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正常的体验网站,请在浏览器设置里面开启Javascript功能!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2009-07-25 6页 pdf 683KB 58阅读

用户头像

is_775133

暂无简介

举报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2006年3月 第2期(总第152期) 中州 学 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Mar. No. 2006 2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程 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河南焦作454001) 摘 要:以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的碑文资料和新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所修的唐村《李氏家谱》为依据,河南博爱 唐村千载寺应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唐十力和尚应为太极拳的鼻祖,李仲、李信和陈王廷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且陈 王廷乃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者,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唐村千载寺和温县...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2006年3月 第2期(总第152期) 中州 学 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Mar. No. 2006 2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程 峰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河南焦作454001) 摘 要:以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的碑文资料和新近发现的康熙五十五年所修的唐村《李氏家谱》为依据,河南博爱 唐村千载寺应为太极拳的发源地,唐十力和尚应为太极拳的鼻祖,李仲、李信和陈王廷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且陈 王廷乃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者,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唐村千载寺和温县陈家沟同为太极拳的圣地。 关键词:太极拳起源;千载寺;《李氏家谱》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6) 02-0164一一-06 太极拳作为中华民族民间体育文化的代而流 传于世,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但是,关于太极拳 的起源和创始人,众说纷纭。单是创始人的问题,大 致就有唐许宣平、宋张三峰、明张三丰、清陈王廷和 王宗岳等五种不同说法。河南温县陈家沟的陈氏太 极拳源远流长,且广为流传,发掘创新,确实是方兴 未艾,人们自然地认为陈家沟就是太极拳的发源地 和太极拳的圣地。因此,传说中的陈氏始祖陈卜创 拳一事,就成为太极拳的起点,陈卜也就成为太极拳 的鼻祖,而陈氏九世传人陈王廷则成为太极拳的创 始人。可是,陈王廷从何处何人继承了太极拳呢? 真的是继承家学而自创太极拳吗?河南博爱唐村千 载寺相关资料的发掘和康熙五十五年(1716)所修 的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为太极拳起源问题的探 讨增添了新的史料,提出了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即 太极拳是否起源于陈家沟,太极拳的鼻祖为何人,陈 王廷是否是太极拳真正的创始人。 一、关于太极拳起源地问题 太极拳的起源地问题,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但人 们普遍认为,河南温县陈家沟当为太极拳的发源地。 不过,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相关资料的发掘和康熙 五十五年所修的博爱唐村《李氏家谱》的发现,为我 们对此问题的思考提供了新的史料和新的思路。 