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中药作用理概述

2009-08-26 26页 doc 56KB 30阅读

用户头像

is_151235

暂无简介

举报
中药作用理概述中药作用理概述 20余年来,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单味药、复方和治则研究的新方向。使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中药药理学阶段,它将有助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加速中西医结合的进程。现将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概述如下。 一、清热药 (一)抗病原微生物 许多清热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病毒及抗原虫作用。特别是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为突出。如金银花、黄连、黄柏、黄芩、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白头翁、野菊花、地骨皮、秦皮、赤芍、知母、芦根、千里光等都有抗菌作用。其中某些清热...
中药作用理概述
中药作用理概述 20余年来,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了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单味药、复方和治则研究的新方向。使中药药理研究进入了中药药理学阶段,它将有助于中医理论的现代化和加速中西医结合的进程。现将现代中药药理研究的主要成就概述如下。 一、清热药 (一)抗病原微生物 许多清热药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抗病毒及抗原虫作用。特别是清热解毒和清热燥湿药的抗病原微生物作用尤为突出。如金银花、黄连、黄柏、黄芩、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白头翁、野菊花、地骨皮、秦皮、赤芍、知母、芦根、千里光等都有抗菌作用。其中某些清热药已分离出抗菌有效成分,如黄连、黄柏中的小檗碱,黄芩中的黄芩素,连翘中的连翘酚,鱼腥草中的葵酰乙醛,秦皮中的6,T卜二羟基香豆素及其6一pD葡萄糖甙,鹿蹄草中的鹿蹄草素,百蕊草中的百蕊草素等都有较强的抗菌作用。黄连、黄柏、黄芩、苦参、白鲜皮、白头翁、射干、胡黄连、蒲公英、栀子等在体外有抑制皮肤真菌作用;黄连、白头翁、鸦胆子在体外有抗病毒作用;黄连、黄芩、金银花、鸦胆子、板蓝根、丹皮、鱼腥草等有抗病毒作用。 近年来研究发现,清热解毒药黄连、石榴皮、黄芩、秦皮等对空肠弯曲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知母、石榴皮、蒲公英和黄柏则有较强的抗变形链球菌作用。进一步研究表明,大蒜、黄连、蒲公英、土槿皮及黄柏复方等于低浓度即可破坏细菌超微结构,从膜的损伤至核膜、线粒体等的破坏;低于抑菌浓度的黄连、黄柏、知母等可明显降低金黄色葡萄球菌毒素的生成,并促进白细胞对其吞噬等。这一实验结果对于说明大多数清热药在体内不能达到抑菌浓度而在临床上却有效地控制感染的原因是有益的。在抗病毒药物的筛选研究中发现知母、紫金牛、茵陈、贯众、连翘、海金沙、虎杖等清热药对乙肝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清热药紫花地丁、虎杖、黄连、紫草、穿心莲、金银花、千里光、贯众、螃蜞菊、夏枯草等有抗艾滋病毒(HIv)作用。 (二)解毒   微生物毒素在感染中引起多种症状和机体的损伤。许多清热解毒药对多种微生物毒素均有解毒作用,如黄芩、黄芩甙、黄连、小檗碱、玄参、地锦草和千金藤素等能对抗多种病原微生物毒素及其他毒物。清热解毒药这一药理作用可能与其改善临床急性感染时毒血症有关系。如小檗碱可对抗霍乱毒素致鼠腹泻作用,临床治疗霍乱也取得良好效果。参麦注射液、人参茎叶皂甙和云芝孢内多糖对大肠杆菌内毒素有对抗作用。一些含有清热解毒药的方剂,如热毒清、清解灵和解毒化瘀汤等均能使内毒素超微结构改变并使其失去毒性。 (三)解热   发热是热证或感染性疾病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症状之一。大部分清热解毒药都具有解热作用,实验研究证明,黄连、黄芩、金银花、连翘、大青叶、石膏、知母、玄参、紫草、地骨皮、穿心莲等均有对多种致热原(细菌内毒素、酵母)所致的发热均有解热作用。临床治疗实践表明,上述清热药在降低发热病人体温时,并不伴有中药解表药或西药解热镇痛药等那样明显的发汗,提示它们的解热机制不同。 (四)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有些清热药在体外并无明显的抗菌作用,但中医临床历来用其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有效。例如穿心莲在体外无明显抗菌作用,其在体内也未转变成有活性抗菌物质,但大量临床观察证明,穿心莲对细菌感染性疾病确有较好疗效。故本类药物的抗感染作用并不能完全以抗菌来解释,而可能尚有其他治疗机理。实验研究证明,某些清热药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如黄连、黄芩、小檗碱、鱼腥草素、银花、大青叶、白花蛇舌草、穿心莲、野菊花、生大黄等均能增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和甘草)对新城鸡瘟病毒(DNv)诱生小鼠干扰素有促进作用,四逆散单独给药对小鼠体内干扰素生成也有诱生作用。