忍,症见有上腹部疼痛,可向右肩背放射,身热、身重,心烦口渴,纳呆不欲食,皮肤微黄,尿黄沙、大便于,青红苦黄、脉弦滑而数。B超示:胆囊壁欠光滑,提示胆囊炎。中医诊断:胆胀湿热证候,投利胆解郁汤加水通15克、滑石75克、郁金30克。青皮15克,水煎服,同服紫金锭一锭。共服11剂,症状大减,B超正常,再取6剂,诸症皆除。随访至今未见复发,照常参加工作。 胆石症验案二 女,63,上腹痛呕恶一周,B超示胆区占位病变,CT示高密度影,不排除肿瘤可能。 症见胁腹痛,呕恶,口干苦,舌红脉大。腹切之硬。 少阳热结。大柴胡证 原方加味 柴胡100 大黄18 白芍30 枳实40 生姜50 芒硝10 黄芩30 半夏25 大枣十二枚 日一剂分三次服。 一服后泻下三次,痛减,三剂后,淘大便,出石如山查核大小。腹症均消,食饮如常,B超复查,正常。 男。73,腹硬不欲饮食,面黄,便白色,查示多发胆系结石。 柴胡80 大黄10 白芍30 枳实40 生姜50 芒硝6 黄芩30 半夏25 大枣十二枚 金钱草200(煎汤代水) 四剂。 效如期,食好腹软,黄减。待复查。 寒胃第一方  寒胃的表现是喜暖畏寒,脐周冰凉。最快的治法是用干红辣椒研末加小许白糖或者红糖然后用白萝卜片蘸着吃,立竿见影。 外伤秘方 栀子3两、三七一两捣成细末,加2小碗清水泡1小时,然后加面粉适量,加红酒或白酒拌匀,然后涂在扭伤部位,用纱布包扎,就可以了,对扭伤和韧带损伤有奇效。 以上药先熬一下再放面粉效果更好, 急性损伤效果好 一般3-4次就好,一次用3天,干了就加点红酒 荨麻疹(隐疹)中医效用方 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团、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
本文档为【胆囊炎治疗】,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