千载寺位于河南博爱县城南9公里的唐村西北 隅的运粮河龙头桥南,博爱至内都公路之东畔。该 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十年(68),原名无极寺,北魏太 平真君年间(440 450年),魏太武帝灭佛,更名为 无极庙,北魏文成帝兴安二年(453),恢复无极寺之 名,后又改为千载寺。 千载寺规模宏大,释、道、儒殿宇咸备。进人寺 的正门,便是三教诸神殿、三教堂、天王殿、大佛殿 等。寺东为三圣门,内有孔圣殿、伏羲殿、文王殿;再 东为太极门,内有八卦门、太极殿、老君殿、孙真殿、 祖师殿等。寺内各殿殿宇巍巍,重檐斗拱,蔚蔚壮 观。千载寺内原碑竭众多,达百十余通。其中,北魏 僧惠造像碑,道家名宿王重阳、丘处机、张三丰撰碑, 司马鼓寻根祭祖碑,无极图碑,千载寺舍善洪洞移民 功德碑,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等,具有珍贵的历史文 物价值。这些碑竭,解放后屡遭破坏。徐庶之母撰 碑裂为数块,散落民间。其他碑竭均作为建筑材料, 在唐村龙头桥西修水打磨时充作磨基。千载寺有一 收稿日期:2005-12-24 作者简介:程峰,男,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副主任,副教授。 164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巨形铁钟,约铸造于清道光五年(1825),现存放于 东王贺汤王殿。 总之,千载寺是一座以弘扬释、道、儒三教为宗 旨的寺院。寺内备列释、道、儒诸神殿宇,文武兼备, 戒律互尊,养生共修。同时,千载寺武学传统久远, 武术文化深厚。从“无极寺”、“无极庙”的命名上, 就可以推测该寺可能与无极拳有关。《北魏僧惠造 像碑》,曾明确记载千载寺为“无极之乡”、“无极故 里”。《北魏僧惠造像碑》,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 立于东魏武定三年(545)七月,今仅存残碑。清道 光五年《河内县志》载有全文,其中有“故能振馨风 龄冲漠之野,击玉磐放无极之乡”,“千载寺有魏大 法师、故沙门都法恩,起妙因放初心,建净业砖无极 故里”之语,由此可以推知,在东魏时期,博爱千载 寺就被称之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但由于文 献的缺失,我们无法找到千载寺被称之为“无极之 乡”、“无极故里”的最早记载,同样无法发现何人最 早在千载寺创立“无极拳”。 唐时,千载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以弘 三论为务”,创艺了无极养生功。清康熙五十四年 (1715)《千载寺唐僧十力传碑》记日:“大唐僧贞观 圣赐李氏名儒,字道子,号十力僧,游化号道子,河内 人,隋大业十年二月二日河内无极寺域,三教门弟神 龙降凡,马兰草母诞世,少即聪,目过不忘,文、武、 医、易、博、艺皆修,《涅磐》、《摄论》、《黄老》经通, 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易筋 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吐纳, 创艺无极养生武功,练传《千载养生医鉴秘诀》,武 练月雪,感之三圣,梦中授艺功,警武林。诏住京师, 造像西山,化名隐籍,艺传东泉,医游扬州,授贤大 明,庐山传艺,塑艺少林,晚秋黄业,归故育弟。师 日:‘三教意正,严律武风,勿为霸腐,皆为民生,以 柔克刚,舍已从人。未成功器,勿名师门,苍龙抬头, 千载重逢。’传奇十力大师,养生神通,六旬寂息十 八天日,九九重阳,返老还童,星寿一百二十八载,开 元中圆寂千载寺三教堂殿,葬仪时,容体柔软,面色 如生,身穿道袍,体盖架装,头枕三教经书,手持墨 剑,僧人立左,道士守右,儒官仪礼,三教经日不散, 嘱弟秘葬师贤刹,共,勿筑志塔,而天下稀及之,大巧 若拙,养生神器,故天下莫能胜誉,释、道、儒三教合 一,博艺修僧,无极养生拳功创胜先师之争。大清康 熙丙申年二月二日千载寺古藏残碑译撰书,普观 题。”唐十力和尚“少即聪,文、武、医、易、博、艺皆 修,弘扬释、道、儒三教,融易以《大明渡无极经》、 《易筋经》、《道德经》、《黄庭经》、《千金翼方》,导引 吐纳,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周敦颐在《太极图说》 中曰:“无极而太极。”“太极本无极也。”唐十力和 尚“创艺无极养生武功”,实际上就是“创艺”了太极 养生功,从而为太极拳的“创艺”奠定了基础。 康熙五十五年河南博爱唐村李元善所编修的 《李氏家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依据。该家谱的发 现缘于今唐村李氏家谱的续修。修谱人李元善自称 是唐村李氏的十世孙。唐村李氏是洪武四年 (1371)由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至怀庆府河内县唐 村。李元善的身份为岁贡,文武双修,一生以习拳教 书为生,在村中开办武学堂,是一位有名的拳师,热 心修谱事业。