青蒿素能促进PHA诱导的淋巴细胞转化,升高补体C3含量,增加脾脏重量,减轻胸腺重量,抑制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炎症部位PGE的合成。大蒜注射液可升高患者淋巴母细胞转化率及玫瑰花结反应。另一方面,用以治疗一些以“热证”为主要表现的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清热解毒药,又可表现出对变态反应的免疫抑制作用,如黄芩甙及黄芩素,龙胆草及其复方、黄连、丹皮等。近年来研究发现,黄芩、紫草、鱼腥草、大黄等,对环氧酶、脂氧酶有关的多种产物生成抑制作用的差异和选择性,是理解同属清热药而临床仍应区别应用的现代科学基础。 (五)其他作用   1.抗炎抗炎是清热药一个重要共性。在各种感染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伴有渗出及增生等各种炎症反应,某些清热药,如大青叶对大鼠甲醛性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连翘能抑制大鼠蛋清性足肿胀和巴豆油所致的气囊性肉芽肿的渗出反应;穿心莲对小鼠二甲苯或醋酸所致的小鼠皮肤和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抑制作用,对小鼠的蛋清性足肿胀和已豆油型气囊性肉芽肿渗出反应也均有抑制作用;黄芩素对用蛋清致敏的豚鼠再次吸入抗原所引起的过敏反应及小鼠被动性全身变态反应均有抑制作用。对抗原引起的豚鼠和小鼠离体小肠和气管过敏性收缩反应黄芩素也有抑制作用。 2.对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 由于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在机体抗应激(包括急性感染)过程中具有非特异性改善机体防御功能的作用,所以人们在研究清热药抗急性感染时,也自然想到这类药物是否通过对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而发挥作用。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花蛇舌草、玄参、穿心莲及秦皮等均有增强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功能的作用。地黄和知母则能减慢皮质激素的分解代谢。   3.镇静和抗惊厥牛黄、羚羊角、栀子、黄芩、龙胆草、芍药、丹皮、穿心莲等有镇静和抗惊厥作用,这对急性感染经常出现的烦躁、惊厥、神昏和谵语等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是很有益处的。   4.改善微循环障碍“里热证”常伴有血液学改变,如血液浓缩,血小板聚集性增强,凝血系统及纤溶系统活性异常等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进而导致局部缺血缺氧和损伤机体抗感染能力。近年来研究证明,金荞麦、穿心莲、赤芍、丹皮和板蓝根等或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或改善微循环状态。 上述表明,清热药具有十分广泛的药理作用。它们可能作用于急性感染的多个环节,或能杀灭、抑制入侵的病原微生物,对抗中和其内外毒素;或作用于机体,调节机体对病原体入侵的反应,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对机体的不利反应;使过高的发热降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强,减少炎性渗出,抑制白细胞游走;兴奋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系统,改善肾上腺皮质功能;促进机体功能紊乱和组织损伤的恢复;镇静、抗惊厥、强心、升压、止血等。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一些清热药本身抗病原体作用并不强,而对某些感染性疾病可有较好疗效的原因。 二、活血祛瘀药 活血祛瘀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治疗原则。具有活血祛瘀作用的中草药约有百余种,其主要药理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循环系统的作用   1.对心脏的影响 三七、丹参、毛冬青等具有改善心功能、调节心肌代谢、降低心肌耗氧,减慢心率等作用,有利于维持心肌的氧代谢平衡,因而对缺血心肌有保护作用。   2.对血管的影响 许多活血化瘀药,如丹参、赤芍、川芎、红花、当归、益母草、蒲黄等均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冠脉阻力,增加冠脉等流量及心肌营养血流量。有些还可增加脑、肾及周围血管的血流量,或具有降压作用。冠心Ⅱ号复方(由丹参、川芎、红花、赤芍和降香五味中药组成),具有明显的扩张冠状血管作用,其中五味药单煎剂效果都不如合剂效果好。对心肌缺血、冠心Ⅱ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血府逐瘀汤在体外能显著增加兔红细胞膜脂区及血小板膜脂区流动性,增加冠脉流量及抑制大鼠血栓形成。 