《李氏家谱·序》记述了李氏历世名 人事略与功德:“八世祖讳春茂名叶秦,中贡后人千 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 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 拳,剑(创)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 浙、湖广,数省赫名焉。九世公讳仲、讳信,结陈沟姑 表陈公讳奏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 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 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从上述 资料可知,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为“无极之乡”、“无 极故里”,唐十力和尚“创艺无极养生武功”,李氏家 族的八世李春茂“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 枪艺,誉传神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 省赫名”,九世李仲、李信及姑表兄弟陈奏廷(王廷) “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 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通臂功,考举选贡,诱闯贼 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所以,千载寺曾是无极 拳、太极拳养生功的发源地。“无极而太极”,“太极 本无极也”。太极拳的创建经历了由无极拳到太极 拳的发展过程。因此,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应为太 极拳的起源地。 二、关于太极拳的始祖问题 陈家十六世陈鑫在《太极拳图·序言》中记载: “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 周身者教子孙,以消饮食之法,理本太极,故名太 极。”可是,在康熙十五年所立的陈卜的墓碑上,又 铭刻着陈家十世陈庚所撰的如此碑文:“抵我祖讳 165 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卜,洪武初年,来自洪洞,定居于兹,迄今已一十三 世,凡我同姓,绳绳不绝,或贸易为务,或耕耘为业, 实繁有徒。其脍炙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 诵读不辍。子若孙,人乡者有人,人国学者有人。应 一命,受一职。享天家之赐,建功于民社者又有人。 籍非我祖积德于前,植基巩固,我辈焉能有此今日 乎;木本水源之,思畴得无情?因以为序,勒于石,永 垂不朽。”这段碑文,记述了陈家的来历和兴盛情 况,即陈卜带领其子孙、族人攻读诗书,耕耘贸易,藉 以发家的事实。并着重说明了陈卜是以诗书传家的 读书人,“其脍炙之人口,炳炳足称者,独诗书传家, 诵读不辍”。此碑文只字不提陈卜创拳之事以及今 人所讲的陈卜率弟子习武之事。按理,墓碑铭文都 是详述其人其事。若陈卜实有创拳之事,则墓碑铭 文中不可能只字不提,撰文者不可能有如此巨大的 疏漏。从碑文所述来看,陈卜原是个诵读诗书的人, 并非精于拳术的武士。① 另外,陈家家传的((三三拳谱》中有如此序言, 也值得探讨。序言曰:“闻之子不语力,固尚德不尚 力,然夹谷必用司马。且曰:‘吾门有由,不人于耳, 是武备亦不可少。’于是,顾身家,保性命,有拳尚 焉。拳之类不一,其端不知创自何人,惟心史观六合 出于山西龙凤姬先生。先生明末人也。精枪法,人 呼为神。先生谓:‘吾处乱世,执枪卫身则可。若处 平世,兵刃消灭,倘遇不测,何以御之,于变枪为拳, 理会一本形散万珠,前后各有六势。一本者何,心之 灵也,万珠者何,形之变也。六合者,心与意合,气与 力合,筋与骨合,手与早间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 是谓六合。前后各六势,一势变为十二势,十二势仍 归一势,有刚柔之分,有精粗之妙。但习艺者以能闪 为妙,不知此拳有捷法,以走为妙。有追法,有封蔽 法。动不见形,形一动不及封闭。能走能闪,能封能 闭。能御于昼,不能御于夜。惟六合者,有开口,有 捷法,虽碎不及防,不见不闻,亦应之有余。’习六合 者亦不同,传之者未尚不同。学者各得其伪,是如愈 传愈谬耳。余从学郑氏得姬氏传,虽未臻佳境而稍 得其徉,分为十则以诲弟子,不敢云能接姬氏薪传 也。” 此篇序言撰于雍正年间。序言说明陈家原先学 习六合拳(形意拳),然作为陈家秘传,未曾予以公 开,自陈绩甫始,将其中的十篇要论,附于陈长兴之 下,予以出版。从作者的语气可知,作者是师从姬龙 166 凤先生的弟子郑氏,从年代上看,基本上与陈王廷生 活的时代相同。