3·对血液的影响 活血化瘀药具有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活性,减少纤维蛋白稳定因子,改善血液物理化学性质,调节血液变性作用,从而改善血凝状态,预防血栓形成,促进血栓溶解。冠心Ⅱ号可抑制二磷酸腺苷(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及体外血栓形成。冠心Ⅱ号提高纤溶酶活性和降低纤维蛋白稳定因子(FSF)活性是其防治动脉血栓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机理之一。对于凝血酶诱导的正常及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行气药香附与活血药川芎、赤芍配伍作用最明显,能使血瘀大鼠血小板聚集率降到正常对照水平以下。即行气药与活血药配伍显示出明显的协同作用。中医认为气与血密不可分,血液的正常流动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气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4.对血脂的影响 川芎、红花、山楂及毛冬青等单味药及冠心Ⅱ号复方均有降低血脂,或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 (二)对炎症的影响   活血化瘀药对各种急、慢性炎症有抑制作用,其抗炎症机理有二。其一为对病原性微生物的抑制作用,如川芎、赤芍、丹参等对各种肠道致病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赤芍、川芎、丹皮、紫草及大黄等对病毒(如流感、副流感、肠道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活血化瘀药抗炎症作用的另一原因是调整机体状态,改善局部循环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渗出及炎症反应。此外,某些活血化瘀药还可促进吞噬细胞功能,使炎症局限化及吸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也有利于机体的康复。最近研究证明,银杏内酯(ginkgolides)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由于PAF与炎症、过敏和免疫反应有密切联系,所以银杏的抗炎作用可能与其抗PAF因子有关系。 (三)对增生性疾患的影响   某些活血化瘀药有抗肿瘤作用。如赤芍、丹参、红花、川芎、延胡索、当归、蒲黄、人参、苦参、水蛭、虻虫、全蝎、三棱、莪术等对艾氏腹水癌、宫颈癌U14、肉瘤s180等有抑制作用。其抗肿瘤作用可能由于:①改善瘤灶及周围组织的微循环,使抗癌药物及免疫活性细胞易于进入瘤体,杀灭瘤细胞。②增强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改善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状态。③直接影响肿瘤组织的代谢。从而达到抑制瘤组织生长,起到治疗作用。此外,有些活血化瘀药可抑制胶原合成,促进增生结缔组织的吸收,因此临床用活血化瘀药治疗硬皮症、肉芽肿、瘢痕疙瘩等结缔组织疾病有较好疗效。 (四)调解免疫系统功能   某些活血化瘀药可加强或抑制免疫功能,对某些免疫性疾病如肾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等有治疗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当归、山萸肉、黄芪等能显著促进抗原结合细胞数目增加,而桃仁、红花、白花蛇舌草等则有抑制作用。说明活血化瘀药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五)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   某些活血化瘀药具有减轻组织损伤,促进组织修复及再生等作用。如红花、三七、丹参等可减轻缺血心肌的组织损伤;丹参可增强吞噬细胞清除坏死组织,加速组织修复和促进心肌再生过程。有些方剂(如复方丹参片、通脉灵)可调解代谢失调,纠正损伤组织的负氮平衡,促进了组织修复和骨折愈合。 (六)其他   某些活血化瘀药还具有镇痛、镇静、调节消化道功能,抗辐射,抗乏氧,调整内分泌功能及调节组织中cAMP及cGMP水平等作用。   综上所述,活血化瘀药具有调节循环功能,改善血液理化性质,调节免疫功能,促进损伤组织的修复和细胞再生,抑制肿瘤及组织的异常增生,抑制炎症反应和促进炎症吸收。各种活血化瘀药从上述不同方面影响了病理过程,从而收到了治疗效果。 三、补益药 该类药物用于治疗各种虚证,故又称补虚药。中医治疗疾病强调维护正气,认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将虚证分为气虚、血虚、阴虚和阳虚四种类型。治疗时须分别用补气、养血、滋阴和助阳等补益药予以治疗。但因人体的气血相生,阴阳互根,故在治疗虚证时往往气血同治,阴阳兼顾。