如此,陈王廷即已振兴和重创了太 极拳,使陈家沟的太极拳得到了重振,却没有写出正 规的太极拳谱,也没有其他太极拳经谱作于此前,反 而到了十四世陈长兴,开始着手修订了这部《三三 拳谱》。作为一个正宗拳派的嫡系正门传人,没有 本门的拳谱,却整理出版了他门之经,这在武林世家 中是不可能的或是不大有的,这使人不能不对陈氏 最初立门的拳种产生了疑问。② 与陈氏情形相反,如前所述,千载寺是无极拳、 太极养生功的发源地,原位于千载寺山门之内,立于 东魏武定三年七月的《北魏僧惠造像碑》,曾明确记 载千载寺为“无极之乡”、“无极故里”。唐时,千载 寺住持李道子,号十力和尚,“以弘三论为务”;“创 艺无极养生功”,李氏家族的八世李春茂“论无极养 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九世李仲、李信(岩) 及姑表兄弟陈奏廷(王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 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 通臂功”。陈家沟的陈氏太极拳,只是“至清初, (陈)王廷为县学武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 得。近今所谓太极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 成为特得之秘’,③。因此,太极拳的始祖应为河南博 爱唐村千载寺的住持、唐朝僧人十力和尚。 三、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问题 关于太极拳的创始人,今人普遍认为,陈王廷创 立了太极拳。然而,河南博爱唐村康熙五十五年所 修的《李氏家谱》的发现却给我们提供了新的史料。 就《李氏家谱》而言,与太极拳有关联的,主要 有两部分,即《李氏家谱 ·序》和《李氏家谱》的《无 极拳论》、《十三势功歌》、《太极拳养生功谱》。从 《李氏家谱·序》所载的资料,我们发现:1.其记述 李氏家族历代名人事略和功德时,记载了李氏家族 世代习文能武之事,由此推论李氏家族为武术世家, 如,“明清列贤书,举监生,文武进士举贡,不可指 数”。李氏五世李明道,“居住怀府,开业羽箭行,誉 招武雄”。李氏六世李从谅“文武皆功”。“八世祖 讳春茂名叶秦,中贡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 师博公武道,习拳、渡剑,看星相,读兵法,弘扬三教 合一,论无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创)枪艺,誉传神 功,游教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数省赫名焉。” 2.从李氏九世李仲、李信,“结陈沟姑表陈公讳奏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廷,三表兄弟,太极门拜师结义,树志文武,竟功成 名,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通臂功,考 举选贡,诱闯贼营,文武智杰,威振贼雄”的资料中, 我们还发现,李氏家族九世李仲、李信与陈沟(即陈 家沟)的姑表弟兄陈奏廷(即陈王廷),“创艺太极养 生功”,即创立了太极拳。 关于李春茂,《李氏家谱》记载:李春茂,字庭 壁,号叶秦,配赵氏、辛氏,行一,“万历年贡生。生 于隆庆二年八月,卒于康熙五年九月。早年依父济 源读习《四书》、《五经》,后人千载寺、三圣门、太极 宫拜师博公习拳,读《孙子兵法》,练无极功十三势 拳,剑(创)枪艺箭艺,誉传神功,弘扬三教,论游教 传拳于晋、鲁、陕、浙、湖广名焉。擅观星相推八卦, 号称三教武师,又称武杰进士。以教书传拳为生 焉”。由此可知,李春茂是无极拳的重要传播者,著 名拳师,他不仅传拳于诸省,而且对无极拳、太极拳 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太极拳的形成奠定了理论 基础,如李春茂在万历十八年(1590)春天于太室祠 写的传拳训论— 《无极养生拳论》曰:“无极者,人 未练之先,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无我、无他,胸中 混混沌沌,一气浑论,无所向意者也。世人不知有逆 运之理,但斤斤于天地自然顺行之道,气拘物蔽,昏 昧不明,以致体质虚弱,阳极必阴,阴极必亡。于此 摄生之术,概乎未有谙也。惟三教融易圣人,惟圣人 独能参透逆运之术,揽阴阳、夺造化、转乾坤、扭气 极,于后天中返先天,复出归元。保合太和,总不外 乎后天五行、八卦之天理矣。一气伸缩之道。所谓 无极功而能生一气者是也。吾练功探感之无极养生 功,乃人之无意、无形,联先天极妙之主,体冲和之 本,始阴阳动静之初源也。万物之生,负阴抱阳,人 之真元所从而来,灵明所从而抱无极生太极矣。于 此而与五行八卦元通,通则变,完全人身之阴阳,而 保此灵明者也。永人之天年,畅达人之血脉筋骨,欲 从后天返先天而卫生之术,无极养功者也。苟以异 端目元远矣。那极养生功,有百益而无一害,虽以之 强吾氏族也。谓世裔贤徒大功练而远矣。谨无极养 生论焉。④ 李春茂于万历十八年写的《十三势行功歌》曰: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换虚实须 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故变 化视神奇,势势存心睽力意,得来不觉费工夫,刻 刻留心在腰间,腹内闻静气腾然,尾间中止神贯 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 听自由,人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若言 休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详推用意终何在, 益寿延年不老春,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 遗,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怡叹息。”⑤ 关于李仲、李信。李仲,字峰,号仲元,化号大 亮,配杨氏。贡生。生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卒 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 “天启年河内学府,文武 双修。与弟信并陈沟姑表陈奏廷千载寺拜师创拳, 助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命案,革辞,避祀县姨 母家传拳,后堂弟李牟牵诱人闯贼营,将焉。信遭贼 冤杀,仲解甲离闯贼营,赴浙江弟俊府书社武堂,传 拳为生。” 李信的生平,《李氏家谱》载:“信,字岩,名威、 配陈氏、孔氏。贡生。生于万历三十四年,卒于崇祯 十七年。早年依父济源读习。后与兄仲、陈沟姑表 奏廷千载寺、三圣门、太极宫拜师结义,树志文武,双 杰成名,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创箭艺,名传数 省。故奏廷考举,考官不平,之抱打诛辞,避开封祀 城姨母家传拳,嗣叔父春玉粮行,主账银,造贩谣,石 粟危,粮行破,人千载寺再拳。崇祯十三年,堂弟牟 牵诱,人闯贼营,将焉。十七年遭贼冤杀。洁妻佛 缘。取二门兄仲四子元善奉祀。”李信同二兄李仲 与温县陈家沟陈奏廷为姑表三兄弟,早年结拜于唐 村千载寺,习武练拳,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其 被革去贡生的原因是为陈奏廷应试遭到考官不公正 待遇,参与抱打考官出现命案。此记载与陈王廷传 略所记相合。李信之所以寓居祀城,一为逃避官府 的追捕,二是其姨家是祀县人,三则是其叔父李春玉 在此开粮行。后因粮行破产,李信又返回故里,继续 在千载寺习拳练武。崇祯十三年((1640)底,经李牟 “牵诱”,李信加人李自成起义军,以其文武才能取 得信任为将。崇祯十七年遭李自成冤杀。 另外,关于陈王廷的创拳、传拳之事,《民国温 县志稿》曾如此记载:“陈王廷,字奏庭。县东陈家 沟之拳术,在明时已著名。至清初,王廷为县学武 生,于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近今所谓太极 拳,即由其发扬光大,历代相传,成为特得之秘。” 由此得知,陈王廷应当受业于李春茂,并与李 仲、李信共同“创艺太极养生功,练传无极功十三势 通臂功”。或曰“创艺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如此 就解决了陈王廷的拳术由来间题及太极拳的创始人 167 中州学刊2006年第2期 问题。应当说,李仲、李信以及陈王廷均是太极拳的 创始人。陈王廷仅是将太极拳发扬光大,历代相传, “成为特独之秘”,因而出现了具有陈氏风格的太极 拳,陈王廷也就成为温县陈家沟陈氏太极拳的创始 人。 四、关于陈家沟和唐村的地位问题 李仲、李信与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在唐村千载寺 共同创艺太极拳养生功后,陈王廷回到陈家沟,“于 拳术更加研究,尤多所心得”,并“发扬光大,历代相 传,成为特得之秘”。陈氏从此人才辈出,出现了诸 如陈长兴、陈鑫等一代代的武术拳师,并使太极拳发 扬光大,衍出诸家太极拳。如十世陈汝倍、陈新乐 等;十一世陈大昆、陈大鹏、陈光印、陈询如、陈申如、 陈正如等;十二世陈通、陈善志、陈节、陈敬百、陈继 夏等;十三世陈秉照、陈秉生、陈秉奇、陈公兆、陈旭 兆等,皆为当时拳师名手。十四世陈长兴拳艺高超, 造诣极深,在祖传套路基础上由博而约、精炼归纳, 不足之处补之,重复地方裁之,创造性地形成完整套 路。这便是现在的陈式老架(也称大架)太极拳,并 对太极拳理论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著有《太极拳 十大要论》、《太极拳战斗篇》、《太极拳用武要言》 等。十四世陈清萍酷爱拳艺,功夫独创,演陈氏小 架,在赵堡收徒传艺,将原套路衍成“赵堡架”,也叫 “和式架”。十六世传人中,陈延熙、陈延年和陈世 众、陈鑫诸兄弟皆为一代高手。