近年来对人参、鹿茸、黄芪、五味子、冬虫夏草、首乌、淫羊藿、灵芝、生地、党参、蛇床子、补骨脂及复方六味地黄丸、生脉散、乌鸡白凤丸、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等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补益药的药理作用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神经一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临床病理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虚证患者的内分泌腺,如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甲状腺、睾丸或卵巢均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性,许多补益药如人参、鹿茸、刺五加、白术、仙茅等均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人参和鹿茸具有促性激素样作用。鹿茸促进肾上腺皮质和性腺功能的活性成分均为多肽类物质。淫羊藿、蛇床子和补骨脂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近年来,从鹿茸中分出次黄嘌呤和磷脂类物质具有单胺氧化酶(MAO)抑制剂样作用,这是鹿茸抗神经系统衰老的有 效成分。 (二)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大多数补益药具有增强和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如黄芪、党参、刺五加、淫羊藿及灵芝等都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对内毒素的吞噬功能及特异性抗体的生成。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等方药对细胞和体液免疫也有促进作用。   天然药物中影响免疫功能的活性成分为多糖、甙类和生物碱类化合物,而补益药中多糖和.甙类化合物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尤其引人注意。从人参、香菇、枸杞、灵芝、银耳、黄精、党参等提取的多糖对免疫有刺激或调节作用,而北沙参多糖则有免疫抑制作用。人参、白芍、绞股蓝、黄芪、何首乌、黄芪及淫羊藿中提取的皂甙对免疫有刺激或调整作用。 (三)对代谢的影响   大多数补益药对物质代谢有调节作用,能促进DNA、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增加肝糖原含量及降低血清胆固醇等作用。人参、五味子、白术、灵芝、枸杞子、黄芪及鹿茸均能促进机体的合成代谢,该作用可能是补益药修复“虚损”机体的主要药理作用。 (四)提高机体抗应激能力   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人参、刺五加、淫羊藿、灵芝、黄芪、黄精、麦冬、生地、龟板、五味子、党参等具有“适应原”(AdaptOgen)样作用。所谓“适应原”样作用,就是指上述药物可以增加机体对各种有害应激(物理、化学、生物应激)的抵抗力。适应原样作用是向着有利于机体的方向进行。例如人参和刺五加可以阻止应激反应警戒期的肾上腺增生,胆固醇含量降低,胸腺萎缩、胃出血等。在继续给予应激刺激的情况下,人参和刺五加也可以阻止应激反应的抵抗期和衰竭期所发生的各种改变。人参等也可使进入应激衰竭期的动物恢复加快。总之,人参和刺五加等可以改变一般应激反应的过程,起到了抗应激作用。 (五)提高机体工作能力   人参、五味子、刺五加和鹿茸等均有增强机体抗疲劳(体力和智力)能力,上述药物制剂,如人参蜂王浆、五味子糖浆、刺五加片和鹿茸精等均作为抗疲劳和改善机体工作能力的药物而得到广泛应用。党参可对抗东莨菪碱所致的小鼠学习记忆获得性障碍,并能提高人的记忆能力。人参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有效成分为人参皂甙。   总的看来,补虚药通过调整机体的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物质代谢过程,以提高机本抵抗和祛除疾病的能力,即“扶正祛邪”的原理。 四、免疫系统药 近年来,中药对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受到广泛重视,人们在探讨人参的“扶正固本’’作用时,发现人参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后来人们逐渐研究了各种补益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发现各种补益药(益气、滋阴、助阳)对免疫功能确有调整使用。其中,人参、刺五加、蜂王浆、茯苓、牛黄等可明显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人参、鹿茸、刺五加等尚能提高受到环磷酰胺所致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小鼠血清IgG含量。从真菌及高等植物提出的多糖类,如人参多糖、香菇多糖、猪苓多糖、银耳多糖、黄芪多糖等均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但实验研究证明,某些中药,如苦参、青蒿、乌梅等对免疫功能呈抑制作用,可降低小鼠血清IgG、IgE、IgM的含量。雷公藤、乌头、夏枯草则能明显降低动物胸腺及脾脏的重量,并能抑制淋巴细胞转化。绞股蓝总甙在体内和体外可协同ConA提高正常小鼠IL-2活性,还能使脾虚小鼠低下的IL-2活性提高于正常水平,表明其对免疫功能的增强和调整起作用。中药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中药研究的新领域,许多新发现,如部分中药的免疫双向调节作用,影响免疫功能中药的有效成分及其构效关系等均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五、心血管系统药 (一)强心药   自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陆续发现了羊角拗甙、铃兰毒甙、夹竹桃甙、福寿草甙及罗布麻甙等的强心作用。证明了附子强心成分消旋去甲基乌药碱(d1-demethyl Coclaurine)的强心作用为其兴奋β-受体所致。对复方如生脉散、四逆汤等强心作用也作了较深人的研究。 (二)抗心律失常药   近年来对下述药物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做了较深入的研究,它们包括:人参总皂甙、三七总皂甙、苦参总黄酮、苦参总碱、钩藤总碱、粉防己碱、木防己碱、蝙蝠葛碱、青藤碱、去甲乌药碱、关附甲素、小檗胺、槐果碱等。 (三)抗心肌缺血药   扩张冠状血管药如川芎、红花、赤芍、益母草、蒲黄等;改善心肌代谢药和降低氧消耗,如川芎、丹参、丹皮、三七、延胡索等。由上述不难看出抗心肌缺血药主要为活血化瘀药。 (四)抗休克药   主要有人参及其复方(生脉散、参附汤)。龙葵、连翘、阿胶、酸枣仁、枳实、青皮和陈皮等有抗休克作用。 (五)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近十几年来研究证明,人参、绞股蓝、大蒜、山楂、丹参、何首乌、枸杞子、柴胡、黄精、淫羊藿、玉竹、当归、泽泻、穿山龙、徐长卿、雪胆、蒲黄、甘草、茵陈、姜黄等具有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中有些中药降血脂的有效成分已经明了,如人参皂甙、绞股兰皂甙、大蒜素、山楂黄酮等。   近些年来从中药里筛选到许多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的有效药物,但就其有效成分和作用机理尚缺乏深入研究。 六、抗缺血性脑中风药 缺血性脑中风以血脉瘀阻为缺血性中风病的一种重要因素,其治疗多用活血化瘀药。实验研究证明,治疗缺血性脑中风的药物有如下药理作用。 (一)增加脑血流量   中药川芎可明显增加家兔的脑血流量,临床观察也证明,川芎可使脑梗塞患者的脑血流量比给药前明显增加。 (二)改善微循环状态   川芎还能解除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地鼠颊囊微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痉挛,使血流速度加快及血流量增加。益气药黄芪也有扩张微血管作用。 (三)抑制血小板聚集   川芎使急性实验性脑缺血家兔血浆中b一血小板球蛋白、PF4(血小板第4因子)及TXB2(血小板凝聚素B2)含量降低,而使6一Keto_PGFla值升高,使TXB2/PGI2恢复相对平衡。丹参能降低急性脑梗塞患者血中的TXB2水平而使6一Ket-PGFla值升高。大蒜素也能降低血小板粘附率及由ADP、肾上腺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四)抑制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在缺血性中风的形成中起较重要作用,所以在防治缺血性脑中风时抑制血栓形成药必须予以考虑。研究证明,许多中药如三七、大蒜、川芎、丹参、白术、当归、红花、茵陈、姜黄、葛根、鬼针草、新灯盏花素及益气活血方剂——补阳还五汤都有抑制血栓形成作用。 (五)其他作用   研究证明,在发生脑缺血过程中,特别是脑缺血后,血液再灌流会加速和催化神经细胞膜结构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使细胞膜广泛破坏,导致神经细胞不可逆的损伤。没食子酸丙酯有较强清除超氧离子自由基的作用;川芎对急性脑缺血有保护作用,对脑组织内Na+、K+.ATP酶有保护作用,对脑神经细胞树状突变性有修复作用。综上所述,某些中草药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作用是多方面的,中药不但能预防脑缺血的发生,而且对于脑供血不全的治疗也有积极意义。 七、抗脂质过氧化药 由于自由基在机体内可引起广泛的损伤,各种疾病的发生及衰老都与自由基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关系。有关中药抗氧化作用逐渐引起重视。现在已发现从中药提取的下述几类化合物有抗氧化作用。 (一)含酚羟基类化舍物 1.黄酮类 中药所含黄酮类成分多具有维生素P样作用,它们能够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可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这一作用可能与它们的抗氧化作用有关系,因为细胞膜的氧化受损可导致心血管病变。某些黄酮对亚油酸的抗氧化效率按下列顺序递增:漆二氢素<儿茶酸<槲皮素<芦丁=樨草素<山柰黄素<桑黄素。对亚油酸甲酯的抗氧化效率的递增顺序为:芦丁<儿茶酸<桑黄素=山柰黄素。深入研究表明,上述黄酮类化合物,可抑制亚油酸自动氧化产生氢过氧化物异构体13-氢过氧基-9-反,11-反一十八碳=烯酸及9一氢过氧基一10-反,12-反一十八碳=烯酸的生成。其抑制机制是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对过氧自由基起一种氢原子供体的作用,从而终止自由基联锁反应链,而抑制了上述反氢过氧化合物的生成。 2.姜黄素类 姜黄素,4一羟基肉桂酰一阿魏酰一甲烷,2~.