其中陈鑫发愤著书 立说,开发太极理论,探索太极武功精奥,成为颇有 建树的一代太极拳理论大师,著有《陈氏太极拳图 说》四卷、《陈氏太极拳易象数》六卷、《三三六拳谱》 等。十七世传人中,最著名者有陈小明、陈发科等, 其中陈发科是近代陈氏太极拳名师中的代表人物, 桃李满天下,对太极拳发展和传播做出了杰出的贡 献。十八世陈照王是陈氏太极拳师中走出陈家沟, 向社会传播的第一人,所授弟子代表有陈小旺、陈正 雷、王西安、朱天才,为推广太极拳作出了贡献。正 因为此,陈家沟成为太极拳的圣地。 唐村千载寺太极拳在清时亦十分兴盛。太极拳 养生功由李仲、李岩、陈王廷姑表三兄弟创立后,李 仲的五子追随其在浙江读习,文武双修。长子李元 钦习十三势拳剑枪法,成为一代名家,终生以传拳为 业。次子李元臣精于拳术,先后在安徽与河南舞阳 传拳,培育不少弟子。四子李元善习十三势拳剑枪 168 法,为武学训导、名师,弟子达数千人(李岩在创拳 后,参加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后又被冤杀,有一子, 十三岁少亡。取其二兄李仲之子李元善奉祀)。五 子李元明习太极养生功十三势拳剑枪法,在杭州武 林界享有盛名,夫妻二人有武林高手之称。⑥此后李 氏家族太极拳名师辈出,有李鹤林、李嘉际、王宗岳 等著名太极拳大家。李氏十二世祖李鹤林,生于康 熙五十五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武双全,为太极 拳大家,一生以传拳为业,编著有《太极养生拳论》 等著作。 《太极养生拳论》为李鹤林(武学训导)在乾隆 五十二年(1787)二月二日于唐村讲(习)武堂撰写, 曰:“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 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 我顺人背,谓之勃。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 化万端,而理惟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 阶及神明。然非用刀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 顶劲,气沿丹田。不偏不倚,勿隐忽现。左重则左 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称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 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 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 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 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 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 胜,观毫墓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 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 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若欲避此 病,须知阴阳。勃即是走,走即是勃,阴不离阳,阳不 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 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识“舍近求 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辨详 焉!是为论。”此论藏于李氏家族第十八世李立炳 处。所记载的内容与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内容完 全一致。可见,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得之于其师李 鹤林。 , 同时在乾隆五十二年二月,李鹤林于唐村讲武 堂,讲述了《打手歌》:“绷履挤按须真心,上下相随 人难进。任他猛力来击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 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此论亦藏于李氏家 族第十八世李立炳处。如此,在唐村,李氏家族既发 明了太极拳,又对太极拳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这就 确定了其在太极拳发展史上的地位。 