-4-羟基肉桂酰一甲烷及咖啡酸对H2O2,所致的小鼠红细胞的脂质过氧化及溶血现象呈强抑制作用,表明上述姜黄素类化合物能抑制自由基对生物膜的损伤作用,可使细胞膜稳定。川芎和当归的有效成分阿魏酰对兔急性氧中毒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3.木脂素类 五味子所含的五味子酚,五味子甲、乙、丙素均能明显抑制大鼠肝微粒体脂质过氧化作用,上述木脂素对自由基损伤的抑制作用乃由于其抑制了02-的生成;拮抗羟自由基OH2及H202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体内自身的抗氧化酶活性。 4.芪类 许多研究都证明何首乌可显著降低血浆过氧化脂质的含量。深入研究表明,何首乌、虎杖等蓼属植物的芪类成分,芪三酚甙和2,3,5,4’一羟基芪-2-0-D-葡萄糖甙可抑制大鼠肝微粒体由ADP/NADPH诱导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并能部分抑制喂饲过氧化食物油大鼠肝脏过氧化物的沉积。 5.单宁类 从茶叶中提得的表儿茶精,d一儿茶精,咖啡因对亚油酸自动氧化均有抑制作用,所以饮茶有益于健康,或许可能与茶中单宁类化合物的抗氧化作用有关系。 (二)萜类化合物   1.环烯醚萜类 车前子的甲醇提取物对食物油自动氧化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从其甲醇提取物中分得一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即根尼伯酸(genipasidicacid)对亚油酸的自动氧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构效关系研究表明,环烯醚萜第4位羟基对氧化活性很重要。 2.三萜类 三萜类化合物甘草次酸对CCL4所致的肝损伤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甘草次酸 还能抑制ADP/Fe2+或维生素C/Fe2’诱导的肝微粒体生成过氧化脂质反应。 3.其他类化合物 ①不饱和脂肪酸:月见草油抗氧化作用与其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有关系;小麦胚芽降低小鼠的高脂血症及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也与其中含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有关。②维生素E和维生素c:维生素E和维生素C是公认的强抗氧化剂,某些中药如当归、川芎、丹参、淫羊藿等抑制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的机理,可能与其富含维生素E和维生素C有关。   4.中药复方 桂枝茯苓丸(桂皮、丹皮、芍药、茯苓、桃仁等量组成)、六味地黄丸、益寿康I(人参叶、仙灵脾、肉苁蓉)均可降低小鼠肝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抗老方活力苏(何首乌、黄芪、枸杞、黄精、丹参、淫羊藿)可增加老年人血中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力。补益方剂六味地黄汤和八味地黄汤可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同时可抑制产生亢进的活性自由基。这与一般临床所应用的免疫促进剂作用有明显不同。   综上所述,许多中药具有确实的抗脂质过氧化作用,这些药物大部分为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和抗肿瘤药等,从而提示抗氧化作用可能与中药的许多功效有关系。应该指出,自由基属于量子生物学亚分子水平的研究内容,反应过程极其复杂。目前研究手段尚不十分完善,科学阐明中药抗氧化作用与其临床治疗实践尚有一段距离。但是,中药抗氧化作用的研究无疑是中药药理学研究中很有希望的研究领域,一旦有所突破,将为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 八、抗癌药 自1955年,我国进行了广泛的抗癌药物筛选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大约筛选了约3000余种中草药和复方,其中大约有百余种中草药有抗癌活性,如青黛、斑蝥、莪术、农吉利、汉防己、冬凌草、马蔺子、雷公藤、三尖杉等。扶正固本方药,如人参、黄芪、生脉散等因能增强机体防御能力,可增强放、化疗的治疗效果和降低其副作用。目前已用于临床和正在进行Ⅱ期临床的来源于中草药的抗癌药物如下: (一)来源于中药的细胞毒型新抗癌药 1.青黛(Indigonaturalis)和靛玉红(Indirubin)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一组科学家根据中医“清肝火”的治则,发现传统中医方剂当归芦荟丸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有明显疗效。此方由11种中药组成,即当归、芦荟、龙胆草、栀子、黄连、黄柏、黄芩、大黄、木香、青黛及麝香,拆方疗效证明,青黛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有肯定的疗效。随之对青黛进行全面的化学分析,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明靛玉红是其中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成分。继之实现了靛玉红的人工合成,现在又对靛玉红的结构进行了化学改造,合成了靛玉红衍生物——异靛甲,该化合物比靛玉红疗效好而毒性低,其完全缓解率为32%,部分缓解率为48.5%。异靛甲的研制成功说明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从中草药中寻找新抗癌药是可行的。 2.冬凌草(Herba rabdosiaerubescentis)和冬凌草素(Rubescensines) 河南省民间用冬凌草治疗食管癌。我国及日本学者从同科属植物中提取了多种二萜类化合物,如冬凌草甲素等。实验治疗证明冬凌草甲素及乙素对动物移植性肿瘤L-1210、P-388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疗效。临床研究证明冬凌草确有明显的抗肿瘤作用。 3.喜树(Fructus sen radix camptothecaeacuminatae)和喜树碱(Camptothe cine) 浙江省民间用喜树治疗银屑病。杨金龙等报告10-羟基喜树碱有更强的抗癌活性。最近日本学者报告喜树碱衍生物CPT-11不只在实验室有效,而且在临床对肺癌也有效。 4.三尖杉(Ramulus et folium cephalotaxifortunei)和三尖杉酯碱类(Harringtonines) 福建省民间用粗榧治疗肿瘤。Powell等从日本粗榧中提得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ho-mo-harringtonine),并报告有抗癌活性。我国学者由海南粗榧(C,hainanensisLi)树皮中提得16种生物碱及2种内酯。药理研究证明,该树皮中含量最高的生物碱——粗榧碱无抗癌活性。而粗榧碱的酯类化合物——三尖杉酯碱、高三尖杉酯碱、异三尖杉酯碱及脱氧三尖杉酯碱皆对白血病L-1210及P-388小鼠有明显的抗白血病作用。其抗白血病的机理主要是其抑制癌细胞的蛋白质和DNA的合成,但对RNA合成无影响。现在三尖杉酯碱和高三尖杉酯碱已被广泛用于临床治疗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5.紫杉(Ramulus et foliumtaxicuspidatae)和紫杉醇(Tax01) 美国从短叶红豆杉(Taxusbrevifolia)提得抗癌活性成分紫杉醇。我国药学家和植物学家密切合作努力寻找含有紫杉醇的同科属植物,发现中华紫杉(Taxuschinesis)不仅紫杉醇含量高且资源充足。紫杉醇抗肿瘤作用机制独特,紫杉醇在体内外试验都能诱导和促进微管蛋白聚合、微管装配和微管的稳定化作用。经紫杉醇作用后的微管形成许多短微管束,电镜下观察呈放射状的微管星体(aster),不与染色体连接,在细胞有丝分裂时,不能形成纺锤体和纺锤丝牵动染色体向细胞两极移动,这种变了性的微管不易解聚,称稳定微管,使细胞表面也出现突起性改变。临床治疗表明,紫杉醇对卵巢癌和乳腺癌疗效显著,对其他肿瘤如小细胞性和非小细胞性肺癌、前列腺癌、胃肠癌、头颈部癌、白血病也展示良好的治疗前景。该药的副作用比其他化疗药较轻。于1992年末美国FDA已批准紫杉醇用于临床。 6.马蔺子(Semen iridischinensis)和马蔺子甲素(Irispuinone) 马蔺子的研究可作为借鉴中医和中草药知识开发研究抗癌新药的另一个实例。民间用马蔺子治疗癌症,天津医药科学研究所从马蔺子中提出马蔺子甲素。药理研究表明其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放射增敏作用,毒性较低,现已进入Ⅱ期临床试验。 (二)具有生物反应调节剂样作用的中药   如前所述,补益类中药具有扶正固本作用,可非特异性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已知其滋补强壮作用主要与其调节机体的神经一内分泌功能和免疫功能有关系,可明显提高接受放射治疗及化疗病人的免疫功能。由于癌症发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状态有关,所以补益药可以通过使免疫功能正常化的途径达到间接抗肿瘤作用。 1.人参(Panaxginseng)和人参皂甙Rh2 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人参皂甙和人参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其抗癌作用可能与其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有关系。临床研究也证明人参多糖可改善患者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增强放疗和化疗的治疗效果。近几年来从红参中提出人参皂Rh2该化合物在体外对黑色素瘤B-16细胞有分化诱导作用,从而可完全抑制B-16细胞的增殖,使黑色素瘤细胞阻断在GI期。 2.香菇(Lentinusedodes)和猪苓(Polypo-lus)多糖 香菇和猪苓多糖对小鼠肉瘤180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两种多糖均可提高小鼠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尤其以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的作用最为明显。日本和我国生产的香菇多糖注射液已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癌症。