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 李鹤林的弟子王宗岳,山西洪洞凤凰村人,曾在 唐村、齐村教书学拳。乾隆五十八年师门李鹤林生 日时,王宗岳曾为其师题匾:“武元杰第”,并为唐村 的“习武堂”题碑:“太极养生武堂”(现院址尚存)。 李鹤林裔孙李嘉际文武双全,在沁阳南域教书传拳。 其高徒闻翠峰(温县北冷人)为恩师李嘉际敬奉贵 人手印,拜谢师功之恩(此文物现珍藏)。民国时 期,千载寺太极拳在博爱县也有广泛流传,如在唐村 尚有五所武术学校,唐村附近村庄以及小中里村、贵 屯三街等,流传的主要拳种有《太极软十三》、《养生 软拳》等,其中以小中里村为著。小中里村曾出过 许多武术大家。较著名的为张振兴先生。张振兴先 生出生于清末(约1880年左右),20世纪70年代去 世,享年90余岁。张振兴80多岁时,功夫仍十分了 得,院内的干棚仍能一纵而上。尽管在今日的博爱 唐村,太极拳的发展虽未象陈家沟那样红红火火,但 唐村太极拳的传播并未完全停止,尚有数十人习武。 就李氏家族而言,太极拳名家的数量远不及陈氏家 族,其原因就在于李岩一代有九人参与明末的李自 成起义,生死殊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太极拳 的演变和发展。但这些都丝毫不能损弱唐村作为太 极拳发源地和太极拳圣地的地位。 五、余论 水有源,木有本。河南博爱唐村李氏家族的习 武论拳缘于唐村千载寺的武学传统。李氏家族明洪 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凤凰村迁徙怀庆府河内县唐村 时,千载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其武术文化已相当发 达、深厚,李氏家族耳濡目染地受到武术文化的熏 陶,逐渐开始练拳习武。与此相反,河南温县陈家沟 却缺乏深厚的武术文化的积淀。唐村的李氏家族与 陈家沟的陈氏家族同为山西洪洞县移民,博爱唐村 与温县陈家沟仅相距25公里左右,且李氏始祖李清 江与陈氏始祖陈卜为同时代人,从《李氏家谱》所载 来看,两人不仅相识而且还在千载寺结拜为兄弟,两 家也长期保持有姻亲关系,在李氏家族深受武术文 化熏陶时,陈氏家族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武术 文化的影响,但仅此而已,其所受的影响绝对没有李 氏家族所受的影响大,在陈家沟并没有类似千载寺 那样的武学传统和深厚的武术文化。唐村《李氏家 谱》记载,李氏家族始祖李清江在新的迁居地“披荆 斩棘,蒙霜露而居焉。当是时,垦田构室,几费艰辛 而不弹烦者,贻厥后也”。在深厚的武术文化氛围 之中,李清江为生存、为发展,仍未曾顾及所谓的习 武健身。我们猜想,陈家沟的陈氏始祖陈卜在新的 迁居地所面临的问题同样是生存和发展,不大可能 有闲心、有过多的精力去研讨“阴阳开合,运转周 身”。只有在“衣食足”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去“知礼 节”。尽管陈家沟陈氏文献曾记述,其始祖陈卜“耕 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饮 食之法,理本太极,故名太极”。然这是陈氏第十六 世陈鑫的一般描述,却拿不出确凿的证据,未免有为 祖先“增光”之嫌。如今,人们普遍认同的“陈王廷 是太极拳的创始人”的说法,均不知陈王廷太极拳 的由来。陈王廷在研练太极拳,并将其发扬广大之 时,也可能确实参阅了历代武术名家的拳术和理论, 但这些必定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才能完成的,那就 是在深厚的武术文化的氛围中,演练过太极拳,并掌 握了一定的太极拳的相关理论。若言其基础,应当 是在唐村千载寺的所修所练。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河南博爱唐村千载寺为太 极拳的发源地,唐十力和尚应为太极拳的鼻祖,李 仲、李信和陈王廷同为太极拳的创始人,且陈王廷乃 太极拳的发扬光大者,为陈氏太极拳的创始人。唐 村千载寺和温县陈家沟同为太极拳的圣地。 ①②黎锦忠:《太极拳起源探讨》,《武林》1986年第2期。③《民国 温县志稿》,第220页。④⑤康熙五十五年《李氏家谱》。⑥王兴亚、 李立炳:《李岩籍贯与陈氏太极拳源流新说》,《中州学刊》2005年第 4期。 责任编辑:何 参 169
/
本文档为【太极拳起源问题的再探讨】,请使用软件OFFICE或WPS软件打开。作品中的文字与图均可以修改和编辑, 图片更改请在作品中右键图片并更换,文字修改请直接点击文字进行修改,也可以新增和删除文档中的内容。
[版权声明] 本站所有资料为用户分享产生,若发现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客服邮件isharekefu@iask.cn,我们尽快处理。 本作品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 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热门搜索

历史搜索

    清空历史搜索