猪苓多糖注射液除用于癌症之外,尚还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3.姜黄素(Curcumin) 姜黄素是从姜黄(Curcuma LongsL.)中提得抗致突变剂,也是有效的抗促癌剂。离体实验证明,姜黄素可抑制甲基甲烷磺酸酯诱导的沙门氏菌His株回变,且与维胺酸有明显协同作用。它也降低环磷酰胺引起的微核形成及巴豆油引起的鼠耳水肿。最近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已将其列为第三代癌化学预防药。 4.葛根(Radixpueraline) 葛根中大豆甙元(Daidzein)可诱导人早幼粒白血病HL-60细胞沿粒细胞系统分化。细胞动力学研究证明,它可使HL-60细胞阻断在G1期,这与分化诱导作用是一致的。 5.乳香(Olibanum) 活血化瘀药乳香的主要成分为乙酰乳香酸(BC-4)可明显诱导HL-60细胞分化,在10mg/L的浓度下,80%细胞变为NBT阳性并能吞噬乳胶颗粒。在BC-4作用下,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明显升高,细胞形态学研究显示,核浆比值明显降低,核仁变小,说明细胞向成熟方面分化。   由上述可以看出,中医中药为我们提供不少寻找新抗癌药与生物反应调节剂的宝贵经验及线索。由当归芦荟丸到靛玉红及从马蔺子到马蔺子甲素的发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此外,同科属植物化学分类学原理的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条研究和发展抗癌新药的途径,海南粗榧及中华紫杉的研究可作为这方面典型实例。我们有理由相信中草药中某些成分将为寻找抗致突变剂、抗癌剂及癌的化学预防药打开一新的领域。姜黄及姜黄素的研究可作为比较成功的实例。继续从中草药中寻找具有独特化学结构及作用机理的新抗癌药及癌预防药将是癌防治研究中的重要前沿领域。 九、延缓衰老药 由于我国社会日趋老龄化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抗衰老药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所以抗衰老药物研究日益受到重视。这项研究成为中药药理学领域中最活跃的一部分。由于对于衰老的始初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所以目前抗衰老药物研究缺少明确的理论指导,仅仅停留在纠正衰老指标(生理和生化方面)的初级阶段。祖国医学对延缓衰老中药的研究具有悠久韵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在古典医籍中和民间都流传着大量有关延年益寿的验方和“宫廷秘方”。近年来研究较多的延缓衰老药物大多数属于补益类中药,其延缓衰老作用主要是调节以下几个方面的功能失调: (一)调节神经一内分泌系统功能   如人参、刺五加、五味子、鹿茸、甘草、何首乌、巴戟天、枸杞子、当归、白术、补骨脂、蛇床子等药物可以调节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平衡,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该类药物补肾壮阳作用明显,能增强肾上腺皮质和生殖系统等内分泌功能。 (二)调节物质代谢过程   一般随年龄的增加,机体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代谢降低,血脂升高。许多补益药,如人参、鹿茸、黄芪、灵芝、生地、枸杞子都能促进机体各脏器和组织的核酸和蛋白质合成,提高cAMP水平,调节cAMP/cGMP比值,降低血脂等。所以上述补益药可纠正老年人的上述代谢失调。 (三)调节免疫功能 上述补益药人参、刺五加、茯苓均能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和促进抗体生成。 (四)抗氧化作用   人参、何首乌、鹿茸等具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可抑制血、肝和脑组织内丙二醛和脂褐质含量升高。提示上述中药可减轻自由基对细胞膜的损伤。由于衰老与自由基关系密切,因此研究中药对脂质过氧化的影响日益受到重视。 (五)对老化相关酶的影响   长期给予人参和鹿茸等补益药之后,老龄小鼠的肝和脑组织升高了的单胺氧化酶(MAO)活性被降低。一般补益药可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活性。 (六)调节基因DNA的非程序合成   现代研究证明,在衰老过程中基因DNA经常发生非程序合成。某些学者认为基因DNA的非程序合将会导致一系列核酸和蛋白质(包括酶)合成的异常,从而导致各器官功能的失调。所以某些学者认为这就是衰老的始初原因。基此,人们自然想到,某些药物如果能纠正DNA发生的非程序合成的话,就可以抗衰老。现已证明,人参皂甙具有纠正由丝裂霉素引起的人胚肺二倍体DNA的非程序DNA合成。人参皂甙这一作用为从分子水平上探讨人参抗衰老和预防癌症的作用机理打开一条重要途径,应该受到重视。   我们确信只要在思路、和手段等方面不断更新,加强药理与化学的合作,定会取得具有中西医结合特点的现代中药药理学的科研成果,将会大大推动中西医结合工作,早日实现中医理论的科学现代化。
/
本文档为【中药作用理概述】,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